精品教案黄州快哉亭记

黄州快哉亭记

介绍题名:“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 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的原因。睥睨:伺机夺

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 析 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

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黄州快哉亭记

介绍题名:“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 作者 旨趣与性质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纯记叙文--纯寓言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着有《栾城集》

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 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设计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圆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脑赛和不平。

整体感知

本文共分四个自然段,请概括各段大意。

一、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二、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三、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 。

四、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分析第一段

出:流出。 始:开始。肆大:水流阔大。南、北:向南,向北。益张:越发盛大。浸灌:意思都是“注”。 相若:差不多 。即:靠近。为:建造。胜:美景。名:命名,名词作动词。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答: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变化如何?

答:“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眼界与心境 : 始宽 渐宽 全开

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盖:大概。阖:通“合”。闭藏,消失。 倏忽:忽然。 玩:观赏,欣赏。举:抬。足:足够。

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所以……者:……的原因。睥睨:伺机夺

取。 骋骛:纵横驰骋。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状语后置)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答: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分析第三段,并找出中心句

从:带领。披:敞开。当:迎着。盖:大概。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变:不同。与:参与。自得:舒畅。病:忧愁。性:本性。适:往。

中心句:“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分 析 最后一段

患:病,忧愁。 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 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穷:尽享。 胜:美景。 自适:自求安适。 振:吹拂。

胜:禁。 乌:哪里。 濯:洗濯。 宜:应该。

合作探究

1、第一、二段和第三、四段的写法差异又何在?

答:前两段叙事写景;后两段缘景抒情。

2、本文共提到几个人?

答:10人。今人三:张梦得为亭;余兄子瞻名之;余作记。古人七:曹、孙、周、陆之流风遗迹,称快世俗;楚王与宋玉之对话引出“快哉”,景差陪衬。

找出本文中的对句

(1)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2)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4)动心骇目。(自对)

(5)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6)烟消日出。(自对)

(7)流风遗迹。 (自对)

(8)蓬户瓮牖。(自对)

(9)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

(10)连山绝壑,(自对)

(11)长林古木。(自对)

(12)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13)骚人思士。(自对)

本文特色

1、文章风格雄放而雅致。2、笔势迂徐而畅达。3、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拓展练习

1、文中提及“曹孟德、孙仲谋……周瑜、陆逊……;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试略举四人为世人所乐道的故实?

(1)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2)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3)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4)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

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相关文章

  • 8方山子传_教案
  • 8 方山子传 一.教学目标: 1. 读懂文意,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3. 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感受方山子的神情风貌.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方山子的个性 ...查看


  •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教案及赏析
  • 作者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遇事敢言,因此屡遭贬谪.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的优秀作家之一,诗文风 ...查看


  • 赤壁怀古教案
  • 教学目的:1.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初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2.体会作者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3.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要点:1.重点把握词中的形象和意境.2.感受苏轼旷达.洒脱.坚韧的人生态度.3.背诵这首词.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查看


  • 方山子教案
  • 学习目标 1. 2. 方山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苏轼为何写这个人? 一.写作背景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 ...查看


  •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 ...查看


  • 苏轼词两首教案2
  • [预]人教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学资料 一.认识作者 二.文本知识 1.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 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 乌台" ...查看


  • 记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以不同的读的方式贯穿全课堂,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查看


  • 赤壁怀古教案 1
  •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课型 新授 课时 2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意境. 2.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1.鉴赏怀古诗词写景.怀古.抒情的自然 ...查看


  • 10苏东坡在黄州赤壁教学设计
  • 苏东坡在黄州赤壁 林语堂 教学目标: 1. 通过研读,能用简短的语句概括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特点. 2. 结合相关资料,理解作者是如何将苏东坡的生活和创作紧密结合起来的. 3. 能熟练朗读文本中的诗作,能尝试与自己的生活状态相比照写随感. 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