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构建与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发展

作者:宋海艳

2009年03期

  书目控制是一种描述、揭示信息,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构建则是近年来国内外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等领域共同关注的前沿课题,是数字领域的新兴学科和实践活动。信息构建起源于网站的构建,是组织管理资源的基础。然而信息构建不仅仅是一个优化网络信息空间的技术和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经营信息的理念,将信息构建应用于书目控制的研究中,便于实现可理解的有效信息组织和可获取的有效信息揭示,对于提高和改进书目控制的效果、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方法论和改革意念的实践意义。本文对信息构建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契机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1 信息构建的核心理念

  到目前为止,信息构建还没有一个较一致的定义,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认识是Rosenfeld和P.Morville先生提出的,即:信息构建是一门组织信息和界面的艺术和科学,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在网络和Web环境中更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有效的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1]。荣毅虹等认为信息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大量处于复杂状态的数据或信息中抽取本质模式,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路径[2]。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构建信息路径,把复杂的信息清晰地描述出来,使信息可理解,帮助用户接近信息,成功地利用信息,消除信息焦虑。从沃尔曼的IA实践可以看出,IA理念的新颖性主要表现为:(1)强调信息空间的结构化设计及其界面的用户友好性,以便为用户提供易于访问信息的途径;(2)强调信息内容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以便用户易于理解和接收信息内容[3]。总的来说,信息构建的核心内容包括“使信息可访问”和“使信息可理解”的由浅入深的两个层面,也就是信息的组织、表达和阐释。

  1.1 使信息可访问

  信息访问就是指用户通过一定路径到达目标信息,也就是用户成功地找到了目标信息。实际上,信息访问和信息获取在意义上是等同的。“使信息可访问”指帮助用户实现对信息个体的访问,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包括将原始数据加工成信息,为信息集合构建稳定的框架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查检系统。其目的是帮助用户在需要信息时能够借助正确的路径获取信息,即在恰当的时间得到恰当的信息。其对应的实质性问题就是信息的组织。仔细分析沃尔曼“化复杂为明晰”的观点,可以发现其目的就是便于用户访问信息。在可操作层面,“化复杂为明晰”是“使信息可访问”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为海量的信息提供一个简单而明晰的组织框架,使其能够为用户访问、易于被用户访问,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内容、传播等方面的多样和复杂,对其进行组织和序化的形式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使得IA的“使信息可访问”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2 使信息可理解

  “使信息可理解”中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对文本原意的合法性恢复或逼近[4]。然而,对于普遍意义的IA来讲,这是相对片面的。由于IA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户借助信息路径通向知识,因此,“使信息可理解”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构意义。周晓英明确地将“理解信息”拆分为“信息理解1”和“信息理解2”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以解析“理解”的“主体”问题——“谁”来理解信息?“信息理解1”是信息构建者自身对信息内容、信息关系以及信息环境的分析和理解;“信息理解2”是指信息构建者所展示的内容对于用户而言是可理解的、可找到的[5]。信息可理解的目的在于帮助用户理解信息个体,但绝不是代替用户去理解信息,其侧重点永远在帮助用户理解上。在可操作层面上,阐释并不是“使信息可理解”的唯一手段。事实上,除了像沃尔曼那样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理解环境外,信息表达、信息可视化、隐喻以及语言学中的易读性公式,都可以作为帮助用户理解信息的有力手段[6]。沃尔曼的书本IA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信息的解读,都是我们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所展开的新一轮意义建构。因此,信息可理解必须着眼于理解本身的客观性和理解者的主观创造性。现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我们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还能更加灵活地组织信息。信息构建主要研究信息的有效组织和表达并应用于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空间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其所追求的使信息可理解和使信息可访问目标都有待于我们“一念之间”的改变,“着眼于思考人们如何引用信息,而不是如何使用机器”[7]。

  2 信息构建与网络信息组织的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信息构建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网站信息构建方面,但它从来就不是只针对网站的,也不可能局限于网站信息的构建,只是网络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构建的发展而已。信息构建逐渐成为组织管理信息资源的基础,也在于信息构建的核心便是构建清晰明了的信息空间,帮助人们成功地找到和管理信息以及帮助人们理解信息[8]。

  网络信息组织的最终目标是使信息序化,便于人们利用,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信息构建则是通过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系统,使信息清晰化和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从这点上说,信息构建与网络信息组织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实践证明,信息组织仅仅达到有序性和系统性还不足以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而信息构建强调让信息变得清晰、可理解,却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方向。网络信息组织的步骤为:全球信息源——确定用户群——组织信息单元——链接和导航——网页设计[9]。而信息构建是信息用户、信息内容和信息背景的交集,信息构建的过程就是为信息集合生成一个合理的信息结构,并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中展示这种信息结构。

  3 信息构建应用于网络信息书目控制的可能性探讨

  尽管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始终追求用户需求的满足和信息组织的有序性,以促进网络资源利用的有序和高效。但是我们还是无法确保在众多信息面前,在庞大的信息空间面前,用户和读者可以如愿获得他们想要、所需的信息。这是因为,信息组织者更多地把控制资源、使之有序作为我们利用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提供信息时让用户按照我们的“意志”去使用信息,然而事实上我们并非用户自身,彼此目的和手段的差异终将出现用户无法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传统的从管理资源角度进行信息组织的方式有待优化。

  我们在前面探讨了信息构建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的关系以及信息构建理念对于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涵盖性,那么我们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信息构建既然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开发中具有现实应用意义,能否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理论和过程之中呢?二者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和联结点呢?书目控制具有宏观和微观控制之说,宏观控制是对于信息流的控制,而微观控制是对于具体信息资源的控制。这里从理念和操作两个方面寻找和探讨信息构建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契机。

  3.1 理念层面的探讨

  这里的探讨摒除具体某一实践应用,从理论角度对理念层面上信息构建与整体信息流的控制进行研究。一般而言,从整个信息资源的管理角度出发,我们的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又有两个着力点:一方面从整理序化整个信息流,便于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检索考虑,通常是以资源为中心、以管理资源为目的进行书目控制,常见的做法是网络目录、数据库和各种资源导航等。这种书目控制虽然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全局方面的序化,并比较有效地优化信息资源使用空间,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只是追求信息资源的序化和布局合理,无法保证它们可以方便用户访问、理解甚至应用(因为有序并不等同于理解)。另一方面,从用户角度出发,以便于用户利用信息资源,满足其信息需求出发,这种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资源为目的进行书目控制,常见的做法是从技术和用户感受上进行信息资源的提供,追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便于识别与掌握的技术和标识。这种书目控制方法由于注意到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对于达到用户满意的目标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只能在小范围内甚至局部保证信息资源的可获取和可利用,且无法实现整个信息流的有序控制,仅只实现了局部有序,不可能达到全局有序和信息空间的优化,这样的信息书目控制也不是理想的书目控制。

  为此,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寻求管理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平衡。在这方面,信息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信息构建作为组织、表达和阐释信息的科学和艺术,明确表示有序不等同于理解,其核心理念是在“化复杂为明晰”的基础上做到“使信息可访问”、“使信息可理解”。既然化复杂为明晰,便有利于优化信息空间中信息资源的整理;既然使信息可访问,便保证了经过书目控制的信息资源对用户而言是可以获取的;既然使信息可理解,便可以保证用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对用户而言是有效的,具有可用性,可以实现用户的信息需求,便有可能让每一位用户满意。信息构建的这种新颖的理念不仅给信息组织带了挑战和机遇,也使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终极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将信息构建施加于以资源为中心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书目控制过程中,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组织和信息利用,保证信息组织的可访问和可获取(如图1所示)。

  3.2 操作层面的思考

  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书目控制是以因特网资源为控制对象,以书目系统作为控制手段,以存储和检索出所需的特定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一种控制行为,包括选择控制、描述控制、检索控制和规范控制四个方面。这里操作层面的思考依然基于此。

  选择控制属于书目宏观控制的范畴,它的重点是对冗余信息和不稳定信息资源的控制。它参照和参考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选用那些稳定的、权威的、可靠的信息资源,将低质量、无用的垃圾资源筛选掉,对重复交叉的资源进行选择提炼,保证同样内容的资源只选用一次,而同一相关内容资源也只选择那些高质量的。

  描述控制属于书目微观控制的范畴,通过对文献形式特征的揭示来实现,对因特网资源进行描述控制,主要做法有两种[10]:一是在机读目录MARC格式中,为电子信息资源定位与存取增设856字段,该字段包括主机名称、存取号、路径、电子文件名称、统一资源名称等27个子字段,涵盖了通过网络存取或检索数据资源所必需的相关信息。此外,还对MARC格式中的一些相关字段及其子字段进行调整,以满足网络信息资源处理的需要。二是采用元数据对因特网资源进行编目,既避免搜索引擎自动搜索、描述过于简单的弊端,又避免MARC格式过分专业和复杂的弊病,甚至作者、出版者或其他信息提供者都可以自行完成,相当于网络环境下的“在版编目”,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速度和效率,顺应了因特网资源飞速发展的需求。

  

  图1 IA与网络信息书目控制——理念层

  检索控制与描述控制一样属于书目微观控制的范畴,它通过对信息内容特征的揭示来实现,重点是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形式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内容进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目的是在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建立一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并通过特定的语言来交流,满足用户对特定信息资源的需求。

  规范控制又称权威控制,它与描述和检索控制密切相关,一般用来指与保持标目的唯一性、系统性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其重点是通过确定标目范围、统一标目形式及建立参照关系来实现目录的揭示与集中和查询功能,目的是给使用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查询途径,适应大范围内书目资源共享的需求。网络信息资源规范控制不仅要规范网络信息资源的名称,建立多途径的检索入口,使用户无论使用哪种名称来检索资源,在规范文档中都能够实现自动搜索和转换,同时注意维护和更新,保持维护的动态性,顺应网络信息资源增长迅速的发展态势,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从选择、描述、检索和规范控制四个方面来操作,但如果从信息构建的角度出发,这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增强信息可用性、改善用户体验、保证用户有效地访问信息、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等(如图2所示)。

  

  图2 IA与网络信息书目控制——操作层

  信息构建强调化复杂为明晰和使信息可理解,于是选择控制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都着眼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优化信息空间,排除信息污染和信息冗余。描述控制必须能够从形式上确保具有明确的标识和详尽的表达与描述,提高信息访问的效用,进行可获取的有效组织、可理解的有效揭示、可理解的有效表达以及可获取的有效揭示与阐释。进行检索控制时,从主题和类别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表达、揭示和关联,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不仅使信息变得可访问,还要提高访问的效果,以便高效率地获取信息,消除信息焦虑。而规范控制作为一种资源描述、检索系统设计的规范手段和方式,必须联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动态性以及不稳定性,从增强用户信息获取的易用和可用性出发,规范信息资源空间的描述和检索,使其组织有序和结构完善;从改善用户体验出发,以人为本,面向用户,所采取的技术实现手段和方法能够切实考虑到用户的认知、专业和需求特征以及使用信息的习惯和倾向,使用户满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降低用户使用信息的成本、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效果。

  4 信息构建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信息构建强调“化复杂为明晰”、“使信息可理解”,追求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强调信息构建是基于信息和信息理解的信息构建。为了使信息构建体现可用性,更是注重用户获取信息的体验和易用性,在操作层面上无不体现便于用户接近信息、成功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这样的构建目的。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本身也立足于为用户组织和整合信息,提供便于用户利用信息的空间和界面甚至服务。因此,将信息构建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将更加易于实现书目控制的目标,便于用户在庞大无序的信息空间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具体而言,其意义将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构建有利于网络信息组织利用的环境,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万维网信息生态是一个集用户、内容和背景于一体的集合,其中背景是信息赖以存在的环境,内容是散布在其中的各种信息,而用户正是这些信息的使用者和生产者、传播者。信息空间是众多信息的存在状态与运动过程的集合在不同时间阶段所呈现的一种带有动态性的展现形态[11]。它是信息存在和发生的地点,也是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地方。信息构建的过程就是为信息集合生成一个合理的信息结构,并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中展示这种信息结构[12]。经历这个过程正好提供给用户一个由各种信息集合组成的,也是由传输与接受者、传输与接受环境共同构成的,便于信息查找和利用的优化了的信息空间。化复杂为明晰,使信息可访问,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为用户创造一个便于组织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环境,在这样经过优化的信息空间中,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缓解人们在复杂而且庞大的信息空间中所产生的心理迷惑,摆脱利用行为困境,同时增强人们的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能力,促进其信息接受和利用。

  4.2 实现信息可理解的组织,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布朗和杜奎德指出,“信息的逻辑归根到底是人的逻辑”。不管信息的独立性与所及范围是多么大,只有人才能“最终决定信息的全部意义以及为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信息资源管理者自身对信息和知识的分析和组织固然重要,但其根本的着眼点,还是帮助用户捕获、分析、获取、应用信息以及知识。信息构建的使信息可理解理念,不仅仅是组织信息的基本考虑,还是开发和利用信息的终极目的。故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实施过程中,任何措施和手段都将服务和服从于可理解的信息组织、开发和呈现,形成有利于利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帮助用户选择和理解信息。在实现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序化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利用。

  4.3 提升用户信息素养,促成利用信息的愉快体验

  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觉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通常而言,信息素质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提高用户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然而仅仅是依靠图书馆实施的信息素质教育和培训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还需要从理念和技术上改进用户利用信息的习惯、意识和方法。信息构建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信息构建可以优化信息空间,以实现可理解的信息组织,并且通过构建信息路径,帮助用户成功的发现和获取信息。因此,在信息构建的引导下,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有迹可寻,将致力于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强易用性,提高用户的可获知能力,解决用户在检索和使用信息中出现的信息焦虑和信息饥渴问题,转而寻求信息利用的从容和高效用,如此便在给用户提供积极的用户体验的同时提升了用户的信息素养。

  4.4 纠正用户过度依赖手段和方式的观念,消除技术魔弹

  魔弹理论是信息技术应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即认为利益就在技术之中,投入技术就会魔幻般地产生利益。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应用虽然成倍地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但其功效主要表现在内部事务上。至于用户服务,却没有发生根本改观,至少没有跨越芬卡特拉曼的“演进性—革命性”鸿沟。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再一次验证了T.H.达文波特对“魔弹”理论的批判,即:技术的出现,就其本身而言,只是加强了现行行为,更彻底的改变,则需要有基本的行为规范、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管理目标等方面的相应调整[13]。Web2.0强调以用户为核心的关键原则,要求信息服务由以前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交流,从精英控制转向平民交流,与此同时,用户也期待对信息内容具有更好的控制力[14]。这种控制不仅要体现在对技术的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应用,在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过程中面向用户,还要体现在从理念和意识上改变用户过去使用和查找信息的习惯和理念,要让他们明白信息的交流和使用可以有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方式。如今信息构建已经开始了2.0的构建过程,涌现出许多新理念、新视角和新内涵,但是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帮助人们成功地发现和利用信息的科学和艺术,尤其是信息构建的核心思想所带来的冲击是我们重视信息构建的重要原因所在。我们认为,如果在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中应用信息构建,时刻想到用户需求,促进信息可访问和信息可理解,必将在组织信息、描述信息和检索信息等方面改善信息呈现的方式,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技术、使用技术以及开发技术。

  4.5 促进数字信息的无障碍获取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社会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也造成了信息鸿沟,在极其庞大的信息空间中,还形成了无数的“信息孤岛”。信息鸿沟和信息孤岛的存在,给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极大的阻碍。对于特定用户的真实需求而言,“信息爆炸”并不是有用信息的急剧增加,而是大量无用信息的剧增,许多信息不仅不能消除用户原已存在的“不确定性”,反而使这种“不确定性”扩大化,甚至导致本已清晰的认识趋于模糊[15]。实现信息的平等和无障碍交流不仅是图书馆的宗旨,更是网络环境下社会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构建,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信息利用的路径,帮助用户接近信息,促进信息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组织,实现信息的无障碍获取和交流,消除信息使用中的各种障碍,最终都将有利于信息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顺利实现信息资源的知识共享。因此,书目控制需要建立自动化的信息筛选和淘汰机制,对网络上存在的巨量信息实行“消肿”,尽可能地剔除“无用信息”和“信息垃圾”,构建与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信息智力平台最为接近的资源。利用用户已经熟悉的信息内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积存信息”去创建用户的“有效信息利用空间”,创制新的信息产品,挖掘并表述新的信息内容,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和技术。按照信息组织规则和人们查找、利用信息的习惯加工整合已经过滤、精炼过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和人造的序化框架体系把复杂的信息清晰地表述出来,向人们提供可以理解的并能够消除其某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和信息产品,将原来分散的、相对无序的网上众多信息单元分别抽象出能够表征其内容特征的信息并纳入事先由人工搭建的“信息逻辑空间”中,用人造的有序化的特定空间工具来揭示和表现信息单元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收稿日期:2009-03-01

作者介绍:宋海艳,女,198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40

作者:宋海艳

2009年03期

  书目控制是一种描述、揭示信息,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构建则是近年来国内外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等领域共同关注的前沿课题,是数字领域的新兴学科和实践活动。信息构建起源于网站的构建,是组织管理资源的基础。然而信息构建不仅仅是一个优化网络信息空间的技术和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经营信息的理念,将信息构建应用于书目控制的研究中,便于实现可理解的有效信息组织和可获取的有效信息揭示,对于提高和改进书目控制的效果、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具有方法论和改革意念的实践意义。本文对信息构建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契机及意义进行了探讨。

  1 信息构建的核心理念

  到目前为止,信息构建还没有一个较一致的定义,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认识是Rosenfeld和P.Morville先生提出的,即:信息构建是一门组织信息和界面的艺术和科学,涉及组织系统、标识系统、导航系统和搜索系统的设计,目的是帮助人们在网络和Web环境中更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有效的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1]。荣毅虹等认为信息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大量处于复杂状态的数据或信息中抽取本质模式,帮助人们理解信息,找到知识路径[2]。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构建信息路径,把复杂的信息清晰地描述出来,使信息可理解,帮助用户接近信息,成功地利用信息,消除信息焦虑。从沃尔曼的IA实践可以看出,IA理念的新颖性主要表现为:(1)强调信息空间的结构化设计及其界面的用户友好性,以便为用户提供易于访问信息的途径;(2)强调信息内容的表达和呈现方式,以便用户易于理解和接收信息内容[3]。总的来说,信息构建的核心内容包括“使信息可访问”和“使信息可理解”的由浅入深的两个层面,也就是信息的组织、表达和阐释。

  1.1 使信息可访问

  信息访问就是指用户通过一定路径到达目标信息,也就是用户成功地找到了目标信息。实际上,信息访问和信息获取在意义上是等同的。“使信息可访问”指帮助用户实现对信息个体的访问,满足用户的信息获取需求,包括将原始数据加工成信息,为信息集合构建稳定的框架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查检系统。其目的是帮助用户在需要信息时能够借助正确的路径获取信息,即在恰当的时间得到恰当的信息。其对应的实质性问题就是信息的组织。仔细分析沃尔曼“化复杂为明晰”的观点,可以发现其目的就是便于用户访问信息。在可操作层面,“化复杂为明晰”是“使信息可访问”的一个重要原则。面对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为海量的信息提供一个简单而明晰的组织框架,使其能够为用户访问、易于被用户访问,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内容、传播等方面的多样和复杂,对其进行组织和序化的形式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状态,使得IA的“使信息可访问”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2 使信息可理解

  “使信息可理解”中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对文本原意的合法性恢复或逼近[4]。然而,对于普遍意义的IA来讲,这是相对片面的。由于IA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户借助信息路径通向知识,因此,“使信息可理解”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信息接收者理解信息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构意义。周晓英明确地将“理解信息”拆分为“信息理解1”和“信息理解2”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以解析“理解”的“主体”问题——“谁”来理解信息?“信息理解1”是信息构建者自身对信息内容、信息关系以及信息环境的分析和理解;“信息理解2”是指信息构建者所展示的内容对于用户而言是可理解的、可找到的[5]。信息可理解的目的在于帮助用户理解信息个体,但绝不是代替用户去理解信息,其侧重点永远在帮助用户理解上。在可操作层面上,阐释并不是“使信息可理解”的唯一手段。事实上,除了像沃尔曼那样为用户提供相应的理解环境外,信息表达、信息可视化、隐喻以及语言学中的易读性公式,都可以作为帮助用户理解信息的有力手段[6]。沃尔曼的书本IA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对信息的解读,都是我们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所展开的新一轮意义建构。因此,信息可理解必须着眼于理解本身的客观性和理解者的主观创造性。现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我们不仅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信息,还能更加灵活地组织信息。信息构建主要研究信息的有效组织和表达并应用于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空间结构的设计和实施。其所追求的使信息可理解和使信息可访问目标都有待于我们“一念之间”的改变,“着眼于思考人们如何引用信息,而不是如何使用机器”[7]。

  2 信息构建与网络信息组织的联系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信息构建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网站信息构建方面,但它从来就不是只针对网站的,也不可能局限于网站信息的构建,只是网络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构建的发展而已。信息构建逐渐成为组织管理信息资源的基础,也在于信息构建的核心便是构建清晰明了的信息空间,帮助人们成功地找到和管理信息以及帮助人们理解信息[8]。

  网络信息组织的最终目标是使信息序化,便于人们利用,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信息构建则是通过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系统,使信息清晰化和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从这点上说,信息构建与网络信息组织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而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方式方法,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实践证明,信息组织仅仅达到有序性和系统性还不足以实现这一最终目标,而信息构建强调让信息变得清晰、可理解,却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方向。网络信息组织的步骤为:全球信息源——确定用户群——组织信息单元——链接和导航——网页设计[9]。而信息构建是信息用户、信息内容和信息背景的交集,信息构建的过程就是为信息集合生成一个合理的信息结构,并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中展示这种信息结构。

  3 信息构建应用于网络信息书目控制的可能性探讨

  尽管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始终追求用户需求的满足和信息组织的有序性,以促进网络资源利用的有序和高效。但是我们还是无法确保在众多信息面前,在庞大的信息空间面前,用户和读者可以如愿获得他们想要、所需的信息。这是因为,信息组织者更多地把控制资源、使之有序作为我们利用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提供信息时让用户按照我们的“意志”去使用信息,然而事实上我们并非用户自身,彼此目的和手段的差异终将出现用户无法找到自己所需信息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传统的从管理资源角度进行信息组织的方式有待优化。

  我们在前面探讨了信息构建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的关系以及信息构建理念对于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涵盖性,那么我们紧接着面临的问题就是信息构建既然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和开发中具有现实应用意义,能否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理论和过程之中呢?二者是否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和联结点呢?书目控制具有宏观和微观控制之说,宏观控制是对于信息流的控制,而微观控制是对于具体信息资源的控制。这里从理念和操作两个方面寻找和探讨信息构建应用于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契机。

  3.1 理念层面的探讨

  这里的探讨摒除具体某一实践应用,从理论角度对理念层面上信息构建与整体信息流的控制进行研究。一般而言,从整个信息资源的管理角度出发,我们的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又有两个着力点:一方面从整理序化整个信息流,便于信息资源的搜集和检索考虑,通常是以资源为中心、以管理资源为目的进行书目控制,常见的做法是网络目录、数据库和各种资源导航等。这种书目控制虽然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全局方面的序化,并比较有效地优化信息资源使用空间,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只是追求信息资源的序化和布局合理,无法保证它们可以方便用户访问、理解甚至应用(因为有序并不等同于理解)。另一方面,从用户角度出发,以便于用户利用信息资源,满足其信息需求出发,这种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用资源为目的进行书目控制,常见的做法是从技术和用户感受上进行信息资源的提供,追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便于识别与掌握的技术和标识。这种书目控制方法由于注意到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因此对于达到用户满意的目标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只能在小范围内甚至局部保证信息资源的可获取和可利用,且无法实现整个信息流的有序控制,仅只实现了局部有序,不可能达到全局有序和信息空间的优化,这样的信息书目控制也不是理想的书目控制。

  为此,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寻求管理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平衡。在这方面,信息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信息构建作为组织、表达和阐释信息的科学和艺术,明确表示有序不等同于理解,其核心理念是在“化复杂为明晰”的基础上做到“使信息可访问”、“使信息可理解”。既然化复杂为明晰,便有利于优化信息空间中信息资源的整理;既然使信息可访问,便保证了经过书目控制的信息资源对用户而言是可以获取的;既然使信息可理解,便可以保证用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对用户而言是有效的,具有可用性,可以实现用户的信息需求,便有可能让每一位用户满意。信息构建的这种新颖的理念不仅给信息组织带了挑战和机遇,也使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终极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将信息构建施加于以资源为中心和以用户为中心的书目控制过程中,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组织和信息利用,保证信息组织的可访问和可获取(如图1所示)。

  3.2 操作层面的思考

  对因特网信息资源进行书目控制是以因特网资源为控制对象,以书目系统作为控制手段,以存储和检索出所需的特定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一种控制行为,包括选择控制、描述控制、检索控制和规范控制四个方面。这里操作层面的思考依然基于此。

  选择控制属于书目宏观控制的范畴,它的重点是对冗余信息和不稳定信息资源的控制。它参照和参考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选用那些稳定的、权威的、可靠的信息资源,将低质量、无用的垃圾资源筛选掉,对重复交叉的资源进行选择提炼,保证同样内容的资源只选用一次,而同一相关内容资源也只选择那些高质量的。

  描述控制属于书目微观控制的范畴,通过对文献形式特征的揭示来实现,对因特网资源进行描述控制,主要做法有两种[10]:一是在机读目录MARC格式中,为电子信息资源定位与存取增设856字段,该字段包括主机名称、存取号、路径、电子文件名称、统一资源名称等27个子字段,涵盖了通过网络存取或检索数据资源所必需的相关信息。此外,还对MARC格式中的一些相关字段及其子字段进行调整,以满足网络信息资源处理的需要。二是采用元数据对因特网资源进行编目,既避免搜索引擎自动搜索、描述过于简单的弊端,又避免MARC格式过分专业和复杂的弊病,甚至作者、出版者或其他信息提供者都可以自行完成,相当于网络环境下的“在版编目”,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速度和效率,顺应了因特网资源飞速发展的需求。

  

  图1 IA与网络信息书目控制——理念层

  检索控制与描述控制一样属于书目微观控制的范畴,它通过对信息内容特征的揭示来实现,重点是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形式特征描述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内容进行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目的是在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建立一种特定的对应关系,并通过特定的语言来交流,满足用户对特定信息资源的需求。

  规范控制又称权威控制,它与描述和检索控制密切相关,一般用来指与保持标目的唯一性、系统性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其重点是通过确定标目范围、统一标目形式及建立参照关系来实现目录的揭示与集中和查询功能,目的是给使用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查询途径,适应大范围内书目资源共享的需求。网络信息资源规范控制不仅要规范网络信息资源的名称,建立多途径的检索入口,使用户无论使用哪种名称来检索资源,在规范文档中都能够实现自动搜索和转换,同时注意维护和更新,保持维护的动态性,顺应网络信息资源增长迅速的发展态势,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从选择、描述、检索和规范控制四个方面来操作,但如果从信息构建的角度出发,这四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增强信息可用性、改善用户体验、保证用户有效地访问信息、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等(如图2所示)。

  

  图2 IA与网络信息书目控制——操作层

  信息构建强调化复杂为明晰和使信息可理解,于是选择控制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都着眼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优化信息空间,排除信息污染和信息冗余。描述控制必须能够从形式上确保具有明确的标识和详尽的表达与描述,提高信息访问的效用,进行可获取的有效组织、可理解的有效揭示、可理解的有效表达以及可获取的有效揭示与阐释。进行检索控制时,从主题和类别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表达、揭示和关联,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不仅使信息变得可访问,还要提高访问的效果,以便高效率地获取信息,消除信息焦虑。而规范控制作为一种资源描述、检索系统设计的规范手段和方式,必须联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多样性、动态性以及不稳定性,从增强用户信息获取的易用和可用性出发,规范信息资源空间的描述和检索,使其组织有序和结构完善;从改善用户体验出发,以人为本,面向用户,所采取的技术实现手段和方法能够切实考虑到用户的认知、专业和需求特征以及使用信息的习惯和倾向,使用户满意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降低用户使用信息的成本、深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效果。

  4 信息构建对网络信息资源书目控制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信息构建强调“化复杂为明晰”、“使信息可理解”,追求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强调信息构建是基于信息和信息理解的信息构建。为了使信息构建体现可用性,更是注重用户获取信息的体验和易用性,在操作层面上无不体现便于用户接近信息、成功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这样的构建目的。同时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本身也立足于为用户组织和整合信息,提供便于用户利用信息的空间和界面甚至服务。因此,将信息构建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将更加易于实现书目控制的目标,便于用户在庞大无序的信息空间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具体而言,其意义将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4.1 构建有利于网络信息组织利用的环境,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万维网信息生态是一个集用户、内容和背景于一体的集合,其中背景是信息赖以存在的环境,内容是散布在其中的各种信息,而用户正是这些信息的使用者和生产者、传播者。信息空间是众多信息的存在状态与运动过程的集合在不同时间阶段所呈现的一种带有动态性的展现形态[11]。它是信息存在和发生的地点,也是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地方。信息构建的过程就是为信息集合生成一个合理的信息结构,并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中展示这种信息结构[12]。经历这个过程正好提供给用户一个由各种信息集合组成的,也是由传输与接受者、传输与接受环境共同构成的,便于信息查找和利用的优化了的信息空间。化复杂为明晰,使信息可访问,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为用户创造一个便于组织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环境,在这样经过优化的信息空间中,减轻人们的认知负担,缓解人们在复杂而且庞大的信息空间中所产生的心理迷惑,摆脱利用行为困境,同时增强人们的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能力,促进其信息接受和利用。

  4.2 实现信息可理解的组织,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布朗和杜奎德指出,“信息的逻辑归根到底是人的逻辑”。不管信息的独立性与所及范围是多么大,只有人才能“最终决定信息的全部意义以及为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信息资源管理者自身对信息和知识的分析和组织固然重要,但其根本的着眼点,还是帮助用户捕获、分析、获取、应用信息以及知识。信息构建的使信息可理解理念,不仅仅是组织信息的基本考虑,还是开发和利用信息的终极目的。故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实施过程中,任何措施和手段都将服务和服从于可理解的信息组织、开发和呈现,形成有利于利用信息的信息系统,帮助用户选择和理解信息。在实现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提高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序化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利用。

  4.3 提升用户信息素养,促成利用信息的愉快体验

  美国图书馆学会年度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觉察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通常而言,信息素质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方面。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提高用户自觉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标,然而仅仅是依靠图书馆实施的信息素质教育和培训并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还需要从理念和技术上改进用户利用信息的习惯、意识和方法。信息构建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信息构建可以优化信息空间,以实现可理解的信息组织,并且通过构建信息路径,帮助用户成功的发现和获取信息。因此,在信息构建的引导下,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有迹可寻,将致力于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增强易用性,提高用户的可获知能力,解决用户在检索和使用信息中出现的信息焦虑和信息饥渴问题,转而寻求信息利用的从容和高效用,如此便在给用户提供积极的用户体验的同时提升了用户的信息素养。

  4.4 纠正用户过度依赖手段和方式的观念,消除技术魔弹

  魔弹理论是信息技术应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即认为利益就在技术之中,投入技术就会魔幻般地产生利益。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应用虽然成倍地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但其功效主要表现在内部事务上。至于用户服务,却没有发生根本改观,至少没有跨越芬卡特拉曼的“演进性—革命性”鸿沟。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再一次验证了T.H.达文波特对“魔弹”理论的批判,即:技术的出现,就其本身而言,只是加强了现行行为,更彻底的改变,则需要有基本的行为规范、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管理目标等方面的相应调整[13]。Web2.0强调以用户为核心的关键原则,要求信息服务由以前的单向信息传递转变为双向的互动交流,从精英控制转向平民交流,与此同时,用户也期待对信息内容具有更好的控制力[14]。这种控制不仅要体现在对技术的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应用,在组织和检索信息的过程中面向用户,还要体现在从理念和意识上改变用户过去使用和查找信息的习惯和理念,要让他们明白信息的交流和使用可以有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方式。如今信息构建已经开始了2.0的构建过程,涌现出许多新理念、新视角和新内涵,但是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帮助人们成功地发现和利用信息的科学和艺术,尤其是信息构建的核心思想所带来的冲击是我们重视信息构建的重要原因所在。我们认为,如果在网络信息资源的书目控制中应用信息构建,时刻想到用户需求,促进信息可访问和信息可理解,必将在组织信息、描述信息和检索信息等方面改善信息呈现的方式,帮助人们正确地对待技术、使用技术以及开发技术。

  4.5 促进数字信息的无障碍获取和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社会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也造成了信息鸿沟,在极其庞大的信息空间中,还形成了无数的“信息孤岛”。信息鸿沟和信息孤岛的存在,给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形成极大的阻碍。对于特定用户的真实需求而言,“信息爆炸”并不是有用信息的急剧增加,而是大量无用信息的剧增,许多信息不仅不能消除用户原已存在的“不确定性”,反而使这种“不确定性”扩大化,甚至导致本已清晰的认识趋于模糊[15]。实现信息的平等和无障碍交流不仅是图书馆的宗旨,更是网络环境下社会面对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构建,从用户需求出发,构建信息利用的路径,帮助用户接近信息,促进信息的开发利用和有效组织,实现信息的无障碍获取和交流,消除信息使用中的各种障碍,最终都将有利于信息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顺利实现信息资源的知识共享。因此,书目控制需要建立自动化的信息筛选和淘汰机制,对网络上存在的巨量信息实行“消肿”,尽可能地剔除“无用信息”和“信息垃圾”,构建与用户的真实需求和信息智力平台最为接近的资源。利用用户已经熟悉的信息内容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积存信息”去创建用户的“有效信息利用空间”,创制新的信息产品,挖掘并表述新的信息内容,提供新的服务手段和技术。按照信息组织规则和人们查找、利用信息的习惯加工整合已经过滤、精炼过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和人造的序化框架体系把复杂的信息清晰地表述出来,向人们提供可以理解的并能够消除其某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的有用信息和信息产品,将原来分散的、相对无序的网上众多信息单元分别抽象出能够表征其内容特征的信息并纳入事先由人工搭建的“信息逻辑空间”中,用人造的有序化的特定空间工具来揭示和表现信息单元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收稿日期:2009-03-01

作者介绍:宋海艳,女,198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40


相关文章

  •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 网络信息资源保存 --基于多元层次描述的构建方法探析 王畅 2012-9-27 15:10:34 来源:<图书情报工作>(京)2010年21期 [英文标题]The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 Pre ...查看


  • WorldCat信息组织创新的策略
  • 摘 要:WorldCat以提升用户体验与服务为目标,结合社会化网络环境的特点和用户的变化,在信息组织领域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文章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其信息组织的创新策略:打造"网络规模"的图书馆资源发现与传递服务.整合多种商 ...查看


  • 试析我国网上书店的优势.劣势及其发展对策
  • &##"年第&期图书情报知识&##"年-月 试析我国网上书店的优势.劣势及其发展对策 张 歌 燕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长春,!"#!!$)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网上书店的 ...查看


  • 信息资源共享
  • 信息资源共享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一.熟悉和掌握 1. 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筛选.组织.加工.并可以存取和能够满足人类需求的各 种信息.... 的集合. 2. 所谓文献资源建设,就是依据图书馆情报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 献 ...查看


  • 刘举人庄中心小学校长汇报材料
  • 校长汇报材料 宝坻区刘举人庄中心小学 戴广东 各位专家.领导: 大家好!刘举人庄中心小学始建于1974年,前身是刘举人庄初级中学.刘举人庄高级小学.霍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2000年8月,学校整体迁入新校址,并改名为刘举人庄中心小学.学校现占 ...查看


  • 7 信息描述
  • 第 7 章 信息描述 7.1 信息描述的作用与规范 7.1.1 信息描述及元数据 1.信息描述 信息描述(information description),是指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 ...查看


  • 文献检索实验报告
  • 文献检索课程的意义和认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与情报是巨大的社会财富,可以说及时有效地获取并利用必要的知识与情报是当今社会取得竞争的制胜关键.这是高等学校学生必须练好的本领,也是我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知 ...查看


  • 对信息检索的认识
  •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快捷准确,及时有效地检索和利用信息,是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对信息检索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置身21世纪的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信息检索对我们的创意或事业能否取胜也是关键所在.以下就是 ...查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主要课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03023001 高等数学 Higher Mathematics [192-11-1.2] 内容提要:作为本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内容以微积分.中值定理.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多元 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重积分.曲线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