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7题选做6题)。(5分x6题=30分)
1. 区域
在城市规划中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 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涓滴效应
又称扩散效应,概括了所有那些导致发展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城市聚集区
随着大城市急剧向外扩展、城市出现明显的郊迁化现象以及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出现了空间上连绵成片的城市密集地区,即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和大城市带(megalopolis)。联合国人居中心对城市聚集区的定义是: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所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
4. 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未来的主要职能!
6. 城市对外交通
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交通工具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7. 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8. 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9. 城市化
一般的说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人类学: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经济学: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10. 极化效应
概括了积极的发展刺激本身对它的周边区域形成的消极效应,包括繁荣区域吸引了停滞地区的劳动力,削弱了其创新能力,破坏周边环境,加剧的竞争,对停滞地区形成冲击等。
11.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12. 城市基础设施
概念:为城市服务的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总称。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广播电视、防洪、消防、人防、环境卫生等等“七通一平”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
13. 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一种城市与区域规划类型,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战略问题,强调对全局的把握。
是涉及到空间、经济、环境、生态,乃至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
14.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15. 用地策划
用地策划是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建设策略和利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制定的规划控制要素更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优。基本要素为开发潜力和功能定位。
二、 简答与辨析。请用简明的语言,有条理、有层次地对下列问题进行解答(6题选做
)。(8分x5题=40分)
1. 请列举至少3类区域的划分,并举例
(1)区域内部分布状况分: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 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 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按区域性质:
自然区域
经济区域
社会、文化区域
(3)按划分方式:
区划区域,也称区划单位:其中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
类型区域,也称景观形态类型单位:它主要反映出某些地段的共性特征,而不是 完整的或带有群体联系的个性特征
(4)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和结构分:
单相区:如坡度、农田
多相区:具有密切关联相的或多或少的组合。如气候、土壤、农业、资源、自然 和经济组合成的区域,农业区即是
总和区:具有地理学研究中的内部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相的组合
(5)按规模大小
2. 城市与乡村
(1)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乡村:以农业为主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具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差异。
3. 城市化的四个含义与弗里德曼对城市化的分类
(1)城市化的四个含义:
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弗里德曼(J. Friedmann):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 进过程
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4. 区域空间管制的类型有哪些,请举例简要说明
(1)开发强度分区: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 制定空间管制措施”。比较适用于以城市为单位编制的规划,如大都市区规划、市、 县(市)域规划等。
(2)发展优先性分区:
1998年建设部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确定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 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 出开发的标准和控制的措施”。比较适合于较大尺度的区域空间规划,如省域规划。
(3)空间类型分区:
主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规划目标进行分区,将区域划分为城乡建设 及发展用地、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或走廊、旅游度假区、生态敏感区、农田保护区 等。常用于市域、县市域规划等较大比例尺规划的空间组织和管治分区。
(4)管治协调分区:
主要是根据空间管治协调的要求进行空间划分,在对各类建设、保护空间进行基 本管治的基础上,划定需要重点管治的地区,并相应提出管治要求。
5.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主要内容:
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 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 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 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 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6.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5项、8项指标包括哪些?列举除此8项之外的至少5项其它指
标。
(1)5项指标:适用于分区规划深度的一般规划控制。
用地性质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控制
(2)8项指标:适用于基本控制的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后退
出入口方位
停车泊位
(3)其它指标:适用于需特定控制的地区。
公共绿地面积;
最大建筑面宽;
最小建筑面宽;
古城、古建筑等特殊要求;
环境景观需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控制、开敞空间、广告牌等);
人防、消防、环保要求等。
7. 试辨析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
8. 试举例说明3类区域规划的类型
(1)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
1.城市地区区域规划
大城市地区、城市集聚地区等。
重点是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工业布局的调整与改善,大城市市区 规模的控制,中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区域性的环境治理与保 护,以及副食品供应基地的安排等主要问题。
2.工矿地区区域规划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的地区。
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何种加工工业及其位置,
合理解决矿区开发、工业建设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治理三废和提高环境质量 的措施,以及对外交通和居民点的布置等等。
如:煤炭燃料动力工业地区规划,石油及石油化工工业地区规划等等。
3.农业地区区域规划
指农牧业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区。
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交通运输网和排灌系统的建设,农机具修配站、农产品加工 以及居民点的安排,农林牧的合理布局等。
4.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区域规划
山水自然风景的保护,防止工业和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
改善交通联系,增辟新的休息与游览地,
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使其为旅游业服务等。
5.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
侧重于河流的整治,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对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旅游等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论证,
流域范围内其它各种资源的开发,
水库淹没地区的征地和迁移,
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点的合理布局等。
(2)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
国土规划
省、直辖市区域规划
市县区域规划
9.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1)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2)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0. 试叙述有机疏散理论的概念、观点、理念及其原则和方法
(1)概念: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2)观点: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并不一定需要另建新城,可 通过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重构、进行有机的疏散来实现这样的目的。
(3)理念:城市与自然界地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
(4)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5)方法:“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方法。
11.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
(1)新城市主义
1、新城市主义的诞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重新利用传统城镇的设计理念, 强调城市规划还必须注重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倡导新的设计方法以取代近五十多年来导致社会无序变迁的不合理规划,力图扼制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和减少由此产生的社会盾。
2、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概念:
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模式
混合用途和适宜强度
步行范围和人性尺度
面向步行者的街道
公共领域的主导地位
3、呼唤观念更新:
区域(增长管制):
公共交通和紧凑城市形态
社区(区划法规):
混合用途和步行范围
建筑(城市设计):
建筑面向公共空间和具有人性尺度
4、新城市主义的开发管制方式
街道-街坊-建筑的设计准则(design guidelines)
(2)美国“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理念(smart growth)
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郊区化、城市无序蔓延、农田消失、能耗过多、联系路程太长。 欧洲的“紧凑发展”。
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
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
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
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
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主要原则:
土地的混合利用。便捷地到达任何就业、商业、居住、娱乐、教育场所;
建筑设计遵循紧凑原理;
各社区应适合于步行;
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保证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间的连通性。
保护公共空间、农业用地、自然景观等;
引导和增强现有社区的发展与效用:提高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能降低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压力。
12. 试列举至少四种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可绘示意图。(百度的)
三、 论述题。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课内外阅读材料、作业、实习实践项目等),对
下列问题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3题选做2题)。(15分x2题=30分)
1. 什么是“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里说的规划),我国通常对城市规划的概念又
是什么?试从你熟悉的方面比较各国对此城市规划的不同理解。Ppt第一章51-54
规划Plan, Planning,筹画;计划,尤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是一种政策,一项措施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对城市规划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英国:《布列颠百科全书》
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
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
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前苏联:《城市规划原理》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与分布生产力
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日本:《都市计划教科书》
强调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对达成、实现、运营以实现城市政策为目标的城市
功能结构、规模、形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技术。
规划是一种政策,一项措施
2. 请叙述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中最核心需要规划解决的问题并试给出可能的规划解
决途径及其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Ppt第四章第9-
1、当前区域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协调!
分散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制约了发展的整体效率。
行政区经济:阻碍了区域整体效益的提高。
资源环境矛盾:增长方式不合理和区域调控缺失所导致。
整体目标的缺乏:难以具有达成共识的战略和目标。
区域的协调和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事权划分尚不清晰。
城乡差距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当前区域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理顺区域整体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思路,促进区域和城镇发展、优化空间资源
配置、引导要素合理流动;
调整分散的空间布局和粗放的增长方式,运用法律、行政、市场、政策等多元
化的手段促进区域空间的集聚发展和资源的集约利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基本理念,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推动城镇密集地区在市场、空间、政策上的一体化和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2、当前区域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利益保障的共同准则,提出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协调机
制的基本对策;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区域、城乡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
续发展;
为政府从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调控区域发展提供规划依据、决策依据和调控手段
3. 试论述如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方向?ppt第五
章52-86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
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城市的其它主要职能。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是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是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
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职工、产值、产量)
主要部门用地结构的比重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应注意的问题
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析
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切忌主观想象,不要随意提出国际、国际化、大都市等
城市性质的表述应语言精炼、定位准确
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 全国668座
特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 37座
大城市 50万人—100万人 48座
中等城市 20万人—50万人 205座
小城市 20万人以下 378座 低限 6—8万人 城镇 2000人以上 1.9万个以上
国外城市规模的分类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单从人口规模上划分,被称为城市或城镇的标准有
美国为2500人;
英国为3500人;
法国为5000人;
印度为5000人;
俄罗斯为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建议,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算作城市居民区。
城市用地的分类(老国标)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大类、46中类、 73小类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达到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分区规划阶段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详细规划阶段,应达到小类深度。
10大类:
居住用地 R 公共设施用地 C
工业用地 M 仓储用地 W
对外交通用地 T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S
绿地 G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
特殊用地 D 水域及其它 E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我国的土地资源缺乏,节约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3、实事求是地、合理地确定城市规模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问题很多:交通、环境、住宅、就业
国内外普遍认为,小城市的规模比较适宜(欧美、苏联)
切不可单纯、盲目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应提高城市的质量
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要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城市市民的城市意识要提高(生活、文化、环境)
一般城市,人均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
小城市,人均用地不超过110平方米;
特殊城市,人均用地不超过120平方米。
4. 请叙述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当做出评价。Ppt第二章32-49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概况
1、思想的形成
推动: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和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城乡对立的加深,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矛盾。一些国家先后意识到,把城市当作一个单一的市镇进行规划的概念,已不能解决以上的矛盾。
确立: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C.I.A.M)在雅典通过的《都市计划大纲》(简称雅典宪章),明确地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实践:1940 年英国皇家调查委员会巴洛(Anderson Montague-Barlorw)所作的关于工业人口分布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控制首都市区的发展,建议从更大的地区范围进行人口和工业的合理分布
2、实践的出现
1944 年
艾伯克龙比(Patrick Aber-Crombe)参照巴洛的建议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地区的规划。
采取在伦敦的外围地区建设卫星城镇的方式,计划将伦敦中心区人口减少百分之六十。
二战后至五十年代。
经济的复苏。
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地区(如巴黎、华沙、莫斯科、华盛顿、东京、汉堡等)和重要工矿地区(如苏联顿巴斯、西德的鲁尔地区、以及若干新建大型水电站影响地带等),开展了大量的以工业和城镇布局规划为主体内容的区域规划工作。
在荷兰曾进行了全国的区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城市进行了规划。
60年代后迅速的发展
区域规划的理论发展。
“工业区位”理论(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中心地”理论(Theory of the Central Place System)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
„„
区域规划的深度大大加强:许多国家除了开展城市和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外,还开展了农业地区、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地区、流域综合开发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等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工作。
区域规划的范围与规模也大大扩大。
1978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和1981年的华沙宣言。
对“雅典宪章”四十多年来的实践作了评价,并进一步强调了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提出了在现代高度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在城市化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控制环境的污染,处理好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协调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统一。
预测、评估与连续规划,西欧各国的区域规划还对经济的地域结构变化及不同的结构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作出经济预测,使区域规划能与实际发展相吻合。
注重方法与技术经济的研究,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分析方法等。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概况
“一五” 1953(-1957):
落实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各部门单独选厂——多部门联合选厂——多学科、多部门、多工种、联合攻关,协作配合,统一规划,协调矛盾,综合平衡,多方案分析论证的区域规划。
1956 全国基本建设会议:讨论区域规划工作问题。
“积极开展区域规划,合理布置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新建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点,是正确地布置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建筑科学院成立了“区域规划与城乡规划研究室”。
1956 年国家建委制定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
二五:广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
贵州、四川全省的区域规划。多省(区)按行政区或重点地区进行了区域规划。
1960 年代:
停顿
三线建设
1981: 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指示。国务院批准设置国土局。 编制《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纲要》。
豫西地区、湖北宜昌地区、浙江宁波滨海地区、吉林松花湖地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等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的试点。
开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规划,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2000年后:
都市圈(区)规划
城乡协调规划、市域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协调规划:
长三角、珠三角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2006)
要求2007年底之前必须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5. 请列举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中至少三项思想/设想或理论/学说的主要思想,并评
价其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贡献。Ppt第三章22-59(要总结)
3.3.1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乌托邦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
1516年《乌托邦(Utopia)》
理想之邦:
有50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结合。
每户一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
街道宽200英尺。
门不闭户,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
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
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欧文的新协和村
罗伯特•欧文(英 1771—1858)
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未来社会按公社组成:
人数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义。
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
人数300—2000,人均耕地0.4公顷。
村内设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有工厂。
村外有耕地、牧场和果园。
产品统一分配、财产共有。
1825年,欧文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印地安那州,用15万美元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新协和村。但不久就全部失败
傅立叶的公社
查勒斯•傅立叶(法 1772—1837)1829年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建立1500—2000人的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减少家务劳动。建设可以容纳400个家庭(1620人)的巨大建筑(“法兰斯泰尔”)。
1871年,戈定按照傅立叶的理论在盖斯建设了“法兰斯泰尔”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3.3.2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98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再版时以《明天的田园城市》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的里程碑
1)城市的“磁性”
城市问题的根源: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
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为何膨胀: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反膨胀的力量:三种“磁力”: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2)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规模: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
结构: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 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城市中心:公园,围绕在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医院等。
中心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
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
最外围:永久性农业用地。
3)社会城市:田园城市群
控制城市规模:当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
发展多中心城市群:居民点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复杂的城镇聚集区,霍华德称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为“社会城市”。
合理的规模:六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一个人口规模为5.8万的中心城市,形成规模为25万人的城市集合。
结构的优势:这些城市以快速交通和先进的通讯手段相连接,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经济上相对独立,能够享受到一个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拥有的一切设施与便利,而没有当时大城市的种种弊端。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
法国建筑师,现代建筑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建筑运动:
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认为建筑的经济性是影响建筑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等。
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二战后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
1922年《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
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
现代建筑运动思潮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图:
中央:为中心区,除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有将近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5%。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规划的中心思想: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
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方案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和一个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用于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和郊区通过铁路来联系。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规划方案。
集中、集中!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如何避免集中到来的问题: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城市而得到解决:
(1)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
高层建筑是柯布西埃心目中象征工业社会的图腾,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的手段”,高层建筑的形式能够腾出许多空间用作绿化,使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2)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这种系统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建筑物的底层全部架空,地面层由行人支配,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米高处设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
其他的探索
线形城市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背景:19世纪末,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铁路线将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联系起来,改善了城市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索里亚·玛塔(Soria Y. Mata ):西班牙工程师
线形城市(Linear city ,1882 ):
新问题:传统的从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们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
新技术: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
新形式:线形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新特点:
城市不再是分散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的、连绵不断的的城市带,并且这个城市可以贯穿整个地球。
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戈涅的工业城市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戈涅Tony Garnier:法国建筑师
1917年《工业城市》
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现代城市的功能组织。
1904年在巴黎展出假想的城市规划方案,1917年《工业城市》。
放弃构图优先:摆脱了传统城市规划尤其是学院派城市规划方案追求气魄、大量运用对称和轴线放射的现象。
注重功能组织: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更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
留有发展余地:“这些基本要素(工厂、城镇、医院)都互相分隔以便于各自的扩建”,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意义: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城市美化运动
4)城市美化运动
1893年,芝加哥举办纪念哥伦布博览会。整齐划一的会场使人感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巨大潜力。纪念哥伦布博览会的负责人丹尼尔•伯纳姆提倡以林荫大道、
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宏伟壮丽的城市整体设计。
近代城市规划史的主要宪章
3.3.3 现代城市发展和规划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史的宪章
其他理论
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为现代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6. 区域空间规划实施存在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并请简要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亦
可举例)。
一、 名词解释(7题选做6题)。(5分x6题=30分)
1. 区域
在城市规划中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 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涓滴效应
又称扩散效应,概括了所有那些导致发展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的机制,它对相邻区域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城市聚集区
随着大城市急剧向外扩展、城市出现明显的郊迁化现象以及城市密度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许多国家中出现了空间上连绵成片的城市密集地区,即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和大城市带(megalopolis)。联合国人居中心对城市聚集区的定义是:被一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所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它和城市的行政界限不尽相同。
4. 城镇体系规划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未来的主要职能!
6. 城市对外交通
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他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交通工具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空、水运。
7. 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8. 城市总体规划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9. 城市化
一般的说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
人类学: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经济学: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
地理学:除了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10. 极化效应
概括了积极的发展刺激本身对它的周边区域形成的消极效应,包括繁荣区域吸引了停滞地区的劳动力,削弱了其创新能力,破坏周边环境,加剧的竞争,对停滞地区形成冲击等。
11.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
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12. 城市基础设施
概念:为城市服务的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总称。
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广播电视、防洪、消防、人防、环境卫生等等“七通一平”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供热、供燃气、道路通,土地平整。
13. 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是一种城市与区域规划类型,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空间总体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战略问题,强调对全局的把握。
是涉及到空间、经济、环境、生态,乃至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城市与区域规划。
14. 详细规划
detailed plan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15. 用地策划
用地策划是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建设策略和利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使得制定的规划控制要素更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优。基本要素为开发潜力和功能定位。
二、 简答与辨析。请用简明的语言,有条理、有层次地对下列问题进行解答(6题选做
)。(8分x5题=40分)
1. 请列举至少3类区域的划分,并举例
(1)区域内部分布状况分: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 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 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按区域性质:
自然区域
经济区域
社会、文化区域
(3)按划分方式:
区划区域,也称区划单位:其中每一个具体单位都具有空间的连续完整性
类型区域,也称景观形态类型单位:它主要反映出某些地段的共性特征,而不是 完整的或带有群体联系的个性特征
(4)按照区域内在的聚合和结构分:
单相区:如坡度、农田
多相区:具有密切关联相的或多或少的组合。如气候、土壤、农业、资源、自然 和经济组合成的区域,农业区即是
总和区:具有地理学研究中的内部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相的组合
(5)按规模大小
2. 城市与乡村
(1)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乡村:以农业为主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具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差异。
3. 城市化的四个含义与弗里德曼对城市化的分类
(1)城市化的四个含义:
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
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
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弗里德曼(J. Friedmann):
城市化Ⅰ:人口和非农业活动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 进过程
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4. 区域空间管制的类型有哪些,请举例简要说明
(1)开发强度分区: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要求“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 制定空间管制措施”。比较适用于以城市为单位编制的规划,如大都市区规划、市、 县(市)域规划等。
(2)发展优先性分区:
1998年建设部提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确定规划中应优先发展和鼓励发展的地 区,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开发的地区,以及有条件地许可开发的地区,并分别提 出开发的标准和控制的措施”。比较适合于较大尺度的区域空间规划,如省域规划。
(3)空间类型分区:
主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规划目标进行分区,将区域划分为城乡建设 及发展用地、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或走廊、旅游度假区、生态敏感区、农田保护区 等。常用于市域、县市域规划等较大比例尺规划的空间组织和管治分区。
(4)管治协调分区:
主要是根据空间管治协调的要求进行空间划分,在对各类建设、保护空间进行基 本管治的基础上,划定需要重点管治的地区,并相应提出管治要求。
5.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
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主要内容:
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 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 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 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 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6.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5项、8项指标包括哪些?列举除此8项之外的至少5项其它指
标。
(1)5项指标:适用于分区规划深度的一般规划控制。
用地性质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控制
(2)8项指标:适用于基本控制的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
建筑后退
出入口方位
停车泊位
(3)其它指标:适用于需特定控制的地区。
公共绿地面积;
最大建筑面宽;
最小建筑面宽;
古城、古建筑等特殊要求;
环境景观需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貌控制、开敞空间、广告牌等);
人防、消防、环保要求等。
7. 试辨析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的关系
8. 试举例说明3类区域规划的类型
(1)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来划分
1.城市地区区域规划
大城市地区、城市集聚地区等。
重点是要解决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工业布局的调整与改善,大城市市区 规模的控制,中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区域性的环境治理与保 护,以及副食品供应基地的安排等主要问题。
2.工矿地区区域规划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的地区。
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何种加工工业及其位置,
合理解决矿区开发、工业建设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治理三废和提高环境质量 的措施,以及对外交通和居民点的布置等等。
如:煤炭燃料动力工业地区规划,石油及石油化工工业地区规划等等。
3.农业地区区域规划
指农牧业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大,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地区。
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交通运输网和排灌系统的建设,农机具修配站、农产品加工 以及居民点的安排,农林牧的合理布局等。
4.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区域规划
山水自然风景的保护,防止工业和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
改善交通联系,增辟新的休息与游览地,
调整工农业生产布局使其为旅游业服务等。
5.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
侧重于河流的整治,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对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旅游等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论证,
流域范围内其它各种资源的开发,
水库淹没地区的征地和迁移,
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点的合理布局等。
(2)按我国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
国土规划
省、直辖市区域规划
市县区域规划
9. 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
(1)福特主义:
第二次产业革命建立现代大工业之后,西方企业主要实行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它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分工和专业化为基础,以较低产品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的刚性生产模式。
(2)后福特主义(Post-fordism):
是指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生产过程和劳动关系都具有灵活性(弹性)的生产模式。它在许多方面具有与福特主义完全不同的特征。
10. 试叙述有机疏散理论的概念、观点、理念及其原则和方法
(1)概念:有机疏散就是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为若干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为“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2)观点:卫星城确实是治理大城市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并不一定需要另建新城,可 通过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重构、进行有机的疏散来实现这样的目的。
(3)理念:城市与自然界地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此相一致。
(4)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这条原则,也应当作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5)方法:“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分散”这两种组织方式,是原先密集城市得以健康的疏散所必须采用的方法。
11.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
(1)新城市主义
1、新城市主义的诞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重新利用传统城镇的设计理念, 强调城市规划还必须注重物质空间形态的设计。倡导新的设计方法以取代近五十多年来导致社会无序变迁的不合理规划,力图扼制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和减少由此产生的社会盾。
2、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概念:
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模式
混合用途和适宜强度
步行范围和人性尺度
面向步行者的街道
公共领域的主导地位
3、呼唤观念更新:
区域(增长管制):
公共交通和紧凑城市形态
社区(区划法规):
混合用途和步行范围
建筑(城市设计):
建筑面向公共空间和具有人性尺度
4、新城市主义的开发管制方式
街道-街坊-建筑的设计准则(design guidelines)
(2)美国“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理念(smart growth)
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郊区化、城市无序蔓延、农田消失、能耗过多、联系路程太长。 欧洲的“紧凑发展”。
2000年,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
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
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
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
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
主要原则:
土地的混合利用。便捷地到达任何就业、商业、居住、娱乐、教育场所;
建筑设计遵循紧凑原理;
各社区应适合于步行;
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保证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间的连通性。
保护公共空间、农业用地、自然景观等;
引导和增强现有社区的发展与效用:提高已开发土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能降低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压力。
12. 试列举至少四种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可绘示意图。(百度的)
三、 论述题。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课内外阅读材料、作业、实习实践项目等),对
下列问题进行较为详尽的阐述(3题选做2题)。(15分x2题=30分)
1. 什么是“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里说的规划),我国通常对城市规划的概念又
是什么?试从你熟悉的方面比较各国对此城市规划的不同理解。Ppt第一章51-54
规划Plan, Planning,筹画;计划,尤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规划是一个过程规划是一种政策,一项措施
我国城市规划的概念: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不同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下,对城市规划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
英国:《布列颠百科全书》
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
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
美国:国家资源委员会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
展,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前苏联:《城市规划原理》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城市规划就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与分布生产力
工作的继续和进一步具体化。
日本:《都市计划教科书》
强调技术性。城市规划是“对达成、实现、运营以实现城市政策为目标的城市
功能结构、规模、形态、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技术。
规划是一种政策,一项措施
2. 请叙述当前城市与区域发展中最核心需要规划解决的问题并试给出可能的规划解
决途径及其中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Ppt第四章第9-
1、当前区域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协调!
分散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制约了发展的整体效率。
行政区经济:阻碍了区域整体效益的提高。
资源环境矛盾:增长方式不合理和区域调控缺失所导致。
整体目标的缺乏:难以具有达成共识的战略和目标。
区域的协调和协作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事权划分尚不清晰。
城乡差距和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2、当前区域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理顺区域整体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思路,促进区域和城镇发展、优化空间资源
配置、引导要素合理流动;
调整分散的空间布局和粗放的增长方式,运用法律、行政、市场、政策等多元
化的手段促进区域空间的集聚发展和资源的集约利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的基本理念,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推动城镇密集地区在市场、空间、政策上的一体化和区域的整体协调发展;
2、当前区域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制定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利益保障的共同准则,提出构建区域共同发展协调机
制的基本对策;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区域、城乡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协调持
续发展;
为政府从空间资源配置的角度调控区域发展提供规划依据、决策依据和调控手段
3. 试论述如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与城市发展方向?ppt第五
章52-86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
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城市的其它主要职能。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是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是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
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职工、产值、产量)
主要部门用地结构的比重
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
确定城市性质应注意的问题
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分析
实事求是地客观分析,切忌主观想象,不要随意提出国际、国际化、大都市等
城市性质的表述应语言精炼、定位准确
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国城市规模的分类 全国668座
特大城市 100万人以上 37座
大城市 50万人—100万人 48座
中等城市 20万人—50万人 205座
小城市 20万人以下 378座 低限 6—8万人 城镇 2000人以上 1.9万个以上
国外城市规模的分类
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单从人口规模上划分,被称为城市或城镇的标准有
美国为2500人;
英国为3500人;
法国为5000人;
印度为5000人;
俄罗斯为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建议,2000人以上的居民点算作城市居民区。
城市用地的分类(老国标)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大类、46中类、 73小类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达到大类为主,中类为辅;
分区规划阶段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
详细规划阶段,应达到小类深度。
10大类:
居住用地 R 公共设施用地 C
工业用地 M 仓储用地 W
对外交通用地 T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S
绿地 G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
特殊用地 D 水域及其它 E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
我国的土地资源缺乏,节约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3、实事求是地、合理地确定城市规模
大城市、特大城市的问题很多:交通、环境、住宅、就业
国内外普遍认为,小城市的规模比较适宜(欧美、苏联)
切不可单纯、盲目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应提高城市的质量
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要与城市规模相适应
城市市民的城市意识要提高(生活、文化、环境)
一般城市,人均用地不超过100平方米;
小城市,人均用地不超过110平方米;
特殊城市,人均用地不超过120平方米。
4. 请叙述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并适当做出评价。Ppt第二章32-49
国外区域规划发展概况
1、思想的形成
推动:20世纪初,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和城市环境的严重恶化,城乡对立的加深,给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矛盾。一些国家先后意识到,把城市当作一个单一的市镇进行规划的概念,已不能解决以上的矛盾。
确立: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师协会(C.I.A.M)在雅典通过的《都市计划大纲》(简称雅典宪章),明确地指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实践:1940 年英国皇家调查委员会巴洛(Anderson Montague-Barlorw)所作的关于工业人口分布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控制首都市区的发展,建议从更大的地区范围进行人口和工业的合理分布
2、实践的出现
1944 年
艾伯克龙比(Patrick Aber-Crombe)参照巴洛的建议主持编制了大伦敦地区的规划。
采取在伦敦的外围地区建设卫星城镇的方式,计划将伦敦中心区人口减少百分之六十。
二战后至五十年代。
经济的复苏。
许多国家的大城市地区(如巴黎、华沙、莫斯科、华盛顿、东京、汉堡等)和重要工矿地区(如苏联顿巴斯、西德的鲁尔地区、以及若干新建大型水电站影响地带等),开展了大量的以工业和城镇布局规划为主体内容的区域规划工作。
在荷兰曾进行了全国的区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有百分之八十的城市进行了规划。
60年代后迅速的发展
区域规划的理论发展。
“工业区位”理论(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中心地”理论(Theory of the Central Place System)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
„„
区域规划的深度大大加强:许多国家除了开展城市和工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外,还开展了农业地区、风景旅游和休疗养地区、流域综合开发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等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工作。
区域规划的范围与规模也大大扩大。
1978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发表的马丘比丘宪章和1981年的华沙宣言。
对“雅典宪章”四十多年来的实践作了评价,并进一步强调了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提出了在现代高度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在城市化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控制环境的污染,处理好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协调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统一。
预测、评估与连续规划,西欧各国的区域规划还对经济的地域结构变化及不同的结构所引起的环境变化,作出经济预测,使区域规划能与实际发展相吻合。
注重方法与技术经济的研究,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分析方法等。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概况
“一五” 1953(-1957):
落实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各部门单独选厂——多部门联合选厂——多学科、多部门、多工种、联合攻关,协作配合,统一规划,协调矛盾,综合平衡,多方案分析论证的区域规划。
1956 全国基本建设会议:讨论区域规划工作问题。
“积极开展区域规划,合理布置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内新建的工业企业和居民点,是正确地布置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在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建筑科学院成立了“区域规划与城乡规划研究室”。
1956 年国家建委制定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
二五:广泛开展区域规划工作。
贵州、四川全省的区域规划。多省(区)按行政区或重点地区进行了区域规划。
1960 年代:
停顿
三线建设
1981: 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开展国土整治工作的指示。国务院批准设置国土局。 编制《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纲要》。
豫西地区、湖北宜昌地区、浙江宁波滨海地区、吉林松花湖地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等不同类型的区域规划的试点。
开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规划,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 2000年后:
都市圈(区)规划
城乡协调规划、市域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协调规划:
长三角、珠三角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2006)
要求2007年底之前必须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
5. 请列举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中至少三项思想/设想或理论/学说的主要思想,并评
价其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贡献。Ppt第三章22-59(要总结)
3.3.1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乌托邦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
1516年《乌托邦(Utopia)》
理想之邦:
有50个城市,距离一天为限,与乡村紧密结合。
每户一半人在城市,一半人在乡村,二年轮换。
街道宽200英尺。
门不闭户,以废除私有财产观念。
生产物资放在公共仓库,按需领取。
公共食堂,公共医院。
欧文的新协和村
罗伯特•欧文(英 1771—1858)
主张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未来社会按公社组成:
人数500—2000,土地国有,实行部分共产主义。
1817年提出“新协和村”:
人数300—2000,人均耕地0.4公顷。
村内设公共设施,周围是住宅,附近有工厂。
村外有耕地、牧场和果园。
产品统一分配、财产共有。
1825年,欧文带900人从英国到美国印地安那州,用15万美元购买了12000公顷土地,建设新协和村。但不久就全部失败
傅立叶的公社
查勒斯•傅立叶(法 1772—1837)1829年发表《工业与社会的新世界》,主张建立1500—2000人的公社,废除家庭小生产,减少家务劳动。建设可以容纳400个家庭(1620人)的巨大建筑(“法兰斯泰尔”)。
1871年,戈定按照傅立叶的理论在盖斯建设了“法兰斯泰尔”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3.3.2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98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再版时以《明天的田园城市》为题),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城市规划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的许多内容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重要问题都提出了见解,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的里程碑
1)城市的“磁性”
城市问题的根源: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
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为何膨胀: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反膨胀的力量:三种“磁力”:城市和农村生活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论证了一种“城市-乡村”结合的形式,即田园城市,它兼有城、乡的有利条件而没有两者的不利条件
(2)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规模:城市人口规模限制为3万人,占地1000英亩,外围有5000英亩农业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
结构:城市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6 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
城市中心:公园,围绕在公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府、音乐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画廊和医院等。
中心外围:又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一些商业用房,居住区位于中间地带,环状林荫道从其间穿过,大道当中布置了学校,儿童游戏场和教堂。
城市外环:布置了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
最外围:永久性农业用地。
3)社会城市:田园城市群
控制城市规模:当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其过量的部分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
发展多中心城市群:居民点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复杂的城镇聚集区,霍华德称这种多中心的居民点为“社会城市”。
合理的规模:六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一个人口规模为5.8万的中心城市,形成规模为25万人的城市集合。
结构的优势:这些城市以快速交通和先进的通讯手段相连接,政治上联盟,文化上密切联系,经济上相对独立,能够享受到一个25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拥有的一切设施与便利,而没有当时大城市的种种弊端。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勒·柯布西埃LeCorbusier:
法国建筑师,现代建筑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建筑运动:
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认为建筑的经济性是影响建筑设计的决定性因素;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等。
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
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撰写的《雅典宪章》(1933)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二战后世界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
1922年《明日的城市》The City of Tomorrow
从功能和理性主义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识。
现代建筑运动思潮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图:
中央:为中心区,除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有将近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5%。
外围:是环形居住带,有60万居民住在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内
最外围:是容纳200万居民的花园住宅。
规划的中心思想: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
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方案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和一个出租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用于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和郊区通过铁路来联系。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The Radiant City)规划方案。
集中、集中!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如何避免集中到来的问题:由于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城市而得到解决:
(1)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
高层建筑是柯布西埃心目中象征工业社会的图腾,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的手段”,高层建筑的形式能够腾出许多空间用作绿化,使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2)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这种系统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结合起来,建筑物的底层全部架空,地面层由行人支配,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米高处设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
其他的探索
线形城市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
背景:19世纪末,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铁路线将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联系起来,改善了城市地区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索里亚·玛塔(Soria Y. Mata ):西班牙工程师
线形城市(Linear city ,1882 ):
新问题:传统的从核心向外扩展的城市形态已经过时,它们只会导致城市拥挤和卫生恶化。
新技术:在新的集约运输方式的影响下,城市将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的网络。
新形式:线形城市就是沿交通运输线布置的长条形的建筑地带,“只有一条宽500米的街区,要多长就有多长——这就是未来的城市”。
新特点:
城市不再是分散的点,而是由一条铁路和道路干道相串联的、连绵不断的的城市带,并且这个城市可以贯穿整个地球。
这个城市中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
戈涅的工业城市
2)戈涅的工业城市
戈涅Tony Garnier:法国建筑师
1917年《工业城市》
在社会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现代城市的功能组织。
1904年在巴黎展出假想的城市规划方案,1917年《工业城市》。
放弃构图优先:摆脱了传统城市规划尤其是学院派城市规划方案追求气魄、大量运用对称和轴线放射的现象。
注重功能组织:在城市空间的组织中,更注重各类设施本身的要求和与外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划分得非常明确,使它们各得其所。
留有发展余地:“这些基本要素(工厂、城镇、医院)都互相分隔以便于各自的扩建”,这是工业城市设想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意义:这一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的原则,这一原则对于解决当时城市中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种种弊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城市美化运动
4)城市美化运动
1893年,芝加哥举办纪念哥伦布博览会。整齐划一的会场使人感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巨大潜力。纪念哥伦布博览会的负责人丹尼尔•伯纳姆提倡以林荫大道、
广场、公共建筑为核心的宏伟壮丽的城市整体设计。
近代城市规划史的主要宪章
3.3.3 现代城市发展和规划理论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史的宪章
其他理论
工业革命后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为现代的形成和发展在理论上、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6. 区域空间规划实施存在哪些问题,请举例说明,并请简要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亦
可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