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

本文原载于2017年第5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半月刊,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一带一路”的空间战略研究。为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半月刊的“会员专区”开放给所有会员单位,多方位宣传优秀会员单位,促进会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行业内的交流。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会员半月刊。

课题简介

“一带一路”是我国应对全球新形势的重要国际倡议,2014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规院开展《“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课题研究,从城乡规划专业视角出发,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解读。课题组基于长期的各地项目与研究积累,率先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业内外均取得了极大的反响。

《“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获得2015年院优秀科研成果。

团队介绍

本次课题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保军院长总负责,深圳分院与西部分院、上海分院、总院联合组成课题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内容

1.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价值内涵

丝绸之路是一个经贸、政治和文化并行的多元交流系统。自汉代至唐朝以后,丝绸之路逐步从“求异珍”转向“榷货税”,经济贸易功能日益凸显,逐步成为体现东方外交智慧、大国风范、互惠互利的国际交流系统。丝绸之路上的人口迁移促进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的交流,也推动具有文化共鸣与价值认同的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丝绸之路是一个内外联动的多维城镇发展体系。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中国城镇格局从中原地区向沿海沿边地区拓展,促进城镇功能从政治、文化、农业中心向手工业和工商业中心转变,奠定了沿线城镇的聚居模。

丝绸之路是一个海陆互补的多线通路系统。在武功强盛的汉唐时期,中国陆权经济强于海权经济,陆上丝绸之路是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而在南北对峙、政局动荡的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陷入发展低潮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通路。在不同国力条件和外部地缘环境下,丝绸之路海陆通道并行发展和弹性转换,为国家对外联系、交往、贸易的畅通稳定提供多重保障。

2.世界经贸格局演变中的中国发展机遇与转型路径

环印度洋时代到来,全球经济、贸易、生产和服务格局迎来新变化。15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殖民地贸易的拓展,工业革命促进欧美海上强国的经济崛起,欧美海上强国主导世界贸易格局。20世纪中至21世纪初,信息技术与全球化促进美国西海岸开发,日本和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亚洲四小龙”相继崛起,中国依靠出口和制造业实现了经济腾飞,世界贸易重心转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21世纪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迈进,环印度洋地区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地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将有机会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资本实力和建设能力,获得转移过剩产能、进行全球布局、提升综合能级的重大机遇,呈现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并存的特征,实现由投资承接地向对外投资国转变,从输出产品向输出投资、服务、产品转变,从世界贸易底层逐步上升到中间层次。

3.“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家空间格局演变

古代中国的国家空间呈现南北关系主导的特征。秦汉时期,中原以政治军事政权所在地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中国古代“北重南轻”的基本空间格局。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经济、人口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上升,逐步呈现南北分异格局。隋唐时期,国势强盛,北方城市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职能进一步凸显,南方内陆和沿海城市则逐步向“商业聚点”转变,南北分异特征更加明显。元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贯通欧亚大陆,海上丝绸之路涵盖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沿海、沿江和沿运河城市繁荣发展,国土空间呈现沿海全面发展、沿江网络拓展的新特征。明清时期,国土南北和东西格局进入调整时期,陆上丝路因战乱逐渐荒废,海上丝路发展为沿海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首都北迁加剧了南北空间分异。

唐朝时期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元朝时期的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明朝时期的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图 1:南北关系主导下的古代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近代中国的国家空间呈现东西关系主导的特征。开埠殖民时期,沿海沿江城市快速发展,形成“内陆支持沿海,腹地支持门户”T型东西分工格局。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城市受到海外势力的封锁围堵,而西部内陆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建国后“一五三线”时期,在苏联156个重大项目援建下,中国确立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和沿海威胁加剧,发展重心向西北西南地区倾斜,西部地区工业城市得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则一直延续单向开放视角下形成的“东西分工、梯度发展”格局。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引领下,国家空间呈现东部沿海点状开放格局,浦东新区开发带动沿海沿江地区发展,形成梯度开发“T”型格局。随后,尽管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均衡发展”战略被不断提出,但整体上国家新区、自贸区等空间平台配置仍体现面向太平洋的单向开放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梯度发展”的发展惯性,西部地区通道建设仍严重滞后,内部交通联系薄弱。

改革开放至1992年

1992年至2001年

2001年至今

图 2:改革开放后的全国城镇发展格局

当下,“一带一路”为既有国家空间格局调整和基础设施配置提出新思路和新要求,将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国土空间一直以来面向环太平洋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沿海开放格局,强化面向东南亚地区、南亚次大陆和中亚地区的陆上开放方向,形成近域远域结合、海陆通道兼顾、面向多扇面的全面开放格局。

区域发展从“单向开放”转向“全面开放”,以“内陆开放”打破“梯度转移”思维。“一带一路”倡议将构建多向开放扇面,在原有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基础上,加大向西、向南开放的力度,推进边境口岸、沿海港口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向西南加强与东盟、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和通道链接,向西北确保与中亚、欧洲地区的经贸持续、文化交融和通道安全,向东提升开放水平,促进城市转型,深化影响力。

图 3:“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走廊

走廊建设从“海陆分割、东西分异”转向“海陆统筹、东西并重、南北贯通”,实现海陆衔接和区域联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我国内陆地区面向欧亚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促使西北、西南地区与境外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东部沿海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同时,“一带一路”将促进西部内陆的南北向交通互通和东西向海陆联通,通过内陆“无水港”和沿海港口的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加强海陆衔接,构建海陆互动发展走廊,引导国内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空间格局的形成。

图 4:“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家走廊和重点枢纽

节点构建从中心集聚到门户引领。“一带一路”将引导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国内重要战略节点带动区域差异化发展,形成“沿海国际化门户 内陆型开发高地 内陆边疆战略支点”的开放型空间体系,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基础,推动整体空间格局从中心集聚到门户引领转变。

图 5:“一带一路”下全国空间格局示意图

4.“一带一路”视角下的重点区域空间战略举措

环渤海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东亚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技术和经贸交往历史。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共同带动下,环渤海地区应不断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全球地位,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打造成为面向亚太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合作平台和国际经贸文化交往中心。

东部沿海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和货源地,拥有优质的港口、腹地和较强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海外影响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将共同促进上海为核心的全球城市区域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推进东部沿海地区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体系,建设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贸竞争和文化交往的核心区域,以及引领国家高水平“走出去”的自主创新集聚地和示范地。

南海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核心地区,与丝路沿线国家人缘相近、地缘相亲、文化同源,具有面向海洋和陆地、链接国内与国外的枢纽特征。“一带一路”背景下,南海地区应以珠三角城市群和北部湾城镇群为主次核心,依托陆上泛亚国际通道和沿海港口群,同步推进内陆和海外市场的拓展,形成“多级支撑、双心辐射”的网络结构,建设成为新兴全球经济枢纽、中国改革开放示范窗口和东南经贸文化交往中心。

西南地区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前沿,也是内陆对外开放的核心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将加快内陆南北通道和对外国际通道的建设,推动内陆城市对外开放和转型发展,促进西南地区以成渝城镇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为核心,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海陆联动开放的联结枢纽、向西开放的贸易前沿和国家战略的安全后方。

西北地区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也是重要的安全屏障、能源战略通道和文化交融平台。“一带一路”将强化欧亚大陆桥复合运输通道能力和洲际贸易功能,促进西北地区以关中-天水城镇群、兰银西城镇群、乌鲁木齐都市圈三大城市群为核心,构建“口岸城市-边境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格局,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西部开放门户和国际经贸、交通、物流枢纽。

中规院课题组成员

总负责人:杨保军

深圳分院:蔡震、方煜、罗彦、吕晓蓓、周俊、魏正波、卓伟德、李春海、刘隽瑶、李福映、白晶、胡章、樊德良、孙婷、徐雨璇

上海分院:郑德高、朱郁郁、葛春晖、马璇、孙晓敏、干迪

西部分院:彭小雷、陈怡星、肖莹光、肖磊、苟倩莹、黄圜钢、盛志前、卞长志、钮志强

研究一室:殷会良、陈明、王昆、王婷琳、王颖

城建所:尹强、徐辉、张娟、董琦、冯悦、周家祥

相关链接:

中国城市设计的制度建设初探——《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编制认识

城市规划启蒙从娃娃抓起,北规院在行动

跟规划师一起找回院子里的好生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战略性城市设计探索

从源头控制到系统治理,解读北京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

本文原载于2017年第5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员半月刊,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一带一路”的空间战略研究。为加强会员之间的交流,半月刊的“会员专区”开放给所有会员单位,多方位宣传优秀会员单位,促进会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和行业内的交流。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会员半月刊。

课题简介

“一带一路”是我国应对全球新形势的重要国际倡议,2014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中规院开展《“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课题研究,从城乡规划专业视角出发,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解读。课题组基于长期的各地项目与研究积累,率先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在业内外均取得了极大的反响。

《“一带一路”空间战略研究》获得2015年院优秀科研成果。

团队介绍

本次课题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保军院长总负责,深圳分院与西部分院、上海分院、总院联合组成课题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内容

1.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价值内涵

丝绸之路是一个经贸、政治和文化并行的多元交流系统。自汉代至唐朝以后,丝绸之路逐步从“求异珍”转向“榷货税”,经济贸易功能日益凸显,逐步成为体现东方外交智慧、大国风范、互惠互利的国际交流系统。丝绸之路上的人口迁移促进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的交流,也推动具有文化共鸣与价值认同的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丝绸之路是一个内外联动的多维城镇发展体系。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中国城镇格局从中原地区向沿海沿边地区拓展,促进城镇功能从政治、文化、农业中心向手工业和工商业中心转变,奠定了沿线城镇的聚居模。

丝绸之路是一个海陆互补的多线通路系统。在武功强盛的汉唐时期,中国陆权经济强于海权经济,陆上丝绸之路是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而在南北对峙、政局动荡的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陷入发展低潮期,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通路。在不同国力条件和外部地缘环境下,丝绸之路海陆通道并行发展和弹性转换,为国家对外联系、交往、贸易的畅通稳定提供多重保障。

2.世界经贸格局演变中的中国发展机遇与转型路径

环印度洋时代到来,全球经济、贸易、生产和服务格局迎来新变化。15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新航线的开辟和殖民地贸易的拓展,工业革命促进欧美海上强国的经济崛起,欧美海上强国主导世界贸易格局。20世纪中至21世纪初,信息技术与全球化促进美国西海岸开发,日本和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亚洲四小龙”相继崛起,中国依靠出口和制造业实现了经济腾飞,世界贸易重心转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21世纪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迈进,环印度洋地区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投资热点地区。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将有机会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资本实力和建设能力,获得转移过剩产能、进行全球布局、提升综合能级的重大机遇,呈现高水平的“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并存的特征,实现由投资承接地向对外投资国转变,从输出产品向输出投资、服务、产品转变,从世界贸易底层逐步上升到中间层次。

3.“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家空间格局演变

古代中国的国家空间呈现南北关系主导的特征。秦汉时期,中原以政治军事政权所在地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中国古代“北重南轻”的基本空间格局。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经济、人口重心逐渐南移,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上升,逐步呈现南北分异格局。隋唐时期,国势强盛,北方城市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职能进一步凸显,南方内陆和沿海城市则逐步向“商业聚点”转变,南北分异特征更加明显。元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贯通欧亚大陆,海上丝绸之路涵盖西太平洋与印度洋,沿海、沿江和沿运河城市繁荣发展,国土空间呈现沿海全面发展、沿江网络拓展的新特征。明清时期,国土南北和东西格局进入调整时期,陆上丝路因战乱逐渐荒废,海上丝路发展为沿海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首都北迁加剧了南北空间分异。

唐朝时期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元朝时期的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明朝时期的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图 1:南北关系主导下的古代中国空间发展格局

近代中国的国家空间呈现东西关系主导的特征。开埠殖民时期,沿海沿江城市快速发展,形成“内陆支持沿海,腹地支持门户”T型东西分工格局。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城市受到海外势力的封锁围堵,而西部内陆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建国后“一五三线”时期,在苏联156个重大项目援建下,中国确立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地位,后来随着中苏关系恶化和沿海威胁加剧,发展重心向西北西南地区倾斜,西部地区工业城市得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则一直延续单向开放视角下形成的“东西分工、梯度发展”格局。上世纪80年代,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引领下,国家空间呈现东部沿海点状开放格局,浦东新区开发带动沿海沿江地区发展,形成梯度开发“T”型格局。随后,尽管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均衡发展”战略被不断提出,但整体上国家新区、自贸区等空间平台配置仍体现面向太平洋的单向开放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梯度发展”的发展惯性,西部地区通道建设仍严重滞后,内部交通联系薄弱。

改革开放至1992年

1992年至2001年

2001年至今

图 2:改革开放后的全国城镇发展格局

当下,“一带一路”为既有国家空间格局调整和基础设施配置提出新思路和新要求,将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国土空间一直以来面向环太平洋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沿海开放格局,强化面向东南亚地区、南亚次大陆和中亚地区的陆上开放方向,形成近域远域结合、海陆通道兼顾、面向多扇面的全面开放格局。

区域发展从“单向开放”转向“全面开放”,以“内陆开放”打破“梯度转移”思维。“一带一路”倡议将构建多向开放扇面,在原有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基础上,加大向西、向南开放的力度,推进边境口岸、沿海港口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向西南加强与东盟、南亚地区的经贸往来和通道链接,向西北确保与中亚、欧洲地区的经贸持续、文化交融和通道安全,向东提升开放水平,促进城市转型,深化影响力。

图 3:“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走廊

走廊建设从“海陆分割、东西分异”转向“海陆统筹、东西并重、南北贯通”,实现海陆衔接和区域联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我国内陆地区面向欧亚的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促使西北、西南地区与境外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东部沿海港口资源优化整合。同时,“一带一路”将促进西部内陆的南北向交通互通和东西向海陆联通,通过内陆“无水港”和沿海港口的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加强海陆衔接,构建海陆互动发展走廊,引导国内海陆统筹、东西互济的空间格局的形成。

图 4:“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国家走廊和重点枢纽

节点构建从中心集聚到门户引领。“一带一路”将引导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国内重要战略节点带动区域差异化发展,形成“沿海国际化门户 内陆型开发高地 内陆边疆战略支点”的开放型空间体系,以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基础,推动整体空间格局从中心集聚到门户引领转变。

图 5:“一带一路”下全国空间格局示意图

4.“一带一路”视角下的重点区域空间战略举措

环渤海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东亚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技术和经贸交往历史。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的共同带动下,环渤海地区应不断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的全球地位,加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中南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打造成为面向亚太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合作平台和国际经贸文化交往中心。

东部沿海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和货源地,拥有优质的港口、腹地和较强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海外影响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将共同促进上海为核心的全球城市区域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推进东部沿海地区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空间体系,建设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贸竞争和文化交往的核心区域,以及引领国家高水平“走出去”的自主创新集聚地和示范地。

南海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核心地区,与丝路沿线国家人缘相近、地缘相亲、文化同源,具有面向海洋和陆地、链接国内与国外的枢纽特征。“一带一路”背景下,南海地区应以珠三角城市群和北部湾城镇群为主次核心,依托陆上泛亚国际通道和沿海港口群,同步推进内陆和海外市场的拓展,形成“多级支撑、双心辐射”的网络结构,建设成为新兴全球经济枢纽、中国改革开放示范窗口和东南经贸文化交往中心。

西南地区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是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往前沿,也是内陆对外开放的核心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将加快内陆南北通道和对外国际通道的建设,推动内陆城市对外开放和转型发展,促进西南地区以成渝城镇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为核心,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海陆联动开放的联结枢纽、向西开放的贸易前沿和国家战略的安全后方。

西北地区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区,也是重要的安全屏障、能源战略通道和文化交融平台。“一带一路”将强化欧亚大陆桥复合运输通道能力和洲际贸易功能,促进西北地区以关中-天水城镇群、兰银西城镇群、乌鲁木齐都市圈三大城市群为核心,构建“口岸城市-边境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联动发展格局,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西部开放门户和国际经贸、交通、物流枢纽。

中规院课题组成员

总负责人:杨保军

深圳分院:蔡震、方煜、罗彦、吕晓蓓、周俊、魏正波、卓伟德、李春海、刘隽瑶、李福映、白晶、胡章、樊德良、孙婷、徐雨璇

上海分院:郑德高、朱郁郁、葛春晖、马璇、孙晓敏、干迪

西部分院:彭小雷、陈怡星、肖莹光、肖磊、苟倩莹、黄圜钢、盛志前、卞长志、钮志强

研究一室:殷会良、陈明、王昆、王婷琳、王颖

城建所:尹强、徐辉、张娟、董琦、冯悦、周家祥

相关链接:

中国城市设计的制度建设初探——《城市设计管理办法》编制认识

城市规划启蒙从娃娃抓起,北规院在行动

跟规划师一起找回院子里的好生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战略性城市设计探索

从源头控制到系统治理,解读北京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


相关文章

  •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企业发展战略
  • [摘 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其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提供所需空间,提供所需环境.企业要深入理解"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升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 2016年第2期 (总第 226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No.2,2016Serial No. 226研究现状与动态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胡洪彬 [摘要] "一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
  •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首部学术专著出版发行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内容概要 作者: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 邹磊 邹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 ...查看


  • 建设一带一路
  • 建设"一带一路"下的基础设施引导的开放模式 --同济智库政策论坛专家畅谈"一带一路"与新型城镇化 来源: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 发表时间:04/07/2015 阅读次数:2202 4月5日 ...查看


  • 评论:"一带一路"为何引发世界关注
  •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5-04-20 07:43:36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作者:水矢吾 手机看新闻 保存到博客 大|中|小 打印 经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要素流动对于经济社会有何意义?"一带一路& ...查看


  • 绝不能错失一带一路给香港带来的重大机遇
  • [摘要] 一带一路为香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香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祖国全新的可持续的战略要地,重塑香港的核心竞争力.香港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好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抓紧研究确立香港在祖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争取在香港 ...查看


  • "一带一路"建设与厦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构想
  • 陈传发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而提出的跨地域.跨国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引起全球强烈的共鸣与反响." ...查看


  • 徐进钰|中国"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经济:包容的天下或者例外的空间?
  • 原创 2017-03-14 徐进钰 开放时代杂志 开放时代杂志 微信号 open_times 功能介绍 以学术关怀社会|双月刊|CSSCI |核心期刊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17年第2期.图片来源:新浪网.请点击左下角&q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对外贸易
  • --访商务部国际贸易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 日期:2015-03-12 作者:王慧 来源:<中国国情国力>杂志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与中亚.东欧.东南亚周边国家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