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
地科三班 沙玉龙
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
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
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
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2003年6月25日,
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
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
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
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
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
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
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
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
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
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
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
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
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
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
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
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
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
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
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7年工程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64.14万公顷,其共完成治理面积101.17万公顷,其中造
林47.33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人工造林38.6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19.17万公顷,
占人工造林面积的49.61%,比2003年提高3.28个百分点,飞播造林8.69万公顷;年末实有
封山(沙)育林面积达到120.11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28.11万公顷。在本
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占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的比重为84.54%;
草地治理面积23.85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6.23万公顷;水利配套工程完成5498处。
2.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4年,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44.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3.83万公顷,飞
播造林1.00万公顷,人工造林占造林面积的97.77%。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为36.47万
公顷,占造林面积的81.35%。其中,水源涵养林4.21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2.65万公顷,防
风固沙林8.18万公顷,农田、牧场防护林5.32万公顷,护岸护堤林1.77万公顷,护路林1.05
万公顷,分别占防护林总面积的11.54%、34.69%、22.43%、14.59%、4.85%和2.88%。
2.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7年,新建自然保护区134处,新增保护面积87万公顷。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
保护区达到1672个,总面积达1.1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40%,比2003年提高0.1
个百分点。截至2007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9109处,总面积1060.48万公顷。国家划定禁
猎区1889个,总面积6090.86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
地示范区面积183.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645个,珍稀野生动植物培植基地493个。
这些自然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
等植物群落,以及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2007年,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建设的
人员增加到3.2万人。全年完成投资4.45亿元,比2003年减少15.15%,其中国家投资1.41
亿元,占全年完成投资的31.82%。
2.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7年,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造林5.68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98%,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23
万公顷,迹地更新造林2.65万公顷,非林业用地造林0.81万公顷。按造林主体划分,农户造
林1.59万公顷,外资造林1.37万公顷,国有林场(包括集体)造林0.98万公顷,龙头企业造
林0.89万公顷,其它主体造林0.85万公顷。农户、外资成为速生丰产林建设的主体,占速生
林造林总量的52.29%。工程完成改培面积4846公顷。2006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建设工程造林规模继续减少,其他造林主体造林面积大幅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社
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全年造林1.37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7.96%,国有、集体林场造林从
2005年的341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951公顷,增长178.89%,其他主体造林面积从84公顷猛
增到1263公顷,增长14倍。
3.林业产业稳步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07年,林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892.21亿元(按现价计算),
比2003年增加1031.88亿元,增长17.6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50%、
27.58%、32.48%。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60.04:34.25:5.71调整为
56.40:37.16:6.44。分地区看,浙江、山东、福建、江苏、河北、湖南、广东和江西8省林业
产业总产值均超过300亿元,8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7.12%。
经济林、竹业、花卉等营造林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茶、桑、果总产值比2003年增加
157.30亿元,增长12.34%。竹材产量增长13.3%,竹笋干增长5.56倍,竹胶合板产量增长39.1%。
花卉总产值344.60亿元,比2003年增长22.52%。
2007年,全国木材产量在2003年开始出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回升,产量达到5197.33万
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9.21%;锯材产量1532.54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36%,人造板产量
达到5446.49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9.61%;其中纤维板和其他人造板(主要细木工板)
在人造板中发展最快,2004年,两项的产量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49.66%,比2003年提高7.85
个百分点。全部木地板产量12300.47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42.33%。其中实木地板占全部
木地板产量的41.54%;实木复合地板占22.47%,强化木地板占21.79%。基本形成了实木地板、
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三足鼎立”的生产和市场态势。木制家具产量4.28亿件,占全部
家具产量的28.61%;纸浆产量3723万吨,其中木浆产量238万吨,占6.39%。
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47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比2003年增
长27%,其中海外游客448万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达69.21亿元,比2003年增长
65%。森林公园发展还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根据测算,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为社会提
供直接就业机会36万个,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000亿元。
4.林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增幅减小,资金投向仍然集中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2007年,林业系统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10.29亿元,比2003年增长8.27%,其中中央林业
投入375.81亿元,占全部林业建设资金总量的73.65%。中央林业投入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和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增加,同比增长分别为20.09%和62.37%;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
债资金规模缩小,同比下降13.13%和30.94%。中央林业资金仍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
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
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五项工程总投入287.90亿元,占全部
中央林业投资的76.61%。2007年,林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林业利用外资规模再
创历史新高,达到6.33亿美元,是2003年的1.70倍。
5.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林业教育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7年,各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认定的林业科技成果共228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占成
果总数的88%,有12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35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17项成果达国内领
先水平、33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完成各级标准14项,获得各类专利9项。从成
果应用水平看,2007年的科技成果中,目前有95项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57项成果处于成
果应用中期阶段,49项成果还处于成果应用初期阶段。
林业高等教育、行业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普通高
等林业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林科类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3763人,比2003年增长
20.3%;毕业生27079人,比2003年增长33.1%,其中本科18300人、专科8779人。
6.林木种苗质量提高,森林火灾形势严峻,林业有害生物呈偏重发生态势。
6.1 2007年,全国种子生产能力达2600万千克,其中:良种生产能力190万千克,优良穗条生
产能力达24亿条(根);全国苗木产量接近480亿株。林木种苗国债投资29413万元中,其中,
林木良种繁育中心1922万元;良种基地13960万元;采种基地11700万元;省级种苗示范基地
606万元;种子检验、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957万元;种质资源268万元。
6.2森林火灾严重。
200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466起,比2006年增长28.7%。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4.2万公
顷,比2006年减少68.5%。因森林火灾伤亡252人,比2006年增加110人。
6.3林业有害生物总体上呈偏重发生态势。
全国主要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945万公顷,比2006年增长6.3%。其中:森林虫害744万公
顷,比2003年增长3.6%;病害76万公顷,与2006年基本持平。
7.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改革方向确定。
2007年,全国完成林业站基本建设投资278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74万元,地方配套
23737万元。全国新建乡镇林业站455个,938个林业站新建了办公用房,1605个站配备了通
讯设备,924个站配备了机动交通工具。完成林业站建设合格县200个,全国林业站建设合格
县的数量达到2073个,占有规划建设林业工作站任务县的84%,比2003年提高8个百分点。
针对国有林场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后劲不足、以
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国有林场经济陷入困境等问题,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在联合调研的基
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型国有林场的建设
方向和目标任务,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编制等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
措施。
8.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绩显著。
2007年,共争取到荷兰、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
织、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机构)无偿援助项目83个(含小渊基金
项目48个),其中双边合作项目58个,多边合作项目25个,受援金额达3989.3万美元,项
目完成以后可增加项目区造林面积2.21万公顷。同时,在引进国外智力、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
森林认证等方面的林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成绩突出,与国外签署的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已累
计达32个。在专项国际合作方面,与意大利环境部开展赤峰敖汉青年造林项目;承担联合国粮
农组织“全球干旱地区土地退化评估(LADA)”项目;实施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
持续利用”GEF项目、湖北通江湖泊湿地保护项目、湖南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荷湛
江红树林保护项目、黄河中游湿地保护项目、米埔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培训项目;与澳大利亚
和日本等国共同推动建立亚太地区保护水鸟的国家间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继续推进亚太迁徙水
鸟网络建设等。在履行国际公约方面,全面履行和积极开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
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框架下的各项活动,推动了公约的进程。、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
社会经济背景
影响和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人口问题、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和现行的林业政策
体系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因素。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问题不仅是中国林业可持续
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制约因素。由于人口三大
高峰相继来临,预计2030年人口规模下限为
,由此必然会增加林产品需求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林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注定了今后林业发展必须面对市
场化这一现实,促使林业必须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保持林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林业的比较利益能够同其它产业基本持平,保证林业经营者
的实际收入,至少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弱质林业在多种社会经济环境制约下,单纯依靠市场运
行规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林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是社会效益大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效
益相对较低的产业,而且还是受市场机制、自然因素约束的风险产业,使得林业走向市场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陷入相对被动的困境。市场经济要求林业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林业经营规模化、
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而现实市场环境对林业发展十分不利。首先,由于价值规律成为调节
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重要法,生产要素通常是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受比较利益驱动,林业吸引
资金能力差,林业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其次,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难以在
市场交换中实现。第三,林业经营者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市场意识不强。不论是在国有林区还是
其它地区,许多林副产品得不到重视,长期形成的线性思维模式,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仅仅盯在木
材上,缺乏开展多种经营、顺应市场的能力。 第四,表现为林业要素市场发育较差,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林地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规范。第
五,不利于中国林业走向市场的地缘环境。我国土地利用开发的总体战略首先要保证农业用地,
中国林业
地科三班 沙玉龙
随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的林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
推进,生态建设规模在连续几年大幅度扩张之后,开始转入稳定推进阶段。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林业种苗、森林防火、
森林病虫害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成果不断增加。林业基层建设
不断推进,林业国际交流成绩显著。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颁发。2003年6月25日,
在这之后,各级林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全国
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伴随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野生动植物、湿地、大熊猫等专项调查结
果的公布,以及全国依法治林工作会议和全国林业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
新的发展时期。具体来说:
1.全国造林绿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重点工程造林贡献突出,民营林业发展迅速。
2004年全国完成营造林679.46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7.87%,人工造林501.89万公顷,
飞播造林57.92万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育林119.65万公顷。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
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
263.6万公顷。2006年,全国完成造林271.7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4.61万公顷,飞播
造林27.18万公顷。新封山(沙)育林147.17万公顷。在树种结构上,各地加大了阔叶树、乡
土树种造林比重,西部干旱地区加大了灌木林造林比重。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贡献突出,林业
重点工程营造林核实面积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比重的89.8%,核实率达94.3%,合格面积占全国
营造林合格总面积的90.0%,合格率达90.2%,高于全国营造林平均水平。民营林业迅速发展,
全国非公有经济造林285.30万公顷,占全年造林面积的50.96%。截至2007年底,我国非公有
森林面积已占森林总面积的20.3%;在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比例增至41.1%。2007年全国
有5.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24.9亿株。
2.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工程效益继续显现。
截止2007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已完成营造林面积576.68万公顷,占全国营造林总面积
的84.87%,其中造林面积480.29万公顷(人工造林424.24万公顷、飞播造林56.05万公顷)、
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96.39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不
含京津风沙源退耕)、三北及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
地建设工程分别占13.36%、66.99%、9.85% 、9.33%和0.47%。具体来讲:
2.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007年工程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64.14万公顷,其共完成治理面积101.17万公顷,其中造
林47.33万公顷。在造林面积中,人工造林38.6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完成19.17万公顷,
占人工造林面积的49.61%,比2003年提高3.28个百分点,飞播造林8.69万公顷;年末实有
封山(沙)育林面积达到120.11万公顷,其中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28.11万公顷。在本
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中,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占本年新封山(沙)育林面积的比重为84.54%;
草地治理面积23.85万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6.23万公顷;水利配套工程完成5498处。
2.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004年,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共完成造林44.8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3.83万公顷,飞
播造林1.00万公顷,人工造林占造林面积的97.77%。在造林面积中,防护林面积为36.47万
公顷,占造林面积的81.35%。其中,水源涵养林4.21万公顷,水土保持林12.65万公顷,防
风固沙林8.18万公顷,农田、牧场防护林5.32万公顷,护岸护堤林1.77万公顷,护路林1.05
万公顷,分别占防护林总面积的11.54%、34.69%、22.43%、14.59%、4.85%和2.88%。
2.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2007年,新建自然保护区134处,新增保护面积87万公顷。全国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
保护区达到1672个,总面积达1.19亿公顷,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2.40%,比2003年提高0.1
个百分点。截至2007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小区49109处,总面积1060.48万公顷。国家划定禁
猎区1889个,总面积6090.86万公顷。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30处,面积357.50万公顷,湿
地示范区面积183.06万公顷。野生动物种源繁育基地645个,珍稀野生动植物培植基地493个。
这些自然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我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
等植物群落,以及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2007年,全国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建设的
人员增加到3.2万人。全年完成投资4.45亿元,比2003年减少15.15%,其中国家投资1.41
亿元,占全年完成投资的31.82%。
2.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2007年,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造林5.68万公顷,比2003年下降3.98%,其中荒山荒地造林2.23
万公顷,迹地更新造林2.65万公顷,非林业用地造林0.81万公顷。按造林主体划分,农户造
林1.59万公顷,外资造林1.37万公顷,国有林场(包括集体)造林0.98万公顷,龙头企业造
林0.89万公顷,其它主体造林0.85万公顷。农户、外资成为速生丰产林建设的主体,占速生
林造林总量的52.29%。工程完成改培面积4846公顷。2006年,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建设工程造林规模继续减少,其他造林主体造林面积大幅增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社
会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全年造林1.37万公顷,比2005年减少17.96%,国有、集体林场造林从
2005年的341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951公顷,增长178.89%,其他主体造林面积从84公顷猛
增到1263公顷,增长14倍。
3.林业产业稳步发展,营造林业、木材生产及林产工业、森林旅游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2007年,林业经济总量显著增长。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892.21亿元(按现价计算),
比2003年增加1031.88亿元,增长17.6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50%、
27.58%、32.48%。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由2003年的60.04:34.25:5.71调整为
56.40:37.16:6.44。分地区看,浙江、山东、福建、江苏、河北、湖南、广东和江西8省林业
产业总产值均超过300亿元,8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合计占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的57.12%。
经济林、竹业、花卉等营造林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茶、桑、果总产值比2003年增加
157.30亿元,增长12.34%。竹材产量增长13.3%,竹笋干增长5.56倍,竹胶合板产量增长39.1%。
花卉总产值344.60亿元,比2003年增长22.52%。
2007年,全国木材产量在2003年开始出现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回升,产量达到5197.33万
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9.21%;锯材产量1532.54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36%,人造板产量
达到5446.49万立方米,比2003年增长19.61%;其中纤维板和其他人造板(主要细木工板)
在人造板中发展最快,2004年,两项的产量占全部人造板产量的49.66%,比2003年提高7.85
个百分点。全部木地板产量12300.47万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42.33%。其中实木地板占全部
木地板产量的41.54%;实木复合地板占22.47%,强化木地板占21.79%。基本形成了实木地板、
实木复合地板、强化木地板“三足鼎立”的生产和市场态势。木制家具产量4.28亿件,占全部
家具产量的28.61%;纸浆产量3723万吨,其中木浆产量238万吨,占6.39%。
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47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比2003年增
长27%,其中海外游客448万人次。以门票为主的直接旅游收入达69.21亿元,比2003年增长
65%。森林公园发展还极大地带动了地方经济。根据测算,2007年,全国森林公园共为社会提
供直接就业机会36万个,带动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近1000亿元。
4.林业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但增幅减小,资金投向仍然集中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
2007年,林业系统到位各类建设资金510.29亿元,比2003年增长8.27%,其中中央林业
投入375.81亿元,占全部林业建设资金总量的73.65%。中央林业投入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
和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增加,同比增长分别为20.09%和62.37%;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国
债资金规模缩小,同比下降13.13%和30.94%。中央林业资金仍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
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
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主要投入对象,五项工程总投入287.90亿元,占全部
中央林业投资的76.61%。2007年,林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林业利用外资规模再
创历史新高,达到6.33亿美元,是2003年的1.70倍。
5.林业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林业教育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7年,各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认定的林业科技成果共228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占成
果总数的88%,有12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35项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117项成果达国内领
先水平、33项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此外,还完成各级标准14项,获得各类专利9项。从成
果应用水平看,2007年的科技成果中,目前有95项成果处于成熟应用阶段,57项成果处于成
果应用中期阶段,49项成果还处于成果应用初期阶段。
林业高等教育、行业培训和人才开发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全国普通高
等林业院校和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的林科类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3763人,比2003年增长
20.3%;毕业生27079人,比2003年增长33.1%,其中本科18300人、专科8779人。
6.林木种苗质量提高,森林火灾形势严峻,林业有害生物呈偏重发生态势。
6.1 2007年,全国种子生产能力达2600万千克,其中:良种生产能力190万千克,优良穗条生
产能力达24亿条(根);全国苗木产量接近480亿株。林木种苗国债投资29413万元中,其中,
林木良种繁育中心1922万元;良种基地13960万元;采种基地11700万元;省级种苗示范基地
606万元;种子检验、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957万元;种质资源268万元。
6.2森林火灾严重。
2007年,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3466起,比2006年增长28.7%。火灾受害森林面积14.2万公
顷,比2006年减少68.5%。因森林火灾伤亡252人,比2006年增加110人。
6.3林业有害生物总体上呈偏重发生态势。
全国主要森林病虫鼠害发生面积945万公顷,比2006年增长6.3%。其中:森林虫害744万公
顷,比2003年增长3.6%;病害76万公顷,与2006年基本持平。
7.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有林场改革方向确定。
2007年,全国完成林业站基本建设投资2781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074万元,地方配套
23737万元。全国新建乡镇林业站455个,938个林业站新建了办公用房,1605个站配备了通
讯设备,924个站配备了机动交通工具。完成林业站建设合格县200个,全国林业站建设合格
县的数量达到2073个,占有规划建设林业工作站任务县的84%,比2003年提高8个百分点。
针对国有林场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后劲不足、以
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国有林场经济陷入困境等问题,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门在联合调研的基
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不同类型国有林场的建设
方向和目标任务,重新核定生态公益型林场的事业编制等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
措施。
8.林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成绩显著。
2007年,共争取到荷兰、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
织、国际热带木材组织、世界银行、欧盟等国际组织(机构)无偿援助项目83个(含小渊基金
项目48个),其中双边合作项目58个,多边合作项目25个,受援金额达3989.3万美元,项
目完成以后可增加项目区造林面积2.21万公顷。同时,在引进国外智力、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
森林认证等方面的林业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成绩突出,与国外签署的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已累
计达32个。在专项国际合作方面,与意大利环境部开展赤峰敖汉青年造林项目;承担联合国粮
农组织“全球干旱地区土地退化评估(LADA)”项目;实施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
持续利用”GEF项目、湖北通江湖泊湿地保护项目、湖南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中荷湛
江红树林保护项目、黄河中游湿地保护项目、米埔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培训项目;与澳大利亚
和日本等国共同推动建立亚太地区保护水鸟的国家间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继续推进亚太迁徙水
鸟网络建设等。在履行国际公约方面,全面履行和积极开展《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湿
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框架下的各项活动,推动了公约的进程。、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
社会经济背景
影响和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人口问题、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和现行的林业政策
体系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社会经济因素。巨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问题不仅是中国林业可持续
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中国整个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制约因素。由于人口三大
高峰相继来临,预计2030年人口规模下限为
,由此必然会增加林产品需求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剧林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注定了今后林业发展必须面对市
场化这一现实,促使林业必须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保持林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林业的比较利益能够同其它产业基本持平,保证林业经营者
的实际收入,至少不低于社会平均收益。弱质林业在多种社会经济环境制约下,单纯依靠市场运
行规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林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是社会效益大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效
益相对较低的产业,而且还是受市场机制、自然因素约束的风险产业,使得林业走向市场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陷入相对被动的困境。市场经济要求林业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林业经营规模化、
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而现实市场环境对林业发展十分不利。首先,由于价值规律成为调节
生产经营活动的最重要法,生产要素通常是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受比较利益驱动,林业吸引
资金能力差,林业投入不足,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其次,巨大的森林生态效益难以在
市场交换中实现。第三,林业经营者受自身素质的影响,市场意识不强。不论是在国有林区还是
其它地区,许多林副产品得不到重视,长期形成的线性思维模式,把林业经济的发展仅仅盯在木
材上,缺乏开展多种经营、顺应市场的能力。 第四,表现为林业要素市场发育较差,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林地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规范。第
五,不利于中国林业走向市场的地缘环境。我国土地利用开发的总体战略首先要保证农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