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脱帽的三条实践路径
2012-01-04 22:08:16
浏览 1202 次 | 评论 0 条
中国“农民工”脱帽的三条实践路径
新华网北京1月4日电,“农民工”这一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或许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了。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新华网)
年末岁初,关于“农民工”一词又开始热闹了,自从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公开提到“农民工”不合理处,最近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提出给“农民工”摘帽的问题,加之以前重庆薄熙来的“农民工”进城战略,构成了中国“农民工”开始摘帽的三条实践路径。
汪洋在广东省委全会上说,广东将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走的是一条,进一步完善“积分制”城镇制度办法,改进指标体系,增加外来人员务工年限的积分权重,提高劳动阶层特别是有技术、长期务工的中高级技工人员入户比例。所谓“积分制”就是将在粤城乡务工人员在技能、社会保险及其他方面给于一定分值,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入户城市户口的办法。
重庆薄熙来、黄奇帆走的是一条更具有治本的道路,他们采取“地票”的办法,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虚化为“地票”进入流转并产生收益,让农民利用“地票”为跳板,获取城市户口和资源,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取第一桶了金,从而彻底脱离土地,获得城市生活的资本。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改革城乡两元体制,实现突破户籍藩篱,实现“农民工”摘帽。
作为人口大省、“农民工”大省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公开提出“农民工”称谓具有歧视性,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呢?”意在更多的在意识形态上率先脱帽,卢展工说,“农民工”这一称呼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的歧视,要努力消除身份界限,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会。河南在牟县不久前举行了优秀“新型合同工人”表彰大会,去年同样的活动被称为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原在农生生活的人群,要进入城市生活圈,他们的称谓自然而然会改变,不论怎样发展,农村人口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可消灭的,不会有那一个国家没有人群生活在农村,那么生活在农村的人群,是不是一点要到城市去讨生活,才是问题的关键,发达国家基本消除了这种现象,就是生活在农村,他们依靠现代农业也能过上和城市生活质量媲美的生活,没有必要去城市谋发展,他们的工作就在农村,因此“农民工”变得稀有。
但是中国不一样,历史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发展的不均衡性,农村的生活质量要赶上城市,道路十分漫长,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基数将是十分庞大的,把他们全部融入城市也是不可能的,为有可能的是改变他们的国民待遇,让生活在农村的人群和生活在城市的人群具有相同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具有同等的身份称呼,这样“农民工”一词才有可能历史性的消失,非此,“农民工”人群你改为“新广州人”也好,成为“新合同工”也好,都将不能改变他们的现实中不平等待遇。
如此看来,上述三条实践路径,都有遗憾和缺点存在,但是又都有各地的地方色彩,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具有积极意义和实际操作意义。要彻底摘掉“农民工”的称谓,核心的是提高生活在农村人群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程度,让在农村从事的职业也具有城市一样的愿景,那么“农民工”的称谓才会消亡。(肖勇)
中国“农民工”脱帽的三条实践路径
2012-01-04 22:08:16
浏览 1202 次 | 评论 0 条
中国“农民工”脱帽的三条实践路径
新华网北京1月4日电,“农民工”这一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或许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了。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新华网)
年末岁初,关于“农民工”一词又开始热闹了,自从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公开提到“农民工”不合理处,最近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也提出给“农民工”摘帽的问题,加之以前重庆薄熙来的“农民工”进城战略,构成了中国“农民工”开始摘帽的三条实践路径。
汪洋在广东省委全会上说,广东将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走的是一条,进一步完善“积分制”城镇制度办法,改进指标体系,增加外来人员务工年限的积分权重,提高劳动阶层特别是有技术、长期务工的中高级技工人员入户比例。所谓“积分制”就是将在粤城乡务工人员在技能、社会保险及其他方面给于一定分值,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入户城市户口的办法。
重庆薄熙来、黄奇帆走的是一条更具有治本的道路,他们采取“地票”的办法,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虚化为“地票”进入流转并产生收益,让农民利用“地票”为跳板,获取城市户口和资源,或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获取第一桶了金,从而彻底脱离土地,获得城市生活的资本。在城乡一体化推进中,改革城乡两元体制,实现突破户籍藩篱,实现“农民工”摘帽。
作为人口大省、“农民工”大省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公开提出“农民工”称谓具有歧视性,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工农商学兵,本是职业的划分,为什么唯独农民永远要被加上特定的标签呢?”意在更多的在意识形态上率先脱帽,卢展工说,“农民工”这一称呼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系列的歧视,要努力消除身份界限,鼓励外来务工人员融入社会。河南在牟县不久前举行了优秀“新型合同工人”表彰大会,去年同样的活动被称为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原在农生生活的人群,要进入城市生活圈,他们的称谓自然而然会改变,不论怎样发展,农村人口在中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可消灭的,不会有那一个国家没有人群生活在农村,那么生活在农村的人群,是不是一点要到城市去讨生活,才是问题的关键,发达国家基本消除了这种现象,就是生活在农村,他们依靠现代农业也能过上和城市生活质量媲美的生活,没有必要去城市谋发展,他们的工作就在农村,因此“农民工”变得稀有。
但是中国不一样,历史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发展的不均衡性,农村的生活质量要赶上城市,道路十分漫长,生活在农村的人口基数将是十分庞大的,把他们全部融入城市也是不可能的,为有可能的是改变他们的国民待遇,让生活在农村的人群和生活在城市的人群具有相同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具有同等的身份称呼,这样“农民工”一词才有可能历史性的消失,非此,“农民工”人群你改为“新广州人”也好,成为“新合同工”也好,都将不能改变他们的现实中不平等待遇。
如此看来,上述三条实践路径,都有遗憾和缺点存在,但是又都有各地的地方色彩,在历史的进程中都具有积极意义和实际操作意义。要彻底摘掉“农民工”的称谓,核心的是提高生活在农村人群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程度,让在农村从事的职业也具有城市一样的愿景,那么“农民工”的称谓才会消亡。(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