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尹才祥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本文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比较出其异同。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逐步深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本文将通过对这三个论述的再解读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把握来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研究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

  

  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之中。尽管《手稿》主要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特别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第42卷,P38)。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将劳动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开端,它为建立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类”本质。他指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第42卷,P95)通过以上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有机体而存在,自然无机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界相联系的直接形式。

  3、马克思从侧面提出了人的本质还在于社会性,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此时他尚未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只是透过

一些对劳动的分析从侧面对人的社会性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首先,劳动是人的社会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其次,不论人的活动属于什么领域,都离不开社会,都受社会制约。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深入主要集中在《手稿》完成后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提纲》)完成前。在这段时间中,马克思更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由于实际斗争的需要和理论上的根本分歧,马克思决定全面批判费尔巴哈,并为此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2](第3卷,P5)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抽象性、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同时,在深入地批判他孤立地观察人的自然主义的局限性的同时,彻底地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彻底地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他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提纲》的科学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提纲》肯定了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一种受自然制约的自然存在物。其二,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具有主体性,它通过对自然认识与利用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象世界和社会关系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表现出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能动性。其三,人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实践能力的万物之灵。认识到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马克思对于个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类关系,而是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随着种种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的本质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提纲》写成后不久,就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形态》实际上是对《提纲》的展开与发挥,《提纲》中其实潜藏着《形态》所表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形态》发挥了《手稿》所提出的人的内在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思想,并完全克服了其中含有的人本主义的因素,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第3卷,P24)《形态》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更具体了。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第3卷,P514)并据此进而分析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原则。这里讲的“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用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表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更具体了。此外,《形态》还对《提纲》所提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了具体说明。马克思指出,不论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并明确了“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1](第3卷,P33)人的自然关系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共同性,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即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为人是由其社会关系而不是由其自然关定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事实上这三种提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首先,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而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人们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便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劳动才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而劳动的产品真实地表现出人们相互间的社会联系。然而,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是异化了的劳动,因而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就完全不是消除了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个样子。它们也都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中。

  其次,关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第3卷,P514)。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的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一经会性。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中才能满足的需要,并且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社会

的需要促成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促成了社会的需要。可见,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人的需要也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它还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

  再次,关于劳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劳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马克思还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3](第2卷,P94)因此,需要引起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满足需要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劳动的发展。生产劳动不能离开需要,离开需要就使它失去了目的,失去和人的需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切制约的,而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三者的有机统一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一般特征,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形态》中提到的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本文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比较出其异同。

  关键词:人的本质;马克思;劳动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逐步深化和科学化的过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先后在三个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其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本文将通过对这三个论述的再解读和它们之间关系的把握来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研究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

  

  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文之中。尽管《手稿》主要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哲学特别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第42卷,P38)。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将劳动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观点。这一观点是马克思批判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辩证法所取得的成果,是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的开端,它为建立科学的人的本质观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深刻地论述了人的“类”本质。他指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说来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1](第42卷,P95)通过以上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有机体而存在,自然无机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界相联系的直接形式。

  3、马克思从侧面提出了人的本质还在于社会性,不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此时他尚未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只是透过

一些对劳动的分析从侧面对人的社会性作了一些简单的论述。首先,劳动是人的社会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其次,不论人的活动属于什么领域,都离不开社会,都受社会制约。

  

  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深入主要集中在《手稿》完成后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提纲》)完成前。在这段时间中,马克思更积极地参加革命斗争实践,由于实际斗争的需要和理论上的根本分歧,马克思决定全面批判费尔巴哈,并为此先草拟了一个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作出了最基本的科学规定,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2](第3卷,P5)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观上所表现出来的直观性、抽象性、非社会性和非历史性的同时,在深入地批判他孤立地观察人的自然主义的局限性的同时,彻底地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彻底地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他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他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探索、研究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提纲》的科学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提纲》肯定了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一种受自然制约的自然存在物。其二,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具有主体性,它通过对自然认识与利用的实践活动,通过对象世界和社会关系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表现出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能动性。其三,人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实践能力的万物之灵。认识到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马克思对于个人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也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类关系,而是一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随着种种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的本质也必然发生变化。。

  

  三、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在《提纲》写成后不久,就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而《形态》实际上是对《提纲》的展开与发挥,《提纲》中其实潜藏着《形态》所表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形态》发挥了《手稿》所提出的人的内在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思想,并完全克服了其中含有的人本主义的因素,明确指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第3卷,P24)《形态》提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观点,并具体论述了生产劳动、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关于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更具体了。马克思在分析人的需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时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第3卷,P514)并据此进而分析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的原则。这里讲的“人的本性”即人的本质。用人的需要来规定人的本质,表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更具体了。此外,《形态》还对《提纲》所提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了具体说明。马克思指出,不论物质资料的生产还是人口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并明确了“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1](第3卷,P33)人的自然关系决定了人与动物的共同性,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性,即人之为人的本质。人之为人是由其社会关系而不是由其自然关定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但是事实上这三种提法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首先,关于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无法进行。而人们的任何社会关系,都是在劳动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样,人们通过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便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扬弃了私有财产”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劳动才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因而劳动的产品真实地表现出人们相互间的社会联系。然而,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是异化了的劳动,因而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就完全不是消除了劳动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那个样子。它们也都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中。

  其次,关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是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种种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1](第3卷,P514)。这就是说,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的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关系一经会性。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只有在社会关系和共同活动中才能满足的需要,并且每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需要的满足。社会

的需要促成了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促成了社会的需要。可见,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同人的社会关系一样,人的需要也具有客观性、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它还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不能撇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

  再次,关于劳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劳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马克思还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3](第2卷,P94)因此,需要引起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满足需要又引起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推动生产劳动的发展。生产劳动不能离开需要,离开需要就使它失去了目的,失去和人的需要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种论述(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而言,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密切制约的,而人的本质就存在于三者的辩证关系中,存在于三者的有机统一中。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到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本质的一般特征,而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形态》中提到的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特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 ...查看


  • 从社会主义本质意义上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 作者:裴玲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年01期 胡锦涛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 ...查看


  • 马列原著习题答案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练习与解答 一.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查看


  • 成人高考自考政治目录
  • P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1.哲学:哲学观与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 P3 哲学主要派别(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p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源 p5 马克思 ...查看


  • 北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10-13
  • 2010年真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90分) 1.阶级性与革命性能统一么?代表某个阶级利益的理论能够使科学么? 2.培根: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3.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观点 4.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按生产要素分配 ...查看


  •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如何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是基于分工的角度,从分工前.分工后到分工消灭后,一步步来论述到 ...查看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人大初试真题 专业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 辨析 1.<太阳城>是莫尔的代表作 2. 3.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具有能动性 二.简答 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查看


  • 安启念: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
  •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哲学家建立了名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随后斯大林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与运用.此后,在大多数人眼里,辩 ...查看


  • 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 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3年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 试题(每题50分,共100分) 1. 试论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说明为什么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