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语对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保存

论成语对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保存

摘要:成语作为古代汉语遗存的活化石,在对古代汉语词汇的保存这一方面,已日益凸显出其作用和影响。从语言发展的轨迹来看,双音节词的出现是古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成语的凝固作用下保存下来的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确实存在,且保存下来的双音节词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别丰富,已经可以概括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主要类别,语法特征也比较明显和固定。因此可以认为,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作为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成语中得以完整且全面的保存。

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双音节词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⑴。“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即语言中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⑵。成语作为古代汉语形式最明显同时也是数量最大的遗存,无论从语法还是词汇的角度,都可管窥其对古代汉语的保存和继承。成语中保存了大量的单音词,这是构成成语生动简洁的重要特质。而随着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出现,成语也作为忠实的记录者,开拓出双音节词的一片天地,从而也就自然会影响到成语的语法和词汇的构成。本文试就成语作为古汉语的遗存,以双音节词在成语中的保存情况为切入,通过对成语中双音节词的遗存进行举例分析,从中看汉语词汇发展的继承性。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为主,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主要区别之一。古代汉语字词不分,较之单音词,双音节词的数量确实少着很多。古代汉语特别是文言文一向以简洁凝练为特点,即使是白话较之现代汉语,也仍显简练。字词不分更增大了汉字的使用范畴和使用强度。从我国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双音节词从少量存在,逐渐发展演变的一个过程。上古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而以双音节为代表的复音词也少量存在的状况十分显著;至中古汉语时期,文章中仍多为单音词,但也出现了双音化的表现,也就是不太稳定的双音节词,在双音化的词面前,词组和双音节词的界限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很清楚的;到近古汉语阶段,特别是市民文学和白话小说盛行之后,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固定的双音节词,有些至今还相沿习用,而也有一些看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其实在这一时期并不是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或语法功能而存在

和应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双音节词在整个古代汉语的进程中是不断发展壮大,由少变多的。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以联绵词、重言词、附音词、复合词等最为常见,下文就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述。

一、双音节的联绵词进入成语

联绵词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一特殊的双音节衍声双音节词。其实“联绵”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联绵词,也还可以写作“连绵”。其音节与音节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关联,纯粹只有声音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记音标义”。其显著的特点在于,首先必须是双音节词,两个字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分训,不可望文生义,要因声求义;其次,必须是描绘语音的词,与用字没有直接关系,其用字是后来才慢慢加以固定的。“连绵字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连绵字的运用,往往能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诗经》和《楚辞》中多用联绵词来描绘事物,使得诗歌不论是在声韵、色彩或是形象上都取得夺目的艺术成就。比如“蹇产”,“崎岖”、“踟蹰”、“蟋蟀”、“婆娑”、“崔嵬”、“逍遥”、“缱绻“、“荒唐”都属于这类词。

(一)双声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双声的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例如,“参差不齐”中的“参差”便是一个双声的联绵词。此成语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序目》:“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参差”原义指长短、大小不齐。后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参差”和“不齐”即为近义词,又如“颠沛流离”,它出自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其表示动荡不安,居无定所,困顿窘迫。其中的“流离”则是一个双声的联绵词,表示离散,流落,属于偏动词性的状态形容词。与表示遭受挫折或困难的“颠沛”又是近义词,再如“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得意的样子。出自《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其中的“踌躇”一词是指从容自得的样子,也是一个双声的联绵词,属于状态形容词。而“满”是满足之义,为动词;“志”则指心意,为名词。

(二)叠韵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属于叠韵,此处的韵不同于韵部,韵头不同也

算叠韵。例如,“从容不迫”形容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它出自魏兰《〈浙案纪略〉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其中的“从容”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指的是不慌不忙,镇静的样子。“不迫”则是不急促的意思。又如“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奈何。它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其中的“望洋”一词最容易被人误解为望着海洋,其实它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又作“望阳”、“茫洋”或“望羊”,是指仰视的样子,仰望着海神而兴叹。再如“孤苦伶仃”中的“伶仃”也可作“零丁”,亦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它出自晋代李密的《陈情表》:“臣少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个成语典故流传很广,日韩也都在使用。还有就是“所向披靡”出自《梁书·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其中的“披靡”也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原指草木被吹倒,引申为溃败。

(三)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可综合双声和叠韵的特点,即是两个音节声母相同,韵也相同的一种联绵词。例如,“落英缤纷”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出自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此处“落英”为初开的花。一说为“落花" ”。其中的“缤纷”为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指繁多杂乱。又如“辗转反侧”出自妇孺皆知的《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的样子。其中的“辗转”亦是一个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指翻来覆去。再如“优游自得”形容悠闲如意,出自汉代班固《东都赋》:“莫不优游自得,玉润而金声。”其中的“优游”是最明显的双声叠韵的联绵词。

(四)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联绵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古代有些双声或叠韵的联绵词,现在念起来却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这就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关。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的还完全相同,有些字的读音存在着古今差异。例如,“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它出自《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中的“扶摇”即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指的是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属于名词。

又如“声名狼藉”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代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其中的“狼藉”是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不可收拾。整个成语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联绵词是古代汉语双音节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因此也给我们的阅读和学习研究增加了难度。汉语成语中保存了大批联绵词,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双音节词进入成语的历程,也可以反观联绵词不管是用字的不定或是词义的形成,是如何通过成语得以固定的。

二、双音节的重言词进入成语

重言词又称为叠音词,一般意义上重言就是重文,是指两个汉字重叠使用的语言现象,古汉语中更为多见。一般认为,重言词可分为叠词重言和叠字重言两类。正确诠释重言词对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都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叠音词使用频率就特别高。比如,《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中的“习习”;《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中的“迟迟”和“祁祁”;《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中的“镳镳”。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还专门介绍过《诗经》中对重言词的使用:“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⑷

例如,“奄奄一息”出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的样子,即快断气了。其中的“奄奄”指气息微弱,即是一个重言词。又如“洋洋得意”出自宋代朱淑真《春上亭上观鱼》:“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它用来形容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其中的“洋洋”亦为重言词。再如“莘莘学子”,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一个成语,因为“莘莘”是个重言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现在更广一点,还可以和其他名词搭配。例如,《国语》引述过《周诗》“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

重言词属于实词。其构成的成语数量众多,这些重言词多数都属于形容词,用以修饰成语中的其他成份,从以上例子也可以看出,因为重言词的词意较之联绵词更明晰化,所以在出现之初,并不只有其参与构成成语所呈现出来的固定组

合形式,只是随着成语的相沿习用,最终使得该重言词的使用范围缩小,使用强度减弱。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成语用词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改动或替换的特点,是以其用词的词义根据成语构成的需要或缩小,或扩大,或转移的。同时,这也是汉语词义转变的动机和例证之一。

三、双音节的附音词进入成语

附音词是汉语单音词演进为多音节词的方式之一,在原单音词上加入词头或词尾,这类词我们便称之为附音词。仅《桃花源记》一文就有“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怡然自乐”、“欣然前往”等以“然”字作为后缀构成的附音词。此外,古代汉语中常见的附加成分还有“阿、第、有、言、薄、其、若、于、然、如、尔、子、乎、焉”等。

例如,“率尔操觚”出自晋代陆机的《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亳而邈然。”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没有慎重考虑,轻率地写。其中的“率尔”即是一个加了词尾“尔”的附音词,表示不假思索。又如“焕然一新”和“油然而生”两个成语中的“焕然”和“油然”两个词都是加了词尾“然”的附音词。“焕然一新”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收藏购求阅玩》:“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它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油然而生”出自宋代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它用以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以“然”为词尾的附音词构成的成语还有很多,例如,“沛然而去”、“戛然而止”等等,在此,不再多作赘述。

附音词多为双音节词,也有一部分为多音节词。而作为成语,有其固定的格式(多为四字格)。所以多是双音节的附音词作为成语的建构材料。而就附音词内部分类来看,添加词尾构成的附音词进入成语要多于添加词头形成的附音词进入的成语。再缩小范围看添加词尾构成的附音词构成的成语,附音词在成语中多为加入表示状态的词尾后构成的状态形容词,以修饰该成语的其他成分,以此构成连贯的词义。

四、双音节的复合词进入成语

复合词是指词根语素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复合词顾名思义是

由一些词汇复合形成的,而且有可以复合出各种词类。复合后的词是属于哪种词类,这决定于复合词的后半部词性,比如复合名词、复合动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副词等。有些复合词已经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从意思上看不出复合的痕迹,但是从词形上仍然能够看出最初复合的痕迹。比如,《史记·游侠列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中的“缓急”,属于偏义复词,指紧急严重的情势,偏用“急”义,“缓”为陪衬;《前出师表》中的“遂以先帝以驱驰”中的“驱驰”为同义复词,都指奔走效劳。

例如,“股肱之臣”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它原指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其中的“股肱”是个复合名词,由表示大腿的“股”和表示从肘到腕这一部分手臂的“肱”组成,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又如“如丧考妣”出自《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它用于形容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其中的“考妣”亦是复合名词,由表示死了的父亲的“考”和表示死了的母亲的“妣”构成。而“考”和“妣”最初是分别指父亲和母亲。如《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再如“锋芒毕露”出自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瓒示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它形容人傲气逼人,逞强好胜;或形容人锐气才于完全显露出来。其中的“锋芒”也是个复合名词,由表示刀锋的“锋”和表示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比喻枪头的“芒”构成。

复合词是古代汉语单音词向多音节词转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词,在口语和书面语都使用广泛,使得汉语词汇量呈现递增趋势。复合词中有一部分仍是两个单词简单的叠加而成,有的形同而义变。对于形同而义变的这一部分复合词,就需要成语固定词义和格式的帮助才能进一步地辨别了。而复合词在组成成语方面,多以复合名词和复合动词为主。与形容词和副词等另外一些词类比较,名词的词义比较稳定,动词次之,所以我们仍然能从复合名词和复合动词所构成的成语中探寻到构成复合词的词根之本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成语作为古代汉语遗存的活化石,过去人们多是从成语的出处、典故和它凝固在遣词用字下的引申意义这些方面着手,体现出成语的独特魅力所

在。成语在对古代汉语词汇的保存这一方面,已日益凸显出其作用和影响。从语言发展的轨迹来看,双音节词的不断增多和固定是古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人们想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越来越多,超出了单音词的承载量时,双音节词便应运而生。单音词在语流中增加屈折,以便能够顺利地描述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这种趋势是顺应语言学发展的,也是我们阅读古代汉语作品或研究古代汉语发展所不能忽视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节词,就大大增加了信息的清晰度。“汉语词汇这种由单音节向复音节的转变,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的。它不是单纯的音节增加问题(注:音节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广韵》共有3893个音节,到《现代汉语词典》才有1332个音节⑸),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⑹。在成语的凝固作用下保存下来的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确实存在,且保存下来的双音节词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别丰富,已经可以概括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主要类别,语法特征也比较明显和固定。因此可以认为,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作为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成语中得以完整且全面的保存。

注释: ⑴ 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版

⑵ 张清源主编,现代汉语知识辞典[Z],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⑷ 转引处自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概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第67页 ⑸ 高小方主编《古代汉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56页

⑹ 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田有成《成语古汉语简说》[J ]载于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4卷,第1期;

[2]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版.

[3]高小方主编《古代汉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中国成语大词典》[Z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5]《古代汉语读本》(修订本)[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 [7]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概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On the idio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 in the preservation

Abstract:Remains of ancient Chinese idiom as living fossils,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is regard, has been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 role and impact. The traject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e emergence of two-syllable word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In the idiom of the coagulation effect of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 does exist, and two-syllable words preserved not only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type of rich, ancient Chinese already summarize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two-syllable words, grammatical features are more obvious and fixed. It follows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s as a sign of language development,In the idiom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Key words: Idiom;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s

鸣谢

在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向曾经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在这四年学习期间辛勤教育我、培养我的中文系全体老师,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尤其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燕老师。在撰写论文期间,张老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无论是在论文的内容,还是在考虑问题的角度上,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真诚将使我终身受益。在此祝愿她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签名:

2010年 5 月 7 日

论成语对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保存

摘要:成语作为古代汉语遗存的活化石,在对古代汉语词汇的保存这一方面,已日益凸显出其作用和影响。从语言发展的轨迹来看,双音节词的出现是古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成语的凝固作用下保存下来的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确实存在,且保存下来的双音节词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别丰富,已经可以概括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主要类别,语法特征也比较明显和固定。因此可以认为,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作为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成语中得以完整且全面的保存。

关键词:成语;古代汉语;双音节词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⑴。“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即语言中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⑵。成语作为古代汉语形式最明显同时也是数量最大的遗存,无论从语法还是词汇的角度,都可管窥其对古代汉语的保存和继承。成语中保存了大量的单音词,这是构成成语生动简洁的重要特质。而随着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出现,成语也作为忠实的记录者,开拓出双音节词的一片天地,从而也就自然会影响到成语的语法和词汇的构成。本文试就成语作为古汉语的遗存,以双音节词在成语中的保存情况为切入,通过对成语中双音节词的遗存进行举例分析,从中看汉语词汇发展的继承性。

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节词)为主,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主要区别之一。古代汉语字词不分,较之单音词,双音节词的数量确实少着很多。古代汉语特别是文言文一向以简洁凝练为特点,即使是白话较之现代汉语,也仍显简练。字词不分更增大了汉字的使用范畴和使用强度。从我国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双音节词从少量存在,逐渐发展演变的一个过程。上古汉语中单音词占优势,而以双音节为代表的复音词也少量存在的状况十分显著;至中古汉语时期,文章中仍多为单音词,但也出现了双音化的表现,也就是不太稳定的双音节词,在双音化的词面前,词组和双音节词的界限在这一时期并不是很清楚的;到近古汉语阶段,特别是市民文学和白话小说盛行之后,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固定的双音节词,有些至今还相沿习用,而也有一些看似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其实在这一时期并不是以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或语法功能而存在

和应用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双音节词在整个古代汉语的进程中是不断发展壮大,由少变多的。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以联绵词、重言词、附音词、复合词等最为常见,下文就以此为依据展开论述。

一、双音节的联绵词进入成语

联绵词是汉语音韵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一特殊的双音节衍声双音节词。其实“联绵”一词就是一个典型的联绵词,也还可以写作“连绵”。其音节与音节之间,没有意义上的关联,纯粹只有声音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记音标义”。其显著的特点在于,首先必须是双音节词,两个字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可分训,不可望文生义,要因声求义;其次,必须是描绘语音的词,与用字没有直接关系,其用字是后来才慢慢加以固定的。“连绵字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连绵字的运用,往往能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在《诗经》和《楚辞》中多用联绵词来描绘事物,使得诗歌不论是在声韵、色彩或是形象上都取得夺目的艺术成就。比如“蹇产”,“崎岖”、“踟蹰”、“蟋蟀”、“婆娑”、“崔嵬”、“逍遥”、“缱绻“、“荒唐”都属于这类词。

(一)双声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双声的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例如,“参差不齐”中的“参差”便是一个双声的联绵词。此成语出自汉代扬雄《法言·序目》:“国君将相,卿士名臣,参差不齐,一概诸圣。”“参差”原义指长短、大小不齐。后引申为有差别,不一致。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参差”和“不齐”即为近义词,又如“颠沛流离”,它出自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第九卷:“而哀予颠沛流离万里,保有之难也,而共振显之。”其表示动荡不安,居无定所,困顿窘迫。其中的“流离”则是一个双声的联绵词,表示离散,流落,属于偏动词性的状态形容词。与表示遭受挫折或困难的“颠沛”又是近义词,再如“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得意的样子。出自《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其中的“踌躇”一词是指从容自得的样子,也是一个双声的联绵词,属于状态形容词。而“满”是满足之义,为动词;“志”则指心意,为名词。

(二)叠韵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属于叠韵,此处的韵不同于韵部,韵头不同也

算叠韵。例如,“从容不迫”形容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它出自魏兰《〈浙案纪略〉原序》:“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其中的“从容”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指的是不慌不忙,镇静的样子。“不迫”则是不急促的意思。又如“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奈何。它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其中的“望洋”一词最容易被人误解为望着海洋,其实它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又作“望阳”、“茫洋”或“望羊”,是指仰视的样子,仰望着海神而兴叹。再如“孤苦伶仃”中的“伶仃”也可作“零丁”,亦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它出自晋代李密的《陈情表》:“臣少多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个成语典故流传很广,日韩也都在使用。还有就是“所向披靡”出自《梁书·萧确传》:“钟山之役,确苦战,所向披靡,群虏惮之。”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其中的“披靡”也是一个叠韵的联绵词,原指草木被吹倒,引申为溃败。

(三)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可综合双声和叠韵的特点,即是两个音节声母相同,韵也相同的一种联绵词。例如,“落英缤纷”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出自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此处“落英”为初开的花。一说为“落花" ”。其中的“缤纷”为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指繁多杂乱。又如“辗转反侧”出自妇孺皆知的《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的样子。其中的“辗转”亦是一个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指翻来覆去。再如“优游自得”形容悠闲如意,出自汉代班固《东都赋》:“莫不优游自得,玉润而金声。”其中的“优游”是最明显的双声叠韵的联绵词。

(四)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构成的成语

联绵词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古代有些双声或叠韵的联绵词,现在念起来却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这就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有关。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与现代的还完全相同,有些字的读音存在着古今差异。例如,“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它出自《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中的“扶摇”即为非双声叠韵的联绵词,指的是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属于名词。

又如“声名狼藉”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代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其中的“狼藉”是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不可收拾。整个成语形容名誉坏到极点。

联绵词是古代汉语双音节词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因素和人为因素,因此也给我们的阅读和学习研究增加了难度。汉语成语中保存了大批联绵词,不仅可以从中看到双音节词进入成语的历程,也可以反观联绵词不管是用字的不定或是词义的形成,是如何通过成语得以固定的。

二、双音节的重言词进入成语

重言词又称为叠音词,一般意义上重言就是重文,是指两个汉字重叠使用的语言现象,古汉语中更为多见。一般认为,重言词可分为叠词重言和叠字重言两类。正确诠释重言词对准确理解句意乃至文意都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叠音词使用频率就特别高。比如,《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中的“习习”;《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中的“迟迟”和“祁祁”;《卫风·硕人》:“四牡有骄,朱幩镳镳”中的“镳镳”。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还专门介绍过《诗经》中对重言词的使用:“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风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⑷

例如,“奄奄一息”出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7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的样子,即快断气了。其中的“奄奄”指气息微弱,即是一个重言词。又如“洋洋得意”出自宋代朱淑真《春上亭上观鱼》:“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它用来形容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其中的“洋洋”亦为重言词。再如“莘莘学子”,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一个成语,因为“莘莘”是个重言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比现在更广一点,还可以和其他名词搭配。例如,《国语》引述过《周诗》“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

重言词属于实词。其构成的成语数量众多,这些重言词多数都属于形容词,用以修饰成语中的其他成份,从以上例子也可以看出,因为重言词的词意较之联绵词更明晰化,所以在出现之初,并不只有其参与构成成语所呈现出来的固定组

合形式,只是随着成语的相沿习用,最终使得该重言词的使用范围缩小,使用强度减弱。这种现象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成语用词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改动或替换的特点,是以其用词的词义根据成语构成的需要或缩小,或扩大,或转移的。同时,这也是汉语词义转变的动机和例证之一。

三、双音节的附音词进入成语

附音词是汉语单音词演进为多音节词的方式之一,在原单音词上加入词头或词尾,这类词我们便称之为附音词。仅《桃花源记》一文就有“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怡然自乐”、“欣然前往”等以“然”字作为后缀构成的附音词。此外,古代汉语中常见的附加成分还有“阿、第、有、言、薄、其、若、于、然、如、尔、子、乎、焉”等。

例如,“率尔操觚”出自晋代陆机的《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亳而邈然。”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没有慎重考虑,轻率地写。其中的“率尔”即是一个加了词尾“尔”的附音词,表示不假思索。又如“焕然一新”和“油然而生”两个成语中的“焕然”和“油然”两个词都是加了词尾“然”的附音词。“焕然一新”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鉴收藏购求阅玩》:“其有晋宋名迹,焕然如新,已历数百年,纸素彩色未甚败。”它形容出现崭新的面貌,显得很光彩。“油然而生”出自宋代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它用以形容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除此之外,以“然”为词尾的附音词构成的成语还有很多,例如,“沛然而去”、“戛然而止”等等,在此,不再多作赘述。

附音词多为双音节词,也有一部分为多音节词。而作为成语,有其固定的格式(多为四字格)。所以多是双音节的附音词作为成语的建构材料。而就附音词内部分类来看,添加词尾构成的附音词进入成语要多于添加词头形成的附音词进入的成语。再缩小范围看添加词尾构成的附音词构成的成语,附音词在成语中多为加入表示状态的词尾后构成的状态形容词,以修饰该成语的其他成分,以此构成连贯的词义。

四、双音节的复合词进入成语

复合词是指词根语素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合成词。复合词顾名思义是

由一些词汇复合形成的,而且有可以复合出各种词类。复合后的词是属于哪种词类,这决定于复合词的后半部词性,比如复合名词、复合动词、复合形容词、复合副词等。有些复合词已经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从意思上看不出复合的痕迹,但是从词形上仍然能够看出最初复合的痕迹。比如,《史记·游侠列传》:“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中的“缓急”,属于偏义复词,指紧急严重的情势,偏用“急”义,“缓”为陪衬;《前出师表》中的“遂以先帝以驱驰”中的“驱驰”为同义复词,都指奔走效劳。

例如,“股肱之臣”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它原指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其中的“股肱”是个复合名词,由表示大腿的“股”和表示从肘到腕这一部分手臂的“肱”组成,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又如“如丧考妣”出自《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它用于形容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其中的“考妣”亦是复合名词,由表示死了的父亲的“考”和表示死了的母亲的“妣”构成。而“考”和“妣”最初是分别指父亲和母亲。如《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再如“锋芒毕露”出自南朝刘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瓒示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它形容人傲气逼人,逞强好胜;或形容人锐气才于完全显露出来。其中的“锋芒”也是个复合名词,由表示刀锋的“锋”和表示谷类种子壳上的细刺,比喻枪头的“芒”构成。

复合词是古代汉语单音词向多音节词转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词,在口语和书面语都使用广泛,使得汉语词汇量呈现递增趋势。复合词中有一部分仍是两个单词简单的叠加而成,有的形同而义变。对于形同而义变的这一部分复合词,就需要成语固定词义和格式的帮助才能进一步地辨别了。而复合词在组成成语方面,多以复合名词和复合动词为主。与形容词和副词等另外一些词类比较,名词的词义比较稳定,动词次之,所以我们仍然能从复合名词和复合动词所构成的成语中探寻到构成复合词的词根之本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成语作为古代汉语遗存的活化石,过去人们多是从成语的出处、典故和它凝固在遣词用字下的引申意义这些方面着手,体现出成语的独特魅力所

在。成语在对古代汉语词汇的保存这一方面,已日益凸显出其作用和影响。从语言发展的轨迹来看,双音节词的不断增多和固定是古代汉语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人们想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越来越多,超出了单音词的承载量时,双音节词便应运而生。单音词在语流中增加屈折,以便能够顺利地描述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这种趋势是顺应语言学发展的,也是我们阅读古代汉语作品或研究古代汉语发展所不能忽视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节词,就大大增加了信息的清晰度。“汉语词汇这种由单音节向复音节的转变,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程的。它不是单纯的音节增加问题(注:音节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广韵》共有3893个音节,到《现代汉语词典》才有1332个音节⑸),而是标志着汉语构词方法的质变”⑹。在成语的凝固作用下保存下来的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确实存在,且保存下来的双音节词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别丰富,已经可以概括古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主要类别,语法特征也比较明显和固定。因此可以认为,古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作为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成语中得以完整且全面的保存。

注释: ⑴ 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版

⑵ 张清源主编,现代汉语知识辞典[Z],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

⑷ 转引处自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概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第67页 ⑸ 高小方主编《古代汉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56页

⑹ 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第55页

参考文献:

[1]田有成《成语古汉语简说》[J ]载于榆林学院学报,2004年3月第14卷,第1期;

[2]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版.

[3]高小方主编《古代汉语》[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中国成语大词典》[Z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5]《古代汉语读本》(修订本)[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6]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2版 [7]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概要》[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On the idiom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 in the preservation

Abstract:Remains of ancient Chinese idiom as living fossils,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is regard, has been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 role and impact. The traject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e emergence of two-syllable word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In the idiom of the coagulation effect of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 does exist, and two-syllable words preserved not only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type of rich, ancient Chinese already summarized the main categories of two-syllable words, grammatical features are more obvious and fixed. It follows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s as a sign of language development,In the idioms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omplete and comprehensive.

Key words: Idiom; Ancient Chinese; Two-syllable words

鸣谢

在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向曾经给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在这四年学习期间辛勤教育我、培养我的中文系全体老师,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我。尤其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燕老师。在撰写论文期间,张老师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无论是在论文的内容,还是在考虑问题的角度上,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真诚将使我终身受益。在此祝愿她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签名:

2010年 5 月 7 日


相关文章

  • 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 高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按照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熟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涌一定数量的名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 ...查看


  •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 第六单元 单元计划 考纲要求 在学习新课文时,要适当结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诗文,对 以前要求积累的字词.句式.要求背诵的段.篇,要安 排时间检查,作一个比较系统的复习.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与诗词词句. 2.反复诵读,理解内容, ...查看


  • 课外文言阅读答题技巧
  • 课外文言阅读答题技巧 2009年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继续延续2008年的模式--课外文言阅读材料.但答案在课内. 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 ...查看


  • _血色曙光_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_之五汉字与阿尔泰语渊源关系
  • "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之五 汉字与阿尔泰语渊源关系 □徐江伟 一.汉字的起源 当我们在水边散步的时候,看到水底下黑黝黝的水草随水流飘动,我们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遐想:水草原本生长在岸上,后来被水淹没,慢慢适应了 ...查看


  • 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手册2答案
  • 一. 举例解释下列名词(10分,每小题2分) 1.词缀:根据语素的意义和构造词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语素又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词缀语素量大类,前者简称词根,后者简称词缀. 2.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3. ...查看


  •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概说 上一节,我们分析了古今汉语词汇的差异,从中可见古今汉语的词汇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那么,古今汉语的词义呢?是否也有这种变化呢?我们先从几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入手,来进行一番考察: 痛哭流 不之客 求全备 上述这些 ...查看


  • 汉语通论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 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代表一定意 义的声音.语音是构成语言的比不可 少的要素之一,语言的交际作用就是 通过语音来实现的. 2.音高:指声音的高低.音高是由 发音体振动频率的大小决定的. 3.音强 ...查看


  • 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较
  • 第4卷第2期2005年2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 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 4No . 2Feb . 2005 古今汉语数词意义比 ...查看


  • 现代汉语黄廖版教案(精修)
  • 本教案共分六章: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语音(重点,难点):第三章 文字:第四章 词汇(重点): 第五章 语法(重点,难点):第六章 修辞.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述 一.什么是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现代汉语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