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第八版,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总课时:80时。其中包括15个课时的见习,2个课时为考查,其余为课堂理论教学。
上 篇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内容用1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熟悉中医学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介绍中医学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叙述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本章内容用7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主要内容:概念、阴阳之间的属性分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教学内容】
一、阴阳学说
介绍阴阳的主要内容:概念、阴阳之间的属性分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叙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介绍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
叙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教学重点】
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本章内容用13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脏腑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
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心、肺、脾、肝、肾。
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熟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熟悉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精、气、血、津液
掌握气的概念,熟悉气的生成、气的运动、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熟悉血液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生理功能。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
三、体质
熟悉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
【教学内容】
一、脏腑
介绍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
讲述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心、肺、脾、肝、肾。
叙述六腑的主要功能: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介绍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讲述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二、气、血、津液
介绍气的概念,熟悉气的生成、气的运动、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
叙述血的基本概念,熟悉血液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生理功能。
讲述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
三、体质
叙述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
【教学重点】
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脏腑的分类;心、肺、脾、肝的功能;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肾的关系及脾与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本章内容用7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病因
了解概说:含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掌握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掌握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
掌握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二、病机
熟悉正邪相争概念与转归:正邪相争与发病、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掌握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熟悉气机失常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病因
介绍病因的含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叙述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讲述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
叙述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二、病机
讲述正邪相争概念与转归:正邪相争与发病、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讲述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介绍气机失常的内容。
【教学重点】
病因方面为外感致病因素及瘀血、结石;病机方面为病机阴阳失调。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五章 诊法述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熟悉认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掌握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熟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掌握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
掌握切诊:脉诊、按诊。
【教学内容】
介绍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介绍诊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讲述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介绍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叙述问诊的基本内容: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情况。
讲述切诊的内容:脉诊、按诊。
【教学重点】
望舌、问诊、脉诊。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第六章 辩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掌握中医辩证的概念,辩证的过程。
掌握八纲辩证、脏腑辩证。
了解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
【教学内容】
叙述中医辩证的概念,辩证思维的过程。
讲述八纲辩证、脏腑辩证。
介绍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
【教学重点】
辩证的概念,八纲辩证,脏腑辩证。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防治原则
掌握中医防治原则,包括:
1、养生与预防
2、治病求本
3、调整阴阳
4、扶正祛邪
5、三因制宜
6、病治异同
二、治法
掌握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教学内容】
一、防治原则
讲述中医防治原则,包括:
1、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治病求本
3、调整阴阳
4、扶正祛邪
5、三因制宜
6、病治异同
二、治法
讲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教学重点】
中医防治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下 篇
第一章 中药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熟悉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掌握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内容】
1、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叙述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讲述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重点】
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 方剂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熟悉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了解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讲述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介绍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常见中成药功用及主治。
【教学重点】
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三章 内科常见病证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临床诊治的辩证思维过程。
2、熟悉感冒、咳嗽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教学内容】
1、通过对内科常见病证的讲述,剖析中医临床诊治的辩证思维过程。
2、讲述感冒、咳嗽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教学重点】
中医临床诊治的辩证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说明: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未能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均作为了解的内容,安排在自学中领会。要临床见习中如有未讲授内容中的典型病例,也可安排见习并由老师讲解。
《中医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第八版,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总课时:80时。其中包括15个课时的见习,2个课时为考查,其余为课堂理论教学。
上 篇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内容用1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熟悉中医学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介绍中医学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叙述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本章内容用7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阴阳学说
掌握阴阳的主要内容:概念、阴阳之间的属性分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教学内容】
一、阴阳学说
介绍阴阳的主要内容:概念、阴阳之间的属性分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叙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介绍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五行的生克关系。
叙述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指导临床治疗。
【教学重点】
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的特性。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三章 藏象学说
本章内容用13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脏腑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
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心、肺、脾、肝、肾。
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熟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熟悉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精、气、血、津液
掌握气的概念,熟悉气的生成、气的运动、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
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熟悉血液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生理功能。
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
三、体质
熟悉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
【教学内容】
一、脏腑
介绍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
讲述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心、肺、脾、肝、肾。
叙述六腑的主要功能: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介绍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讲述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二、气、血、津液
介绍气的概念,熟悉气的生成、气的运动、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
叙述血的基本概念,熟悉血液的生成、血的循行、血的生理功能。
讲述津液的基本概念,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
三、体质
叙述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
【教学重点】
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脏腑的分类;心、肺、脾、肝的功能;心与肺、心与肾、肺与肾的关系及脾与胃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四章 病因病机
本章内容用7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病因
了解概说:含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掌握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掌握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
掌握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二、病机
熟悉正邪相争概念与转归:正邪相争与发病、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掌握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熟悉气机失常的内容。
【教学内容】
一、病因
介绍病因的含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叙述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讲述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
叙述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二、病机
讲述正邪相争概念与转归:正邪相争与发病、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讲述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介绍气机失常的内容。
【教学重点】
病因方面为外感致病因素及瘀血、结石;病机方面为病机阴阳失调。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五章 诊法述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了解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熟悉认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掌握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熟悉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掌握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
掌握切诊:脉诊、按诊。
【教学内容】
介绍诊法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揆度奇恒。
介绍诊法的运用原则:内外详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讲述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 介绍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叙述问诊的基本内容: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及妇女情况。
讲述切诊的内容:脉诊、按诊。
【教学重点】
望舌、问诊、脉诊。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第六章 辩证
本章内容用6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掌握中医辩证的概念,辩证的过程。
掌握八纲辩证、脏腑辩证。
了解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
【教学内容】
叙述中医辩证的概念,辩证思维的过程。
讲述八纲辩证、脏腑辩证。
介绍卫气营血辩证、六经辩证。
【教学重点】
辩证的概念,八纲辩证,脏腑辩证。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一、防治原则
掌握中医防治原则,包括:
1、养生与预防
2、治病求本
3、调整阴阳
4、扶正祛邪
5、三因制宜
6、病治异同
二、治法
掌握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教学内容】
一、防治原则
讲述中医防治原则,包括:
1、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治病求本
3、调整阴阳
4、扶正祛邪
5、三因制宜
6、病治异同
二、治法
讲述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教学重点】
中医防治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下 篇
第一章 中药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熟悉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掌握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内容】
1、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及中药的基本知识
2、叙述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
2、讲述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配伍、禁忌。
【教学重点】
中药配伍理论及中药的性能;部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二章 方剂学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熟悉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了解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
【教学内容】
1、讲述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2、讲述方剂的组成变化、方剂的类别及主要方方名。
3、介绍各类基本方的功用及主治,常见中成药功用及主治。
【教学重点】
方剂君、臣、左、使的组方原则。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
第三章 内科常见病证
本章内容用4个课时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临床诊治的辩证思维过程。
2、熟悉感冒、咳嗽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教学内容】
1、通过对内科常见病证的讲述,剖析中医临床诊治的辩证思维过程。
2、讲述感冒、咳嗽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
【教学重点】
中医临床诊治的辩证思维过程。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选择典型病例供见习。
说明: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未能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均作为了解的内容,安排在自学中领会。要临床见习中如有未讲授内容中的典型病例,也可安排见习并由老师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