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九 超导磁悬浮实验
1908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Kammerlingh Onnes)成功地将氦液化,得到4.2K低温,并研究汞在此温区的电阻率变化。1911年发现在4.2K附近汞的电阻为零,并称为超导态。对应超导态的起始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随后发现一些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等上千种材料具有超导电性。但是在1986年以前,临界温度Tc只达到23.2K。也就是必须有液氦来冷却,这对超导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带来很多困难。1986年4月缪勒(K. A. Müller)和贝德罗兹
(J. G. Bednorz)首先发现了Ba-La-Cu-O氧化物的35K超导性。从而进入了高温超导阶段(只需液氮冷却),1993年成功制备了HgBaCa2Cu3Ox超导材料,将临界温度提高到135K(零电阻温度134K)。
【实验目的】
1、定性观察超导磁悬浮现象。
2、测量超导块磁悬浮力与距离的关系。
3、了解传感器测力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超导材料有许多特性,但最主要的有二个性质:其一是零电阻现象,即冷却到Tc温度以下,其直流电阻突然降到零。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超导电性。从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是有一个有限的温度间隔,称为转变宽度Tc,它由材料的纯度和晶格的完整性决定。理想样品的Tc10-3K。
其二是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在外加磁场中,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零(B=0),磁通不能穿过超导体。超导体的这个特性称为迈斯纳(Meissner)效应。
这两个特性既互相独立又有联系,不能由零电阻特性衍生出完全抗磁性来,但它是完全抗磁性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需要测量样品的磁化强度M(或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来了解其是否有抗磁性,其方法有磁秤法、振动样品磁强针和SOUID磁强针等,这些方法要求较高,装置复杂。本实验就是利用力传感器来测量迈斯纳(Meissner)效应。
将一个永磁铁片放置在超导样品的上方,向超导体的容器内注入液氮使超导体处于超导态。这时磁铁与超导体之间存在着排斥力,排斥力与样品的磁化强度及磁场梯度:
FMB x
其中,M是磁化强度,
F可测量,并用压力传感器把它变为电信号;样品与磁铁的距离可用百分表测定。
【实验装置】
仪器主要由二部分组成:测力装置和测量显示。如图1所示。
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用电桥,将压力信号变成电信号。
【实验内容】
1、连接好传感器电源(工作电压为
V=5.0V)和调零。
2、戴清洁手套取出超导样品,用酒精
清洁其表面并置于样品架上固定在液
氮容器内。调节其上的磁铁(强度
4500G左右)与样品的距离,从样品
表面(未接触)到百分表最大刻度。
3、 量超导体排斥磁力的大小,每隔
1mm测一次。本样品排斥力范围约是
0~15mV。
【实验数据与处理】 图1
1、列表记录超导样品排斥力实验数据,分别距离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
2、用标准砝码对电信号表示的力进行校准定标。
3、对实验数据作出校准曲线。
4、对超导样品的排斥磁力数据作图
【思考题】
1、什么是迈斯纳效应?磁悬浮实验能否说明超导样品具有完全抗磁性?
2、室温下,磁铁与超导样品间相互作用随距离有何变化?为什么?
3、要重新测量时,一定要吹干样品从头做,否则数据不重复,为什么?
4、如何保护高温超导样品?
5、如何提高测试的灵敏度?
实验十九 超导磁悬浮实验
1908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Kammerlingh Onnes)成功地将氦液化,得到4.2K低温,并研究汞在此温区的电阻率变化。1911年发现在4.2K附近汞的电阻为零,并称为超导态。对应超导态的起始温度,称为超导临界温度。随后发现一些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等上千种材料具有超导电性。但是在1986年以前,临界温度Tc只达到23.2K。也就是必须有液氦来冷却,这对超导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带来很多困难。1986年4月缪勒(K. A. Müller)和贝德罗兹
(J. G. Bednorz)首先发现了Ba-La-Cu-O氧化物的35K超导性。从而进入了高温超导阶段(只需液氮冷却),1993年成功制备了HgBaCa2Cu3Ox超导材料,将临界温度提高到135K(零电阻温度134K)。
【实验目的】
1、定性观察超导磁悬浮现象。
2、测量超导块磁悬浮力与距离的关系。
3、了解传感器测力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超导材料有许多特性,但最主要的有二个性质:其一是零电阻现象,即冷却到Tc温度以下,其直流电阻突然降到零。这种现象称为材料的超导电性。从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是有一个有限的温度间隔,称为转变宽度Tc,它由材料的纯度和晶格的完整性决定。理想样品的Tc10-3K。
其二是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在外加磁场中,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为零(B=0),磁通不能穿过超导体。超导体的这个特性称为迈斯纳(Meissner)效应。
这两个特性既互相独立又有联系,不能由零电阻特性衍生出完全抗磁性来,但它是完全抗磁性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讲,需要测量样品的磁化强度M(或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来了解其是否有抗磁性,其方法有磁秤法、振动样品磁强针和SOUID磁强针等,这些方法要求较高,装置复杂。本实验就是利用力传感器来测量迈斯纳(Meissner)效应。
将一个永磁铁片放置在超导样品的上方,向超导体的容器内注入液氮使超导体处于超导态。这时磁铁与超导体之间存在着排斥力,排斥力与样品的磁化强度及磁场梯度:
FMB x
其中,M是磁化强度,
F可测量,并用压力传感器把它变为电信号;样品与磁铁的距离可用百分表测定。
【实验装置】
仪器主要由二部分组成:测力装置和测量显示。如图1所示。
压力传感器的测量用电桥,将压力信号变成电信号。
【实验内容】
1、连接好传感器电源(工作电压为
V=5.0V)和调零。
2、戴清洁手套取出超导样品,用酒精
清洁其表面并置于样品架上固定在液
氮容器内。调节其上的磁铁(强度
4500G左右)与样品的距离,从样品
表面(未接触)到百分表最大刻度。
3、 量超导体排斥磁力的大小,每隔
1mm测一次。本样品排斥力范围约是
0~15mV。
【实验数据与处理】 图1
1、列表记录超导样品排斥力实验数据,分别距离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
2、用标准砝码对电信号表示的力进行校准定标。
3、对实验数据作出校准曲线。
4、对超导样品的排斥磁力数据作图
【思考题】
1、什么是迈斯纳效应?磁悬浮实验能否说明超导样品具有完全抗磁性?
2、室温下,磁铁与超导样品间相互作用随距离有何变化?为什么?
3、要重新测量时,一定要吹干样品从头做,否则数据不重复,为什么?
4、如何保护高温超导样品?
5、如何提高测试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