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道德冷漠问题

浅谈社会道德冷漠问题

摘要:对社会而言,遵守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随处可见,社会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其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损,因而缺乏与恶作斗争的自觉意识。 但是,鉴于社会道德在我们的个人生活的集体生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要通过感化、引导、建立健全道德规范机制等方式,以消除道德冷漠,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社会大环境。 关键词:善的缺乏、平庸的恶、消除冷漠,教育引导

一、 道德冷漠的表现

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善的缺乏。万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 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所谓道德敏感,“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社会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道德考量的能力”[2]。道德敏感的缺乏,意味着道德的缺席、道德的边缘化和道德的失语,将导致社会的道德失范。同时,道德敏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一个没有道德敏感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一个没有同感能力的人。

第二,道德判断的搁置。道德判断是关于行为的善恶、正当与否的判断,“它断定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对那些规整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原则的最切近的体现”[3]。道德判断是一种直观判断,是我们不假思索而做出的本真反应,也是一种理性判断,是我们依据一般的道德法则,结合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充分考虑当前的特殊情境所得出的一种综合判断。不管是直观判断,还是理性判断,都具有改变道德情感和影响道德行为的功能。对于冷漠者而言,他具有关于行为善恶、正当与否的道德知识,具有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却吝于做出道德判断,导致道德判断的悬置。

第三,道德义务上的不作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不同,法律义务针对合法而言,道德义务则针对是否合乎道德。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对他人所负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道德上的不作为更多的是指人们面对恶行的一种麻木,这种麻木使得他们成为作恶者的帮凶,使恶得以横行和泛滥。

二、 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

道德冷漠作为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作恶者只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因而默认了现有行为,而不思考现有行为本身是否合理。“平庸的恶”是20世纪60年代阿伦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这一报告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4]。艾克曼是二战德国一个组织实施种族大屠杀的纳粹军官,他的双手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而战败审判时,艾克曼反复强调他所做的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只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他个人没有过错。阿伦特指出,艾克曼的行为是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恶,这种恶的特征就是不思考,既不思考人,也不思考社会,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这种平庸的恶体现了行为的兽性与当事者行为动机的肤浅之间的巨大反差,它不是指行为或隐藏在行为之后的原则是平庸的,而是指作恶者自身心灵和性格的一种特殊属性。这种恶的动机是很平常的人性的弱点,邪恶因动机的肤浅而平庸。

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种平庸的恶?这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失去反对暴行的自觉意识。凯尔曼指出,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有三个条件[5]。

第一, 暴力通过享有合法权力的部门的正式命令来实现,本身被赋予权威;

第二, 通过规章的约束和对角色内容的精确阐述,行动被程式化;

第三, 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暴力受害者被剥夺了人性,被当作“非人类”。

只要具备了其中一个条件,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就会受损。

鲍曼则进一步探索了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对组织纪律的遵从。在组织中,消除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利益、无条件地忠诚于组织是个体的一种最高德性,其他道德要求则被取消。[6]用韦伯的话说,无私地遵从这种德性乃是公仆的荣誉。通过荣誉,组织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组织纪律成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符合组织纪律的事情是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医患问题,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原因。 另一重要原因是行为的道德特征的不可见,这要归咎于大量行为中介的存在。行为的中介是个人的行为通过中间人来表现的现象,这个人站在我和我的行为中间,使我不可能直接体验到我的行动的后果。行

着大量的细微行为和不相干的行动者。这些中间行为和中间人挡住了行动者的目光,让他看不见行为的结果。因此,对于决策者而言,行为只存在于他们的口头上或者想象中,他们并没有做,所以他们不会承认这些行为是他们自己的;而实际做这些行为的人也会把它们看成是别人的行为,他们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外来意志的无可指责的工具罢了。

三、消除社会道德冷漠的对策

(一)感化道德冷漠,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社会道德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道德行为,需要自己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的努力。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但是,由于道德冷漠也像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一样,是人与人之间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用积极的群体氛围来感化个体的道德冷漠,用制度保障遵守公德者的合法权益,用爱来感化冷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到:“爱人们,这是你道德的核心。”“我们之所以去爱人们,是因为在人的爱之中自己也有欢乐,也有自己

的幸福。”[7]爱会浇灌一切,爱会滋养一切,爱更会繁荣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公德意识,使社会道德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并达到良性循环。

(二)开展道德教育,做好引导工作。

社会道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外部灌输,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活动,大力提倡公民的道德自律,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知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在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抓好各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我们一定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达到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

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在规范集体、个人日常行为的同时,也要做好对权利对规章制度的监督工作,坚决打击和取缔有违社会道德的规章制度,为社会群体和集体成员提供正确的制度规范。

四.总结

总之,道德冷漠是对他者的漠视,不仅不利于人们在差异中共存,甚至有可能成为恶的帮凶,从而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与恶作斗争,也要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切除道德冷漠这根病态的神经。

[1]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M]//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徐贵权.道德理性、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J].探索与争鸣,2006,(12)。

[4]HannahArendt.EichmanninJerusalem:AReportontheBanalityofEvil(Rev.ed.).NewYork:Penguin,1994:287。

[5]

HerbertC.Kelman.ViolencewithoutMoralRestraint:ReflectionsontheDehumanizationofVictimsandVictimizers[J].JournalofSocialIssues,1973,29(4):25-62。

[6]〔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9。

浅谈社会道德冷漠问题

摘要:对社会而言,遵守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随处可见,社会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其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损,因而缺乏与恶作斗争的自觉意识。 但是,鉴于社会道德在我们的个人生活的集体生活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要通过感化、引导、建立健全道德规范机制等方式,以消除道德冷漠,营造一个安宁祥和的社会大环境。 关键词:善的缺乏、平庸的恶、消除冷漠,教育引导

一、 道德冷漠的表现

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善的缺乏。万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 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所谓道德敏感,“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社会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道德考量的能力”[2]。道德敏感的缺乏,意味着道德的缺席、道德的边缘化和道德的失语,将导致社会的道德失范。同时,道德敏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一个没有道德敏感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一个没有同感能力的人。

第二,道德判断的搁置。道德判断是关于行为的善恶、正当与否的判断,“它断定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对那些规整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原则的最切近的体现”[3]。道德判断是一种直观判断,是我们不假思索而做出的本真反应,也是一种理性判断,是我们依据一般的道德法则,结合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充分考虑当前的特殊情境所得出的一种综合判断。不管是直观判断,还是理性判断,都具有改变道德情感和影响道德行为的功能。对于冷漠者而言,他具有关于行为善恶、正当与否的道德知识,具有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却吝于做出道德判断,导致道德判断的悬置。

第三,道德义务上的不作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不同,法律义务针对合法而言,道德义务则针对是否合乎道德。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对他人所负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道德上的不作为更多的是指人们面对恶行的一种麻木,这种麻木使得他们成为作恶者的帮凶,使恶得以横行和泛滥。

二、 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

道德冷漠作为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作恶者只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因而默认了现有行为,而不思考现有行为本身是否合理。“平庸的恶”是20世纪60年代阿伦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这一报告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4]。艾克曼是二战德国一个组织实施种族大屠杀的纳粹军官,他的双手沾满了犹太人的鲜血,而战败审判时,艾克曼反复强调他所做的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只是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他个人没有过错。阿伦特指出,艾克曼的行为是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恶,这种恶的特征就是不思考,既不思考人,也不思考社会,默认并实践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为。这种平庸的恶体现了行为的兽性与当事者行为动机的肤浅之间的巨大反差,它不是指行为或隐藏在行为之后的原则是平庸的,而是指作恶者自身心灵和性格的一种特殊属性。这种恶的动机是很平常的人性的弱点,邪恶因动机的肤浅而平庸。

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种平庸的恶?这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失去反对暴行的自觉意识。凯尔曼指出,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有三个条件[5]。

第一, 暴力通过享有合法权力的部门的正式命令来实现,本身被赋予权威;

第二, 通过规章的约束和对角色内容的精确阐述,行动被程式化;

第三, 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暴力受害者被剥夺了人性,被当作“非人类”。

只要具备了其中一个条件,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就会受损。

鲍曼则进一步探索了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对组织纪律的遵从。在组织中,消除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利益、无条件地忠诚于组织是个体的一种最高德性,其他道德要求则被取消。[6]用韦伯的话说,无私地遵从这种德性乃是公仆的荣誉。通过荣誉,组织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组织纪律成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符合组织纪律的事情是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医患问题,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原因。 另一重要原因是行为的道德特征的不可见,这要归咎于大量行为中介的存在。行为的中介是个人的行为通过中间人来表现的现象,这个人站在我和我的行为中间,使我不可能直接体验到我的行动的后果。行

着大量的细微行为和不相干的行动者。这些中间行为和中间人挡住了行动者的目光,让他看不见行为的结果。因此,对于决策者而言,行为只存在于他们的口头上或者想象中,他们并没有做,所以他们不会承认这些行为是他们自己的;而实际做这些行为的人也会把它们看成是别人的行为,他们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外来意志的无可指责的工具罢了。

三、消除社会道德冷漠的对策

(一)感化道德冷漠,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社会道德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道德行为,需要自己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的努力。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但是,由于道德冷漠也像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一样,是人与人之间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用积极的群体氛围来感化个体的道德冷漠,用制度保障遵守公德者的合法权益,用爱来感化冷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到:“爱人们,这是你道德的核心。”“我们之所以去爱人们,是因为在人的爱之中自己也有欢乐,也有自己

的幸福。”[7]爱会浇灌一切,爱会滋养一切,爱更会繁荣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公德意识,使社会道德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并达到良性循环。

(二)开展道德教育,做好引导工作。

社会道德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借助外部灌输,需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活动,大力提倡公民的道德自律,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知识,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准则。在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工作中,我们还要继续抓好各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我们一定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从而达到一种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

国家必须加强对于法律的完善,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去看待社会的问题,必须加强严惩,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同时也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在规范集体、个人日常行为的同时,也要做好对权利对规章制度的监督工作,坚决打击和取缔有违社会道德的规章制度,为社会群体和集体成员提供正确的制度规范。

四.总结

总之,道德冷漠是对他者的漠视,不仅不利于人们在差异中共存,甚至有可能成为恶的帮凶,从而威胁整个人类的生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要与恶作斗争,也要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切除道德冷漠这根病态的神经。

[1]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M]//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徐贵权.道德理性、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J].探索与争鸣,2006,(12)。

[4]HannahArendt.EichmanninJerusalem:AReportontheBanalityofEvil(Rev.ed.).NewYork:Penguin,1994:287。

[5]

HerbertC.Kelman.ViolencewithoutMoralRestraint:ReflectionsontheDehumanizationofVictimsandVictimizers[J].JournalofSocialIssues,1973,29(4):25-62。

[6]〔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29。


相关文章

  •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 社会冷漠现象剖析 作者:宫照敏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3年第11期 摘 要: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宁静愉快.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基础.然而,在社会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查看


  • 小议道德冷漠
  • 肖 国 宁 近年来,社会道德冷漠现象己经成为热点问题,有关报道屡屡见诸于电视.报纸等媒体,起起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的事件频频发生,让人痛心疾首,慨叹人心不古.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善的缺乏.万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 ...查看


  • 论道德冷漠
  • [基础理论研究] 论道德冷漠 刘曙辉 [摘要]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 , .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一个如何看待他者的问题. [关键词] 道德冷漠 他者 [中图分类号]100721539(2 ...查看


  • 剖析道德冷漠
  •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题目: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剖析道德冷漠 学 院: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 名:张 西 成 学 号:[1**********]035 完成时间:2012年11月18日 剖析道德冷漠 摘要:道德冷漠是个体 ...查看


  • 浅谈社会冷漠
  • 浅谈社会冷漠 [摘要]近年来,关于社会冷漠的事情一连被曝光,人们的讨论.失望.批判不绝于耳.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为什么精神文明一再让人失望?是社会风气的原因,还是民族心理的原因,如何让一个社会变得和谐安定,如何让社会冷漠不在出现,越来越成为 ...查看


  •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冷漠现象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对社会冷漠现象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2011年10月12日在广东佛山一街道上一个2岁的小女孩悦悦车子撞到又遭碾压,更让人痛心的是小女孩的身边前后路过了18位路人却没人停下救命甚至看一下情况,最后只有一名拾荒的老太太呼喊人民救命,不幸的 ...查看


  • 道德冷漠类型分析
  • 摘 要: 道德冷漠的类型包括个体冷漠.群体冷漠及社会冷漠,是从个体冷漠到群体冷漠再到社会冷漠蔓延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分析道德冷漠的不同类型,明确道德冷漠不同类型在心理及道德层面的不同表现,将有利于遏制道德冷漠的蔓延. 关键词:道德冷漠 类型 ...查看


  • 热门话题分析
  • 道德是善,不是心灵鸡汤. 日前,广东拟出台规定,拾金不昧者可获得相当于失物价值10%的奖励.消息传出,有人形容为"道德沦陷":拾金不昧是道德目标,道德问题,怎么能用物质奖励手段来解决呢?这个诘问有理吗?这个道理能讲通吗? ...查看


  • 别让世界变得如此冷漠
  • 别让世界变得如此冷漠 近日,我看到了一篇新闻报道:5月13日傍晚,青岛一名女教师在公交车站等车,突然遭到一名陌生男子的强拉硬拽.然而站在这名女教师旁边的成年候车者,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他们仅仅只是冷眼旁观,无人愿意替这名女教师摆脱困境.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