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分析中国经济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分析中国经济

张莉莉 [1**********]

大约从2002年开始, 国际上关于经济不平衡的议论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渐渐地然而也是不容推辞地, 中国被拉到中心, 成为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到2004年, 在主要的世界论坛上,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被概括为这样一种表述:美国等国家进口无度, 中国等国家出口过多。不无讽刺的是, 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们同时承认, 美国和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的两个引擎。这三年里, 我的许多时间耗费在思考经济不平衡问题上。从中国经济的角度来看, 顺差式外部不平衡的特征早已十分明显, 而且其消极影响也如期表现出来, 但是内部不平衡更具有基础性、恒久性, 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更为严重。内外两种不平衡并非独立存在, 相反, 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赖, 甚至相互推波助澜, 相互不断强化, 形成一个愈演愈烈的格局。绝对平衡意味着没有增长, 极度失衡同样会导致停滞。在世界惊呼声中崛起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有着深刻的全球化背景。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所谓国际经济不平衡, 主要是指经常账户上, 有的国家发生巨额逆差, 有的国家拥有很大顺差。深一层含义是, 前者储蓄小于投资较多, 后者储蓄大于投资较多。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七、八千亿美元, 那意味着它每年需要有这么多的资本净流入来维持经济的运转, 长此以往, 犹如在沙滩上建筑大厦, 最终会造成全球经济的灾难。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所谓失衡看得如此严重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经济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即内部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即外部均衡, 是一国政府宏观经济运行的最终目标。我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中取 得了很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我国所倡导和实践的出口导向性策 略等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内外部失衡问题。 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是内外失衡同时存在, 就业问题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且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 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和储备结构不合理也成了当前亟待解 决的问题。近年来持续的投资高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投资增长, 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出现萎缩, 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在这种 情况下, 过大的生产能力要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 必然加剧内需与外需的不平衡。为了尽量避免内外部均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努力实现内外部均衡, 发挥内外部均 衡会互相促进的优势,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内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本文首先对内外均衡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指出内外部均衡会由于判断标准的不同, 其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但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讲, 内部均衡就是指一国经济同时实现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

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 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 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 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这就从定义上明确了内外均衡不是传统的认为在数据上达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均衡就达到了内外均衡, 而是应该 将内外均衡作为一个长期考察的因素, 结合一国经济所处的阶段特征作出相应的选择。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 用, 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第二章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 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般而言, 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 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作为开放经济下的主要政策目标,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相互影响并存在复杂关系。内外均衡之间既存在着一致性也存在着冲突, 在内部均衡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而且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对经济现象认识的深 入, 对内部目标之间的矛盾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矛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矛盾。 第三章讲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政策理论。对开放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及其政策搭配的研究经历了从固定汇率背景到浮动汇率背景的过程。均衡理论的研究最早 在18世纪中期金本位制下由休谟提出“价格-铸币流通机制”, 进入20世纪金本位制度逐渐衰竭后, 各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日益严重, 内外均衡矛盾也逐渐突出。 20世纪中后期米德提出了“米德冲突”, 指出在许多情况下, 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 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 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随后蒙代尔根据“丁伯根法则”提出了政策分配理论, 他根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中的不同作用, 把实现对内均衡目标 的任务指派给财政政策, 而把实现外部均衡的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经济学家又对蒙代尔的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 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并不断趋于完善的,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本章紧接着论述了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一般 而言, 为了实现内外均衡, 一国政府所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直接管制等。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 大体可分为三种:支出-调整 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和直接管制。支出-调整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调整内外经济。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采取 直接的行政控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第四章论述了我国转型期内外部均衡的现状及原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内外失衡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但结构不合理, 详细阐述 了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以及投资增长过快对经济运行带来的问题。其次, 指出了我国转型期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消费需求不足的 表现和原因, 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扩大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要条件, 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我国转型期内内外失衡的第三个表现是国 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最后一个部分指出我国在转型期内外汇占款增长过快, 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 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我国货币政 策的局限性, 应该想方设法摆脱这一不利局面。造成这些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总的说来一是由于投资与消费不平衡, 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与最终消费的缺口 难以通过国内的消费增长来弥补; 二是由于我国一直倡导出口导向型战略, 过剩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低附加值高能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 造成过

大的贸易顺差结 果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三是由于我国的资源价格(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价格过低, 这使得我国消费水平很低, 自然资源消耗过大, 而且最终使得我国产品具 有了很低的价格优势, 从而使得我国的出口连续多年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分析中国经济

张莉莉 [1**********]

大约从2002年开始, 国际上关于经济不平衡的议论进入了新一轮高潮。渐渐地然而也是不容推辞地, 中国被拉到中心, 成为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到2004年, 在主要的世界论坛上,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被概括为这样一种表述:美国等国家进口无度, 中国等国家出口过多。不无讽刺的是, 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们同时承认, 美国和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的两个引擎。这三年里, 我的许多时间耗费在思考经济不平衡问题上。从中国经济的角度来看, 顺差式外部不平衡的特征早已十分明显, 而且其消极影响也如期表现出来, 但是内部不平衡更具有基础性、恒久性, 带来的不良后果也更为严重。内外两种不平衡并非独立存在, 相反, 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依赖, 甚至相互推波助澜, 相互不断强化, 形成一个愈演愈烈的格局。绝对平衡意味着没有增长, 极度失衡同样会导致停滞。在世界惊呼声中崛起的中国经济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经济的外部不平衡有着深刻的全球化背景。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所谓国际经济不平衡, 主要是指经常账户上, 有的国家发生巨额逆差, 有的国家拥有很大顺差。深一层含义是, 前者储蓄小于投资较多, 后者储蓄大于投资较多。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七、八千亿美元, 那意味着它每年需要有这么多的资本净流入来维持经济的运转, 长此以往, 犹如在沙滩上建筑大厦, 最终会造成全球经济的灾难。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所谓失衡看得如此严重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趋势在不断加快,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互动性也在逐渐增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内外均衡矛盾。就内部经济失衡而言,一方面生产能力过剩、内需不足,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局部过热;就外部经济失衡而言,主要表现为持续扩大的“双顺差”。应该说,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回归均衡发展乃是当今中国经济非均衡环境下的最佳选择。为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内外部均衡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我国内外部均衡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寻找协调内外失衡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实现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即内部均衡和国际收支平衡即外部均衡, 是一国政府宏观经济运行的最终目标。我国经济在过去30年中取 得了很大的成就, 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一直以来我国所倡导和实践的出口导向性策 略等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出现了日益明显的内外部失衡问题。 中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是内外失衡同时存在, 就业问题突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且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 同时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和储备结构不合理也成了当前亟待解 决的问题。近年来持续的投资高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投资增长, 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于生产能力出现萎缩, 国内市场难以消化不断扩张的生产能力。在这种 情况下, 过大的生产能力要通过扩大出口来释放, 必然加剧内需与外需的不平衡。为了尽量避免内外部均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努力实现内外部均衡, 发挥内外部均 衡会互相促进的优势,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我国内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本文首先对内外均衡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指出内外部均衡会由于判断标准的不同, 其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但从通俗的意义上来讲, 内部均衡就是指一国经济同时实现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外部均衡应该是一个国家

理想的国际收支平衡, 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不是短期的各项目收支平衡, 而是长期的、动态的各项目收支 差额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这就从定义上明确了内外均衡不是传统的认为在数据上达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均衡就达到了内外均衡, 而是应该 将内外均衡作为一个长期考察的因素, 结合一国经济所处的阶段特征作出相应的选择。影响一国经济短期内外失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的因素只是暂时起作 用, 我们只有分析较长时期起作用的因素才能准确的判断宏观经济是否实现了内外部经济的均衡。 第二章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这三个内部均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这一外部均衡目 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般而言, 内部均衡决定外部均衡, 而外部非均衡也会反作用于内部均衡。作为开放经济下的主要政策目标, 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相互影响并存在复杂关系。内外均衡之间既存在着一致性也存在着冲突, 在内部均衡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而且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对经济现象认识的深 入, 对内部目标之间的矛盾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 其主要内容包括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矛盾、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矛盾。 第三章讲述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政策理论。对开放经济的内外部均衡及其政策搭配的研究经历了从固定汇率背景到浮动汇率背景的过程。均衡理论的研究最早 在18世纪中期金本位制下由休谟提出“价格-铸币流通机制”, 进入20世纪金本位制度逐渐衰竭后, 各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日益严重, 内外均衡矛盾也逐渐突出。 20世纪中后期米德提出了“米德冲突”, 指出在许多情况下, 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 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 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随后蒙代尔根据“丁伯根法则”提出了政策分配理论, 他根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资本的国际流动中的不同作用, 把实现对内均衡目标 的任务指派给财政政策, 而把实现外部均衡的任务指派给货币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经济学家又对蒙代尔的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 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并不断趋于完善的, 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本章紧接着论述了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一般 而言, 为了实现内外均衡, 一国政府所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直接管制等。根据它们的不同功能, 大体可分为三种:支出-调整 政策、支出-转换政策和直接管制。支出-调整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支出-转换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调整内外经济。直接管制是指政府采取 直接的行政控制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政策手段。 第四章论述了我国转型期内外部均衡的现状及原因。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内外失衡的表现, 首先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但结构不合理, 详细阐述 了我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原因、我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以及投资增长过快对经济运行带来的问题。其次, 指出了我国转型期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消费需求不足的 表现和原因, 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扩大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要条件, 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我国转型期内内外失衡的第三个表现是国 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以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最后一个部分指出我国在转型期内外汇占款增长过快, 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 这两个因素直接导致我国货币政 策的局限性, 应该想方设法摆脱这一不利局面。造成这些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总的说来一是由于投资与消费不平衡, 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与最终消费的缺口 难以通过国内的消费增长来弥补; 二是由于我国一直倡导出口导向型战略, 过剩的生产能力尤其是低附加值高能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 造成过

大的贸易顺差结 果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三是由于我国的资源价格(包括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 价格过低, 这使得我国消费水平很低, 自然资源消耗过大, 而且最终使得我国产品具 有了很低的价格优势, 从而使得我国的出口连续多年


相关文章

  • 国际收支理论
  • 第6章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可以有助于对各国宏观金融政策的认识,也为一国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国际收支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际收支的决定问题:二是为实现 ...查看


  • 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原因及调整对策
  •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 经济学动态 2007年10期 一.贸易顺差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奖出限进"的贸易政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对贸易行为产生基础性作用的是价格.而在国际交易中,最基础的价格就是汇率. ...查看


  • 第九章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 第九章 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均衡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掌握开放经济条件下,经常项目余额的变动与均衡的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均衡和产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2.分析资本的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汇率的变动对国内经济的产出和 ...查看


  •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知识点整理
  •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知识点整理 外部均衡--在国内经济均衡发展,内部均衡实现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平衡. 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只运用开支培养政策而引起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问题. 数量匹配原则--要 ...查看


  • 论文,国际收支
  • 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概述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弹性理论 吸收理论 货币理论 论文摘要: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各国政府用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适时调节政策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理论依据 ...查看


  • 国际金融作业答案
  •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的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 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 3.经常账户:是指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实际资产的流 ...查看


  • [国际经济学]问答题答案
  • 第十三章 国际收支 5. 何为国际收支不平衡?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⑴ 国际收支项目分为自发交易项目和调整交易项目.自发交易项目又称事前交易项目,是企业或个人 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动机进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调整无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 ...查看


  • 成本信息供求均衡分析
  • 成本信息供求均衡分析 [摘 要] 根据成本信息报告的对象和方式不同,将成本信息披露的模式分为对外披露成本信息、对内(含对董事会和管理当局)披露成本信息和中介公司受托提供成本信息3种情形,并对每种信息披露模式中的供给者的成本收益、需求者的成本 ...查看


  • 非均衡增长模式理论
  •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与均衡增长理论类似,非均衡增长理论也承认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但这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平衡增长理论特别强调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并把它作为逻辑基础和理论前提:而不平衡增长理论则把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看作是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