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210涂层测厚仪使用说明书

时代TT210数字式覆层测厚仪

使用说明书

11概述...................................................................................................................................................................................... ......................................................................................................................................................................................11.1测量原理.............................................................................................................................................................................11.2准配置及可选件.................................................................................................................................................................21.2.1标准配置......................................................................................................................................................................2表1-1标准配置清单...........................................................................................................................................................21.2.2可选件..........................................................................................................................................................................21.3仪器各部分名称..................................................................................................................................................................31.3.1仪器各部分名称..........................................................................................................................................................31.4技术参数.............................................................................................................................................................................41.4.1测量范围及测量误差(见附录1)............................................................................................................................41.4.2使用环境......................................................................................................................................................................41.4.3电源..............................................................................................................................................................................41.4.4外型尺寸和重量..........................................................................................................................................................442仪器的使用................................................................................................................................................................... ...................................................................................................................................................................42.1基本测量步骤......................................................................................................................................................................42.2各项功能及操作方法..........................................................................................................................................................52.2.1测量方式(单次测量⇔连续测量)...........................................................................................................................52.2.2工作方式(直接方式⇔成组方式)..........................................................................................................................52.2.3测头选择......................................................................................................................................................................62.2.4存贮.............................................................................................................................................................................62.2.5删除..............................................................................................................................................................................62.2.6设置限界.....................................................................................................................................................................7

2.2.7打印..............................................................................................................................................................................7

2.2.8与PC 机通讯................................................................................................................................................................8

2.2.12操作一览表................................................................................................................................................................92.2.13关于测量和误差的说明.............................................................................................................................................993仪器的校准................................................................................................................................................................... ...................................................................................................................................................................9

3.1校准标准片(包括箔和基体).................................................................................................................10

3.2基体...................................................................................................................................................................................103.3校准方法...........................................................................................................................................................................103.3.1零点校准....................................................................................................................................................................103.3.2二点校准....................................................................................................................................................................10

3.3.2.1一试片法.................................................................................................................................................................................103.3.2.2二试片法.................................................................................................................................................................................113.3.2.3在喷沙表面上校准.................................................................................................................................................................11

2

3.3.7.1铜上镀铬层的校准方法.........................................................................................................................................................11

3.3.3修改组中的校准值12

3.4基本校准的修正................................................................................................................................................................1212.......................................................................................................................................124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4.1影响因素相关表................................................................................................................................................................124.2影响因素的有关说明........................................................................................................................................................134.3使用仪器时应当遵守的规定............................................................................................................................................14

5保养与维修................................................................................................................................................................. 14.................................................................................................................................................................14

5.1环境要求...........................................................................................................................................................................145.2更换电池...........................................................................................................................................................................145.3故障排除...........................................................................................................................................................................14166用户须知................................................................................................................................................................................... ...................................................................................................................................................................................16177附表........................................................................................................................................................................................... ...........................................................................................................................................................................................1717

1概述

本仪器是磁性、涡流一体的便携式覆层测厚仪,它能快速、无损伤、精密地进行涂、镀层厚度的测量。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用于工程现场。本仪器能广泛地应用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化工业、商检等检测领域。是材料保护专业必备的仪器。

本仪器符合以下标准:

GB/T4956─1985磁性金属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厚度测量JB/T8393─1996磁性和涡流式覆层厚度测量仪JJG 889─95《磁阻法测厚仪》JJG 818─93《电涡流式测厚仪》

磁性方法涡流方法

GB/T4957─1985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厚度测量

特点:

采用了磁性和涡流两种测厚方法,即可测量磁性金属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的厚度又可测量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的厚度;

具有两种测量方式:连续测量方式(CONTINUE)和单次测量方式(SINGLE);具有两种工作方式:直接方式(DIRECT)和成组方式(Appl);

设有五个统计量: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测试次数(NO.)、标准偏差(S.DEV);

可采用两种方法对仪器进行校准,并可用基本校准法对测头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具有存贮功能:可存贮500个测量值;

具有删除功能:对测量中出现的单个可疑数据进行删除,也可删除存贮区内的所有数据,以便进行新的测量;

可设置限界:对限界外的测量值能自动报警;并可用直方图对一批测量值进行分析;具有打印功能:可打印测量值、统计值、限界、直方图;

具有与PC 机通讯的功能:可将测量值、统计值传输至PC 机,以便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具有电源欠压指示功能;操作过程有蜂鸣声提示;

具有错误提示功能,通过屏显或蜂鸣声进行错误提示;设有两种关机方式:手动关机方式和自动关机方式;

1.1测量原理

本仪器采用了磁性和涡流两种测厚方法,可无损地测量磁性金属基体(如钢、铁、合金和硬磁性钢等)上非磁性覆盖层的厚度(如锌、铝、铬、铜、橡胶、油漆等)及非磁性金属基体(如铜、铝、锌、锡等)上非导电覆盖层的厚度(如:橡胶、油漆、塑料、阳极氧化膜等)。

a)

磁性法(F型测头)

当测头与覆盖层接触时,测头和磁性金属基体构成一闭合磁路,由于非磁性覆盖层的存在,使磁路磁阻变化,通过测量其变化可导出覆盖层的厚度。

b)

涡流法(N型测头)

利用高频交变电流在线圈中产生一个电磁场,当测头与覆盖层接触时,金属基体上产生电涡流,并对测头

中的线圈产生反馈作用,通过测量反馈作用的大小可导出覆盖层的厚度。

图1-1磁性法基本工作原理图1-2涡流法基本工作原理

1.2准配置及可选件

1.2.1标准配置

表1-1

TT210主机

标准片基体

AAA 型1.5V(7号)干电池

仪器包产品包装箱使用说明书

标准配置清单

1台5片2块2节1个1个1本

1.2.2可选件

表1-2

可选件清单

TA220S打印机通讯电缆通讯软件

1台1条1个

1.3仪器各部分名称

1.3.1仪器各部分名称

1、通讯接口

2、显示屏

3、键盘5、电池仓

4、测头

图1-2仪器各部分名称

1.通讯接口

屏幕显示

2. 显示屏3. 键盘4. 测头

5.

电池仓

4

5

3219

8

6

7

87

图1-3全屏幕液晶显示

1.低电压指标6. 菜单区

2.打印指示3.设限界指示7.测量单位8.测头类型指标

4.工作方式指示5.数据区9.通讯连接指示

1.4.1测量范围及测量误差(见附录1)1.4.2使用环境

温度:0℃~40℃湿度:20%RH~90%RH无强磁场环境

1.4.3电源

二节AAA 型1.5V(7号)干电池

1.4.4外型尺寸和重量

外形尺寸:110mm×50mm×23mm 重量:约100g

2仪器的使用

使用本仪器前,请务必仔细阅读第3章(校准)和第4章(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2.1基本测量步骤

a) b) c)

准备好待测试件(参见第4章);

将测头置于开放空间,按一下“ON/OFF”键,开机;检查电池电压;

说明1:有低压指示出现,表示电池电压已低落,应立即更换电池;开机时若电池电压不足则显示低压指示约1秒钟后自动关机。

开机时正常情况下,开机后显示上次关机前的测量值;如:

其中:“非-磁性”------N 型测头

“直接”------直接方式

“数字”--------上次关机前的最后一次测量值。

d) e)

是否需要校准仪器,如果需要,选择适当的校准方法进行(参见第4章);测量

迅速将测头与测试面垂直地接触并轻压测头定位套,随着一声鸣响,屏幕显示测量值,提起测头可进行下次测量;f)

关机

在无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大约2∼3min 后仪器自动关机。按一下“ON/OFF”键,立即关机。

说明:1. 如果在测量中测头放置不稳,显示一个明显的可疑值,可删除该值;

2. 重复测量三次或更多次后,可显示五个统计量,即:平均值(MEAN )、

标准偏差(S.DEV )、测量次数(NO. )、最大测量值(MAX )、最小测量值(MIN )。

2.2各项功能及操作方法

2.2.1测量方式(单次测量⇔连续测量)

本小节详细地介绍了本机的各种功能及其操作方法。

单次测量──测头每接触被测件1次,随着一声鸣响,显示一个测量结果;连续测量──不提起测头动态测量,测量过程中不伴鸣响,屏幕闪显测量结果;两种方式的转换方法:

a) 按“MENU”键,然后再按“↑”或“↓”键,直到显示“选项”;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显示“测量方式”;c) 按“MENU”键,再按“↑”或“↓”键选择单次测量或连续测量;d) 按“ESC”键退出。

2.2.2工作方式(直接方式⇔成组方式)

直接方式:此方式用于随意性测量,测量值暂存在内存单元(共有100个存贮单元),当存满100个存贮单元时,新的测量值将替掉旧的测量值,就是说总是最新的100个测量值参与统计计算。成组方式:

此方式便于用户分批记录所测试的数据,一组最多存100个数值,总共五组,可存500

个数值。每组当存满100个数值时,屏幕将显示“存储器满”,此时,仍可进行测量,但是测量值只显示不存储,也不参与统计计算。需要时,可删除该组数据,再进行新的测量。每组内设有一个校准值,即该组下各个数据都是基于这个校准值测得的。每组内可设限界,即可对该组中的测量结果进行超限报警。成组方式下,每个测量值都自动进入统计程序参与统计计算。因为成组方式下,可存贮几套基于不同校准值的测量数据,因此该方式特别适合于现场测量。

注意:所有测量值都将自动输入统计。两种方式的转换方法:

a) 仪器开机后,自动进入直接工作方式,工作方式区显示“直接”。按“MENU”键,然后再按

“↑”或“↓”键,直到显示“选项”;

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显示“工作方式”;

c) 按“MENU”键,然后再按“↑”或“↓”键,选择批组号,转入成组方式;d) 仪器进入成组方式,工作方式显示“批组”。

e) 在进入“工作方式”后,选择“直接方式”转入直接方式。

说明:“*”表示该组中已有校准值;

统计计算

本仪器对测量值自动进行统计处理,它需要至少三个测量值来产生5个统计值:平均值(MEAN)、标准偏差(S.DEV)、测试次数(No.)、最大测试值(MAX)、最小测试值(MIN)。

参加统计计算的测量值

⊙在直接方式下所有测量值(包括关机前的测量值)均参加统计计算。

注意:当存满100个数值时,新的测量值将替代上次的测量值。

⊙在成组方式下,参加统计计算的测量值仅限于本组内的数据。

注意:每组当存满100个数值时,尽管测量能继续,但不能修改统计值。需要时,可清除内存单元,再进行新的测量;

显示统计值

⊙在直接方式下:a) b) c)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统计值”;

按“MENU”键,进入统计值显示,再按“↑”或“↓”键,5个统计值将依次显示;按“ESC”键,退出统计值显示。⊙在成组方式下,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统计值”;

b) “MENU”键,进入统计值显示,再按“↑”或“↓”键,该组下的5个统计值将依次显示。d)

按“ESC”键,退出统计值显示。

2.2.3测头选择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显示“选择测头”提示;

c) 按“MENU”键,再按“↓”或“↑”键可依次选择“磁性”、“非磁性”、“自动”;d) 按“ESC”键退出。

2.2.4存贮

成组方式下测量值自动存入内存单元,一组最多存100个数值,总共五组,可存500个数值。

2.2.5删除

⊙删除最后一个测量值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删除”;b) 按“MENU”键,进入删除选择;

c) 按“↑”或“↓”键,选择“当前数据”;

d) 按“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直接方式下或成组方式下的最后一个测量值已被删除。

⊙删除直接方式或成组方式下当前组的所有测量值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删除”;b) 按“MENU”键,进入删除选择;

c) 按“↑”或“↓”键,选择“当前组数据”;

d) 按“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当前文件中的测量值已被删除。⊙删除直接方式或成组方式下当前组的所有测量值,统计值、两点校准值a) 按“MENU”键,然后按“↑”键或“↓”键,直到显示“删除”;b) 按“MENU”键,进入删除选择;c) d)

“↑

”或“↓”键,选择“所有数据”;

“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所有测量值、统计值、两点校准值已被删除。

⊙在成组工作方式下删除某组中的限界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限界”;b) 按“MENU”键,再按“↑”或“↓”键,选择“删除限界”;

c) 按“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限界值被删除。

2.2.6设置限界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限界”;b) 按“MENU”键,显示“设置限界”;c)

“MENU”键,显示“设置上限”,数据区显示以前设置的上限,用“↓”、“↑”键设定新的上限值;d) 按“MENU”键,显示“设置下限”,数据区显示以前设置的下限,用“↓”、“↑”键设定新的下限值;提示:1. 限界仅在成组方式下有效;

2. 限界以外的测试结果由蜂鸣声报警;

3. 限界以外的测试结果与其它测试结果一起被存贮并进行统计计算。

µm 以上时,上、下限最小接近程度为上限的3%,4. 上限与下限的接近程度是有限的。在上限值为200200µµm 以下时,上、下限最小接近程度为5µm 。在上限值为200200µ

2.2.7

a) b)

打印步骤:

将TT220S 打印机与主机用通讯电缆连接;按ON/OFF键打开主机;

c) 将打印机设置为:波特率9600、8位数据、1位起始位、1位停止位、无校验;

d) 按“MENU”键进入打印功能选择,按“↓”或“↑”键选则打印内容,打印内容如下:

打印测量值————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所有测量值打印统计值—————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五个统计值

打印所有值————在直接方式下,打印测量值、统计值;在批组方式下则打印该组方式

下的所有测量值、统计值、限界、直方图

开在线打印————打开在线打印,即测量一个打印一个,屏幕显示“打印”提示符关闭在线打印————屏幕“打印”提示符消失,关闭在线打印功能e)

直方图:

-||*****

M *********************

4080%

LO|--------------------

||||||

HI|---------------------|

LO:设置的下界HI:设置的上界M:平均值纵坐标表示测量值

横坐标表示测量值所占的百分比

注意:1.在设置限界之后才能打印出直方图;

40

80%

2.2.8PC 机通讯

与PC 机通讯之前,按图2-2所示,用本仪器附带的通讯电缆,将仪器与PC 机的串行接口连接好,并在PC 机上进入本仪器的专用操作软件Data View。

图2-2连接PC 机

提示图标,与PC 机断开此图标消失。

说明1:本仪器与PC 机通讯,需使用时代Data View 专用操作软件。操作方法请阅读软件使用说明书。说明2:本仪器与PC 机连通后,仪器屏幕上出现

2.2.9位制式转换(米制英制)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

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出现“单位:um”或“单位:mils”提示;c) 按“MENU”键,可实现um(米制)和mils(英制)转换;d) 按“ESC”键,退出单位制式转换。

2.2.10背光设置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

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出现“背光:开”或“背光:关”提示符;c) 按“MENU”键,实现“背光:开”(背光打开)和“背光:关”(背光关闭)的转换;d) 按“ESC”键退出设置。

”键可打开背光说明:在开机时按住“ESC ESC”

2.2.11在线统计值显示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出现“在线统计值”提示符;c) 按“MENU”键,进入在线统计值设置;

d) 按“↓”或“↑”键选则平均值MEAN、偏差S.DEV 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之一用于在线统计值显示。

e) 按“ESC”键退出设置。

2.2.12操作一览表

表3-1

操作一览表

ZERO ↑、↓MENU ESC ON/OFF

零点校准数字调节、菜单选择进入菜单操作退出菜单操作开、关机

3.3.12.2、3.3.2、3.4

2.22.22.1

*备注栏内给出的标号为本使用说明书中讲解本功能的章节。

2.2.13关于测量和误差的说明

⊙如果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校准,所有的测量值将保持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见附录1);

⊙根据统计学的观点,一次读数是不可靠的。因此任何由TT210显示的测量值都是五次“看不见”的测量的平均值。这五次测量是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由测头和仪器完成的;

⊙为使测量更加精确,可利用统计程序在一个点多次测量,对误差较大的测量值可在测量后立即删除。

最后覆层的厚度为:CH =M+S+δ其中:

CH:覆层厚度M:多次测量的平均值S:标准偏差δ:仪器允许误差

3仪器的校准

为使测量准确,应在测量场所对仪器进行校准。

3.1校准标准片(包括箔和基体)

已知厚度的箔或已知覆盖层厚度的试样均可作为校准标准片。简称标准片。a)

校准箔

对于磁性方法,“箔”是指非磁性金属或非金属的箔或垫片。对于涡流方法,通常采用塑料箔。“箔”有利于曲面上的校准,而且比用有覆盖层的标准片更合适。b)

有覆盖层的标准片

采用已知厚度的、均匀的、并与基体牢固结合的覆盖层作为标准片。对于磁性方法,覆盖层是非磁性的。对于涡流方法,覆盖层是非导电的。

3.2基体

a) 对于磁性方法,标准片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粗糙度,应当与待测试件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

粗糙度相似。对于涡流方法,标准片基体金属的电性质,应当与待测试件基体金属的电性质相似。为了证实标准片的适用性,可用标准片的基体金属与待测试件基体金属上所测得的读数进行比较。b)

如果待测试件的金属基体厚度没有超过表一中所规定的临界厚度,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校准:1) 2) c)

在与待测试件的金属基体厚度相同的金属标准片上校准;

用一足够厚度的,电学性质相似的金属衬垫金属标准片或试件,但必须使基体金属与衬垫金属之间无间隙。对两面有覆盖层的试件,不能采用衬垫法。

如果待测覆盖层的曲率已达到不能在平面上校准,则有覆盖层的标准片的曲率或置于校准箔下的基体金属的曲率,应与试样的曲率相同。

3.3校准方法

本仪器有三种测量中使用的校准方法:

零点校准、二点校准、在喷沙表面上校准。二点校准法又分一

试片法和二试片法。还有一种针对测头的基本校准。本仪器的校准方法是非常简单的。

3.3.1零点校准

在基体上进行一次测量,屏幕显示<×.×µm>。a) b)

按ZERO 键,屏显。校准已完成,可以开始测量了。

重复上述a、b步骤可获得更为精确的零点,高测量精度。零点校准完成后就可进行测量了。

3.3.2二点校准

3.3.2.1一试片法

这一校准法适用于高精度测量及小工件、淬火钢、合金钢。a) b) c)

先校零点(如上述)。

在厚度大致等于预计的待测覆盖层厚度的标准片上进行一次测量,屏幕显示<×××µm>。用“↓”或“↑”键修正读数,使其达到标准值。校准已完成,可以开始测量了。

注意:1.即使显示结果与标准片值相符,按↑、↓键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按一次↑一次↓。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校准方法。

2. 如欲较准确地进行二点校准,可重复b 、c 过程,以提高校准的精度,减少偶然误差。

3.3.2.2二试片法

两个标准片厚度至少相差三倍。待测覆盖层厚度应该在两个校准值之间。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粗糙的喷沙表面和高精度测量。a) b) c)

先校零值;

在较薄的标准片上进行一次测量,用“↓”或“↑”键修正读数,使其达到标准值;紧接着在厚的一个样片上进行一次测量,用“↓”或“↑”键修正读数,使其达到标准值。校准已完成,可以开始测量了。

3.3.2.3在喷沙表面上校准

喷沙表面的特性导致了测量值大大偏离真值,其覆盖层厚度大致可用下面的方法确定。方法一:a) b) c) d)

仪器要用3.3.1或3.3.2.1的方法在曲率半径和基材相同的平滑表面校准好。在未涂覆的经过同样喷沙处理的表面测量10次左右,得到平均值Mo。然后,在已涂覆的表面上测量10次得到平均值Mm。(Mm—Mo)±S即是覆盖层厚度。

其中S(标准偏差)是SMm 和SMo 中较大的一个。

方法二:a) b) c)

用直接方式下的单次测量法测量。先用两试片法校准仪器。

在试样上测量5~10次。其平均值即是覆层厚度。

3.3.7.1铜上镀铬层的校准方法

适用于N 型测头,并使用特殊的校准标准片。⊙必须使用一试片法。

⊙使用标有“铜上镀铬”(CHROMEON COPPER) 字样的特殊标准片。

说明:在温度变化极大的情况下,如冬季或盛夏在室外操作时,应在与待测箔厚度接近的标准片上进行校准。校准时的环境温度应与使用时的环境温度一致。注意:1. 出现下列情况,必需重新校准。

____校准时,输入了一个错误值____操作错误

2. 在直接方式下,如果输入了错误的校准值,应紧接着做一次测量,随后再做一次校准,即可获取新

值消除错误值;

3. 每一组单元中,只能有一个校准值。

4. 零点校准和二点校准都可以重复多次,以获得更为精确的校准值,提高测量精度但此过程中一旦有

过一次测量,则校准过程便告结束。

3.3.3修改组中的校准值

删除组单元中的所有数据和校准值之后才能重新校准。否则将出现“错误20”的错误代码和鸣响报警。

3.4基本校准的修正

在下述情况下,改变基本校准是有必要的:____测头顶端被磨损。____特殊的用途。

在测量中,如果误差明显地超出给定范围,则应对测头的特性重新进行校准称为基本校准。通过输入6个校准值(1个零和5个厚度值),可重新校准测头。a)

在仪器关闭的状态下按住“↑”键再按“ON/OFF”键,即进入F 型测头基本校准状态;在仪器关闭的状态下按住“↓”键再按“ON/OFF”键,即进入N 型测头基本校准状态;进入基本校准状态屏幕菜单区显示“基本校准”。b) c)

先校零值。可连续重复进行多次,以获得一个多次校准的平均值,这样做可以提高校准的准确性;使用标准片,按厚度增加的顺序,一个厚度上可做多次。每个厚度应至少是上一个厚度的1.6倍以上,理想的情况是2倍。例如:50μm、100μm、200μm、400μm、800μm。最大值应该接近但低于测头的最大测量范围;

注意:每个厚度应至少是上一个厚度的1.6倍以上,否则视为基本校准失败。d)

在输入6个校准值以后,测量一下零点,仪器自动关闭,新的校准值已存入仪器。当再次开机时,仪器将按新的校准值工作。

4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4.1影响因素相关表

表4-1

测量方法

影响因素基体金属磁性质基体金属电性质基体金属厚度边缘效应曲率

影响因素相关表

磁性方法

涡流方法

▲▲▲

▲▲▲

试样的变形表面粗糙度磁场附着物质测头压力测头取向▲------表示有影响

▲▲▲▲▲▲

▲▲

▲▲▲

4.2影响因素的有关说明

a)

基体金属磁性质

磁性法测厚受基体金属磁性变化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低碳钢磁性的变化可以认为是轻微的),为了避免热处理和冷加工因素的影响,应使用与试件基体金属具有相同性质的标准片对仪器进行校准;亦可用待涂覆试件进行校准。b)

基体金属电性质

基体金属的电导率对测量有影响,而基体金属的电导率与其材料成分及热处理方法有关。使用与试件基体金属具有相同性质的标准片对仪器进行校准。c)

基体金属厚度

每一种仪器都有一个基体金属的临界厚度。大于这个厚度,测量就不受基体金属厚度的影响。本仪器的临界厚度值见附表1。d) e)

边缘效应

本仪器对试件表面形状的陡变敏感。因此在靠近试件边缘或内转角处进行测量是不可靠的。曲率

试件的曲率对测量有影响。这种影响总是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少明显地增大。因此,在弯曲试件的表面上测量是不可靠的。f) g)

试件的变形

测头会使软覆盖层试件变形,因此在这些试件上不能测出可靠的数据。表面粗糙度

基体金属和覆盖层的表面粗糙程度对测量有影响。粗糙程度增大,影响增大。粗糙表面会引起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每次测量时,在不同位置上应增加测量的次数,以克服这种偶然误差。如果基体金属粗糙,还必须在未涂覆的粗糙度相类似的基体金属试件上取几个位置校对仪器的零点;或用对基体金属没有腐蚀的溶液溶解除去覆盖层后,再校对仪器的零点。g) h)

磁场

周围各种电气设备所产生的强磁场,会严重地干扰磁性法测厚工作。附着物质

本仪器对那些妨碍测头与覆盖层表面紧密接触的附着物质敏感,因此,必须清除附着物质,以保证仪器测头和被测试件表面直接接触。i) j)

测头压力

测头置于试件上所施加的压力大小会影响测量的读数,因此,要保持压力恒定。测头的取向

测头的放置方式对测量有影响。在测量中,应当使测头与试样表面保持垂直。

4.3使用仪器时应当遵守的规定

a)

基体金属特性

对于磁性方法,标准片的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粗糙度,应当与试件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粗糙度相似。对于涡流方法,标准片基体金属的电性质,应当与试件基体金属的电性质相似。b) c) d) e)

基体金属厚度

检查基体金属厚度是否超过临界厚度,如果没有,可采用3.3)中的某种方法进行校准。边缘效应

不应在紧靠试件的突变处,如边缘、洞和内转角等处进行测量。曲率

不应在试件的弯曲表面上测量。读数次数

通常由于仪器的每次读数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须在每一测量面积内取几个读数。覆盖层厚度的局部差异,也要求在任一给定的面积内进行多次测量,表面粗造时更应如此。f)

表面清洁度

测量前,应清除表面上的任何附着物质,如尘土、油脂及腐蚀产物等,但不要除去任何覆盖层物质。

5保养与维修

5.1环境要求

严格避免碰撞、重尘、潮湿、强磁场、油污等。

5.2更换电池

当仪器出现低压指示时,应立即更换电池。方法如下:a) b) c) d)

按“ON/OFF”键关机;打开电池仓盖;

取出电池,放入新电池,注意极性;盖好电池仓盖。

仪器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将电池取出,以避免电池漏液腐蚀仪器。

5.3故障排除

下面的错误信息表告诉您如何去识别和排除故障:

表5-1

错误信息表

错误代号错误2错误2N 错误2F 错误3错误3N 错误3F 错误4错误4N 错误4F 错误5N 错误5F 错误11

错误代号的含意测头或仪器损坏N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F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测头或仪器损坏N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F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

测量值发生大的波动(例如在软覆盖层上测量时);磁场影响开机时测头离金属基体太近开机时测头离磁性金属基体太近测头型号与本组原有数据对应的测头型号不符

零值偏差太大,校零值不保存这个组单元中已有校准值

在软质覆盖层上测量时,应采用辅助装置进行测量;远离强磁场环境关机,测头远离基体后重新开机选择合适的测头

另选一个未使用的组单元删除后重新校准

选择合适的基体或修理仪器另选一个未使用的分组单元或删除后重新校准修理测头或仪器修理测头或仪器原因及解决办法

错误15错误20

如果未显示错误代码而工作不正常,例如:

a) b) c) d)

仪器不能自动关机;不能测量;键不工作;测量值反复无常。

出现这类故障时,先取出电池使仪器关机,几分钟后再装入电池,然后使仪器强制复位。强制复位的方法是:

a.关机后,按住“ZERO”键,然后再按“ON/OFF”键,直到屏幕显示“复位?”;b.按“MENU”键,屏幕显示“复位TT210”进行强制复位;

c.在显示“复位?”状态,若要放弃强制复位,按除“MENU”键以外的其它任意键或等待几秒后即可。注意:执行强制复位后,以前的基本校准值、两点校准值、上下限界值已丢失,用户须重新进行基本校准(基本校准方法见3.4)。

当用户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排除故障时,请用户不要拆机自修。填妥保修卡后,请将仪器交我

公司维修部门,执行保修条例。

如果能将出现错误的情况简单描述一下,一同寄出,我们将会非常感谢您。

官网:

6用户须知

一、用户购买本公司产品后,请认真填写《保修登记卡》并请加盖用户单位公章。请将(一)联和购机发票复印件寄回本公司用户服务部,也可购机时委托售机单位代寄。(二)联寄(留)当地分公司维修站办理登记手续。无维修站地区请用户将(一)、(二)联寄回本公司用户服务部。手续不全时,只能维修不予保修。

二、本公司产品从用户购置之日起,一年内出现质量故障(非保修件除外),请凭“保修卡”(用户留存联)或购机发票复印件与本公司各地的分公司维修站联系,维修产品、更换或退货。保修期内,不能出示保修卡或购机发票复印件,本公司按出厂日期计算保修期,期限为一年。三、超过保修期的本公司产品出现故障,按本公司规定核收维修费。四、公司定型产品外的“特殊配置”,按有关标准收取费用。

五、凡因用户自行拆装本公司产品、因运输、保管不当或未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正确操作造成产品损坏,以及私自涂改保修卡,无购货凭证,本公司均不能予以保修。

7附表

技术参数表

F

感0~12500.1±(3%H+1)±[(1~3)%H+1]

凸1.5Φ7应

N 流

附表1

测头类型工作原理测量范围(∝m) 低限分辨力(∝m)

一点校准(∝m) 示

值二点校准(∝m)

最小曲率半径(mm)试最小面积的直径(mm)基体临界厚度(mm)注:H——标称值附表2

覆盖层

基体

如铁、钢等磁性金属

0~1250铜上镀铬(0~40)

0.1±(3%H+1.5)±[(1~3)%H+1.5]

凸3Φ5测头选用参考表

有机材料等非磁性覆盖层(如:漆料、涂漆、搪瓷、塑料和阳极化处理等)

F 型测头

测量范围:0∝m~1250∝m N 型测头

测量范围:0∝m~1250∝m

非磁性的有色金属覆盖层(如:铬、锌、铝、铜、锡、银等)F 型测头

测量范围:0∝m~1250∝m N 型测头仅用于铜上镀铬测量范围:0∝m~40∝m

如铜、铝、黄铜、锌、锡等有色金属

菜单功能表:

17

MENU ↑、↓

MENU

↑、↓

-统计值1/6

-平均值-标准偏差-测试次数-最大值-最小值

↑、↓MENU

MENU

-选项

2/6

-

-连续测量

MENU

直接方式

-工作方式-成组方式1-成组方式2

2/6

成组方式3成组方式4成组方式5

-选择测头-3/6

MENU

-磁性非磁性-自动

-单位(μm/mils)4/6

-背光:开/关5/6(打开背光/关闭背光)

MENU

-在线统计值6/6

-an

-偏差S.dev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MENU

MENU

-限界-3/6

设置限界-设置下限

-设置限界

1/22/2

置上限

MENU

-删除

4/6

--当前数据当前组数据-所有数据

1/3(删除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最后一个测量值)2/3(删除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所有测量值)

3/3(删除所有数据:测量值、统计值、校准值)

MENU

-打印

5/6

--打印测量值打印统计值

18

1/5(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测量值)2/5(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统计值)

-开在线打印

-关在线打印MENU

显示测量值

6/6

4/5(打开在线打印)

5/5(关闭在线打印)

19

时代TT210数字式覆层测厚仪

使用说明书

11概述...................................................................................................................................................................................... ......................................................................................................................................................................................11.1测量原理.............................................................................................................................................................................11.2准配置及可选件.................................................................................................................................................................21.2.1标准配置......................................................................................................................................................................2表1-1标准配置清单...........................................................................................................................................................21.2.2可选件..........................................................................................................................................................................21.3仪器各部分名称..................................................................................................................................................................31.3.1仪器各部分名称..........................................................................................................................................................31.4技术参数.............................................................................................................................................................................41.4.1测量范围及测量误差(见附录1)............................................................................................................................41.4.2使用环境......................................................................................................................................................................41.4.3电源..............................................................................................................................................................................41.4.4外型尺寸和重量..........................................................................................................................................................442仪器的使用................................................................................................................................................................... ...................................................................................................................................................................42.1基本测量步骤......................................................................................................................................................................42.2各项功能及操作方法..........................................................................................................................................................52.2.1测量方式(单次测量⇔连续测量)...........................................................................................................................52.2.2工作方式(直接方式⇔成组方式)..........................................................................................................................52.2.3测头选择......................................................................................................................................................................62.2.4存贮.............................................................................................................................................................................62.2.5删除..............................................................................................................................................................................62.2.6设置限界.....................................................................................................................................................................7

2.2.7打印..............................................................................................................................................................................7

2.2.8与PC 机通讯................................................................................................................................................................8

2.2.12操作一览表................................................................................................................................................................92.2.13关于测量和误差的说明.............................................................................................................................................993仪器的校准................................................................................................................................................................... ...................................................................................................................................................................9

3.1校准标准片(包括箔和基体).................................................................................................................10

3.2基体...................................................................................................................................................................................103.3校准方法...........................................................................................................................................................................103.3.1零点校准....................................................................................................................................................................103.3.2二点校准....................................................................................................................................................................10

3.3.2.1一试片法.................................................................................................................................................................................103.3.2.2二试片法.................................................................................................................................................................................113.3.2.3在喷沙表面上校准.................................................................................................................................................................11

2

3.3.7.1铜上镀铬层的校准方法.........................................................................................................................................................11

3.3.3修改组中的校准值12

3.4基本校准的修正................................................................................................................................................................1212.......................................................................................................................................124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4.1影响因素相关表................................................................................................................................................................124.2影响因素的有关说明........................................................................................................................................................134.3使用仪器时应当遵守的规定............................................................................................................................................14

5保养与维修................................................................................................................................................................. 14.................................................................................................................................................................14

5.1环境要求...........................................................................................................................................................................145.2更换电池...........................................................................................................................................................................145.3故障排除...........................................................................................................................................................................14166用户须知................................................................................................................................................................................... ...................................................................................................................................................................................16177附表........................................................................................................................................................................................... ...........................................................................................................................................................................................1717

1概述

本仪器是磁性、涡流一体的便携式覆层测厚仪,它能快速、无损伤、精密地进行涂、镀层厚度的测量。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用于工程现场。本仪器能广泛地应用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化工业、商检等检测领域。是材料保护专业必备的仪器。

本仪器符合以下标准:

GB/T4956─1985磁性金属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厚度测量JB/T8393─1996磁性和涡流式覆层厚度测量仪JJG 889─95《磁阻法测厚仪》JJG 818─93《电涡流式测厚仪》

磁性方法涡流方法

GB/T4957─1985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厚度测量

特点:

采用了磁性和涡流两种测厚方法,即可测量磁性金属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的厚度又可测量非磁性金属基体上非导电覆盖层的厚度;

具有两种测量方式:连续测量方式(CONTINUE)和单次测量方式(SINGLE);具有两种工作方式:直接方式(DIRECT)和成组方式(Appl);

设有五个统计量:平均值(ME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测试次数(NO.)、标准偏差(S.DEV);

可采用两种方法对仪器进行校准,并可用基本校准法对测头的系统误差进行修正;具有存贮功能:可存贮500个测量值;

具有删除功能:对测量中出现的单个可疑数据进行删除,也可删除存贮区内的所有数据,以便进行新的测量;

可设置限界:对限界外的测量值能自动报警;并可用直方图对一批测量值进行分析;具有打印功能:可打印测量值、统计值、限界、直方图;

具有与PC 机通讯的功能:可将测量值、统计值传输至PC 机,以便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处理;具有电源欠压指示功能;操作过程有蜂鸣声提示;

具有错误提示功能,通过屏显或蜂鸣声进行错误提示;设有两种关机方式:手动关机方式和自动关机方式;

1.1测量原理

本仪器采用了磁性和涡流两种测厚方法,可无损地测量磁性金属基体(如钢、铁、合金和硬磁性钢等)上非磁性覆盖层的厚度(如锌、铝、铬、铜、橡胶、油漆等)及非磁性金属基体(如铜、铝、锌、锡等)上非导电覆盖层的厚度(如:橡胶、油漆、塑料、阳极氧化膜等)。

a)

磁性法(F型测头)

当测头与覆盖层接触时,测头和磁性金属基体构成一闭合磁路,由于非磁性覆盖层的存在,使磁路磁阻变化,通过测量其变化可导出覆盖层的厚度。

b)

涡流法(N型测头)

利用高频交变电流在线圈中产生一个电磁场,当测头与覆盖层接触时,金属基体上产生电涡流,并对测头

中的线圈产生反馈作用,通过测量反馈作用的大小可导出覆盖层的厚度。

图1-1磁性法基本工作原理图1-2涡流法基本工作原理

1.2准配置及可选件

1.2.1标准配置

表1-1

TT210主机

标准片基体

AAA 型1.5V(7号)干电池

仪器包产品包装箱使用说明书

标准配置清单

1台5片2块2节1个1个1本

1.2.2可选件

表1-2

可选件清单

TA220S打印机通讯电缆通讯软件

1台1条1个

1.3仪器各部分名称

1.3.1仪器各部分名称

1、通讯接口

2、显示屏

3、键盘5、电池仓

4、测头

图1-2仪器各部分名称

1.通讯接口

屏幕显示

2. 显示屏3. 键盘4. 测头

5.

电池仓

4

5

3219

8

6

7

87

图1-3全屏幕液晶显示

1.低电压指标6. 菜单区

2.打印指示3.设限界指示7.测量单位8.测头类型指标

4.工作方式指示5.数据区9.通讯连接指示

1.4.1测量范围及测量误差(见附录1)1.4.2使用环境

温度:0℃~40℃湿度:20%RH~90%RH无强磁场环境

1.4.3电源

二节AAA 型1.5V(7号)干电池

1.4.4外型尺寸和重量

外形尺寸:110mm×50mm×23mm 重量:约100g

2仪器的使用

使用本仪器前,请务必仔细阅读第3章(校准)和第4章(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2.1基本测量步骤

a) b) c)

准备好待测试件(参见第4章);

将测头置于开放空间,按一下“ON/OFF”键,开机;检查电池电压;

说明1:有低压指示出现,表示电池电压已低落,应立即更换电池;开机时若电池电压不足则显示低压指示约1秒钟后自动关机。

开机时正常情况下,开机后显示上次关机前的测量值;如:

其中:“非-磁性”------N 型测头

“直接”------直接方式

“数字”--------上次关机前的最后一次测量值。

d) e)

是否需要校准仪器,如果需要,选择适当的校准方法进行(参见第4章);测量

迅速将测头与测试面垂直地接触并轻压测头定位套,随着一声鸣响,屏幕显示测量值,提起测头可进行下次测量;f)

关机

在无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大约2∼3min 后仪器自动关机。按一下“ON/OFF”键,立即关机。

说明:1. 如果在测量中测头放置不稳,显示一个明显的可疑值,可删除该值;

2. 重复测量三次或更多次后,可显示五个统计量,即:平均值(MEAN )、

标准偏差(S.DEV )、测量次数(NO. )、最大测量值(MAX )、最小测量值(MIN )。

2.2各项功能及操作方法

2.2.1测量方式(单次测量⇔连续测量)

本小节详细地介绍了本机的各种功能及其操作方法。

单次测量──测头每接触被测件1次,随着一声鸣响,显示一个测量结果;连续测量──不提起测头动态测量,测量过程中不伴鸣响,屏幕闪显测量结果;两种方式的转换方法:

a) 按“MENU”键,然后再按“↑”或“↓”键,直到显示“选项”;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显示“测量方式”;c) 按“MENU”键,再按“↑”或“↓”键选择单次测量或连续测量;d) 按“ESC”键退出。

2.2.2工作方式(直接方式⇔成组方式)

直接方式:此方式用于随意性测量,测量值暂存在内存单元(共有100个存贮单元),当存满100个存贮单元时,新的测量值将替掉旧的测量值,就是说总是最新的100个测量值参与统计计算。成组方式:

此方式便于用户分批记录所测试的数据,一组最多存100个数值,总共五组,可存500

个数值。每组当存满100个数值时,屏幕将显示“存储器满”,此时,仍可进行测量,但是测量值只显示不存储,也不参与统计计算。需要时,可删除该组数据,再进行新的测量。每组内设有一个校准值,即该组下各个数据都是基于这个校准值测得的。每组内可设限界,即可对该组中的测量结果进行超限报警。成组方式下,每个测量值都自动进入统计程序参与统计计算。因为成组方式下,可存贮几套基于不同校准值的测量数据,因此该方式特别适合于现场测量。

注意:所有测量值都将自动输入统计。两种方式的转换方法:

a) 仪器开机后,自动进入直接工作方式,工作方式区显示“直接”。按“MENU”键,然后再按

“↑”或“↓”键,直到显示“选项”;

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显示“工作方式”;

c) 按“MENU”键,然后再按“↑”或“↓”键,选择批组号,转入成组方式;d) 仪器进入成组方式,工作方式显示“批组”。

e) 在进入“工作方式”后,选择“直接方式”转入直接方式。

说明:“*”表示该组中已有校准值;

统计计算

本仪器对测量值自动进行统计处理,它需要至少三个测量值来产生5个统计值:平均值(MEAN)、标准偏差(S.DEV)、测试次数(No.)、最大测试值(MAX)、最小测试值(MIN)。

参加统计计算的测量值

⊙在直接方式下所有测量值(包括关机前的测量值)均参加统计计算。

注意:当存满100个数值时,新的测量值将替代上次的测量值。

⊙在成组方式下,参加统计计算的测量值仅限于本组内的数据。

注意:每组当存满100个数值时,尽管测量能继续,但不能修改统计值。需要时,可清除内存单元,再进行新的测量;

显示统计值

⊙在直接方式下:a) b) c)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统计值”;

按“MENU”键,进入统计值显示,再按“↑”或“↓”键,5个统计值将依次显示;按“ESC”键,退出统计值显示。⊙在成组方式下,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统计值”;

b) “MENU”键,进入统计值显示,再按“↑”或“↓”键,该组下的5个统计值将依次显示。d)

按“ESC”键,退出统计值显示。

2.2.3测头选择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显示“选择测头”提示;

c) 按“MENU”键,再按“↓”或“↑”键可依次选择“磁性”、“非磁性”、“自动”;d) 按“ESC”键退出。

2.2.4存贮

成组方式下测量值自动存入内存单元,一组最多存100个数值,总共五组,可存500个数值。

2.2.5删除

⊙删除最后一个测量值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删除”;b) 按“MENU”键,进入删除选择;

c) 按“↑”或“↓”键,选择“当前数据”;

d) 按“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直接方式下或成组方式下的最后一个测量值已被删除。

⊙删除直接方式或成组方式下当前组的所有测量值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删除”;b) 按“MENU”键,进入删除选择;

c) 按“↑”或“↓”键,选择“当前组数据”;

d) 按“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当前文件中的测量值已被删除。⊙删除直接方式或成组方式下当前组的所有测量值,统计值、两点校准值a) 按“MENU”键,然后按“↑”键或“↓”键,直到显示“删除”;b) 按“MENU”键,进入删除选择;c) d)

“↑

”或“↓”键,选择“所有数据”;

“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所有测量值、统计值、两点校准值已被删除。

⊙在成组工作方式下删除某组中的限界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限界”;b) 按“MENU”键,再按“↑”或“↓”键,选择“删除限界”;

c) 按“MENU”键,显示删除确认提示,再按“MENU”键,限界值被删除。

2.2.6设置限界

a) 按“MENU”键,然后按“↓”或“↑”键,直到显示“限界”;b) 按“MENU”键,显示“设置限界”;c)

“MENU”键,显示“设置上限”,数据区显示以前设置的上限,用“↓”、“↑”键设定新的上限值;d) 按“MENU”键,显示“设置下限”,数据区显示以前设置的下限,用“↓”、“↑”键设定新的下限值;提示:1. 限界仅在成组方式下有效;

2. 限界以外的测试结果由蜂鸣声报警;

3. 限界以外的测试结果与其它测试结果一起被存贮并进行统计计算。

µm 以上时,上、下限最小接近程度为上限的3%,4. 上限与下限的接近程度是有限的。在上限值为200200µµm 以下时,上、下限最小接近程度为5µm 。在上限值为200200µ

2.2.7

a) b)

打印步骤:

将TT220S 打印机与主机用通讯电缆连接;按ON/OFF键打开主机;

c) 将打印机设置为:波特率9600、8位数据、1位起始位、1位停止位、无校验;

d) 按“MENU”键进入打印功能选择,按“↓”或“↑”键选则打印内容,打印内容如下:

打印测量值————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所有测量值打印统计值—————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五个统计值

打印所有值————在直接方式下,打印测量值、统计值;在批组方式下则打印该组方式

下的所有测量值、统计值、限界、直方图

开在线打印————打开在线打印,即测量一个打印一个,屏幕显示“打印”提示符关闭在线打印————屏幕“打印”提示符消失,关闭在线打印功能e)

直方图:

-||*****

M *********************

4080%

LO|--------------------

||||||

HI|---------------------|

LO:设置的下界HI:设置的上界M:平均值纵坐标表示测量值

横坐标表示测量值所占的百分比

注意:1.在设置限界之后才能打印出直方图;

40

80%

2.2.8PC 机通讯

与PC 机通讯之前,按图2-2所示,用本仪器附带的通讯电缆,将仪器与PC 机的串行接口连接好,并在PC 机上进入本仪器的专用操作软件Data View。

图2-2连接PC 机

提示图标,与PC 机断开此图标消失。

说明1:本仪器与PC 机通讯,需使用时代Data View 专用操作软件。操作方法请阅读软件使用说明书。说明2:本仪器与PC 机连通后,仪器屏幕上出现

2.2.9位制式转换(米制英制)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

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出现“单位:um”或“单位:mils”提示;c) 按“MENU”键,可实现um(米制)和mils(英制)转换;d) 按“ESC”键,退出单位制式转换。

2.2.10背光设置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

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出现“背光:开”或“背光:关”提示符;c) 按“MENU”键,实现“背光:开”(背光打开)和“背光:关”(背光关闭)的转换;d) 按“ESC”键退出设置。

”键可打开背光说明:在开机时按住“ESC ESC”

2.2.11在线统计值显示

a) 按“MENU”键进入功能设置,按↓或↑键直到出现“选项”提示符;b) 按“MENU”键,再按“↓”或“↑”键直到出现“在线统计值”提示符;c) 按“MENU”键,进入在线统计值设置;

d) 按“↓”或“↑”键选则平均值MEAN、偏差S.DEV 最大值MAX、最小值MIN 之一用于在线统计值显示。

e) 按“ESC”键退出设置。

2.2.12操作一览表

表3-1

操作一览表

ZERO ↑、↓MENU ESC ON/OFF

零点校准数字调节、菜单选择进入菜单操作退出菜单操作开、关机

3.3.12.2、3.3.2、3.4

2.22.22.1

*备注栏内给出的标号为本使用说明书中讲解本功能的章节。

2.2.13关于测量和误差的说明

⊙如果已经进行了适当的校准,所有的测量值将保持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见附录1);

⊙根据统计学的观点,一次读数是不可靠的。因此任何由TT210显示的测量值都是五次“看不见”的测量的平均值。这五次测量是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由测头和仪器完成的;

⊙为使测量更加精确,可利用统计程序在一个点多次测量,对误差较大的测量值可在测量后立即删除。

最后覆层的厚度为:CH =M+S+δ其中:

CH:覆层厚度M:多次测量的平均值S:标准偏差δ:仪器允许误差

3仪器的校准

为使测量准确,应在测量场所对仪器进行校准。

3.1校准标准片(包括箔和基体)

已知厚度的箔或已知覆盖层厚度的试样均可作为校准标准片。简称标准片。a)

校准箔

对于磁性方法,“箔”是指非磁性金属或非金属的箔或垫片。对于涡流方法,通常采用塑料箔。“箔”有利于曲面上的校准,而且比用有覆盖层的标准片更合适。b)

有覆盖层的标准片

采用已知厚度的、均匀的、并与基体牢固结合的覆盖层作为标准片。对于磁性方法,覆盖层是非磁性的。对于涡流方法,覆盖层是非导电的。

3.2基体

a) 对于磁性方法,标准片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粗糙度,应当与待测试件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

粗糙度相似。对于涡流方法,标准片基体金属的电性质,应当与待测试件基体金属的电性质相似。为了证实标准片的适用性,可用标准片的基体金属与待测试件基体金属上所测得的读数进行比较。b)

如果待测试件的金属基体厚度没有超过表一中所规定的临界厚度,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进行校准:1) 2) c)

在与待测试件的金属基体厚度相同的金属标准片上校准;

用一足够厚度的,电学性质相似的金属衬垫金属标准片或试件,但必须使基体金属与衬垫金属之间无间隙。对两面有覆盖层的试件,不能采用衬垫法。

如果待测覆盖层的曲率已达到不能在平面上校准,则有覆盖层的标准片的曲率或置于校准箔下的基体金属的曲率,应与试样的曲率相同。

3.3校准方法

本仪器有三种测量中使用的校准方法:

零点校准、二点校准、在喷沙表面上校准。二点校准法又分一

试片法和二试片法。还有一种针对测头的基本校准。本仪器的校准方法是非常简单的。

3.3.1零点校准

在基体上进行一次测量,屏幕显示<×.×µm>。a) b)

按ZERO 键,屏显。校准已完成,可以开始测量了。

重复上述a、b步骤可获得更为精确的零点,高测量精度。零点校准完成后就可进行测量了。

3.3.2二点校准

3.3.2.1一试片法

这一校准法适用于高精度测量及小工件、淬火钢、合金钢。a) b) c)

先校零点(如上述)。

在厚度大致等于预计的待测覆盖层厚度的标准片上进行一次测量,屏幕显示<×××µm>。用“↓”或“↑”键修正读数,使其达到标准值。校准已完成,可以开始测量了。

注意:1.即使显示结果与标准片值相符,按↑、↓键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按一次↑一次↓。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校准方法。

2. 如欲较准确地进行二点校准,可重复b 、c 过程,以提高校准的精度,减少偶然误差。

3.3.2.2二试片法

两个标准片厚度至少相差三倍。待测覆盖层厚度应该在两个校准值之间。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粗糙的喷沙表面和高精度测量。a) b) c)

先校零值;

在较薄的标准片上进行一次测量,用“↓”或“↑”键修正读数,使其达到标准值;紧接着在厚的一个样片上进行一次测量,用“↓”或“↑”键修正读数,使其达到标准值。校准已完成,可以开始测量了。

3.3.2.3在喷沙表面上校准

喷沙表面的特性导致了测量值大大偏离真值,其覆盖层厚度大致可用下面的方法确定。方法一:a) b) c) d)

仪器要用3.3.1或3.3.2.1的方法在曲率半径和基材相同的平滑表面校准好。在未涂覆的经过同样喷沙处理的表面测量10次左右,得到平均值Mo。然后,在已涂覆的表面上测量10次得到平均值Mm。(Mm—Mo)±S即是覆盖层厚度。

其中S(标准偏差)是SMm 和SMo 中较大的一个。

方法二:a) b) c)

用直接方式下的单次测量法测量。先用两试片法校准仪器。

在试样上测量5~10次。其平均值即是覆层厚度。

3.3.7.1铜上镀铬层的校准方法

适用于N 型测头,并使用特殊的校准标准片。⊙必须使用一试片法。

⊙使用标有“铜上镀铬”(CHROMEON COPPER) 字样的特殊标准片。

说明:在温度变化极大的情况下,如冬季或盛夏在室外操作时,应在与待测箔厚度接近的标准片上进行校准。校准时的环境温度应与使用时的环境温度一致。注意:1. 出现下列情况,必需重新校准。

____校准时,输入了一个错误值____操作错误

2. 在直接方式下,如果输入了错误的校准值,应紧接着做一次测量,随后再做一次校准,即可获取新

值消除错误值;

3. 每一组单元中,只能有一个校准值。

4. 零点校准和二点校准都可以重复多次,以获得更为精确的校准值,提高测量精度但此过程中一旦有

过一次测量,则校准过程便告结束。

3.3.3修改组中的校准值

删除组单元中的所有数据和校准值之后才能重新校准。否则将出现“错误20”的错误代码和鸣响报警。

3.4基本校准的修正

在下述情况下,改变基本校准是有必要的:____测头顶端被磨损。____特殊的用途。

在测量中,如果误差明显地超出给定范围,则应对测头的特性重新进行校准称为基本校准。通过输入6个校准值(1个零和5个厚度值),可重新校准测头。a)

在仪器关闭的状态下按住“↑”键再按“ON/OFF”键,即进入F 型测头基本校准状态;在仪器关闭的状态下按住“↓”键再按“ON/OFF”键,即进入N 型测头基本校准状态;进入基本校准状态屏幕菜单区显示“基本校准”。b) c)

先校零值。可连续重复进行多次,以获得一个多次校准的平均值,这样做可以提高校准的准确性;使用标准片,按厚度增加的顺序,一个厚度上可做多次。每个厚度应至少是上一个厚度的1.6倍以上,理想的情况是2倍。例如:50μm、100μm、200μm、400μm、800μm。最大值应该接近但低于测头的最大测量范围;

注意:每个厚度应至少是上一个厚度的1.6倍以上,否则视为基本校准失败。d)

在输入6个校准值以后,测量一下零点,仪器自动关闭,新的校准值已存入仪器。当再次开机时,仪器将按新的校准值工作。

4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

4.1影响因素相关表

表4-1

测量方法

影响因素基体金属磁性质基体金属电性质基体金属厚度边缘效应曲率

影响因素相关表

磁性方法

涡流方法

▲▲▲

▲▲▲

试样的变形表面粗糙度磁场附着物质测头压力测头取向▲------表示有影响

▲▲▲▲▲▲

▲▲

▲▲▲

4.2影响因素的有关说明

a)

基体金属磁性质

磁性法测厚受基体金属磁性变化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低碳钢磁性的变化可以认为是轻微的),为了避免热处理和冷加工因素的影响,应使用与试件基体金属具有相同性质的标准片对仪器进行校准;亦可用待涂覆试件进行校准。b)

基体金属电性质

基体金属的电导率对测量有影响,而基体金属的电导率与其材料成分及热处理方法有关。使用与试件基体金属具有相同性质的标准片对仪器进行校准。c)

基体金属厚度

每一种仪器都有一个基体金属的临界厚度。大于这个厚度,测量就不受基体金属厚度的影响。本仪器的临界厚度值见附表1。d) e)

边缘效应

本仪器对试件表面形状的陡变敏感。因此在靠近试件边缘或内转角处进行测量是不可靠的。曲率

试件的曲率对测量有影响。这种影响总是随着曲率半径的减少明显地增大。因此,在弯曲试件的表面上测量是不可靠的。f) g)

试件的变形

测头会使软覆盖层试件变形,因此在这些试件上不能测出可靠的数据。表面粗糙度

基体金属和覆盖层的表面粗糙程度对测量有影响。粗糙程度增大,影响增大。粗糙表面会引起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每次测量时,在不同位置上应增加测量的次数,以克服这种偶然误差。如果基体金属粗糙,还必须在未涂覆的粗糙度相类似的基体金属试件上取几个位置校对仪器的零点;或用对基体金属没有腐蚀的溶液溶解除去覆盖层后,再校对仪器的零点。g) h)

磁场

周围各种电气设备所产生的强磁场,会严重地干扰磁性法测厚工作。附着物质

本仪器对那些妨碍测头与覆盖层表面紧密接触的附着物质敏感,因此,必须清除附着物质,以保证仪器测头和被测试件表面直接接触。i) j)

测头压力

测头置于试件上所施加的压力大小会影响测量的读数,因此,要保持压力恒定。测头的取向

测头的放置方式对测量有影响。在测量中,应当使测头与试样表面保持垂直。

4.3使用仪器时应当遵守的规定

a)

基体金属特性

对于磁性方法,标准片的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粗糙度,应当与试件基体金属的磁性和表面粗糙度相似。对于涡流方法,标准片基体金属的电性质,应当与试件基体金属的电性质相似。b) c) d) e)

基体金属厚度

检查基体金属厚度是否超过临界厚度,如果没有,可采用3.3)中的某种方法进行校准。边缘效应

不应在紧靠试件的突变处,如边缘、洞和内转角等处进行测量。曲率

不应在试件的弯曲表面上测量。读数次数

通常由于仪器的每次读数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须在每一测量面积内取几个读数。覆盖层厚度的局部差异,也要求在任一给定的面积内进行多次测量,表面粗造时更应如此。f)

表面清洁度

测量前,应清除表面上的任何附着物质,如尘土、油脂及腐蚀产物等,但不要除去任何覆盖层物质。

5保养与维修

5.1环境要求

严格避免碰撞、重尘、潮湿、强磁场、油污等。

5.2更换电池

当仪器出现低压指示时,应立即更换电池。方法如下:a) b) c) d)

按“ON/OFF”键关机;打开电池仓盖;

取出电池,放入新电池,注意极性;盖好电池仓盖。

仪器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将电池取出,以避免电池漏液腐蚀仪器。

5.3故障排除

下面的错误信息表告诉您如何去识别和排除故障:

表5-1

错误信息表

错误代号错误2错误2N 错误2F 错误3错误3N 错误3F 错误4错误4N 错误4F 错误5N 错误5F 错误11

错误代号的含意测头或仪器损坏N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F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测头或仪器损坏N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F 型测头或仪器损坏

测量值发生大的波动(例如在软覆盖层上测量时);磁场影响开机时测头离金属基体太近开机时测头离磁性金属基体太近测头型号与本组原有数据对应的测头型号不符

零值偏差太大,校零值不保存这个组单元中已有校准值

在软质覆盖层上测量时,应采用辅助装置进行测量;远离强磁场环境关机,测头远离基体后重新开机选择合适的测头

另选一个未使用的组单元删除后重新校准

选择合适的基体或修理仪器另选一个未使用的分组单元或删除后重新校准修理测头或仪器修理测头或仪器原因及解决办法

错误15错误20

如果未显示错误代码而工作不正常,例如:

a) b) c) d)

仪器不能自动关机;不能测量;键不工作;测量值反复无常。

出现这类故障时,先取出电池使仪器关机,几分钟后再装入电池,然后使仪器强制复位。强制复位的方法是:

a.关机后,按住“ZERO”键,然后再按“ON/OFF”键,直到屏幕显示“复位?”;b.按“MENU”键,屏幕显示“复位TT210”进行强制复位;

c.在显示“复位?”状态,若要放弃强制复位,按除“MENU”键以外的其它任意键或等待几秒后即可。注意:执行强制复位后,以前的基本校准值、两点校准值、上下限界值已丢失,用户须重新进行基本校准(基本校准方法见3.4)。

当用户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排除故障时,请用户不要拆机自修。填妥保修卡后,请将仪器交我

公司维修部门,执行保修条例。

如果能将出现错误的情况简单描述一下,一同寄出,我们将会非常感谢您。

官网:

6用户须知

一、用户购买本公司产品后,请认真填写《保修登记卡》并请加盖用户单位公章。请将(一)联和购机发票复印件寄回本公司用户服务部,也可购机时委托售机单位代寄。(二)联寄(留)当地分公司维修站办理登记手续。无维修站地区请用户将(一)、(二)联寄回本公司用户服务部。手续不全时,只能维修不予保修。

二、本公司产品从用户购置之日起,一年内出现质量故障(非保修件除外),请凭“保修卡”(用户留存联)或购机发票复印件与本公司各地的分公司维修站联系,维修产品、更换或退货。保修期内,不能出示保修卡或购机发票复印件,本公司按出厂日期计算保修期,期限为一年。三、超过保修期的本公司产品出现故障,按本公司规定核收维修费。四、公司定型产品外的“特殊配置”,按有关标准收取费用。

五、凡因用户自行拆装本公司产品、因运输、保管不当或未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正确操作造成产品损坏,以及私自涂改保修卡,无购货凭证,本公司均不能予以保修。

7附表

技术参数表

F

感0~12500.1±(3%H+1)±[(1~3)%H+1]

凸1.5Φ7应

N 流

附表1

测头类型工作原理测量范围(∝m) 低限分辨力(∝m)

一点校准(∝m) 示

值二点校准(∝m)

最小曲率半径(mm)试最小面积的直径(mm)基体临界厚度(mm)注:H——标称值附表2

覆盖层

基体

如铁、钢等磁性金属

0~1250铜上镀铬(0~40)

0.1±(3%H+1.5)±[(1~3)%H+1.5]

凸3Φ5测头选用参考表

有机材料等非磁性覆盖层(如:漆料、涂漆、搪瓷、塑料和阳极化处理等)

F 型测头

测量范围:0∝m~1250∝m N 型测头

测量范围:0∝m~1250∝m

非磁性的有色金属覆盖层(如:铬、锌、铝、铜、锡、银等)F 型测头

测量范围:0∝m~1250∝m N 型测头仅用于铜上镀铬测量范围:0∝m~40∝m

如铜、铝、黄铜、锌、锡等有色金属

菜单功能表:

17

MENU ↑、↓

MENU

↑、↓

-统计值1/6

-平均值-标准偏差-测试次数-最大值-最小值

↑、↓MENU

MENU

-选项

2/6

-

-连续测量

MENU

直接方式

-工作方式-成组方式1-成组方式2

2/6

成组方式3成组方式4成组方式5

-选择测头-3/6

MENU

-磁性非磁性-自动

-单位(μm/mils)4/6

-背光:开/关5/6(打开背光/关闭背光)

MENU

-在线统计值6/6

-an

-偏差S.dev

-最大值Max -最小值Min MENU

MENU

-限界-3/6

设置限界-设置下限

-设置限界

1/22/2

置上限

MENU

-删除

4/6

--当前数据当前组数据-所有数据

1/3(删除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最后一个测量值)2/3(删除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所有测量值)

3/3(删除所有数据:测量值、统计值、校准值)

MENU

-打印

5/6

--打印测量值打印统计值

18

1/5(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测量值)2/5(打印当前工作方式下的统计值)

-开在线打印

-关在线打印MENU

显示测量值

6/6

4/5(打开在线打印)

5/5(关闭在线打印)

19


相关文章

  • 超声波探伤仪小知识
  • 超声波探伤仪小知识 [ 2012-9-7 11:30:39 ] [转载请注明来源:就是要仪器网 www.94117.net] 超声波探伤仪就是频率高于20kHz.超出人们耳朵辨别能力并且穿透性很强的声波.是一种便携式工业无损探伤仪器,它能够 ...查看


  • MiniTest_600涂层测厚仪说明书
  • A dvancing with Technology 涂层测厚仪 MiniTest 600 耐用.经济的统计型涂层测厚仪 • 用于钢铁上的所有非磁性涂层镀层,如 油漆.塑料.搪瓷.铬.锌等.• 用于非铁金属(铝.锌.铜等)上的所• 有绝缘涂 ...查看


  • 电镀镍测厚仪
  • 电镀镍测厚仪 使用说明书 简 介 麦考特G6测厚仪又称为麦考特G6镀层测厚仪.麦考特覆层测厚仪.G6镀层测厚仪价格.德国麦考特测厚仪.NIFE50镀层测厚仪.Mikrotest 镀层测厚仪.麦考特G6测厚仪.麦考特G6测厚仪.电镀镍层测厚仪 ...查看


  • 超声波探伤原理
  • [关闭] 超声波探伤原理 2007-4-24 10:49:00 表面波检测球销表面裂纹原理:表面波是超声波的一种,仅在物体表面浅层进行传播,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深度小于两倍声波波长的表面浅层.在超声波探伤中,探头是关键部件.除它自身性能外,它与 ...查看


  • 涂层测厚仪怎么使用
  • 涂层测厚仪怎么使用 OU3500 使用说明书 基本概述 涂层测厚仪又叫电镀涂层测厚仪.涂层厚度测试仪.便携式涂层测厚仪.高精度涂层测厚仪.涂层检测仪.涂层厚度测试仪.涂层测厚仪价格.涂层测厚仪厂家.磷化膜检测仪.磷化膜测试仪.磁阻法磷化膜测 ...查看


  • 漆膜测厚仪使用说明书
  • OU3500 漆膜测厚仪使用说明书 基本概述 漆膜测厚仪又叫漆层厚度检测仪.漆膜厚度测试仪,漆膜厚度测量仪,便携式漆膜厚度检测仪,涂层厚度测试仪,涂层厚度测量仪,干漆膜测厚仪.干油漆漆膜测厚仪.漆膜测厚仪价格.漆膜测厚仪厂家.铬层厚度测试仪 ...查看


  • PosiTector 6000涂层测厚仪说明书
  • 新型Positector 6000说明书 Positector 6000是手握电子式的无损检测仪器,用于检测各种金属表面涂层的厚度,快速而且精准.整个仪器包括主机和探头 工作原理 F 探头利用磁性原理测量磁性金属上面的非磁性涂层的厚度 N ...查看


  • 漆膜厚度测厚仪
  • OU3500 漆膜厚度测厚仪 使用说明书 基本概述 涂层测厚仪又叫电镀涂层测厚仪.涂层厚度测试仪.便携式涂层测厚仪.高精度涂层测厚仪.涂层检测仪.涂层厚度测试仪.涂层测厚仪价格.涂层测厚仪厂家.磷化膜检测仪.磷化膜测试仪.磁阻法磷化膜测厚仪 ...查看


  • 工艺管道防腐专项施工方案
  • A2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 工程名称:中国石化XXXX 分公司XXXXXXXX 改造项目 编号: 工艺管道防腐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编 制 人:审 批 人:日 期:XXXXXXX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6月20日 目 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