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当代社会上充斥的垃圾文化
社会工作1班
张少驰
[1**********]1
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国人物质生活水平逐渐追赶西方的同时,精神层面的空虚就越来越明显,精神层面的问题包括很多很多方面,例如文化、信仰、思想等问题,在这里我要着重讨论一下文化的问题。 现今的中国社会上充斥着很多垃圾文化,只要关注文化新闻,关心文娱事件,解读文坛、艺苑上一些流行现象,在不同的媒体上,我们大都会饱受“文化垃圾”的侵扰。例如那些“人物总评榜”、“名人博客”,等等,都不具备什么内涵。影视演员孙海英针对一些选秀节目说:“你看现在的选秀,没有尺度,没有标准,忽悠年轻人参加。很多人一点阅历、一点艺术基础都没有,就被包装成了明星!一夜成名,不劳而获,让很多年轻人迷失了方向。”文化评论家朱大可在接受一家文化媒体的采访时,谈到中国“当下的文学生态和现状”,再次尖锐批评中国当代文学。他认为当下的文学生态,就像一个“工业化”的垃圾生产流程,文学作品就跟用激素、化肥、杀虫剂弄出来的农作物一样。出版物很多,看起来琳琅满目,可以拿来吃,但却大多是问题食品。现在也丧失了基本的检验标准。作家写作的目标只是市场和版税,而不是终极价值,甚至不是中间价值。中国文坛是空心化的,它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场......
一:中国文化的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
近代,中国文化一直是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近年来,传统习俗正在日渐退化,西方引进的生活习惯渐渐成为主流。我想说,无论我国主流的文化是来自西方还是源于传统,这都无伤大雅,真正重要的是文化的内容。所谓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垃圾文化,是缺乏内涵缺乏营养缺乏创新,甚至低俗的文化。
垃圾文化充斥着现今的社会。只要关注文化新闻,关心文娱事件,解读文坛、艺苑上一些流行现象,在不同的媒体上,我们大都会饱受“文化垃圾”的侵扰。例如那些“人物总评榜”、“名人博客”,各式“选秀”等等,都不具备什么内涵,都有极强的炒作嫌疑,多是商业行为;当今的文学作品也多为粗制滥造,许多作家的小说都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市面上广泛发行着“成功秘诀”之类的书,人们的文学素养已经越来越低,阅读渐渐成为一种追逐物利的需要;当今的中国乐坛更令人悲痛,广泛被人追逐的是那些流行偶像明星,广泛被传唱的是口水歌、烂情歌,毫无音乐素养与创造力。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的现状下,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大规模的选秀活动造就明星,这些明星前一天还是普通人,结果一夜成名,引来大量青少年追捧,使年轻人迷失方向;那些歌星明星通过精心包装的外形来迷惑大众,使追星族沉迷其中,严重影响其生活;那些网游沉迷者更是可悲,网瘾如毒瘾,危害很大,尤其是对青少年;那一本本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
来的小说,简直是在浪费纸张,这些书的读者一般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尤其着迷于书中的主人公,幻想他们的生活,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思进取或是堕落。
上述的弊端只是这些垃圾文化带来的直接影响,而垃圾文化带来的长期间接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例如那些听着口水歌长大的孩子,你要怎样指望他们将来当了音乐家创作出好的作品;那些看着模式化生产的小说长大的孩子,你怎能指望他们成为文学巨匠;那些从一开始就被商业化包装的新星们,天天在荣誉与压力中生存,他们的精神最不坚定,很可能有堕落的一天,而他们恰恰是偶像,是追捧的对象。将如何传承文化,是个问号。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垃圾文化的存在,正好证明了它是有市场的,然而这种对垃圾文化的需求正反映了一定问题。
所谓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是以社会为载体的,所以对文化的需要也就是一种社会需要,我们可以用社会需要的理论来解释垃圾文化现象。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
根据需要的性质,我们可以对问题出现的原因阐发几种理解:
1、需要是必然的,社会对垃圾文化的需要是由于某种匮乏得不到补充而产生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些表象:如名人效应等。
2、需要的客观性,人们对垃圾文化的热衷并不全是个人主观的意愿,而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3、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根据卖独孤的本能理论,对垃圾文化需要是源于本能的,但由本能转为需要,这毕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的断言,所以根据本能来解释这种高级需要并不可取。
对文化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是在物质需要之上的精神需要。然而,精神需要也有层次之分。比如,有人追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以追求精神的升华;有人只是喜欢听相声,找找乐子而已。我们不能说听相声就不如阅读名著,但阅读名著显然比听相声要更富有内涵,是更高一级别的追求。在这里解释一下,这里说的听相声与看名著不是一概而论,而是说,有人爱好看名著,但他或许也是而听相声消遣,另有人只懂得听相声找乐子。是这两者的比较。
那么垃圾文化的存在,人们对垃圾文化的需求,就证明了人们的精神层面需要普遍较低。那么,找出人们精神层面需要偏低的原因,也就找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行为学派的理论,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这就意味着,一个生理需要尚且不能时刻满足的人,他也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例如,一群生活条件很差的农民工,他们对文化的需要大概会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准;而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往往较高。然而我过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仍旧很差,受教育水平有限,所以主流文化受他们的需求影响,也只有较低的水准。
然而上述观点只解释了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的文化需求低的问题,而如今,有很多学生恰恰是追逐垃圾文化的主力军,这便不是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归罪于教育,现今的教育是大问题,例如现今教育过于应试化、剥夺学生的创造力,现在教育对学生品味以及修养的塑造也不足;另一方面,社会的影响起大作用。之前提到,需要是客观的,这些高材生也是社会一分子,而且作为年轻人,他们最先接受各种社会上来的信息,这就加大了他们接受垃圾文化的可能性,再加上对其分辨力的教育严重不足,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使许多高材生反而成为垃圾文
化需求者中的主力军。
三:解决问题的自我看法
一个民族赖以存在,不是肤色,不是DNA,不是头发,不是眼睛,是它的文化。身处于一个垃圾文化横流的社会,我感到责任重大,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年轻人必须为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改变作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文化毕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无论政府还是组织,无论集体或个人,都不好实行有效的干预,文化的改变必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文化的改变不仅是文化的改变,是多方面变化的结晶,它需要经历很多的阶段,最终成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各种催化剂,并将其投入使用。
我认为,提升文化素养,必须从提升人的社会需要层次开始。应从底层到高层逐步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例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自己有能力满足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而自己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社会对每个人足够宽容,因此自尊需要也满足了,付出并且获得情感,这便有了归属与爱的需要,获得一定成就,就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一来,人的基本需求都得以满足,人便有能力追求精神生活,探索更有内涵的文化。
上述解决方安也相当于等待社会的发展,使问题自愈。然而垃圾文化问题已然泛滥,需要有即时的策略。我想,教育与干预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学校里,教师应提供文化素养的教育;文化部门应加强审查力度,对出版物要有严格的要求;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人努力,自我要求。名人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普通人也要追求高素养的文化。这样一来,互相影响,大家便不再热衷于垃圾文化了。
近期在某博客看到一句话:生态资源的枯竭会使人绝种,文化资源的糜烂也同样会使人绝种。
希望垃圾文化现象能得以改善。
2010-12-4
《社会学概论课程论文》
——论当代社会上充斥的垃圾文化
社会工作1班
张少驰
[1**********]1
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国人物质生活水平逐渐追赶西方的同时,精神层面的空虚就越来越明显,精神层面的问题包括很多很多方面,例如文化、信仰、思想等问题,在这里我要着重讨论一下文化的问题。 现今的中国社会上充斥着很多垃圾文化,只要关注文化新闻,关心文娱事件,解读文坛、艺苑上一些流行现象,在不同的媒体上,我们大都会饱受“文化垃圾”的侵扰。例如那些“人物总评榜”、“名人博客”,等等,都不具备什么内涵。影视演员孙海英针对一些选秀节目说:“你看现在的选秀,没有尺度,没有标准,忽悠年轻人参加。很多人一点阅历、一点艺术基础都没有,就被包装成了明星!一夜成名,不劳而获,让很多年轻人迷失了方向。”文化评论家朱大可在接受一家文化媒体的采访时,谈到中国“当下的文学生态和现状”,再次尖锐批评中国当代文学。他认为当下的文学生态,就像一个“工业化”的垃圾生产流程,文学作品就跟用激素、化肥、杀虫剂弄出来的农作物一样。出版物很多,看起来琳琅满目,可以拿来吃,但却大多是问题食品。现在也丧失了基本的检验标准。作家写作的目标只是市场和版税,而不是终极价值,甚至不是中间价值。中国文坛是空心化的,它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场......
一:中国文化的现状及其引发的问题
近代,中国文化一直是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近年来,传统习俗正在日渐退化,西方引进的生活习惯渐渐成为主流。我想说,无论我国主流的文化是来自西方还是源于传统,这都无伤大雅,真正重要的是文化的内容。所谓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垃圾文化,是缺乏内涵缺乏营养缺乏创新,甚至低俗的文化。
垃圾文化充斥着现今的社会。只要关注文化新闻,关心文娱事件,解读文坛、艺苑上一些流行现象,在不同的媒体上,我们大都会饱受“文化垃圾”的侵扰。例如那些“人物总评榜”、“名人博客”,各式“选秀”等等,都不具备什么内涵,都有极强的炒作嫌疑,多是商业行为;当今的文学作品也多为粗制滥造,许多作家的小说都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似的。市面上广泛发行着“成功秘诀”之类的书,人们的文学素养已经越来越低,阅读渐渐成为一种追逐物利的需要;当今的中国乐坛更令人悲痛,广泛被人追逐的是那些流行偶像明星,广泛被传唱的是口水歌、烂情歌,毫无音乐素养与创造力。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的现状下,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大规模的选秀活动造就明星,这些明星前一天还是普通人,结果一夜成名,引来大量青少年追捧,使年轻人迷失方向;那些歌星明星通过精心包装的外形来迷惑大众,使追星族沉迷其中,严重影响其生活;那些网游沉迷者更是可悲,网瘾如毒瘾,危害很大,尤其是对青少年;那一本本如同一个模子里刻出
来的小说,简直是在浪费纸张,这些书的读者一般以青少年为主,他们尤其着迷于书中的主人公,幻想他们的生活,于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思进取或是堕落。
上述的弊端只是这些垃圾文化带来的直接影响,而垃圾文化带来的长期间接影响更是不可估量。例如那些听着口水歌长大的孩子,你要怎样指望他们将来当了音乐家创作出好的作品;那些看着模式化生产的小说长大的孩子,你怎能指望他们成为文学巨匠;那些从一开始就被商业化包装的新星们,天天在荣誉与压力中生存,他们的精神最不坚定,很可能有堕落的一天,而他们恰恰是偶像,是追捧的对象。将如何传承文化,是个问号。
二: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俗话说,存在即合理。垃圾文化的存在,正好证明了它是有市场的,然而这种对垃圾文化的需求正反映了一定问题。
所谓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是以社会为载体的,所以对文化的需要也就是一种社会需要,我们可以用社会需要的理论来解释垃圾文化现象。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
根据需要的性质,我们可以对问题出现的原因阐发几种理解:
1、需要是必然的,社会对垃圾文化的需要是由于某种匮乏得不到补充而产生的,而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些表象:如名人效应等。
2、需要的客观性,人们对垃圾文化的热衷并不全是个人主观的意愿,而是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3、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根据卖独孤的本能理论,对垃圾文化需要是源于本能的,但由本能转为需要,这毕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的断言,所以根据本能来解释这种高级需要并不可取。
对文化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是在物质需要之上的精神需要。然而,精神需要也有层次之分。比如,有人追求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以追求精神的升华;有人只是喜欢听相声,找找乐子而已。我们不能说听相声就不如阅读名著,但阅读名著显然比听相声要更富有内涵,是更高一级别的追求。在这里解释一下,这里说的听相声与看名著不是一概而论,而是说,有人爱好看名著,但他或许也是而听相声消遣,另有人只懂得听相声找乐子。是这两者的比较。
那么垃圾文化的存在,人们对垃圾文化的需求,就证明了人们的精神层面需要普遍较低。那么,找出人们精神层面需要偏低的原因,也就找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行为学派的理论,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这就意味着,一个生理需要尚且不能时刻满足的人,他也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例如,一群生活条件很差的农民工,他们对文化的需要大概会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准;而受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往往较高。然而我过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水平仍旧很差,受教育水平有限,所以主流文化受他们的需求影响,也只有较低的水准。
然而上述观点只解释了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的文化需求低的问题,而如今,有很多学生恰恰是追逐垃圾文化的主力军,这便不是受教育程度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不归罪于教育,现今的教育是大问题,例如现今教育过于应试化、剥夺学生的创造力,现在教育对学生品味以及修养的塑造也不足;另一方面,社会的影响起大作用。之前提到,需要是客观的,这些高材生也是社会一分子,而且作为年轻人,他们最先接受各种社会上来的信息,这就加大了他们接受垃圾文化的可能性,再加上对其分辨力的教育严重不足,两者相辅相成,最终使许多高材生反而成为垃圾文
化需求者中的主力军。
三:解决问题的自我看法
一个民族赖以存在,不是肤色,不是DNA,不是头发,不是眼睛,是它的文化。身处于一个垃圾文化横流的社会,我感到责任重大,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我们年轻人必须为这样严重的社会问题的改变作出自己的贡献。
由于文化毕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无论政府还是组织,无论集体或个人,都不好实行有效的干预,文化的改变必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文化的改变不仅是文化的改变,是多方面变化的结晶,它需要经历很多的阶段,最终成型。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各种催化剂,并将其投入使用。
我认为,提升文化素养,必须从提升人的社会需要层次开始。应从底层到高层逐步满足人的社会需要,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例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自己有能力满足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而自己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社会对每个人足够宽容,因此自尊需要也满足了,付出并且获得情感,这便有了归属与爱的需要,获得一定成就,就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一来,人的基本需求都得以满足,人便有能力追求精神生活,探索更有内涵的文化。
上述解决方安也相当于等待社会的发展,使问题自愈。然而垃圾文化问题已然泛滥,需要有即时的策略。我想,教育与干预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学校里,教师应提供文化素养的教育;文化部门应加强审查力度,对出版物要有严格的要求;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人努力,自我要求。名人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普通人也要追求高素养的文化。这样一来,互相影响,大家便不再热衷于垃圾文化了。
近期在某博客看到一句话:生态资源的枯竭会使人绝种,文化资源的糜烂也同样会使人绝种。
希望垃圾文化现象能得以改善。
20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