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书]解味弘一法师,品读人生三层楼

周末闲来无事,信手翻动王国维先生那本晦涩难懂的《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凡做事做学问,必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一番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之后必有斩获。不得不说,有些东西注定是被后人仰视的,活得通透之人,短短三两句深刻隽永的词话,道破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者。

做事如此,做人何尝不是这样?一念及三重境界,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缅怀老师弘一法师的人生三段论。

观其大意,芸芸众生穷尽一生,生命境界可以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艺术,灵魂生活是宗教。

人生苦短,其实想明白了就是这样三层楼高。不具备能力或懒怠去爬楼的,终生居住在第一层,天天奔波劳碌于衣食住行,回首这样的一生如同一日,这种人是世间多数;其次,有兴趣有能力爬楼的就上第二层,或兴尽而返或终生居住,后者一生醉心于学问艺术,客观上成就了自己世人敬仰的各行业名家,主观上实是为解除自己的心灵桎梏,并为之找到栖息的家园,个中曼妙滋味是身居第一层者终生品味不到的;最后一种人欲望强烈脚力也大,尽览二楼风景后还不满足,继续爬上第三层楼,这就是虔诚的信徒。信徒凡事执着,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还不够,还要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在他们眼中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也只是暂时美景,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这种人不肯做本能的奴隶,而是去穷究灵魂的出处和生命的真谛。世间不过三种人。

无独有偶,西方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讲,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的说法但道理相通,掰开揉碎了再重新捏合,和人生三重境界异曲同工。

那么丰子恺先生眼中,走上三楼的老师,究竟是如何神一般的存在?

弘一法师(公元1880—1942年),俗姓李,幼名文涛,后改号叔同,祖籍浙江生于天津。其父李筱楼官至吏部主事,辞官成为盐商后从事银行业,家财丰厚。母亲王太夫人精诗文有修养,对李叔同影响至深,幼年即工诗文骈文、书法、篆刻。十九岁适逢戊戌变法,他认为‘非变法无以图存’,自云‘南海康君是吾师’。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学习音乐与绘画,创办话剧组织春柳社,曾在《茶花女》中扮演主角,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1911年回国,家族钱庄破产,令他深感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民国七年,大势至菩萨生日那天,俗世间的李叔同变身为法号弘一的僧人,从少年翩翩美公子,中年的艺术通才,最后成为励志修行的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传人。法师一生弘法济世,持戒谨严,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百衲衣,补钉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真正做到一物不遗一丝不弃。他手书门联‘草藉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1942年10月13日,心迹圆明的弘一大师,习书最后墨迹‘悲欣交集”四字,在安详中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六十三岁,戒腊二十四。

时人朱大炎概括其一生云:

绝代才华绝代姿,一生身世一篇诗。朱门年少空门老,艺术宗师禅法师。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观时人评价,窥先生内心,三层楼风光尽览,不虚此生。

对于一个各方面艺术才华横溢的人,从第一层到第二层容易,但舍弃如花美眷万丈红尘,从艺术升华到宗教,时人都深感诧异,以为李先生一定是受了什么刺激,才会如此决绝遁入空门。其实是先生的人生欲实在太过强大,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早年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情,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成为多方面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只好出家寻求理想中的净土,终成一代高僧。

关于弘一法师的跌宕人生,在此只是蜻蜓点水,回到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中。

从时间上看,我们置身一个浮华的时代;从空间上看,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社会。于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上的红尘中人,不可避免沾染上空虚、浮躁的精神气质。常感生活百无聊赖,心灵无所寄托,日日如行尸走肉般被生活的皮鞭驱赶着去工作、谋生,浑浑噩噩之间送走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白天和黑夜,似乎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活着。诚如上文所言,都是生活在人生第一层楼的人,而且还活得并不轻松并不坦然。

其实生活在第几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现出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的物质生活,心灵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很难想象一只金丝笼中衣食无忧的鸟儿,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人大都有一颗追求成功的心,尽管每个人心中成功的标准不尽相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手段并不重要,关键是结果必须是别人眼中艳羡的成功,至于自己的感觉似乎也不太重要,只要比身边大多数人都好那就够了,始终摆脱不了活在别人苛刻挑剔的目光里。

在一个专制传统浓厚的氛围里,走向成功存在着不劳而获的终南捷径,而且就掌握在某些特定人群手中。于是乎不通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去努力,而是匍匐在权力脚下察言观色,通过研究各式各样的谋略、成功学,亦步亦趋去模仿成功者的手段,以期实现快速成功的梦想。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成功者都身披两张画皮,奴才的主子和主子的奴才,和百年前鲁迅先生所言‘暂时做稳了奴才和欲做奴才而不得’,何其相像!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是不是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也不妨扪心自问,到底哪一天是真正为自己的内心而活着?大多数人的生命航船都已经中途偏了方向,但却并没有几个人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了也极少会有人去主动纠偏,而是随波逐流。

欲求快乐务需修心。心空灵,不为世俗物欲填塞;心踏实,不为求而不得烦恐。南怀瑾先生讲,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真正的达观通透者最终追求的,其实还是那种超脱物欲、返璞归真后的心灵自由状态。

说着说着似乎有点飘了。终日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朋友们或许愤怒鄙夷,‘老子天天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情去追求你说的那些个鸟玩意儿?’其实细思之下并不矛盾,养家糊口暖饱淫欲是一回事,愉悦心灵超脱世俗则是另外一回事,一如孔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才是中国文人传承几千年的、引以为傲的风骨。

原创文章,出自微信公众号‘阿甘看天下’,转载请注明出处。‘阿甘看天下’,不说违心话,期待关注公众号交流。

周末闲来无事,信手翻动王国维先生那本晦涩难懂的《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凡做事做学问,必从高处着眼,细处着手,一番百折不挠孜孜以求之后必有斩获。不得不说,有些东西注定是被后人仰视的,活得通透之人,短短三两句深刻隽永的词话,道破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者。

做事如此,做人何尝不是这样?一念及三重境界,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缅怀老师弘一法师的人生三段论。

观其大意,芸芸众生穷尽一生,生命境界可以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艺术,灵魂生活是宗教。

人生苦短,其实想明白了就是这样三层楼高。不具备能力或懒怠去爬楼的,终生居住在第一层,天天奔波劳碌于衣食住行,回首这样的一生如同一日,这种人是世间多数;其次,有兴趣有能力爬楼的就上第二层,或兴尽而返或终生居住,后者一生醉心于学问艺术,客观上成就了自己世人敬仰的各行业名家,主观上实是为解除自己的心灵桎梏,并为之找到栖息的家园,个中曼妙滋味是身居第一层者终生品味不到的;最后一种人欲望强烈脚力也大,尽览二楼风景后还不满足,继续爬上第三层楼,这就是虔诚的信徒。信徒凡事执着,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还不够,还要去探求人生的究竟,在他们眼中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也只是暂时美景,甚至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这种人不肯做本能的奴隶,而是去穷究灵魂的出处和生命的真谛。世间不过三种人。

无独有偶,西方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讲,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的说法但道理相通,掰开揉碎了再重新捏合,和人生三重境界异曲同工。

那么丰子恺先生眼中,走上三楼的老师,究竟是如何神一般的存在?

弘一法师(公元1880—1942年),俗姓李,幼名文涛,后改号叔同,祖籍浙江生于天津。其父李筱楼官至吏部主事,辞官成为盐商后从事银行业,家财丰厚。母亲王太夫人精诗文有修养,对李叔同影响至深,幼年即工诗文骈文、书法、篆刻。十九岁适逢戊戌变法,他认为‘非变法无以图存’,自云‘南海康君是吾师’。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学习音乐与绘画,创办话剧组织春柳社,曾在《茶花女》中扮演主角,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1911年回国,家族钱庄破产,令他深感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民国七年,大势至菩萨生日那天,俗世间的李叔同变身为法号弘一的僧人,从少年翩翩美公子,中年的艺术通才,最后成为励志修行的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传人。法师一生弘法济世,持戒谨严,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百衲衣,补钉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真正做到一物不遗一丝不弃。他手书门联‘草藉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1942年10月13日,心迹圆明的弘一大师,习书最后墨迹‘悲欣交集”四字,在安详中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享年六十三岁,戒腊二十四。

时人朱大炎概括其一生云:

绝代才华绝代姿,一生身世一篇诗。朱门年少空门老,艺术宗师禅法师。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观时人评价,窥先生内心,三层楼风光尽览,不虚此生。

对于一个各方面艺术才华横溢的人,从第一层到第二层容易,但舍弃如花美眷万丈红尘,从艺术升华到宗教,时人都深感诧异,以为李先生一定是受了什么刺激,才会如此决绝遁入空门。其实是先生的人生欲实在太过强大,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早年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情,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成为多方面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只好出家寻求理想中的净土,终成一代高僧。

关于弘一法师的跌宕人生,在此只是蜻蜓点水,回到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中。

从时间上看,我们置身一个浮华的时代;从空间上看,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社会。于是,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上的红尘中人,不可避免沾染上空虚、浮躁的精神气质。常感生活百无聊赖,心灵无所寄托,日日如行尸走肉般被生活的皮鞭驱赶着去工作、谋生,浑浑噩噩之间送走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白天和黑夜,似乎活着的目的只是为了活着。诚如上文所言,都是生活在人生第一层楼的人,而且还活得并不轻松并不坦然。

其实生活在第几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现出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而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的物质生活,心灵的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很难想象一只金丝笼中衣食无忧的鸟儿,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受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人大都有一颗追求成功的心,尽管每个人心中成功的标准不尽相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手段并不重要,关键是结果必须是别人眼中艳羡的成功,至于自己的感觉似乎也不太重要,只要比身边大多数人都好那就够了,始终摆脱不了活在别人苛刻挑剔的目光里。

在一个专制传统浓厚的氛围里,走向成功存在着不劳而获的终南捷径,而且就掌握在某些特定人群手中。于是乎不通过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去努力,而是匍匐在权力脚下察言观色,通过研究各式各样的谋略、成功学,亦步亦趋去模仿成功者的手段,以期实现快速成功的梦想。最终的结果就是每个成功者都身披两张画皮,奴才的主子和主子的奴才,和百年前鲁迅先生所言‘暂时做稳了奴才和欲做奴才而不得’,何其相像!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是不是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也不妨扪心自问,到底哪一天是真正为自己的内心而活着?大多数人的生命航船都已经中途偏了方向,但却并没有几个人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了也极少会有人去主动纠偏,而是随波逐流。

欲求快乐务需修心。心空灵,不为世俗物欲填塞;心踏实,不为求而不得烦恐。南怀瑾先生讲,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真正的达观通透者最终追求的,其实还是那种超脱物欲、返璞归真后的心灵自由状态。

说着说着似乎有点飘了。终日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朋友们或许愤怒鄙夷,‘老子天天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情去追求你说的那些个鸟玩意儿?’其实细思之下并不矛盾,养家糊口暖饱淫欲是一回事,愉悦心灵超脱世俗则是另外一回事,一如孔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才是中国文人传承几千年的、引以为傲的风骨。

原创文章,出自微信公众号‘阿甘看天下’,转载请注明出处。‘阿甘看天下’,不说违心话,期待关注公众号交流。


相关文章

  • 濮存昕:与有肝胆者为友,从无字句处读书
  • 人生什么最重要?太多太多重要的事,什么理想.责任.社会义务等等.千万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乐趣.你是不是一生中充满了乐趣,你是不是一生中交往了一些有乐趣的人,你是不是听到过一些有乐趣的话.故事? 当人生充满了乐趣之后,碰到什么 ...查看


  • 敬畏生命读书笔记
  • <敬畏生命>读书笔记 天地之间最珍贵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生命.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思考了这个问题,古语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以热爱生命为荣,戕害生命为耻.无独有偶,在 ...查看


  • [我与弘一法师]----- 丰子恺
  • 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教师,又是我信宗教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厦门是法师近年经行之地,据我到此三天内所见,厦门人士受法师的影响也很大,故我与厦 门人土不啻都是同窗弟兄.今天佛学会要我演讲,我惭愧修养浅薄,不能讲弘法利生的大义,只能 ...查看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时年39岁. 李叔同 1917年,美术家姜丹书的母亲患胃病去世,姜丹书请李叔同为其母书写墓志铭.李叔同答应了,但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到1918年的8月185日晚,方才恭恭敬敬 ...查看


  • 爱,就是慈悲
  •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 ――赵朴初 湖面上,两艘相对缓缓驶来的小船.一艘载着精神矍铄.神情淡定的已经是弘一法师的李叔同,另一艘是精神恍惚.面色憔悴的弘一法师的妻――雪子.雪子黯然神伤的望着弘一 ...查看


  • 弘一法师故事
  • 弘一法师(大师李叔同) 弘一法师,一个文化贵族,一个精神贵族.在他身上.博雅的知识教养,淡泊的人生态度,纯粹的精神追求,严谨的生活仪轨,浓烈的社会情怀,独立的精神取向,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对个体价值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也体现出传统知识精英注重道 ...查看


  • 李叔同简介
  •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 ...查看


  • 2017高考语文实用类阅读练习及答案
  • 2017广东模拟卷实用类阅读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 ...查看


  • 联想与想象作文训练
  • <联想与想象>写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认识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 2. 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3. 提高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联想与想象的区别与联系 2. 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象 教学方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