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幅度

浅谈管理幅度

内容摘要: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效率直接相关。本文首先阐述了管理幅度的概念;其次探讨了关于管理幅度问题的研究现状;随后通过凝聚力与离心力的平衡原理和管理幅度的理论解得出: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下属的能量, 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的理想数量为两人;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性陈述。 关键词:管理幅度 变量测定法 理论值

管理科学化是向管理要效率的关键所在。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效率直接相关, 因此, 要提高管理效率, 实现管理科学化, 就必须弄清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并积极寻求最佳幅度。

一、 管理幅度的概念

管理幅度(亦称控制宽度),是指向某位管理者直接汇报的下级人数,涵盖计划、组织和领导职能。管理幅度不仅直接决定着组织的层次数目、组织沟通链长度与沟通方式,而且还将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因此,深入研究管理幅度问题不仅对完善组织设计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企业改革和重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幅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管理幅度是古典管理学派首先提出的,英国管理学家林达尔· 厄威克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系统总结了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古典管理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归纳出组织管理工作的八项原则。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幅度原则”。他在这一原则指出管理幅度是有限的,还提出了普遍适用的数量界限,即一个上司直接领导的下属不应超过5一6人。法国管理咨询专家格拉丘纳斯1从上下级关系对管理幅度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管理幅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管理者和下属间可能存在相互交往的人际关系数将以几何级数增加。格拉丘纳斯认为,管理幅度应该限制在“至多5人可能最好是4人”这条规则所容许的例外是,在组织的基层从事例行工作时,工人相对独立于其它的人工作,他们同其它人很少或没有接触,可以有一个较大的管理幅度。可是,在较上层,当职责较重而又常常互相重叠时,管理幅度应该窄一些。

目前,确定管理幅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经验统计法,即通过对不同企业的管理幅度进行抽样调查,以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为参照,再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管理幅度。经验统计法简单易行,但有明显的局限性。这就是它缺少对影响特定企业管理幅度诸因素的具体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经验统计法只是简单地搬用其他企业的管理幅度标准,因而主观判断的成分很大,提出的管理幅度建议难免与特定企业的实际条件不符,出现较大的误差。

二、变量测定法。20世纪70年代,洛克希德导弹与航天公司推出一种变量测定法,来设计公司的有效管理幅度。洛克希德公司通过研究指出,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六个:职能相似性、地区相似性、职能复杂性、指导与控制工1周 憬:《管理幅度探析》载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9月 第103页

作量、协调工作量、计划工作量。为了定量反映各个变量对上级领导人工作负荷的影响程度,首先要按照每个变量本身的差异程度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然后根据处在不同等级上的变量对上级工作负荷的影响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各企业再把修正以后的总权数同管理幅度的标准值相比较,就可以查出管理幅度的建议人数。

变量测定法同经验统计相比,由于它全面考虑了影响特定企业管理幅度的主要变量,并进行了定性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搬用其他企业的标准,所以它所规定的管理幅度更为科学、合理。当然,也不可否认,变量测定法在选择主要变量、确定各个变量的影响程度时,设计人员的主观评价仍在起一定的作用,这就难免产生误差。

由上可见,无论是格拉丘纳斯的人际关系数法,还是变量测量法,从出发点上,都是立足于管理者的能力来考虑问题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管理者更好地控制下属,而不是立足于提高组织的效率,没有顾及下属的感受和如何提高下属积极性问题。

三、 凝聚力与离心力的平衡原理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其中管理力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涉及面最广泛的力,只要存在管理关系,就必然有管理力。从古到今,从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都是这样。就其本质而言,管理力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凝聚力和离心力。凝聚力使被管理者围绕管理者运转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转动中所产生的离心力则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二力相等时,管理处于均衡状态。

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的基本的力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环境

图一 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的基本力学模型2

用公式表示为:

凝聚力 F = K * Q * q / R2 , 离心力 G = m * w2 * R

式中,F表示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凝聚力;G表示管理对象的离心力;K = cosθ,θ表示二者之间的目标方向夹角。K的取值范围为 -1—1;m表示管理对象的能力;w表示管理对象的工作积极性;Q、q分别表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力;R表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2雏永信:《管理幅度的理论探讨》 载于《管理论坛》2006年第8期 第67页

四、管理幅度的理论解

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理论认为,管理幅度科学性的关键在于维持上司与每个下属关系的平衡,使每个下属都能充分发挥其能量,从而保证群体的高效率。

一方面,下属增加,上司的直接工作量会减少;另一方面,协调的工作量迅速增大。上司不仅要与每个下属相互作用,下属之间也要发生相互作用。每个下属的目标、能量(表现为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都是不同的,同时由于个性、人际技巧等原因,上司与每个下属的心理距离也是不同的,从而上司对他们的授权及每个人拥有的权力也不同,由此导致组织对每个下属的凝聚力也不相等。

假设有N个下属。根据心理距离的不同,这些人分布在不同半径的轨道上围绕上司运转。如下图所示:

图二 下属在上司心理上的排列图3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显然,在同一轨道上不能容纳能力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若假设一个人的能量等于其能力与积极性的平方的乘积(m * w2 ),为了使每一层的两个人能量相同,则只能容纳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各不相同的两个人。设最靠近核心的轨道半径为R1,依此向外为R2、R3„RN,则上司对每个下属的凝聚力相应为:

F11 = K11 * Q * q11 / R12 ,F1 2 = K1 2 * Q * q1 2 /R12 , F21=K21 * Q * q21 / R22 ,

F22 = K22 * Q * q22 / R22 ,„

每个下属的离心力分别为:

G11 = m11 * w112 * R1 ,G1 2 = m1 2 * w1 22 * R1 ,G21 = m21 * w212 * R2 ,

2 G22 = m2 2 * w22* R2 ,„

为了保证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则要求:

F11 = G11 ,F1 2 = G1 2 , F21 = G21 ,F22 = G22 ,„

设一个上司能量为E,管理一个心理半径所需要的能量为e,则其能管理的心理距离数为 n = E / e(取整数),那么,其能管理的直接下属数量为2n。从组织方面分析,若要下属1和下属2处于同一心理距离上,即既要求m1 * w12= m2 * 3 雏永信:《管理幅度的理论探讨》 载于《管理论坛》2006年第8期 第67页

w22,也要求K1 * q1 = K 2 * q 2,这在组织人员既定的条件下,往往是很难满足的,从而也导致每个轨道的实际人数小于2。

另一方面,权力还存在“屏蔽”效应,即处于内层的员工会减弱上司对较外层员工的凝聚力。从而也客观上限制了管理的心理距离层数的数量。设相邻两层人员被“屏蔽”掉的凝聚力系数为ξ(0

第一层: K1 * Q * q1 / R12 = m1 * w12 * R1

第一层: K2 * Q * q2 / R22 = m2 * w22 * R2

„ „

第n层: Kn * Q * qn / Rn2 * (1-ξ)(n-1) = mm * wm2 * Rm (Rn>Rn-1)

屏蔽系数ξ与个体的权力知觉有关。如果一个人的权力知觉强,则其对其它人的屏蔽系数大;如果一个人的权力知觉弱,则其对其它人的屏蔽系数小。一般来说,权力越大的人,其权力知觉较强,权力越小的人 其权力知觉较弱。

假如一个上司管理6人,分布在三个心理距离层次,每一个层次有二人,屏蔽系数ξ= 0.3,则第一层次的员工能正常发挥其能量,第二层次员工发挥的能量是原有能量的70%(1—0.3),第三层次员工发挥的能量是原有能量的49%((1—0.3)2 = 0.49)

这一推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群体行为中的社会惰化行为——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他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一种倾向。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在拉绳试验中,比较了个体绩效和群体绩效。他发现在拔河比赛中,3人群体产生的拉力只是一个人平均拉力的2一2.5倍,8人群体产生的拉力还不到一个人拉力的4倍。从而对一般人关于“群体精神会激励其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提高群体整体生产力”的刻板印象提出质疑。

可见,一方面,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层次的增加,员工受到的凝聚力逐步减少,从而其积极性也比正常情况下要小。另一方面,越到外层的下属,其心理距离相对越大,受到的凝聚力越小,其积极性也有所减小。因此,从组织整体而言,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太多,则意味着职工总的能量的浪费较大。

从下属角度分析,当有多个直接同事时,一个人就必须与其它人发生相互作用,处理合作与冲突问题,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即“内耗”;设处理与一个人的关系需消耗能量为а,则他需要消耗总能量为2n*а,这也客观上影响到职工对工作的全心投人。当然,与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增加了信息沟通和交流机会,有利于个体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但这种提高了的能力必须要有相应的凝聚力增加与之配合,否则,生产效率不仅未能相应提高,反而会增加离心力,引起组织的不稳定。

因此,从理论上说,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下属的能量,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的理想数量为二人。如在二战时期,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任盟军欧洲部队最高司令官时,只有三名直属下级,而这三名下属没有一人有多于四名下属的。

当然,管理幅度作为组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量,具体还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管理层次不能太多、信息沟通、决策质量、上司及下属的能力、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

结论

一、现有管理幅度的确定方法,从出发点上,都是立足于管理者的能力来考虑问题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管理者更好地控制下属,而不是立足于提高组织的效率,没有顾及下属的感受和如何提高下属的积极性问题。

二、根据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原理,管理幅度的理论值为2人,此时下属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再增大管理幅度,会造成组织能量的损失,这取决于下属的权力知觉强或弱。一般来说,越到组织的上层人员,其权力知觉越强,其“屏蔽”系数较大,因此,管理者可以有效管理的心理半径数可为1—2,这样,管理幅度以2一4人为宜;组织的基层人员,其权力知觉较弱,其“ 屏蔽” 系数较小,因此,管理者可以有效管理的心理半径数可增为一,这样,管理幅度可以达到4一8人。

三、组织在安排工作岗位时,应考虑对人员按其能力大小进行合理搭配,而不要将能力相同的人安排在同一群体的同一层次,以免造成能量的浪费和组织的不稳定。

参考文献

1.雏永信:管理幅度的理论探讨[J] 管理论坛,2006年第8期 第67页

2.周才堂:管理幅度设计[J] 管理实务,2007年第12期 第27—28页

3.周 憬:管理幅度探析[D]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9月 第102—108页

4.王真:管理幅度设计与优化[J] 企业管理,第50—54页

浅谈管理幅度

内容摘要: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效率直接相关。本文首先阐述了管理幅度的概念;其次探讨了关于管理幅度问题的研究现状;随后通过凝聚力与离心力的平衡原理和管理幅度的理论解得出: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下属的能量, 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的理想数量为两人;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性陈述。 关键词:管理幅度 变量测定法 理论值

管理科学化是向管理要效率的关键所在。管理系统中的管理幅度与管理效率直接相关, 因此, 要提高管理效率, 实现管理科学化, 就必须弄清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并积极寻求最佳幅度。

一、 管理幅度的概念

管理幅度(亦称控制宽度),是指向某位管理者直接汇报的下级人数,涵盖计划、组织和领导职能。管理幅度不仅直接决定着组织的层次数目、组织沟通链长度与沟通方式,而且还将影响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因此,深入研究管理幅度问题不仅对完善组织设计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企业改革和重构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管理幅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管理幅度是古典管理学派首先提出的,英国管理学家林达尔· 厄威克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系统总结了泰勒、法约尔、韦伯等古典管理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归纳出组织管理工作的八项原则。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幅度原则”。他在这一原则指出管理幅度是有限的,还提出了普遍适用的数量界限,即一个上司直接领导的下属不应超过5一6人。法国管理咨询专家格拉丘纳斯1从上下级关系对管理幅度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管理幅度以算术级数增加时,管理者和下属间可能存在相互交往的人际关系数将以几何级数增加。格拉丘纳斯认为,管理幅度应该限制在“至多5人可能最好是4人”这条规则所容许的例外是,在组织的基层从事例行工作时,工人相对独立于其它的人工作,他们同其它人很少或没有接触,可以有一个较大的管理幅度。可是,在较上层,当职责较重而又常常互相重叠时,管理幅度应该窄一些。

目前,确定管理幅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经验统计法,即通过对不同企业的管理幅度进行抽样调查,以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为参照,再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管理幅度。经验统计法简单易行,但有明显的局限性。这就是它缺少对影响特定企业管理幅度诸因素的具体分析,特别是定量分析;经验统计法只是简单地搬用其他企业的管理幅度标准,因而主观判断的成分很大,提出的管理幅度建议难免与特定企业的实际条件不符,出现较大的误差。

二、变量测定法。20世纪70年代,洛克希德导弹与航天公司推出一种变量测定法,来设计公司的有效管理幅度。洛克希德公司通过研究指出,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六个:职能相似性、地区相似性、职能复杂性、指导与控制工1周 憬:《管理幅度探析》载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9月 第103页

作量、协调工作量、计划工作量。为了定量反映各个变量对上级领导人工作负荷的影响程度,首先要按照每个变量本身的差异程度将其划分为若干个等级,然后根据处在不同等级上的变量对上级工作负荷的影响程度,分别赋予相应的权数。各企业再把修正以后的总权数同管理幅度的标准值相比较,就可以查出管理幅度的建议人数。

变量测定法同经验统计相比,由于它全面考虑了影响特定企业管理幅度的主要变量,并进行了定性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搬用其他企业的标准,所以它所规定的管理幅度更为科学、合理。当然,也不可否认,变量测定法在选择主要变量、确定各个变量的影响程度时,设计人员的主观评价仍在起一定的作用,这就难免产生误差。

由上可见,无论是格拉丘纳斯的人际关系数法,还是变量测量法,从出发点上,都是立足于管理者的能力来考虑问题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管理者更好地控制下属,而不是立足于提高组织的效率,没有顾及下属的感受和如何提高下属积极性问题。

三、 凝聚力与离心力的平衡原理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力,其中管理力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涉及面最广泛的力,只要存在管理关系,就必然有管理力。从古到今,从家庭管理到国家管理,都是这样。就其本质而言,管理力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表现为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凝聚力和离心力。凝聚力使被管理者围绕管理者运转以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转动中所产生的离心力则使二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当二力相等时,管理处于均衡状态。

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的基本的力学模型如下图所示:

环境

图一 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的基本力学模型2

用公式表示为:

凝聚力 F = K * Q * q / R2 , 离心力 G = m * w2 * R

式中,F表示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凝聚力;G表示管理对象的离心力;K = cosθ,θ表示二者之间的目标方向夹角。K的取值范围为 -1—1;m表示管理对象的能力;w表示管理对象的工作积极性;Q、q分别表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力;R表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 2雏永信:《管理幅度的理论探讨》 载于《管理论坛》2006年第8期 第67页

四、管理幅度的理论解

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理论认为,管理幅度科学性的关键在于维持上司与每个下属关系的平衡,使每个下属都能充分发挥其能量,从而保证群体的高效率。

一方面,下属增加,上司的直接工作量会减少;另一方面,协调的工作量迅速增大。上司不仅要与每个下属相互作用,下属之间也要发生相互作用。每个下属的目标、能量(表现为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都是不同的,同时由于个性、人际技巧等原因,上司与每个下属的心理距离也是不同的,从而上司对他们的授权及每个人拥有的权力也不同,由此导致组织对每个下属的凝聚力也不相等。

假设有N个下属。根据心理距离的不同,这些人分布在不同半径的轨道上围绕上司运转。如下图所示:

图二 下属在上司心理上的排列图3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显然,在同一轨道上不能容纳能力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若假设一个人的能量等于其能力与积极性的平方的乘积(m * w2 ),为了使每一层的两个人能量相同,则只能容纳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各不相同的两个人。设最靠近核心的轨道半径为R1,依此向外为R2、R3„RN,则上司对每个下属的凝聚力相应为:

F11 = K11 * Q * q11 / R12 ,F1 2 = K1 2 * Q * q1 2 /R12 , F21=K21 * Q * q21 / R22 ,

F22 = K22 * Q * q22 / R22 ,„

每个下属的离心力分别为:

G11 = m11 * w112 * R1 ,G1 2 = m1 2 * w1 22 * R1 ,G21 = m21 * w212 * R2 ,

2 G22 = m2 2 * w22* R2 ,„

为了保证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则要求:

F11 = G11 ,F1 2 = G1 2 , F21 = G21 ,F22 = G22 ,„

设一个上司能量为E,管理一个心理半径所需要的能量为e,则其能管理的心理距离数为 n = E / e(取整数),那么,其能管理的直接下属数量为2n。从组织方面分析,若要下属1和下属2处于同一心理距离上,即既要求m1 * w12= m2 * 3 雏永信:《管理幅度的理论探讨》 载于《管理论坛》2006年第8期 第67页

w22,也要求K1 * q1 = K 2 * q 2,这在组织人员既定的条件下,往往是很难满足的,从而也导致每个轨道的实际人数小于2。

另一方面,权力还存在“屏蔽”效应,即处于内层的员工会减弱上司对较外层员工的凝聚力。从而也客观上限制了管理的心理距离层数的数量。设相邻两层人员被“屏蔽”掉的凝聚力系数为ξ(0

第一层: K1 * Q * q1 / R12 = m1 * w12 * R1

第一层: K2 * Q * q2 / R22 = m2 * w22 * R2

„ „

第n层: Kn * Q * qn / Rn2 * (1-ξ)(n-1) = mm * wm2 * Rm (Rn>Rn-1)

屏蔽系数ξ与个体的权力知觉有关。如果一个人的权力知觉强,则其对其它人的屏蔽系数大;如果一个人的权力知觉弱,则其对其它人的屏蔽系数小。一般来说,权力越大的人,其权力知觉较强,权力越小的人 其权力知觉较弱。

假如一个上司管理6人,分布在三个心理距离层次,每一个层次有二人,屏蔽系数ξ= 0.3,则第一层次的员工能正常发挥其能量,第二层次员工发挥的能量是原有能量的70%(1—0.3),第三层次员工发挥的能量是原有能量的49%((1—0.3)2 = 0.49)

这一推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群体行为中的社会惰化行为——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他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一种倾向。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在拉绳试验中,比较了个体绩效和群体绩效。他发现在拔河比赛中,3人群体产生的拉力只是一个人平均拉力的2一2.5倍,8人群体产生的拉力还不到一个人拉力的4倍。从而对一般人关于“群体精神会激励其成员更加努力地工作,从而提高群体整体生产力”的刻板印象提出质疑。

可见,一方面,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层次的增加,员工受到的凝聚力逐步减少,从而其积极性也比正常情况下要小。另一方面,越到外层的下属,其心理距离相对越大,受到的凝聚力越小,其积极性也有所减小。因此,从组织整体而言,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太多,则意味着职工总的能量的浪费较大。

从下属角度分析,当有多个直接同事时,一个人就必须与其它人发生相互作用,处理合作与冲突问题,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能量,即“内耗”;设处理与一个人的关系需消耗能量为а,则他需要消耗总能量为2n*а,这也客观上影响到职工对工作的全心投人。当然,与许多人在一起工作,增加了信息沟通和交流机会,有利于个体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但这种提高了的能力必须要有相应的凝聚力增加与之配合,否则,生产效率不仅未能相应提高,反而会增加离心力,引起组织的不稳定。

因此,从理论上说,为了充分发挥每一个下属的能量,一个上司直接管理的下属的理想数量为二人。如在二战时期,美国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任盟军欧洲部队最高司令官时,只有三名直属下级,而这三名下属没有一人有多于四名下属的。

当然,管理幅度作为组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参量,具体还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管理层次不能太多、信息沟通、决策质量、上司及下属的能力、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等。

结论

一、现有管理幅度的确定方法,从出发点上,都是立足于管理者的能力来考虑问题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管理者更好地控制下属,而不是立足于提高组织的效率,没有顾及下属的感受和如何提高下属的积极性问题。

二、根据凝聚力与离心力平衡原理,管理幅度的理论值为2人,此时下属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再增大管理幅度,会造成组织能量的损失,这取决于下属的权力知觉强或弱。一般来说,越到组织的上层人员,其权力知觉越强,其“屏蔽”系数较大,因此,管理者可以有效管理的心理半径数可为1—2,这样,管理幅度以2一4人为宜;组织的基层人员,其权力知觉较弱,其“ 屏蔽” 系数较小,因此,管理者可以有效管理的心理半径数可增为一,这样,管理幅度可以达到4一8人。

三、组织在安排工作岗位时,应考虑对人员按其能力大小进行合理搭配,而不要将能力相同的人安排在同一群体的同一层次,以免造成能量的浪费和组织的不稳定。

参考文献

1.雏永信:管理幅度的理论探讨[J] 管理论坛,2006年第8期 第67页

2.周才堂:管理幅度设计[J] 管理实务,2007年第12期 第27—28页

3.周 憬:管理幅度探析[D]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9月 第102—108页

4.王真:管理幅度设计与优化[J] 企业管理,第50—54页


相关文章

  • 组织管理幅度控制分析
  • 组织管理幅度控制分析 组织具有综合效应,这种综合效应是组织中的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组织结构,规定职务或职位,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 ...查看


  • 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
  • 本页为著作的封面,下载以后可以删除本页! [最新资料 Word 版 可自由编辑!!] 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处罚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保证行政处罚的公平.公正,提 高行 ...查看


  • [地方税政]北京地税公布70项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 北京地税公布2016版70项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文:唐守信 [导读] 2015年11月23日,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发布2015年第9号公告,公布了<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2016年版)>,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查看


  • 扁平化管理[1]
  • 扁平化管理模式 目录 概念 扁平化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精炼了管理层次.但是由决策者直接面对职能部门和基层生产单位的 它摒弃了传统的金字塔状的企业管理模式的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扁平化管理是企业为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 ...查看


  • 14年北京造价员考试真题+答案(土建实务)
  • 宝 小滕带你学造价:http://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京建法[2013]7号 关于印发<关于执行2012年的规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颁发2012年的通知>(京建发[2012]538号)的精神, ...查看


  • 组织设计原则
  • 组织设计原则汇总 1.目标一致性原则:使组织内各部分于公司整体经营目标下能充分发挥能力而达成各自目标.这一原则要求组织机构设计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中的每一部分都应该与企业目标相关联.企业的目标是通过输出社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实现利润 ...查看


  • CH8组织理论.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
  • CH8 组织理论.组织设计教学目的:了解组织理论: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因素.原则:掌握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掌握职能设计. 管理幅度和层次 重点难点:重点是组织理论:难点是如何运用组织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查看


  • 万科2012年财务报告分析
  • 万科集团报表分析 专 业:市场营销 班 级:090722 姓 名:薛燕 学 号:09072202 摘要 财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 ...查看


  • 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
  • X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重点客户贷款利率定价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利率导向作用,培养 和巩固优质客户群体,提高竞争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省联社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重点客户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