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作者:齐静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年第06期
摘 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这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的主体,并且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本文主要从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几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原因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这个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段”,为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家庭、学校、社会作为最主要的三个客观因素,则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子基本环境要素。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未成年人一出生,所处的第一个生活场所即是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起点。未成年人在逐步迈向社会的过程中,一个不和睦、不完整或者教育方式不恰当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有原发性的影响。家庭问题对未成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是否完整,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一方死亡等情况时,家庭结构便失去平衡,此种情况下如果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养成孤僻、冷漠、自卑的性格。当未成年人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爱,外人稍微的示好和诱惑便可能让原本就没有社会经验的未成年人动摇,从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父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再加上“望子成龙”心切,父母往往就会采取比较过度严厉或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反其道而行。棍棒在鞭打未成年人身体的同时,也鞭挞着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摧残,会对父母产生恐惧或者逆反的心态。另外一种相反的教育方式是过于溺爱。“爱子不教不为爱,教子不善不为教”。计划生育的普及使家庭的生活氛围变成对独生子女的百依百顺,竭尽全力的去满足他们的每一个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没有尝试或者努力去教育孩子如何适应社会,从而忽视了给孩子心理上的关心,抛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甚至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包庇而不是教化。这使得未成年人是非观念出现偏差,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当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作者:齐静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年第06期
摘 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趋严重,这已经成为我国犯罪的主体,并且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本文主要从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几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原因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这个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段”,为犯罪的高发年龄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家庭、学校、社会作为最主要的三个客观因素,则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子基本环境要素。
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未成年人一出生,所处的第一个生活场所即是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起点。未成年人在逐步迈向社会的过程中,一个不和睦、不完整或者教育方式不恰当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塑造有原发性的影响。家庭问题对未成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是否完整,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一方死亡等情况时,家庭结构便失去平衡,此种情况下如果对未成年人疏于管教,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养成孤僻、冷漠、自卑的性格。当未成年人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爱,外人稍微的示好和诱惑便可能让原本就没有社会经验的未成年人动摇,从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得父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再加上“望子成龙”心切,父母往往就会采取比较过度严厉或动辄打骂的教育方法。这样不仅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有时还会反其道而行。棍棒在鞭打未成年人身体的同时,也鞭挞着他们的自尊和人格。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摧残,会对父母产生恐惧或者逆反的心态。另外一种相反的教育方式是过于溺爱。“爱子不教不为爱,教子不善不为教”。计划生育的普及使家庭的生活氛围变成对独生子女的百依百顺,竭尽全力的去满足他们的每一个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面对如此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没有尝试或者努力去教育孩子如何适应社会,从而忽视了给孩子心理上的关心,抛弃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甚至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进行包庇而不是教化。这使得未成年人是非观念出现偏差,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当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