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

第一单元:

1、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三个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人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PH 约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温度约为37℃左右。

5、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6、内环境稳态使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第二单元:

1、反射:指在中枢神経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活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5、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7、血糖:0.8~1.2g/L

8、血糖可以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9、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调节的含义:是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2、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3、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也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4、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15、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16、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17、吞噬细胞四个动词:摄取、处理、暴露、传递。

18、免疫系统三功能:防卫、监控、免疫。

19、监控清除:已经衰老、因其他因素被破坏、癌变的细胞。

20、免疫学应用:疫苗的发明和应用,(原理)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发现抗原,免疫抑制剂

21、糖卡:动态的物理模型。

第三单元

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由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植物激素

2、生长素: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相对集中分布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植物生长调节剂:原料来源广泛,作用效果稳定

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对此进行调节

6、青鲜素可以抑制发芽

7、达尔文对于生长素的实验原理:排除法。

8、进行预实验的目的: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第四单元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样方法求平均值:是先求各个样方内种群密度,再求个洋房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3、随机取样的目的: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使统计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5、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6、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7、J 形曲线出现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8、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0、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

1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1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3、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14、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5、森林植物的分层对光的利用有关。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6、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8、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9、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

20、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1、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2、消费者的存在,能够查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23、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24、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2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7、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是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8、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9、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生态农业)。

31、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连,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32、生态农业优势: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33、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值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4、所有动植物都能产生信息素

35、莴苣、茄子、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36、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8、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9、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0、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41、生态系统在收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2、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3、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第一单元:

1、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三个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人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PH 约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温度约为37℃左右。

5、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6、内环境稳态使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第二单元:

1、反射:指在中枢神経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活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5、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6、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7、血糖:0.8~1.2g/L

8、血糖可以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9、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1、调节的含义:是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2、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3、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也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4、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

15、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16、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17、吞噬细胞四个动词:摄取、处理、暴露、传递。

18、免疫系统三功能:防卫、监控、免疫。

19、监控清除:已经衰老、因其他因素被破坏、癌变的细胞。

20、免疫学应用:疫苗的发明和应用,(原理)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抗原进行检测,发现抗原,免疫抑制剂

21、糖卡:动态的物理模型。

第三单元

1、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由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叫植物激素

2、生长素: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相对集中分布

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植物生长调节剂:原料来源广泛,作用效果稳定

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对此进行调节

6、青鲜素可以抑制发芽

7、达尔文对于生长素的实验原理:排除法。

8、进行预实验的目的:可以为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第四单元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样方法求平均值:是先求各个样方内种群密度,再求个洋房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3、随机取样的目的: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影响,使统计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5、种群的空间特征: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6、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7、J 形曲线出现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8、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

9、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10、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提高环境容纳量

1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1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3、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14、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5、森林植物的分层对光的利用有关。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16、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8、裸岩、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9、湖泊、沼泽、湿地、草原、森林

20、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1、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22、消费者的存在,能够查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23、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24、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2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27、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是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8、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9、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生态农业)。

31、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连,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

32、生态农业优势: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33、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值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4、所有动植物都能产生信息素

35、莴苣、茄子、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36、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7、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8、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9、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0、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41、生态系统在收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2、全球性生态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43、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相关文章

  • 人民教师方方面的
  • (2011-11-28 14:41:25) 转载▼ 标签: 杂谈 语文: 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http://www.docin.com/p-46752105.html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http://www.docin.c ...查看


  • 高中生物必修易错题
  • 2011-2012学年高二生物寒假作业 温馨提示: 请同学们按照以下判断题的提示,对必修一和必修三的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注:这些判断题是多位名师将近几年新课标高考中的易错题抽出来组成的,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建议先做,再查阅教材更正.可分开两 ...查看


  • 广东省梅州市用什么版本的教材?(手机版)
  •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 沪教版 鲁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仁爱版 外研版 译林版 闽教版 语文版 青岛版 中图版 科粤版 人民版 西师大版 北京版 沪科版 鲁科版 城市列表 电子课本网 > 切换城市 > 广东省梅州市教材版本 广 ...查看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20140912
  • 高中全套课本清单 首先,高中有以下课程: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高考科目,都有学分) 体育,美术(或音乐),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分科目) 心理,自习,班会 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九门课共有课本(必修和选修)共111本,清单如下 书名 价 ...查看


  • 2015年高考理综备考策略
  • 2015年理综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物理部分 一.2015年全国课标卷的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试题几乎覆盖了考试大纲中所有知识内容,考试大纲中列出的必修及选修3--4部分的知识点有----80--个,2015物理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有 ...查看


  • 高中生物必修目录文本文档
  • 必修系列: ★ 必修1:分子与细胞-科学家访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科学前沿 组装细胞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 生命活动 ...查看


  •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及进度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武爱玲 本学期,文理分课,理科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3的学习,还要进行选修1的学习.所以任务很重. 一.模块特点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的第三个模块,以生物个体.种群 ...查看


  • 高中理科各科必修+选修目录
  • 语文 必修: 一~五 选修: 1.影视名作欣赏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 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5.新闻阅读与实践 6.先秦诸子选读 7.<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8.中国民俗文化 9.中 ...查看


  • 生物必修二(1)(2)
  •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 1.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______性状. 2.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叫_______. 3.F1(杂合子)与_________进行的杂交,叫测交. 4.在____对____ ...查看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赵占良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验已经三年.三年来,实验区不断扩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高度重视,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也遇到不少问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