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说课稿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如下: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8课内容,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让学生找出二人的不和之处,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

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五、说教具

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让学生找出二人的不和之处,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五、说教具

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以介绍战国时代背景导入课题,并让学生根据题目自由提问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课题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生字词、 “将相和”的含义以及课文涉及哪几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适当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结构、笔顺等,同时,对“将相和”的理解也是紧扣课题,总结课文主要讲哪三个故事更是考验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样,学生能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知,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每个小故事做好准备。由于篇幅较长,我主要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进行讲解,通过蔺相如的四次谈话,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其中,第一、二、四次谈话都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最后,通过设置小练笔,既总结了本节课文,又对主人公之一蔺相如的人物特点进行概括,以回扣本课教学重难点,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谢谢大家!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说课内容

一:说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情况其局提交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字:1读、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1讲解、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

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这个霸权主义国家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 ,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五说教案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

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草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感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草原的美。 2、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二、说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运用多种读书方式,体会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入草原,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走进草原,情感体验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

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不舍草原,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将相和》》第二课时说课如下: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18课内容,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让学生找出二人的不和之处,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

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五、说教具

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点为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让学生找出二人的不和之处,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廉颇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五、说教具

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以介绍战国时代背景导入课题,并让学生根据题目自由提问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课题的认识;然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生字词、 “将相和”的含义以及课文涉及哪几个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适当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结构、笔顺等,同时,对“将相和”的理解也是紧扣课题,总结课文主要讲哪三个故事更是考验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样,学生能够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知,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每个小故事做好准备。由于篇幅较长,我主要对“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进行讲解,通过蔺相如的四次谈话,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其中,第一、二、四次谈话都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世界。最后,通过设置小练笔,既总结了本节课文,又对主人公之一蔺相如的人物特点进行概括,以回扣本课教学重难点,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谢谢大家!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说课内容

一:说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

四:说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情况其局提交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一}字:1读、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

{二}词:1讲解、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

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在讲之前告诉学生:1950年美国这个霸权主义国家侵略朝鲜,目的是侵吞朝鲜后跨过鸭绿江来侵略我们中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下令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曲去支援朝鲜 ,于是出现了本课描写的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朝归国的感人场面。

2情景教学法

比如在讲大娘在冒死为志愿军送打糕的时候所用的几个动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身临其境地感受‘冒”“穿’动词,想象当时硝烟弥漫的大娘是怎样去送打糕的,体会中朝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

3观察想象法

通过观察图画和读课文密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特别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对本课两幅插图的描写: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从而深刻理解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即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也就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主题。 五说教案

板书是微型教案,根据我的教学设计以及本文的重难点,我的板书围绕亲人一词展开,在左边板书大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失去妈妈,大嫂失去双腿,在右

面板书志愿军200万为朝鲜牺牲36万,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血的代价然后在中间用双箭头表示不是亲人胜似女人。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重感悟,重情景创设,重朗读,抓住亲人一线作为情感线的一些做法,谢谢大家!

草原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感悟,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体会草原的美。 2、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二、说教法与学法

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运用多种读书方式,体会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初入草原,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走进草原,情感体验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

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不舍草原,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相关文章

  •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 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 <菜园里>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练习题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里>教学设计16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菜园 ...查看


  • 初中语文最新全册备课资源专题
  • 通用版小学语文整套资料 3321 2821 1915 1305 0 376 2072 1073 1039 565 1135 483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666 0 8902 1942 1331 1297 1120 1604 932 8 ...查看


  • 专辑:[小学二年级类] 大全集[视频集系列]2
  • [二年级类][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 [二年级类]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四册 [二年级类]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三册 [二年级类]北师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四册 [二年级类]北师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第三册 [二年级类]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 ...查看


  • 五年级语文试题库[6]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WORD版 http://www.docin.com/p-534894762.html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期末试题(试卷) http://www.docin.com/p-534894689.html 苏教版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至六年级说课稿目录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至六年级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一组 1我们的民族小学 2金色的草地 3爬天都峰 4槐乡的孩子 第二组 5灰雀 6小摄影师 7奇怪的大石头 8我不能失信 第三组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 ...查看


  • [征稿启事]梁衡先生教材经典篇目解读论文大赛 征稿启事
  • 梁衡先生教材经典篇目解读论文大赛 征稿启事 梁衡先生是我国著名散文家,经典作品<晋祠>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给我们一代人都留下了深刻记忆.之后,又有<觅渡><把栏杆拍遍><夏感>等三十余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课程目录
  •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目录大全 人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册课文目录 一年级上册 入学教育 汉语拼音(a o e) 汉语拼音(i u ü) 汉语拼音(b p m f) 课文 9 影子 课文 10 比尾巴 语文园地三 识字(二)1 ...查看


  • 小学课文[尊严]被指造假 回应:新教材未选用
  • 1 课文<尊严>插图 中新网北京4月7日电近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课文<尊严>被指"造假"的消息引发关注.7日晚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出版社正在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研判,此外,已于2016年9月 ...查看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视频 - Google 视频
  • 第 1 - 20 个搜索结果,共约 200 条"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视频"的结果(0.06 秒) - 所有分类 所有来源 列表视图 › 网格视图 › 所有片长 短(0 – 4 分钟) 中(4 – 20 分钟) 长(≥ 20 ...查看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假如]说课稿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假如>说课稿 枣强第一小学 马国琴 一.说教材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