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33No.7Jul.2012
[1004—5856(2012)07—0001—15文章编号]
辽河流域文明之四
西辽河流域的古代都市
———辽上京临潢府(上)
王禹浪
(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摘
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要]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
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大清一统志”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的文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
《蒙古游牧纪》《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北朝南市”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西拉木伦河;西辽河;辽上京城[K878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一、西拉木伦河与辽上京城的地理环境
西辽河分为南北两个源流,其中北源的主
要干流是西拉木伦河。构成西拉木伦河的主要
碧流河、莎冷河、苇塘河、查干木支流有百岔河、
伦河、少冷河、乌尔吉木伦河、查干木伦河、白音高洛河等。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山地,属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红山北麓海拔1420米的白槽沟河,流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与老哈河汇合后成为西辽
河。在历史上,西拉木伦河有潢水、饶乐水、吐
。“从发源地至与老哈河汇合后护真水等称谓
全长380公里,其流域面积32000多平方公里,全河总落差1134米。由于河水夹带大量的黄沙,故在历史上就有‘潢水’之称,在文献中为了与黄河相区别,故以‘潢水’称之。西拉木伦河的主要支流是少冷河,又写成‘少郎河’全长约204公里,发源于翁牛特旗西部三岔裆
流经乌丹镇南在翁牛特旗的海拉苏镇山东麓,
注入西拉木伦河右岸。蒙古语称少冷河的发音‘纯都布高勒’,‘高勒’,‘纯都为就是河的意思
‘响水’,‘纯都布高勒’布’汉译为译成汉语就‘响水河’具有的意思。由此可知,少冷河在汉
[2012-05-10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禹浪(1956-),男,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史与东北亚古代史
研究。
,语地名中则被称之为‘响水河’其地名的含义形成飞瀑,水来源主要是因为少冷河河床沉陷,[1]”击坚硬的河床后响声如雷而得名。西拉木
伦河所流经地域的地貌,主要是山地、丘陵、湿地、沙地,以及少量的山间盆地与河流冲刷而成的川地。作为西辽河流域北源的西拉木伦河流
——辽朝上京临潢府的都城域的古代都市文明—
就坐落在这片复杂多变的依山面海的地理环境
中。
从契丹人肇兴于此的意义上说,西拉木伦河应该是契丹人的母亲河。辽朝上京临潢府位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中游左岸,内蒙古巴林左旗所在地的林东镇南郊。西拉木伦河的两条支流即乌尔吉木伦河与白音高洛河二水,在辽上京城的东南隅相汇合后流向东南,并注入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发源于辽上京城北部沙布冷山的南麓,而白音高洛河则发源于辽上京城西北乌兰达坝山的西南麓,流经白音乌拉苏木
在哈达英格附近折而东流;穿过辽上京后南流,
城皇城与汉城之间的城垣东流,并与由北向南流经辽上京城外之东南的乌尔吉木伦河相汇合。这两条河流是构成辽上京所在地的重要水源,也是辽上京城利用西拉木伦河支流沟通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水运航道。
辽上京城的正南方向,则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与西拉木伦河河道左岸滚动的沙丘。西拉木伦河的走向呈由西向东的直线贯通的形式滚滚东流。乌尔吉木伦河与白音高洛河汇合后继续南流至阿鲁科尔沁旗的巴彦包特折而东流,并与发源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乌兰达坝山东南麓的欧木伦河在天山镇东南的道德苏木相汇合,与西拉木伦河相并行东流,纳入海哈尔河等诸水注入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汇合老哈河后成为西辽河继续东流,经过内蒙古哲里木盟通
。“西辽河于内蒙古自辽市后纳入诸水东南流
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台河口分为南北二支,南支为主流西辽河,北支为新开河。二河于双辽县汇合后南下,至福德店汇合东辽河后始称辽河。经铁岭后转向西南,至六间房再一分为二,一股南流为外辽河,在三岔河地方与浑河、太子河汇合,俗称大辽河,经营口市西侧注入渤海,河口处被称为辽东湾。另一股西南流称双台子河,经盘山之南汇绕阳河后,直接注入渤海,又有外
[2]”辽河之称。
如果从宏观上观察,西拉木伦河与西辽河
实际上构成了防御辽上京城正南方向的西段,
天然水道防线,而在辽上京城的正东方向上,过乌兰达坝山向南延伸的山脉,便是一望无际的沙坨和大片的湿地。这片湿地和沙坨经阿鲁科尔沁旗东、东南部后可直达吉林省的通榆、洮安、白城一带,并与松辽大平原相接。从阿鲁科尔沁旗南部的天山口镇,沿着乌尔吉木伦河与欧木伦河之间的山地逐渐向北地势高耸,直达乌兰达坝山河沙布冷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山体屏障,拱卫着辽上京城的东部防御。在辽上京城西部则有两条西拉木伦河的支流,为查干木伦河与傲尔盖河,这两条河流均发源于辽上京城北部和西北部的乌兰达坝山,并由北向南在辽上京城西部注入西拉木伦河,成为辽上京城西部交通与防御体系的重要河道。辽上京城的北部与西北部则是连绵不断逐渐抬高的大兴安岭山地。
总之,辽上京城的正东与东南方向是地域
湿地、草原、平原、河谷和宽阔的渤开阔的沙丘、
海海湾。如从辽上京城宏观地理环境上看,上
面向东南开京城的位置是背依大兴安岭山地,
阔的辽海大地。辽上京所在地地势由西北高逐渐走向东南低。这一地理环境与《辽史·地理志》所形容的上京地势完全相合:辽上京之地“天梯、蒙国、别鲁三山环峙,负山抱海,天险足
[3]。“三山环峙”,以为固”所谓的说明“天梯、蒙
国、别鲁”分别是环峙的三山地名,其所谓的“三山环峙”当在辽上京周围的北、西北、东北。“负山抱三个方向的大兴安岭山地中求之海”之句,则是从辽上京周围的宏观地理环境中去理解,抱海的方向当为辽上京东南的渤海湾之地。
辽上京临潢府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势极具地域特色,其西北横亘着由东北伸向西南
。“乌兰达坝”的大兴安岭南部的乌兰达坝岭
、“红山”、“赤峰”,为蒙古语,意即“赤山”其中
蕴含着紫色之意,所以古代又有“紫山”或“赤”、“乌兰岭”。《辽史》山之称中所谓的“别鲁”之山的名称,亦即“波罗”之名称的同音异写,
,其本义即“紫山”而“波罗城”译成汉语则有
“紫城”之意。今乌兰达坝岭,可能就是《辽史·地理志》中所记载的辽上京的“三山”之一的“别鲁”“天梯山”山,而很可能就是辽上京东侧
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的天山镇附近的山岭。也就
“天山镇”或“天山口镇”的地名中所保留是说
“天山”的之地名当有其数百年传承的历史意
,“蒙国山”义。由此可以推断的位置当在辽上
京所在地的西或西北方求之,因为辽上京的正
中的记载南方则是西拉木伦河。既然《辽史》
辽上京周围是三山环峙的地势,蒙国山的所在位置当在辽上京西北方位上求之。
众所周知,辽上京所在地的都市称谓为临潢府,而所谓临潢府的实际含义就是辽上京城临近潢水之意。学术界曾经对潢水究竟是哪一
今条水的问题进行过广泛地讨论。有人认为,
流经辽上京南北二城的白音高洛河即辽上京附
“潢水”;而有人则认为,近的今西拉木伦河才
“潢水”。其实,是真正的我们只要认真地审视
白音高洛河所流经的地域,就不难理解辽代的潢水地望了。白音高洛河与乌尔吉木伦河二
在辽上京城的东南隅汇合后流向东南,经阿水,
鲁科尔沁旗,又入哲里木盟,注入新开河。根据目前乌尔吉木伦河下游延伸的古河道表明,乌尔吉木伦河实际上原为西拉木伦河的支流。依据地质变迁所提供的数据说明,由于历史上松
使辽分水岭的抬升及西辽河北部沙丘的发育,
乌尔吉木伦河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流经方向,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乌尔吉木伦河蜕变成内流河的形态。这就是从地图上所看到的乌尔吉木伦河
就消失在沙丘和湿地的流经到默林庙附近后,
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乌尔吉木伦河实属西拉木伦河(潢水)的支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今白音高洛河与乌尔吉木伦河均属于辽代的西拉木
——即潢水水系。因此辽代的临潢府之名伦河—称,则与此二水原来注入西拉木伦河(潢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流改道和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以及人工的作用均可以改变河流的走向,这是毋庸置疑的。辽上京城的正南方向在靠近西拉木伦河的地方,则是连绵起伏的片片沙带,这些连续不断的沙带一直与自西向东流淌的西拉木伦河左岸相伴随。西拉木伦河流经龙化(辽之龙化州附近)州北部后与发源燕山北麓的老哈河相会继续东流,经科尔沁沙地北部的通辽市,北纳新开河、南接敖来河南流直入渤海。
辽上京城的正东,则是一望无际的沙坨和湿地,经阿鲁科尔沁旗直达吉林省的通榆、洮
安、白城一带,并与松辽大平原相接。由乌尔吉
构成木伦河冲刷而成的几条较大的横川并列,
了辽上京东部的重要产粮区和宜农宜牧的经济
辽上京城的正东与东南方向是地域区。总之,
湿地、草原、平原、河谷和宽阔的渤开阔的沙丘、
上海海湾。如从辽上京城宏观地理环境上看,
京城的位置是背依大兴安岭山地,面向东南开阔的辽海大地。这一地理环境与《辽史·地理志》所形容的上京地势完全相合:辽上京之地“天梯、蒙国、别鲁三山环峙,负山抱海,天险足
[3]。“三山环峙”,以为固”所谓的说明“天梯、蒙别鲁”分别是环峙的三山地名。其东北当国、
“别鲁山”,为已如前述,而“蒙国山”可能就是
,“白音”辽上京西北的海拔最高峰的白音汉山
。“天梯山”即富饶之意则可能在今乌尔吉木
即近阿伦河与查干木伦河二水的相交处附近,
可能为天鲁克尔沁旗的天山镇。天山之地名,
梯山之名讹传而来。今天山镇附近有平顶山之地名,附近有一山,山形似梯,犹如天梯一般,疑
“天梯山”。可见,此山当为辽之辽上京周围的
“天梯、别鲁、蒙国”三山当在其东北、西北和正东的三个方向上。辽上京城的西南则是纵贯蒙
,这是自古以古高原南北数百里的“平地松林”
南部直达承德北来天然形成的一条松树林带,
“坝上”———清朝皇帝的狩猎的木兰围场。部的
过平地松林向西则可直抵云州(今山西大同)境内。
综上所述,辽上京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地位与特色决定了其政治、
角色的重要意义。其西、西北与东北构成了契丹人的狩猎区,而东部与东南则构成了牧业以及兼容农业的农牧区,辽上京的南部则是与中
交通、朝贡、使聘以及文化原往来的商业贸易、
交往的特殊区域。过潢水后则又进入老哈河流域的发达农业区。广袤的大兴安岭为其提供了
辽阔的草原与用之不尽的狩猎和采集的资源,
湿地为其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牧场,肥沃的河谷川地和辽阔的海湾为其农业生产和渔捞
上述的山川经济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总之,
地貌特征是形成西拉木伦河流域都市文明的地理环境,其优越的环境和地理优势是契丹人定都西拉木伦河建立辽上京临潢府城的重要基础。
二、辽上京临潢府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综述
在今内蒙古东部靠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左岸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有一座用夯土版筑而成的古代都市废墟。这就是9-11世纪称雄于中国北方与五代十国、北宋王朝
——上并存的由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的都城—
京临潢府故址。这座古代文明的都市是由游牧民族契丹人,在变家为国后仿效中原汉族人建立的,也是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代民族正式修建的文明城市。
,辽上京城的故地,原称为“大部落之地”
“林胡故地”,,又称为本名“林荒”今“林东”镇
“林胡”地名的来历当与相关。此外,在《辽史》
、“龙眉宫”、中有关辽上京之地,还有“苇甸”
“西楼”、“明王楼”等称谓。916年(辽神册元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统一了契丹各
于龙化州之地(今通辽市库伦旗扣诃子部后,
镇酒局子村西北古城)建国称帝,初立国号以族称名之,曰契丹国。918年,阿保机命礼部尚
在“西楼”的基础之上修建皇都,这书康默记,
是辽上京临潢府城正式营建的开始。然而,辽上京的称谓则是始于辽太祖阿保机死后。938
,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皇都之名为“上京”此
,“燕云十六州”时正处在辽朝的初盛时期之地
已经为辽朝所有。辽王朝所建立的五京之制已经完备,原辽之南京辽阳府改为东京辽阳府,燕京改为南京,同时又以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今内蒙古的宁城为中京大定府。
众所周知,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属于东胡鲜卑的后裔。契丹人一直以车帐为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迁徙生活。契丹人素无邑室,居无常处。后来,契丹人在不断地与汉人接触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经燕京的汉人指教,契丹人才始有城郭宫室之制。辽王朝于907年建国与我国历史上的“五代”相始,至1125年,被女真人所灭亡,几乎与北宋相终,这个北方帝国王朝共存在了二百一十八年。
辽上京临潢府始建于918年,而女真人则于1120年攻占了这座都城,并一度改称辽上京
1150年又改称为临潢府路。金为金朝的北京,
朝灭亡后,这座昔日繁华的故都便逐渐成为废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清朝康熙
至嘉庆年间,由于清朝官修大清一统志的缘故,
辽上京城才又被著录在官修的《大清一统志》中。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后编辑过三部:即康熙《大清一统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志》乾隆
嘉庆十七年(1812)四月,仁宗下令重修《大清一统志》。这次重修经历了三十年,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才最终完成。重修的内容,主要是补充乾隆四十九年至嘉庆年间的一些重大变化,同时也是对康熙年间开始编修,历经雍正、乾隆三朝所官修的前两部《大清一统志》的补充。又因为此次编修开编于嘉庆十七
取材内容则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止,年,
《嘉庆重修一统志》。所以被称为
《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一书中,已经明确记
。“临载了巴林左旗之地为辽上京临潢府故地
在旗东北……,今巴林东北一百四十潢府旧城,
里,当乌尔图绰农河会和戈图绰农河之处,有波
周十二里,内有三塔,久毁。疑即古之罗城址,
”《嘉庆重修一统志》临潢。中的《蒙古地理
志》的考证,当必早于嘉庆,而是形成于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有的学者认为“从元代以后,辽上京城为世人淡忘了数百年之久。直到清道光二十六年(1864),清代史地学者张穆在
重新发现了辽上京城踏查巴林旗山川水系时,
《蒙古游牧记》中明确了辽上京城的址。在其
[5]。具体地理位置”以往许多学者都认为确定巴林左旗大板镇东北140里,乌尔图绰农河会
和戈图绰农河之处附近的波罗城即辽代上京临潢府故址,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蒙古史学家张穆在其所著的《蒙古游牧记》一书中正
《蒙古游牧记》式提出的。张穆在一书中写道:
“今巴林东北一百四十里,当乌尔图绰农河会和戈图绰农河之处,有波罗城址,周二十里,内
”有三塔,久毁,疑即古之临潢。如果把《嘉庆重
《蒙古游牧纪》修一统志》和张穆中对辽上京临
潢府故址所在地的考证文字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张穆所确认的辽上京临潢府所在地的考证,显然是完全抄袭了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考证。在考证文字的表述中除了对临潢府故城旧址的周长里数不符外,其他考证文字几乎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张穆《蒙古游牧纪》在考
[4]
证辽上京临潢府故址时,完全参照和因袭了清
朝自康熙以来至道光年间成书的《大清一统志》的成果。清末学者曹廷杰在其《东三省舆
[6]
地图说》中因袭《嘉庆重修一统志》的说法,
“波罗城”巴林左旗之即为辽上京城故址,并对
辽上京城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清末学者李慎儒对辽五京进行了实地考证后,写成了《辽史地
[7],在这部著作中他对辽代五京、州、理志考》
县、山川一一做了考证,并标注有古今对比的地理位置。在对辽上京地理位置的判定这一问题上,李慎儒赞同张穆和曹廷杰的观点,即辽上京城故址就在巴林左旗。至此,关于辽上京临潢府故址的地理位置已经确认,并一直影响到民国时期和现当代学者的考证。金毓黻的《东北
[8],又专文对辽上京遗址进行了详细的通史》
考证和研究,金毓黻赞同张穆、曹廷杰、闵宣化
波罗城即为辽上京等人对辽上京城址的考订,
城故城已确定无疑。
1912~1920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闵宣化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了《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一书,将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的波罗城址,也推定为古之临潢府。他
曹廷杰、李的观点显然是受到了清末学者张穆、
慎儒等人的深刻影响。然而,这毕竟是欧洲人第一次对辽朝历史遗迹所进行的实地考察。闵
,“在巴颜河(一作布雅乃河,宣化在书中写道
又作布雅鼐河)与二赤木伦汇流之处,今有一大城之废址。此处二城相接,其一在北,其一在南。南城现有巴颜河横贯其间。巴颜河自西南来,流向东北入此南城之西,出此南城之东。《辽史》谓南城较北城垣低一丈,观今日南城不及北城之厚,其不及北城之高,更可知矣。其间更有一不同之点,北城每七十弓必有一土垛突出城外,必为昔日敌楼之故址。此城既非正方形,亦非长方形,南、东、北三方为直线,西城分为三段。北城宽一千弓,北门偏在西北角。此
《辽史》城与所志上京之北城相符,城墙高于南
[9]”城,有四门及楼橹。作者判定,其地有南北
二城,北城高于南城,北有敌楼,南无敌楼,与史志相符;二水汇流之处,又距祖州四十里。此城即为辽上京城故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多次来到辽上京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辽上京,辽庆陵、祖州等进行考古发掘。如江上波夫等人先后两
次到内蒙古锡林郭勒、昭乌达、乌兰察布盟等地区进行考察。第一次考察即1931年6月28日至8月27日,第二次为1935年9月1日至10月上旬。其中,参加第一次考察的有江上波夫、赤崛英三等人对锡盟、昭盟、乌盟以及林东辽上京城址都进行了实地踏查。江上波夫在考察结束后,通过对考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后出版了
①
《蒙古高原行纪》一书。同年,南满医科大学教授黑田源次禾、竹岛卓一等人,以日满文化学会的名义对辽庆陵又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撰写出《林东古迹踏查记》了一书。1939年田村实造、小林行雄也对辽圣宗庆陵进行全方位考古调查。发掘了辽庆陵中的东陵,对地宫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壁画临摹和摄影,并揭走了一部分保存比较好的壁画。后来田村实造和小林行雄执
、《辽陵帝笔撰写了《西拉沐沦河调查旅行记》
。同年,后的哀册与庄陵》鸟居龙藏对蒙古地
区出土的陶器、石器和金属器进行考察,同时对
辽庆陵都进行过调查研究。其代辽上京城址,
[10]
《辽上京城内遗存之石人考》。表著有在这部书中作者赞同我国学者对辽上京城址位置的判定,并对辽上京城内遗迹及其南塔等进行了勘查。另外他还著有《辽上京以南伊佛山上之辽代佛刹》一书。1941年,受聘于满蒙古迹保存协会的三宅俊成在林东一带也调查了辽代遗
收集了一批辽代文物,并撰写成《林东辽代迹,
古迹调查记》一书。1943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岛田正郎率领祖州考察团对辽朝祖州
。后发表勘察报告《祖州城》进行考古勘察,
1953年,田村实造、小林行雄两人又再度合作
《庆陵———关于东蒙古辽代帝王陵墓的编著了
。此外,研究报告》美国学者南希·沙茨曼·《中国的帝都规划》斯坦哈特在一书中,对辽上
京建筑规划特点和规划思想也进行了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中外学者对辽上京临潢府故址的考证和论述中,几乎没有提到清
,康熙至道光年间官修的《大清一统志》而提到
最多的则是清人张穆及其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实际上对于辽上京城的考证和确认而是清朝官修的的主要成果并非是张穆其人,《大清一统志》。
早在张穆与闵宣化成书之前,嘉庆年间成《重修大清一统志》:“今书的就有详细地考证巴林东北,当乌尔图绰农河汇合戈尔绰农河处,
”有波罗城址,旧有三塔久毁,当即古之临潢。
此乌尔图绰农河汇合戈尔绰农河,即今天辽上京城东南的白音高洛河与乌尔吉木伦河的汇合处。亦即闵宣化在书中提到的“巴颜河(一作布雅乃河,又作布雅鼐河)与二赤木伦汇流之
今有一大城之废址。此处二城相接,其一在处,北,其一在南。南城现有巴颜河横贯其间。巴颜河自西南来,流向东北入此南城之西,出此南
。城之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辽上京城遗址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对辽上京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也随之展开。许多东北史地学者与考古工作者陆续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辽上京城址及附近先后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与遗物。主要有汪宇平先生《昭乌达盟林东古城发现古代碑座等遗
《昭乌达盟林东清理了十座辽代墓物、遗迹》和
。郑隆先生在《辽代上京古城的遭遇》一文葬》
中报道了辽上京城遗址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破坏的问题,提出应当对其重视和加以保护。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辽上京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第一批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认真的勘测。此次勘测的重点是辽上京的皇城即北城,对南城(汉城)和郛郭做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在对皇城的勘测中,着重对辽上京的城墙和城门的
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宫殿、官署、建造结构,
坊、司、寺院等建筑遗址做了详细地勘测,基本摸清皇城内建筑布局的基本情况。最终形成了《辽上京城址勘察报告》刊发在《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1994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此外,其他勘查和介绍辽上京的资料还有:内蒙古文
《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物工作队编巴林左旗
文化馆的《辽上京遗址》和昭乌达盟文物工作
《辽上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记述》。站编印
1973年,辽宁文物普查队再次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勘测,资料未见报道。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航空摄影,利用高科技对辽上京城做了全新的考察,考察报告有:杨林、雷生霖、徐为群等人编写《内蒙古东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航空摄影考古勘查的初步收获》(2000),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
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内蒙
(2002)和《辽上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
(2002)。京辽中京遗址》
20世纪50年代初期,辽上京研究论文主要是关于辽上京城址地理位置的判定,以及围绕辽上京城遗址、遗迹展开的一系列考古调查,而对辽上京城做深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辽上京城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展开,为学术界研究辽上京城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近三十年来,国内学
涉及术界所发表的有关辽上京城研究的论著,
辽上京城址建筑、历史地理、城市文化、宗教风俗、建筑结构、城市布局、生产方式、经济状况、市井生活、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
辽上京城遗址的研究主要有:王晴《辽上
[11]
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记述》考证了辽上京城的历史沿革、南北二城的形制。作者认为辽上京城的周长为12173米,合计24.34里,这个
中记载的“幅员二十七总周长恰好与《辽史》
里”相差不多。方志云在《辽上京城建筑
[12]
:“辽上京内城居皇城偏北,似乎考》中认为
”又吸收唐长安城的皇城位置。李逸友则在《辽[13]
一文中论述了辽上京代城郭营建制度初探》
城整体规划布局,与方志云观点不同的是作者
,提出了皇城最初规划是“坐西朝东”而非“坐
,北朝南”在建筑形式上既仿效中原城市布局
模式又融入了本民族特色。李逸友在《内蒙古
[14]
历史名城》中对皇城“坐西朝东”这一观点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论述。不同于王晴先生的观点,李逸友认为“辽上京城周长为8916.9米,
。即皇城东、约合17唐里”北、西三墙加汉城
东、南、西三墙的总长度为全城周围长度。与《辽史》记载“幅员二十七里”不符,相差过多,
《辽史》疑为记载有误。从地表上看,看不出在汉城南面有任何建筑遗存,只能进一步钻探发掘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再做考证。李作智《论辽
[15]
上京的形制》考订了辽上京更名前作为辽皇都的形制、故址、皇都更名后的南北二城,以及
、“内城”。据作者考辽上京“郛郭”与“子城”
“辽上京由皇都发展而来。皇都当初原非一证
。座城池,并在其更名之前,已具有内、外二城”
“内城,”,“其所谓的郛即更名为上京后的皇城
。另外,郭,即上京之汉城”作者又从形制上对
皇城和汉城进行分析,认为皇城和汉城建筑形
制即是契丹游牧民族与汉族长期交流的产物,
又体现契丹维护和加强统治,采用“因俗而治”
“辽上京南、的特点。尤其是北二城之形制,酷。巴林左旗文化馆《辽上京遗似明代北京城”
[16]
址简介》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辽上
形制作了详细的介绍。除京城址的地理位置、
此之外,还对巴林左旗内辽祖州城址、辽祖陵、
“真寂之寺”辽代石窟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
及洞山辽代“平顶山云门寺”址和许多辽金城址、村落址、边堡及墓葬等简要论述。项春松
[17]
《辽代历史与考古》认为辽上京由北皇城、南汉城和郛郭组成。皇城南墙并不是与汉城共享,也就是说汉城有独立的北墙,皇城与汉城间并无墙连接。皇城包括郛郭和大内两部分。张
[18]
《辽上京城址勘察琐议》郁认为辽上京皇城最初规划是依据契丹人旧有的“崇东拜日”习俗而建。在上京城外围,经过挖掘考证,发现在皇城和汉城外围还有建筑遗迹,疑为郛郭。徐
[19]
《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指苹芳
“从城市规划而言,出辽上京也已恢复到一千
。曹五百多年以前东周时代‘两城制’的观点”
[20]
《临潢史记》建华、金永田对辽上京城北面皇
城和南面汉城在功能区分上表现出来的“前市后朝”这一特点进行论述。这一时期的研究,
《辽上京遗址札记》还有孟广耀等文章。进入21世纪,学者对辽上京及其附近遗址、遗物研究有了新突破,在针对辽上京城遗址
民族研究基础上开始关注辽上京的城市功能、
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马凤磊、青白音《辽上京
[21]
城的兴建、布局及相关问题研究》对上京城营造的规划思想作了全新的诠释,从总体布局
“天人合一”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建筑组群布局
,“辽上京的建筑,上无论是早期东向建筑还是后期南向建筑,很多都体现出中原汉文化,采用均衡对称、半空半闭的方式,似是一个四合
。在建筑的艺术加工和造型方式上,院”根据考古发掘和近年来上京城周边清理发掘的辽代
,“辽上京建筑的装饰,墓葬材料来看并不像后
世那样繁杂随意,鸱尾、龙吻不仅是屋脊的装
。田广林《辽朝上京饰,还起到连接梁的作用”[22]
的营建及其划时代意义》中论及了契丹族起源、辽上京的营建及其对中华国家、中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辽上京并非北方草
,原破天荒的第一次出现都城”而是早在辽上
京出现以前,已经有类似汉右北平郡的城郭。
[23]
《契丹故都———辽上京临潢府》王禹浪对围绕辽上京城颇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辽上京城形制与城垣分布范围问题上,作者认为在皇城与汉城的外部还有一道郛郭城垣,周长大致27唐里,与《辽史》记载相符。并阐释了辽上京城在整体规划思想上采用南北二城,白音高洛河由西向东流过,这种一条河流将整座城一分为二的二元体系的设计理念对后世都城建筑影响很大。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
[5]
现和研究述论》从文献上考察了辽上京城址的营建和废弃,以及再发现的过程;同时对上京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整合和初步
[24]
研究。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在对辽上京城布局分析上,认为辽上京城大体采用了唐代长安城体制,同时又保留了契丹族旧有的体制。李冬楠在《辽代都城研究中的几个问
[25]
题》对辽上京的朝向,辽上京城分南北的原因,辽代都城对中原都城的仿效等问题进行了
[26]
阐述。诸葛净《论辽之京城体系》对五京逐步建立的社会背景及其地理位置与四季捺钵地点关系的分析,论及了上京在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上京城与其他京城相互关系的变化与辽之政治体制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密切关系。
此外,还有塔拉、董新林《辽上京城址初露,《论辽朝五京的城市功能》,王德忠王明端倪》
《辽代上京中京之城市形态》荪和《辽上京中京
。与渤海上京唐宋都城之都市形态》
辽上京城历史地理的研究:马真吾《契丹
[27]
,“曲江”上京临潢府》认为辽上京的河流中
,“二赤木伦”为主要河流,其次为“涞流河”为
“曲江”,“巴颜河”辽之为辽之“涞流河”与“罕”“为上京城外三大河流”,“三河会流,吐柏河
。王晴《涞流出蜘蛛山隘口,是为辽之按出水”
[28]
流河非辽上京河流》结合历史文献对涞流河进行详细考订,作者认为涞流河为金上京附近的河流,在今黑龙江双城县境内。元代撰修《辽史》时,将涞流河误载入《辽史·地理志》
《辽上京附近水道辨误———兼考金中。冯永谦
[29]
上京之曲江县故址》认为闵宣化提出的“昔日巴颜河(即沙里河)或曾绕城三面,观河道履更之迹,及东北角之凹处,似为当时绕流之故辙”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同时指出马真吾《契丹
上京临潢府》中对辽上京城河流的程度划分不够妥当。冯先生还对贾敬颜先生《东北古地理民族丛考》中对“曲江”考证提出质疑,冯先生
“曲江”大胆考证根本不是一条水名,而应是一
个建置地名。葛华廷《辽上京临潢府所临之潢
[30]
水考辩》就目前史学界大都认为今西拉木伦河为上京临潢府所临之潢水说法予以考证,经
中记载辽上京所临之潢水葛先生考证《辽史》
当为今巴林左旗界的沙里河,又名白音高洛河。
[31]
《辽上京之御河、葛先生又有文沙河质疑》对
《辽史》所载辽上京临潢府之御河、沙河进行考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勘查后判定御河、沙河并非是辽上京河流,也非在辽境,而是与辽同时期的北宋北京大名府境内之河流。2009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首届辽上
,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收录了
几篇关于辽上京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文章。其
、中有冯永谦的《辽代失州县考证》金永田《关
“西楼”、于契丹诸问题的探考》杨富学《回鹘与、《辽上京“涞流河辩考”》、左利军张兴辽上京》
《乌力吉沐沦河历史名称考》国等文章。
辽上京城出土遗物研究:在辽上京城及其附近遗址发掘工作过程中,陆续出土一些遗物。这些出土遗物涉及玉牌、钱币、铜镜,还有踹石,等等。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主要有王景志、金永
[32]《辽上京出土“击腰鼓人物”田玉牌浅析》对于1978年9月在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辽
出土一方浮雕“击腰鼓上京汉城遗址勘查中,
人物”玉牌的形状、尺寸及其艺术价值等方面作了简要探析。
辽上京城遗址及其附近连续有钱币、银锭出土,不仅数量大,形制种类也不同,引起学者和钱币爱好者广泛关注。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及
《辽上京出土契丹银币释文》,论著主要有王晴
《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三件宋代银铤》,金永田
《辽上京出土辽代窖藏部分古铜钱》,康立君苗《辽上京回鹘营发现之钱币》,胜军王未想《辽
来不只是梳妆打扮的器具,它还是一种护身符,
更进一步是保护亡者灵魂的护身符。有关铜镜研究有金永田《辽上京出土许由巢父故事铜
。在《辽上京遗址考察报告》镜》中在对皇城试掘中出土砖、瓦和建筑装饰共11件;柱础石8件,另有石狮1件;铜器7件;弯月形饰器1件;铁器共出土92件;骨器出土25件;出土陶器残片约115件;共出土粗、细瓷片约190件;黑色琉璃指环1件;出土货币66枚。由于此次发掘重点是皇城,故皇城出土遗物比较多,汉城出土遗物比较少。
其他遗物研究有王未想《辽上京发现“扑》,《辽上京首次出土“踹石”》满”金永田及《辽
》。刘冰主编的《赤峰博物上京出土的“塔范”
馆》收入了在辽上京及其附近出土的文物。此外,刘凤翥、唐彩兰、青格勒编著的《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汇辑》已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书中收集了大量的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辽上京契丹辽文化研究
2009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会编辑,
《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收录了大量的辽上京研究的论文。其中董新
塔拉所发表的《辽上京城和祖陵陵园考古林、发现》一文,则是近年来辽上京城考古发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此外,还有彭善国《辽上京、城内瓷窑址的年代问题》辛蔚《辽上京地区出
“高氏之宝”考释》等。土的印章
辽上京城周边陆续发现一些辽代遗迹,对这些遗迹进行研究主要有苏赫《辽祖州城和祖
[33][34],陵》葛华廷的《辽祖州石室考》和张松
[35],柏、冯雷的《祖州石室探索》这几篇文章着
重探讨了辽上京附近发现辽祖陵、辽祖州石室地理位置与其结构形制,及其对契丹人祖先崇拜及生活方式的研究。金永田《辽祖陵踏查
[36]
记》是一篇踏查辽代祖陵散文,但处处写其踏查实际,为研究辽祖陵提供了重要资料。此
《九层台、。外,还有金永田日月宫及太祖庙》
在对辽上京城址发掘研究中发现一些与宗教有关的考古材料,此外在辽上京城附近还发现许多与佛寺有关的火葬墓。在辽代佛教盛行,佛教文化也深入人心,寺院作为传播佛教文化的载体具有更多功能。辽代佛僧在佛学界影响远及其他国家。这方面相关论著有金永田
[37]
《辽上京城址附近佛寺遗址及火葬墓》针对
,上京临潢府及其附近发现的银铤概说》康立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古城发现“瓷钱”君和“陶钱”》。这些文章从出土钱币、银锭材质、形制及其归属国家等方面考证,进而对深入了解辽国同其他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流通和商业贸易及民族关系。
铜镜是古人用来梳妆的器具,在契丹人看
史料中记载辽上京城及其附近佛寺盛行,在实
地考古勘查中发现一些佛寺遗址及与佛教有关的遗址遗物。金先生对这些考古材料进行梳理研究可与《辽史》中记载辽上京及附近佛寺相互印证,补充《辽史》失载之处。王未想《辽上
[38]
京发现辽代鲜演墓碑》对鲜演墓碑及其墓碑上所提及问题进行了探讨。鲜演大师虽然在辽
但至今研究很不够,专题论代对中外影响很大,
著亦很少,因此此墓碑的发现,使我们对鲜演大
及其在佛学研究上的成就有了师的生平事迹,
进一步的了解,为研究辽代晚期佛教的发展,并为考证有关史料提供了重要依据。王未想其他
《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辽代蔡志顺墓研究还有
》、《内蒙古巴林左旗发现辽代王士方墓志》、志
《辽国上京发现的契丹族墓葬壁画》、《辽代的
——辽上京寺院功能另一个文化学术传播园地—
《辽上京遗址周围出土的墨书铭文骨灰考》和
。此外,还有朱子方《关于辽代鲜演大师的匣》
、《辽代火葬墓》几个问题》杨晶和舒焚《辽上京
。的道士与辽朝的道教》
20世纪末,在辽上京城遗址附近陆续出土
墓志,这些墓志研究受了韩匡嗣及其家族墓葬、
到辽金史专家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有葛华廷《韩匡嗣墓志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刘凤翥、
《辽代韩匡嗣与其家人三墓志铭考释》。金永田
刘凤翥先生不但研究了韩匡嗣家族墓地所出土的汉文墓志,而且还对墓地所出土的契丹文墓志也进行了非常严谨的考释,并且译出了韩知
[39]
古、韩匡嗣及其后人的契丹名字。
相关研究还有王玉亭《从辽代韩知古家族
[40]
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化的问题》在仔细地研究韩氏墓志及其相关资料基础上,分别从韩氏家族契丹姓氏所表现出来的契丹化现象、韩氏家族婚姻情况,契丹上层社会对韩氏家族契丹化的认同程度三个方面对韩氏家族契丹化问题作了探讨。
目前,关于辽上京的研究学术界已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著述。但是,系统研究辽上京的专著还没有。同时关于辽上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例如:辽上京城的建都时间,辽上京城建都前的建筑形制,南北二城的腰垣究竟是一道城墙还是两道城墙,辽上京城北城(皇城)内的断臂观音像究竟是谁的化身,辽上京与西楼,辽上京与木叶山,辽上京城的南北二城的布局,辽
上京究竟有没有郛郭,辽上京周边的历史地理
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问题,
需要今后继续研究。
三、辽上京城的形制布局及其城市功能与文化
关于辽上京城的记载,早在宋人撰写的历
如《旧五代史文献中已经有了简单的记述,
史·外国列传第一》载:(契丹)“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
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于漠北,
皆东向,如车帐之法。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
”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
关于辽上京城的形制与布局,在《辽史·
[41]
地理志·上京临潢府》条目中可以了解到如下较为详细的情况。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
。上述《辽史》府曰临潢”中十三年更名上京,
的记载基本上是历史上考证辽上京历史沿革或
[42]
《契丹国志·上京》称谓演变的主要依据,而:“上京临潢府,条目中则称谓辽上京之地为乃
”。《辽史·地理志》大部落之地引《胡峤陷辽“曰:上京西楼”,“西楼”中可知辽上京又有记》
《辽史》之称。显然中称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
有误,而称之为王莽时期的东郡西安平之地”
北安平则有待考证。学术界一般都承认辽上京
“大部落”,、之地,最初称之为而后又有“苇甸”
“龙眉宫”、“皇都”、“上京”、“临潢”之称谓。
《辽史·地理志·上京临潢府》条,在叙述了临潢府所管辖的各县之后,又专门叙述了辽上京城的地势及其城市的形制与布局。
“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天显元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中有历代帝王御容,每月朔望、节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并赴致祭。又于内城东南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岁太隅建天雄寺,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寺断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断腕楼,树碑焉。太宗援立晋,遣宰相冯道、刘昫等持节,具卤簿法服至此,册上太宗及应天皇后尊号。太宗诏蕃部并依汉制,御开皇殿,辟
承天门受礼,因改皇都为上京。
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门,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儿。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干德、北曰拱辰。中有大
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内。内南门曰承天,
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正南街东,留守司衙,次盐铁司,次南门,龙寺街。南曰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所建。寺东
宅东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齐天皇后故宅,
也。其南贝圣尼寺,绫锦院、内省司、曲院、赡国、省司二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天雄寺对。
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东门之北潞县,又东南兴仁县。南门之东
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回鹘营,
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驿西福先寺。寺西宣化县,西南定霸县,县
”县东迁辽县。西保和县。西门之北易俗县,
《辽史》“城高二丈,中所记的不设敌楼,幅
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南福;员二十七里。门,
西曰金凤,曰西雁儿。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
,有楼橹”是把辽上京城的南北二城的形制进,“城高二丈,行了论述不设敌楼”说的是辽上
。“幅员二十七亦即所谓的汉城京城的南城,
。“门,里”所指的是整个辽上京城的周长东曰
迎春、曰雁儿、南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
,儿”则是指南汉城的三面城门,这里的南汉城没有提到北门,而西门与东门则分别开设有两座城门。南侧则开设一个城门,整座南城共有五座城门。南城的城墙高度是二丈,城墙上不设马面和附设的军事防御设施。皇城亦即北城的城墙建筑则与南城完全不同,北城城墙的高度为三丈,城墙上设置有军事防御设施。目前我们从辽上京临潢府故城遗址上残存的痕迹观察,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皇城的城墙的确较南城城墙要高大雄浑,且北城墙上均匀的分布着马面(雉堞),城门处都设制有高大的瓮门,其军事防御设施非常的完备。
2001年、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测,确定辽上京城的平面略“日”呈字形,并由南北二城组成,北为皇城、南
为汉城。皇城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六边形,宫城
位于皇城的中北部。皇城的城垣一般高出地面6~9米,《辽史·地理志》这与中的记载“皇城高三丈”基本吻合。皇城的东、西、北三面城墙均设置有马面,共45个,马面的间距约110米,现存马面最高约13米,与《辽史》中的皇城设“楼橹”有相合。辽上京的汉城与皇城的城垣(不含皇城南墙)总周长为8838.63米,约合唐制十七里左右。显然与《辽史》所载的辽上京幅员二十七里不合。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实测,皇城的东墙长1467米,北墙长1485.8米;西墙因不是直线南北两端向内斜折,北段斜折422米,南段斜折359米,中段直墙1063.1米,西墙总长度应为1889.1米,皇城的南墙应为1601.7米。皇城的总周长为6443.6米。汉城亦即南城,其城墙高度在2~4米,城墙上不见
的记载“城高二马面和瓮城设施。与《辽史》
丈,不设敌楼”相合。南城东墙长1290米,西
墙长1220米,南墙长1610米,三面城墙共计
[43]
4120米。如果把南城的北城墙的长度相加的话,那么南城的城垣总周长当在5721米。如果我们把皇城西侧城墙的南北两个斜折段的城墙数字相加的话,辽上京城的外部轮廓的周长应该为8961.9米。但是,无论如何南城小
皇城高于北城则是不争的事实。从地势上看,
于南城。这座由南、北二城组合而成的古代都
向人们昭示着昔日的繁华景象。经过考古市,
学者们的反复实测,在辽上京城的南北二城的外部还发现了郛郭城垣的痕迹,其周长大致为27唐里,《辽史》里数恰与中记载的辽上京实际里数基本相合。目前,保存较好的辽上京城的外部轮廓则是由皇城亦称北城和汉城亦称南城组合而成,并不包括最近在辽上京城附近发现的郛郭痕迹。在南北两城之间,有白音高洛河由西向东穿过,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这座古代帝国之都一分为二。这种以天然河流将整座城市分割成二元体系的做法,对后世的都城建筑影响很大。从整个城市的布局上观察,辽上京南、北两城二元体系的形成,则是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方面的内涵。北城为皇城,南城为汉城,其基本特征则是“北朝
。南市”
尤其是皇城的形制(即北城)十分特殊,城垣的东、南、北三面均是垂直,城墙相交处都成
为直角。唯独西城墙的南、北两端的城垣斜折
这样便使皇城的平面形成为六角。有成平角,
趣的是西墙南、北两端的平角基本上是相等的,这说明设计者对于这种城垣的形制具有独具匠心的思想理念。我们再从皇城的东、西、南、北四个对称的城门来观察,它们都是对称的排列在中轴线上。从皇城中间位置的“大内”发掘
[43]
146号皆为东向的台基上看,出来的第145、
“坐北朝南”皇城不仅具有的功能,同时还具有
“坐西朝东”的意味。如果我们再把皇城西侧城墙的南北对称的斜折角考虑进去的话,辽上京古城最初的修建很可能是先修建皇城内的龙
然后再修建皇城。其建筑特点很可能就眉宫,
是契丹人崇东拜日习俗的东向体现。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辽上京的皇城结构的发掘上,因此所获得的考古资料大多是对皇城大内和南街的内容。例:“在皇城内共发现了九条道路,为三横六如
纵。其中有出入皇城的主要大街,纵横交织在皇城内。街道多掩埋在地表以下20~30厘米,
4层之个别地方深达4米多。道路叠压3、
[43]
。“大内”,“大内”多”位于皇城中央部位的宫墙墙基已残毁,大致探明约为长方形,周长约2000米。内有宫殿、门阙、仓库等建筑基址,其中有两座大型宫殿修建在高约4米的台基上。
安德、五鸾”三大殿也是修建于天显年间,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皇城大内的九个对称的酷似大
很可能就包含了上述的三大殿遗址建筑群中,
:“又于内城东南隅建殿的建筑。据《辽史》载
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岁太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寺断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断
”腕楼,树碑焉。由此可知天显年间又在内城
(大内)东南角修建了天雄寺,同年因太祖阿保机死,应天皇后自断其腕,随葬太祖陵,为了纪念应天皇后的这一壮举,辽朝在天雄寺内建断腕楼以示永记。今辽上京城皇城“大内”东南600米处,即推测为天雄寺的地方存有一尊残高达近4米的无头残臂观音像,为赫赭色砂岩雕制而成。观音石刻西侧有石刻龟趺一具。如此高大的观音像为何存留于皇城内城的天雄寺附近,一直是学术界的难解之谜。笔者推测,这尊无头残臂观音像,很可能是应天皇后的化身。此观音像的所在地,当为应天皇后为祭奠阿保机之死断腕殉葬后,在天雄寺内修建的“断腕楼”之地。另外,在观音像附近,即天雄寺旁还
此龟趺可能就是当年纪念应留存有龟趺一尊,
天皇后断腕之举的记功碑。
应天皇后,姓述律氏(879-953),名月理朵,汉名平。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
“大圣大明天皇帝”,改为辽),自号封述律平为
“应天大明地皇后”。
述律皇后很有政治远见,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与李存勖的战争中连连失利,便派韩延徽为使向契丹求援。韩延徽进见时不肯跪拜,太
:“韩延徽守节不屈。”祖大怒,述律后谏道太祖
召来任命为参谋,成为左膀右臂。917年,太祖调动三万兵马要攻打幽州,述律皇后反对,她以树皮为例说:幽州周围有土有民,就同这树皮一样,三千骑掠其四野,如同树被剥皮而不能存活。太祖认为有理,停止了进攻幽州的行动。926年,太祖死,述律平以皇后身份摄军国事,一些大臣不服。她以殉葬为借口,处死了若干政敌,她自断右腕,纳入阿保机棺内,以代身殉。
“断腕太后”。述律皇后生有三子,从此被称为
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927年11月,耶律德光即位为太宗,尊述
“应天皇太后”。太后对太宗连年南律皇后为
征表示不满,她认为应“以争取民心,胡汉和好
。947年,为上策”辽太宗在南征归途中病死,
皇城南部有不规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
寺院基址。
其实,目前关于辽上京皇城的“大内”周缘尚没有探明,仅仅知道“大内”的北墙保存较
“大内”好。因此,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范围尚
不清楚。考古工作者在大内发掘中最有价值的
“大内”发现,就是在中部发现了一道东西走向
的隔墙。隔墙的北面是宽约10米的东西横街,“大内”将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大内”横街的北部,以第15号台基为中心,两翼和后部对称分布着9座大型长方形台基,这是皇城内最大
[43]
的一组建筑基址。这一建筑组群是辽上京城皇城内最值得注意的建筑,很可能就是辽朝皇
。《辽史》帝的临政之所中所载的太祖阿保机
“天显元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
”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所谓的
“乃展郛郭”可能就是在原来的皇都之外修建辽上京北城的外城墙,其实之所以称北城为皇
“皇都”。“开皇、城,实际上则是从的称谓而来
群臣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为帝,班师北归。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内蒙巴林左旗)另立三子耶律李胡为帝,命李胡率兵堵击。李胡兵败,她被逐出上京,软禁于祖州(内蒙巴林左旗哈达
953年病死,英格乡),终年75岁。谥号“贞,1052年,,烈”改溢“淳钦皇后”葬于祖陵。天雄寺内之所以存有如此巨大的观音像,的确值得分析和研究。从存留于辽上京博物馆的天雄寺观音像右臂残缺的角度看,似乎与述律平自断右腕有关。
考古工作者在解剖皇城正南街中的主要收获,就是弄清了连接皇城南门(大顺门)和大内宫殿区的南北大街的道路。根据董新林、塔拉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这一区域内共清理出近十层路面,可能有四次较大型的修补。路宽9~19米,路面发现有三条明显平行车辙的痕说明了大顺门很可能是三重券门门道,其上迹,
可能有高大的建筑。说明这条大街使用的非常频繁,且年代较长修补的痕迹较多。更能够判明当时皇城南门与大内宫殿区的联系较为密切,同时也可以推测由南城进入皇城的各国使节和官文书往来等均是由南门(大顺门)而入皇城或宫殿区。
《赤峰资询》另据记者报道:“2011年7月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上京城皇城西门干德门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并获重要发现。
干德门正门第一期和第二期属于辽代,而正门第三期属于金代。三次大规模地营建城门楼建筑,基本反映了辽上京城皇城营建的历史过程。干德门遗址由主门和瓮城组成。干德门遗址为一门一道建筑,门道应为梁架木结构。主门遗址由单门道、路面、墩台和城楼建筑组成。根据发掘资料可知,门道有三次大规模营建,墩台均略呈长方形。根据倒塌的砖瓦堆积推测,城门之上应有城楼建筑。
辽代干德门有两次营建。门道基础保存较好。第一次营建的干德门现仅存夯土基槽部门,为灰褐色夯土和沙石分层叠筑。第二次营建大体沿用原来门道的宽度。门道基础南北两侧下铺有石地口,其上置木地口,木地口上残有卯口,上插排叉柱。两侧地口石下,发现保存完好的夯土基槽,基槽深约3米。从考古发现看,
[43]
此次修筑是干德门最为重要的一次城门建筑。
门道宽(地口石内侧间距)约6.2米;地口石长19.9米。此期发现有L3、L4等多层路面。L3为此期最晚路面,在门道内中部,保存有较好的石门限,北侧有完好的门砧石,原来应设双扇版门。门道东西两侧均发现有门墙,都是在夯土墙上抹白灰。金代干德门有一次重要的营建。门道基础仅残存北侧部分石地口,其上置木地口,木地口上有卯口,上插排叉柱。南侧被现代道路所破坏。门道宽度不详,进深约19米。墩台主体为夯土,北墩台保存较好。门道外的东西两侧均发现门墙,为石砖混筑。此期残存L1、L2等路面。门道中部残存一段木门限,北侧保存有一块门砧石,原来应设双扇版门。瓮
‘马蹄形’,城呈东西长径26.4、南北宽径22.8米。瓮城遗址由城墙和城门组成。根据考古发
城墙有三次大规模的修筑。瓮城掘资料可知,
城门有一个门道,朝南,有两次大的变化。本次
考古发掘,这是第一次对辽代上京城进行大规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次考模的考古发掘,
古发掘的成果,是辽代考古十分重要的发现之
[44]”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位于皇城西墙外1200米处,旱河东岸有一座辽金时代的古城。古城平面
长宽约30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式,夯近似方形,
层15~16厘米。西墙内的山岗顶部,有一组东
应是辽上京早期的宫殿遗迹,疑为向的建筑址,
“大部落”“皇都”或之所。登临此处可以俯览全城。西墙的山岗下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往东门,推测皇城最初是以东门为正门。扩建汉城后,城内主要建筑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门改为正门。四面城门内都有大街直通大内宫墙外。
《辽史》中对皇城内的大内与衙门以及皇家寺庙的记载比较详尽:皇城内“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正南街东,留守司衙,次盐铁司,次南门,龙寺街。南曰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所建。寺东齐天皇后故宅,宅东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贝圣尼寺,绫锦院、内省司、曲院、赡国、省司二
”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天雄寺对。这是
目前所知,作为历史文献中留下的有关辽上京
城皇城的最详实的记录,也是研究辽上京皇城
有关辽上京布局与结构最重要的史料。当然,
的皇城布局与建筑结构尚需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可喜的是辽上京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发掘的计划中。
关于辽上京城的南城亦即汉城的记载,我们依然不能脱离《辽史》的记载,南城“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门,东曰迎春、曰
。《辽雁儿、南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儿”
:“南城谓之汉城,史》又载南当横街,各有楼对
峙,下列井肆。东门之北潞县,又东南兴仁县。南门之东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驿西福先寺。寺西宣化县,西南定霸县,县西保和县。西门之北易俗县,县东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第一》迁辽县。此外
)“其俗旧随畜牧,载:(契丹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
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皆东向,如车帐之法。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
”寺三,僧尼千人。叶隆礼的《契丹国志·胡峤
:“上京,也有相关记载所谓西楼陷北(辽)记》
也。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抵、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汉)人,而并、汾、幽、蓟之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契丹人尤多
、《契丹国志·富郑公行程国志·四京本末》
录》等文献对辽上京城也有简略地记录。由上述的历史文献记载可知,辽上京的南城最初修建目的就是以安置南朝的汉人而修。“城南别作一城,筑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
。”《辽史》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则记载“南当
,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南城的南部正
当横街,横街两侧皆有楼阁对峙。并遍布井肆,即所谓市肆、茶坊酒肆、角抵、勾栏、店铺林立,当为汉城内的商业区。在汉城中居住的汉人多为并、汾、幽、蓟之人,其中有各种工匠以及“绫锦诸工作(匠),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抵、
”秀才、僧尼、道士等。除汉人外,还有回鹘人、
高丽人、西夏人等。回鹘人自唐朝中叶以来就以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杨富学先生在《回鹘与辽上京》一文中对回鹘与契丹的关系有详细
[45]
的论述。据《契丹国志》记载:回鹘在“契丹
三年一次朝贡,进献玉、珠、乳香、斜合力皮、时,
[46]
”、《辽史纪事本末》褐里丝。据《辽史》记载辽朝二百一十九年间,回鹘向契丹朝贡和统计,
[47]
了64次,平均每年另五个月一次。与《契丹国志》中说的每三年一次朝贡基本相合。
辽上京的汉城筑城的墙体低矮,城墙上也无马面和楼阁建筑,尤其是城门也无瓮门之设。总之,南城与皇城相比,其军事防御的功能非常
薄弱。从目前在南城发现的遗迹上观察,南城主要是手工业区和商业区,以及各族各国往来的信使、贸易往来的交换区域。辽王朝为了使回鹘人长期保持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交往,为回鹘人商贩在辽上京汉城南门之东侧开设了专
。《辽史》门供回鹘人居住的区域称“南门之东
。在辽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
上京城的南城内还出土了一些佛教、景教、道教等具有宗教色彩的文物。如在辽上京南城中发
并出土了大量的铜佛,以现了佛教遗址福光寺,
及具有景教意味的十字形链饰等。这些宗教遗址和文物的出土,允许各色宗教人士杂为一处,说明辽上京城曾经实行过宗教宽松政策。
:“西此外,在汉城的西南还设置了同文驿
”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同文驿西南则是临
以待夏国使。同文驿之西则为福先寺。潢驿,
辽上京与各国的交通驿站十分发达,以辽上京城为中心在亚洲内陆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文化交流及商业贸易的网络。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辽上京成为这一时期的亚洲内陆的大都市。遗
至今对于辽上京的南城尚没有进行过憾的是,
像皇城那样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因此我们对南城的里坊、商铺、市场、街道、馆驿、客栈、寺庙、井肆、勾栏、茶楼、酒肆等设施的分布处在迷茫的状态下。因此,还不能更多的回复和描述南城的一般功能区。辽上京南城的社区和生活方式是如何划分的,那些外来人、陌生人、流浪汉、商人、逃难者、奴隶,各种师傅、预言家、江湖医生,等等,都是如何生活和生存的,都是我们今天无法复原的。不过我们可以从皇城和南城现有的考古资料中结合历史文献,清楚地看到辽上京的皇城与汉城之间的建筑特色和城市功能确有着明显的不同。
皇城四周围绕着高大的城墙,并在城墙上修筑了庞大而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十几米高的马面、坚固的瓮门拱卫和守护着皇城内的契丹皇族与贵族和达官显赫的家族。尤其是在皇
城西南的西山坡的皇城制高点上,现存有一巨
分为南、中、北三个大型院落,山大规模的建筑,
门与院落皆为东向。在三座院落前后左右之间
在中院殿基内曾出土龟趺均修筑回廊和廊庑,
两具。发掘者认为这里可能是奉安太祖灵位的日月宫所在地。显然皇城即是契丹皇帝主掌皇权号令天下的临政之所,也是守护耶律氏、述律氏、萧氏等契丹大族一切权利和利益的政治军事堡垒。皇城里的宫殿则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以及当时这座城市最华丽最辉煌最壮观
必然是金碧辉煌而神圣的地方。同时的建筑,
它也是控制大辽帝国的核心殿堂。
南城则是供各族各国使节、汉人、回鹘人、夏国人、高丽人、宋人、站人、信使、商人、僧人、百工、匠人、窑工、医药、技艺、百姓、手工业者、市民居住的场所。所以南城城墙低矮而不设军事设施。无马面和瓮门,属于不设防的城市。这是一处供市民百姓生产、生活、祈福、交往、贸
交换、居住、学习、加工、制陶、金银器、瓷器易、
烧造的城池。同时南城也是在高大的皇城监督下的一座平民百工之城。
10世纪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诞生的这座古代都市成为当时亚洲内陆地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以辽上京城为中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辽朝,成为北中国的强大帝国。从辽上京地区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各种精美的文物中,我们深刻
水陆地体会到:辽上京城所显示出的都市文明、
交通、商业贸易、货币流通、佛学宗教、文学诗歌、音乐舞蹈、体育杂技、百工技艺、手工作坊、织锦纺织、城市卫生、城市管理、建筑艺术、绘画
造船造纸、语言文字、金银嵌刻、石刻造技巧、像、雕版印刷、玉雕佩饰等方面都不愧是东北亚
辽上京临潢府是西辽河流域地域文明的中心,
古代文明中最灿烂的都市。
注释:
,①参见:江上波夫《蒙古高原行纪》赵令志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本书最早于1937年由日本朝日新闻社以《蒙古高原横断记》为名在日本出版)。
[5]J].北方文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现和研究述论[
2006,(3).物,
[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
2005.社,
[7].北京:北京出版社,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M]
2009.
[8].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金毓黻.东北通史[M]
1943.
[9].北闵宣化.冯承均.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M]
2004.京:中华书局,
[10]J].燕京学鸟居龙藏.辽上京城内遗存之石人考[
1939,(36).报,
[11]J].文物通王晴.辽上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记述[
1979.讯,
[12].内蒙古社会科学方志云.辽上京城建筑考[J]
(汉文版),1982.
[13]A].陈述.辽金李逸友.辽代城郭营建制度初探[
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史论集[
[14].呼和浩特:内蒙古李逸友.内蒙古历史名城[M]
1993.人民出版社,
[15]A].中国考古学第五次李作智.论辽上京的形制[
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会论文集[
[16]A].中国考古巴林左旗文化馆.辽上京遗址简介[
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集成·东北卷[
[17].呼和浩特:内蒙古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M]
1996.出版社,
[18]A].内蒙古文物考古张郁.辽上京城址勘察琐议[
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文集:第2辑[1997.
[19]C].台徐苹芳.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
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1997.会,
[20]M].呼和浩特:内蒙古曹建华,金永田.临潢史记[
人民出版社.
[21]马凤磊,青白音.辽上京城的兴建、布局及相关问
J].太原大学学报,2001,(3).题研究[
[22]J].寻田广林.辽朝上京的营建及其划时代意义[
2001,(5).根,
[23]——辽上京临潢府[J].大连大王禹浪.契丹故都—
2005,(261).学学报,
[24].上海:上海人民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
2006.出版社,
[25]J].齐鲁学李冬楠.辽代都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09,(3).刊,
[26].华中建筑,2009,诸葛净.论辽之京城体系[J]
(7).
[27]A].杨家骆.辽史汇编:马真吾.契丹上京临潢府[
C].台北,1973.第9册[
[28]A].赤峰哲学社会科王晴.涞流河非辽上京河流[
[参考文献]
[1]M].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分册[[2]Z].百度百科·西辽河词条[
[3]脱脱.辽史·地理志·上京条[M].中华书局,
1974.
[4]Z].嘉庆重修一统志[
C].1984.学联合会论文集[
[29]——兼考金上京之冯永谦.辽上京附近水道辨误—
.辽金史集[C].北京:书目文献曲江县故址[A]1987.出版社,
[30]J].北方葛华廷.辽上京临潢府所临之潢水考辩[
1990,(1).文物,
[31]J].北方文物,葛华廷.辽上京之御河、沙河质疑[
1993,(2).
[32]王景志,金永田.辽上京出土“击腰鼓人物”玉牌
J].民族民间舞蹈研究,1985,(2).浅析[
[33]J].松州学刊,1987,(4-苏赫.辽祖州城和祖陵[
5).
[34]J].北方文物,1996,(1).葛华廷.辽祖州石室考[[35]A].内蒙古东部区张松柏,冯雷.祖州石室探索[
.北京:海洋出版社,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1.
[36].赤峰日报,2003-09金永田.辽祖陵踏查记[N]
-01.
[37]J].金永田.辽上京城址附近佛寺遗址及火葬墓[
1984,(3).内蒙古文物考古,
[38]J].辽海文物王未想.辽上京发现辽代鲜演墓碑[
1987,(1).学刊,
[39]刘凤翥,金永田.辽代韩匡嗣与其家人三墓志铭考
J].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0,(9).释[
[40]王玉亭.从辽代韩知古家族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
.辽上京研究论文选[C].赤峰:政化的问题[A]
2006.协巴林左旗委员会,
[41]M].中华书局,1974.脱脱.辽史:卷37[
[42].上海古籍出版社,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2[M]
1985.
[43]董新林,塔拉.辽上京城和祖陵陵园考古发现与研
A].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究[
C].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集[
[44]N].赤峰资询,2011-10-29.沉默的太阳[[45]A].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杨富学.回鹘与辽上京[
C].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出版社,
[46].上海:上海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6·高昌[M]
1985.古籍出版社,
[47]J].禹贡,1935,(8).王日蔚.契丹与回鹘关系考[
责任编辑:思动
TheAncientCityontheWestSideofLiaoheRiver
———LiaoUpperCapitalLinhuangCity
WANGYu-lang
(Dalian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TheXarMoranRiveristhemainstreamofWestLiaoRiver.Atthebeginningof10thcentury,ADKhitanhasbuiltaLiaoCityinthebasinofXarMoranRiver,whichwasthecenteroftheLiaoDynasty.ThisspecialcityisthemostspectacularandbrilliantcityoftheChineseancientnorthernnationalitiesafterthenorthernWeiDynasty.SincethedeathoftheJinDynastytheLiaoCityhasdisappearedfrompeople’smemoryforawhile.Afterthat,fromthethelocationoftheLiaoCitywasfoundandKangxiperiodtotheJiaqingperiodinQingDynasty,
confirmedagainbythose,whowrotethebook“UnityoftheQing”.TherediscoveroftheLiaoCityisconsideredbytheChineseandforeignscholarsfromthebook“MongoliaNomadicAge”,whichiswrittenbyZhangMuinDaoguangperiodinQingDynasty.Actuallyitisclearrecordedaslateasinthebook“UnityofQingJiaqingRevisedEdition”.Furthermore,theLiaoCity,whichwasbuiltformKhitanisstartingfrombinaryconcept,whichmeansitwasdividedintonorthandsouthtwocities.NorthcityistheimperialcityasthegovernmentforemperorofLiaoDynasty.Southcity-theHancityisasthemainbodyforaccommodatingHanChineseandallcountriesofproduction,business,livingplaceexceptforKhitan.TheLiaoCityisthesignofcivilizationofancientcityinWestLiaoRiverbasin.Itplaysaninestimableroleinthealterna-tingandspreadingthecultureandmerchandisetradefromtheareaofnortheastAsiatothein-nerAsia.
Keywords:XarMoronRiver;theWestLiaoRiver;LiaoUpperCapital
第33卷第7期2012年7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33No.7Jul.2012
[1004—5856(2012)07—0001—15文章编号]
辽河流域文明之四
西辽河流域的古代都市
———辽上京临潢府(上)
王禹浪
(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
[摘
10世纪初由契丹人在西拉木伦河流域建立起来的要]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
辽上京城成为辽王朝的统治中心。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继北魏之后所建立的最壮观最辉煌的一座特“大清一统志”殊都市。自金朝灭亡后,辽上京城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清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编写的文辽上京城的重新发现是清道光年人们发现并确认了辽上京城的所在位置。以往中外学术界一直认为,
《蒙古游牧纪》《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间蒙古学者张穆所撰写的一书,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最迟在“北朝南市”中已经有明确记载。此外,契丹人所修建的辽上京城从“二元”理念出发,采用了的二元体制,分为南北二城。北城即皇城,为辽朝皇帝的临政之所;南城即所谓汉城则是以容纳汉人为主体的包括契丹人之外的各族人的生产、生活、市易、井肆、居住的场所。辽上京城是西辽河流域古代都市文明的标志,对东北亚乃至内陆亚洲的文化交流与传布,商品贸易的往来等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西拉木伦河;西辽河;辽上京城[K878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识码]
一、西拉木伦河与辽上京城的地理环境
西辽河分为南北两个源流,其中北源的主
要干流是西拉木伦河。构成西拉木伦河的主要
碧流河、莎冷河、苇塘河、查干木支流有百岔河、
伦河、少冷河、乌尔吉木伦河、查干木伦河、白音高洛河等。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山地,属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红山北麓海拔1420米的白槽沟河,流经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与老哈河汇合后成为西辽
河。在历史上,西拉木伦河有潢水、饶乐水、吐
。“从发源地至与老哈河汇合后护真水等称谓
全长380公里,其流域面积32000多平方公里,全河总落差1134米。由于河水夹带大量的黄沙,故在历史上就有‘潢水’之称,在文献中为了与黄河相区别,故以‘潢水’称之。西拉木伦河的主要支流是少冷河,又写成‘少郎河’全长约204公里,发源于翁牛特旗西部三岔裆
流经乌丹镇南在翁牛特旗的海拉苏镇山东麓,
注入西拉木伦河右岸。蒙古语称少冷河的发音‘纯都布高勒’,‘高勒’,‘纯都为就是河的意思
‘响水’,‘纯都布高勒’布’汉译为译成汉语就‘响水河’具有的意思。由此可知,少冷河在汉
[2012-05-10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禹浪(1956-),男,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东北史与东北亚古代史
研究。
,语地名中则被称之为‘响水河’其地名的含义形成飞瀑,水来源主要是因为少冷河河床沉陷,[1]”击坚硬的河床后响声如雷而得名。西拉木
伦河所流经地域的地貌,主要是山地、丘陵、湿地、沙地,以及少量的山间盆地与河流冲刷而成的川地。作为西辽河流域北源的西拉木伦河流
——辽朝上京临潢府的都城域的古代都市文明—
就坐落在这片复杂多变的依山面海的地理环境
中。
从契丹人肇兴于此的意义上说,西拉木伦河应该是契丹人的母亲河。辽朝上京临潢府位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中游左岸,内蒙古巴林左旗所在地的林东镇南郊。西拉木伦河的两条支流即乌尔吉木伦河与白音高洛河二水,在辽上京城的东南隅相汇合后流向东南,并注入西拉木伦河。乌尔吉木伦河发源于辽上京城北部沙布冷山的南麓,而白音高洛河则发源于辽上京城西北乌兰达坝山的西南麓,流经白音乌拉苏木
在哈达英格附近折而东流;穿过辽上京后南流,
城皇城与汉城之间的城垣东流,并与由北向南流经辽上京城外之东南的乌尔吉木伦河相汇合。这两条河流是构成辽上京所在地的重要水源,也是辽上京城利用西拉木伦河支流沟通南北和东西交通的水运航道。
辽上京城的正南方向,则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与西拉木伦河河道左岸滚动的沙丘。西拉木伦河的走向呈由西向东的直线贯通的形式滚滚东流。乌尔吉木伦河与白音高洛河汇合后继续南流至阿鲁科尔沁旗的巴彦包特折而东流,并与发源于阿鲁科尔沁旗北部乌兰达坝山东南麓的欧木伦河在天山镇东南的道德苏木相汇合,与西拉木伦河相并行东流,纳入海哈尔河等诸水注入西辽河。西拉木伦河汇合老哈河后成为西辽河继续东流,经过内蒙古哲里木盟通
。“西辽河于内蒙古自辽市后纳入诸水东南流
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台河口分为南北二支,南支为主流西辽河,北支为新开河。二河于双辽县汇合后南下,至福德店汇合东辽河后始称辽河。经铁岭后转向西南,至六间房再一分为二,一股南流为外辽河,在三岔河地方与浑河、太子河汇合,俗称大辽河,经营口市西侧注入渤海,河口处被称为辽东湾。另一股西南流称双台子河,经盘山之南汇绕阳河后,直接注入渤海,又有外
[2]”辽河之称。
如果从宏观上观察,西拉木伦河与西辽河
实际上构成了防御辽上京城正南方向的西段,
天然水道防线,而在辽上京城的正东方向上,过乌兰达坝山向南延伸的山脉,便是一望无际的沙坨和大片的湿地。这片湿地和沙坨经阿鲁科尔沁旗东、东南部后可直达吉林省的通榆、洮安、白城一带,并与松辽大平原相接。从阿鲁科尔沁旗南部的天山口镇,沿着乌尔吉木伦河与欧木伦河之间的山地逐渐向北地势高耸,直达乌兰达坝山河沙布冷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山体屏障,拱卫着辽上京城的东部防御。在辽上京城西部则有两条西拉木伦河的支流,为查干木伦河与傲尔盖河,这两条河流均发源于辽上京城北部和西北部的乌兰达坝山,并由北向南在辽上京城西部注入西拉木伦河,成为辽上京城西部交通与防御体系的重要河道。辽上京城的北部与西北部则是连绵不断逐渐抬高的大兴安岭山地。
总之,辽上京城的正东与东南方向是地域
湿地、草原、平原、河谷和宽阔的渤开阔的沙丘、
海海湾。如从辽上京城宏观地理环境上看,上
面向东南开京城的位置是背依大兴安岭山地,
阔的辽海大地。辽上京所在地地势由西北高逐渐走向东南低。这一地理环境与《辽史·地理志》所形容的上京地势完全相合:辽上京之地“天梯、蒙国、别鲁三山环峙,负山抱海,天险足
[3]。“三山环峙”,以为固”所谓的说明“天梯、蒙
国、别鲁”分别是环峙的三山地名,其所谓的“三山环峙”当在辽上京周围的北、西北、东北。“负山抱三个方向的大兴安岭山地中求之海”之句,则是从辽上京周围的宏观地理环境中去理解,抱海的方向当为辽上京东南的渤海湾之地。
辽上京临潢府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势极具地域特色,其西北横亘着由东北伸向西南
。“乌兰达坝”的大兴安岭南部的乌兰达坝岭
、“红山”、“赤峰”,为蒙古语,意即“赤山”其中
蕴含着紫色之意,所以古代又有“紫山”或“赤”、“乌兰岭”。《辽史》山之称中所谓的“别鲁”之山的名称,亦即“波罗”之名称的同音异写,
,其本义即“紫山”而“波罗城”译成汉语则有
“紫城”之意。今乌兰达坝岭,可能就是《辽史·地理志》中所记载的辽上京的“三山”之一的“别鲁”“天梯山”山,而很可能就是辽上京东侧
阿鲁科尔沁旗境内的天山镇附近的山岭。也就
“天山镇”或“天山口镇”的地名中所保留是说
“天山”的之地名当有其数百年传承的历史意
,“蒙国山”义。由此可以推断的位置当在辽上
京所在地的西或西北方求之,因为辽上京的正
中的记载南方则是西拉木伦河。既然《辽史》
辽上京周围是三山环峙的地势,蒙国山的所在位置当在辽上京西北方位上求之。
众所周知,辽上京所在地的都市称谓为临潢府,而所谓临潢府的实际含义就是辽上京城临近潢水之意。学术界曾经对潢水究竟是哪一
今条水的问题进行过广泛地讨论。有人认为,
流经辽上京南北二城的白音高洛河即辽上京附
“潢水”;而有人则认为,近的今西拉木伦河才
“潢水”。其实,是真正的我们只要认真地审视
白音高洛河所流经的地域,就不难理解辽代的潢水地望了。白音高洛河与乌尔吉木伦河二
在辽上京城的东南隅汇合后流向东南,经阿水,
鲁科尔沁旗,又入哲里木盟,注入新开河。根据目前乌尔吉木伦河下游延伸的古河道表明,乌尔吉木伦河实际上原为西拉木伦河的支流。依据地质变迁所提供的数据说明,由于历史上松
使辽分水岭的抬升及西辽河北部沙丘的发育,
乌尔吉木伦河逐渐改变了原来的流经方向,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乌尔吉木伦河蜕变成内流河的形态。这就是从地图上所看到的乌尔吉木伦河
就消失在沙丘和湿地的流经到默林庙附近后,
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乌尔吉木伦河实属西拉木伦河(潢水)的支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今白音高洛河与乌尔吉木伦河均属于辽代的西拉木
——即潢水水系。因此辽代的临潢府之名伦河—称,则与此二水原来注入西拉木伦河(潢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河流改道和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以及人工的作用均可以改变河流的走向,这是毋庸置疑的。辽上京城的正南方向在靠近西拉木伦河的地方,则是连绵起伏的片片沙带,这些连续不断的沙带一直与自西向东流淌的西拉木伦河左岸相伴随。西拉木伦河流经龙化(辽之龙化州附近)州北部后与发源燕山北麓的老哈河相会继续东流,经科尔沁沙地北部的通辽市,北纳新开河、南接敖来河南流直入渤海。
辽上京城的正东,则是一望无际的沙坨和湿地,经阿鲁科尔沁旗直达吉林省的通榆、洮
安、白城一带,并与松辽大平原相接。由乌尔吉
构成木伦河冲刷而成的几条较大的横川并列,
了辽上京东部的重要产粮区和宜农宜牧的经济
辽上京城的正东与东南方向是地域区。总之,
湿地、草原、平原、河谷和宽阔的渤开阔的沙丘、
上海海湾。如从辽上京城宏观地理环境上看,
京城的位置是背依大兴安岭山地,面向东南开阔的辽海大地。这一地理环境与《辽史·地理志》所形容的上京地势完全相合:辽上京之地“天梯、蒙国、别鲁三山环峙,负山抱海,天险足
[3]。“三山环峙”,以为固”所谓的说明“天梯、蒙别鲁”分别是环峙的三山地名。其东北当国、
“别鲁山”,为已如前述,而“蒙国山”可能就是
,“白音”辽上京西北的海拔最高峰的白音汉山
。“天梯山”即富饶之意则可能在今乌尔吉木
即近阿伦河与查干木伦河二水的相交处附近,
可能为天鲁克尔沁旗的天山镇。天山之地名,
梯山之名讹传而来。今天山镇附近有平顶山之地名,附近有一山,山形似梯,犹如天梯一般,疑
“天梯山”。可见,此山当为辽之辽上京周围的
“天梯、别鲁、蒙国”三山当在其东北、西北和正东的三个方向上。辽上京城的西南则是纵贯蒙
,这是自古以古高原南北数百里的“平地松林”
南部直达承德北来天然形成的一条松树林带,
“坝上”———清朝皇帝的狩猎的木兰围场。部的
过平地松林向西则可直抵云州(今山西大同)境内。
综上所述,辽上京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的
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地位与特色决定了其政治、
角色的重要意义。其西、西北与东北构成了契丹人的狩猎区,而东部与东南则构成了牧业以及兼容农业的农牧区,辽上京的南部则是与中
交通、朝贡、使聘以及文化原往来的商业贸易、
交往的特殊区域。过潢水后则又进入老哈河流域的发达农业区。广袤的大兴安岭为其提供了
辽阔的草原与用之不尽的狩猎和采集的资源,
湿地为其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牧场,肥沃的河谷川地和辽阔的海湾为其农业生产和渔捞
上述的山川经济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总之,
地貌特征是形成西拉木伦河流域都市文明的地理环境,其优越的环境和地理优势是契丹人定都西拉木伦河建立辽上京临潢府城的重要基础。
二、辽上京临潢府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综述
在今内蒙古东部靠近大兴安岭南麓,西拉木伦河流域的左岸巴林左旗林东镇南,有一座用夯土版筑而成的古代都市废墟。这就是9-11世纪称雄于中国北方与五代十国、北宋王朝
——上并存的由契丹人建立的大辽帝国的都城—
京临潢府故址。这座古代文明的都市是由游牧民族契丹人,在变家为国后仿效中原汉族人建立的,也是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代民族正式修建的文明城市。
,辽上京城的故地,原称为“大部落之地”
“林胡故地”,,又称为本名“林荒”今“林东”镇
“林胡”地名的来历当与相关。此外,在《辽史》
、“龙眉宫”、中有关辽上京之地,还有“苇甸”
“西楼”、“明王楼”等称谓。916年(辽神册元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统一了契丹各
于龙化州之地(今通辽市库伦旗扣诃子部后,
镇酒局子村西北古城)建国称帝,初立国号以族称名之,曰契丹国。918年,阿保机命礼部尚
在“西楼”的基础之上修建皇都,这书康默记,
是辽上京临潢府城正式营建的开始。然而,辽上京的称谓则是始于辽太祖阿保机死后。938
,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皇都之名为“上京”此
,“燕云十六州”时正处在辽朝的初盛时期之地
已经为辽朝所有。辽王朝所建立的五京之制已经完备,原辽之南京辽阳府改为东京辽阳府,燕京改为南京,同时又以云州(今山西大同)为西京,今内蒙古的宁城为中京大定府。
众所周知,建立辽朝的契丹族属于东胡鲜卑的后裔。契丹人一直以车帐为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迁徙生活。契丹人素无邑室,居无常处。后来,契丹人在不断地与汉人接触中,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经燕京的汉人指教,契丹人才始有城郭宫室之制。辽王朝于907年建国与我国历史上的“五代”相始,至1125年,被女真人所灭亡,几乎与北宋相终,这个北方帝国王朝共存在了二百一十八年。
辽上京临潢府始建于918年,而女真人则于1120年攻占了这座都城,并一度改称辽上京
1150年又改称为临潢府路。金为金朝的北京,
朝灭亡后,这座昔日繁华的故都便逐渐成为废墟,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清朝康熙
至嘉庆年间,由于清朝官修大清一统志的缘故,
辽上京城才又被著录在官修的《大清一统志》中。
《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前后编辑过三部:即康熙《大清一统
、《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志》乾隆
嘉庆十七年(1812)四月,仁宗下令重修《大清一统志》。这次重修经历了三十年,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才最终完成。重修的内容,主要是补充乾隆四十九年至嘉庆年间的一些重大变化,同时也是对康熙年间开始编修,历经雍正、乾隆三朝所官修的前两部《大清一统志》的补充。又因为此次编修开编于嘉庆十七
取材内容则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止,年,
《嘉庆重修一统志》。所以被称为
《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一书中,已经明确记
。“临载了巴林左旗之地为辽上京临潢府故地
在旗东北……,今巴林东北一百四十潢府旧城,
里,当乌尔图绰农河会和戈图绰农河之处,有波
周十二里,内有三塔,久毁。疑即古之罗城址,
”《嘉庆重修一统志》临潢。中的《蒙古地理
志》的考证,当必早于嘉庆,而是形成于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有的学者认为“从元代以后,辽上京城为世人淡忘了数百年之久。直到清道光二十六年(1864),清代史地学者张穆在
重新发现了辽上京城踏查巴林旗山川水系时,
《蒙古游牧记》中明确了辽上京城的址。在其
[5]。具体地理位置”以往许多学者都认为确定巴林左旗大板镇东北140里,乌尔图绰农河会
和戈图绰农河之处附近的波罗城即辽代上京临潢府故址,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蒙古史学家张穆在其所著的《蒙古游牧记》一书中正
《蒙古游牧记》式提出的。张穆在一书中写道:
“今巴林东北一百四十里,当乌尔图绰农河会和戈图绰农河之处,有波罗城址,周二十里,内
”有三塔,久毁,疑即古之临潢。如果把《嘉庆重
《蒙古游牧纪》修一统志》和张穆中对辽上京临
潢府故址所在地的考证文字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张穆所确认的辽上京临潢府所在地的考证,显然是完全抄袭了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的考证。在考证文字的表述中除了对临潢府故城旧址的周长里数不符外,其他考证文字几乎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张穆《蒙古游牧纪》在考
[4]
证辽上京临潢府故址时,完全参照和因袭了清
朝自康熙以来至道光年间成书的《大清一统志》的成果。清末学者曹廷杰在其《东三省舆
[6]
地图说》中因袭《嘉庆重修一统志》的说法,
“波罗城”巴林左旗之即为辽上京城故址,并对
辽上京城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清末学者李慎儒对辽五京进行了实地考证后,写成了《辽史地
[7],在这部著作中他对辽代五京、州、理志考》
县、山川一一做了考证,并标注有古今对比的地理位置。在对辽上京地理位置的判定这一问题上,李慎儒赞同张穆和曹廷杰的观点,即辽上京城故址就在巴林左旗。至此,关于辽上京临潢府故址的地理位置已经确认,并一直影响到民国时期和现当代学者的考证。金毓黻的《东北
[8],又专文对辽上京遗址进行了详细的通史》
考证和研究,金毓黻赞同张穆、曹廷杰、闵宣化
波罗城即为辽上京等人对辽上京城址的考订,
城故城已确定无疑。
1912~1920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闵宣化先后两次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了《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一书,将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的波罗城址,也推定为古之临潢府。他
曹廷杰、李的观点显然是受到了清末学者张穆、
慎儒等人的深刻影响。然而,这毕竟是欧洲人第一次对辽朝历史遗迹所进行的实地考察。闵
,“在巴颜河(一作布雅乃河,宣化在书中写道
又作布雅鼐河)与二赤木伦汇流之处,今有一大城之废址。此处二城相接,其一在北,其一在南。南城现有巴颜河横贯其间。巴颜河自西南来,流向东北入此南城之西,出此南城之东。《辽史》谓南城较北城垣低一丈,观今日南城不及北城之厚,其不及北城之高,更可知矣。其间更有一不同之点,北城每七十弓必有一土垛突出城外,必为昔日敌楼之故址。此城既非正方形,亦非长方形,南、东、北三方为直线,西城分为三段。北城宽一千弓,北门偏在西北角。此
《辽史》城与所志上京之北城相符,城墙高于南
[9]”城,有四门及楼橹。作者判定,其地有南北
二城,北城高于南城,北有敌楼,南无敌楼,与史志相符;二水汇流之处,又距祖州四十里。此城即为辽上京城故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多次来到辽上京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辽上京,辽庆陵、祖州等进行考古发掘。如江上波夫等人先后两
次到内蒙古锡林郭勒、昭乌达、乌兰察布盟等地区进行考察。第一次考察即1931年6月28日至8月27日,第二次为1935年9月1日至10月上旬。其中,参加第一次考察的有江上波夫、赤崛英三等人对锡盟、昭盟、乌盟以及林东辽上京城址都进行了实地踏查。江上波夫在考察结束后,通过对考察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后出版了
①
《蒙古高原行纪》一书。同年,南满医科大学教授黑田源次禾、竹岛卓一等人,以日满文化学会的名义对辽庆陵又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撰写出《林东古迹踏查记》了一书。1939年田村实造、小林行雄也对辽圣宗庆陵进行全方位考古调查。发掘了辽庆陵中的东陵,对地宫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壁画临摹和摄影,并揭走了一部分保存比较好的壁画。后来田村实造和小林行雄执
、《辽陵帝笔撰写了《西拉沐沦河调查旅行记》
。同年,后的哀册与庄陵》鸟居龙藏对蒙古地
区出土的陶器、石器和金属器进行考察,同时对
辽庆陵都进行过调查研究。其代辽上京城址,
[10]
《辽上京城内遗存之石人考》。表著有在这部书中作者赞同我国学者对辽上京城址位置的判定,并对辽上京城内遗迹及其南塔等进行了勘查。另外他还著有《辽上京以南伊佛山上之辽代佛刹》一书。1941年,受聘于满蒙古迹保存协会的三宅俊成在林东一带也调查了辽代遗
收集了一批辽代文物,并撰写成《林东辽代迹,
古迹调查记》一书。1943年日本东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岛田正郎率领祖州考察团对辽朝祖州
。后发表勘察报告《祖州城》进行考古勘察,
1953年,田村实造、小林行雄两人又再度合作
《庆陵———关于东蒙古辽代帝王陵墓的编著了
。此外,研究报告》美国学者南希·沙茨曼·《中国的帝都规划》斯坦哈特在一书中,对辽上
京建筑规划特点和规划思想也进行了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中外学者对辽上京临潢府故址的考证和论述中,几乎没有提到清
,康熙至道光年间官修的《大清一统志》而提到
最多的则是清人张穆及其所撰写的《蒙古游牧纪》一书。实际上对于辽上京城的考证和确认而是清朝官修的的主要成果并非是张穆其人,《大清一统志》。
早在张穆与闵宣化成书之前,嘉庆年间成《重修大清一统志》:“今书的就有详细地考证巴林东北,当乌尔图绰农河汇合戈尔绰农河处,
”有波罗城址,旧有三塔久毁,当即古之临潢。
此乌尔图绰农河汇合戈尔绰农河,即今天辽上京城东南的白音高洛河与乌尔吉木伦河的汇合处。亦即闵宣化在书中提到的“巴颜河(一作布雅乃河,又作布雅鼐河)与二赤木伦汇流之
今有一大城之废址。此处二城相接,其一在处,北,其一在南。南城现有巴颜河横贯其间。巴颜河自西南来,流向东北入此南城之西,出此南
。城之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辽上京城遗址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对辽上京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也随之展开。许多东北史地学者与考古工作者陆续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辽上京城址及附近先后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与遗物。主要有汪宇平先生《昭乌达盟林东古城发现古代碑座等遗
《昭乌达盟林东清理了十座辽代墓物、遗迹》和
。郑隆先生在《辽代上京古城的遭遇》一文葬》
中报道了辽上京城遗址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破坏的问题,提出应当对其重视和加以保护。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辽上京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第一批内蒙古文物工作队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认真的勘测。此次勘测的重点是辽上京的皇城即北城,对南城(汉城)和郛郭做了深入的实地调查。在对皇城的勘测中,着重对辽上京的城墙和城门的
以及纵横交错的街道、宫殿、官署、建造结构,
坊、司、寺院等建筑遗址做了详细地勘测,基本摸清皇城内建筑布局的基本情况。最终形成了《辽上京城址勘察报告》刊发在《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1994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此外,其他勘查和介绍辽上京的资料还有:内蒙古文
《内蒙古文物资料选辑》,物工作队编巴林左旗
文化馆的《辽上京遗址》和昭乌达盟文物工作
《辽上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记述》。站编印
1973年,辽宁文物普查队再次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勘测,资料未见报道。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航空摄影,利用高科技对辽上京城做了全新的考察,考察报告有:杨林、雷生霖、徐为群等人编写《内蒙古东部地区古代大型遗址航空摄影考古勘查的初步收获》(2000),中国历史博物馆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
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内蒙
(2002)和《辽上古东南部航空摄影考古报告》
(2002)。京辽中京遗址》
20世纪50年代初期,辽上京研究论文主要是关于辽上京城址地理位置的判定,以及围绕辽上京城遗址、遗迹展开的一系列考古调查,而对辽上京城做深入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辽上京城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展开,为学术界研究辽上京城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因此近三十年来,国内学
涉及术界所发表的有关辽上京城研究的论著,
辽上京城址建筑、历史地理、城市文化、宗教风俗、建筑结构、城市布局、生产方式、经济状况、市井生活、文化交流等众多领域。
辽上京城遗址的研究主要有:王晴《辽上
[11]
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记述》考证了辽上京城的历史沿革、南北二城的形制。作者认为辽上京城的周长为12173米,合计24.34里,这个
中记载的“幅员二十七总周长恰好与《辽史》
里”相差不多。方志云在《辽上京城建筑
[12]
:“辽上京内城居皇城偏北,似乎考》中认为
”又吸收唐长安城的皇城位置。李逸友则在《辽[13]
一文中论述了辽上京代城郭营建制度初探》
城整体规划布局,与方志云观点不同的是作者
,提出了皇城最初规划是“坐西朝东”而非“坐
,北朝南”在建筑形式上既仿效中原城市布局
模式又融入了本民族特色。李逸友在《内蒙古
[14]
历史名城》中对皇城“坐西朝东”这一观点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论述。不同于王晴先生的观点,李逸友认为“辽上京城周长为8916.9米,
。即皇城东、约合17唐里”北、西三墙加汉城
东、南、西三墙的总长度为全城周围长度。与《辽史》记载“幅员二十七里”不符,相差过多,
《辽史》疑为记载有误。从地表上看,看不出在汉城南面有任何建筑遗存,只能进一步钻探发掘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再做考证。李作智《论辽
[15]
上京的形制》考订了辽上京更名前作为辽皇都的形制、故址、皇都更名后的南北二城,以及
、“内城”。据作者考辽上京“郛郭”与“子城”
“辽上京由皇都发展而来。皇都当初原非一证
。座城池,并在其更名之前,已具有内、外二城”
“内城,”,“其所谓的郛即更名为上京后的皇城
。另外,郭,即上京之汉城”作者又从形制上对
皇城和汉城进行分析,认为皇城和汉城建筑形
制即是契丹游牧民族与汉族长期交流的产物,
又体现契丹维护和加强统治,采用“因俗而治”
“辽上京南、的特点。尤其是北二城之形制,酷。巴林左旗文化馆《辽上京遗似明代北京城”
[16]
址简介》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辽上
形制作了详细的介绍。除京城址的地理位置、
此之外,还对巴林左旗内辽祖州城址、辽祖陵、
“真寂之寺”辽代石窟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
及洞山辽代“平顶山云门寺”址和许多辽金城址、村落址、边堡及墓葬等简要论述。项春松
[17]
《辽代历史与考古》认为辽上京由北皇城、南汉城和郛郭组成。皇城南墙并不是与汉城共享,也就是说汉城有独立的北墙,皇城与汉城间并无墙连接。皇城包括郛郭和大内两部分。张
[18]
《辽上京城址勘察琐议》郁认为辽上京皇城最初规划是依据契丹人旧有的“崇东拜日”习俗而建。在上京城外围,经过挖掘考证,发现在皇城和汉城外围还有建筑遗迹,疑为郛郭。徐
[19]
《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指苹芳
“从城市规划而言,出辽上京也已恢复到一千
。曹五百多年以前东周时代‘两城制’的观点”
[20]
《临潢史记》建华、金永田对辽上京城北面皇
城和南面汉城在功能区分上表现出来的“前市后朝”这一特点进行论述。这一时期的研究,
《辽上京遗址札记》还有孟广耀等文章。进入21世纪,学者对辽上京及其附近遗址、遗物研究有了新突破,在针对辽上京城遗址
民族研究基础上开始关注辽上京的城市功能、
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马凤磊、青白音《辽上京
[21]
城的兴建、布局及相关问题研究》对上京城营造的规划思想作了全新的诠释,从总体布局
“天人合一”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建筑组群布局
,“辽上京的建筑,上无论是早期东向建筑还是后期南向建筑,很多都体现出中原汉文化,采用均衡对称、半空半闭的方式,似是一个四合
。在建筑的艺术加工和造型方式上,院”根据考古发掘和近年来上京城周边清理发掘的辽代
,“辽上京建筑的装饰,墓葬材料来看并不像后
世那样繁杂随意,鸱尾、龙吻不仅是屋脊的装
。田广林《辽朝上京饰,还起到连接梁的作用”[22]
的营建及其划时代意义》中论及了契丹族起源、辽上京的营建及其对中华国家、中华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作者认为“辽上京并非北方草
,原破天荒的第一次出现都城”而是早在辽上
京出现以前,已经有类似汉右北平郡的城郭。
[23]
《契丹故都———辽上京临潢府》王禹浪对围绕辽上京城颇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辽上京城形制与城垣分布范围问题上,作者认为在皇城与汉城的外部还有一道郛郭城垣,周长大致27唐里,与《辽史》记载相符。并阐释了辽上京城在整体规划思想上采用南北二城,白音高洛河由西向东流过,这种一条河流将整座城一分为二的二元体系的设计理念对后世都城建筑影响很大。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
[5]
现和研究述论》从文献上考察了辽上京城址的营建和废弃,以及再发现的过程;同时对上京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情况进行了整合和初步
[24]
研究。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在对辽上京城布局分析上,认为辽上京城大体采用了唐代长安城体制,同时又保留了契丹族旧有的体制。李冬楠在《辽代都城研究中的几个问
[25]
题》对辽上京的朝向,辽上京城分南北的原因,辽代都城对中原都城的仿效等问题进行了
[26]
阐述。诸葛净《论辽之京城体系》对五京逐步建立的社会背景及其地理位置与四季捺钵地点关系的分析,论及了上京在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上京城与其他京城相互关系的变化与辽之政治体制及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密切关系。
此外,还有塔拉、董新林《辽上京城址初露,《论辽朝五京的城市功能》,王德忠王明端倪》
《辽代上京中京之城市形态》荪和《辽上京中京
。与渤海上京唐宋都城之都市形态》
辽上京城历史地理的研究:马真吾《契丹
[27]
,“曲江”上京临潢府》认为辽上京的河流中
,“二赤木伦”为主要河流,其次为“涞流河”为
“曲江”,“巴颜河”辽之为辽之“涞流河”与“罕”“为上京城外三大河流”,“三河会流,吐柏河
。王晴《涞流出蜘蛛山隘口,是为辽之按出水”
[28]
流河非辽上京河流》结合历史文献对涞流河进行详细考订,作者认为涞流河为金上京附近的河流,在今黑龙江双城县境内。元代撰修《辽史》时,将涞流河误载入《辽史·地理志》
《辽上京附近水道辨误———兼考金中。冯永谦
[29]
上京之曲江县故址》认为闵宣化提出的“昔日巴颜河(即沙里河)或曾绕城三面,观河道履更之迹,及东北角之凹处,似为当时绕流之故辙”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同时指出马真吾《契丹
上京临潢府》中对辽上京城河流的程度划分不够妥当。冯先生还对贾敬颜先生《东北古地理民族丛考》中对“曲江”考证提出质疑,冯先生
“曲江”大胆考证根本不是一条水名,而应是一
个建置地名。葛华廷《辽上京临潢府所临之潢
[30]
水考辩》就目前史学界大都认为今西拉木伦河为上京临潢府所临之潢水说法予以考证,经
中记载辽上京所临之潢水葛先生考证《辽史》
当为今巴林左旗界的沙里河,又名白音高洛河。
[31]
《辽上京之御河、葛先生又有文沙河质疑》对
《辽史》所载辽上京临潢府之御河、沙河进行考证,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勘查后判定御河、沙河并非是辽上京河流,也非在辽境,而是与辽同时期的北宋北京大名府境内之河流。2009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首届辽上
,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收录了
几篇关于辽上京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文章。其
、中有冯永谦的《辽代失州县考证》金永田《关
“西楼”、于契丹诸问题的探考》杨富学《回鹘与、《辽上京“涞流河辩考”》、左利军张兴辽上京》
《乌力吉沐沦河历史名称考》国等文章。
辽上京城出土遗物研究:在辽上京城及其附近遗址发掘工作过程中,陆续出土一些遗物。这些出土遗物涉及玉牌、钱币、铜镜,还有踹石,等等。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主要有王景志、金永
[32]《辽上京出土“击腰鼓人物”田玉牌浅析》对于1978年9月在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辽
出土一方浮雕“击腰鼓上京汉城遗址勘查中,
人物”玉牌的形状、尺寸及其艺术价值等方面作了简要探析。
辽上京城遗址及其附近连续有钱币、银锭出土,不仅数量大,形制种类也不同,引起学者和钱币爱好者广泛关注。研究这方面的学者及
《辽上京出土契丹银币释文》,论著主要有王晴
《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三件宋代银铤》,金永田
《辽上京出土辽代窖藏部分古铜钱》,康立君苗《辽上京回鹘营发现之钱币》,胜军王未想《辽
来不只是梳妆打扮的器具,它还是一种护身符,
更进一步是保护亡者灵魂的护身符。有关铜镜研究有金永田《辽上京出土许由巢父故事铜
。在《辽上京遗址考察报告》镜》中在对皇城试掘中出土砖、瓦和建筑装饰共11件;柱础石8件,另有石狮1件;铜器7件;弯月形饰器1件;铁器共出土92件;骨器出土25件;出土陶器残片约115件;共出土粗、细瓷片约190件;黑色琉璃指环1件;出土货币66枚。由于此次发掘重点是皇城,故皇城出土遗物比较多,汉城出土遗物比较少。
其他遗物研究有王未想《辽上京发现“扑》,《辽上京首次出土“踹石”》满”金永田及《辽
》。刘冰主编的《赤峰博物上京出土的“塔范”
馆》收入了在辽上京及其附近出土的文物。此外,刘凤翥、唐彩兰、青格勒编著的《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汇辑》已经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书中收集了大量的辽上京地区出土的辽代碑刻。辽上京契丹辽文化研究
2009年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会编辑,
《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收录了大量的辽上京研究的论文。其中董新
塔拉所发表的《辽上京城和祖陵陵园考古林、发现》一文,则是近年来辽上京城考古发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此外,还有彭善国《辽上京、城内瓷窑址的年代问题》辛蔚《辽上京地区出
“高氏之宝”考释》等。土的印章
辽上京城周边陆续发现一些辽代遗迹,对这些遗迹进行研究主要有苏赫《辽祖州城和祖
[33][34],陵》葛华廷的《辽祖州石室考》和张松
[35],柏、冯雷的《祖州石室探索》这几篇文章着
重探讨了辽上京附近发现辽祖陵、辽祖州石室地理位置与其结构形制,及其对契丹人祖先崇拜及生活方式的研究。金永田《辽祖陵踏查
[36]
记》是一篇踏查辽代祖陵散文,但处处写其踏查实际,为研究辽祖陵提供了重要资料。此
《九层台、。外,还有金永田日月宫及太祖庙》
在对辽上京城址发掘研究中发现一些与宗教有关的考古材料,此外在辽上京城附近还发现许多与佛寺有关的火葬墓。在辽代佛教盛行,佛教文化也深入人心,寺院作为传播佛教文化的载体具有更多功能。辽代佛僧在佛学界影响远及其他国家。这方面相关论著有金永田
[37]
《辽上京城址附近佛寺遗址及火葬墓》针对
,上京临潢府及其附近发现的银铤概说》康立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古城发现“瓷钱”君和“陶钱”》。这些文章从出土钱币、银锭材质、形制及其归属国家等方面考证,进而对深入了解辽国同其他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流通和商业贸易及民族关系。
铜镜是古人用来梳妆的器具,在契丹人看
史料中记载辽上京城及其附近佛寺盛行,在实
地考古勘查中发现一些佛寺遗址及与佛教有关的遗址遗物。金先生对这些考古材料进行梳理研究可与《辽史》中记载辽上京及附近佛寺相互印证,补充《辽史》失载之处。王未想《辽上
[38]
京发现辽代鲜演墓碑》对鲜演墓碑及其墓碑上所提及问题进行了探讨。鲜演大师虽然在辽
但至今研究很不够,专题论代对中外影响很大,
著亦很少,因此此墓碑的发现,使我们对鲜演大
及其在佛学研究上的成就有了师的生平事迹,
进一步的了解,为研究辽代晚期佛教的发展,并为考证有关史料提供了重要依据。王未想其他
《内蒙古巴林左旗出土辽代蔡志顺墓研究还有
》、《内蒙古巴林左旗发现辽代王士方墓志》、志
《辽国上京发现的契丹族墓葬壁画》、《辽代的
——辽上京寺院功能另一个文化学术传播园地—
《辽上京遗址周围出土的墨书铭文骨灰考》和
。此外,还有朱子方《关于辽代鲜演大师的匣》
、《辽代火葬墓》几个问题》杨晶和舒焚《辽上京
。的道士与辽朝的道教》
20世纪末,在辽上京城遗址附近陆续出土
墓志,这些墓志研究受了韩匡嗣及其家族墓葬、
到辽金史专家学者关注,相关研究有葛华廷《韩匡嗣墓志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刘凤翥、
《辽代韩匡嗣与其家人三墓志铭考释》。金永田
刘凤翥先生不但研究了韩匡嗣家族墓地所出土的汉文墓志,而且还对墓地所出土的契丹文墓志也进行了非常严谨的考释,并且译出了韩知
[39]
古、韩匡嗣及其后人的契丹名字。
相关研究还有王玉亭《从辽代韩知古家族
[40]
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化的问题》在仔细地研究韩氏墓志及其相关资料基础上,分别从韩氏家族契丹姓氏所表现出来的契丹化现象、韩氏家族婚姻情况,契丹上层社会对韩氏家族契丹化的认同程度三个方面对韩氏家族契丹化问题作了探讨。
目前,关于辽上京的研究学术界已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著述。但是,系统研究辽上京的专著还没有。同时关于辽上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例如:辽上京城的建都时间,辽上京城建都前的建筑形制,南北二城的腰垣究竟是一道城墙还是两道城墙,辽上京城北城(皇城)内的断臂观音像究竟是谁的化身,辽上京与西楼,辽上京与木叶山,辽上京城的南北二城的布局,辽
上京究竟有没有郛郭,辽上京周边的历史地理
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问题,
需要今后继续研究。
三、辽上京城的形制布局及其城市功能与文化
关于辽上京城的记载,早在宋人撰写的历
如《旧五代史文献中已经有了简单的记述,
史·外国列传第一》载:(契丹)“其俗旧随畜牧,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
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于漠北,
皆东向,如车帐之法。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
”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
关于辽上京城的形制与布局,在《辽史·
[41]
地理志·上京临潢府》条目中可以了解到如下较为详细的情况。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势于苇甸,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显
。上述《辽史》府曰临潢”中十三年更名上京,
的记载基本上是历史上考证辽上京历史沿革或
[42]
《契丹国志·上京》称谓演变的主要依据,而:“上京临潢府,条目中则称谓辽上京之地为乃
”。《辽史·地理志》大部落之地引《胡峤陷辽“曰:上京西楼”,“西楼”中可知辽上京又有记》
《辽史》之称。显然中称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
有误,而称之为王莽时期的东郡西安平之地”
北安平则有待考证。学术界一般都承认辽上京
“大部落”,、之地,最初称之为而后又有“苇甸”
“龙眉宫”、“皇都”、“上京”、“临潢”之称谓。
《辽史·地理志·上京临潢府》条,在叙述了临潢府所管辖的各县之后,又专门叙述了辽上京城的地势及其城市的形制与布局。
“上京,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天险足以为固。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金龊一箭,二百年之基,壮矣。天显元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中有历代帝王御容,每月朔望、节辰、忌日,在京文武百官并赴致祭。又于内城东南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岁太隅建天雄寺,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寺断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断腕楼,树碑焉。太宗援立晋,遣宰相冯道、刘昫等持节,具卤簿法服至此,册上太宗及应天皇后尊号。太宗诏蕃部并依汉制,御开皇殿,辟
承天门受礼,因改皇都为上京。
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门,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儿。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有楼橹。门,东曰安东,南曰大顺,西曰干德、北曰拱辰。中有大
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内。内南门曰承天,
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正南街东,留守司衙,次盐铁司,次南门,龙寺街。南曰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所建。寺东
宅东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齐天皇后故宅,
也。其南贝圣尼寺,绫锦院、内省司、曲院、赡国、省司二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天雄寺对。
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东门之北潞县,又东南兴仁县。南门之东
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回鹘营,
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驿西福先寺。寺西宣化县,西南定霸县,县
”县东迁辽县。西保和县。西门之北易俗县,
《辽史》“城高二丈,中所记的不设敌楼,幅
东曰迎春、曰雁儿、南曰南福;员二十七里。门,
西曰金凤,曰西雁儿。其北谓之皇城,高三丈,
,有楼橹”是把辽上京城的南北二城的形制进,“城高二丈,行了论述不设敌楼”说的是辽上
。“幅员二十七亦即所谓的汉城京城的南城,
。“门,里”所指的是整个辽上京城的周长东曰
迎春、曰雁儿、南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
,儿”则是指南汉城的三面城门,这里的南汉城没有提到北门,而西门与东门则分别开设有两座城门。南侧则开设一个城门,整座南城共有五座城门。南城的城墙高度是二丈,城墙上不设马面和附设的军事防御设施。皇城亦即北城的城墙建筑则与南城完全不同,北城城墙的高度为三丈,城墙上设置有军事防御设施。目前我们从辽上京临潢府故城遗址上残存的痕迹观察,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皇城的城墙的确较南城城墙要高大雄浑,且北城墙上均匀的分布着马面(雉堞),城门处都设制有高大的瓮门,其军事防御设施非常的完备。
2001年、2002年,考古工作者对辽上京城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测,确定辽上京城的平面略“日”呈字形,并由南北二城组成,北为皇城、南
为汉城。皇城城垣平面呈不规则六边形,宫城
位于皇城的中北部。皇城的城垣一般高出地面6~9米,《辽史·地理志》这与中的记载“皇城高三丈”基本吻合。皇城的东、西、北三面城墙均设置有马面,共45个,马面的间距约110米,现存马面最高约13米,与《辽史》中的皇城设“楼橹”有相合。辽上京的汉城与皇城的城垣(不含皇城南墙)总周长为8838.63米,约合唐制十七里左右。显然与《辽史》所载的辽上京幅员二十七里不合。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实测,皇城的东墙长1467米,北墙长1485.8米;西墙因不是直线南北两端向内斜折,北段斜折422米,南段斜折359米,中段直墙1063.1米,西墙总长度应为1889.1米,皇城的南墙应为1601.7米。皇城的总周长为6443.6米。汉城亦即南城,其城墙高度在2~4米,城墙上不见
的记载“城高二马面和瓮城设施。与《辽史》
丈,不设敌楼”相合。南城东墙长1290米,西
墙长1220米,南墙长1610米,三面城墙共计
[43]
4120米。如果把南城的北城墙的长度相加的话,那么南城的城垣总周长当在5721米。如果我们把皇城西侧城墙的南北两个斜折段的城墙数字相加的话,辽上京城的外部轮廓的周长应该为8961.9米。但是,无论如何南城小
皇城高于北城则是不争的事实。从地势上看,
于南城。这座由南、北二城组合而成的古代都
向人们昭示着昔日的繁华景象。经过考古市,
学者们的反复实测,在辽上京城的南北二城的外部还发现了郛郭城垣的痕迹,其周长大致为27唐里,《辽史》里数恰与中记载的辽上京实际里数基本相合。目前,保存较好的辽上京城的外部轮廓则是由皇城亦称北城和汉城亦称南城组合而成,并不包括最近在辽上京城附近发现的郛郭痕迹。在南北两城之间,有白音高洛河由西向东穿过,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这座古代帝国之都一分为二。这种以天然河流将整座城市分割成二元体系的做法,对后世的都城建筑影响很大。从整个城市的布局上观察,辽上京南、北两城二元体系的形成,则是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事等方面的内涵。北城为皇城,南城为汉城,其基本特征则是“北朝
。南市”
尤其是皇城的形制(即北城)十分特殊,城垣的东、南、北三面均是垂直,城墙相交处都成
为直角。唯独西城墙的南、北两端的城垣斜折
这样便使皇城的平面形成为六角。有成平角,
趣的是西墙南、北两端的平角基本上是相等的,这说明设计者对于这种城垣的形制具有独具匠心的思想理念。我们再从皇城的东、西、南、北四个对称的城门来观察,它们都是对称的排列在中轴线上。从皇城中间位置的“大内”发掘
[43]
146号皆为东向的台基上看,出来的第145、
“坐北朝南”皇城不仅具有的功能,同时还具有
“坐西朝东”的意味。如果我们再把皇城西侧城墙的南北对称的斜折角考虑进去的话,辽上京古城最初的修建很可能是先修建皇城内的龙
然后再修建皇城。其建筑特点很可能就眉宫,
是契丹人崇东拜日习俗的东向体现。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辽上京的皇城结构的发掘上,因此所获得的考古资料大多是对皇城大内和南街的内容。例:“在皇城内共发现了九条道路,为三横六如
纵。其中有出入皇城的主要大街,纵横交织在皇城内。街道多掩埋在地表以下20~30厘米,
4层之个别地方深达4米多。道路叠压3、
[43]
。“大内”,“大内”多”位于皇城中央部位的宫墙墙基已残毁,大致探明约为长方形,周长约2000米。内有宫殿、门阙、仓库等建筑基址,其中有两座大型宫殿修建在高约4米的台基上。
安德、五鸾”三大殿也是修建于天显年间,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皇城大内的九个对称的酷似大
很可能就包含了上述的三大殿遗址建筑群中,
:“又于内城东南隅建殿的建筑。据《辽史》载
天雄寺,奉安烈考宣简皇帝遗像。是岁太祖崩,应天皇后于义节寺断腕,置太祖陵。即寺建断
”腕楼,树碑焉。由此可知天显年间又在内城
(大内)东南角修建了天雄寺,同年因太祖阿保机死,应天皇后自断其腕,随葬太祖陵,为了纪念应天皇后的这一壮举,辽朝在天雄寺内建断腕楼以示永记。今辽上京城皇城“大内”东南600米处,即推测为天雄寺的地方存有一尊残高达近4米的无头残臂观音像,为赫赭色砂岩雕制而成。观音石刻西侧有石刻龟趺一具。如此高大的观音像为何存留于皇城内城的天雄寺附近,一直是学术界的难解之谜。笔者推测,这尊无头残臂观音像,很可能是应天皇后的化身。此观音像的所在地,当为应天皇后为祭奠阿保机之死断腕殉葬后,在天雄寺内修建的“断腕楼”之地。另外,在观音像附近,即天雄寺旁还
此龟趺可能就是当年纪念应留存有龟趺一尊,
天皇后断腕之举的记功碑。
应天皇后,姓述律氏(879-953),名月理朵,汉名平。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
“大圣大明天皇帝”,改为辽),自号封述律平为
“应天大明地皇后”。
述律皇后很有政治远见,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与李存勖的战争中连连失利,便派韩延徽为使向契丹求援。韩延徽进见时不肯跪拜,太
:“韩延徽守节不屈。”祖大怒,述律后谏道太祖
召来任命为参谋,成为左膀右臂。917年,太祖调动三万兵马要攻打幽州,述律皇后反对,她以树皮为例说:幽州周围有土有民,就同这树皮一样,三千骑掠其四野,如同树被剥皮而不能存活。太祖认为有理,停止了进攻幽州的行动。926年,太祖死,述律平以皇后身份摄军国事,一些大臣不服。她以殉葬为借口,处死了若干政敌,她自断右腕,纳入阿保机棺内,以代身殉。
“断腕太后”。述律皇后生有三子,从此被称为
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927年11月,耶律德光即位为太宗,尊述
“应天皇太后”。太后对太宗连年南律皇后为
征表示不满,她认为应“以争取民心,胡汉和好
。947年,为上策”辽太宗在南征归途中病死,
皇城南部有不规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
寺院基址。
其实,目前关于辽上京皇城的“大内”周缘尚没有探明,仅仅知道“大内”的北墙保存较
“大内”好。因此,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范围尚
不清楚。考古工作者在大内发掘中最有价值的
“大内”发现,就是在中部发现了一道东西走向
的隔墙。隔墙的北面是宽约10米的东西横街,“大内”将分为南北两部分。在“大内”横街的北部,以第15号台基为中心,两翼和后部对称分布着9座大型长方形台基,这是皇城内最大
[43]
的一组建筑基址。这一建筑组群是辽上京城皇城内最值得注意的建筑,很可能就是辽朝皇
。《辽史》帝的临政之所中所载的太祖阿保机
“天显元年,平渤海归,乃展郛郭,建宫室,名以
”天赞。起三大殿:曰开皇、安德、五鸾。所谓的
“乃展郛郭”可能就是在原来的皇都之外修建辽上京北城的外城墙,其实之所以称北城为皇
“皇都”。“开皇、城,实际上则是从的称谓而来
群臣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为帝,班师北归。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内蒙巴林左旗)另立三子耶律李胡为帝,命李胡率兵堵击。李胡兵败,她被逐出上京,软禁于祖州(内蒙巴林左旗哈达
953年病死,英格乡),终年75岁。谥号“贞,1052年,,烈”改溢“淳钦皇后”葬于祖陵。天雄寺内之所以存有如此巨大的观音像,的确值得分析和研究。从存留于辽上京博物馆的天雄寺观音像右臂残缺的角度看,似乎与述律平自断右腕有关。
考古工作者在解剖皇城正南街中的主要收获,就是弄清了连接皇城南门(大顺门)和大内宫殿区的南北大街的道路。根据董新林、塔拉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这一区域内共清理出近十层路面,可能有四次较大型的修补。路宽9~19米,路面发现有三条明显平行车辙的痕说明了大顺门很可能是三重券门门道,其上迹,
可能有高大的建筑。说明这条大街使用的非常频繁,且年代较长修补的痕迹较多。更能够判明当时皇城南门与大内宫殿区的联系较为密切,同时也可以推测由南城进入皇城的各国使节和官文书往来等均是由南门(大顺门)而入皇城或宫殿区。
《赤峰资询》另据记者报道:“2011年7月至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二队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上京城皇城西门干德门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并获重要发现。
干德门正门第一期和第二期属于辽代,而正门第三期属于金代。三次大规模地营建城门楼建筑,基本反映了辽上京城皇城营建的历史过程。干德门遗址由主门和瓮城组成。干德门遗址为一门一道建筑,门道应为梁架木结构。主门遗址由单门道、路面、墩台和城楼建筑组成。根据发掘资料可知,门道有三次大规模营建,墩台均略呈长方形。根据倒塌的砖瓦堆积推测,城门之上应有城楼建筑。
辽代干德门有两次营建。门道基础保存较好。第一次营建的干德门现仅存夯土基槽部门,为灰褐色夯土和沙石分层叠筑。第二次营建大体沿用原来门道的宽度。门道基础南北两侧下铺有石地口,其上置木地口,木地口上残有卯口,上插排叉柱。两侧地口石下,发现保存完好的夯土基槽,基槽深约3米。从考古发现看,
[43]
此次修筑是干德门最为重要的一次城门建筑。
门道宽(地口石内侧间距)约6.2米;地口石长19.9米。此期发现有L3、L4等多层路面。L3为此期最晚路面,在门道内中部,保存有较好的石门限,北侧有完好的门砧石,原来应设双扇版门。门道东西两侧均发现有门墙,都是在夯土墙上抹白灰。金代干德门有一次重要的营建。门道基础仅残存北侧部分石地口,其上置木地口,木地口上有卯口,上插排叉柱。南侧被现代道路所破坏。门道宽度不详,进深约19米。墩台主体为夯土,北墩台保存较好。门道外的东西两侧均发现门墙,为石砖混筑。此期残存L1、L2等路面。门道中部残存一段木门限,北侧保存有一块门砧石,原来应设双扇版门。瓮
‘马蹄形’,城呈东西长径26.4、南北宽径22.8米。瓮城遗址由城墙和城门组成。根据考古发
城墙有三次大规模的修筑。瓮城掘资料可知,
城门有一个门道,朝南,有两次大的变化。本次
考古发掘,这是第一次对辽代上京城进行大规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次考模的考古发掘,
古发掘的成果,是辽代考古十分重要的发现之
[44]”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位于皇城西墙外1200米处,旱河东岸有一座辽金时代的古城。古城平面
长宽约300米,城墙为夯土版筑式,夯近似方形,
层15~16厘米。西墙内的山岗顶部,有一组东
应是辽上京早期的宫殿遗迹,疑为向的建筑址,
“大部落”“皇都”或之所。登临此处可以俯览全城。西墙的山岗下有一条笔直的大道通往东门,推测皇城最初是以东门为正门。扩建汉城后,城内主要建筑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门改为正门。四面城门内都有大街直通大内宫墙外。
《辽史》中对皇城内的大内与衙门以及皇家寺庙的记载比较详尽:皇城内“中有大内。内南门曰承天,有楼阁;东门曰东华,西曰西华。此通内出入之所。正南街东,留守司衙,次盐铁司,次南门,龙寺街。南曰临潢府,其侧临潢县。县西南崇孝寺,承天皇后建。寺西长泰县,又西天长观。西南国子监,监北孔子庙,庙东节义寺。又西北安国寺,太宗所建。寺东齐天皇后故宅,宅东有元妃宅,即法天皇后所建也。其南贝圣尼寺,绫锦院、内省司、曲院、赡国、省司二
”仓,皆在大内西南,八作司与天雄寺对。这是
目前所知,作为历史文献中留下的有关辽上京
城皇城的最详实的记录,也是研究辽上京皇城
有关辽上京布局与结构最重要的史料。当然,
的皇城布局与建筑结构尚需进一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可喜的是辽上京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被列入国家重点发掘的计划中。
关于辽上京城的南城亦即汉城的记载,我们依然不能脱离《辽史》的记载,南城“城高二丈,不设敌楼,幅员二十七里。门,东曰迎春、曰
。《辽雁儿、南曰南福;西曰金凤,曰西雁儿”
:“南城谓之汉城,史》又载南当横街,各有楼对
峙,下列井肆。东门之北潞县,又东南兴仁县。南门之东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西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驿西南临潢驿,以待夏国使。驿西福先寺。寺西宣化县,西南定霸县,县西保和县。西门之北易俗县,县东
”,《旧五代史·外国列传第一》迁辽县。此外
)“其俗旧随畜牧,载:(契丹素无邑屋,得燕人所教,乃为城郭宫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
里,名其邑曰西楼邑,屋门皆东向,如车帐之法。城南别作一城,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中有佛
”寺三,僧尼千人。叶隆礼的《契丹国志·胡峤
:“上京,也有相关记载所谓西楼陷北(辽)记》
也。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有绫锦诸工作,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抵、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国(汉)人,而并、汾、幽、蓟之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契丹人尤多
、《契丹国志·富郑公行程国志·四京本末》
录》等文献对辽上京城也有简略地记录。由上述的历史文献记载可知,辽上京的南城最初修建目的就是以安置南朝的汉人而修。“城南别作一城,筑以实汉人,名曰汉城,城
。”《辽史》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则记载“南当
,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南城的南部正
当横街,横街两侧皆有楼阁对峙。并遍布井肆,即所谓市肆、茶坊酒肆、角抵、勾栏、店铺林立,当为汉城内的商业区。在汉城中居住的汉人多为并、汾、幽、蓟之人,其中有各种工匠以及“绫锦诸工作(匠),宦者、翰林、伎术、教坊、角抵、
”秀才、僧尼、道士等。除汉人外,还有回鹘人、
高丽人、西夏人等。回鹘人自唐朝中叶以来就以善于经商而著称于世。杨富学先生在《回鹘与辽上京》一文中对回鹘与契丹的关系有详细
[45]
的论述。据《契丹国志》记载:回鹘在“契丹
三年一次朝贡,进献玉、珠、乳香、斜合力皮、时,
[46]
”、《辽史纪事本末》褐里丝。据《辽史》记载辽朝二百一十九年间,回鹘向契丹朝贡和统计,
[47]
了64次,平均每年另五个月一次。与《契丹国志》中说的每三年一次朝贡基本相合。
辽上京的汉城筑城的墙体低矮,城墙上也无马面和楼阁建筑,尤其是城门也无瓮门之设。总之,南城与皇城相比,其军事防御的功能非常
薄弱。从目前在南城发现的遗迹上观察,南城主要是手工业区和商业区,以及各族各国往来的信使、贸易往来的交换区域。辽王朝为了使回鹘人长期保持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交往,为回鹘人商贩在辽上京汉城南门之东侧开设了专
。《辽史》门供回鹘人居住的区域称“南门之东
。在辽回鹘营,回鹘商贩留居上京,置营居之”
上京城的南城内还出土了一些佛教、景教、道教等具有宗教色彩的文物。如在辽上京南城中发
并出土了大量的铜佛,以现了佛教遗址福光寺,
及具有景教意味的十字形链饰等。这些宗教遗址和文物的出土,允许各色宗教人士杂为一处,说明辽上京城曾经实行过宗教宽松政策。
:“西此外,在汉城的西南还设置了同文驿
”南同文驿,诸国信使居之。同文驿西南则是临
以待夏国使。同文驿之西则为福先寺。潢驿,
辽上京与各国的交通驿站十分发达,以辽上京城为中心在亚洲内陆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文化交流及商业贸易的网络。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辽上京成为这一时期的亚洲内陆的大都市。遗
至今对于辽上京的南城尚没有进行过憾的是,
像皇城那样规模的考古发掘工作,因此我们对南城的里坊、商铺、市场、街道、馆驿、客栈、寺庙、井肆、勾栏、茶楼、酒肆等设施的分布处在迷茫的状态下。因此,还不能更多的回复和描述南城的一般功能区。辽上京南城的社区和生活方式是如何划分的,那些外来人、陌生人、流浪汉、商人、逃难者、奴隶,各种师傅、预言家、江湖医生,等等,都是如何生活和生存的,都是我们今天无法复原的。不过我们可以从皇城和南城现有的考古资料中结合历史文献,清楚地看到辽上京的皇城与汉城之间的建筑特色和城市功能确有着明显的不同。
皇城四周围绕着高大的城墙,并在城墙上修筑了庞大而坚固的军事防御设施,十几米高的马面、坚固的瓮门拱卫和守护着皇城内的契丹皇族与贵族和达官显赫的家族。尤其是在皇
城西南的西山坡的皇城制高点上,现存有一巨
分为南、中、北三个大型院落,山大规模的建筑,
门与院落皆为东向。在三座院落前后左右之间
在中院殿基内曾出土龟趺均修筑回廊和廊庑,
两具。发掘者认为这里可能是奉安太祖灵位的日月宫所在地。显然皇城即是契丹皇帝主掌皇权号令天下的临政之所,也是守护耶律氏、述律氏、萧氏等契丹大族一切权利和利益的政治军事堡垒。皇城里的宫殿则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以及当时这座城市最华丽最辉煌最壮观
必然是金碧辉煌而神圣的地方。同时的建筑,
它也是控制大辽帝国的核心殿堂。
南城则是供各族各国使节、汉人、回鹘人、夏国人、高丽人、宋人、站人、信使、商人、僧人、百工、匠人、窑工、医药、技艺、百姓、手工业者、市民居住的场所。所以南城城墙低矮而不设军事设施。无马面和瓮门,属于不设防的城市。这是一处供市民百姓生产、生活、祈福、交往、贸
交换、居住、学习、加工、制陶、金银器、瓷器易、
烧造的城池。同时南城也是在高大的皇城监督下的一座平民百工之城。
10世纪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诞生的这座古代都市成为当时亚洲内陆地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以辽上京城为中心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辽朝,成为北中国的强大帝国。从辽上京地区出土的数以万计的各种精美的文物中,我们深刻
水陆地体会到:辽上京城所显示出的都市文明、
交通、商业贸易、货币流通、佛学宗教、文学诗歌、音乐舞蹈、体育杂技、百工技艺、手工作坊、织锦纺织、城市卫生、城市管理、建筑艺术、绘画
造船造纸、语言文字、金银嵌刻、石刻造技巧、像、雕版印刷、玉雕佩饰等方面都不愧是东北亚
辽上京临潢府是西辽河流域地域文明的中心,
古代文明中最灿烂的都市。
注释:
,①参见:江上波夫《蒙古高原行纪》赵令志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本书最早于1937年由日本朝日新闻社以《蒙古高原横断记》为名在日本出版)。
[5]J].北方文董新林.辽上京城址的发现和研究述论[
2006,(3).物,
[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曹廷杰.东三省舆地图说[
2005.社,
[7].北京:北京出版社,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M]
2009.
[8].重庆:五十年代出版社,金毓黻.东北通史[M]
1943.
[9].北闵宣化.冯承均.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M]
2004.京:中华书局,
[10]J].燕京学鸟居龙藏.辽上京城内遗存之石人考[
1939,(36).报,
[11]J].文物通王晴.辽上京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记述[
1979.讯,
[12].内蒙古社会科学方志云.辽上京城建筑考[J]
(汉文版),1982.
[13]A].陈述.辽金李逸友.辽代城郭营建制度初探[
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史论集[
[14].呼和浩特:内蒙古李逸友.内蒙古历史名城[M]
1993.人民出版社,
[15]A].中国考古学第五次李作智.论辽上京的形制[
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会论文集[
[16]A].中国考古巴林左旗文化馆.辽上京遗址简介[
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集成·东北卷[
[17].呼和浩特:内蒙古项春松.辽代历史与考古[M]
1996.出版社,
[18]A].内蒙古文物考古张郁.辽上京城址勘察琐议[
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文集:第2辑[1997.
[19]C].台徐苹芳.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
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编辑委员1997.会,
[20]M].呼和浩特:内蒙古曹建华,金永田.临潢史记[
人民出版社.
[21]马凤磊,青白音.辽上京城的兴建、布局及相关问
J].太原大学学报,2001,(3).题研究[
[22]J].寻田广林.辽朝上京的营建及其划时代意义[
2001,(5).根,
[23]——辽上京临潢府[J].大连大王禹浪.契丹故都—
2005,(261).学学报,
[24].上海:上海人民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M]
2006.出版社,
[25]J].齐鲁学李冬楠.辽代都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009,(3).刊,
[26].华中建筑,2009,诸葛净.论辽之京城体系[J]
(7).
[27]A].杨家骆.辽史汇编:马真吾.契丹上京临潢府[
C].台北,1973.第9册[
[28]A].赤峰哲学社会科王晴.涞流河非辽上京河流[
[参考文献]
[1]M].199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分册[[2]Z].百度百科·西辽河词条[
[3]脱脱.辽史·地理志·上京条[M].中华书局,
1974.
[4]Z].嘉庆重修一统志[
C].1984.学联合会论文集[
[29]——兼考金上京之冯永谦.辽上京附近水道辨误—
.辽金史集[C].北京:书目文献曲江县故址[A]1987.出版社,
[30]J].北方葛华廷.辽上京临潢府所临之潢水考辩[
1990,(1).文物,
[31]J].北方文物,葛华廷.辽上京之御河、沙河质疑[
1993,(2).
[32]王景志,金永田.辽上京出土“击腰鼓人物”玉牌
J].民族民间舞蹈研究,1985,(2).浅析[
[33]J].松州学刊,1987,(4-苏赫.辽祖州城和祖陵[
5).
[34]J].北方文物,1996,(1).葛华廷.辽祖州石室考[[35]A].内蒙古东部区张松柏,冯雷.祖州石室探索[
.北京:海洋出版社,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1.
[36].赤峰日报,2003-09金永田.辽祖陵踏查记[N]
-01.
[37]J].金永田.辽上京城址附近佛寺遗址及火葬墓[
1984,(3).内蒙古文物考古,
[38]J].辽海文物王未想.辽上京发现辽代鲜演墓碑[
1987,(1).学刊,
[39]刘凤翥,金永田.辽代韩匡嗣与其家人三墓志铭考
J].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0,(9).释[
[40]王玉亭.从辽代韩知古家族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
.辽上京研究论文选[C].赤峰:政化的问题[A]
2006.协巴林左旗委员会,
[41]M].中华书局,1974.脱脱.辽史:卷37[
[42].上海古籍出版社,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2[M]
1985.
[43]董新林,塔拉.辽上京城和祖陵陵园考古发现与研
A].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究[
C].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集[
[44]N].赤峰资询,2011-10-29.沉默的太阳[[45]A].首届辽上京契丹辽文杨富学.回鹘与辽上京[
C].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出版社,
[46].上海:上海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6·高昌[M]
1985.古籍出版社,
[47]J].禹贡,1935,(8).王日蔚.契丹与回鹘关系考[
责任编辑:思动
TheAncientCityontheWestSideofLiaoheRiver
———LiaoUpperCapitalLinhuangCity
WANGYu-lang
(Dalian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TheXarMoranRiveristhemainstreamofWestLiaoRiver.Atthebeginningof10thcentury,ADKhitanhasbuiltaLiaoCityinthebasinofXarMoranRiver,whichwasthecenteroftheLiaoDynasty.ThisspecialcityisthemostspectacularandbrilliantcityoftheChineseancientnorthernnationalitiesafterthenorthernWeiDynasty.SincethedeathoftheJinDynastytheLiaoCityhasdisappearedfrompeople’smemoryforawhile.Afterthat,fromthethelocationoftheLiaoCitywasfoundandKangxiperiodtotheJiaqingperiodinQingDynasty,
confirmedagainbythose,whowrotethebook“UnityoftheQing”.TherediscoveroftheLiaoCityisconsideredbytheChineseandforeignscholarsfromthebook“MongoliaNomadicAge”,whichiswrittenbyZhangMuinDaoguangperiodinQingDynasty.Actuallyitisclearrecordedaslateasinthebook“UnityofQingJiaqingRevisedEdition”.Furthermore,theLiaoCity,whichwasbuiltformKhitanisstartingfrombinaryconcept,whichmeansitwasdividedintonorthandsouthtwocities.NorthcityistheimperialcityasthegovernmentforemperorofLiaoDynasty.Southcity-theHancityisasthemainbodyforaccommodatingHanChineseandallcountriesofproduction,business,livingplaceexceptforKhitan.TheLiaoCityisthesignofcivilizationofancientcityinWestLiaoRiverbasin.Itplaysaninestimableroleinthealterna-tingandspreadingthecultureandmerchandisetradefromtheareaofnortheastAsiatothein-nerAsia.
Keywords:XarMoronRiver;theWestLiaoRiver;LiaoUpper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