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5年第7期半月评论: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创新的本质是自由,思想自由。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从传统的框框束缚中从权威的遮蔽垄断中从权力的随意干预中,勇敢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地迸发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薄而出,尽情涌流。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创新,还应当涵养一种定力,发展定力。几十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发展定势,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呈现的难得机遇,形塑着地方的发展意识。GDP崇拜,数字化考核,行政性干预,也在扭曲着企业的创新心态。于是,我们看到了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不少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种种短期行为。或是专走捷径,沉湎于拷贝他人版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现象四处泛滥。新技术新产品刚一露头,就有仿冒者接踵而来,给研发者带来累累损失,使创新者心生重重顾虑,“不创新等死,要创新找死”。或是不惜代价,一再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再引进,心安理得地满足于暂时分享外国先进技术带来的短期红利,自我标榜的国产化,也只是一个堂皇的装潢而已,几十年过去,市场让出去了,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一片空白。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智造,我们首先要跳出的就是这样的创新陷阱。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的了。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否则,很可能赢得一时,输掉长远。看一看智能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企业大连光洋集团,代表着世界顶尖技术的机床,都源自集团的自主创新。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是:“创新驱动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要对这种长期研发有足够的容忍度。”光洋的每一项技术成功,都经过了几十次、上百次的失败,是用大量人力、资金“堆积”出来的。“十年磨一剑”,贵在坚守,耐得住寂寞,贵在经得起眼前利益的诱惑,引得正大干快上的冲动,顶得住业绩考核的压力,扛得起失败风险的考验。这不仅是科技人员的担当,实体企业的惕厉,而且是各级政府的警戒。创新的根本和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开拓,为科技创新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不断出现的交叉学科,已经引发人类对世界认知在观念和实践中的深刻变化。审美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提升,为科技创新插上更有力的翅膀。“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审美素养的积淀,当会大大增益于激发蓬勃的创新思维。价值理性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为科技创新生发更人性的光辉。对生活真谛的叩问,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无疑是科学工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正确的研究导向。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创新的本质是自由,思想自由。让人们的想象力、创意力、思想力,从传统的框框束缚中从权威的遮蔽垄断中从权力的随意干预中,勇敢地解放出来,在相互激荡中多元碰撞中问题挑战中,自由地迸发自由地生长自由地实践,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就会喷薄而出,尽情涌流。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创新,还应当涵养一种定力,发展定力。几十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发展定势,当下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呈现的难得机遇,形塑着地方的发展意识。GDP崇拜,数字化考核,行政性干预,也在扭曲着企业的创新心态。于是,我们看到了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不少成功经验,也看到了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种种短期行为。或是专走捷径,沉湎于拷贝他人版本,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山寨现象四处泛滥。新技术新产品刚一露头,就有仿冒者接踵而来,给研发者带来累累损失,使创新者心生重重顾虑,“不创新等死,要创新找死”。或是不惜代价,一再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再引进,心安理得地满足于暂时分享外国先进技术带来的短期红利,自我标榜的国产化,也只是一个堂皇的装潢而已,几十年过去,市场让出去了,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一片空白。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智造,我们首先要跳出的就是这样的创新陷阱。科技有其运行发展的规律,创新有其积累突破的过程。无视这一规律,逾越这一过程,只会欲速不达,这样的教训已经够多的了。立足自主创新,我们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又要着力核心技术突破,既要加快实用技术进步,又要潜心基础研究创新。否则,很可能赢得一时,输掉长远。看一看智能化装备制造业的先行企业大连光洋集团,代表着世界顶尖技术的机床,都源自集团的自主创新。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启示是:“创新驱动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要对这种长期研发有足够的容忍度。”光洋的每一项技术成功,都经过了几十次、上百次的失败,是用大量人力、资金“堆积”出来的。“十年磨一剑”,贵在坚守,耐得住寂寞,贵在经得起眼前利益的诱惑,引得正大干快上的冲动,顶得住业绩考核的压力,扛得起失败风险的考验。这不仅是科技人员的担当,实体企业的惕厉,而且是各级政府的警戒。创新的根本和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开拓,为科技创新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不断出现的交叉学科,已经引发人类对世界认知在观念和实践中的深刻变化。审美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提升,为科技创新插上更有力的翅膀。“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审美素养的积淀,当会大大增益于激发蓬勃的创新思维。价值理性和道德情操的陶冶,为科技创新生发更人性的光辉。对生活真谛的叩问,对存在意义的追寻,无疑是科学工作者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正确的研究导向。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相关文章

  • 始终勿忘我们党的最大优势
  • 半月谈2012年第15期半月评论:始终勿忘我们党的最大优势 <半月谈>2012年第15期 作者/朱昔群 7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时强调指出,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 ...查看


  •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北京人事考试网: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苏北 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 ...查看


  • 半月谈_时政+小测验2012年第1-3期
  • <半月谈>2012年第1期半月大事+小测验 1.国务院讨论通过"十二五"促进麓业规划 国务院总理总理2011年12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查看


  • 2014年半月谈评论电子版[1~4期]
  • 2014年半月谈评论电子版[1~4期] 2014年第1期半月谈半月评论:2014,激扬中国力量 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 ...查看


  • 半月谈2013年第16期 半月评论 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
  • 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 王名 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最新部署,意义深远.这不仅是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的关键之举,更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下一步 ...查看


  • 半月谈半月评论
  • <半月谈>2009年第10期[半月评论] 扎实推进我国农村养老制度建设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 ...查看


  • 2014半月谈第24期电子版更新24
  • 2014年第24期评论:谁来驱动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已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大标识.谁来驱动创新?则是中国经济努力新作为的迫切课题. 我们应当鼓励自由创造的思想激情,营造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应当改革科研资金的投入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体 ...查看


  • 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 半月谈2014年第2期半月评论: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中国乡村正经历一场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在城市化.工业化浪潮中开始了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构思,在更为宏大 ...查看


  • 2015半月谈第2期电子版更新222
  • 半月谈2015年第2期评论:反腐要做好"破""立"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以及反腐败取得的明显成效,赢得了全社会的支持,更激发了全社会的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反腐败斗争将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