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人合一_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10月, 第39卷第5期, O ct . , 2009, V o. l 39, N o . 5Journal o fN o rt hwest U 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 iti on)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王树声

1, 2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 100084)

摘要:目的 探讨 天人合一 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规划理念与方法。方法 通过对 天人合一 不同内涵的文献查阅和相应的人居实证研究。结果 天人合一 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体现的3个基本特征, 即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等。结论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追求空间的伦理性, 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是中国

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气质; 关注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信仰, 给人以终极关怀,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依据。

关 键 词:天人合一; 人居环境; 自然; 伦理; 文化信仰

中图分类号:TU 98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74∀(2009) 05 0915 06 天人合一 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 代表着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古代人居环境作为文化、艺术与社会的载体, 受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十分鲜明而具体的。近些年来, 随着人居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系列的新问题, 有的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安全。这种情形下, 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文化北京宣言∃指出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 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 是珍贵的世界文化瑰宝, 也是对今天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基本原则。

!

分重要的话题, 即所谓的 天人之际 。在天人之际中, 有主张天人之分, 也有主张天人相胜, 但最为重要的观点是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 作为哲学命题萌芽于西周, 定型于两汉, 成熟于宋代。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一词的是宋代的张载。 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 纵观古代哲学家所论 天人合一 的 天 有3种涵义:一指广大自然, 二指最高原理, 三指最高主宰

[1]

。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

不同, 他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基于自然之天的 天人合一 ,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于最高原理的义理之天, 强调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仁义礼智乃是宇宙最高原理, 人要顺应这个义理, 才能与天合一; 三是 万物主宰 之天, 相信 天 为一种神秘的力量, 主宰宇宙万物, 人的活动要顺服最高主宰的意志, 于是就有了祭祀祈报, 这是一种文化信仰。

钱穆认为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 也是中华文化的终极理想

[2]

在中国哲学里, 不同的哲学家对天人合一的论述也都不尽相同, 于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有了多方面的含义。全面考察 天人合一 哲学观念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 发掘其积极的时代价值, 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历史的智慧,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天人合一 不只是

1 天人合一 思想的内涵

中国哲学中关于人与天的关系的讨论是一个十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更是对最高道德标准、人生理想和文化信仰的讨论, 认为人伦纲常源于宇宙的最高秩序, 人生的最高理想便是追求 天人合

收稿日期:2008 05 17

基金项目:国家 指南针 计划人居环境基金资助项目(2007 08 28)

作者简介:王树声, 男, 清华大学博士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 副教授, 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与建筑历

史理论研究。

! 城市文化国. 宣言. , .

(916(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居形胜、人居格局、人居单元、人居标志、人居风景等5个方面。

图2 闻喜古城人居环境示意图

F ig . 1 Sketch o fH u m an Settle m en t i n A nc i ent C ity W enx i

人居形胜。人居的形胜是从大的人居范围来把握自然的空间结构, 进行人居环境选择的观念。中国古代大凡进行人居环境建设, 都十分强调对形胜

图1 隋洛阳中轴线示意图F i g . 1 Ax i s of L uoyang in Sui D ynast y

的考察。从都城到各府州县, 甚至寨堡、庙宇、驿站的建设与形胜的认知都紧紧相联。汉初, 为选择都

城的位置, 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娄敬指出关中的形胜 秦地被山带河, 四塞为固。卒然有警, 百万之众可立具。∋∋入关而都之, 此搤天下之亢而抚其背

[4]

也 。班固#西都赋∃云:汉之西都, 在于雍州, 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 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 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唐大历中, 朝廷曾商议过将蒲州城(河中府城) 立为中都。当时宰相元载, 多次上建中都议。中都议中讲道: 河中之地, 左右王都, 黄河北来, 太华南依, 纵水陆之形胜, 壮关河之气色。 中国古代志书的第一卷几乎都有 形胜 一条。例如#河津县志∃对其人居形胜写到 紫金北枕, 峨岭南横, 襟带河汾, 控连雍豫; 左姑射, 右韩梁, 秀丽雄深一方之胜概也。 人居环境的建设总是从大范围的山水结构去着眼, 将人居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从小的自然环境来看, 依旧如此。古语云 人之居处, 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其来脉气势最大 。中国人居总是把居住地与周围的山水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寻求一种人居与四方山水空间的理想秩序。古代的勘舆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堪舆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作为理想人居自然环境选择的标准。与此同时, 也赋予人居空间文化的意义, 把人居选址与人居地的人文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芝川城选址就是典型一例, 是城也, 当初筑时, 一堪舆者登麓而眺, 惊曰:%芝川城塞韩谷口, 犹骊龙口衔珠, 珠将生辉, 人文后必萃映&

[5]

2 天人合一 思想对人居环境影响及其处理方式

人居环境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 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观念下所形成的人居环境是不同的。人居环境的建设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 自然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 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 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天人合一观念中, 天 的不同的含义, 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是不同的, 其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2 1 自然之天与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建设与 天人合一 中 自然之天 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建设,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和谐。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有 夫国必依山川, 山崩川歇, 亡国之征也 的劝戒。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特征。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尊重自然环境, 因自然之势; 另一方面还要化育自然, 赞天地之化育 , 自然还要按照人的愿望共同实现一种理想。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就是人工建设向往自然、融入自然,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这是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优秀传统。 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3]

。将人居的自然环境与文运联系起

,

第5期 王树声: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917(

条。

人居格局如果说人居形胜是人居与自然一个大致、粗线条的关系话, 人居格局则是具体的, 体现了人们主动与自然亲近、和谐的价值取向。人居格局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聚居朝向、轴线指向、重要建筑的选位等方面。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尽管有分辨南北正位的传统, 但在实践中却十分灵活, 人居环境的朝向往往以自然环境的山水关系为依据。例如运城就是顺应盐池、中条山的走向, 呈西北(((东南走向。除整体的朝向外, 城市轴线的指向也是处理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式。人居轴线所指之地都是经过严谨考究的, 不是随意确定的。人居格局中的中心建筑通过轴线与特殊的自然形态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从而将整个人居与自然环境紧紧融在一起。这从秦代建设阿房宫时的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 到隋唐洛阳宫城与伊阙的关系都体现出这种手法(见图1) 。

人居格局是一个人工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一种形态, 是重要建筑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与自然环境格局有意识交织的结果, 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闻喜古城是这方面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见图2) 。闻喜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把香山、涑水河、城墙、衙署、城隍庙、文庙、迴澜塔、红鹤楼、峨嵋岭、农田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以香山主峰香山寺塔和衙署构成人居格局主轴线, 把香山、涑水、南城门、衙署、北城门组织在一起。整个格局中衙署居中, 文庙、城隍庙分别位于东北、西北。香山顶修建香山寺与3座香山塔, 成为城市的对景。涑水河从城市南门流过, 在城市的西南处形成 S 形大回环。古代闻喜人在这个大回环所形成两个湾内, 分别建造塔、楼, 古人将这个人居入口的两个标志称为 华表 , 起 镇水口 的作用。整个人居环境规划以 规划) 建筑) 地景 三位一体的布局手法构建人居格局。山、水、城、建筑在人居环境里不是简单的拼凑, 而是通过具体设计手法而形成一个可视、可感、可思、可意的, 有着内在关系和完整文化意义的诗意栖居环境, 集中反映了人们追求人居环境 地灵育人杰 的 灵地 意象。

人居单元。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的人居单元就是一个小的院落, 也就是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宅院。中国古代的人居中单元不是单栋建筑, 而是建筑与庭院的综合体。庭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居单元的精华之处。庭院把自然引入人居最小的单位, 庭院内也可凿池植树, 栽花培草。人在居处直接感受日帝宅经∃指出 夫宅, 阴阳之枢纽 。无论是达官富贾的大型宅第, 还是最普通平民百姓的宅院, 都体现出对自然的亲近。陶渊明#归田园诗∃云: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暖暖

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 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这种亲近自然、向往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在中国人居细胞里就是如此的深刻, 反映在人居的整体环境中更是如此, 这是中国人居与生俱来的特质, 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人居标志。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 标志建筑处于人居的显要位置, 往往具有神圣性、文化性的特点, 成为聚居环境的标志。优秀的人居标志是人工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结果, 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环境选择建筑、建筑选择环境的智慧。延安宝塔、韩城的纠纠寨塔、蒲州的鹳雀楼都是这方面建设的经典。人居标志往往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特殊位置, 例如, 在多山环境中选择标志建筑的位置, 古代就有 众山高, 则在低山结穴, 众山低, 则在高山结穴

[6]

的观念。延安宝塔处于南川合与延河交

汇处的群山最低的山上, 塔与山形、水势有机结合, 浑然一体, 成为延安人居环境最重要的标志。韩城的纠纠寨塔也是人居标志性建设较为优秀的一例。它巧妙地选择了在北部韩原上的位置, 处于古城主轴线的北端, 直指韩谷口的涺水、芝水汇入黄河处(见图3) 。

图3 韩城纠纠寨塔

F i g . 3 " Ji u ji u Zha i" T owe r i n H ancheng

人居风景。中国古代人居中的风景建设特别尊重自然环境的原态美, 以尽可能少的人工去 化育

自然, 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因借 是风景建设最突出的手法, 因原有环境之势, 借境外能借之景。人居风景是与聚落的人文建设联系在一起, 成为人居文化的支撑点。山西灵石县夏门村是北方村落人居风景建设的一个典范。夏门村处于太行山、吕梁山余脉的交界处, 汾河从中穿过, 并在村前转了一个

(918(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想模式。夏门村崇尚诗书, 文风勃发成为聚落的文化理想。于是, 在南北两山上就修建了寓意文风的文昌庙、文风塔、文昌阁、文风亭, 环绕村落四周, 成为一处独特的乡土人居风景(见图4)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建设, 尊重自然, 主动地寻找与自然的联系, 但同时又通过人工在自然中的点缀, 去化育自然,

创造一个自然与人文融合聚居空间。

最高原理, 这在古代社会是天经地义的, 反映在人居环境中也是具体的、深刻的。

义理之天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 仁义礼智 道德原则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 礼 。#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记载: 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 天之经也, 地之仪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经, 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 因地之性, 生其六气, 用其五行, ∋∋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内外, 以经二物。∋∋礼, 上下之纪, 天地之经纬也, 民之所以生也, 是以先王尚之。 #礼记∃云 礼者, 天地之序也 。礼的核心是 序 , 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 序 是万物和谐的根源, 社会有了秩序, 空间有了秩序才会和谐。中国古代社会就是通过 礼 , 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秩序,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观念反映在人居环境中, 就是要追求人居环境的 序 。#黄帝宅经∃认为宅是 人伦之规模 。 序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中国人居环境的 序 是通过6个方面实现的, 即辨方正位的方位观, 以中为尊的空间观, 以高为尊的建筑观, 以九为尊的数字观, 以黄为尊的色彩观, 以大为尊的规模观。这就形成一个讲究等级、秩序的人居环境, 为人居环境蒙上了一层伦理的色彩。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 从最小的人居单元, 到人居本体, 再到区域人居, 乃至所谓的 天下 都是由一个完整的秩序统一起来。从都城到省城, 再到县城, 再到最小的四合院都反映出这个特点。在每一个人居面上, 也无不反映出人伦的特性, 明清北京城可谓是一个典型,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伦理特性, 体现了东方文化温柔敦厚的礼乐精神。

此外, 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还有教化的功能, 通过建筑的匾联、壁画、雕刻、碑石等手段, 阐释宇宙最高义理, 宣扬人伦纲常, 起到教化人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就是一种秩序化、伦理化的人居环境。通过空间的伦理性、教化性, 促进人文和谐, 并影响人自觉成为宇宙最高原理的实践者,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圣。2 3 主宰之天与人居环境

天人合一 之天的第三重含义是指主宰之天, 认为宇宙万物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来主宰。在中国北方民间祭祀中, 最高的神就是 天地神 , 天地神主上写着 天地三界十方真灵主宰之神位 。可见这个 天 就是宇宙最高的主宰者。 在中国人观念里, 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非常密切, 亦可说天人合 [2]

图4 夏门风景建设示意图

F i g . 4 Landscape Construc tion Sketch of X ia m en V ill age

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 中国的人居建设就有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重视对居住地山脉地势、河湖水系、古树林木的保护。寺庙、陵墓、名山大川更是如此。当然, 天人合一 作为强调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哲学观念, 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完美无缺了。但是, 只要全面审视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 就无不体现出一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价值取向, 始终追求人居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2 2 义理之天与人居环境

从孟子开始, 就提出 天人相通 , 认为天之根本性德, 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道与人道, 实以一贯之。宇宙本根乃人伦道德之根源, 人之道德最高准则乃宇宙根本之发现。朱熹说: 元者生物之始, 天地之德莫先于此, 故于时为春, 于人则为仁, 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 物至于此莫不嘉美, 故于时为夏, 于人则为礼, 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 物各得宜, 不相妨害, 故于时为秋, 于人则为义, 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 实理具备, 随在各足, 故于时为冬, 于人则为智, 而为众事之干, 干, 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 其内容就是 义理 , 也就是 仁义礼智 的道德原则。古代哲学家[1]

第5期 王树声: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919(

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建设要安排神灵的祭祀空间以及祭祀活动。这个方面, 古代的阴阳五行家在宇宙最高主宰力量与人居环境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与八卦的宇宙认识论。这些思想虽然牵强附会, 但它却为古代社会解决人们与主宰之天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与

方法。

3 天人合一 影响下的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来看, 无论是人居单元, 还是整个人居环境, 共同体现出3个基本特点:

1) 追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建设以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基本原则, 从人居的最小单元, 到大尺度的人居环境建设, 都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寻求与自然融合、共生、和谐的特质。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不是空洞的, 而是具体的, 是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法实现的。在这方面,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区域的形胜思想、人居选址、人居格

图5 保德州城祭祀空间分布图

F i g . 5 D istri buti on o f Sac rificial Space i n Baode C it y

局的设计, 还是人居标志与人居风景的建设都有着一套十分成熟的手法。这是一座非常丰富的遗产宝库, 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 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 总是以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为主旨, 赋予自然以完整的人文意义, 形成钟灵毓秀的人居环境。

2) 通过人工空间的秩序性实现人居环境的伦理化, 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气质。

中国古代哲学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 把宇宙最高原理推演为人伦道德的仁义礼智。在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 忠实地将人居环境秩序化, 把宇宙最高原理空间化、具体化, 从而使人居环境有了人伦的属性, 实现了 宇宙最高原理) 人居环境) 人伦纲常 的三位一体。一座按照 人伦纲常 营建的人居环境, 是一种通天达人的宇宙最高原理的自觉实践。通过空间秩序强化人伦纲常, 促进人实践宇宙最高原理(((仁义礼智的自觉性, 完成人生的最高理想(((成圣, 进而促进人居环境的人文和谐。所以, 伦理性、教化性和人居环境的化育功能,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特质。

3) 关注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信仰, 给人以终极关怀,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依据。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不只是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叠加。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 中国古人在人居空间里建立了神灵空间, 构建一种 天地人神 四, 与此同时, 古代祭祀空间的选择, 也就是神灵空

间在人居环境中的位置安排。明清北京的天坛、地坛等都是一种对神灵在人居环境中的体现。这类神灵空间的设计一般都有十分鲜明的象征意义。北京天坛 天圆地方 的设计理念, 祈年殿、圜丘的形式、色彩、规模设计处处体现了 天人合一 这个主题。在这个空间里, 人们通过祭祀礼仪活动, 达到宇宙最高主宰神灵沟通的目的, 从而实现人的灵魂与天的 神交 , 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所有的人居环境建设都十分重视对神灵空间的安排, 这里是人们进行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体现了古代人居环境对人的 终极关怀 。神灵空间或者说是精神信仰空间在古代人居环境用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清时期, 黄河沿岸的韩城、河津两城, 精神信仰空间的用地就占到了整个人居用地的13%

[7-8]

。从保德州城图

中也可以看出精神信仰空间的结构与规模(见图5) 。由此可以看出, 天人合一不只是反映在人居环境空间建设上, 还反映在人们的文化信仰里。古代的人居环境是一个 天地人神 和谐交融的生活空间。也正是有了神灵空间, 充分尊重了人的文化信仰在人居中的地位, 体现出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才使得人居环境成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地方公共社会的精神场所, 一种具有神圣内聚力的诗意的栖居地。

(92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求, 从而创造出一种寄托人们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的诗意栖居模式, 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往往深刻影响人居环境的建设。一个尊重人的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的人居环境必然会具有一种神圣的内聚力, 这便是人居环境的深层结构, 它是对人生价值的诠释, 是人居环境之所以如此的最终依据。

从以上3点, 可以看出: 天人合一 的人居环境, 是一种追求人工与自然和谐, 自然与人文统一的建设实践; 强调人居环境的秩序性、伦理性及其化育功能, 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与人文和谐; 强调人居环境不只是简单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寄托了人的文化理想和信仰, 是一处给人以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

时代在发展, 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人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想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今非昔比。 天人合一 作为古代哲学的一种观念, 并不能直接去解决当今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但它对我们会有所启发。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古代人居环境,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理想与智慧,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方法和处理手法, 仍具有时代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天人合一 中的 天 有3种不同的含义, 每种含义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具体的。随着我们对自然、社会进一步的认识, 人居环境必然要适应新的时代, 但 天人合一 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 对我们如何在 科学发展观 和 和谐社会 理念指导下进行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给我们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剖析[J].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1):1 8.

[2] 刘梦溪.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下) [M].石家

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1.

[4] 司马光纂.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5] 张士佩纂. 韩城县志[M].1607年(明万历35年). [6] 周文铮. 地理正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 [7] 王树声. 黄河沿岸晋陕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8] 李连璞, 刘连兴, 赵荣.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传统民

居可持续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4(2) :114 117.

(编 辑 徐象平)

4 结 语

天人合一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 它对

The harmony bet ween m an and nat ure t heory and

the ancie nt Chinese hu m an settle m ent buil di ng

WANG Shu sheng

n i versity , Be iji ng 100084, Ch i na)

1, 2

(1. Schoo l of A rch itecture , X i ∗an U n i ve rs i ty o f A rch itecture &T echno l ogy , X i ∗an 710055, Ch i na ; 2. Schoo l o f A rch itecture T s i nghua U

Abst ract :A i m To study the ancien tChinese hum an settle m ent p lann i n g theor y and m ethod under the i n fluence o f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ure theo r y . M ethod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d ifferent connotations i n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ure theory and the correspondi n g exa m ples o f hum an settle m en. t R esult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um an settle m ent bu il d i n g w ere summ ed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r m ony be t w een m an and nature theo r y . Conclusion The ancien t Ch i n ese hum an settle m ent pursued the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 u re . And the unity bet w een nature and hum an ities is t h e basic la w in hu m an settle m ent buil d i n g . The pursu it of eth ica l space and the acce leration o f the cultiva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 and the hum an envir onm ent har m ony i s the i n tri n sic quality i n anc i e ntCh i n ese hum an settle m ent env iron m en. t Paying attention to hu m an ∗s cult u ra l i d eal and cu ltura l be lief and g iving hum an u lti m ate concern is the ulti m ate basis for ancien tCh i n ese hum an settle m ent bu il d i n g . A nd it dra w s an i m portant sign ificance o f conte m po rar y Chinese hum an settle m en. t K ey w ords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ure ; hum an settle m en; t nature ; eth ics ; cu ltural be li e f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10月, 第39卷第5期, O ct . , 2009, V o. l 39, N o . 5Journal o fN o rt hwest U niversity (N atural Science Ed iti on)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王树声

1, 2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北京 100084)

摘要:目的 探讨 天人合一 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规划理念与方法。方法 通过对 天人合一 不同内涵的文献查阅和相应的人居实证研究。结果 天人合一 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体现的3个基本特征, 即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等。结论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追求空间的伦理性, 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是中国

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气质; 关注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信仰, 给人以终极关怀,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依据。

关 键 词:天人合一; 人居环境; 自然; 伦理; 文化信仰

中图分类号:TU 98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74∀(2009) 05 0915 06 天人合一 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 代表着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古代人居环境作为文化、艺术与社会的载体, 受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十分鲜明而具体的。近些年来, 随着人居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系列的新问题, 有的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安全。这种情形下, 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念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文化北京宣言∃指出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 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 是珍贵的世界文化瑰宝, 也是对今天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基本原则。

!

分重要的话题, 即所谓的 天人之际 。在天人之际中, 有主张天人之分, 也有主张天人相胜, 但最为重要的观点是 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 作为哲学命题萌芽于西周, 定型于两汉, 成熟于宋代。明确提出 天人合一 一词的是宋代的张载。 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 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 纵观古代哲学家所论 天人合一 的 天 有3种涵义:一指广大自然, 二指最高原理, 三指最高主宰

[1]

。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

不同, 他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基于自然之天的 天人合一 ,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于最高原理的义理之天, 强调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仁义礼智乃是宇宙最高原理, 人要顺应这个义理, 才能与天合一; 三是 万物主宰 之天, 相信 天 为一种神秘的力量, 主宰宇宙万物, 人的活动要顺服最高主宰的意志, 于是就有了祭祀祈报, 这是一种文化信仰。

钱穆认为天人合一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 也是中华文化的终极理想

[2]

在中国哲学里, 不同的哲学家对天人合一的论述也都不尽相同, 于是,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就有了多方面的含义。全面考察 天人合一 哲学观念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 发掘其积极的时代价值, 为当代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历史的智慧,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天人合一 不只是

1 天人合一 思想的内涵

中国哲学中关于人与天的关系的讨论是一个十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更是对最高道德标准、人生理想和文化信仰的讨论, 认为人伦纲常源于宇宙的最高秩序, 人生的最高理想便是追求 天人合

收稿日期:2008 05 17

基金项目:国家 指南针 计划人居环境基金资助项目(2007 08 28)

作者简介:王树声, 男, 清华大学博士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 副教授, 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与建筑历

史理论研究。

! 城市文化国. 宣言. , .

(916(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居形胜、人居格局、人居单元、人居标志、人居风景等5个方面。

图2 闻喜古城人居环境示意图

F ig . 1 Sketch o fH u m an Settle m en t i n A nc i ent C ity W enx i

人居形胜。人居的形胜是从大的人居范围来把握自然的空间结构, 进行人居环境选择的观念。中国古代大凡进行人居环境建设, 都十分强调对形胜

图1 隋洛阳中轴线示意图F i g . 1 Ax i s of L uoyang in Sui D ynast y

的考察。从都城到各府州县, 甚至寨堡、庙宇、驿站的建设与形胜的认知都紧紧相联。汉初, 为选择都

城的位置, 进行了激烈的争辩。娄敬指出关中的形胜 秦地被山带河, 四塞为固。卒然有警, 百万之众可立具。∋∋入关而都之, 此搤天下之亢而抚其背

[4]

也 。班固#西都赋∃云:汉之西都, 在于雍州, 实曰长安。左据函谷、二崤之阻, 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 带以洪河、泾、渭之川。唐大历中, 朝廷曾商议过将蒲州城(河中府城) 立为中都。当时宰相元载, 多次上建中都议。中都议中讲道: 河中之地, 左右王都, 黄河北来, 太华南依, 纵水陆之形胜, 壮关河之气色。 中国古代志书的第一卷几乎都有 形胜 一条。例如#河津县志∃对其人居形胜写到 紫金北枕, 峨岭南横, 襟带河汾, 控连雍豫; 左姑射, 右韩梁, 秀丽雄深一方之胜概也。 人居环境的建设总是从大范围的山水结构去着眼, 将人居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从小的自然环境来看, 依旧如此。古语云 人之居处, 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其来脉气势最大 。中国人居总是把居住地与周围的山水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寻求一种人居与四方山水空间的理想秩序。古代的勘舆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堪舆以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作为理想人居自然环境选择的标准。与此同时, 也赋予人居空间文化的意义, 把人居选址与人居地的人文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芝川城选址就是典型一例, 是城也, 当初筑时, 一堪舆者登麓而眺, 惊曰:%芝川城塞韩谷口, 犹骊龙口衔珠, 珠将生辉, 人文后必萃映&

[5]

2 天人合一 思想对人居环境影响及其处理方式

人居环境是人们聚居生活的地方, 是在特定自然环境中按照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建设的聚居场所。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观念下所形成的人居环境是不同的。人居环境的建设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 自然会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天人合一 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观念, 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天人合一观念中, 天 的不同的含义, 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是不同的, 其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2 1 自然之天与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建设与 天人合一 中 自然之天 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建设, 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和谐。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有 夫国必依山川, 山崩川歇, 亡国之征也 的劝戒。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特征。人居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尊重自然环境, 因自然之势; 另一方面还要化育自然, 赞天地之化育 , 自然还要按照人的愿望共同实现一种理想。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就是人工建设向往自然、融入自然, 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这是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优秀传统。 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

[3]

。将人居的自然环境与文运联系起

,

第5期 王树声: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917(

条。

人居格局如果说人居形胜是人居与自然一个大致、粗线条的关系话, 人居格局则是具体的, 体现了人们主动与自然亲近、和谐的价值取向。人居格局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聚居朝向、轴线指向、重要建筑的选位等方面。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尽管有分辨南北正位的传统, 但在实践中却十分灵活, 人居环境的朝向往往以自然环境的山水关系为依据。例如运城就是顺应盐池、中条山的走向, 呈西北(((东南走向。除整体的朝向外, 城市轴线的指向也是处理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式。人居轴线所指之地都是经过严谨考究的, 不是随意确定的。人居格局中的中心建筑通过轴线与特殊的自然形态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从而将整个人居与自然环境紧紧融在一起。这从秦代建设阿房宫时的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 到隋唐洛阳宫城与伊阙的关系都体现出这种手法(见图1) 。

人居格局是一个人工与自然共同作用的一种形态, 是重要建筑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与自然环境格局有意识交织的结果, 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闻喜古城是这方面十分典型的一个例子(见图2) 。闻喜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把香山、涑水河、城墙、衙署、城隍庙、文庙、迴澜塔、红鹤楼、峨嵋岭、农田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设计。以香山主峰香山寺塔和衙署构成人居格局主轴线, 把香山、涑水、南城门、衙署、北城门组织在一起。整个格局中衙署居中, 文庙、城隍庙分别位于东北、西北。香山顶修建香山寺与3座香山塔, 成为城市的对景。涑水河从城市南门流过, 在城市的西南处形成 S 形大回环。古代闻喜人在这个大回环所形成两个湾内, 分别建造塔、楼, 古人将这个人居入口的两个标志称为 华表 , 起 镇水口 的作用。整个人居环境规划以 规划) 建筑) 地景 三位一体的布局手法构建人居格局。山、水、城、建筑在人居环境里不是简单的拼凑, 而是通过具体设计手法而形成一个可视、可感、可思、可意的, 有着内在关系和完整文化意义的诗意栖居环境, 集中反映了人们追求人居环境 地灵育人杰 的 灵地 意象。

人居单元。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的人居单元就是一个小的院落, 也就是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宅院。中国古代的人居中单元不是单栋建筑, 而是建筑与庭院的综合体。庭院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居单元的精华之处。庭院把自然引入人居最小的单位, 庭院内也可凿池植树, 栽花培草。人在居处直接感受日帝宅经∃指出 夫宅, 阴阳之枢纽 。无论是达官富贾的大型宅第, 还是最普通平民百姓的宅院, 都体现出对自然的亲近。陶渊明#归田园诗∃云: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暖暖

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里, 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这种亲近自然、向往自然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在中国人居细胞里就是如此的深刻, 反映在人居的整体环境中更是如此, 这是中国人居与生俱来的特质, 是人居环境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人居标志。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 标志建筑处于人居的显要位置, 往往具有神圣性、文化性的特点, 成为聚居环境的标志。优秀的人居标志是人工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结果, 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中环境选择建筑、建筑选择环境的智慧。延安宝塔、韩城的纠纠寨塔、蒲州的鹳雀楼都是这方面建设的经典。人居标志往往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特殊位置, 例如, 在多山环境中选择标志建筑的位置, 古代就有 众山高, 则在低山结穴, 众山低, 则在高山结穴

[6]

的观念。延安宝塔处于南川合与延河交

汇处的群山最低的山上, 塔与山形、水势有机结合, 浑然一体, 成为延安人居环境最重要的标志。韩城的纠纠寨塔也是人居标志性建设较为优秀的一例。它巧妙地选择了在北部韩原上的位置, 处于古城主轴线的北端, 直指韩谷口的涺水、芝水汇入黄河处(见图3) 。

图3 韩城纠纠寨塔

F i g . 3 " Ji u ji u Zha i" T owe r i n H ancheng

人居风景。中国古代人居中的风景建设特别尊重自然环境的原态美, 以尽可能少的人工去 化育

自然, 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因借 是风景建设最突出的手法, 因原有环境之势, 借境外能借之景。人居风景是与聚落的人文建设联系在一起, 成为人居文化的支撑点。山西灵石县夏门村是北方村落人居风景建设的一个典范。夏门村处于太行山、吕梁山余脉的交界处, 汾河从中穿过, 并在村前转了一个

(918(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想模式。夏门村崇尚诗书, 文风勃发成为聚落的文化理想。于是, 在南北两山上就修建了寓意文风的文昌庙、文风塔、文昌阁、文风亭, 环绕村落四周, 成为一处独特的乡土人居风景(见图4)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建设, 尊重自然, 主动地寻找与自然的联系, 但同时又通过人工在自然中的点缀, 去化育自然,

创造一个自然与人文融合聚居空间。

最高原理, 这在古代社会是天经地义的, 反映在人居环境中也是具体的、深刻的。

义理之天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 仁义礼智 道德原则对人居环境的影响。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 礼 。#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 记载: 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 天之经也, 地之仪也, 民之行也。天地之经, 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 因地之性, 生其六气, 用其五行, ∋∋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内外, 以经二物。∋∋礼, 上下之纪, 天地之经纬也, 民之所以生也, 是以先王尚之。 #礼记∃云 礼者, 天地之序也 。礼的核心是 序 , 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纲常。 序 是万物和谐的根源, 社会有了秩序, 空间有了秩序才会和谐。中国古代社会就是通过 礼 , 建立一种人与人的秩序, 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观念反映在人居环境中, 就是要追求人居环境的 序 。#黄帝宅经∃认为宅是 人伦之规模 。 序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最为鲜明的一个特点。中国人居环境的 序 是通过6个方面实现的, 即辨方正位的方位观, 以中为尊的空间观, 以高为尊的建筑观, 以九为尊的数字观, 以黄为尊的色彩观, 以大为尊的规模观。这就形成一个讲究等级、秩序的人居环境, 为人居环境蒙上了一层伦理的色彩。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中, 从最小的人居单元, 到人居本体, 再到区域人居, 乃至所谓的 天下 都是由一个完整的秩序统一起来。从都城到省城, 再到县城, 再到最小的四合院都反映出这个特点。在每一个人居面上, 也无不反映出人伦的特性, 明清北京城可谓是一个典型, 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伦理特性, 体现了东方文化温柔敦厚的礼乐精神。

此外, 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还有教化的功能, 通过建筑的匾联、壁画、雕刻、碑石等手段, 阐释宇宙最高义理, 宣扬人伦纲常, 起到教化人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就是一种秩序化、伦理化的人居环境。通过空间的伦理性、教化性, 促进人文和谐, 并影响人自觉成为宇宙最高原理的实践者, 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圣。2 3 主宰之天与人居环境

天人合一 之天的第三重含义是指主宰之天, 认为宇宙万物由一种神秘的力量来主宰。在中国北方民间祭祀中, 最高的神就是 天地神 , 天地神主上写着 天地三界十方真灵主宰之神位 。可见这个 天 就是宇宙最高的主宰者。 在中国人观念里, 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非常密切, 亦可说天人合 [2]

图4 夏门风景建设示意图

F i g . 4 Landscape Construc tion Sketch of X ia m en V ill age

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 中国的人居建设就有了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重视对居住地山脉地势、河湖水系、古树林木的保护。寺庙、陵墓、名山大川更是如此。当然, 天人合一 作为强调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哲学观念, 并不是说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完美无缺了。但是, 只要全面审视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过程, 就无不体现出一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价值取向, 始终追求人居环境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

2 2 义理之天与人居环境

从孟子开始, 就提出 天人相通 , 认为天之根本性德, 即含于人之心性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天道与人道, 实以一贯之。宇宙本根乃人伦道德之根源, 人之道德最高准则乃宇宙根本之发现。朱熹说: 元者生物之始, 天地之德莫先于此, 故于时为春, 于人则为仁, 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 物至于此莫不嘉美, 故于时为夏, 于人则为礼, 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 物各得宜, 不相妨害, 故于时为秋, 于人则为义, 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 实理具备, 随在各足, 故于时为冬, 于人则为智, 而为众事之干, 干, 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 其内容就是 义理 , 也就是 仁义礼智 的道德原则。古代哲学家[1]

第5期 王树声: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

(919(

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居环境建设要安排神灵的祭祀空间以及祭祀活动。这个方面, 古代的阴阳五行家在宇宙最高主宰力量与人居环境之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与八卦的宇宙认识论。这些思想虽然牵强附会, 但它却为古代社会解决人们与主宰之天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理论与

方法。

3 天人合一 影响下的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来看, 无论是人居单元, 还是整个人居环境, 共同体现出3个基本特点:

1) 追求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建设以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基本原则, 从人居的最小单元, 到大尺度的人居环境建设, 都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寻求与自然融合、共生、和谐的特质。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不是空洞的, 而是具体的, 是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法实现的。在这方面,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区域的形胜思想、人居选址、人居格

图5 保德州城祭祀空间分布图

F i g . 5 D istri buti on o f Sac rificial Space i n Baode C it y

局的设计, 还是人居标志与人居风景的建设都有着一套十分成熟的手法。这是一座非常丰富的遗产宝库, 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关系, 从来不是单纯的自然, 总是以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为主旨, 赋予自然以完整的人文意义, 形成钟灵毓秀的人居环境。

2) 通过人工空间的秩序性实现人居环境的伦理化, 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气质。

中国古代哲学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 把宇宙最高原理推演为人伦道德的仁义礼智。在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 忠实地将人居环境秩序化, 把宇宙最高原理空间化、具体化, 从而使人居环境有了人伦的属性, 实现了 宇宙最高原理) 人居环境) 人伦纲常 的三位一体。一座按照 人伦纲常 营建的人居环境, 是一种通天达人的宇宙最高原理的自觉实践。通过空间秩序强化人伦纲常, 促进人实践宇宙最高原理(((仁义礼智的自觉性, 完成人生的最高理想(((成圣, 进而促进人居环境的人文和谐。所以, 伦理性、教化性和人居环境的化育功能,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特质。

3) 关注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信仰, 给人以终极关怀, 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依据。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不只是人工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叠加。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 中国古人在人居空间里建立了神灵空间, 构建一种 天地人神 四, 与此同时, 古代祭祀空间的选择, 也就是神灵空

间在人居环境中的位置安排。明清北京的天坛、地坛等都是一种对神灵在人居环境中的体现。这类神灵空间的设计一般都有十分鲜明的象征意义。北京天坛 天圆地方 的设计理念, 祈年殿、圜丘的形式、色彩、规模设计处处体现了 天人合一 这个主题。在这个空间里, 人们通过祭祀礼仪活动, 达到宇宙最高主宰神灵沟通的目的, 从而实现人的灵魂与天的 神交 , 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所有的人居环境建设都十分重视对神灵空间的安排, 这里是人们进行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体现了古代人居环境对人的 终极关怀 。神灵空间或者说是精神信仰空间在古代人居环境用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明清时期, 黄河沿岸的韩城、河津两城, 精神信仰空间的用地就占到了整个人居用地的13%

[7-8]

。从保德州城图

中也可以看出精神信仰空间的结构与规模(见图5) 。由此可以看出, 天人合一不只是反映在人居环境空间建设上, 还反映在人们的文化信仰里。古代的人居环境是一个 天地人神 和谐交融的生活空间。也正是有了神灵空间, 充分尊重了人的文化信仰在人居中的地位, 体现出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才使得人居环境成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地方公共社会的精神场所, 一种具有神圣内聚力的诗意的栖居地。

(920(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求, 从而创造出一种寄托人们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的诗意栖居模式, 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往往深刻影响人居环境的建设。一个尊重人的文化理想与文化信仰的人居环境必然会具有一种神圣的内聚力, 这便是人居环境的深层结构, 它是对人生价值的诠释, 是人居环境之所以如此的最终依据。

从以上3点, 可以看出: 天人合一 的人居环境, 是一种追求人工与自然和谐, 自然与人文统一的建设实践; 强调人居环境的秩序性、伦理性及其化育功能, 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与人文和谐; 强调人居环境不只是简单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寄托了人的文化理想和信仰, 是一处给人以终极关怀的精神家园。

时代在发展, 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人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想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代人居环境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也今非昔比。 天人合一 作为古代哲学的一种观念, 并不能直接去解决当今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但它对我们会有所启发。在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古代人居环境,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理想与智慧, 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方法和处理手法, 仍具有时代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天人合一 中的 天 有3种不同的含义, 每种含义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具体的。随着我们对自然、社会进一步的认识, 人居环境必然要适应新的时代, 但 天人合一 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 对我们如何在 科学发展观 和 和谐社会 理念指导下进行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给我们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剖析[J].北京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 (1):1 8.

[2] 刘梦溪.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宾四卷(下) [M].石家

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3]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2001.

[4] 司马光纂.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5] 张士佩纂. 韩城县志[M].1607年(明万历35年). [6] 周文铮. 地理正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 [7] 王树声. 黄河沿岸晋陕历史城市人居环境营造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8] 李连璞, 刘连兴, 赵荣. 天人合一 思想与中国传统民

居可持续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4(2) :114 117.

(编 辑 徐象平)

4 结 语

天人合一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观念, 它对

The harmony bet ween m an and nat ure t heory and

the ancie nt Chinese hu m an settle m ent buil di ng

WANG Shu sheng

n i versity , Be iji ng 100084, Ch i na)

1, 2

(1. Schoo l of A rch itecture , X i ∗an U n i ve rs i ty o f A rch itecture &T echno l ogy , X i ∗an 710055, Ch i na ; 2. Schoo l o f A rch itecture T s i nghua U

Abst ract :A i m To study the ancien tChinese hum an settle m ent p lann i n g theor y and m ethod under the i n fluence o f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ure theo r y . M ethod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d ifferent connotations i n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ure theory and the correspondi n g exa m ples o f hum an settle m en. t R esults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um an settle m ent bu il d i n g w ere summ ed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r m ony be t w een m an and nature theo r y . Conclusion The ancien t Ch i n ese hum an settle m ent pursued the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 u re . And the unity bet w een nature and hum an ities is t h e basic la w in hu m an settle m ent buil d i n g . The pursu it of eth ica l space and the acce leration o f the cultivation of ideal personality and the hum an envir onm ent har m ony i s the i n tri n sic quality i n anc i e ntCh i n ese hum an settle m ent env iron m en. t Paying attention to hu m an ∗s cult u ra l i d eal and cu ltura l be lief and g iving hum an u lti m ate concern is the ulti m ate basis for ancien tCh i n ese hum an settle m ent bu il d i n g . A nd it dra w s an i m portant sign ificance o f conte m po rar y Chinese hum an settle m en. t K ey w ords :har m ony bet w een m an and nature ; hum an settle m en; t nature ; eth ics ; cu ltural be li e f


相关文章

  • 浅析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举措
  • 浅析中国古代的环保思想及举措 王海滨 摘 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中国是一个拥有着璀璨文明和丰富资源的古老国度,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关于人与自 ...查看


  •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角度解读李约瑟难题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角度解读李约瑟难题 作者:金梦佳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年第10期 [摘 要]本文从李约瑟难题出发,选取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分析了近 ...查看


  • 浅议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作者:张雍 李照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风水五行等儒学思想理论 ...查看


  •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
  •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 ...查看


  • 论中国建筑文化
  • 题目: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学校: 石家庄学院 院系: 化工学院 专业: 化学(10) 姓名: 张芳 指导教师:云书海 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特点: 论文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无论是从 ...查看


  • 学习[建筑易学与人居环境]心得体会
  • 学习<建筑易学与家居环境 >心得体会 学院:美术学院 系别:美术学四班 姓名:闫增琦 学号:[1**********]3 中国建筑易学与风水学说有着深厚的亲缘关系.风水学说是易学哲学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查看


  • 楠溪江古村落:留住乡土文化的印记
  • 山区的民居 浙江楠溪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给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其楠溪江丰富的文化内涵. 楠溪江古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古代文化印迹,这些印迹贯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脉络,村寨的规划布局.建筑风貌. ...查看


  • 论中国古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 论中国古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作者:鲁泽 周游洋 白如冰 张力仁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6期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传统哲学.伦理道德和风水学说三个方面讨论中 ...查看


  • 建筑风水学
  • 建筑风水学 文章摘要: 前 言 风水并非迷信,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关于建筑的选址和规划设计,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中,人类居住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