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来询者基本情况]
陈某,女,17岁,某学院一年级新生。家住离学院所在的城市不远的
县城,家中还有一个姐姐,父母均为老师,家庭生活温馨。因为她在家中最
小,因而备受父母宠爱,家中生活事宜均由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
习。入学后,经常想家,几乎每周都回家,如果因为学校或者班上有活动不
能回家,接下来的一周就不能安心上课,每天都会在着急、等待中度过,直
到周末回家后,才能恢复平静的心理。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小陈在诉说中尽管表现出着急、无奈的心理,但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
属于的新生不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大学心理咨询中遇到较多的
一类问题。多数新生随着对新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两个
月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在外生活的经验尤
其是独立性差,心理脆弱,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咨询中
宜用环境法。对于小陈的心理适应问题,咨询者作了如下工作:
(1)通过对一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使其了解新同学不适应大学
生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不适应的程度不同而已。咨询者鼓励并相信她
能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塑造新自我。
(2)一方面为其介绍学校对她有吸引力的环境、人和事,进一步介绍她
所学专业的前景,并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角度使之产生紧迫感、责任
感,促使她尽快确定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为她介绍大学学习的特
点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处理学习分心的具体方法。
(3)在人际关系方面,给她介绍一些使自己融入寝室和班集体的方法,
如扩大交往,寻找新朋友,让自己被人了解、理解的同时也了解、理解他人
的方法,使其尽快找到新的情感寄托。
(4)约见包括小陈在内的同寝室的八位女生。以小型交心谈心会的形鼓
请她们谈上大学的感受。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许多不适应的想法甚至宣泄了
一些抱怨情绪,这使小陈找到了共同感受。咨询者向她们介绍了高年级一些
同学在一年级的时候为适应大学生活所采用的办法。不久,这个寝室女生便
形成了早晚集体锻炼、每周一次坦诚地相互评价、交心等不成文约定。
(5)请小陈参加了咨询者主持的有新生、高年级学生、老师参加的“屯
理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咨询员有意识地请小陈就“当前我最需要的是科
么”、“我所认识的我”等问题当众发言,请高年级学生中原有过不适应心理
的同学介绍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体会,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小防
和其他新生一样,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事后,小陈说这次活动使她心情好了
很多。
不久,小陈所在的班团干部们先后组织了“过集体生日”、“学习经验查
流”、“学习竞赛”、“圣诞、元旦联欢会”、“巧手制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
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尽其能,各扬所长,淡化了思乡情,交流了思
想,切磋了本领,增进了友情,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而小陈多才多艺,右
活动中受到同学的好评和欢迎,因此,淡化了想家的情的方法,使其尽快找到新的情感寄托。
(4)约见包括小陈在内的同寝室的八位女生。以小型交心谈心会的形鼓
请她们谈上大学的感受。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许多不适应的想法甚至宣泄了
一些抱怨情绪,这使小陈找到了共同感受。咨询者向她们介绍了高年级一些
同学在一年级的时候为适应大学生活所采用的办法。不久,这个寝室女生便
形成了早晚集体锻炼、每周一次坦诚地相互评价、交心等不成文约定。
(5)请小陈参加了咨询者主持的有新生、高年级学生、老师参加的“屯
理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咨询员有意识地请小陈就“当前我最需要的是科
么”、“我所认识的我”等问题当众发言,请高年级学生中原有过不适应心理
的同学介绍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体会,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小防
和其他新生一样,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事后,小陈说这次活动使她心情好了
很多。
不久,小陈所在的班团干部们先后组织了“过集体生日”、“学习经验查
流”、“学习竞赛”、“圣诞、元旦联欢会”、“巧手制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沱
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尽其能,各扬所长,淡化了思乡情,交流了思
想,切磋了本领,增进了友情,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而小陈多才多艺,右
活动中受到同学的好评和欢迎,因此,淡化了想家的情绪,在新的环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效果]
通过以上多途径多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小陈半年后终于适应了学
校生活,并且可以做到一个月回家一次而不感到焦虑。
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
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答: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案例分析
2.基本情况:(性心理问题)
杨某,女,15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文静。从初中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到了高一,看到别的女孩谈恋
爱,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冲动,很想找个“白马王子”,但迫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敢找。有一天,看到高二一名英俊潇洒的男生后就暗自喜欢上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课无心听讲,心想着如何给他写信,整日心神不宁,幻想和他在一起的情景。同时,渐渐不愿和同学在一起,唯恐别人将她心灵的秘密“偷”去。学习热情开始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家长和老师追问她原因,同学们也用不理解的眼神探询她。她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答:一、分析原因
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
1.性成熟。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
2.青春期神经衰弱。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
3.单相思倾向。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该案例中,杨某就属于这情况。
二、解决方案
对于杨某的症状,可以采用以下疗法:
1.运用疏泄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2.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此刻请患者学会分解性爱,把爱提取出来。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
3.战胜自己。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
三、小结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至15岁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间(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的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性爱有关。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性爱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性的性适应。
案例分析
3.基本情况:(学习困难)
陈某,14,女,初二,智商正常,文化课学习成绩在班上却倒数一二名,尽
管她每门功课也很用功地去学习,但是收获甚微,而且学习起来也很吃力。班主任及科任老师都很着急,家长也很发愁,家长甚至怀疑陈某心理及智力有问题。后来偶然谈及便请家长将她带到医院心理咨询室,确诊为学习困难。 答:一、原因分析
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
二、解决方案
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通过特定技巧(如画“愿望”图、时间算账等),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
2.实施行为训练。每一次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3.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4.对于由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三、小结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
案例分析
4.基本情况:(厌学症)
王某,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
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灯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玩电脑游戏。
答:一、分析原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二、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
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3.与其他老师沟通。
三、小结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
5.基本情况:(强迫症)
乔某,初三女生,15岁,身材苗条,打扮得干净整洁。乔某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听歌,尤其当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听歌一直都是其解闷的好方法。但从初三开始,歌声却成了乔某摆脱不了的心魔,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前开始),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的时候,乔某总是忍不住趋向那些听过的歌词和旋律,更糟糕的是在考试的时候也在想,而且依稀那个就会沉浸在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了考试成绩前所未有的退步。未来止住成绩的下滑,乔某总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想可越是不想去想,就越是忍不住,弄得自己心情很烦恼。乔某担心再这样下去,中考肯定会考砸。
答:一、原因分析
1.压力过大。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
2.家庭因素。乔某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
3.人格因素。乔某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地思虑和牵挂。
乔某已形成强迫症。
二、解决方案
1.主要采取了森田疗法来帮她矫正。
2.解决乔某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某强迫症症状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个性,向她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3.与乔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某的要求。
三、小结
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
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就其产生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以及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
案例分析
6.基本情况:(粘液质、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潘某,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为下岗职工,母亲为黑车司机,贷款买车,早出晚归,经济情况拮据。父母均初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家庭无精神病历史。潘某在家里不被宠爱,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得顺从父母的话;家长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不好,对孩子不接纳、不认可、不鼓励。从小爷爷疼爱她,爷爷在她6岁时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受到父母的责备,就想起爷爷。由于学习不好,脾气不好,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潘某称,“在运动会上跑1500米,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班里有两派学生,不知道应该跟谁玩?”“我想买一本我喜欢的书,爸爸妈妈就是不给买”。
答:一、原因分析
1.潘某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循规蹈矩,不善言谈,影响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偏下。
2.父母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父母忙于生计,少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责备。与普通孩子比,缺少家庭的支持力量,导致心理脆弱、易焦虑。
3.潘某十分向往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但受家长的影响,自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根据以上情况,潘某的主要问题是偏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
二、解决方案
首先,采取与潘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它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确定目标。 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加深咨询关系,分析其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交友原则,探讨与同学玩时的成功策略。
再次,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使她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并加强亲子交流。在交谈过程中,找父母的优点,分析与父母交往时的成功策略。让她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还要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分析现在的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
三、小结
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多数住上了楼房,邻居之间很少来往,甚至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首先,建议青少年主动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如同学之间互相“串串门”、邻居之间走动走动、多帮助父母采购生活用品等。
另外,建议学校、老师多组织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众多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群,扩大交往范围。
还有,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情感,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就自在其中了。
案例分析
7.基本情况:(体罚事件)没完成作业等等殴打学生
哈尔滨市某小学正在上微机课的四年级学生某某和另外三名同学被班主任王老师叫回班级教室。往老师质问某某作业中为什么少做了三道题,孩子解释说老师留作业的时候自己正好去上厕所了,所以漏听了这三道题。王老师当下让某某不做这三道题还有作业中算错的题。由于紧张,某某过了十几分钟还没
做完题。王老师见状生气地在某某左颊上扇了两耳光,又在她右腮和右臂上掐了几下,后来,经过医院诊断,结果为左面部外伤,右面部痉挛,三叉神经压痛,右上臂皮下淤血。
答:一、原因分析
再笨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1.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压力时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
3.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
二、解决方案
1.从学校的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多给教师一些关注。其次,学校应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再次,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老师一个放松的机会。还有,学校应适当地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把一切教育任务都压到班主任身上。最后适当地组织老师的培训,教授心理知识和方法。
2.从教师的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
3.目前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只重学历和知识水平,只重考试,却没有心理测试的内容,也不做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这无疑是不完善的制度。
三、小结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人格逐步形成。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人物。教师已经成年,在生活中是学生行为参照的对象、模仿的榜样。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由于其认知水平的优先,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对和反社会性的人格,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滥用权力,会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心理疏导技术,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工作。
案例分析
8.基本情况:(杀狗事件)解剖画图
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获诺贝尔医学奖后,在被问及成功的因素时,他却说对自己在小学受到的一次惩罚念念不忘。小时候的麦克劳德非常调皮,又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出于好奇,解剖了一条狗,想看看他的内脏。时候才知道那
条狗的主人是校长。麦克劳德傻了,等着一个严厉的惩罚,可想不到校长的惩罚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一张狗的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绞尽脑汁认真地画好图,交给校长,而事情的结果是校长非常满意而不再追究杀狗事件。 答:一、分析原因
1.出于童年期的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一切事件充满好奇,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正如案例中的小麦克劳德那样,为了看看狗的内脏,他和他的伙伴不惜杀死一条狗。
2.从成年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行为可能带有破坏性。面对此类行为,教师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们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灵又极其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可能给他们带来终生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方案
1.案例中的校长正式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才去了极其明智和宽容的教育行为。
2.他通过小麦克劳德的“违纪”行为,看到了他充满好奇、探究和勇于行动的一面,这些正是其成长为大科学家不可缺少的潜在素质。
3.他巧妙地给小麦克劳德布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既是与小麦克劳德探索狗的生理机制的动机殊途同归,又变相宽容而不是纵容他的杀狗行为。
三、小结
麦克劳德探究自然的兴趣非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得到了鼓励;校长宽容的教育行为又令小麦克劳德不忍再去残害动物。如果当时校长不顾小麦克劳德的感受,并严厉地训斥甚至体罚他,人类今天或许少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案例分析
9.基本情况:(中学生早恋)家三个孩子
答:一、原因分析
某某的情况是典型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
2.亲情的需要。某某所在家庭相对孩子多,是个大家庭。
3.被他人需要的需要。由于女孩的母亲多次打骂女儿,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二人的交往,激发了某某作为男性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女性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了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
4.逆反心理在作怪。由于女方母亲的不冷静,企图在短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而使解决问题欲速而不达,造成两个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
5.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女孩家长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暴露出家长对待孩子早恋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这常常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
二、解决方案
1.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其次,肯定其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再次,重新人名他为班干部,充实其生活内容,严于利己,让他多为班级服务,转移他的兴趣爱好,并加强师生沟通。
2.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某某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多于学校加强联系。
3.从女孩的角度来说,找女孩做谈话教育。除使其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外,还应劝导女孩要自尊自爱,培养独立人格,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有依附他人的思想,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并教育其母亲正确对待女儿的早恋问题,多从思想上引导,不可采取“高压政策”。
三、小结
要走出早恋的误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
2.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
3.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
案例分析
10.基本情况:(中学生情感受挫)早恋
李某,男,16岁,高中二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自从上了高中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班上有些男女同学谈恋爱对他有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影响。几个月前,老师调换座
位,女生陈某坐在了他的前方。陈某气质高雅,温柔善良,一举一动深深地吸引了他。李某不知不觉地暗自喜欢上了陈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上课时无心听讲,而是老在看前面的陈某;下课时总是走到陈某身旁,希望陈某能够注意到他。有一天,陈某到了李某几眼,并对他报以微笑。从那天起,李某便更加心神不定,无心学习,幻想有一天他们能成为朋友,一起谈心。同时,李某渐渐地不愿与同学们在一起,唯恐打架发现他心里的秘密,学习热情开始下降。他一看书,脑子里就是陈某的影子。他感到很压抑和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答:一、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经分析,李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
1.性意识的萌发。
2.心理的不断成熟。
二、解决方案
1.针对李某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恋的认识。
2.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
3.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合理的宣泄、自我安慰法、转移的方法、升华的方法)。
三、小结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性生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烦躁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
2.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特别注意引导女生在男女生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把握好分寸;教育男同学在欲女同学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爱护女同学,并着重向学生指出早恋的危害性。
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大多是早恋倾向和早恋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责备、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实践证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化处理,不仅达不到语气的效果和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
案例分析
11.基本情况:(青春期体相烦恼)
吴某是一名重点中学高二的学生,中等个头,白暂的脸盘,小巧的鼻子,文
文静静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一名喜欢读书的女孩。吴某在初中一直是班级里的小干部,初三直升本校高中,担任学习委员。进入高中之后开始产生焦虑情绪,认为自己长得太胖,一度节食,又一次连续四天不吃饭,导致四肢无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当月月经失调、便秘,下的又恢复进食。为此坐立不安,总感到胸闷、气促、头痛、恶心,以致情绪低落压抑,兴趣下降,多梦,成绩由原来的名列前茅下降到不及格。
答: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症状属于青春期体相烦恼。吴某之所以产生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生活环境缺乏交往,对肥胖缺乏正确的认识。
2.自我评价失之偏颇。
二、解决方案
吴某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领悟能力,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辅导作为主要的咨询方法。
1.从影响情绪的事件入手,找出影响吴某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并加以调节,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吴某选择生活策略,使其悦纳自己。
2.让吴某认识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个不同,人不一定要长相完美,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甚至于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所以,与其花精力烦恼长相,不如多做正面“投资”,如知识、艺术修养、待人处事的诚恳等等,做个有魅力的人。
三、小结
青春期体相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由个体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与环境刺激性质的不正确认知而引起的。在对待青春期体相烦恼问题上应注意:
1.改变错误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的道理。
2.提升内在素质才是真正的资本,指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多开展一些团体训练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案例分析
12.基本情况:(品行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张某,女,某重点中学初二学生,经常撒谎、逃课、沉溺上网,与异性交往过于随便,学业不良,没有自信,厌学情绪较明显;在人际交往中总感到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不服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管理。
张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张某并非母亲亲生,但是母亲
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对其要求总是尽量满足,使她养成了骄纵任性、养尊处优的性格。张某在四五年级时,挺邻居说自己并非母亲所生,心结由此产生。母亲为让张某受到良好的教育,送她进入重点中学。进入中学后,张某逐渐远离母亲,母女很少交流。张某犯错误时,母亲也一味地包容,使之越来越放纵。她对母亲的话充耳不闻,甚至经常撒谎,逆反心理表现强烈。张某在小学时表现较好,成绩一般,对美术兴趣较浓。张某从初一开始于其他班、外校学生交往,初二开始出现撒谎、逃课现象。
答:一、原因分析
张某的症状是典型的品行障碍问题。根据对张某各方面的分析,导致张某品行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使她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2.学习适应不良带来自信心的丧失,造成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
3.交友不慎,造成行为偏差。
二、解决方案
1.运用认知疗法,改变错误认知。运用认知疗法,使她认识到;在交友问题上要明辨是非,自己犯了错误,除了寻求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从自身找原因。
2.运用心理动力学分析其成长历程。
3.开展家庭辅导,与家长沟通。向张某的母亲了解张某成长过程及家庭情况,并向其反馈张某的感受,特别是对母亲的看法。
4.创设情景,开展家庭治疗。针对张某和母亲相处时身体无法解除的问题,采用行为疗法,让张某挽住母亲的手臂,母亲楼主女儿,抚摸女儿,反复多次,逐渐自然放松。要求母亲鼓励并帮助张某。
5.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帮助张某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创造各种条件,使她融入班级的洪流中,让张某充分感受到同学、老师的爱,机体的荣誉感,个人的成功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小结
品行障碍指儿童期或少年期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包括反社会、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它的两个典型症状是出现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另外还有逃课、撒谎、吸烟、抢劫行为等出现。
品行障碍的致病原因有可能是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小时候有品行障碍,经遗传获得。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时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的重要因素,如单亲家庭、家庭不和、教育方式不一致等。本案例中的张某就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单亲家庭成为她出现一系列品行问题的首要因素。
当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问题的时候,应引起家长和学校的相应重视。因为品行障碍问题不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犯罪,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家长和老师教育过程中应格外注意,出现问题要及时治疗。
案例分析
13.基本情况:(学习兴趣的激发)
许某,今年刚升入初中。这位男同学身体发育良好,性格活泼热情,也很聪明。但他很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表现为整天乐呵呵的,部分时间地玩,喜欢看儿童连环画、打游戏机,不参加有组织的经济类活动。如开运动会时,其
他同学在为运动员助威呐喊,他一个人巴宰地上玩泥巴。平时行为表现也很幼稚,缺乏独立性;没有远大的理想,对前途从不考虑。老师问他将来打算做什么,他一脸天真地回答:“不知道呀。”表现为七八岁年龄的行为和想法。学习毫无自动性,完全依赖家长,小学时的作业都是在老师办公室里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上课不积极思考,但谈到玩“玩”时便大有兴致。作业每天少做,有时甚至不做,经常丢三落四,害怕学习,有轻微“厌学”症状。生活能力极差,连家庭住址都写不清楚。
答:一、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许某的心理行为表现比同龄人幼稚,精神卫生水平低下;缺乏远大理想追求,谈不上自我人生设计、认识、规划和奋斗。
2.人格因素、许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兴趣要求幼稚化。
该学生的心理幼稚症状表现明显,虽然症状不很严重,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该生已形成学习困难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心理幼稚症状严格地讲并不是心理疾病,只属于一种心理缺陷。因此,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的方法矫治。
1.指导家长进行成人化教育和训练。
2.社会化教育和训练法。人的一生应该是社会化学习的一生。人的心理成熟、丰富和发展,只有参与社会实践,赋予社会内容才能实现。形式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学校内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化学习,使他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信息量,促进兴趣多样化和高尚化,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通过有意识的旅游来训练该生。
3.大量信息刺激训练法。心理幼稚学生信息量不足,长期沉湎于低级儿童型兴趣爱好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一是阅读名人传记训练法;二是改变成长环境。
4.提供互帮小组。许某由于心理幼稚而表现为学习困难。除了一项训练外,教师还可以为许某请两位学生辅导员。主要帮他做好课堂笔记,并每天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
三、小结
1.通过两个多月的矫治,许某现在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对于自己的表现和未来都能客观地做出评价,也有了自己的理想,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不再出现不做作业或是少做作业的现象,且学习成绩处于班内中等。对学习有了信心,不再厌学了,与同学也想出融洽。可以说,他的心理幼稚症状已基本矫治成功。
2.许某热情聪明,他的心理幼稚完全是错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他的矫治成功也取决于家长的配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父母,有必要科学地教养子女。
3.面对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与家长应该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学习视为一种自我成长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特征。
案例分析
14.基本情况:(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孙某上初中一年级了,上课时经常发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好摇晃凳子,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中好搞恶作剧,东跑西奔,有意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家里遇到不能满足的事情便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表现得任性冲动;他很爱看电视,碰到喜爱的节目如武打片、侦
探片能一脸看上一两个小时,并手舞足蹈;做作业时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致经常出现错误,学习成绩在一般以下。为此,孙某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训斥。
答:一、原因分析
1.注意力不集中。孙某智力正常,但有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
2.人格因素。孙某性格较压抑,加上家长和老师经常训斥形成压力。这种压力过大导致学习自卑、社交性自卑、家庭间情感不和。
孙某“不安分守纪”的毛病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异常问题:青少年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
二、解决方案
1.适当用药。对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
2.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应歧视、打骂多动症青年,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3.父母的教育要保持一致。父亲需纠正急躁、粗暴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要多看一看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母亲则应克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弱点,努力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相结合。
4.控制孩子的饮食。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长还必须适当控制孩子的饮食。
5.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症青少年的要求不应过于苛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也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6.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应逐步培养多动症青年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7.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应从小培养多动症青少年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早晨要按时起床,最好参加一定时间的晨练;饮食定量定时,并注意营养;中午要适当午休,晚上要准时休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迁就孩子的兴趣而让他看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三、小结
1.对于多动症青少年应耐心地、反复地教育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
2.父母应和老师、医生经常保持联系,争取孩子、医生、家长、教师四方面的合作,共同做好矫正教育。
案例分析
15.基本情况:(学习困难)
王某,男,八年级学生,学习上情绪抑郁。通过期中考试后,由于成绩与自己预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上家长的指责,情绪较为低落,烦恼随之而来。
据了解,该生在小学一到四年级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方面都是班里的佼佼
者,到五年级因转学成绩下降了许多。进入初中学习后,由于自我定位不清,自认为自己的学习天赋较高,而且初中的学习与小学的学习比较起来其实也差不多,因此有一种“七年级、八年级可以尽情地玩,等到九年级再去拼搏照样能考上高中”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课堂知识密度和抽象程度大,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高,而该生仍按小学学习的“惯性”——依赖心理强,缺乏独立思考,上课被动接受,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情绪波动较大,对日常的学习表现出一种惶恐的心态。
王某自述:经过七年级的艰苦学习,而且距离中考又还有两年时间,因此在八年级时候很想放松一下,到九年级在开始努力;但期中考试以后,自己都不敢相信会考得这么不理想。之后,也很想赶上去,可是一拿起数学课本就感到头痛,什么也不想看。
答:一、原因分析
1.人格因素。该生进入八年级后,学习动机不明确,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不知道八年级学习在整个初中学习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情绪因素。由于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与自己的预计差距较大,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即使简单的学习任务也被视为“拦路虎”。
该生已经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为了使该生能消除学习上的忧虑与不安情绪,尽快适应八年级的教学学习,本案例主要采用了下列方法帮助他: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帮助他重新给自己定位,树立长远的与短期的人生奋斗目标。
2.帮助学生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建立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
3.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发现学习的兴趣,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导他掌握制定学习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学习方法。
4.加强对他的理解、信任、爱护等情感投入,培养他对老师的好感,从而使他对各学科产生兴趣,达到自觉、主动的学习程度。
三、小结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引导、帮助,该生虽然成绩上不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从他的表现能够看出,他的学习态度基本上端正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起来比以前更加自信了。
案例分析
16.基本情况:(学习焦虑)
王某,男,16岁,某中学九年级学生,身体健康,父母无固定职业,还有一个哥哥比他大3岁,高中三年级。据同学、老师反映,近一个学期以来,王某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不愿意接触学生、外人,终日精神抑郁,情绪极为低落,感觉自己很笨,没办法把自己的成绩提上来。最近一个礼拜,焦虑,经常失眠,
不像与人交流,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对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失去兴趣,有孤独感、无助感,感觉内心很痛苦,很希望能得到帮助。
社工观察:王某穿戴较为随便,刚开始交流时思路有些跳跃,表达不甚连贯,情绪有些低落,语速缓慢,说话声音很低。但说到自己老师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略有微词,貌似老师不大关注自己。谈到家长的时候,王某也带着不满的情绪。
答:一、原因分析
1.情绪原因。王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考虑事情不够周全,对家长、老师、同学产生抵触心理。这与青春期的情绪变化较大有关。
2.心理因素。青少年还有一种对长辈的依赖心理。因此,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及行为深深影响了他们。
3.家庭因素。王某父母忙于工作,与该生沟通过少,而且没有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4.环境因素。少年的成长是在一个大的环境里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中,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同辈群体对个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
该生已经出现学习焦虑问题。
二、解决方案
1.在治疗中应协助该生改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活动减少的症状。同时,减少该生对自己成绩的焦虑,使他逐步恢复到几级乐观的状态。用积极、合理的信念代替消极、歪曲的想法,最终使他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学会理解别人,加强与别人的交流,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可采用如下具体方法:1.建议该生积极主动与同学、老师打招呼,有问题就与同学、老师交流。2.鼓励该生多参加社交活动,如同学组织的春游、同学聚会等,转移对自己情绪的过分关注,以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3.本案例可以采用人本主义疗法。从该生出现行为的环境中考虑,发觉影响该生的成长因素,综合考虑该生的同辈群体以及家庭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
2.了解该生的变化和该生面临的新问题。对该生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该生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的日常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鼓励该生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学会客观对待别人。
四、小结
1.该生自我评估:情绪改善,对成绩的焦虑有所减弱,身体和精神状态已逐步恢复,开始参加一些学校活动。
2.社工评估:精神面貌转好,自我评价积极、肯定,自信心增强,对别人评价开始变得客观,但是对父母还是存有一些抵触请粗。总体来讲,咨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案例分析
17.基本情况:(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咨询)
李某,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李某从小至初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周围都是赞扬声。学校一直把她作为重点对象培养,希望她能为校争光。李某出生于工人家庭,在同辈亲属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她自己更是精神高涨、信心百倍,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她以较高的总分考入某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学校很重视她,让她担任了班委和团委干部。她开始学习成绩不错,被同学誉为女生中的“四大金刚”。但她渐渐开始感到自己在同学中的位臵不像初中那样突出,而且还发现,一些考试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在知识面、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要比她强;宿舍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谈天说地,她插不上嘴,心理开始有种失落感,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威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这些同学的成绩与她的差距开始缩小。特别是其中一位她觉得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女同学,总分高出她1分,她感到心理很不是滋味。寒假中觉得没劲,书看不下去,行动懒散。高一下学期开学后,她十分注意那位女同学。继而产生失眠,不像住学生宿舍,渐渐又产生恐惧,怕见校门、宿舍的床、课桌,更不敢提那位女生的名字。服了校医给的安定类药,睡眠有所好转。但情绪问题未解决。成绩开始下降,测验中出现几门不及格的情况。于是丧失信心,十分想念过去,总想找回以前细心且优越的感觉,又觉得再也不可能了;不敢参加期中开始,认为肯定会失败;总想大哭一场,又不敢;回到家里,书看不进去,作业做不下去,坐在书桌前发呆或莫名其妙地流泪。学校认为她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提出暂时休学。李某父母为此十分焦虑。
答:一、原因分析
1.人格因素。李某的病起因于进入高中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众。深入分析,是她对这一情况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没有思维准备,产生挫折体验后又不能正确地应对所致。李某表现出多种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信心丧失的抑郁状态,无法自控地注意他人的强追状态,对学校、对同学的恐怖状态等,但都不突出。
2.诱导因素。李某表现出学习时无法积极思维、听课听不进、作业做不下去等能力抑制障碍。不难看出,进入高中后,她在同学中地位的改变时产生症状的主要刺激源。在自己成绩不能遥遥领先时,她不能正确应对,导致症状出现
3.盲目自信。李某考取高中时十分乐观,信心十足。但这种客观与自信已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她对新情境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缺乏认识。
该生已经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解除局部症状、恢复上学。李某不敢去学校主要是不敢面对那名使她感到威胁的女生。
2.启发李某自身适应不良的认识。环境的变化、自己地位的改变是正常的,适应不良主要是自身原因所致,如对新境遇没有心理准备,也不能正确评价,从而主观上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庸人自扰。
3.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启发李某看到自己的成绩并不差,只是其他同学赶了上来;若从全市高中生来看,自己仍是佼佼者,知识身在尖子群体中显现不出来。另外,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勤奋刻苦、基础知识扎实是她的长处,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基础。这些分析对李某悲观情绪的缓解起到了一定作用。
4.指导其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计划,督促其完成计划。与家长和学校联系,希望他们能适当减轻对李某的压力,给予心理支持。
三、小结: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个月后,李某鼓起勇气参加了期中考试,成绩全部在及格以上,后来的期末考试成绩大多在90分以上。各种症状基本消除,还参加了校团委干部竞选,并取得成功。
案例分析
18.基本情况:(强迫思维)
李某,女,16岁,高中学生,独生子女。有强迫症家族史,主要是父亲曾有强迫性行为。入高中后,因考试成绩偏低,并被老师批评而出现极度焦虑、想自杀等症状,随后出现强迫性思维,不能学习,恐怕考试,严重时用头撞墙,并拒绝上学,休学一年。前任班主任反映:该生刚进高一时,学习成绩不是非
常突出,但平时学习较为刻苦努力。在与该生交流谈心的时候,发现她较内向,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对他人的评价显示出较大的关注。两次测试结果出来后,该生的成绩不太理想,期间都是郁郁寡欢状,而有时情绪起伏较大,甚至与任课教师发生小冲突,受到责备后,状态就更加不好了。 答:一、原因分析
1.认知偏差。李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认知的不健全或者说偏差上,无论是强迫思维的出现还是情绪的较大波动,都是因其不健全的思维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合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2.教育不良。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加重和催化了李某的心理问题。李某已经形成神经症性强迫性障碍。
二、解决问题
1.澄清李某心理因惑及问题。讨论和澄清李某对家长、教师的双价性依赖——既不满又在意,既对抗又依赖。
2.引导李某意识到,她所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同龄人共有的发展性问题,使其逐步摆脱“病”的模式,建立战胜眼前困难、重新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3.帮助李某重返学校学习。与李某讨论开学后返校所面对的压力及恐惧感的应对方法,掌握放松技术,建立心理安全岛。
4.改变以往教师和家长对李某的劝解方式,让学生自己决定和承担复学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5.对学生所出现的考试、作业量大、上课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引发的情绪和认知障碍问题分析与讨论,使李某逐步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
三、小结
1.对于学生出现的认知偏差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2.面对出现情绪障碍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应为其提供合理的调整情绪的方法,并使该生学会自己调控情绪。
案例分析
19.基本情况:(焦虑症)
赵某,女,19岁,某职业高中三年级学生。赵某自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中等。考入职高后,成绩落到中下水平。职高二年级时,她在课堂上和班主任发生冲突,受到严厉批评和老师的冷遇,心理非常害怕。事后,她的母亲找班
主任做了些“工作”,班主任又找她谈话,表示关心。赵某认为,看到同学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和不良现象,觉得太没意思,不想和同学交往,人际关系淡漠,同学都说她怪。她渐渐觉得世上无好人,防人之心不可无,有被社会遗弃和最终被淘汰的感觉。心里有话又不敢对人说,偶尔说了又后悔、紧张,非常苦恼,出现失眠,焦虑症状已持续一年多。下面是她对症状的自述:“有时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焦虑,四肢发软。思维停止、坐立不安,感到压抑,有时想哭但又哭不出,头有时痛,眉毛上会抽着疼。为了一件事,反反复复地想。” 答:一、原因分析
1.早期童年经验。精油到,赵某流着泪诉说了她更深的创伤:一是在小学二年级时,其堂叔假称带她出去玩,在无人处对她非礼。她哭着逃回,在奶奶的追问下说出,但奶奶不许她再告诉别人。过了一段时间,堂叔又对她非礼,当时她不敢反抗。之后没想到此事十分后悔,恨自己当时没咬他一口。这在赵某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2.家庭因素。其父母关系不好,父亲专横跋扈,欺凌母亲,赵某十分恨自己的父亲。
3.人际关系紧张。一次师生冲突使她本已很脆弱的心瞬时失去支撑,终于导致发病,也导致她对世态的全面消极看法。
赵某已经形成慢性焦虑性神经症。
二、解决方案
1.主要采用了心理分析和解释性心理支持治疗。从赵某的主诉看,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她对人的高度戒备不太相称。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了解该生的情况,挖掘更深层次的病因。
2.采用了催眠术,缓解了谈论以往事件的不良情绪。对她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及与同学交往提了一些具体建议。
三、小结
1.本案例分析了以往创伤性体验和当前症状的关系,对女性贞操观做了剖析,消除她的不洁感。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她的人格给予充分肯定。
2.通过事例分析,说明社会的复杂性,并指出社会美好、积极的一面。同时,启发地认识到自己对人、对社会的看法片面、偏执的一面,及其和自身人格弱点的关系。
3.鼓励她正视人生,回到同学群体中去。
4.心理分析中所有措施对赵某焦虑症状缓解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案例分析
20.基本情况:(心因性进食障碍)
李某,女,19岁,中专,某剧团歌唱队学员。外在表现:丰满,短发,时髦得体,沮丧,没精打采,脸上浮肿,面色发灰,眼大无神。她已经好几夜没睡着觉了,眼前一阵阵地发花,神思恍惚,上课根本听不进去,两眼盯着讲台上的老师,可是脑子发空,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特别糟糕的是,她什
么东西都不想吃,看见那些油汪汪的菜就觉得恶心。
答:一、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李某小时候恨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给她,于是她就长得相当胖,大人都管她叫“棉花”。她进初中以后,开始了青春发育期,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食量更是大增,而各项体育活动她都不喜欢,只爱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由于缺少锻炼和从不节制食欲,身体更加速了发胖的“进程”。
2.诱导时间。一年的暑假,李某每天至少喝3瓶饮料,临到开学时体重足足增加了20公斤,在校园里指觉得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如果说过去她胖得还算可爱,犹如雪白丰硕的“棉花”,那么这一段时期她则是胖的让人“目不忍睹”。
3.人格因素。变胖之后,李某开始努力减肥。凡是,身体好像在跟她作对一样,越是希望瘦一点越是瘦不下来,就连报名考剧团后的一系列紧张复习、练习也没能把她累瘦。
4.生理因素。一段时间下来,减肥效果并不明显,只是使得身体发虚。
二、解决方案
1.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向李某明确“美”的概念。告诉李某追求美事正常的,但美有多种类型,并不是只有苗条才是美,使她认识到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
2.使李某对发胖、减肥、神经性厌食等生理现象有所认知。
3.指导李某科学合理地进食。告诉她不要一下子把食粮减得太少,应该多注意饮食的质量与进食的时间。
三、小结
1.面对存在认知偏差的学生,教师应首选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认知进行澄清。本案例就需要使李某理解审美原理、发胖与减肥等心理过程之后,在逐渐树立起李某正确的观念和治愈厌食症的信心,并在行为上按科学的方法帮助其合理进食和科学减肥。
2.一年以后,李某成了一个健康美丽、极富活力的姑娘。现在,她已能充满自信地登台独唱。由于身体健康,她的嗓音极为明亮且有力:由于体形均称,她在台上的形象得到了导演和同学们的肯定。
案例分析
21.基本情况:(注意力不集中)
李某,男,初二学生。据他的班主任反映,李某现在学习很不专心,上课时总是呆呆地坐在座位上,虽然两眼直直地盯着老师,但老师让他回答刚讲过的问题时,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尽管人坐在教室里,心理却是想着与同学踢球的场面。有时,李某在课堂上总是两手忙个不停,碰碰这儿又碰碰那儿的。
据李某母亲反映,李某在家中做作业时总是动来动去的,一会儿喝口水,一会上厕所,要不就是在书桌前玩弄手指头、看游戏杂志,甚至偷听大人的谈话,结果作业时间托的很长,而且作业中的错误不断。
答:一、原因分析
李某的问题是典型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习当作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很多时候就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能力的欠缺。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是由于生理学习能力不足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经过一些专业的训练。
3.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同学碰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时,就对课堂学习和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上课时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
4.学习自控能力差。有的同学易受情绪的干扰,他们往往喜怒无常、感情起伏很大,严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如因为做了一件得意的事可以偷乐一节课。
5.注意力受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影响。一般来说,踏实、稳重、谨慎的学生有好的注意力,而爱慕虚荣、粗心、鲁莽的学生注意力往往很差。偏于多血质学生常常表现出轻浮、马虎,上课时好走神。
6.不良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注意。学习环境不安静、嘈杂。
7.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教师教学缺乏变化和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注意稳定性的条件不能满足,致使他们因疲倦而分心,或注意转移。
二、解决方案
1.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无关因素干扰包括来自外部和内部两类干扰。
2.加强课堂教学刺激。1.充分挖掘教材,充实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2.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增强上课的目的性。3.制定限时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挑战性。
三、小结
这是典型的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注意力不集中也称注意力分散,是指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
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1.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定不下心来听讲。
2.老师提问时,站起来不做反应或答非所问。
3.老师布置作业时心不在焉,极少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4.学习时粗心大意,解题时错误百出,不是遗漏就是曲解。
5.自控能力差,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个对象,听课效果差,学习效率低,并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案例分析
22.基本情况:(中学生神经衰弱)
齐某,女,初三学生。初一、初二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性格开朗,同学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一直非常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对她也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学习很刻苦。可是,升入初三后却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每天晚上学半个小时就头晕,而且情况逐渐加重,头晕时无法学习,写作业时爱打瞌睡,看书
时总想睡觉,但睡觉时又一直在做梦,精神十分不好。为保持清醒,常半夜三四点起来写作业,可是头还是有点痛,眼镜也难受。这样也影响了早上的课,学习成绩一直下降。考重点高中的强烈愿望和成绩不断下降的反差使齐某越来越恨自己,自信心也没了,而且常情不自禁地流泪,脾气也越来越不好,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和同学的摩擦越来越多,有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但又不甘心,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没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现在她对未来很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
答:一、原因分析
根据齐某的表现,可以诊断该案例属于神经衰弱问题。具体产生原因有:
1.自己过高的期望。从案例中可以看到,齐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
2.来自于父母的压力。初三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认知偏差。齐某在看待睡眠障碍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二、解决方案
针对齐某的症状可采用以下方法:
1.摆脱心理压力。通过适当的渠道把胸中的郁闷宣泄出来。可以将自己的困惑讲给朋友、父母或者其他可以信任的人听,和他们好好地谈一谈。
2.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个人的需求、兴趣、才能是多方面的。齐某就是把考重点高中、考大学看得太重,思想上缺乏变通性,以至于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遇到挫折就会焦虑、沮丧。
3.注重劳逸结合。即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没学习一段时间就要放松一下,及基地休息。体育锻炼时积极休息的最好方式。另外娱乐性休息时最常用的。
4.战胜自我,培养自信。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睡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面对困难时,我们必须战胜自我,要学会面对生活。
三、小结
神经衰弱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在导致神经衰弱的诸因素中,以神经刺激因素最为重要。如果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遭受挫折,思想长期处于矛盾状态,就会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而产生神经衰弱。个体的性格特征对能否产生神经衰弱有一定影响。此外,脑力劳动过于持久繁重、缺乏劳逸结合或者生活没有规律也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有:
1.脑功能衰弱。
2.睡眠障碍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案例分析
23.基本情况:(中学生止咳药水成瘾)
刘某,19岁,2004年开始服用联邦止咳露。刚开始是受朋友的影响,在自己的生日聚会上第一次服用,当时觉得很兴奋,感觉非常好,之后服用的频率开始增加,药量也开始加大。最开始是偷家里的钱,没钱可偷的时候就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所有能拿去卖的东西都卖完了。苏子和联邦止咳药的市场价格
上升,刘某开始一次一次地欺骗父母要钱。随着成瘾症状的不断加重,他及其父母感觉非常痛苦,故前来寻求医生的救助。
答:一、原因分析
刘某的情况属于药物成瘾中的止咳药水成瘾。止咳水成瘾在青少年中蔓延,折射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缺失。
1.家庭因素。很多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缺乏了解,缺乏有效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或忽略,或控制,或溺爱,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知识也非常贫乏。
2.学校因素。部分学校人文教育缺乏,学生缺乏自律,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压力大,心理辅导较少,同时缺乏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知识了解。
3.社会因素。社会变革让不少人物质欲望强烈但精神空虚,商家逐利导致处方药滥用管难度非常大,社会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流行趋势缺乏警惕、是指贫乏,对于处方药滥用成瘾危害宣传不到位,性质定位不明确。
二、解决方案
1.药物治疗。这不是指普通的药物治疗,它不仅仅是“全麻下超快速脱瘾”,即所谓的排毒,而且还包括其他一些特殊的用药。
2.心理治疗。这不是指普通的心理治疗,而是针对成瘾性心理疾病专门研发出来的一种短程心理治疗模式。
3.行为矫正。因为这些患成瘾性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会出现一些行为异常。
4.感恩教育。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和付出,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变得很僵化。我们需要开展家庭治疗,也包括从教育角度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小结
引用止咳药水的青少年有哪些症状指的家长和老师警惕?
首先,喝止咳药水成瘾的青少年会常喝大量可乐和猛抽香烟;常流眼泪、流鼻涕、打哈欠、大汗淋淋、烦躁不安;食欲下降,变得消瘦或突然变胖;脸上突然出现青春痘;上厕所往往要很长时间;变得健忘,反应迟钝;严重者有时突然全身无力或抽筋,或者神志不清、产生幻觉、妄想。
其次,性格和习惯方面也有规律可循:他们可能变得情绪容易波动或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性格突然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甚至自闭;黑白颠倒,睡得很晚,起床也很晚,甚至连睡几天;日常开始莫名其妙地增加,开始撒谎骗钱甚至偷东西卖掉;家长还可能在家里发现隐藏的止咳药水药瓶或者曲马多等药。
案例分析
24.基本情况:(考试焦虑)
宋某,女,高三学生。宋某从高一的时候开始对考试紧张、焦虑,每次考试来临的时候便开始坐卧不安。虽然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积极地复习功课,每次考试也都能考得不错,但仍然没到考试就紧张,一听要考试了便觉得瑞瑞不安,总是担心自己在考试时会出问题,强迫自己抓紧时间看书、复习,课间不敢出
去休息很久,虽然这样,但是效率并不高。到考试前一天会突然拉肚子,浑身不舒服。现在快要到高考了,第一次模拟考试马上要开始了。宋某想到这些就害怕,害怕自己再出现这样的现象,影响考试。自己试过深呼吸放松法,在感觉紧张的时候深呼吸,但效果不佳。她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咨询老师能帮她改变这种状况。
答:一、原因分析
1.考前的生理表现:失眠、拉肚子、浑身不舒服、坐立不安;考试时出现紧张、担心、恐惧等情绪,伴随心慌、烦躁、手抖等植物神经症状。
2.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自我期望过高;对考试认识不足,认为考试将决定自己的命运。
3.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如个性强、性格急躁。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时,虽然能积极求治,但缺乏对自己必要的审视,不善于自我调控。
4.缺乏家庭和朋友的支持系统,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消沉、苦闷、无助,从而加深了焦虑不安。
根据这些症状,宋某在情绪上属于考试焦虑。
二、解决方案
1.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宋某正确地认识考试,不要把考试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学生的一种责任。
2.使用放松与系统脱敏法逐渐减轻考试引起的焦虑程度。
3.即使调整进程,退回去巩固前一步的效果。
三、小结
指导中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几项做法:
1.把考试过程当成学习过程,考试时对学习的检验和总结。
2.认真准备,全面复习。
3.掌握应考技能,充分发挥水平。
4.树立自信心,学会冷静沉着。
案例分析
25.基本情况:(厌学情绪)
李某,初三学生,15岁。李某小学低年级成绩较好,活泼开朗。就读于上海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而转学,之后成绩下降很快,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初中一、二年级总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试图发愤图强,效果甚微。进入初三分班后,一些男生总是拿她的相貌开玩笑,原本没有自信的她变
得更为自卑了。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伴随着强迫观念。英语测试退步更是显著。英语老师决定在晚自习第二节期间对班级的后进生补课,她是唯一的一名需要补课的女生,以后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开始情绪紧张,开始讨厌学习,出了校门心情就阴转晴。
答:一、原因分析
1.学校心育现状:学校缺少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
2.家庭教养方式:超出孩子认知,苛求和强制态度会使得学生觉得自己的自主性被忽视,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导致学生采取对峙甚至干脆放弃学业等方法来反抗父母的强制态度。
3.个体成长原因:主要包括体相烦恼、学习动机、应激事件。
诊断为应激相关障碍,引发场所恐惧症,焦虑、抑郁、恐惧,外在呈现为厌学情绪。
二、解决方案
1.与其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帮助李某改变行为的态度。
2.找到李某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李某想象合理情绪,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的想法。
3.全面开展“系统脱敏疗法”,帮助李某克服场所恐惧症和厌学情绪。
三、小结
正确对待中学生厌学情绪
1.作为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要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
2.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
3.家长也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案例分析
26.基本情况:(抑郁)
张某,女,重点班学生,性格内向,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张某从小和爷爷奶奶一
起生活,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后保送进入中学重点班,仍由爷爷奶奶陪同住学校外面,成绩中游。跟爸爸不是经常沟通,爸爸很专制,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想主动与他交流,但是每次一到那个时候就说不出口,每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妈妈就更不用说了,尽量不和她见面,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10个月了,因为她太多管闲事了,初一刚开始的时候,她偷看日记,还把它复印下来,要拿去给老师看,幸好被张某发现。初一的暑假过的很难受,很空虚,成绩平平。平时和同学关系也不太好,都上初二了,班级里还有十几个同学没说过话,怕主动打招呼结果别人没反应,那会很尴尬,所以也不太想和他们接近。平时就和三四个同学比较谈得来,但是最近老是感觉好朋友之间“吃醋”。张某说话处事节奏较缓慢,性格较内倾,内心较有思想,但说话时不太敢看别人眼镜,交流时显得很被动和矜持。
答:一、原因分析
1.目前状况:睡眠不好,无故疲劳,感到生活无意义,情绪郁闷,起伏不定等。
2.心理因素:内向性格使她不愿与别人交流,有什么事情自己想,使得很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最后越来越压抑。
3.家庭因素: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不融洽的家庭氛围,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4.人际交往因素:人际关系不良,没有好朋友可以倾听心声就难以得到情感满足,从而感到孤独、寂寞。这样的不良情绪正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原因。
张某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严重地偏离了正常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项目上症状明显,属于中度抑郁状态。因此,该学生有抑郁情绪倾向。
二、解决方案
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协助张某找出这些负性想法和假设,以及其中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化、意识化,并同时辅以人际关系治疗以及行为治疗。
1.针对张某对现在的学习和家庭状况的不满所造成的内心冲突,向张某解释认知治疗的常规,简要分析她的情况,为她心里的不满情绪逐渐减负。
2.要求张某讲讲最感挫败、最心烦的事情,并表达以下自己的想法。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讨论和探讨,指导张某及时在生活中医师到这些负性想法。并指出,经常审视自己是开心还是痛苦,是否处在抑郁中,通过孔氏抑郁来把握自己的生活。
3.寻找其中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尝试做出行动。
4.针对张某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做了一次“空椅子对华技术”,分别和“母亲”、“父亲”沟通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张某的愤怒情绪,促进了她和父母交流的强烈愿望和行动力。
三、小结
对待中学生抑郁可以采取下列调控手段: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2.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常见反常情绪,使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3.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应有一个合适的评价,避免过高的期望。
案例分析
27.基本情况:(行为偏激)
许某,男,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独子。身高大约1.7米左右,体态正常。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从小很听话、懂事,虽然脾气易怒,但从来不惹父母生气,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自立能力特别强。最近一个多月情绪反常,时常发脾气,有时急的
咬自己的手指头。发脾气时特别让人害怕,咬紧牙齿,紧握双拳,脸色发白。自从情绪反常后一共打过四次架。第一次因为他喜欢的女孩被另一个班的一个男生喜欢,他很生气,就和那个男生打了起来;第二次打架是因为他去另一个班的宿舍借东西,因为别人的态度不友好,就和他们打了起来;第三次打架是因为同班一个同学拿着拖把和他开玩笑,他恼羞成怒,把拖把剁成两截,准备同拖把哈打那位同学,被班主任及时制止;最近这次是因为他管理班里的纪律,同桌依旧说话,他很生气,就和他打了起来,班里另外一个同学咳嗽了一声,他又走到那个同学眼前和他又打了起来。导致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半年很容易发脾气,极易生气,爱说脏话,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甚至动武。时候自己也后悔不已,可是一旦遇事,自己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很容易发怒。很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可是事与愿违,自己很难静心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现在同学都疏远自己,自己很烦恼。
答:一、原因分析
1.对事情的不合理观念是造成情绪冲动、偏激行为的直接原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2.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学生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钟无所谓的烦恼和困扰。
3.不良的情绪宣泄方式。与同学相处,如果不能和谐地交往,那么就会激化同学之间的紧张程度。
根据上述情况,徐某已经出现因情绪冲动导致行为偏激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结合具体事件,纠正徐某的不合理观念。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特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2.告诉徐某凡事三思而后行。遇事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自己冷静下来,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3.教给学生如何采用松弛法、发泄法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
三、小结
1.拓宽兴趣范围。青少年的情感丰富,爱好广泛。有人说,青少年是天然的诗人。因此,可以把他们的激情情感引到兴趣中去,使他们从兴趣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体验情感的深刻。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也会有所增加。
2.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会多重角度、全面、完整地看问题。
3.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学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加强自我控制能力。遇到激情事件将要控制不住,可以在心中从一到十默数。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是自己平息下来,并从中作出决定是否行动,也就是说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案例分析
28基本情况:(吸烟)
张某,男,16岁,高一学生,已经有两年的吸烟史。自从有了这个嗜好之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还沾染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恶习,经常骚乱课堂纪律、打架斗殴、上网等,被各科老师划定为最不好管理的学生。该学生自述为:“老师,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我也是没办法。自从我爸妈离婚之后,只是每个月邮一部分生活费,他们从来就没有管过我,
把我仍在祖母那里,各自又有了新的幸福,而我缺一个人承受着很多的痛苦。学校里别的同学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或是思想上,有困难的时候都有家长帮着想办法,我却不能。于是我很沉闷,很痛苦。既然他们都不喜欢我,那当初为什么还要生我?我想报复他们,我仇恨周围的人。我经常打架、上网吧、搅乱课堂秩序,吸烟更是常事”说到这里,张某已经是泪流满面了。经过调查,张某10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个自由在新的城市建立了新的家庭,于是把他留在了祖母那里。如今,他已经在祖母家生活了近6年。祖母对张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虽然有所了解,也曾有过劝导,可是最终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最初,张某吸家里的烟,后来祖母发现了就强迫张某的祖父把烟戒掉了,以断绝张某恶习的来源。可是,这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张某开始向同学要烟吸,经常出入网吧。网吧里面吸烟的中学生更多。
答:一、原因分析
1.吸烟本是成年人的一种行为,可是现在又很多中学生却学会了。他们吸烟的地点多数在上下学的途中、学校的卫生间,还有其他公共场所,只要亲人和老师看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会利用起来。
2.由于家庭的影响而造成的。例如,父母经常吵架、吸烟、赌博、离异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这些中学生心理苦闷,于是选择了用吸烟来排泄。
3.在朋友、交往需要重,该同学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交际手段。吸烟者互相鼓励吸烟,于是张某碍于面子,只好随同他们一起吸烟。
二、解决方案
针对这种状况主要采取了会谈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改善张某与父母的关系。通过他们的祖母联系到了张某父母,把孩子的处境和情况向他做了汇报。经过努力,让孩子体会到父爱。
2.帮助张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方面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把他的优点列举出来,鼓励他只要努力改掉缺点,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进而增强他的自信心。
3.指出吸烟的危害。认识吸烟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并且会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火灾,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4.用爱去感动他。与各科的老师联系,大家都是很同情他的遭遇。之后,在课堂上老师都开始关注他,主动叫他回答问题,逐渐使他看清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在爱他,他并不是一无是处。
三、小结:现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论模式:
1.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该模式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2.社会影响干预模式。该模式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强调让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教给青少年知识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
3.生活技能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引入干预方案,强调教给青少年一般的生活技能、沟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
4.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以上三种干预方法都忽视了个体吸烟行为的发展过程。 案例分析
29.基本情况:(追星)
答:一、原因分析
1.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精神断奶期”。这个时期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很好地实现自
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心感觉压抑和有分裂感,不能整合。
2.从众心理。在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3.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进入他们的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4.盲目追星。一是明星称为中学生偶像,更容易引起中学生的价值比附和认同。二是中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很多易效仿明星们的“叛逆”人格,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三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然更愿意选择漂亮的俊男靓女作为自己倾慕的对象,这种倾慕既包括强烈的心理激情,也不排除潜在的生理欲望。
据以上原因,可以诊断为这两个学生的行为为不恰当追星。
二、解决方案
1.父母对正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2.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特征;教育青少年学生,无论是明星还是大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做每一件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3.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小结
客观分析与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以便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若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则可变阻力为动力。在纠正青少年过于狂热的追星行为时,不要一直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要损伤他们的理想目标。引导他们:
1.不盲目的追星。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不该是徒有其表的。
2.不疯狂追星。不要浪费时间和钱在追星上。
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山上汲取的人生经验。青少年的冥想崇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明星崇拜所丧失的自我和亲情。真的希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间悲剧不再重现。明星崇拜要有度,让它成为青少年成才道路的快乐驿站,而不是影响正常轨迹的绊脚石。
案例分析
30基本情况(社交障碍)
王某,男,初一学生,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但因其父经济条件差、生活在贫困山区等原因,现寄养在伯父家。该生的伯父将他收留,但其伯母、堂姐反对。他与父母极少联系,极度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感情淡漠。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小学老师基本上把他当成“编外生”,对他已经不存在
提高成绩的希望。同班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异,称其为“白痴”、“垃圾虫“。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的朋友。有一次,他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有些同学甚至当着他的面说:“老师,你不用白费心机了,怎么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痴”。在班里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同学欺负时经常哭。
答:一、原因分析
1.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因此,他嫉妒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
2.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经常不完成作业。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
3.他的个人卫生很差,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这也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的一个原因。
4.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级后腿,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等困难。
根据以上分析,该生的问题属于社交障碍。
二、解决方案
王某这种现状的是多方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收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他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他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
1.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并且让班主任在全班宣布测验的结果,其语文推理测验成绩为112分,智力处于中上水平。
2.分析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事同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共同制定努力目标。
3.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王某成绩差,教师家访时总是投诉,其伯父付出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不喜欢王某。据此家访时,让伯父共同配合,王某是有前途的,让伯父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更加关心和爱护王某,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三、小结
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交流。在中学,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具有以下作用:1.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2.能促进学校文明建设。3.能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4.能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众多调查表明,中学生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交往不良有关。因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要提高对交往意识的认识,积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的榜样学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交往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
案例分析
31.基本情况:(社交恐惧)
徐某,男,16岁,某普通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有一姐姐。身高168cm左右,身体状况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病历史。
徐某足月顺产,与爷爷奶奶同住,他这一代家里就他一个男孩,全家人自他
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自幼就性格腼腆,说话少,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从考入初中、寄宿在学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从此开始感到很多事情非常不顺利。
一次,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一下耳朵。他当时认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了“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内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内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于老师交往也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又问题。
从此,与同学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孤独感和自卑感时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成绩也急剧下降。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但言语较少。
答:一、原因分析
1.隔代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亦容易是孩子刁蛮任性、一直薄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日后难以与人相处。
2.适应能力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应变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则束手无策,不是去设法调整自己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而是怨天尤人,内心极度不平衡,采取消极抵制态度,甚至变得消沉。
3.与异性交往的错误认知。认为异性交往的方式、分寸等都应符合规范,否则就是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认为与异性接触频繁、关系密切的人都是品质有问题或不学无术的坏孩子。尤其是出来一些问题后,简直就是道德败坏。
二、解决方案
1.徐某的问题是在成长经历的背景此案和人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纯在这认知偏差和能力欠缺。所以,应及时地采用操作性、时效性、目标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徐某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
2.不适应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的催化式导致徐某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转换到家庭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合适的时机使徐某再回到学校,融入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
3.通过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虽然涉及一些道德和礼仪问题,但大多数与道德无关,尤其是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心理问题,不能做道德评价。
三、小结
如果男女同学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异性同学过于频繁地单独交往,很容易导致早恋的产生。早恋的学生对其他活动或事物兴趣减少会影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2.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暗中思恋异性同学,这种心理使得双方在相处时变得紧张、胆怯、少言寡语、行为怪癖、情绪复杂多变。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感体验,甚至发展为社交恐惧症。
3.有的同学由于以往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对异性同学的偏见,从内心深处对异性没有好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既有利又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异性关系。只要处理得当,引导正确,正常的异性交往就会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促进青少年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此内容是由本人收录摘取的,可能有多处不足之处,还望谅解!
案例1
[来询者基本情况]
陈某,女,17岁,某学院一年级新生。家住离学院所在的城市不远的
县城,家中还有一个姐姐,父母均为老师,家庭生活温馨。因为她在家中最
小,因而备受父母宠爱,家中生活事宜均由父母料理,父母只要求她努力学
习。入学后,经常想家,几乎每周都回家,如果因为学校或者班上有活动不
能回家,接下来的一周就不能安心上课,每天都会在着急、等待中度过,直
到周末回家后,才能恢复平静的心理。
[分析诊断与指导帮助]
小陈在诉说中尽管表现出着急、无奈的心理,但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
属于的新生不适应问题.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大学心理咨询中遇到较多的
一类问题。多数新生随着对新环境的了解、熟悉以及自我调节,经过一两个
月时间便能基本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在外生活的经验尤
其是独立性差,心理脆弱,适应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在咨询中
宜用环境法。对于小陈的心理适应问题,咨询者作了如下工作:
(1)通过对一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使其了解新同学不适应大学
生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不适应的程度不同而已。咨询者鼓励并相信她
能认识新环境,适应新生活,确立新目标,塑造新自我。
(2)一方面为其介绍学校对她有吸引力的环境、人和事,进一步介绍她
所学专业的前景,并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角度使之产生紧迫感、责任
感,促使她尽快确定自己新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为她介绍大学学习的特
点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处理学习分心的具体方法。
(3)在人际关系方面,给她介绍一些使自己融入寝室和班集体的方法,
如扩大交往,寻找新朋友,让自己被人了解、理解的同时也了解、理解他人
的方法,使其尽快找到新的情感寄托。
(4)约见包括小陈在内的同寝室的八位女生。以小型交心谈心会的形鼓
请她们谈上大学的感受。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许多不适应的想法甚至宣泄了
一些抱怨情绪,这使小陈找到了共同感受。咨询者向她们介绍了高年级一些
同学在一年级的时候为适应大学生活所采用的办法。不久,这个寝室女生便
形成了早晚集体锻炼、每周一次坦诚地相互评价、交心等不成文约定。
(5)请小陈参加了咨询者主持的有新生、高年级学生、老师参加的“屯
理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咨询员有意识地请小陈就“当前我最需要的是科
么”、“我所认识的我”等问题当众发言,请高年级学生中原有过不适应心理
的同学介绍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体会,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小防
和其他新生一样,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事后,小陈说这次活动使她心情好了
很多。
不久,小陈所在的班团干部们先后组织了“过集体生日”、“学习经验查
流”、“学习竞赛”、“圣诞、元旦联欢会”、“巧手制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活
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尽其能,各扬所长,淡化了思乡情,交流了思
想,切磋了本领,增进了友情,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而小陈多才多艺,右
活动中受到同学的好评和欢迎,因此,淡化了想家的情的方法,使其尽快找到新的情感寄托。
(4)约见包括小陈在内的同寝室的八位女生。以小型交心谈心会的形鼓
请她们谈上大学的感受。在会上,大家都谈了许多不适应的想法甚至宣泄了
一些抱怨情绪,这使小陈找到了共同感受。咨询者向她们介绍了高年级一些
同学在一年级的时候为适应大学生活所采用的办法。不久,这个寝室女生便
形成了早晚集体锻炼、每周一次坦诚地相互评价、交心等不成文约定。
(5)请小陈参加了咨询者主持的有新生、高年级学生、老师参加的“屯
理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咨询员有意识地请小陈就“当前我最需要的是科
么”、“我所认识的我”等问题当众发言,请高年级学生中原有过不适应心理
的同学介绍自己适应大学生活的经验、体会,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小防
和其他新生一样,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事后,小陈说这次活动使她心情好了
很多。
不久,小陈所在的班团干部们先后组织了“过集体生日”、“学习经验查
流”、“学习竞赛”、“圣诞、元旦联欢会”、“巧手制作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沱
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尽其能,各扬所长,淡化了思乡情,交流了思
想,切磋了本领,增进了友情,又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而小陈多才多艺,右
活动中受到同学的好评和欢迎,因此,淡化了想家的情绪,在新的环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效果]
通过以上多途径多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小陈半年后终于适应了学
校生活,并且可以做到一个月回家一次而不感到焦虑。
案例分析
1.基本情况:(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
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答: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二、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三、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案例分析
2.基本情况:(性心理问题)
杨某,女,15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文静。从初中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到了高一,看到别的女孩谈恋
爱,内心有强烈的情感冲动,很想找个“白马王子”,但迫于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不敢找。有一天,看到高二一名英俊潇洒的男生后就暗自喜欢上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上课无心听讲,心想着如何给他写信,整日心神不宁,幻想和他在一起的情景。同时,渐渐不愿和同学在一起,唯恐别人将她心灵的秘密“偷”去。学习热情开始下降,成绩也越来越差。家长和老师追问她原因,同学们也用不理解的眼神探询她。她整日深感压抑、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答:一、分析原因
杨某是典型的性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有:
1.性成熟。青春期开始逐渐进入性成熟期,对异性产生特殊的感情,对异性的知识感到神秘好奇,这是自然现象。
2.青春期神经衰弱。多发于青春期(初中阶段),通常女生多于男生。
3.单相思倾向。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
该案例中,杨某就属于这情况。
二、解决方案
对于杨某的症状,可以采用以下疗法:
1.运用疏泄疗法,把杨某的爱尽情表达出来,或向知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取得一些安慰。
2.运用认知疗法,使其明白性与爱是两个元素,两者常合在一起。此刻请患者学会分解性爱,把爱提取出来。爱一个人并非要共同生活不可。爱是奉献,不像性那样强调结合、“占有”。
3.战胜自己。激扬个人的自尊自爱,学会把握,驾驭自己。
单恋是一种自作多情的心理倾向。它是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热爱为特点的畸形爱情,甚至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也还要一味追求。
三、小结
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10至15岁的青少年大多要经历一个牛犊恋时期。从牛犊恋到成婚的这一段时间(现代人大致要有10年之久)称为“性适应期”。这是人生道路上期待、进步、欢乐、困惑、曲折、磨难最多、最大的时期,所有这些感受都可能与性爱有关。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圆满地解决性爱难题,则为人生之大事,是一种良性的性适应。
案例分析
3.基本情况:(学习困难)
陈某,14,女,初二,智商正常,文化课学习成绩在班上却倒数一二名,尽
管她每门功课也很用功地去学习,但是收获甚微,而且学习起来也很吃力。班主任及科任老师都很着急,家长也很发愁,家长甚至怀疑陈某心理及智力有问题。后来偶然谈及便请家长将她带到医院心理咨询室,确诊为学习困难。 答:一、原因分析
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如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
2.外部因素,如学校、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
二、解决方案
1.给予认知上的指导。通过特定技巧(如画“愿望”图、时间算账等),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
2.实施行为训练。每一次留一个她肯定能完成的行为作业,帮助她边增强信心边进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改善学习习惯,帮助其建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3.最重要的一点是争取到家长的配合。
4.对于由感统失调引起的学习困难,可进行一些感觉统合训练,包括针对其前庭系统、大脑神经分化、脑神经抑制等方面进行游戏或锻炼。
三、小结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
1.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3.唤起需要,发挥特长。
案例分析
4.基本情况:(厌学症)
王某,男,初二年级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趴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
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灯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玩电脑游戏。
答:一、分析原因
1.学生自身的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教育的因素
二、解决方案
1.从赏识开始,进入心理辅导。
2.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误区。
3.与其他老师沟通。
三、小结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在对待中学生厌学的心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
5.基本情况:(强迫症)
乔某,初三女生,15岁,身材苗条,打扮得干净整洁。乔某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听歌,尤其当其心情不好的时候,听歌一直都是其解闷的好方法。但从初三开始,歌声却成了乔某摆脱不了的心魔,尤其是最近(一个多月前开始),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的时候,乔某总是忍不住趋向那些听过的歌词和旋律,更糟糕的是在考试的时候也在想,而且依稀那个就会沉浸在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习,导致了考试成绩前所未有的退步。未来止住成绩的下滑,乔某总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想可越是不想去想,就越是忍不住,弄得自己心情很烦恼。乔某担心再这样下去,中考肯定会考砸。
答:一、原因分析
1.压力过大。到了初三后,学业竞争日渐激烈。
2.家庭因素。乔某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能考上省重点高中。而她在努力一段时间后觉得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在焦虑和自责的心情下,自觉难以向父母交代,所以不自觉地选择了这种独特的逃避方式。
3.人格因素。乔某承认自己遇到事情习惯过多地思虑和牵挂。
乔某已形成强迫症。
二、解决方案
1.主要采取了森田疗法来帮她矫正。
2.解决乔某的心理阻抗后,找到乔某强迫症症状产生的原因,同时分析其个性,向她说明只要她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3.与乔某的父母取得联系,把乔某的情况如实地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调整对乔某的要求。
三、小结
1.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想当然,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情况过早下结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2.在辅导中,对学生的评估要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家人的人格特征和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等。
3.大多数所谓的强迫症严格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强迫倾向。就其产生原因来说,一般都与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人格特征、家庭因素以及青春期心理特征等有关。
案例分析
6.基本情况:(粘液质、人际交往适应不良)
潘某,女,12岁,初中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为下岗职工,母亲为黑车司机,贷款买车,早出晚归,经济情况拮据。父母均初中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家庭无精神病历史。潘某在家里不被宠爱,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得顺从父母的话;家长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不好,对孩子不接纳、不认可、不鼓励。从小爷爷疼爱她,爷爷在她6岁时去世,对她打击很大,受到父母的责备,就想起爷爷。由于学习不好,脾气不好,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潘某称,“在运动会上跑1500米,不知道能不能跑下来?”“班里有两派学生,不知道应该跟谁玩?”“我想买一本我喜欢的书,爸爸妈妈就是不给买”。
答:一、原因分析
1.潘某气质类型属于粘液质,反应速度慢,情绪兴奋性平稳,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循规蹈矩,不善言谈,影响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偏下。
2.父母文化水平低,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父母忙于生计,少有时间沟通,有的只是责备。与普通孩子比,缺少家庭的支持力量,导致心理脆弱、易焦虑。
3.潘某十分向往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但受家长的影响,自己又缺乏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技巧。
根据以上情况,潘某的主要问题是偏激行为和人际交往不良。
二、解决方案
首先,采取与潘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它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并确定目标。 其次,运用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加深咨询关系,分析其人际关系不良的原因,帮助她树立良好的交友原则,探讨与同学玩时的成功策略。
再次,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行为疗法,使她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并加强亲子交流。在交谈过程中,找父母的优点,分析与父母交往时的成功策略。让她理解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
最后,还要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分析现在的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巩固辅导效果,增强自信心。
三、小结
现在城市里的家庭多数住上了楼房,邻居之间很少来往,甚至对门人家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首先,建议青少年主动走出自己的小家庭,如同学之间互相“串串门”、邻居之间走动走动、多帮助父母采购生活用品等。
另外,建议学校、老师多组织一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众多接触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群,扩大交往范围。
还有,扩大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慧,激活他们的情感,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就自在其中了。
案例分析
7.基本情况:(体罚事件)没完成作业等等殴打学生
哈尔滨市某小学正在上微机课的四年级学生某某和另外三名同学被班主任王老师叫回班级教室。往老师质问某某作业中为什么少做了三道题,孩子解释说老师留作业的时候自己正好去上厕所了,所以漏听了这三道题。王老师当下让某某不做这三道题还有作业中算错的题。由于紧张,某某过了十几分钟还没
做完题。王老师见状生气地在某某左颊上扇了两耳光,又在她右腮和右臂上掐了几下,后来,经过医院诊断,结果为左面部外伤,右面部痉挛,三叉神经压痛,右上臂皮下淤血。
答:一、原因分析
再笨案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师德问题。师德是最表象上的东西,实际上再往下深究,是被掩盖了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1.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压力时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使教师心理难以平衡。
3.教师承担的多重角色,给他们带来了心理冲突。
二、解决方案
1.从学校的角度讲,首先,学校领导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多给教师一些关注。其次,学校应为教师设立交流的平台。再次,学校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给老师一个放松的机会。还有,学校应适当地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而不是把一切教育任务都压到班主任身上。最后适当地组织老师的培训,教授心理知识和方法。
2.从教师的角度讲,最能够调节情绪与心理压力的人还应是教师自己。
3.目前实行的教师资格制度,只重学历和知识水平,只重考试,却没有心理测试的内容,也不做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这无疑是不完善的制度。
三、小结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人格逐步形成。教师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人物。教师已经成年,在生活中是学生行为参照的对象、模仿的榜样。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由于其认知水平的优先,辨别是非能力的不足,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对和反社会性的人格,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滥用权力,会影响学生整个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练掌握心理疏导技术,以合理、健康的方式开展教育实践工作。
案例分析
8.基本情况:(杀狗事件)解剖画图
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获诺贝尔医学奖后,在被问及成功的因素时,他却说对自己在小学受到的一次惩罚念念不忘。小时候的麦克劳德非常调皮,又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出于好奇,解剖了一条狗,想看看他的内脏。时候才知道那
条狗的主人是校长。麦克劳德傻了,等着一个严厉的惩罚,可想不到校长的惩罚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一张狗的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绞尽脑汁认真地画好图,交给校长,而事情的结果是校长非常满意而不再追究杀狗事件。 答:一、分析原因
1.出于童年期的学生总是对周围的一切事件充满好奇,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视角去探索未知世界。正如案例中的小麦克劳德那样,为了看看狗的内脏,他和他的伙伴不惜杀死一条狗。
2.从成年人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行为可能带有破坏性。面对此类行为,教师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一方面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中早已根深蒂固,学生们很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灵又极其脆弱,教师不经意的言行可能给他们带来终生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方案
1.案例中的校长正式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才去了极其明智和宽容的教育行为。
2.他通过小麦克劳德的“违纪”行为,看到了他充满好奇、探究和勇于行动的一面,这些正是其成长为大科学家不可缺少的潜在素质。
3.他巧妙地给小麦克劳德布置了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既是与小麦克劳德探索狗的生理机制的动机殊途同归,又变相宽容而不是纵容他的杀狗行为。
三、小结
麦克劳德探究自然的兴趣非但没有遭到打击,反而得到了鼓励;校长宽容的教育行为又令小麦克劳德不忍再去残害动物。如果当时校长不顾小麦克劳德的感受,并严厉地训斥甚至体罚他,人类今天或许少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案例分析
9.基本情况:(中学生早恋)家三个孩子
答:一、原因分析
某某的情况是典型的中学生早恋问题,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1.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
2.亲情的需要。某某所在家庭相对孩子多,是个大家庭。
3.被他人需要的需要。由于女孩的母亲多次打骂女儿,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涉二人的交往,激发了某某作为男性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女性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了被他人需要的满足感。
4.逆反心理在作怪。由于女方母亲的不冷静,企图在短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而使解决问题欲速而不达,造成两个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强烈。
5.家长不能正确引导。女孩家长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暴露出家长对待孩子早恋问题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这常常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
二、解决方案
1.主动找他谈心。首先,使其认识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其次,肯定其智力水平和曾经取得的优异成绩,使其建立自信心,努力帮助他树立理想和目标。再次,重新人名他为班干部,充实其生活内容,严于利己,让他多为班级服务,转移他的兴趣爱好,并加强师生沟通。
2.从家庭方面来说,主动找某某家长谈话,要求父母多于儿子做思想、心灵的交流。加强情感沟通,多于学校加强联系。
3.从女孩的角度来说,找女孩做谈话教育。除使其认识到早恋的危害及中学生不宜早恋的原因外,还应劝导女孩要自尊自爱,培养独立人格,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有依附他人的思想,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并教育其母亲正确对待女儿的早恋问题,多从思想上引导,不可采取“高压政策”。
三、小结
要走出早恋的误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要人为地夸大这种爱。中学时期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兴趣的心理是正常的,但过分夸大这种感受,有意识地去刺激助长这方面的情感是不可取的。
2.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多参加集体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迁移情感的注意力。
3.用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对自己爱慕的同学也像对其他同学一样落落大方,一视同仁。时间一长,这种感情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消失。
案例分析
10.基本情况:(中学生情感受挫)早恋
李某,男,16岁,高中二年级学生,担任班干部。自从上了高中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都十分关注,班上有些男女同学谈恋爱对他有一种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影响。几个月前,老师调换座
位,女生陈某坐在了他的前方。陈某气质高雅,温柔善良,一举一动深深地吸引了他。李某不知不觉地暗自喜欢上了陈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上课时无心听讲,而是老在看前面的陈某;下课时总是走到陈某身旁,希望陈某能够注意到他。有一天,陈某到了李某几眼,并对他报以微笑。从那天起,李某便更加心神不定,无心学习,幻想有一天他们能成为朋友,一起谈心。同时,李某渐渐地不愿与同学们在一起,唯恐打架发现他心里的秘密,学习热情开始下降。他一看书,脑子里就是陈某的影子。他感到很压抑和苦闷,备受心理挫折的煎熬。
答:一、原因分析
李某的情况属于情感受挫问题。经分析,李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有:
1.性意识的萌发。
2.心理的不断成熟。
二、解决方案
1.针对李某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向他提出早恋的危害性,以提高他对早恋的认识。
2.详细分析他目前的状况,正确引导他走出困境。
3.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帮助他走出困境。(合理的宣泄、自我安慰法、转移的方法、升华的方法)。
三、小结
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青春期各种性生理和性心理反应,克服焦虑、恐惧、烦躁不安、自责、自卑的心理障碍。
2.鼓励并引导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特别注意引导女生在男女生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把握好分寸;教育男同学在欲女同学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爱护女同学,并着重向学生指出早恋的危害性。
总之,中学生遇到的情感受挫大多是早恋倾向和早恋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切不可采取简单的粗暴责备、训斥、惩罚等方式处理。实践证明,对待这类问题采用斥责粗暴、简单化处理,不仅达不到语气的效果和目的,反而还会使事情走向反面。
案例分析
11.基本情况:(青春期体相烦恼)
吴某是一名重点中学高二的学生,中等个头,白暂的脸盘,小巧的鼻子,文
文静静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一名喜欢读书的女孩。吴某在初中一直是班级里的小干部,初三直升本校高中,担任学习委员。进入高中之后开始产生焦虑情绪,认为自己长得太胖,一度节食,又一次连续四天不吃饭,导致四肢无力,注意力难以集中,当月月经失调、便秘,下的又恢复进食。为此坐立不安,总感到胸闷、气促、头痛、恶心,以致情绪低落压抑,兴趣下降,多梦,成绩由原来的名列前茅下降到不及格。
答:一、原因分析
吴某的症状属于青春期体相烦恼。吴某之所以产生该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生活环境缺乏交往,对肥胖缺乏正确的认识。
2.自我评价失之偏颇。
二、解决方案
吴某是重点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认知领悟能力,因此可以选择认知辅导作为主要的咨询方法。
1.从影响情绪的事件入手,找出影响吴某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并加以调节,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吴某选择生活策略,使其悦纳自己。
2.让吴某认识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个不同,人不一定要长相完美,温和的个性、体贴人的特质、甚至于一颦一笑都可能吸引别人。所以,与其花精力烦恼长相,不如多做正面“投资”,如知识、艺术修养、待人处事的诚恳等等,做个有魅力的人。
三、小结
青春期体相烦恼是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是由个体青春期身体上的生理变化以及个体对生理变化与环境刺激性质的不正确认知而引起的。在对待青春期体相烦恼问题上应注意:
1.改变错误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的道理。
2.提升内在素质才是真正的资本,指导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以多开展一些团体训练的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案例分析
12.基本情况:(品行障碍中学生的案例分析)
张某,女,某重点中学初二学生,经常撒谎、逃课、沉溺上网,与异性交往过于随便,学业不良,没有自信,厌学情绪较明显;在人际交往中总感到同学们看不起自己;不服从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管理。
张某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张某并非母亲亲生,但是母亲
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对其要求总是尽量满足,使她养成了骄纵任性、养尊处优的性格。张某在四五年级时,挺邻居说自己并非母亲所生,心结由此产生。母亲为让张某受到良好的教育,送她进入重点中学。进入中学后,张某逐渐远离母亲,母女很少交流。张某犯错误时,母亲也一味地包容,使之越来越放纵。她对母亲的话充耳不闻,甚至经常撒谎,逆反心理表现强烈。张某在小学时表现较好,成绩一般,对美术兴趣较浓。张某从初一开始于其他班、外校学生交往,初二开始出现撒谎、逃课现象。
答:一、原因分析
张某的症状是典型的品行障碍问题。根据对张某各方面的分析,导致张某品行障碍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使她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2.学习适应不良带来自信心的丧失,造成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
3.交友不慎,造成行为偏差。
二、解决方案
1.运用认知疗法,改变错误认知。运用认知疗法,使她认识到;在交友问题上要明辨是非,自己犯了错误,除了寻求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从自身找原因。
2.运用心理动力学分析其成长历程。
3.开展家庭辅导,与家长沟通。向张某的母亲了解张某成长过程及家庭情况,并向其反馈张某的感受,特别是对母亲的看法。
4.创设情景,开展家庭治疗。针对张某和母亲相处时身体无法解除的问题,采用行为疗法,让张某挽住母亲的手臂,母亲楼主女儿,抚摸女儿,反复多次,逐渐自然放松。要求母亲鼓励并帮助张某。
5.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帮助张某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创造各种条件,使她融入班级的洪流中,让张某充分感受到同学、老师的爱,机体的荣誉感,个人的成功体验,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小结
品行障碍指儿童期或少年期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包括反社会、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它的两个典型症状是出现反社会行为或攻击行为。另外还有逃课、撒谎、吸烟、抢劫行为等出现。
品行障碍的致病原因有可能是父母有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小时候有品行障碍,经遗传获得。其中家庭环境因素时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的重要因素,如单亲家庭、家庭不和、教育方式不一致等。本案例中的张某就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单亲家庭成为她出现一系列品行问题的首要因素。
当青少年出现品行障碍问题的时候,应引起家长和学校的相应重视。因为品行障碍问题不治疗的话很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犯罪,后果会更加严重。因此,家长和老师教育过程中应格外注意,出现问题要及时治疗。
案例分析
13.基本情况:(学习兴趣的激发)
许某,今年刚升入初中。这位男同学身体发育良好,性格活泼热情,也很聪明。但他很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表现为整天乐呵呵的,部分时间地玩,喜欢看儿童连环画、打游戏机,不参加有组织的经济类活动。如开运动会时,其
他同学在为运动员助威呐喊,他一个人巴宰地上玩泥巴。平时行为表现也很幼稚,缺乏独立性;没有远大的理想,对前途从不考虑。老师问他将来打算做什么,他一脸天真地回答:“不知道呀。”表现为七八岁年龄的行为和想法。学习毫无自动性,完全依赖家长,小学时的作业都是在老师办公室里完成的。进入初中后,上课不积极思考,但谈到玩“玩”时便大有兴致。作业每天少做,有时甚至不做,经常丢三落四,害怕学习,有轻微“厌学”症状。生活能力极差,连家庭住址都写不清楚。
答:一、原因分析
1.心理因素。许某的心理行为表现比同龄人幼稚,精神卫生水平低下;缺乏远大理想追求,谈不上自我人生设计、认识、规划和奋斗。
2.人格因素、许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兴趣要求幼稚化。
该学生的心理幼稚症状表现明显,虽然症状不很严重,但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该生已形成学习困难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心理幼稚症状严格地讲并不是心理疾病,只属于一种心理缺陷。因此,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训练的方法矫治。
1.指导家长进行成人化教育和训练。
2.社会化教育和训练法。人的一生应该是社会化学习的一生。人的心理成熟、丰富和发展,只有参与社会实践,赋予社会内容才能实现。形式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学校内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化学习,使他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信息量,促进兴趣多样化和高尚化,激发学习动力,促进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通过有意识的旅游来训练该生。
3.大量信息刺激训练法。心理幼稚学生信息量不足,长期沉湎于低级儿童型兴趣爱好也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爱好:一是阅读名人传记训练法;二是改变成长环境。
4.提供互帮小组。许某由于心理幼稚而表现为学习困难。除了一项训练外,教师还可以为许某请两位学生辅导员。主要帮他做好课堂笔记,并每天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
三、小结
1.通过两个多月的矫治,许某现在的心理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对于自己的表现和未来都能客观地做出评价,也有了自己的理想,学习习惯已经养成,不再出现不做作业或是少做作业的现象,且学习成绩处于班内中等。对学习有了信心,不再厌学了,与同学也想出融洽。可以说,他的心理幼稚症状已基本矫治成功。
2.许某热情聪明,他的心理幼稚完全是错误的家庭教育造成的,他的矫治成功也取决于家长的配合。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成员父母,有必要科学地教养子女。
3.面对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与家长应该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学习视为一种自我成长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特征。
案例分析
14.基本情况:(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孙某上初中一年级了,上课时经常发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好摇晃凳子,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中好搞恶作剧,东跑西奔,有意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家里遇到不能满足的事情便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表现得任性冲动;他很爱看电视,碰到喜爱的节目如武打片、侦
探片能一脸看上一两个小时,并手舞足蹈;做作业时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以致经常出现错误,学习成绩在一般以下。为此,孙某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父母的训斥。
答:一、原因分析
1.注意力不集中。孙某智力正常,但有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日常生活中使家长和老师感到困惑。
2.人格因素。孙某性格较压抑,加上家长和老师经常训斥形成压力。这种压力过大导致学习自卑、社交性自卑、家庭间情感不和。
孙某“不安分守纪”的毛病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异常问题:青少年多动症,又称脑功能轻微失调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
二、解决方案
1.适当用药。对多动症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但药物不能代替教育。
2.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应歧视、打骂多动症青年,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
3.父母的教育要保持一致。父亲需纠正急躁、粗暴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打孩子,要多看一看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母亲则应克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的弱点,努力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孩子相结合。
4.控制孩子的饮食。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家长还必须适当控制孩子的饮食。
5.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症青少年的要求不应过于苛求,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也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6.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应逐步培养多动症青年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7.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应从小培养多动症青少年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早晨要按时起床,最好参加一定时间的晨练;饮食定量定时,并注意营养;中午要适当午休,晚上要准时休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迁就孩子的兴趣而让他看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三、小结
1.对于多动症青少年应耐心地、反复地教育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
2.父母应和老师、医生经常保持联系,争取孩子、医生、家长、教师四方面的合作,共同做好矫正教育。
案例分析
15.基本情况:(学习困难)
王某,男,八年级学生,学习上情绪抑郁。通过期中考试后,由于成绩与自己预计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上家长的指责,情绪较为低落,烦恼随之而来。
据了解,该生在小学一到四年级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方面都是班里的佼佼
者,到五年级因转学成绩下降了许多。进入初中学习后,由于自我定位不清,自认为自己的学习天赋较高,而且初中的学习与小学的学习比较起来其实也差不多,因此有一种“七年级、八年级可以尽情地玩,等到九年级再去拼搏照样能考上高中”的想法。另一方面,由于初中数学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重,课堂知识密度和抽象程度大,对学生的思维要求高,而该生仍按小学学习的“惯性”——依赖心理强,缺乏独立思考,上课被动接受,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情绪波动较大,对日常的学习表现出一种惶恐的心态。
王某自述:经过七年级的艰苦学习,而且距离中考又还有两年时间,因此在八年级时候很想放松一下,到九年级在开始努力;但期中考试以后,自己都不敢相信会考得这么不理想。之后,也很想赶上去,可是一拿起数学课本就感到头痛,什么也不想看。
答:一、原因分析
1.人格因素。该生进入八年级后,学习动机不明确,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不知道八年级学习在整个初中学习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2.情绪因素。由于一次的期中考试成绩与自己的预计差距较大,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即使简单的学习任务也被视为“拦路虎”。
该生已经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为了使该生能消除学习上的忧虑与不安情绪,尽快适应八年级的教学学习,本案例主要采用了下列方法帮助他: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帮助他重新给自己定位,树立长远的与短期的人生奋斗目标。
2.帮助学生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建立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
3.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其发现学习的兴趣,提高抗挫折的能力。教导他掌握制定学习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学习方法。
4.加强对他的理解、信任、爱护等情感投入,培养他对老师的好感,从而使他对各学科产生兴趣,达到自觉、主动的学习程度。
三、小结
通过半个多学期的引导、帮助,该生虽然成绩上不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从他的表现能够看出,他的学习态度基本上端正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习起来比以前更加自信了。
案例分析
16.基本情况:(学习焦虑)
王某,男,16岁,某中学九年级学生,身体健康,父母无固定职业,还有一个哥哥比他大3岁,高中三年级。据同学、老师反映,近一个学期以来,王某越来越不喜欢说话,不愿意接触学生、外人,终日精神抑郁,情绪极为低落,感觉自己很笨,没办法把自己的成绩提上来。最近一个礼拜,焦虑,经常失眠,
不像与人交流,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对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失去兴趣,有孤独感、无助感,感觉内心很痛苦,很希望能得到帮助。
社工观察:王某穿戴较为随便,刚开始交流时思路有些跳跃,表达不甚连贯,情绪有些低落,语速缓慢,说话声音很低。但说到自己老师的时候感觉就不一样了,略有微词,貌似老师不大关注自己。谈到家长的时候,王某也带着不满的情绪。
答:一、原因分析
1.情绪原因。王某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考虑事情不够周全,对家长、老师、同学产生抵触心理。这与青春期的情绪变化较大有关。
2.心理因素。青少年还有一种对长辈的依赖心理。因此,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及行为深深影响了他们。
3.家庭因素。王某父母忙于工作,与该生沟通过少,而且没有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
4.环境因素。少年的成长是在一个大的环境里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其中,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同辈群体对个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
该生已经出现学习焦虑问题。
二、解决方案
1.在治疗中应协助该生改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活动减少的症状。同时,减少该生对自己成绩的焦虑,使他逐步恢复到几级乐观的状态。用积极、合理的信念代替消极、歪曲的想法,最终使他正确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学会理解别人,加强与别人的交流,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可采用如下具体方法:1.建议该生积极主动与同学、老师打招呼,有问题就与同学、老师交流。2.鼓励该生多参加社交活动,如同学组织的春游、同学聚会等,转移对自己情绪的过分关注,以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3.本案例可以采用人本主义疗法。从该生出现行为的环境中考虑,发觉影响该生的成长因素,综合考虑该生的同辈群体以及家庭对其行为产生的影响。
2.了解该生的变化和该生面临的新问题。对该生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该生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认知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的日常生活中,来处理自己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鼓励该生正面评价自己,减少焦虑,学会客观对待别人。
四、小结
1.该生自我评估:情绪改善,对成绩的焦虑有所减弱,身体和精神状态已逐步恢复,开始参加一些学校活动。
2.社工评估:精神面貌转好,自我评价积极、肯定,自信心增强,对别人评价开始变得客观,但是对父母还是存有一些抵触请粗。总体来讲,咨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案例分析
17.基本情况:(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咨询)
李某,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李某从小至初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周围都是赞扬声。学校一直把她作为重点对象培养,希望她能为校争光。李某出生于工人家庭,在同辈亲属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她自己更是精神高涨、信心百倍,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她以较高的总分考入某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学校很重视她,让她担任了班委和团委干部。她开始学习成绩不错,被同学誉为女生中的“四大金刚”。但她渐渐开始感到自己在同学中的位臵不像初中那样突出,而且还发现,一些考试成绩不如她的同学,在知识面、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要比她强;宿舍里,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谈天说地,她插不上嘴,心理开始有种失落感,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威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这些同学的成绩与她的差距开始缩小。特别是其中一位她觉得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女同学,总分高出她1分,她感到心理很不是滋味。寒假中觉得没劲,书看不下去,行动懒散。高一下学期开学后,她十分注意那位女同学。继而产生失眠,不像住学生宿舍,渐渐又产生恐惧,怕见校门、宿舍的床、课桌,更不敢提那位女生的名字。服了校医给的安定类药,睡眠有所好转。但情绪问题未解决。成绩开始下降,测验中出现几门不及格的情况。于是丧失信心,十分想念过去,总想找回以前细心且优越的感觉,又觉得再也不可能了;不敢参加期中开始,认为肯定会失败;总想大哭一场,又不敢;回到家里,书看不进去,作业做不下去,坐在书桌前发呆或莫名其妙地流泪。学校认为她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提出暂时休学。李某父母为此十分焦虑。
答:一、原因分析
1.人格因素。李某的病起因于进入高中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众。深入分析,是她对这一情况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没有思维准备,产生挫折体验后又不能正确地应对所致。李某表现出多种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的焦虑状态,信心丧失的抑郁状态,无法自控地注意他人的强追状态,对学校、对同学的恐怖状态等,但都不突出。
2.诱导因素。李某表现出学习时无法积极思维、听课听不进、作业做不下去等能力抑制障碍。不难看出,进入高中后,她在同学中地位的改变时产生症状的主要刺激源。在自己成绩不能遥遥领先时,她不能正确应对,导致症状出现
3.盲目自信。李某考取高中时十分乐观,信心十足。但这种客观与自信已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为她对新情境中主、客观条件的变化缺乏认识。
该生已经出现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解除局部症状、恢复上学。李某不敢去学校主要是不敢面对那名使她感到威胁的女生。
2.启发李某自身适应不良的认识。环境的变化、自己地位的改变是正常的,适应不良主要是自身原因所致,如对新境遇没有心理准备,也不能正确评价,从而主观上感受到强烈的刺激而庸人自扰。
3.重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启发李某看到自己的成绩并不差,只是其他同学赶了上来;若从全市高中生来看,自己仍是佼佼者,知识身在尖子群体中显现不出来。另外,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勤奋刻苦、基础知识扎实是她的长处,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基础。这些分析对李某悲观情绪的缓解起到了一定作用。
4.指导其制订具体的学习、活动计划,督促其完成计划。与家长和学校联系,希望他们能适当减轻对李某的压力,给予心理支持。
三、小结: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个月后,李某鼓起勇气参加了期中考试,成绩全部在及格以上,后来的期末考试成绩大多在90分以上。各种症状基本消除,还参加了校团委干部竞选,并取得成功。
案例分析
18.基本情况:(强迫思维)
李某,女,16岁,高中学生,独生子女。有强迫症家族史,主要是父亲曾有强迫性行为。入高中后,因考试成绩偏低,并被老师批评而出现极度焦虑、想自杀等症状,随后出现强迫性思维,不能学习,恐怕考试,严重时用头撞墙,并拒绝上学,休学一年。前任班主任反映:该生刚进高一时,学习成绩不是非
常突出,但平时学习较为刻苦努力。在与该生交流谈心的时候,发现她较内向,不太喜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但对他人的评价显示出较大的关注。两次测试结果出来后,该生的成绩不太理想,期间都是郁郁寡欢状,而有时情绪起伏较大,甚至与任课教师发生小冲突,受到责备后,状态就更加不好了。 答:一、原因分析
1.认知偏差。李某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认知的不健全或者说偏差上,无论是强迫思维的出现还是情绪的较大波动,都是因其不健全的思维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合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2.教育不良。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加重和催化了李某的心理问题。李某已经形成神经症性强迫性障碍。
二、解决问题
1.澄清李某心理因惑及问题。讨论和澄清李某对家长、教师的双价性依赖——既不满又在意,既对抗又依赖。
2.引导李某意识到,她所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同龄人共有的发展性问题,使其逐步摆脱“病”的模式,建立战胜眼前困难、重新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3.帮助李某重返学校学习。与李某讨论开学后返校所面对的压力及恐惧感的应对方法,掌握放松技术,建立心理安全岛。
4.改变以往教师和家长对李某的劝解方式,让学生自己决定和承担复学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5.对学生所出现的考试、作业量大、上课听讲注意力不能集中等引发的情绪和认知障碍问题分析与讨论,使李某逐步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
三、小结
1.对于学生出现的认知偏差问题,教师应及时给予疏导,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2.面对出现情绪障碍的学生,家长与老师应为其提供合理的调整情绪的方法,并使该生学会自己调控情绪。
案例分析
19.基本情况:(焦虑症)
赵某,女,19岁,某职业高中三年级学生。赵某自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中等。考入职高后,成绩落到中下水平。职高二年级时,她在课堂上和班主任发生冲突,受到严厉批评和老师的冷遇,心理非常害怕。事后,她的母亲找班
主任做了些“工作”,班主任又找她谈话,表示关心。赵某认为,看到同学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和不良现象,觉得太没意思,不想和同学交往,人际关系淡漠,同学都说她怪。她渐渐觉得世上无好人,防人之心不可无,有被社会遗弃和最终被淘汰的感觉。心里有话又不敢对人说,偶尔说了又后悔、紧张,非常苦恼,出现失眠,焦虑症状已持续一年多。下面是她对症状的自述:“有时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焦虑,四肢发软。思维停止、坐立不安,感到压抑,有时想哭但又哭不出,头有时痛,眉毛上会抽着疼。为了一件事,反反复复地想。” 答:一、原因分析
1.早期童年经验。精油到,赵某流着泪诉说了她更深的创伤:一是在小学二年级时,其堂叔假称带她出去玩,在无人处对她非礼。她哭着逃回,在奶奶的追问下说出,但奶奶不许她再告诉别人。过了一段时间,堂叔又对她非礼,当时她不敢反抗。之后没想到此事十分后悔,恨自己当时没咬他一口。这在赵某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创伤。
2.家庭因素。其父母关系不好,父亲专横跋扈,欺凌母亲,赵某十分恨自己的父亲。
3.人际关系紧张。一次师生冲突使她本已很脆弱的心瞬时失去支撑,终于导致发病,也导致她对世态的全面消极看法。
赵某已经形成慢性焦虑性神经症。
二、解决方案
1.主要采用了心理分析和解释性心理支持治疗。从赵某的主诉看,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她对人的高度戒备不太相称。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了解该生的情况,挖掘更深层次的病因。
2.采用了催眠术,缓解了谈论以往事件的不良情绪。对她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及与同学交往提了一些具体建议。
三、小结
1.本案例分析了以往创伤性体验和当前症状的关系,对女性贞操观做了剖析,消除她的不洁感。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她的人格给予充分肯定。
2.通过事例分析,说明社会的复杂性,并指出社会美好、积极的一面。同时,启发地认识到自己对人、对社会的看法片面、偏执的一面,及其和自身人格弱点的关系。
3.鼓励她正视人生,回到同学群体中去。
4.心理分析中所有措施对赵某焦虑症状缓解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案例分析
20.基本情况:(心因性进食障碍)
李某,女,19岁,中专,某剧团歌唱队学员。外在表现:丰满,短发,时髦得体,沮丧,没精打采,脸上浮肿,面色发灰,眼大无神。她已经好几夜没睡着觉了,眼前一阵阵地发花,神思恍惚,上课根本听不进去,两眼盯着讲台上的老师,可是脑子发空,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特别糟糕的是,她什
么东西都不想吃,看见那些油汪汪的菜就觉得恶心。
答:一、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李某小时候恨得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宠爱,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给她,于是她就长得相当胖,大人都管她叫“棉花”。她进初中以后,开始了青春发育期,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食量更是大增,而各项体育活动她都不喜欢,只爱在家里看看书、听听音乐。由于缺少锻炼和从不节制食欲,身体更加速了发胖的“进程”。
2.诱导时间。一年的暑假,李某每天至少喝3瓶饮料,临到开学时体重足足增加了20公斤,在校园里指觉得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他。如果说过去她胖得还算可爱,犹如雪白丰硕的“棉花”,那么这一段时期她则是胖的让人“目不忍睹”。
3.人格因素。变胖之后,李某开始努力减肥。凡是,身体好像在跟她作对一样,越是希望瘦一点越是瘦不下来,就连报名考剧团后的一系列紧张复习、练习也没能把她累瘦。
4.生理因素。一段时间下来,减肥效果并不明显,只是使得身体发虚。
二、解决方案
1.心理方面的疏导工作。向李某明确“美”的概念。告诉李某追求美事正常的,但美有多种类型,并不是只有苗条才是美,使她认识到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
2.使李某对发胖、减肥、神经性厌食等生理现象有所认知。
3.指导李某科学合理地进食。告诉她不要一下子把食粮减得太少,应该多注意饮食的质量与进食的时间。
三、小结
1.面对存在认知偏差的学生,教师应首选对学生产生的错误认知进行澄清。本案例就需要使李某理解审美原理、发胖与减肥等心理过程之后,在逐渐树立起李某正确的观念和治愈厌食症的信心,并在行为上按科学的方法帮助其合理进食和科学减肥。
2.一年以后,李某成了一个健康美丽、极富活力的姑娘。现在,她已能充满自信地登台独唱。由于身体健康,她的嗓音极为明亮且有力:由于体形均称,她在台上的形象得到了导演和同学们的肯定。
案例分析
21.基本情况:(注意力不集中)
李某,男,初二学生。据他的班主任反映,李某现在学习很不专心,上课时总是呆呆地坐在座位上,虽然两眼直直地盯着老师,但老师让他回答刚讲过的问题时,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尽管人坐在教室里,心理却是想着与同学踢球的场面。有时,李某在课堂上总是两手忙个不停,碰碰这儿又碰碰那儿的。
据李某母亲反映,李某在家中做作业时总是动来动去的,一会儿喝口水,一会上厕所,要不就是在书桌前玩弄手指头、看游戏杂志,甚至偷听大人的谈话,结果作业时间托的很长,而且作业中的错误不断。
答:一、原因分析
李某的问题是典型的注意力不能集中。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把学习当作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很多时候就无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学习能力的欠缺。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是由于生理学习能力不足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经过一些专业的训练。
3.缺乏学习兴趣。有的同学碰到学习内容枯燥、乏味时,就对课堂学习和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上课时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
4.学习自控能力差。有的同学易受情绪的干扰,他们往往喜怒无常、感情起伏很大,严重影响注意力的集中,如因为做了一件得意的事可以偷乐一节课。
5.注意力受学生的气质和性格影响。一般来说,踏实、稳重、谨慎的学生有好的注意力,而爱慕虚荣、粗心、鲁莽的学生注意力往往很差。偏于多血质学生常常表现出轻浮、马虎,上课时好走神。
6.不良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注意。学习环境不安静、嘈杂。
7.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教师教学缺乏变化和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注意稳定性的条件不能满足,致使他们因疲倦而分心,或注意转移。
二、解决方案
1.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无关因素干扰包括来自外部和内部两类干扰。
2.加强课堂教学刺激。1.充分挖掘教材,充实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2.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增强上课的目的性。3.制定限时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增强教学内容的挑战性。
三、小结
这是典型的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案例。注意力不集中也称注意力分散,是指无法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活动,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
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1.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东张西望,定不下心来听讲。
2.老师提问时,站起来不做反应或答非所问。
3.老师布置作业时心不在焉,极少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4.学习时粗心大意,解题时错误百出,不是遗漏就是曲解。
5.自控能力差,常把注意不由自主地从一个对象移到另一个对象,听课效果差,学习效率低,并严重地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案例分析
22.基本情况:(中学生神经衰弱)
齐某,女,初三学生。初一、初二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性格开朗,同学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一直非常希望考上重点高中,父母对她也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学习很刻苦。可是,升入初三后却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每天晚上学半个小时就头晕,而且情况逐渐加重,头晕时无法学习,写作业时爱打瞌睡,看书
时总想睡觉,但睡觉时又一直在做梦,精神十分不好。为保持清醒,常半夜三四点起来写作业,可是头还是有点痛,眼镜也难受。这样也影响了早上的课,学习成绩一直下降。考重点高中的强烈愿望和成绩不断下降的反差使齐某越来越恨自己,自信心也没了,而且常情不自禁地流泪,脾气也越来越不好,因为一点小事就生气,和同学的摩擦越来越多,有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但又不甘心,认为自己还年轻,还没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现在她对未来很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
答:一、原因分析
根据齐某的表现,可以诊断该案例属于神经衰弱问题。具体产生原因有:
1.自己过高的期望。从案例中可以看到,齐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和要求所引起的。
2.来自于父母的压力。初三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情绪的波动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认知偏差。齐某在看待睡眠障碍这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二、解决方案
针对齐某的症状可采用以下方法:
1.摆脱心理压力。通过适当的渠道把胸中的郁闷宣泄出来。可以将自己的困惑讲给朋友、父母或者其他可以信任的人听,和他们好好地谈一谈。
2.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一个人的需求、兴趣、才能是多方面的。齐某就是把考重点高中、考大学看得太重,思想上缺乏变通性,以至于给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一遇到挫折就会焦虑、沮丧。
3.注重劳逸结合。即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没学习一段时间就要放松一下,及基地休息。体育锻炼时积极休息的最好方式。另外娱乐性休息时最常用的。
4.战胜自我,培养自信。在人的一生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睡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面对困难时,我们必须战胜自我,要学会面对生活。
三、小结
神经衰弱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在导致神经衰弱的诸因素中,以神经刺激因素最为重要。如果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遭受挫折,思想长期处于矛盾状态,就会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而产生神经衰弱。个体的性格特征对能否产生神经衰弱有一定影响。此外,脑力劳动过于持久繁重、缺乏劳逸结合或者生活没有规律也容易导致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有:
1.脑功能衰弱。
2.睡眠障碍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案例分析
23.基本情况:(中学生止咳药水成瘾)
刘某,19岁,2004年开始服用联邦止咳露。刚开始是受朋友的影响,在自己的生日聚会上第一次服用,当时觉得很兴奋,感觉非常好,之后服用的频率开始增加,药量也开始加大。最开始是偷家里的钱,没钱可偷的时候就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所有能拿去卖的东西都卖完了。苏子和联邦止咳药的市场价格
上升,刘某开始一次一次地欺骗父母要钱。随着成瘾症状的不断加重,他及其父母感觉非常痛苦,故前来寻求医生的救助。
答:一、原因分析
刘某的情况属于药物成瘾中的止咳药水成瘾。止咳水成瘾在青少年中蔓延,折射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缺失。
1.家庭因素。很多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缺乏了解,缺乏有效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或忽略,或控制,或溺爱,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知识也非常贫乏。
2.学校因素。部分学校人文教育缺乏,学生缺乏自律,多种因素导致学生压力大,心理辅导较少,同时缺乏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知识了解。
3.社会因素。社会变革让不少人物质欲望强烈但精神空虚,商家逐利导致处方药滥用管难度非常大,社会对处方药滥用成瘾的流行趋势缺乏警惕、是指贫乏,对于处方药滥用成瘾危害宣传不到位,性质定位不明确。
二、解决方案
1.药物治疗。这不是指普通的药物治疗,它不仅仅是“全麻下超快速脱瘾”,即所谓的排毒,而且还包括其他一些特殊的用药。
2.心理治疗。这不是指普通的心理治疗,而是针对成瘾性心理疾病专门研发出来的一种短程心理治疗模式。
3.行为矫正。因为这些患成瘾性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会出现一些行为异常。
4.感恩教育。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和付出,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感受,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变得很僵化。我们需要开展家庭治疗,也包括从教育角度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小结
引用止咳药水的青少年有哪些症状指的家长和老师警惕?
首先,喝止咳药水成瘾的青少年会常喝大量可乐和猛抽香烟;常流眼泪、流鼻涕、打哈欠、大汗淋淋、烦躁不安;食欲下降,变得消瘦或突然变胖;脸上突然出现青春痘;上厕所往往要很长时间;变得健忘,反应迟钝;严重者有时突然全身无力或抽筋,或者神志不清、产生幻觉、妄想。
其次,性格和习惯方面也有规律可循:他们可能变得情绪容易波动或脾气变得非常暴躁;性格突然变得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甚至自闭;黑白颠倒,睡得很晚,起床也很晚,甚至连睡几天;日常开始莫名其妙地增加,开始撒谎骗钱甚至偷东西卖掉;家长还可能在家里发现隐藏的止咳药水药瓶或者曲马多等药。
案例分析
24.基本情况:(考试焦虑)
宋某,女,高三学生。宋某从高一的时候开始对考试紧张、焦虑,每次考试来临的时候便开始坐卧不安。虽然每次考试前都会很积极地复习功课,每次考试也都能考得不错,但仍然没到考试就紧张,一听要考试了便觉得瑞瑞不安,总是担心自己在考试时会出问题,强迫自己抓紧时间看书、复习,课间不敢出
去休息很久,虽然这样,但是效率并不高。到考试前一天会突然拉肚子,浑身不舒服。现在快要到高考了,第一次模拟考试马上要开始了。宋某想到这些就害怕,害怕自己再出现这样的现象,影响考试。自己试过深呼吸放松法,在感觉紧张的时候深呼吸,但效果不佳。她很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咨询老师能帮她改变这种状况。
答:一、原因分析
1.考前的生理表现:失眠、拉肚子、浑身不舒服、坐立不安;考试时出现紧张、担心、恐惧等情绪,伴随心慌、烦躁、手抖等植物神经症状。
2.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偏差,自我期望过高;对考试认识不足,认为考试将决定自己的命运。
3.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如个性强、性格急躁。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时,虽然能积极求治,但缺乏对自己必要的审视,不善于自我调控。
4.缺乏家庭和朋友的支持系统,导致在遇到问题时消沉、苦闷、无助,从而加深了焦虑不安。
根据这些症状,宋某在情绪上属于考试焦虑。
二、解决方案
1.用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宋某正确地认识考试,不要把考试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学生的一种责任。
2.使用放松与系统脱敏法逐渐减轻考试引起的焦虑程度。
3.即使调整进程,退回去巩固前一步的效果。
三、小结
指导中学生正确对待考试的几项做法:
1.把考试过程当成学习过程,考试时对学习的检验和总结。
2.认真准备,全面复习。
3.掌握应考技能,充分发挥水平。
4.树立自信心,学会冷静沉着。
案例分析
25.基本情况:(厌学情绪)
李某,初三学生,15岁。李某小学低年级成绩较好,活泼开朗。就读于上海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调动而转学,之后成绩下降很快,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初中一、二年级总觉得学习压力很大,试图发愤图强,效果甚微。进入初三分班后,一些男生总是拿她的相貌开玩笑,原本没有自信的她变
得更为自卑了。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要么胡思乱想,要么打瞌睡,极少上交作业。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伴随着强迫观念。英语测试退步更是显著。英语老师决定在晚自习第二节期间对班级的后进生补课,她是唯一的一名需要补课的女生,以后想到要来学校上课就开始情绪紧张,开始讨厌学习,出了校门心情就阴转晴。
答:一、原因分析
1.学校心育现状:学校缺少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来帮助他们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巧来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
2.家庭教养方式:超出孩子认知,苛求和强制态度会使得学生觉得自己的自主性被忽视,引起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导致学生采取对峙甚至干脆放弃学业等方法来反抗父母的强制态度。
3.个体成长原因:主要包括体相烦恼、学习动机、应激事件。
诊断为应激相关障碍,引发场所恐惧症,焦虑、抑郁、恐惧,外在呈现为厌学情绪。
二、解决方案
1.与其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帮助李某改变行为的态度。
2.找到李某的不合理认知,帮助李某想象合理情绪,用合理的想法代替不合理的想法。
3.全面开展“系统脱敏疗法”,帮助李某克服场所恐惧症和厌学情绪。
三、小结
正确对待中学生厌学情绪
1.作为学生来说,要调整好心态,要有自信心,要以坚毅的性格、乐观的处世态度为学处世,坚信付出必有收获。
2.从学校方面来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发现学生潜能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要求,激发他们获取成功的愿望。
3.家长也要改变育子观念,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要正确估价孩子实力,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养成,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案例分析
26.基本情况:(抑郁)
张某,女,重点班学生,性格内向,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张某从小和爷爷奶奶一
起生活,小学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后保送进入中学重点班,仍由爷爷奶奶陪同住学校外面,成绩中游。跟爸爸不是经常沟通,爸爸很专制,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候想主动与他交流,但是每次一到那个时候就说不出口,每次效果都不太理想;妈妈就更不用说了,尽量不和她见面,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10个月了,因为她太多管闲事了,初一刚开始的时候,她偷看日记,还把它复印下来,要拿去给老师看,幸好被张某发现。初一的暑假过的很难受,很空虚,成绩平平。平时和同学关系也不太好,都上初二了,班级里还有十几个同学没说过话,怕主动打招呼结果别人没反应,那会很尴尬,所以也不太想和他们接近。平时就和三四个同学比较谈得来,但是最近老是感觉好朋友之间“吃醋”。张某说话处事节奏较缓慢,性格较内倾,内心较有思想,但说话时不太敢看别人眼镜,交流时显得很被动和矜持。
答:一、原因分析
1.目前状况:睡眠不好,无故疲劳,感到生活无意义,情绪郁闷,起伏不定等。
2.心理因素:内向性格使她不愿与别人交流,有什么事情自己想,使得很多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最后越来越压抑。
3.家庭因素: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不融洽的家庭氛围,都有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4.人际交往因素:人际关系不良,没有好朋友可以倾听心声就难以得到情感满足,从而感到孤独、寂寞。这样的不良情绪正是造成抑郁的重要原因。
张某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严重地偏离了正常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在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等项目上症状明显,属于中度抑郁状态。因此,该学生有抑郁情绪倾向。
二、解决方案
本案例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协助张某找出这些负性想法和假设,以及其中的逻辑错误,使其明朗化、意识化,并同时辅以人际关系治疗以及行为治疗。
1.针对张某对现在的学习和家庭状况的不满所造成的内心冲突,向张某解释认知治疗的常规,简要分析她的情况,为她心里的不满情绪逐渐减负。
2.要求张某讲讲最感挫败、最心烦的事情,并表达以下自己的想法。通过对这些负性想法的讨论和探讨,指导张某及时在生活中医师到这些负性想法。并指出,经常审视自己是开心还是痛苦,是否处在抑郁中,通过孔氏抑郁来把握自己的生活。
3.寻找其中导致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尝试做出行动。
4.针对张某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做了一次“空椅子对华技术”,分别和“母亲”、“父亲”沟通内心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张某的愤怒情绪,促进了她和父母交流的强烈愿望和行动力。
三、小结
对待中学生抑郁可以采取下列调控手段: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2.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常见反常情绪,使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3.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应有一个合适的评价,避免过高的期望。
案例分析
27.基本情况:(行为偏激)
许某,男,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独子。身高大约1.7米左右,体态正常。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农民,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从小很听话、懂事,虽然脾气易怒,但从来不惹父母生气,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自立能力特别强。最近一个多月情绪反常,时常发脾气,有时急的
咬自己的手指头。发脾气时特别让人害怕,咬紧牙齿,紧握双拳,脸色发白。自从情绪反常后一共打过四次架。第一次因为他喜欢的女孩被另一个班的一个男生喜欢,他很生气,就和那个男生打了起来;第二次打架是因为他去另一个班的宿舍借东西,因为别人的态度不友好,就和他们打了起来;第三次打架是因为同班一个同学拿着拖把和他开玩笑,他恼羞成怒,把拖把剁成两截,准备同拖把哈打那位同学,被班主任及时制止;最近这次是因为他管理班里的纪律,同桌依旧说话,他很生气,就和他打了起来,班里另外一个同学咳嗽了一声,他又走到那个同学眼前和他又打了起来。导致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半年很容易发脾气,极易生气,爱说脏话,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甚至动武。时候自己也后悔不已,可是一旦遇事,自己还是不能控制自己,很容易发怒。很想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可是事与愿违,自己很难静心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现在同学都疏远自己,自己很烦恼。
答:一、原因分析
1.对事情的不合理观念是造成情绪冲动、偏激行为的直接原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2.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学生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钟无所谓的烦恼和困扰。
3.不良的情绪宣泄方式。与同学相处,如果不能和谐地交往,那么就会激化同学之间的紧张程度。
根据上述情况,徐某已经出现因情绪冲动导致行为偏激的问题。
二、解决方案
1.结合具体事件,纠正徐某的不合理观念。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攻击性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成绩的下降,都是因其特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2.告诉徐某凡事三思而后行。遇事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是自己冷静下来,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3.教给学生如何采用松弛法、发泄法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自己冲动的情绪。
三、小结
1.拓宽兴趣范围。青少年的情感丰富,爱好广泛。有人说,青少年是天然的诗人。因此,可以把他们的激情情感引到兴趣中去,使他们从兴趣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体验情感的深刻。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也会有所增加。
2.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会多重角度、全面、完整地看问题。
3.培养自我控制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应该学会“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加强自我控制能力。遇到激情事件将要控制不住,可以在心中从一到十默数。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是自己平息下来,并从中作出决定是否行动,也就是说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
案例分析
28基本情况:(吸烟)
张某,男,16岁,高一学生,已经有两年的吸烟史。自从有了这个嗜好之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还沾染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恶习,经常骚乱课堂纪律、打架斗殴、上网等,被各科老师划定为最不好管理的学生。该学生自述为:“老师,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我也是没办法。自从我爸妈离婚之后,只是每个月邮一部分生活费,他们从来就没有管过我,
把我仍在祖母那里,各自又有了新的幸福,而我缺一个人承受着很多的痛苦。学校里别的同学无论是在学习、生活或是思想上,有困难的时候都有家长帮着想办法,我却不能。于是我很沉闷,很痛苦。既然他们都不喜欢我,那当初为什么还要生我?我想报复他们,我仇恨周围的人。我经常打架、上网吧、搅乱课堂秩序,吸烟更是常事”说到这里,张某已经是泪流满面了。经过调查,张某10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开了,个自由在新的城市建立了新的家庭,于是把他留在了祖母那里。如今,他已经在祖母家生活了近6年。祖母对张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虽然有所了解,也曾有过劝导,可是最终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最初,张某吸家里的烟,后来祖母发现了就强迫张某的祖父把烟戒掉了,以断绝张某恶习的来源。可是,这并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张某开始向同学要烟吸,经常出入网吧。网吧里面吸烟的中学生更多。
答:一、原因分析
1.吸烟本是成年人的一种行为,可是现在又很多中学生却学会了。他们吸烟的地点多数在上下学的途中、学校的卫生间,还有其他公共场所,只要亲人和老师看不到的地方他们都会利用起来。
2.由于家庭的影响而造成的。例如,父母经常吵架、吸烟、赌博、离异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这些中学生心理苦闷,于是选择了用吸烟来排泄。
3.在朋友、交往需要重,该同学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吸烟是一种交际手段。吸烟者互相鼓励吸烟,于是张某碍于面子,只好随同他们一起吸烟。
二、解决方案
针对这种状况主要采取了会谈法、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1.改善张某与父母的关系。通过他们的祖母联系到了张某父母,把孩子的处境和情况向他做了汇报。经过努力,让孩子体会到父爱。
2.帮助张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方面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把他的优点列举出来,鼓励他只要努力改掉缺点,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进而增强他的自信心。
3.指出吸烟的危害。认识吸烟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并且会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火灾,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4.用爱去感动他。与各科的老师联系,大家都是很同情他的遭遇。之后,在课堂上老师都开始关注他,主动叫他回答问题,逐渐使他看清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在爱他,他并不是一无是处。
三、小结:现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理论模式:
1.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该模式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2.社会影响干预模式。该模式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强调让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教给青少年知识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
3.生活技能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引入干预方案,强调教给青少年一般的生活技能、沟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
4.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以上三种干预方法都忽视了个体吸烟行为的发展过程。 案例分析
29.基本情况:(追星)
答:一、原因分析
1.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成长、发育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精神断奶期”。这个时期追星,主要源于青少年心理成长中的“同一性危机”。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能很好地实现自
我成长与自我接纳,内心感觉压抑和有分裂感,不能整合。
2.从众心理。在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3.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升学的压力、学生相互竞争的压力、课后家长安排的各种辅导等,压得很多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明星进入他们的生活后,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去崇拜,与明星一起疯狂、一起宣泄,以满足心理的需求。
4.盲目追星。一是明星称为中学生偶像,更容易引起中学生的价值比附和认同。二是中学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很多易效仿明星们的“叛逆”人格,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三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然更愿意选择漂亮的俊男靓女作为自己倾慕的对象,这种倾慕既包括强烈的心理激情,也不排除潜在的生理欲望。
据以上原因,可以诊断为这两个学生的行为为不恰当追星。
二、解决方案
1.父母对正在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进行正确教育、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2.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特征;教育青少年学生,无论是明星还是大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做每一件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
3.青少年不仅是家庭成员、学校成员,也是社会成员,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小结
客观分析与正确认识青少年的追星行为,以便给予合理有效的引导。若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则可变阻力为动力。在纠正青少年过于狂热的追星行为时,不要一直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要损伤他们的理想目标。引导他们:
1.不盲目的追星。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崇拜的,不该是徒有其表的。
2.不疯狂追星。不要浪费时间和钱在追星上。
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山上汲取的人生经验。青少年的冥想崇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明星崇拜所丧失的自我和亲情。真的希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人间悲剧不再重现。明星崇拜要有度,让它成为青少年成才道路的快乐驿站,而不是影响正常轨迹的绊脚石。
案例分析
30基本情况(社交障碍)
王某,男,初一学生,父母离异。归父亲抚养,但因其父经济条件差、生活在贫困山区等原因,现寄养在伯父家。该生的伯父将他收留,但其伯母、堂姐反对。他与父母极少联系,极度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感情淡漠。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小学老师基本上把他当成“编外生”,对他已经不存在
提高成绩的希望。同班同学认为他脏、行为怪异,称其为“白痴”、“垃圾虫“。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的朋友。有一次,他学习上遇到难题向老师请教,有些同学甚至当着他的面说:“老师,你不用白费心机了,怎么教也是白教的,他是白痴”。在班里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同学欺负时经常哭。
答:一、原因分析
1.他伯父收留他是基于道义,其实在感情上并不喜欢他。因此,他嫉妒缺乏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
2.由于在家缺乏学习上的监督,学习时间没保障,经常不完成作业。这是他学习成绩很差的主要原因。
3.他的个人卫生很差,往往几天不洗澡,衣服很脏。这也是导致同学不喜欢他,甚至讨厌他的一个原因。
4.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级后腿,教师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造成学习、社交等困难。
根据以上分析,该生的问题属于社交障碍。
二、解决方案
王某这种现状的是多方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家庭温暖。在校又收到各方面的歧视,导致他丧失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进一步导致他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从根本上重建他的自尊心、自信心。
1.让他明白自己的智力是较好的,并且让班主任在全班宣布测验的结果,其语文推理测验成绩为112分,智力处于中上水平。
2.分析同学们不喜欢他的原因,找出他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主动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事同学不喜欢他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共同制定努力目标。
3.从他的家庭入手。由于王某成绩差,教师家访时总是投诉,其伯父付出了很多辛劳,但得不到较好的回报,导致他不喜欢王某。据此家访时,让伯父共同配合,王某是有前途的,让伯父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更加关心和爱护王某,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三、小结
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与交流。在中学,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交往具有以下作用:1.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2.能促进学校文明建设。3.能增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4.能促使不良行为的改变。众多调查表明,中学生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交往不良有关。因此,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要提高对交往意识的认识,积极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身边的榜样学起,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交往的兴趣,在活动中提高自己交往的能力。
案例分析
31.基本情况:(社交恐惧)
徐某,男,16岁,某普通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有一姐姐。身高168cm左右,身体状况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病历史。
徐某足月顺产,与爷爷奶奶同住,他这一代家里就他一个男孩,全家人自他
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自幼就性格腼腆,说话少,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从考入初中、寄宿在学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从此开始感到很多事情非常不顺利。
一次,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一下耳朵。他当时认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了“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内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内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于老师交往也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又问题。
从此,与同学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孤独感和自卑感时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成绩也急剧下降。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但言语较少。
答:一、原因分析
1.隔代教育。对孩子过于溺爱,为孩子“全方位服务”,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予以满足,亦容易是孩子刁蛮任性、一直薄弱、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日后难以与人相处。
2.适应能力差。依赖于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社会应变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则束手无策,不是去设法调整自己心态、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而是怨天尤人,内心极度不平衡,采取消极抵制态度,甚至变得消沉。
3.与异性交往的错误认知。认为异性交往的方式、分寸等都应符合规范,否则就是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认为与异性接触频繁、关系密切的人都是品质有问题或不学无术的坏孩子。尤其是出来一些问题后,简直就是道德败坏。
二、解决方案
1.徐某的问题是在成长经历的背景此案和人格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纯在这认知偏差和能力欠缺。所以,应及时地采用操作性、时效性、目标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徐某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
2.不适应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的催化式导致徐某社交恐惧的主要原因。所以,应转换到家庭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合适的时机使徐某再回到学校,融入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
3.通过认知疗法让该生认识到与异性之间的交往虽然涉及一些道德和礼仪问题,但大多数与道德无关,尤其是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绝大多数是心理问题,不能做道德评价。
三、小结
如果男女同学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这些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尚处于成长阶段,他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异性同学过于频繁地单独交往,很容易导致早恋的产生。早恋的学生对其他活动或事物兴趣减少会影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
2.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暗中思恋异性同学,这种心理使得双方在相处时变得紧张、胆怯、少言寡语、行为怪癖、情绪复杂多变。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自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感体验,甚至发展为社交恐惧症。
3.有的同学由于以往的生活经历造成了对异性同学的偏见,从内心深处对异性没有好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异性之间的交往既有利又有弊,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异性关系。只要处理得当,引导正确,正常的异性交往就会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促进青少年人格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此内容是由本人收录摘取的,可能有多处不足之处,还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