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第40卷第3期

2010年5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40,No.3主题栏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9.07.141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葛丹东 华 晨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城乡统筹是“城”和“乡”的互动发展,乡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的社会大背景,在分析

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的新方向:从强制“植入”走向村民“主导”,从“个体”规划走向“系统”规划,

从“自上而下”的“蓝图”规划走向“上下结合”的“过程”规划。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规划

NewDirectionsofRuralPlanning:AnUrban‐RuralIntegrationPerspective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Urban‐ruralintegrationistheinteractiv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village″.Ruralplanning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generalsocialbackgroundofurban‐ruralintegration.Withananalysisofcurrentplanningpredicament,newdirectionsforruralplanningareproposed.Thesenewdirectionshavethefollowingthreecharacteristicfeatures:villagersplayingaleadingratherthanareceptiverole,planningimprovedwithasystematicpointofview,andthe″top‐down″blueprintreplacedbyan″interactive″planningprocess.Keywords:urban‐ruralintegration;villages;ruralplanningGeDandong HuaChen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了11个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号文件,对农村发展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其中新世纪的六个一号文件,更是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提出了通

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经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促

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双赢格局的新目标。城乡统筹的互动发展,既有赖于“城”的带

动,更有赖于“乡”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这就迫切需要有起纲领“龙头”作用的乡村规划的指引。

可以说,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发展已成为现时期乡村规划的目的和要求。

而我国关于乡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才掀起热潮。总体来看,研究较为

[收稿日期]20090714           

0331[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zju.edu.cn/socjournals.[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CZH108)

[作者简介]1.葛丹东,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2.华晨,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so辱沼蝴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149零散,缺乏完整、深入的研究体系,仅限于对乡村规划一般性技术和理论的探讨,或仅停留在对乡村规划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有限的解决方案,尚未涉及乡村规划的深层问题。由此,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套新的指导和规范乡村地域及村庄个体综合发展、建设及治理的“乡规民约”,寻求一份有章可循的“公共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新时期乡村规划的新方向。

一、规划主旨与态度的新转变:从“植入”到“主导”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较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1]7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血缘关系、地

缘关系、血缘和地缘关系兼有是乡村人口的三种基本构成。乡村社会是一个明显的“熟人社会”,有较大的封闭性、稳定性和传统的承继性,因此,乡村规划的理念应有别于城市规划,应在规划中充分尊重村庄、村民的“主导”作用。

(一)规划主旨的转变

当今,各学科对乡村的研究在不断推进与升华:随着乡村问题的凸显,乡村地理学研究从认知到定义,再到系统和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则趋于各学科间的融合(图1);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经济学研究从以往的对农业问题的单一剖析,发展为对乡村经济系统的多维思考(图2),如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发了乡村经济学对农村金融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视;由于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的变迁,乡村社会学研究从对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扩展到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及乡村治理等层面。;so辱沼中;so辱沼半忭1≥靼湖硼、目悼湖硼翠1≥靼喾瑚≥姜遂1≥靼辩坐七F。≥斗4币翠。≥斗4

赙摹1干卵蝴目撩

牲∞篥霸,溥辈萱

蚶摹甲晕:≥靼凿摹唾1≥靼妄邓辩卵蝴目牲酱1≥靼蚶摹甲晕:≥靼干图1 乡村地理学研究主旨演变≥斗4却县昌。≥斗4书攀书重姓妙。≥靼函四浑蝈。蚶摹甲晕:≥靼疆趟以各学科不断深入的乡村研究为基石,乡村规划的主旨也应随之转变。“排排房子,整整院

子”、并村、圈地、拆房等“植入”式的工程技术做法不是乡村规划的主旨。新时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目标表明,乡村规划的主旨在于满足乡村发展的多元需求。在产业上,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和林业)主导的传统农业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的号召下,努力挖掘农村潜在优势,发展大中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和小规模兼业农业并行的多元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①。在用地上,目前乡村规模不一的分散状布局不仅浪费土地,也不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应转变用地①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参见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枠,2009年12月28日,http://news.cntv.cn/china/20091228/104184.shtml,2010年3月15日。

Ⅳ郑王兽X兽X王翌溲翌溲王插姆

妙爵一:SO辱沼蝴

150

\妙爵=:SO辱沼中鬯湖妙爵三:SO辱沼半第40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IJIJI理念,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来解决有限的耕地面积与无限的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农村长远发

’、’\_、厂l展留有余地,保证“几几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①。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农\t.、^L1—1,

、o’_p—与^__村发展的影响,从原有污染治理的被动保护转变为注重节约资源、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主动“保、\、\

护”,在保护乡村原生生态基质的基础上,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在历史传承上,从照搬城市规划、、\的\、JU心,'■匝4U“外来植入”转变为保护乡村独有特色的“内生需求”,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技术,逐项落实到一\

村庄的民宅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景观规划上,坚持村庄改造的有机更新,以促进生活方式、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验,||、心空瘪K…●■S‘翠邓I、‘J_h生-兰V』F_。●’ll'寸‘翠曾号虻轩蚶摹睥官3‘翠靼菠矬号虻3‘翠曾郸邓

S‘翠靼挲巨工邓

\\1

‘—_—_—_—_—_—_—_—_—_—_—_—_—_—_—_____?、iQ‘≥靼尊酆¥挺蟪2‘≥靼工邓

寸‘翠斗4等酆

3‘干卵毕il臣.丁‘峄溲翠邓凳晕i币妄菠矬

j千砸:责一翠邓

(二)规划态度的转向S‘翠邓币妄萱塬兽图2 乡村经济学研究主题演变丁‘翠邓妄邓忭

村民“主导”已成为国外乡村规划的主流原则,并且成效显著。如韩国,不管是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还是民间自发的“新村运动”,都强调村庄、村民始终注意让村民自己办事、自己\】r“主导”,

管事。政府虽大力支持“新村运动”,但不包办代替农民。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不搞齐步走。由农民选出“指导者”来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相比而言,我国现有的乡村建设研究均强调通过外部力量探索乡村所蕴含的各种“自然”逻辑,缺乏寻找一种进入乡村、理解村民的思维与视角。在乡村规划上,很多以“专家”自居的规划师往往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农民是门外汉,与农民的对话、互动是不值得关注的环节。乡村规划也往往以“移植城市意识”为主,其结果必然导致规划的实效出现“买得起,住不起”、“生产工具无处放”等现实问题,引起村民的漠视或不满。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严禁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温家宝总理对开展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基本原则。“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②,是党中央对2010年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可见,我国政府对乡;汁萱靼瞥;千砸:≥靼菠矬牾

\\1r

①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参见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枠,2009年12月28日,http://news.cntv.cn/china/20091228/104184.shtml,2010年3月15日。

②参见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枠(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月31日,http://news.com/a/20100131/001379.htm,2010年3月15日。qq.挺霸萱毕il阏11鞑

千砸:≥靼菠矬x1r蚶摹千砸

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151

悼遂箨蒋非撩湖

丁a80一丁a8a出;村建设的态度已出现了明显转变,且更加注重乡村的内生需求,强调乡村在发展中的“主导力”。借鉴国外经验,紧跟国内形势,乡村规划必须实现态度转向。首先是规划人员态度的“人文”转向。要在充分理解各乡村文化传统、社区权力结构、环境与资源等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协商的方式,以协助者而非主导者的身份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通过“驻村体验”式的深度调查,削减技术交流壁垒,培养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从无灵魂的村庄材料中认识有灵魂的、生动的村庄肌体,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其中应特别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整与营造。村头的水口林荫树下、村内的场院与晒谷场、寺庙与祠堂、小集市等承载着乡村自治管理、文化景观、宗教信仰、商业休闲等特殊功能,彰显着乡村精神与特色风貌,表达着乡村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篇章,是乡村“气质”之所在,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宿感的精神领地之所在。通过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整与营造,形成一个生态、动感的

乡村有机公共空间网络,是乡村规划人文转向的有效支撑。其次是村民态度的“主导”转向。乡村

规划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涉村民内生需求的各个要素,村民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

在观念上树立“主导”意识,自觉参与到规划中,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从根本上保障乡村建设的’’’顺利和持续进行。悼遂箨蒋窀长湖悼遂箨蒋摹晕湖:丁aaO一丁aaa出;:3000出一

二、规划体系与模式的新延展:从“个体”到“系统”

我国的乡村规划大致经历了雏形期、成长期、完善期三个阶段(图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

出开展乡村规划来指导建设,但规划主要针对解决农民房随意占用耕地等农保田问题。20世纪80

年代后,乡村规划的概念和定义从无到有,逐步走上有规划可循并按规划建设的轨道,乡村规划的

理论基础、方法、技术标准初见雏形。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规划步入有法规可依的阶段,1993

年6月国务院发布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并配套颁布了相关法规和标准,如枟村镇规

划标准枠(GB501881993),枟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枠(2000)等,成为我国乡村规划建设的有

效依据。但这些规定以一般性的原则指导为主,仅对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用地布局、专项规划

等进行相对翔实的规定,将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既缺乏对乡村个体的规

划验收,也无法协调乡村与城镇的区域关系,城乡差距日益扩大。21世纪以来,城乡统筹成为乡

村规划的主题,2007年10月通过的枟城乡规划法枠将乡村规划纳入法定范畴,把城乡发展作为整

体来考虑,打破了“规划立法和管理”的城乡二元体系,为解决城乡内部建设的诸多混乱现状、实

现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与之不适应的是,现有与乡村规划有关的法规标准,如枟县域村

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枠(2006)、枟镇规划标准枠(GB501882007)等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

不是很强,乡村规划尚处于“个体”发展阶段,亟待“系统”完善,以承接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使命。丰昌牲转毕il鋈甚拿巡湖硼∞甲晕粕甚篥箨蒋目卵∞辈酱阱千砸:Y口粕目卵湖鹱,

翠酱箨蒋图3 我国乡村规划发展历程辩坐鹱弩辩≥溲迨

15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

(一)规划范围的拓展

“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村庄、集镇规划区是指村庄、集镇建成区

和因村庄、集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①。可见,我国现有乡村规划基本把乡村看

成是一个“点”,实施的是面对乡村内部地域的个体规划,村域规划成为中心村规划的“附属品”,城

市规划区范围与村域范围外的广大地带则成为规划的真空地带,影响了乡村地域空间人口和资源

的合理配置。在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发展不应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而应通过比较优势,发

展城乡混合化的社区,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规划应冲破“就乡村论乡村”的禁锢,实行包括乡村全

地域在内的全覆盖规划。要借鉴日本的经验,拓展乡村规划的范围,从“个体”式的“点”规划走向

“乡村地域”的“面”规划,避免各自为政的乡村建设带来的千村一面及恶性竞争。

(二

)规划内容的延伸

图4 我国现有涉及乡村规划的法律法规②

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枠、枟镇规划标准枠都有乡村

规划相关内容的陈述(图4),但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管是村庄总体规划,还是村庄建设规

划,都是“个体”性的③。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注重区域范围内的网络和城镇节点的规划,只能从宏

观、抽象的角度对区域城镇发展作出结构性安排,无法对城乡建设的用地关系、建设和非建设用地

之间的控制协调进行有效的引导,难以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为此,乡村规划应实现内容上的

延伸,由城镇体系的节点网络规划走向对区域内面状空间的有效规划、引导和调控;将社会经济发

①参见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1993),2009年12月3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435825.htm?fr=ala0_1,

2010年3月12日。

②阴影部分表示较多涉及“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

③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规定:“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

整体部署”,包括“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布点,村庄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集镇的交通、供水、供电、

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

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目上业下∞喜},单153

硼硼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性交通和技术设施

规划等进行有机整合,划定各种生态保护、农田保护等非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在明确城市建设控制

边界的前提下,确定乡村发展空间,并架构信息交通和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指导区域内城乡空间

组织及生态空间维护,并支撑乡村规划内涵的网络建构。

(三)规划体系的完善

鎏馨割裂裂

粤坐叠渔迨从县(市)规划体系来看,强调城乡互动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镇规划与乡规划适当区分,以明确“城市反哺农村”的基本思路。乡村规划是城镇规划自下而上的重要补充,规划编制体系应从目前强调“建制镇—集镇—村庄”的编制体系转向“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以凸显乡村规划的“基点”作用(图5)。羹羹器型雾粟票餐喜婪

罾罾§辩辩图5 规划体系的完善从面向农村地区的规划体系来看,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应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个体式”的“村庄综合规划”走向“系统化”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综合规划从微观层面解决村庄的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问题,包括村域总体规划、建设整治规划、村庄行动规划,关注村庄内部的社会及产业发展战略,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及公益事业等建设的用地布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以及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筑物的整治等,凸显的是个体性。村庄布点规划的本质是对乡村聚落地域多维空间的结构优化与重组,建立一个与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相匹配的乡村聚落体系,包括村庄体系、规模、布点、职能、管制、设施配套和专项规划,以及实施和保障机制。村庄布点规划要关注城镇与农村的区域关系,考虑公共设施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区域

共享与配置,以及对城市规划区以外地域空间中村庄的生产力、产业结构、公用服务设施、基础设

施、环境保护等的总体安排等,并制定村庄集聚、撤并、迁移、保留、控制等的具体方案和步骤,凸显

的是系统性。从村庄综合规划走向村庄布点规划,不仅完善了村庄规划的内部体系,更为乡村规划

在县(市)域规划体系中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盯铆糊斐悼镡辩一掌一罾铆糊悼贸掌辩一掌一罾铆糊巡拿营镡辩铆糊湖映营镡辩铆糊悼贸镡≥铆糊靼≥¨.~

三、规划策略与制度的新提升:从“蓝图”到“过程”

目前,大多数村庄规划过程(图6)多简单地套用或移植城市规划过程模式,这种简单的“借用”

及由此而生的缺陷并不仅仅限于操作方法与技术本身,更涉及指导理论与理念问题。“自上而下”

的传统村庄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其规划决策取决于领导意志或经济集团的利益,缺乏公众的有效参

与,导致规划不能满足村民的普遍性需求与愿望,也无法协调与平衡公共利益,其指导性、可操作性

不强,无法系统、科学地指导村庄建设发展。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众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

[2]34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从乡村特质

出发,探求规划制度与策略的创新迫在眉睫。llll二[二]一

逍晕罾(坐)辩≥湖硼悼遂鞑∞罾(坐)辩≥湖硼悼遂

靳尝暴譬萱

154湖硼躞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靼曾譬萱第40卷

图6 当前乡村规划过程模式①

(一)规划制度的突破

国外为提高村民参与乡村规划实际运作的参与度,建立了有效的制度。在日本,一个农民至少要参加三种农民组织,即农业合作社、土地改良区及木纳(一种乡村社区)。其中土地改良区及木纳与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发展项目关系密切[3]47。

我国乡村地区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建立乡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村民自治”、“村民意愿”等的实现都有赖于乡村治理制度的创新,如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村委会—社区理事会(可以看成是村庄的内生组织)—项目管理小组—基本农户”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机构,就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制度创新尝试,其中社区理事会是该组织链的核心环节。由村民直接选出的村民代表组成的社区理事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以地缘为基础,以公共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空间的营造为前提,是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生力量。理事会在为村民参与提供组织平台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应的行为规则,形成村民“利益共享”的自我整合机制。社区理事会可以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形式,长期的理事会是地方的综合性理事会,以事件或项目牵头的短期理事会,如规划理事会,在规划编制完成后解散,规划的实施反馈事宜交由长期理事会负责。这样,“自下而上”的理事会与“自上而下”的村委会共同构造了乡村的微观组织,深化了村民自治的内涵,建立起大家事情大家办、大家事情大事议的活动机制,从而由内而外地促进了乡村建设运行机制的转型。

(二)规划策略的探索

1.村庄行动计划

与城市规划不同,乡村建设的参与建设主体与利益主体都是村民自身(表1),乡村建设是村民自我组织、自我觉悟和村庄自我改造的一个递进过程。为了调动村民参与规划的积极性,目前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规划模型展示、方案公示、座谈会等形式,但由于认知水平和对规划的理解程度相对较低,村民或对乡村规划漠不关心,或只关心自家利益,乡村规划最终往往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这些“沉默”和“无权”的利益主体,应创新规划策略,唤起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热情。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和素质相对较低,较之于具有专业壁垒的城市规划蓝图、说明书和文本,他们更倾向于以自身的需求和意愿为任务的规划设计任务书,倾向于规划内容的直观表达。为此,可采用行动计划的形式,按重要性和时间排序分解成村民易懂、易接受、易操作的多个行动规划。在行动规划上明确表述近期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内容、进程、实施主体、投资概算与①资料来源:吕斌、杜珊珊、黄小兵枟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枠,载枟城市发展研究枠2006年第3期,第3438页。

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155

经费来源。可以预见的是,当首个行动计划实施后,村民看到其良好的效益,得到真正的实惠后,将

会接受并支持下一个行动计划的进行,逐步建设村庄。

表1 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行动主体特征对比

行动主体特征参与主体类别

利益主体表现

执行主体模式

规划师主体行为城市规划官方政府、城市开发机构与商业团体、城市市民“官”:城市和谐发展“商”:经济价值“民”:居住环境政府营建、商业开发设计村民生活、生产与娱乐环境村民自建设计、宣传、指导乡村规划

2.规划的动态维护

枟城乡规划法枠的基本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执行规划,还

需要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动去应对和解决不断产生和演化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以及依据“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需要,对城市规划加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历年行政区划数的变动①表明,

乡镇较县市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基点”乡村发展的不确定性。

因此,应对批复后的村庄规划方案进行规划调整和动态维护。在具体操作上,上述行动计划也可作

为动态维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即行动计划不必罗列规划期限内所有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可按行

动时序分阶段陈述,在考察已实施行动的绩效后,确定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从而动态地推进村庄

建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的反馈尤为重要。

“促转变”将是我国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线,这一方面要求调整旧有不合理的结构,另一方面

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足46%,广大的乡村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

的增长与发展空间。随着中小城市城镇居民户籍限制的放宽,城乡统筹将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乡村

规划也必然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笔者反思了城乡统筹发展热潮中乡村规划的不足,从规划理念、规

划编制、规划过程三方面提出了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乡村规划应从“植入”走向“主导”,从“个体”走

向“系统”,从“蓝图”走向“过程”。

[参 考 文 献]

[1]费孝通:枟乡土中国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FeiXiaotong,NativeSoilChina,Beijing:

[2]吕斌、杜珊珊、黄小兵:枟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

例枠,枟城市发展研究枠2006年第3期,第3438页。[LüBin,DuShanshan&HuangXiaobing,″AStudyof

VillageinShilouTown,FangshanDistrict,Beijing,″UrbanStudies,No.3(2006),pp.3438.]Decision‐making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PlanningwithPublicParticipation:ACaseStudyofXiacun

47页。[ZhangDeyong,″Features

ofJapaneseAgriculture,″AgriculturalInformationStudy,No.1(2003),4547.]pp.ShanghaiPeople摧sPublishingHouse,2006.][3]张德永:枟日本农业的一些特征枠,枟农业信息探索枠2003年第1期,第45

①数据来源于2001-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枟中国统计年鉴枠(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9年版)中的历年全

国行政区划。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葛丹东, 华晨, Ge Dandong, Hua Chen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40(3)9次

参考文献(3条)

1.费孝通 乡土中国 2006

2.吕斌;杜珊珊;黄小兵 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6(03)

3.张德永 日本农业的一些特征 2003(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郭艳军.朱佳佳.伍世代.GUO Yan-jun.Zhu Jia-jia.WU Shi-dai 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09,25(5)

2. 张东阳.仓磊 浅析我国乡村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23)

3. 郭艳军.伍世代 乡村规划要走出城市规划的阴影[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

4. 曹春华.Cao Chunhua 乡村规划发展与机制建设探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西部部分地区乡村规划建设考察报告[期刊论文]-规划师2010,26(1)

5. 邱红.QIU Hong 从城市设计角度谈乡村本土环境特色的维育[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

6. 许五军.Xu Wujun 乡村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科技广场2007(10)

7. 杨建军.陈飞.YANG Jian-jun.CHEN Fei 从乡村住区规划实践看城乡统筹中的乡村规划与建设[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2)

8. 王鹏 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研究的空间尺度[会议论文]-2008

9. 戴帅.陆化普.程颖.Dai Shuai.Lu Huapu.Cheng Ying 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期刊论文]-规划师2010,26(1)

10. 谢安安 基于地域特征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初探——以湖南乡村规划为例[学位论文]2010

引证文献(9条)

1.谭静.卓佳 宏观层面乡村规划的核心技术探索——以西昌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13(8)

2.霍子文.曹荣林.郭伟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以称文镇村庄灾后重建为例[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11(6)

3.张尚武 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13(6)

4.陆辉.唐春燕 试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期刊论文]-中国房地产业 2012(7)

5.陆辉.唐春燕 试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期刊论文]-中国房地产业 2012(7)

6.刘丹.杨启劲.彭中礼 城乡统筹:规划管理的模式转换与体制创新——基于湖南省的调查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10(9)

7.白芙蓉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策略[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3(10)

8.熊衍仁.陈永 我国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9.葛彩虹.季必发 以生态特色产业助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基于对杭州淳安瑶山乡的调查[期刊论文]-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dxxb-rwsh201003016.aspx

第40卷第3期

2010年5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40,No.3主题栏目:中国“三农”问题研究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9.07.141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葛丹东 华 晨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 要]城乡统筹是“城”和“乡”的互动发展,乡村规划应充分考虑城乡统筹的社会大背景,在分析

现实困境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的新方向:从强制“植入”走向村民“主导”,从“个体”规划走向“系统”规划,

从“自上而下”的“蓝图”规划走向“上下结合”的“过程”规划。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规划

NewDirectionsofRuralPlanning:AnUrban‐RuralIntegrationPerspective

(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andArchitecture,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310058,China)

Abstract:Urban‐ruralintegrationistheinteractivedevelopmentofthe″city″andthe″village″.Ruralplanningshouldtakeintoconsiderationthegeneralsocialbackgroundofurban‐ruralintegration.Withananalysisofcurrentplanningpredicament,newdirectionsforruralplanningareproposed.Thesenewdirectionshavethefollowingthreecharacteristicfeatures:villagersplayingaleadingratherthanareceptiverole,planningimprovedwithasystematicpointofview,andthe″top‐down″blueprintreplacedbyan″interactive″planningprocess.Keywords:urban‐ruralintegration;villages;ruralplanningGeDandong HuaChen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发布了11个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号文件,对农村发展起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其中新世纪的六个一号文件,更是从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提出了通

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经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促

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双赢格局的新目标。城乡统筹的互动发展,既有赖于“城”的带

动,更有赖于“乡”自身“造血”功能的完善,这就迫切需要有起纲领“龙头”作用的乡村规划的指引。

可以说,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推进农村发展已成为现时期乡村规划的目的和要求。

而我国关于乡村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才掀起热潮。总体来看,研究较为

[收稿日期]20090714           

0331[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www.zju.edu.cn/socjournals.[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CZH108)

[作者简介]1.葛丹东,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2.华晨,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so辱沼蝴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149零散,缺乏完整、深入的研究体系,仅限于对乡村规划一般性技术和理论的探讨,或仅停留在对乡村规划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描述,并提出有限的解决方案,尚未涉及乡村规划的深层问题。由此,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套新的指导和规范乡村地域及村庄个体综合发展、建设及治理的“乡规民约”,寻求一份有章可循的“公共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正是新时期乡村规划的新方向。

一、规划主旨与态度的新转变:从“植入”到“主导”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较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

[1]7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血缘关系、地

缘关系、血缘和地缘关系兼有是乡村人口的三种基本构成。乡村社会是一个明显的“熟人社会”,有较大的封闭性、稳定性和传统的承继性,因此,乡村规划的理念应有别于城市规划,应在规划中充分尊重村庄、村民的“主导”作用。

(一)规划主旨的转变

当今,各学科对乡村的研究在不断推进与升华:随着乡村问题的凸显,乡村地理学研究从认知到定义,再到系统和理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则趋于各学科间的融合(图1);随着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经济学研究从以往的对农业问题的单一剖析,发展为对乡村经济系统的多维思考(图2),如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发了乡村经济学对农村金融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视;由于乡村居民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等的变迁,乡村社会学研究从对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扩展到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及乡村治理等层面。;so辱沼中;so辱沼半忭1≥靼湖硼、目悼湖硼翠1≥靼喾瑚≥姜遂1≥靼辩坐七F。≥斗4币翠。≥斗4

赙摹1干卵蝴目撩

牲∞篥霸,溥辈萱

蚶摹甲晕:≥靼凿摹唾1≥靼妄邓辩卵蝴目牲酱1≥靼蚶摹甲晕:≥靼干图1 乡村地理学研究主旨演变≥斗4却县昌。≥斗4书攀书重姓妙。≥靼函四浑蝈。蚶摹甲晕:≥靼疆趟以各学科不断深入的乡村研究为基石,乡村规划的主旨也应随之转变。“排排房子,整整院

子”、并村、圈地、拆房等“植入”式的工程技术做法不是乡村规划的主旨。新时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建设目标表明,乡村规划的主旨在于满足乡村发展的多元需求。在产业上,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和林业)主导的传统农业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的号召下,努力挖掘农村潜在优势,发展大中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和小规模兼业农业并行的多元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以“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①。在用地上,目前乡村规模不一的分散状布局不仅浪费土地,也不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置,应转变用地①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参见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枠,2009年12月28日,http://news.cntv.cn/china/20091228/104184.shtml,2010年3月15日。

Ⅳ郑王兽X兽X王翌溲翌溲王插姆

妙爵一:SO辱沼蝴

150

\妙爵=:SO辱沼中鬯湖妙爵三:SO辱沼半第40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IJIJI理念,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来解决有限的耕地面积与无限的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为农村长远发

’、’\_、厂l展留有余地,保证“几几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①。在生态环境上,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农\t.、^L1—1,

、o’_p—与^__村发展的影响,从原有污染治理的被动保护转变为注重节约资源、采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主动“保、\、\

护”,在保护乡村原生生态基质的基础上,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在历史传承上,从照搬城市规划、、\的\、JU心,'■匝4U“外来植入”转变为保护乡村独有特色的“内生需求”,利用当地建筑材料、建造技术,逐项落实到一\

村庄的民宅空间结构设计、空间布局、景观规划上,坚持村庄改造的有机更新,以促进生活方式、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与环境的协调共生。\’验,||、心空瘪K…●■S‘翠邓I、‘J_h生-兰V』F_。●’ll'寸‘翠曾号虻轩蚶摹睥官3‘翠靼菠矬号虻3‘翠曾郸邓

S‘翠靼挲巨工邓

\\1

‘—_—_—_—_—_—_—_—_—_—_—_—_—_—_—_____?、iQ‘≥靼尊酆¥挺蟪2‘≥靼工邓

寸‘翠斗4等酆

3‘干卵毕il臣.丁‘峄溲翠邓凳晕i币妄菠矬

j千砸:责一翠邓

(二)规划态度的转向S‘翠邓币妄萱塬兽图2 乡村经济学研究主题演变丁‘翠邓妄邓忭

村民“主导”已成为国外乡村规划的主流原则,并且成效显著。如韩国,不管是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还是民间自发的“新村运动”,都强调村庄、村民始终注意让村民自己办事、自己\】r“主导”,

管事。政府虽大力支持“新村运动”,但不包办代替农民。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允许推进进度有快有慢,不搞齐步走。由农民选出“指导者”来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相比而言,我国现有的乡村建设研究均强调通过外部力量探索乡村所蕴含的各种“自然”逻辑,缺乏寻找一种进入乡村、理解村民的思维与视角。在乡村规划上,很多以“专家”自居的规划师往往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农民是门外汉,与农民的对话、互动是不值得关注的环节。乡村规划也往往以“移植城市意识”为主,其结果必然导致规划的实效出现“买得起,住不起”、“生产工具无处放”等现实问题,引起村民的漠视或不满。

“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严禁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是温家宝总理对开展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基本原则。“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②,是党中央对2010年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可见,我国政府对乡;汁萱靼瞥;千砸:≥靼菠矬牾

\\1r

①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工作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参见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枠,2009年12月28日,http://news.cntv.cn/china/20091228/104184.shtml,2010年3月15日。

②参见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枠(2009年12月31日),2010年1月31日,http://news.com/a/20100131/001379.htm,2010年3月15日。qq.挺霸萱毕il阏11鞑

千砸:≥靼菠矬x1r蚶摹千砸

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151

悼遂箨蒋非撩湖

丁a80一丁a8a出;村建设的态度已出现了明显转变,且更加注重乡村的内生需求,强调乡村在发展中的“主导力”。借鉴国外经验,紧跟国内形势,乡村规划必须实现态度转向。首先是规划人员态度的“人文”转向。要在充分理解各乡村文化传统、社区权力结构、环境与资源等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协商的方式,以协助者而非主导者的身份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通过“驻村体验”式的深度调查,削减技术交流壁垒,培养对乡村的深厚情感,从无灵魂的村庄材料中认识有灵魂的、生动的村庄肌体,为乡村规划注入人文气息,其中应特别注重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整与营造。村头的水口林荫树下、村内的场院与晒谷场、寺庙与祠堂、小集市等承载着乡村自治管理、文化景观、宗教信仰、商业休闲等特殊功能,彰显着乡村精神与特色风貌,表达着乡村最易识别和记忆的篇章,是乡村“气质”之所在,是维系村民认同感与归宿感的精神领地之所在。通过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整与营造,形成一个生态、动感的

乡村有机公共空间网络,是乡村规划人文转向的有效支撑。其次是村民态度的“主导”转向。乡村

规划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涉村民内生需求的各个要素,村民应成为乡村建设的主体,

在观念上树立“主导”意识,自觉参与到规划中,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从根本上保障乡村建设的’’’顺利和持续进行。悼遂箨蒋窀长湖悼遂箨蒋摹晕湖:丁aaO一丁aaa出;:3000出一

二、规划体系与模式的新延展:从“个体”到“系统”

我国的乡村规划大致经历了雏形期、成长期、完善期三个阶段(图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

出开展乡村规划来指导建设,但规划主要针对解决农民房随意占用耕地等农保田问题。20世纪80

年代后,乡村规划的概念和定义从无到有,逐步走上有规划可循并按规划建设的轨道,乡村规划的

理论基础、方法、技术标准初见雏形。20世纪90年代后,乡村规划步入有法规可依的阶段,1993

年6月国务院发布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并配套颁布了相关法规和标准,如枟村镇规

划标准枠(GB501881993),枟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枠(2000)等,成为我国乡村规划建设的有

效依据。但这些规定以一般性的原则指导为主,仅对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用地布局、专项规划

等进行相对翔实的规定,将规划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既缺乏对乡村个体的规

划验收,也无法协调乡村与城镇的区域关系,城乡差距日益扩大。21世纪以来,城乡统筹成为乡

村规划的主题,2007年10月通过的枟城乡规划法枠将乡村规划纳入法定范畴,把城乡发展作为整

体来考虑,打破了“规划立法和管理”的城乡二元体系,为解决城乡内部建设的诸多混乱现状、实

现城乡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但与之不适应的是,现有与乡村规划有关的法规标准,如枟县域村

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枠(2006)、枟镇规划标准枠(GB501882007)等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

不是很强,乡村规划尚处于“个体”发展阶段,亟待“系统”完善,以承接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使命。丰昌牲转毕il鋈甚拿巡湖硼∞甲晕粕甚篥箨蒋目卵∞辈酱阱千砸:Y口粕目卵湖鹱,

翠酱箨蒋图3 我国乡村规划发展历程辩坐鹱弩辩≥溲迨

15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0卷

(一)规划范围的拓展

“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村庄、集镇规划区是指村庄、集镇建成区

和因村庄、集镇建设及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①。可见,我国现有乡村规划基本把乡村看

成是一个“点”,实施的是面对乡村内部地域的个体规划,村域规划成为中心村规划的“附属品”,城

市规划区范围与村域范围外的广大地带则成为规划的真空地带,影响了乡村地域空间人口和资源

的合理配置。在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发展不应走单一的城镇化道路,而应通过比较优势,发

展城乡混合化的社区,实现城乡一体化。乡村规划应冲破“就乡村论乡村”的禁锢,实行包括乡村全

地域在内的全覆盖规划。要借鉴日本的经验,拓展乡村规划的范围,从“个体”式的“点”规划走向

“乡村地域”的“面”规划,避免各自为政的乡村建设带来的千村一面及恶性竞争。

(二

)规划内容的延伸

图4 我国现有涉及乡村规划的法律法规②

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枟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枠、枟镇规划标准枠都有乡村

规划相关内容的陈述(图4),但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不管是村庄总体规划,还是村庄建设规

划,都是“个体”性的③。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注重区域范围内的网络和城镇节点的规划,只能从宏

观、抽象的角度对区域城镇发展作出结构性安排,无法对城乡建设的用地关系、建设和非建设用地

之间的控制协调进行有效的引导,难以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为此,乡村规划应实现内容上的

延伸,由城镇体系的节点网络规划走向对区域内面状空间的有效规划、引导和调控;将社会经济发

①参见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1993),2009年12月3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435825.htm?fr=ala0_1,

2010年3月12日。

②阴影部分表示较多涉及“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

③枟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枠规定:“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

整体部署”,包括“乡级行政区域的村庄、集镇布点,村庄集镇的位置、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村庄集镇的交通、供水、供电、

商业、绿化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配置”;“村庄、集镇建设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具体安排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

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目上业下∞喜},单153

硼硼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性交通和技术设施

规划等进行有机整合,划定各种生态保护、农田保护等非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在明确城市建设控制

边界的前提下,确定乡村发展空间,并架构信息交通和基础设施体系,以有效指导区域内城乡空间

组织及生态空间维护,并支撑乡村规划内涵的网络建构。

(三)规划体系的完善

鎏馨割裂裂

粤坐叠渔迨从县(市)规划体系来看,强调城乡互动的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镇规划与乡规划适当区分,以明确“城市反哺农村”的基本思路。乡村规划是城镇规划自下而上的重要补充,规划编制体系应从目前强调“建制镇—集镇—村庄”的编制体系转向“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编制体系,以凸显乡村规划的“基点”作用(图5)。羹羹器型雾粟票餐喜婪

罾罾§辩辩图5 规划体系的完善从面向农村地区的规划体系来看,城乡统筹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应涵盖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个体式”的“村庄综合规划”走向“系统化”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综合规划从微观层面解决村庄的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问题,包括村域总体规划、建设整治规划、村庄行动规划,关注村庄内部的社会及产业发展战略,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及公益事业等建设的用地布局,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以及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建筑物的整治等,凸显的是个体性。村庄布点规划的本质是对乡村聚落地域多维空间的结构优化与重组,建立一个与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相匹配的乡村聚落体系,包括村庄体系、规模、布点、职能、管制、设施配套和专项规划,以及实施和保障机制。村庄布点规划要关注城镇与农村的区域关系,考虑公共设施及重要基础设施的区域

共享与配置,以及对城市规划区以外地域空间中村庄的生产力、产业结构、公用服务设施、基础设

施、环境保护等的总体安排等,并制定村庄集聚、撤并、迁移、保留、控制等的具体方案和步骤,凸显

的是系统性。从村庄综合规划走向村庄布点规划,不仅完善了村庄规划的内部体系,更为乡村规划

在县(市)域规划体系中的完善奠定了基础。¨:‘盯铆糊斐悼镡辩一掌一罾铆糊悼贸掌辩一掌一罾铆糊巡拿营镡辩铆糊湖映营镡辩铆糊悼贸镡≥铆糊靼≥¨.~

三、规划策略与制度的新提升:从“蓝图”到“过程”

目前,大多数村庄规划过程(图6)多简单地套用或移植城市规划过程模式,这种简单的“借用”

及由此而生的缺陷并不仅仅限于操作方法与技术本身,更涉及指导理论与理念问题。“自上而下”

的传统村庄规划作为政府行为,其规划决策取决于领导意志或经济集团的利益,缺乏公众的有效参

与,导致规划不能满足村民的普遍性需求与愿望,也无法协调与平衡公共利益,其指导性、可操作性

不强,无法系统、科学地指导村庄建设发展。村庄规划中即使存在公众参与,也只是被动的、初级阶

[2]34段的参与,仅停留在有限知情权和监督实施的较低层次上,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从乡村特质

出发,探求规划制度与策略的创新迫在眉睫。llll二[二]一

逍晕罾(坐)辩≥湖硼悼遂鞑∞罾(坐)辩≥湖硼悼遂

靳尝暴譬萱

154湖硼躞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靼曾譬萱第40卷

图6 当前乡村规划过程模式①

(一)规划制度的突破

国外为提高村民参与乡村规划实际运作的参与度,建立了有效的制度。在日本,一个农民至少要参加三种农民组织,即农业合作社、土地改良区及木纳(一种乡村社区)。其中土地改良区及木纳与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等农业发展项目关系密切[3]47。

我国乡村地区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建立乡村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村民自治”、“村民意愿”等的实现都有赖于乡村治理制度的创新,如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村委会—社区理事会(可以看成是村庄的内生组织)—项目管理小组—基本农户”的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机构,就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制度创新尝试,其中社区理事会是该组织链的核心环节。由村民直接选出的村民代表组成的社区理事会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以地缘为基础,以公共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公共空间的营造为前提,是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生力量。理事会在为村民参与提供组织平台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应的行为规则,形成村民“利益共享”的自我整合机制。社区理事会可以有长期和短期两种形式,长期的理事会是地方的综合性理事会,以事件或项目牵头的短期理事会,如规划理事会,在规划编制完成后解散,规划的实施反馈事宜交由长期理事会负责。这样,“自下而上”的理事会与“自上而下”的村委会共同构造了乡村的微观组织,深化了村民自治的内涵,建立起大家事情大家办、大家事情大事议的活动机制,从而由内而外地促进了乡村建设运行机制的转型。

(二)规划策略的探索

1.村庄行动计划

与城市规划不同,乡村建设的参与建设主体与利益主体都是村民自身(表1),乡村建设是村民自我组织、自我觉悟和村庄自我改造的一个递进过程。为了调动村民参与规划的积极性,目前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规划模型展示、方案公示、座谈会等形式,但由于认知水平和对规划的理解程度相对较低,村民或对乡村规划漠不关心,或只关心自家利益,乡村规划最终往往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这些“沉默”和“无权”的利益主体,应创新规划策略,唤起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热情。由于村民文化程度和素质相对较低,较之于具有专业壁垒的城市规划蓝图、说明书和文本,他们更倾向于以自身的需求和意愿为任务的规划设计任务书,倾向于规划内容的直观表达。为此,可采用行动计划的形式,按重要性和时间排序分解成村民易懂、易接受、易操作的多个行动规划。在行动规划上明确表述近期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内容、进程、实施主体、投资概算与①资料来源:吕斌、杜珊珊、黄小兵枟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枠,载枟城市发展研究枠2006年第3期,第3438页。

第3期葛丹东 华 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155

经费来源。可以预见的是,当首个行动计划实施后,村民看到其良好的效益,得到真正的实惠后,将

会接受并支持下一个行动计划的进行,逐步建设村庄。

表1 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行动主体特征对比

行动主体特征参与主体类别

利益主体表现

执行主体模式

规划师主体行为城市规划官方政府、城市开发机构与商业团体、城市市民“官”:城市和谐发展“商”:经济价值“民”:居住环境政府营建、商业开发设计村民生活、生产与娱乐环境村民自建设计、宣传、指导乡村规划

2.规划的动态维护

枟城乡规划法枠的基本原则是先规划后建设,但城市规划实施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执行规划,还

需要根据各种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动去应对和解决不断产生和演化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以及依据“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需要,对城市规划加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历年行政区划数的变动①表明,

乡镇较县市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基点”乡村发展的不确定性。

因此,应对批复后的村庄规划方案进行规划调整和动态维护。在具体操作上,上述行动计划也可作

为动态维护的一种有效方式,即行动计划不必罗列规划期限内所有村庄建设与整治的项目,可按行

动时序分阶段陈述,在考察已实施行动的绩效后,确定下一阶段的行动计划,从而动态地推进村庄

建设。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的反馈尤为重要。

“促转变”将是我国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线,这一方面要求调整旧有不合理的结构,另一方面

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足46%,广大的乡村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

的增长与发展空间。随着中小城市城镇居民户籍限制的放宽,城乡统筹将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乡村

规划也必然朝着新的方向发展。笔者反思了城乡统筹发展热潮中乡村规划的不足,从规划理念、规

划编制、规划过程三方面提出了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乡村规划应从“植入”走向“主导”,从“个体”走

向“系统”,从“蓝图”走向“过程”。

[参 考 文 献]

[1]费孝通:枟乡土中国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FeiXiaotong,NativeSoilChina,Beijing:

[2]吕斌、杜珊珊、黄小兵:枟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

例枠,枟城市发展研究枠2006年第3期,第3438页。[LüBin,DuShanshan&HuangXiaobing,″AStudyof

VillageinShilouTown,FangshanDistrict,Beijing,″UrbanStudies,No.3(2006),pp.3438.]Decision‐making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PlanningwithPublicParticipation:ACaseStudyofXiacun

47页。[ZhangDeyong,″Features

ofJapaneseAgriculture,″AgriculturalInformationStudy,No.1(2003),4547.]pp.ShanghaiPeople摧sPublishingHouse,2006.][3]张德永:枟日本农业的一些特征枠,枟农业信息探索枠2003年第1期,第45

①数据来源于2001-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枟中国统计年鉴枠(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9年版)中的历年全

国行政区划。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葛丹东, 华晨, Ge Dandong, Hua Chen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40(3)9次

参考文献(3条)

1.费孝通 乡土中国 2006

2.吕斌;杜珊珊;黄小兵 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6(03)

3.张德永 日本农业的一些特征 2003(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郭艳军.朱佳佳.伍世代.GUO Yan-jun.Zhu Jia-jia.WU Shi-dai 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期刊论文]-乡镇经济2009,25(5)

2. 张东阳.仓磊 浅析我国乡村规划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23)

3. 郭艳军.伍世代 乡村规划要走出城市规划的阴影[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

4. 曹春华.Cao Chunhua 乡村规划发展与机制建设探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西部部分地区乡村规划建设考察报告[期刊论文]-规划师2010,26(1)

5. 邱红.QIU Hong 从城市设计角度谈乡村本土环境特色的维育[期刊论文]-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1)

6. 许五军.Xu Wujun 乡村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科技广场2007(10)

7. 杨建军.陈飞.YANG Jian-jun.CHEN Fei 从乡村住区规划实践看城乡统筹中的乡村规划与建设[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2)

8. 王鹏 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研究的空间尺度[会议论文]-2008

9. 戴帅.陆化普.程颖.Dai Shuai.Lu Huapu.Cheng Ying 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期刊论文]-规划师2010,26(1)

10. 谢安安 基于地域特征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初探——以湖南乡村规划为例[学位论文]2010

引证文献(9条)

1.谭静.卓佳 宏观层面乡村规划的核心技术探索——以西昌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13(8)

2.霍子文.曹荣林.郭伟 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实践与思考——以称文镇村庄灾后重建为例[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2011(6)

3.张尚武 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13(6)

4.陆辉.唐春燕 试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期刊论文]-中国房地产业 2012(7)

5.陆辉.唐春燕 试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期刊论文]-中国房地产业 2012(7)

6.刘丹.杨启劲.彭中礼 城乡统筹:规划管理的模式转换与体制创新——基于湖南省的调查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行政管理 2010(9)

7.白芙蓉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策略[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3(10)

8.熊衍仁.陈永 我国农村住宅建筑节能技术政策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9.葛彩虹.季必发 以生态特色产业助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基于对杭州淳安瑶山乡的调查[期刊论文]-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dxxb-rwsh201003016.aspx


相关文章

  •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 口海南省社舒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COn8tructiOnNewCountryslde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86 gJ薯 :l錾 鏊I§ tl罩 望J芝 蚕I ...查看


  • 关于赴浙江桐庐学习考察美丽乡村建设的报告
  • 3月25日至28日,我随同省委农办组织的考察组,赴浙江桐庐学习考察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学习考察中,通过现场观摩.听取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开阔了眼界,深受启发. 一.浙江省和桐庐县 ...查看


  • 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
  • [提要]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美好中国",安徽省紧紧围绕这一新理念,倾力打造"美好乡村建设".本文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内涵与意义进行阐述,分析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并提出一 ...查看


  • 城乡统筹规划释义
  • 城乡统筹规划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拓展城乡发展空间,节约土地,实现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合理调配,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乡集约发展,统筹城乡规划,为城 ...查看


  •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
  • Management建设与管理 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 张 戈 何邕健 摘要:文章在界定城乡协调发展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源型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查看


  • 城乡一体化 1
  • 第六篇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陈月生.方纲厚) 第十五章 进一步优化空间发展结构 (一)落实完善主体功能区划 (二)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 第十六章 进一步完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拓展建设中心城区 ...查看


  • 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 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作者:杨锋 李忠强 黄帅 邢立强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32期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开 ...查看


  • ABC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1
  • ABC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根据<AAA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一安排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为深入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经 ...查看


  • 中国近现代乡村治理的经验总结
  • 摘 要:乡村治理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与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治理的好坏体现了政府对乡村社会的动员和管理能力,本文总结了我国乡村治理的相关经验,希望对我国的乡村治理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