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正月初一

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 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女儿女婿日

正月初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迎灶君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职,正月初四回来,家家户户于该日迎灶君,复之如送只礼,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故亦称“接神”。

旧俗送神均在下午举行,接神则在初四清早即要举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于要把神早早接回,让神佑护的时间尽量多延长。

接神的礼品与送神时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烛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献之后,再鸣炮烧金,以示欢迎。并祈求诸神佑护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岁

 这天,在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及其北邻的莆田地区独有的特殊节日。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 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明·嘉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

众人生

 旧俗正月初七是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

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妇要比平日更早起床,为全家老小煮一锅美味可口的面线,掺入春节期间早已准备的肉丸子、炸排骨、鱼丸、香菇、虾米等佐料。而晋江还有一种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线中加入几块甜煎粿。

备好线面以后,主妇又得准备一些煮熟剥壳的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因传统风俗是“一鸡一鸭,吃到一百(岁)”。其风俗有如做生日吃鸡、鸭蛋一样,其差别只是一人生日和众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

正月初九,即“天诞日”,玉皇大帝神诞 。古时,善信在这天往元妙观行香。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初九民间普遍“敬天公”。 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厅堂点燃红烛灯,曰“天公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座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或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长方形木盘或圆形大瓷盘中,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日清早摆好。点上一对大红烛,焚香之后,长辈领着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荡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做天香”:

即(设天香清醮)。



 正月,各铺境各自择日举行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诞”、“巡境”等活动。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

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须往三官庙行香。

泉俗素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吃“上元丸”、润饼菜:

“上元丸”,古称“浮元子”,亦称“元宵丸”,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 上元节当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亦寓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嘉兆。

祭春

是日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

闹元宵

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 , 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

 又引《温陵旧事》云:“吾温陵以正月谓之朝拜,亦曰„会‟。盖合闾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遗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坛元帅,则八抬。”“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锣声震天地。”



 闹花灯

亦称“灯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宋《五杂俎》:“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挂灯:

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 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灯:

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 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 丁”;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

赏灯: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游灯: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

出灯:

小孩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称“出灯”,寓意“出丁”,是人丁兴旺好兆头;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请替身”、“过关限”

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

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焚烧掉。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

备好食品及一寸长的小红绣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其供品或边祝边吃,或祝毕带回,小红鞋或小衣衫则要焚化。

“棕蓑娘”当为全国许多地方所敬妃的厕神紫姑。《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

泉州未成年女孩敬祀“棕蓑娘”,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与全国其他地方占蚕桑、占姻缘、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泉州春节风俗习惯介绍

正月初一

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 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女儿回娘家“贺正”,是在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偕同女婿、儿女携礼回娘家,娘家备丰盛午餐接待。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女儿女婿日

正月初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迎灶君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职,正月初四回来,家家户户于该日迎灶君,复之如送只礼,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故亦称“接神”。

旧俗送神均在下午举行,接神则在初四清早即要举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于要把神早早接回,让神佑护的时间尽量多延长。

接神的礼品与送神时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烛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献之后,再鸣炮烧金,以示欢迎。并祈求诸神佑护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岁

 这天,在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及其北邻的莆田地区独有的特殊节日。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 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明·嘉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

众人生

 旧俗正月初七是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

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妇要比平日更早起床,为全家老小煮一锅美味可口的面线,掺入春节期间早已准备的肉丸子、炸排骨、鱼丸、香菇、虾米等佐料。而晋江还有一种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线中加入几块甜煎粿。

备好线面以后,主妇又得准备一些煮熟剥壳的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因传统风俗是“一鸡一鸭,吃到一百(岁)”。其风俗有如做生日吃鸡、鸭蛋一样,其差别只是一人生日和众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

正月初九,即“天诞日”,玉皇大帝神诞 。古时,善信在这天往元妙观行香。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初九民间普遍“敬天公”。 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厅堂点燃红烛灯,曰“天公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座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或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长方形木盘或圆形大瓷盘中,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日清早摆好。点上一对大红烛,焚香之后,长辈领着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荡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做天香”:

即(设天香清醮)。



 正月,各铺境各自择日举行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诞”、“巡境”等活动。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

元”,合称“三元”。据道家的说法,上元乃三官大帝之一的上元天官赐福之日,居“三元”之首,须往三官庙行香。

泉俗素称“上元小年兜”,十分隆重。

吃“上元丸”、润饼菜:

“上元丸”,古称“浮元子”,亦称“元宵丸”,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

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独特,以炒熟的花生仁去膜捣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拌以焗葱白的熟猪油、香蕉油(香料),捏成丸馅,沾湿后置于盛有干糯米粉的盘中,反复数次滚转而成,煮熟后食之香甜而不腻嘴。

 上元节当夜有孝敬神祗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亦寓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嘉兆。

祭春

是日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

闹元宵

以社会活动过节,俗称“闹元宵”,出门游上元,看花灯、焰火、猜谜语、攻炮城 , 举办文艺踩节:化装游行有宋江阵、踩高跷、迎阁、骑马队,乐队有南音、十音、车鼓阵、笼吹,舞蹈有舞龙、舞狮、火鼎公火鼎婆、踢球舞、拍胸舞、剑舞、扇舞等。

《泉州府志》引明·晋江人何乔远的《闽书》云:“泉中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震鍧,一国若狂。”

 又引《温陵旧事》云:“吾温陵以正月谓之朝拜,亦曰„会‟。盖合闾里之精虔以祈年降福,亦遵古儺遗意,相沿已久。”“董其事者鸠金定期设醮,然后迎神周其境内。人家置几椟焚香楮甚恭。”“神皆四舁,惟通淮关大帝、花桥吴真人、南门天妃、虎山王相公、古榕玄坛元帅,则八抬。”“神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逆……锣声震天地。”



 闹花灯

亦称“灯节”,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闹花灯。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带到泉州。宋代泉州花灯之盛,冠绝天下。宋《五杂俎》:“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明代时连杭州点灯,也要请泉州灯匠精制。

挂灯:

元宵前夕,多数人家在居家、店铺门口悬挂花灯 或大红灯,烘托喜庆气氛。生男孩之家,制作或购买花灯,挂到寺庙、宗祠,以示“添丁”;德化有的还要宰杀一只公鸡、加一篮白果(米字旁)敬祖。

送灯:

有年内出嫁的女儿,娘家在节前要买绣球灯或莲花灯一对 派男童送到女婿家,祈祝早日“出 丁”;对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习惯赠予“观音送子灯”,谓之“送灯”。

赏灯:

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

游灯:

元宵夜,小孩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

出灯:

小孩游灯时不慎把灯烧了,称“出灯”,寓意“出丁”,是人丁兴旺好兆头;如烧的是红灯,预示生女孩;烧了白灯,预示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逛灯会的又一趣事。把谜语贴附灯上,供人边赏灯边猜谜,猜中者向主持人领取奖品。“请替身”、“过关限”

旧时郡城、晋江、惠安一带,要“请替身”、“过关限”。

所谓“替身”,是指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家庭主妇要先略备酒菜敬祭,并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焚烧掉。有的还要用红纸剪成或扎成一个城门样的关隘,再举行一个过关仪式。这是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结束前夕,再一次祈冀在新的一年里消灾消难,前途光明。

祀“棕蓑娘”

沿海一带未成年女孩还时常结伴祀“棕蓑娘”。

备好食品及一寸长的小红绣鞋一只或小衣衫一件,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芒芒(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裘;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其供品或边祝边吃,或祝毕带回,小红鞋或小衣衫则要焚化。

“棕蓑娘”当为全国许多地方所敬妃的厕神紫姑。《显异录》曰:“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阴杀之于厕间。上帝怜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于厕间迎祝,以占众事。”

泉州未成年女孩敬祀“棕蓑娘”,在于祈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与全国其他地方占蚕桑、占姻缘、占得子等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 浅析酒店节假日餐饮的营销策略
  • 浅析酒店节假日餐饮的营销策略 --以泉州悦华酒店为例 Analysis on Hotel Catering Marketing Strategy on Holidays –Take Yuehua Hotel in Quanzhou as a ...查看


  • 闽南的风俗--过年之渐逝民俗
  • "初一场:初二场: 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 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 ...查看


  • 春节儿童画:泉州春节的习俗作文
  • 作为一个福建人来讲,对于当地的习俗,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其他的.我都是有问必答.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我们泉州从初一到十五,都称为"过年", ...查看


  • 五年级[海西家园]上册教学设计
  • 五年级海西家园上册全册教案 - 一.国菜之尊佛跳墙 教学目标: 1.了解佛跳墙的由来. 2.了解闽菜的大致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佛跳墙因何得名 2.培养热爱福州.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以书中所介绍的资料为教学主载体,创 ...查看


  • ──[看雪]课堂实录与评析
  • [教例] (学生已初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台湾的小朋友为什么很想到北京看雪? 生:因为在台湾很难看到雪. 生:过春节时,孩子们只能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美丽的雪景. 生:他们看到的白雪是用洁白的棉花做的,他们想看看真的雪是由什么做成的. 生: ...查看


  •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 闽南师范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闽南小吃文化 Introduction to Snack Culture of Southern Fujian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 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 级: 11级 ...查看


  •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 论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管理本科(1)班 陈红梅 [1**********]9 摘 要:泉州宗教文化发达,宗教文化旅游是泉州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了泉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分析旅游产品的策略和旅游路线的整合,阐述了泉州 ...查看


  • 古今中外看诚信
  • 春节前,我们全家去北京旅游.到北京后的第二天,我们一起去参观居庸关长城. 这天的天气十分好,阳光灿烂,我们兴致勃勃地一边攀登一边听导游介绍.原来,除了"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居庸关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查看


  • 情浓最是冬至节
  • 在台湾,有个很受重视.独具情趣的传统节日--冬节.台湾民间习称"冬至"这一天为"冬节",非常看重这个热热闹闹的冬节.在台湾同胞心目中,过冬节犹如小过年,故有民谚:"冬节大如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