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谢朓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 谢朓 比较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
一、 从诗歌内容上看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谢眺的山水诗则往往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捕捉自然景物之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精心剪裁安排,使谢灵运山水诗的画境重新返入诗境。谢眺继承了谢灵运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这一优点,又避免了玄言诗的缺陷,语言得艰涩,呆板等不足,呈现出清新秀丽的特征。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以情入理,谢眺的山水诗常常以情观景,由景入情,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景。
谢灵运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 在思想感情方面言
谢眺因为感情单纯,所以悲喜之情,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从深。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在他的诗中即使写离忧哀伤的主题,情思也是纯净明秀,非感慨深沉。这首诗是谢眺赴宣城守时离京所作,行至三山,回首瞻望京邑,触动了何日归来的思绪。百感交集之时,但他在诗里展现却是一望中的明丽景色和面对这景色的一片眷恋情思。谢眺在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语言流畅明白,、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
新明丽之美。
谢灵运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在他的山水诗的后半部分,总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时时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固然是世族大地主颓废人生观的反映,但也是诗人对自己境遇不平的发泄。谢眺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写山画水的同时,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却常是忧郁的,甚至是消极出世的。如“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登上戍石鼓》),“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郡东山望溟海诗》)。“羁苦孰云慰,观海借朝风”(《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等,都表明诗人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压抑在心头的苦闷。正因为这种忧郁的心情难以在游览山水中消除,于是也只能发出“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的感叹了。
谢朓山水诗字句工整,音律调谐,华丽别致,擅长描摹山水景物,融情入景,即景应物。但被后人传诵的名句“其源出于谢混”,指深受谢灵运的影响,尚未跳出“模玄仿照”的圈子。这些并不影响他成为南朝山水诗最有成就者。谢灵运的一生,除了始宁别墅的那段隐居生活外,他始终生活在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之中.畅游山水、从事山水诗的创作,是他获取心理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
谢灵运与谢脁作为早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诗风又因为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谢灵运“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寻山陟岭, 必造幽峻”且“兴多才高, 寓目辄书”, 又“尚巧似”, 诗风以繁富典丽为主, 又有清新明丽的特色。谢朓于旧识中见新情, 倡导“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诗境, 诗风以清丽高华为主, 又有细密幽寒之一面。二人面目不同而有相近之处, 成为山水诗的双璧。
谢灵运与谢朓山水诗的比较
摘要:谢灵运生于东晋大士族家庭,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刘宋时为永嘉太守,历任秘书监、侍中、临川内史。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作永嘉太守以后写的。在这些诗里,他用富丽精工的语言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谢朓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因称谢宣城。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影响。 关键词:谢灵运 谢朓 比较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
一、 从诗歌内容上看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数是写游山观景的心得,多写山水的奇异景色,于山林中而得志,寻找乐趣,谢灵运第一个以成功的创作实践确立了山水题材的独立地位,为山水诗展示了无限的发展潜力。同时,他在继承前代古诗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极貌写物”的各种表现技巧。而谢眺山水诗比谢灵运山水诗要丰富,谢眺所生活时代统治阶级政治斗争分场激烈,他在诗歌中表现了对政治的畏惧和不满,反应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谢灵运相比,诗歌的社会意义更加突出。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居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谢眺的山水诗则往往通过自己仔细观察,捕捉自然景物之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精心剪裁安排,使谢灵运山水诗的画境重新返入诗境。谢眺继承了谢灵运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这一优点,又避免了玄言诗的缺陷,语言得艰涩,呆板等不足,呈现出清新秀丽的特征。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以情入理,谢眺的山水诗常常以情观景,由景入情,使自然景物成为自己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活景。
谢灵运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 在思想感情方面言
谢眺因为感情单纯,所以悲喜之情,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从深。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在他的诗中即使写离忧哀伤的主题,情思也是纯净明秀,非感慨深沉。这首诗是谢眺赴宣城守时离京所作,行至三山,回首瞻望京邑,触动了何日归来的思绪。百感交集之时,但他在诗里展现却是一望中的明丽景色和面对这景色的一片眷恋情思。谢眺在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语言流畅明白,、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
新明丽之美。
谢灵运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在他的山水诗的后半部分,总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时时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思想,固然是世族大地主颓废人生观的反映,但也是诗人对自己境遇不平的发泄。谢眺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谢眺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其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写山画水的同时,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却常是忧郁的,甚至是消极出世的。如“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登上戍石鼓》),“荡志将愉乐,瞰海庶忘忧”(《郡东山望溟海诗》)。“羁苦孰云慰,观海借朝风”(《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等,都表明诗人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压抑在心头的苦闷。正因为这种忧郁的心情难以在游览山水中消除,于是也只能发出“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的感叹了。
谢朓山水诗字句工整,音律调谐,华丽别致,擅长描摹山水景物,融情入景,即景应物。但被后人传诵的名句“其源出于谢混”,指深受谢灵运的影响,尚未跳出“模玄仿照”的圈子。这些并不影响他成为南朝山水诗最有成就者。谢灵运的一生,除了始宁别墅的那段隐居生活外,他始终生活在情与理的激烈冲突之中.畅游山水、从事山水诗的创作,是他获取心理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
谢灵运与谢脁作为早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对山水诗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诗风又因为审美心态、观览方式、审美好尚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谢灵运“屡借山水以化其郁结”,“寻山陟岭, 必造幽峻”且“兴多才高, 寓目辄书”, 又“尚巧似”, 诗风以繁富典丽为主, 又有清新明丽的特色。谢朓于旧识中见新情, 倡导“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诗境, 诗风以清丽高华为主, 又有细密幽寒之一面。二人面目不同而有相近之处, 成为山水诗的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