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检测考试用书—《道路工程》勘误二
(作者核实版)
说明:下面勘误中,有的下面特意有一个“作者回复”,这是作者特意补充。其他没有解释的,表示作者认可该修改。
P36,“砂垫层表面坑洼不平时,每处扣1~3分”改为“砂垫层表面坑洼不平时,每处扣1~2分”;
P39,表格(续上表)中第三行,管座中的肩宽对应的规定值或允许偏差“±10,-5”改为“+10,-5”;
P53,表1-42,平整度中IRI 对应其他公路的 “4.5”改为“4.2”;第9项次,“右侧石”改为“有侧石”;
P81,倒数14行“……,同时转变为毛管水和……”改为:“……,同时转变为毛细水和……”;
P83,表2-1,经检查核对,7个公式需要修改,如下表红色示出:
P85,最后一行“制在“65~70℃的……”改为“制在“60~70℃的……”; P95, 2.浮称法下面第一行 “浮称法适用于土的粒径大于5mm 的土”改为:“浮称法适用于土的粒径大于或等于5mm 的土”;
P97,式(2-32),分母“m 3+m 2-m 1”改为“m 3-m 2-m 1”;即:
P156,倒数第 14 行,“最大干密度(kg/m3),计算至 0.1”改为“最大干密度(g/cm3),计算至 0.001”,——该问题反映正确,此改正系依据交通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勘误表》中内容。 P156,倒数第 3 行,整行应删掉;
——该问题反映正确,此改正系依据交通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勘误表》中内容;
P171,式3-2,左侧“P b ”改为“ρb ”;式3-2 下方一行,“集料的表观密度”改为“集料的毛体积密度”;
P177, 表3-6续上表,项次12,表观密度 3500,改为“2500”;
(这是勘误一中的,此表不改动,没错误)
P179, 表3-10续上表,项目氯离子含量I 级0.03,改为“0.02”;
P185,倒数第 12~13 行,……。达到规定的荷载后,随即卸载。”改为“……,稳压 5s ,然后卸荷。”;
P196,细集料筛分(4)称量各筛上存留质量,精确至0.1g ,……改为“精确至0.5g ”。
P197,式3-29 中“A 1.2”改为“A 1.18”;
P201,细集料堆积密度,容量筒容积校正,温度为25±5℃,改为“20±5℃”; P203,公式3-41下面第三行,“10g ±0.1g ”改为“10g ±0.01g ”; P204,13行,再补加2min 亚甲蓝……,改为“2mL ”;
P222,表4-9,极重,特重交通基层的软石含量I 、II 类为“≤3%,基层粉尘含量“重中轻”交通I 、II 类“≤2%;
P222页,倒数第三行,就是4. 粗集料下面那句话“用作被稳定材料的粗集料”有问题
——(不采纳,原规范如此)
P227, 表4-17,条件,里面的“=”全更为“≥”;
P 227,表4-16,从左数第四栏中表示范围的数字做个小的调整,即将现有范围的数字都由目前的 “由小到大”;改为“由大到小”,如第四栏的第六行中原“68~86”改为“86~68”,同理其他行也如此。这样就可以和表中其他表达规律保持一致了。
P228,公式4-2,将等号“=”改为“≥”; P232,表4-22,频度是(每2000平方米一次)? ——(不采纳,原规范如此)
P233,“试剂”1mol/L盐酸标准溶液,而规程上为0.5mol/L的配量,是否正确? ——(不采纳,读者将另一个试验“石灰有效氧化钙测定方法”搞混了,那个试验用到的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是0.5mol/L)
P245,第四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件制作方法(圆柱形),本节多处把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要求改成与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中中粒材料的要求相同,而把中粒材料的要求改成与粗粒材料相同,例如试模和试件尺寸、风干含水率测定试样质量、试件质量的精确程度、试件高度误差范围等,看教材时注意甄别,考试以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为准;
——(不采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于2015年颁布,其中取消了φ50mm ×50mm 小试件相关内容,因此为了与细则的一致性以及实际工作的可行性,教材中有关试验内容与方法,如试件的制作、养生与 无侧限抗压强度测定等,对《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中有关小试件的条款做了了调整与变动。
P250,无侧限抗压结果整理的第(2)条与规范JTG E51—2009要求不一致; ——该问题反映正确,作者核实并改为如下:
(2)同一组试件试验中,采用3倍均方差方法剔除异常值,对中试件可以允许1~2个异常值,大试件2~3个异常值。异常值数量超过上述规定的试验重做。 P255,关于复合硅酸盐水泥等级划分,改为“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各划分为3.25、32.5R 、42.5、42.5R 、52.5、52.5R
P283,2. 粗集料1)力学性质,第三行至第四行,将根据“《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改为“《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注:《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第一页前言中第七行“——删除了原用途及规格(2001版的4.2、4.4)”);
——该问题反映正确,可按下列表述进行修改(表5-13之上第三行开始): “根据标准,将卵石和碎石等粗集料按技术要求分为I 、II 、III 类(见第三章中第二节相关内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应选用不同等级的粗集料,如《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将不同等级粗集料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的关系,提出表5-13的要求”。
P289,表5-24,下方备注与 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措辞不同,请考生注意甄别; ——理解正确。
P310,沥青感温性公式(6-1)——(请作者核对一下。JTG E20-2011 P24页不是教材上的公式);
——这是沥青感温性公式的两种表达方式,都正确,无需改动。 P319,第(5)条 真空度达到40kpa ±60.5pa), 应该是66.5 pa;
P322,第 6~8 行,“……室温中冷却 1~1.5h (小盛样皿)、1.5~2h (大盛样皿)或 2~2.5h (特殊盛样皿)后,……恒温水槽中 1~1.5h (小盛样皿)、1.5~2h (大盛样皿)或 2~2.5h (特殊盛样皿)。”改为“……室温中冷却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3h (特殊盛样皿)后,……恒温水槽中,并保温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2.5h (特殊盛样皿)。”(注:教材中冷却和保温时间为 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方法); ——采纳该意见。即“盛有试验的称样皿在15~20℃室温中冷却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3h (特殊盛样皿)后,移入试验所需温度的恒温水槽中,并保温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2.5h (特殊盛样皿)。” P326,倒数15行,试件在室温中冷却30~40min ,这是延用原试验方法,现在的JTG E20—2011把这改为不少于1.5h ; ——采纳该意见。
P328页和329页有错误,质量损失准确至小数点后3位;
——采纳该意见,即P328式6-13前的表述中“精确至小数点后3位”;P329第九行“后2位”改为“后3位”。
P329,前两行,薄膜加热前和加热后的动力黏度弄反了;
——采纳该意见。即将该页第一、第二行中的“前”和“后”做互换。 P331,⑥……高约70mm 改为:……高约100mm 以上;
P331,倒数第6行,已预热至50~60℃ 改为:已预热至30~40℃;
P332,倒数第10行,>3.0对应的再现性(%)1.5,改为:>3.0对应的再现性(%)1.0;
——采纳该意见,即>3.0对应的再现性(%)是1.0而非1.5; P334,表 6-7 续表中,所有“SAM ”改成“SMA ”; P345,有几处修改如下:
① 标准击实仪……,直径98.5mm 改为98.5mm ±0.5mm ;
②大型击实仪……,直径149.5mm 改为149.4mm ±0.1mm ;……从457.2mm ±1.5mm ,更为:457.2mm ±2.5mm ;
(3)试模……,(内径101.6mm 、高70mm ),更为:……(内径104.8mm 、高70mm ) (7)温度计……,长度不小于300mm ,更为:……不小于150mm ;
P361,倒数第 13 行,……,并以表8-46 同样的方式评价……”改为“……,并以表 6-20 同样的方式评价……”;
P361,倒数第17行,……80±2℃,更为:80±1℃; P362,倒数第5行式(2-41),0.006278,更为:0.006287; P367,式6-47,与规范313页的表述不一致,规范为;
——作者回复:通过对该内容操作原理的分析,认为规范有问题。因为括号中每项都是表示为沥青占混合料的比例,而按规范表示的内容看,括号中的第二项表示成了沥青占集料的比例(注意规范中的表述,很容易让人将第二项中的分母理解为沥青混合料,但其原意是每份集料的质量),显然括号中的第一项是指沥青占沥青混合料的比例,而第二项则成了沥青占集料的比例,两项不是同类项,是不可能进行加减价计算的。所以书中的表达对此作了改动,是正确的,无需改动。
P380,倒数第 5 行,“……其中大于26.5mm 部分占到 78.1%,……”改为“……其中大于 26.5mm 部分占到 21.9%,……”(注:此处78.1%为通过率,显然指小于 26.5mm 部分为 78.1%而非大于 26.5 部分,应为表达错误,如此更改应更为妥帖);
——采纳意见,将原“大于26.5mm 部分占到78.1%”改为占到“21.9%”,这样描述更为合理。
试验检测考试用书—《道路工程》勘误二
(作者核实版)
说明:下面勘误中,有的下面特意有一个“作者回复”,这是作者特意补充。其他没有解释的,表示作者认可该修改。
P36,“砂垫层表面坑洼不平时,每处扣1~3分”改为“砂垫层表面坑洼不平时,每处扣1~2分”;
P39,表格(续上表)中第三行,管座中的肩宽对应的规定值或允许偏差“±10,-5”改为“+10,-5”;
P53,表1-42,平整度中IRI 对应其他公路的 “4.5”改为“4.2”;第9项次,“右侧石”改为“有侧石”;
P81,倒数14行“……,同时转变为毛管水和……”改为:“……,同时转变为毛细水和……”;
P83,表2-1,经检查核对,7个公式需要修改,如下表红色示出:
P85,最后一行“制在“65~70℃的……”改为“制在“60~70℃的……”; P95, 2.浮称法下面第一行 “浮称法适用于土的粒径大于5mm 的土”改为:“浮称法适用于土的粒径大于或等于5mm 的土”;
P97,式(2-32),分母“m 3+m 2-m 1”改为“m 3-m 2-m 1”;即:
P156,倒数第 14 行,“最大干密度(kg/m3),计算至 0.1”改为“最大干密度(g/cm3),计算至 0.001”,——该问题反映正确,此改正系依据交通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勘误表》中内容。 P156,倒数第 3 行,整行应删掉;
——该问题反映正确,此改正系依据交通部《〈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勘误表》中内容;
P171,式3-2,左侧“P b ”改为“ρb ”;式3-2 下方一行,“集料的表观密度”改为“集料的毛体积密度”;
P177, 表3-6续上表,项次12,表观密度 3500,改为“2500”;
(这是勘误一中的,此表不改动,没错误)
P179, 表3-10续上表,项目氯离子含量I 级0.03,改为“0.02”;
P185,倒数第 12~13 行,……。达到规定的荷载后,随即卸载。”改为“……,稳压 5s ,然后卸荷。”;
P196,细集料筛分(4)称量各筛上存留质量,精确至0.1g ,……改为“精确至0.5g ”。
P197,式3-29 中“A 1.2”改为“A 1.18”;
P201,细集料堆积密度,容量筒容积校正,温度为25±5℃,改为“20±5℃”; P203,公式3-41下面第三行,“10g ±0.1g ”改为“10g ±0.01g ”; P204,13行,再补加2min 亚甲蓝……,改为“2mL ”;
P222,表4-9,极重,特重交通基层的软石含量I 、II 类为“≤3%,基层粉尘含量“重中轻”交通I 、II 类“≤2%;
P222页,倒数第三行,就是4. 粗集料下面那句话“用作被稳定材料的粗集料”有问题
——(不采纳,原规范如此)
P227, 表4-17,条件,里面的“=”全更为“≥”;
P 227,表4-16,从左数第四栏中表示范围的数字做个小的调整,即将现有范围的数字都由目前的 “由小到大”;改为“由大到小”,如第四栏的第六行中原“68~86”改为“86~68”,同理其他行也如此。这样就可以和表中其他表达规律保持一致了。
P228,公式4-2,将等号“=”改为“≥”; P232,表4-22,频度是(每2000平方米一次)? ——(不采纳,原规范如此)
P233,“试剂”1mol/L盐酸标准溶液,而规程上为0.5mol/L的配量,是否正确? ——(不采纳,读者将另一个试验“石灰有效氧化钙测定方法”搞混了,那个试验用到的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是0.5mol/L)
P245,第四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件制作方法(圆柱形),本节多处把无机结合料稳定细粒材料的要求改成与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中中粒材料的要求相同,而把中粒材料的要求改成与粗粒材料相同,例如试模和试件尺寸、风干含水率测定试样质量、试件质量的精确程度、试件高度误差范围等,看教材时注意甄别,考试以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为准;
——(不采纳)《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于2015年颁布,其中取消了φ50mm ×50mm 小试件相关内容,因此为了与细则的一致性以及实际工作的可行性,教材中有关试验内容与方法,如试件的制作、养生与 无侧限抗压强度测定等,对《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中有关小试件的条款做了了调整与变动。
P250,无侧限抗压结果整理的第(2)条与规范JTG E51—2009要求不一致; ——该问题反映正确,作者核实并改为如下:
(2)同一组试件试验中,采用3倍均方差方法剔除异常值,对中试件可以允许1~2个异常值,大试件2~3个异常值。异常值数量超过上述规定的试验重做。 P255,关于复合硅酸盐水泥等级划分,改为“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各划分为3.25、32.5R 、42.5、42.5R 、52.5、52.5R
P283,2. 粗集料1)力学性质,第三行至第四行,将根据“《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改为“《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注:《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第一页前言中第七行“——删除了原用途及规格(2001版的4.2、4.4)”);
——该问题反映正确,可按下列表述进行修改(表5-13之上第三行开始): “根据标准,将卵石和碎石等粗集料按技术要求分为I 、II 、III 类(见第三章中第二节相关内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应选用不同等级的粗集料,如《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将不同等级粗集料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间的关系,提出表5-13的要求”。
P289,表5-24,下方备注与 JGJ 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措辞不同,请考生注意甄别; ——理解正确。
P310,沥青感温性公式(6-1)——(请作者核对一下。JTG E20-2011 P24页不是教材上的公式);
——这是沥青感温性公式的两种表达方式,都正确,无需改动。 P319,第(5)条 真空度达到40kpa ±60.5pa), 应该是66.5 pa;
P322,第 6~8 行,“……室温中冷却 1~1.5h (小盛样皿)、1.5~2h (大盛样皿)或 2~2.5h (特殊盛样皿)后,……恒温水槽中 1~1.5h (小盛样皿)、1.5~2h (大盛样皿)或 2~2.5h (特殊盛样皿)。”改为“……室温中冷却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3h (特殊盛样皿)后,……恒温水槽中,并保温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2.5h (特殊盛样皿)。”(注:教材中冷却和保温时间为 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中方法); ——采纳该意见。即“盛有试验的称样皿在15~20℃室温中冷却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3h (特殊盛样皿)后,移入试验所需温度的恒温水槽中,并保温不少于 1.5h (小盛样皿)、2h (大盛样皿)或 2.5h (特殊盛样皿)。” P326,倒数15行,试件在室温中冷却30~40min ,这是延用原试验方法,现在的JTG E20—2011把这改为不少于1.5h ; ——采纳该意见。
P328页和329页有错误,质量损失准确至小数点后3位;
——采纳该意见,即P328式6-13前的表述中“精确至小数点后3位”;P329第九行“后2位”改为“后3位”。
P329,前两行,薄膜加热前和加热后的动力黏度弄反了;
——采纳该意见。即将该页第一、第二行中的“前”和“后”做互换。 P331,⑥……高约70mm 改为:……高约100mm 以上;
P331,倒数第6行,已预热至50~60℃ 改为:已预热至30~40℃;
P332,倒数第10行,>3.0对应的再现性(%)1.5,改为:>3.0对应的再现性(%)1.0;
——采纳该意见,即>3.0对应的再现性(%)是1.0而非1.5; P334,表 6-7 续表中,所有“SAM ”改成“SMA ”; P345,有几处修改如下:
① 标准击实仪……,直径98.5mm 改为98.5mm ±0.5mm ;
②大型击实仪……,直径149.5mm 改为149.4mm ±0.1mm ;……从457.2mm ±1.5mm ,更为:457.2mm ±2.5mm ;
(3)试模……,(内径101.6mm 、高70mm ),更为:……(内径104.8mm 、高70mm ) (7)温度计……,长度不小于300mm ,更为:……不小于150mm ;
P361,倒数第 13 行,……,并以表8-46 同样的方式评价……”改为“……,并以表 6-20 同样的方式评价……”;
P361,倒数第17行,……80±2℃,更为:80±1℃; P362,倒数第5行式(2-41),0.006278,更为:0.006287; P367,式6-47,与规范313页的表述不一致,规范为;
——作者回复:通过对该内容操作原理的分析,认为规范有问题。因为括号中每项都是表示为沥青占混合料的比例,而按规范表示的内容看,括号中的第二项表示成了沥青占集料的比例(注意规范中的表述,很容易让人将第二项中的分母理解为沥青混合料,但其原意是每份集料的质量),显然括号中的第一项是指沥青占沥青混合料的比例,而第二项则成了沥青占集料的比例,两项不是同类项,是不可能进行加减价计算的。所以书中的表达对此作了改动,是正确的,无需改动。
P380,倒数第 5 行,“……其中大于26.5mm 部分占到 78.1%,……”改为“……其中大于 26.5mm 部分占到 21.9%,……”(注:此处78.1%为通过率,显然指小于 26.5mm 部分为 78.1%而非大于 26.5 部分,应为表达错误,如此更改应更为妥帖);
——采纳意见,将原“大于26.5mm 部分占到78.1%”改为占到“21.9%”,这样描述更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