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近代中国

评析1894年孙中山的《上李傅相书》一事

《上李鸿章书》是1894年孙中山写给李鸿章的,他在书中建议李鸿章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以便最终达到国家富强独立的目的。通篇渗透着青年孙中山的慷慨激越的爱国热情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向往。但他并没有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更没有提出反清口号。当时所处的社会基础也不具备提出这一思想的起码条件。他的最终其目的是倾吐自已的理想,以期得到显赫大臣李鸿章的采纳和重用,实现挽教民族危亡的政治理想。在8000余言的《上李鸿章书》中,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孙中山诚惶诚恐的精神面貌!孙中山说自己从1885年开始革命,可是,在他于1894年6月呈递的《上李鸿章书》中,看到的却是一幅样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具有历史进程性。通过对《上李傅相书》及其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反应孙中山早期的思想特点:明显的改良主义的倾向;浓厚的传统民族主义色彩。其民族主义思想和之后进行的革命活动相统一。

2、谈谈对“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思考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写的,表现了其自由无羁的思想和独立不倚的人格。中国长期存在的专制思想扼杀人的个性思想和独立的人格,通过政治强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的奴性意识,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剩下只有奴性意识,这种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便会制约社会及个体思想与行为,进而深刻而久远地吞噬着国人的灵魂,使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对这种精神扼杀的一种解救。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十分之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体现在优秀的中华儿女身上。要大力倡扬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既努力维护民

族独立自由,也要坚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强调民族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忽视甚至抹杀民族成员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民族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是不能支持久远的。扼杀思想自由于民族百弊而无一利,只有当更多的个体以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真正走进社会践行公共责任,追求真诚善良与公平正义,就可以为这个时代书写出更加美好的内心史。也只有积极生活,才能让这个社会更自由。

3、试述张学良从忍日、反日、抗日的思想转变过程

促使张学良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开始阶段,将反共和拥蒋统一作为抗日的前提,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寄予厚望,无条件地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其思想和行动进入了误区。

之后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进攻红军,期望由国民党统一中国,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从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是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与保存地方实力观念碰撞和抵触的矛盾阶段,九一八事变把国家利益和东北军团体的矛盾尖锐地摆在了张学良面前,从抗日雪耻的基本点出发,他在对待民众反日爱国行动方面,采取了同南京政府不同的态度和立场。

1933年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然而蒋介石暗地里却准备主持对日妥协,张学良内心极为痛苦,愤然下野,出游欧洲。归来后的张学良思想发生很大变化,长期形成的反日爱国思想是他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思想基础;对蒋介石及其政策的认识发生变化,促使其改弦更张,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全国抗日救亡运

动的高涨和东北军广大官兵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强烈呼声,是促使张学良思想转变的巨大推动力;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对东北军卓有成效的争取,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最后张学良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

4、请评述蒋介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蒋介石是中华民国政治家及军事家,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是中国建立共和政体后第一位成功统一全国的国家领导人,但其政治手腕备受争议。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蒋介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到抗日胜利,为中国争取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及其影响是巩固了孙中山建立的“三民主义法统”,《中华民国宪法》的生命力至今长盛不衰,证明中华民族也能够实现“民主自由”! 从五百年后看上个世纪的历史,蒋的影响不应低估。他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领导两次北伐战争统一了全中国;二是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而且坚持到底,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他也有两个大的过错,一是1927到1937年的清党和剿共;二是1946年到1949年的三年的反共内战。

5、简述钱玄同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三大任务产生的影响?

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在国语运动、文字改革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他把文字音韵学精深的学术研究应用到国语统一、文字改革的实际工作中来。他既是国语运动的理论家,又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实干者。他早年积极宣传汉语改用拼音文字,曾采用国际音标制定汉语拼音字母。后来他和赵元任、黎锦熙等数人共同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35年他抱病坚持起草了《第一批简字表》。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他积极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不利于普及教育、发展国语文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主张简化汉字,废除方块汉字。在他的努力下,“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制订出来并成为“国音字母”第二式。此外,他还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念法、汉字横行书写等。作为一位语文改革的活动家,他为国语统一和汉字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6、请简述林徽因的爱国主义思想

林微因,我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一位极具爱国主义情怀的才女。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

她与梁思成在四川南溪李庄镇郊外的上坝月亮田居住六年之久,身患非常严重的肺结核,医药无助,家中穷得一贫如洗,最后连梁思成一双皮鞋、一支钢笔都卖掉换了口粮,但他们不抱怨,不屈服,仍在默默地作学术研究,梁思成那本著名的《中国建筑史》英文本就是在李庄完成的。而林徽因为编辑中国营造学社专刊费尽了心力,当时他们想的是,自己不能上前线真刀真枪地与日本鬼子决一死战,但尽其所能地作学术研究,创出国际一流的成绩,为民族争得一世界名誉。林对梁从诫姐弟说:假如鬼子打到李庄,她就拼命与他们一战,如果失败了,就跳家后面的长江以死殉国。

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性、勇气与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最终战胜日本鬼子的爱国情怀。她一生都在为祖国做贡献,我们从她的人生经历中也解读到了何为爱国主义思想。

评析1894年孙中山的《上李傅相书》一事

《上李鸿章书》是1894年孙中山写给李鸿章的,他在书中建议李鸿章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工农业生产;使工商业摆脱封建束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以便最终达到国家富强独立的目的。通篇渗透着青年孙中山的慷慨激越的爱国热情和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向往。但他并没有提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更没有提出反清口号。当时所处的社会基础也不具备提出这一思想的起码条件。他的最终其目的是倾吐自已的理想,以期得到显赫大臣李鸿章的采纳和重用,实现挽教民族危亡的政治理想。在8000余言的《上李鸿章书》中,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孙中山诚惶诚恐的精神面貌!孙中山说自己从1885年开始革命,可是,在他于1894年6月呈递的《上李鸿章书》中,看到的却是一幅样子。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具有历史进程性。通过对《上李傅相书》及其相关史料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反应孙中山早期的思想特点:明显的改良主义的倾向;浓厚的传统民族主义色彩。其民族主义思想和之后进行的革命活动相统一。

2、谈谈对“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思考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写的,表现了其自由无羁的思想和独立不倚的人格。中国长期存在的专制思想扼杀人的个性思想和独立的人格,通过政治强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的奴性意识,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剩下只有奴性意识,这种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里,便会制约社会及个体思想与行为,进而深刻而久远地吞噬着国人的灵魂,使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意识,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对这种精神扼杀的一种解救。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且十分之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体现在优秀的中华儿女身上。要大力倡扬精神独立、思想自由,既努力维护民

族独立自由,也要坚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一个民族如果只是强调民族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忽视甚至抹杀民族成员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民族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是不能支持久远的。扼杀思想自由于民族百弊而无一利,只有当更多的个体以自由思想与独立人格,真正走进社会践行公共责任,追求真诚善良与公平正义,就可以为这个时代书写出更加美好的内心史。也只有积极生活,才能让这个社会更自由。

3、试述张学良从忍日、反日、抗日的思想转变过程

促使张学良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刚开始阶段,将反共和拥蒋统一作为抗日的前提,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寄予厚望,无条件地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其思想和行动进入了误区。

之后张学良受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进攻红军,期望由国民党统一中国,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从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是张学良的国家统一思想与保存地方实力观念碰撞和抵触的矛盾阶段,九一八事变把国家利益和东北军团体的矛盾尖锐地摆在了张学良面前,从抗日雪耻的基本点出发,他在对待民众反日爱国行动方面,采取了同南京政府不同的态度和立场。

1933年初,日军侵占山海关,然而蒋介石暗地里却准备主持对日妥协,张学良内心极为痛苦,愤然下野,出游欧洲。归来后的张学良思想发生很大变化,长期形成的反日爱国思想是他走上联共抗日道路的思想基础;对蒋介石及其政策的认识发生变化,促使其改弦更张,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全国抗日救亡运

动的高涨和东北军广大官兵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强烈呼声,是促使张学良思想转变的巨大推动力;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对东北军卓有成效的争取,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最后张学良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

4、请评述蒋介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蒋介石是中华民国政治家及军事家,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是中国建立共和政体后第一位成功统一全国的国家领导人,但其政治手腕备受争议。其从政生涯横跨北伐、训政、国共内战、对日抗战、行宪、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及东西方冷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蒋介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到抗日胜利,为中国争取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及其影响是巩固了孙中山建立的“三民主义法统”,《中华民国宪法》的生命力至今长盛不衰,证明中华民族也能够实现“民主自由”! 从五百年后看上个世纪的历史,蒋的影响不应低估。他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领导两次北伐战争统一了全中国;二是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而且坚持到底,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他也有两个大的过错,一是1927到1937年的清党和剿共;二是1946年到1949年的三年的反共内战。

5、简述钱玄同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文字改革三大任务产生的影响?

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钱玄同在国语运动、文字改革方面有突出的贡献。他把文字音韵学精深的学术研究应用到国语统一、文字改革的实际工作中来。他既是国语运动的理论家,又是语言文字工作的实干者。他早年积极宣传汉语改用拼音文字,曾采用国际音标制定汉语拼音字母。后来他和赵元任、黎锦熙等数人共同制定“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35年他抱病坚持起草了《第一批简字表》。可以说,建国以后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钱玄同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做过很多坚实的奠基工作,他称得起是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

他积极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不利于普及教育、发展国语文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主张简化汉字,废除方块汉字。在他的努力下,“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制订出来并成为“国音字母”第二式。此外,他还倡导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公元纪念法、汉字横行书写等。作为一位语文改革的活动家,他为国语统一和汉字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6、请简述林徽因的爱国主义思想

林微因,我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一位极具爱国主义情怀的才女。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中年时一贫如洗、疾病缠身仍执意要留在祖国。

她与梁思成在四川南溪李庄镇郊外的上坝月亮田居住六年之久,身患非常严重的肺结核,医药无助,家中穷得一贫如洗,最后连梁思成一双皮鞋、一支钢笔都卖掉换了口粮,但他们不抱怨,不屈服,仍在默默地作学术研究,梁思成那本著名的《中国建筑史》英文本就是在李庄完成的。而林徽因为编辑中国营造学社专刊费尽了心力,当时他们想的是,自己不能上前线真刀真枪地与日本鬼子决一死战,但尽其所能地作学术研究,创出国际一流的成绩,为民族争得一世界名誉。林对梁从诫姐弟说:假如鬼子打到李庄,她就拼命与他们一战,如果失败了,就跳家后面的长江以死殉国。

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性、勇气与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最终战胜日本鬼子的爱国情怀。她一生都在为祖国做贡献,我们从她的人生经历中也解读到了何为爱国主义思想。


相关文章

  • 湖州近代名人调查报告
  • 湖州近代名人调查报告 湖州简介 湖州,一个环太湖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大凡江南有水的地方,因了水的氤氲和水的灵动,城市都会带有些许的阴柔和细腻,也正是城市的这种波动的阴柔和细腻,隐隐地融入并成就了这些城市的女人性格.而唯独湖州,由于太湖的浩淼 ...查看


  • 浙江近代名人
  • 浙江近代名人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茅盾(1896-1981)作家,政 ...查看


  • 励志名言:经典励志名人名句--中国近代篇
  • 1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 席慕蓉 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 ...查看


  • 50位中国近代名人简历
  • 梁启超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徐继畲冯桂芬曾国藩左宗棠洪秀全郭嵩焘徐桐洪仁玕李鸿章王韬容闳奕 张之洞曾纪泽倭仁郑观应张謇严复康有为袁世凯谭嗣同 孙中山蔡元培章太炎杨度黄兴陈天华王国维陈独秀胡汉民周树人宋教仁蔡锷汪精卫江亢虎刘师培邹容18731929 ...查看


  • 桐乡历史名人榜
  • 桐乡历史名人榜 程本立(?-1402),字原道,号巽隐,宋儒程颐后裔.远祖杞于宋理宗嘉熙间(1237-1240),官承信郎,著有<巽隐集>.[29] 张伯淳(1242-1302),字师道,号养蒙,崇德(今属桐乡市)人.咸淳七年进 ...查看


  • 天津五大道导游词
  • 楚悠声音游记--天津五大道 1 概况 天津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现如今流传这样一句话,叫做"五千年中国看西安,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一百年中国看天津".由此可见,天津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是不容低估的. 与历史 ...查看


  • 工具书的查找和利用方法
  • 一.工具书的基本知识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的特点.工具书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按文种分有中文的. ...查看


  • 江苏历史名人
  • 南京(2人) A曹雪芹(清): 文学家,著<红楼梦> 林散之(近代):书法家,近代草圣 苏州(25) A孙武(春秋):军事家,著<孙子兵法> A伍子胥(战国):军事家 陆绩(汉): 天文学家,著<混天图> ...查看


  •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目录
  • 001_004 皇清纪年五表通检(朱彭寿纂) 005_007 国朝耆献类征选编(李桓等编纂) 008 周止庵先生自叙年谱 009 中国近代学人象传 010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潘光旦着) 011_019 清季外交史料 020 外交思痛录(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