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景璐
学 号 11124513
学科专业 法学
课程名 《庄子与生活哲学》 课程号 0200R014
教师评语:
取舍之间
摘要:“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关键词:庄子 齐物论 “有”与“无” 取舍
《齐物论》是庄子阐述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相对论的思想,发人深思。其实所有似乎绝对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彼此”、“是非”、“贵贱”、“荣辱”等等,都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可以转化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应该舍弃所有的对立和争论,力求无知无觉、无见无识,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精神境界)。这样一来,万物就可以齐同,物论也就可以齐同了。
在庄子看来,主宰人心、主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与玄妙的。只有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才能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否则便会迷妄,妄生是非和沉溺于追逐外物,便是很可哀伤的人生了。
庄子分析百家争鸣的根源,即“物论”产生原因:源于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别是非。庄子认为是非判断难有定准,因为一切“物论”首先产生于“彼”、“此”对立,而“彼”“此”是相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和标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第二》)
在课堂上,听老师评析中西方绘画与园林艺术的不同之处,深有感触。西方的绘画使用面来表示明暗、空间,使用二维的手法来表现三维的空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而中国的绘画是使用线条,看似十分小儿科,但其表达的意境却是十分深刻的,其中充满着智慧。西方的园林艺术是将花木修剪成规矩整齐的几何形状;中国的园林艺术则是尽量保留花木自身的本性与特点,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不分伯仲,难以说出哪一种是更好的。
同样,根据庄子的理论,“有”与“无”、“有用”与“无用”、“入世”与“出世”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对立的,只在于自身的取舍。而在这取舍之间,最重要的便是随顺自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继续“轻装上阵”,若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也许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倒下。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便是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杂篇·外物》)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因物为用”。有用、无用是会转化的,有用即无用,无用乃大用。
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何不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痛苦不堪的枷锁呢!在《达生》篇中,梓庆之所以能够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正因为他专心构思制作的精巧而摒除外界影响,并且能够遵循林中树木自身的规律与天性。只有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
公元1680年,一个在荷兰德夫特的市政厅门房干了几十年门卫工作的半老头子,却被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技界颇具权威的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接着,英国女王亲笔给他写来了贺信。一时,他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霎时间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名人。他的主要业绩,就是经过自己几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探索,发明了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架帮助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显微镜,从此,他的这一业绩时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这个令世界震惊的小人物就是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而后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的列文虎克。
在一天深夜,他正在伏案读书时,被隔壁眼镜店作坊的工匠磨制镜片的沙沙作响的声音吸引住了。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悄悄来到眼镜作坊里。他望着工匠们磨出的一块块镜片,脑际突然浮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能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让我们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该多好哇!就是这样一个灵感似的奇想,竟从此使他下定了磨制一块“魔镜”的决心。 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制、用途更广泛的镜片。为了达到目的,他的手磨
破了,腿跪麻了。有时,手指上的鲜血顺着磨破的伤口流淌,浸湿了镜片。有时,他磨至深夜也毫无倦意,实在累了,就蜷缩在屋角和衣而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份收获,他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
在生活中,在许多的领域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十年磨一镜”,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励志的人与事。在当我们看到其外表的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心的舍弃。同时也应该不断勉励自己,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名利等物所累。被“外物”所驱使,也就不能避免俗事俗物的“牵累”,就像偏执于事业、荣誉、地位的世俗之人,终究无法避免分离、毁坏、挫折、非议、谋算和欺侮的结局一样。
庄子看似出世,实为入世。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庄子认为应该是积极而自然的,驾驭万物而不是被万物所驱使,凡事都随着时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从而“浮游乎万物之祖”,随心所欲地畅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
姓 名 景璐
学 号 11124513
学科专业 法学
课程名 《庄子与生活哲学》 课程号 0200R014
教师评语:
取舍之间
摘要:“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关键词:庄子 齐物论 “有”与“无” 取舍
《齐物论》是庄子阐述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其中包含了许多相对论的思想,发人深思。其实所有似乎绝对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彼此”、“是非”、“贵贱”、“荣辱”等等,都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可以转化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因此应该舍弃所有的对立和争论,力求无知无觉、无见无识,是非两忘而归于自然(精神境界)。这样一来,万物就可以齐同,物论也就可以齐同了。
在庄子看来,主宰人心、主宰万物的本源是自然,自然的力量是无穷与玄妙的。只有认识并保全自然,才能豁达心胸,随顺自然,才能不拘泥于私我、不执着于物论。否则便会迷妄,妄生是非和沉溺于追逐外物,便是很可哀伤的人生了。
庄子分析百家争鸣的根源,即“物论”产生原因:源于诸子依据自己的主观成见来判别是非。庄子认为是非判断难有定准,因为一切“物论”首先产生于“彼”、“此”对立,而“彼”“此”是相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相互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和标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第二》)
在课堂上,听老师评析中西方绘画与园林艺术的不同之处,深有感触。西方的绘画使用面来表示明暗、空间,使用二维的手法来表现三维的空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勇气;而中国的绘画是使用线条,看似十分小儿科,但其表达的意境却是十分深刻的,其中充满着智慧。西方的园林艺术是将花木修剪成规矩整齐的几何形状;中国的园林艺术则是尽量保留花木自身的本性与特点,以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不分伯仲,难以说出哪一种是更好的。
同样,根据庄子的理论,“有”与“无”、“有用”与“无用”、“入世”与“出世”都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对立的,只在于自身的取舍。而在这取舍之间,最重要的便是随顺自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生活中,也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舍弃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继续“轻装上阵”,若只是一味地向前冲,只会让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也许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倒下。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便是这个道理。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庄子杂篇·外物》)有用、无用是相对的,“因物为用”。有用、无用是会转化的,有用即无用,无用乃大用。
因此,在我看来,既然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何不顺随自然,顺随自己的内心,舍去那些使我们疲惫、痛苦不堪的枷锁呢!在《达生》篇中,梓庆之所以能够雕刻出令人惊叹的、鬼斧神工的作品,正因为他专心构思制作的精巧而摒除外界影响,并且能够遵循林中树木自身的规律与天性。只有舍弃杂念,摒除外界的影响,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
公元1680年,一个在荷兰德夫特的市政厅门房干了几十年门卫工作的半老头子,却被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技界颇具权威的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接着,英国女王亲笔给他写来了贺信。一时,他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霎时间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名人。他的主要业绩,就是经过自己几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探索,发明了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架帮助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显微镜,从此,他的这一业绩时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这个令世界震惊的小人物就是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而后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的列文虎克。
在一天深夜,他正在伏案读书时,被隔壁眼镜店作坊的工匠磨制镜片的沙沙作响的声音吸引住了。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悄悄来到眼镜作坊里。他望着工匠们磨出的一块块镜片,脑际突然浮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能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让我们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该多好哇!就是这样一个灵感似的奇想,竟从此使他下定了磨制一块“魔镜”的决心。 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制、用途更广泛的镜片。为了达到目的,他的手磨
破了,腿跪麻了。有时,手指上的鲜血顺着磨破的伤口流淌,浸湿了镜片。有时,他磨至深夜也毫无倦意,实在累了,就蜷缩在屋角和衣而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份收获,他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
在生活中,在许多的领域中,还有着许许多多这样“十年磨一镜”,最终获得了成功的励志的人与事。在当我们看到其外表的成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内心的舍弃。同时也应该不断勉励自己,顺从自己的内心,不要为名利等物所累。被“外物”所驱使,也就不能避免俗事俗物的“牵累”,就像偏执于事业、荣誉、地位的世俗之人,终究无法避免分离、毁坏、挫折、非议、谋算和欺侮的结局一样。
庄子看似出世,实为入世。高尚而理想的生存之道,庄子认为应该是积极而自然的,驾驭万物而不是被万物所驱使,凡事都随着时运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进取,时而退却,以顺应自然为法则,从而“浮游乎万物之祖”,随心所欲地畅游于无为的道德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