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以伦理道德为价值核心

(一)、孔子强调自律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

(二)、孔子还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

(三)、孔子还主张要提高自己的修养,需要相互切磋讨论、勇于质疑。

二、以“圣人君子”为教育目标

三、以如是忘我为精神指导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必须有强烈的入市精神,讲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只是参与天地之间。提倡通过“民而能济众”的途径,最终能够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终极目标,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国救民的情怀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孔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并能和群体相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一、有教无类

含义: “有教无类”这个“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意思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与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

不管智愚与善恶,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给予热心指导,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里面包含了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一思想,而且也忠实地实践了这一思想。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这表明,孔子是不看学生的出身和等级的,来者不拒。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1. 历史意义

(1)“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2)“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

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2. 、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是孔子向旧势力争取的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作为教育者应具有这种精神。

(2)作为国家、社会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一)、理论依据(个体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水平各不相同。

2、不同儿童的不同方面发展各不相同。

3、不同儿童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有差异,如有的沉静,有的活泼,有的坚强,有的柔弱。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按学生某学科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该学科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教室里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二)实施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充分性和主体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我们要说,人人有才,人无全

才;承认差别,因材施教。 '

三、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比喻说明道理,以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道理。孔子教育学生要向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的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君子之过比作日食、月食。 启发诱导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这是孔子教学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四、为人师表

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身上有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美德。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对教师的要求) 孔子在齐国跟人学音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学无常师。他从来不摆架子,谁有知识,就向谁学习。

诲人不倦(对学生的态度) 孔子非常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说自己教悔学生总不知疲倦,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且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1) 言传 言是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等的载体,传是基本的、特定的交流、教育方式。“言传”有两个基本要义。

第一、慎言 就是要求说话做到严谨慎重,具有正确性、先进性和高质量。对说话产生的后果负责。做到正言、精言,注重语言质量。 第二、善言 即讲求“传“的方式方法,讲求说话的艺术。

2)身教 身教的优势是以身垂范,直观性强,感召力大,特点在于感化,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身教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二个层次: (1)己正正人 孔子特别重视现在却有少数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大公无私,自己却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教育学生抵制拜金主义,自己却以辅导、补习为名向学生收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却在劳动中只动口不动手;教育学生说话文明,自己却把粗话脏话常挂嘴边。教师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给学生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教师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为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2)上行下效 它包含着下级对上级言行命令进行判断检验的方法与标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 的效果,反映了人格魅力在身教中的特殊价值。“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一个8岁男孩儿这样“控诉”。 所以,现代教师要做到言行如一、品行如一、身言合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榜样,时代的楷模。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以伦理道德为价值核心

(一)、孔子强调自律和自我修养,主张从心性上陶冶情操。

(二)、孔子还重视向他人学习,把他人的品行作为镜子来对照自己。

(三)、孔子还主张要提高自己的修养,需要相互切磋讨论、勇于质疑。

二、以“圣人君子”为教育目标

三、以如是忘我为精神指导

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必须有强烈的入市精神,讲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只是参与天地之间。提倡通过“民而能济众”的途径,最终能够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终极目标,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国救民的情怀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孔子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并能和群体相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这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一、有教无类

含义: “有教无类”这个“类”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意思是说在教育对象上,不分民族与国别,不论贵贱与尊卑,

不管智愚与善恶,只要虚心求教,都一视同仁,给予热心指导,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里面包含了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 孔子不但提出了这一思想,而且也忠实地实践了这一思想。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和商人子弟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 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这表明,孔子是不看学生的出身和等级的,来者不拒。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

1. 历史意义

(1)“有教无类”思想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

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把学校从“官府”移到“民间”,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2)“有教无类”思想推动了文化下移运动。

它对中国以后的教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学时有时无,但私学自孔子以后从未停止过。

2. 、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是孔子向旧势力争取的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体现了孔子的博爱精神,作为教育者应具有这种精神。

(2)作为国家、社会应广开各种办学渠道,使教育机会均等,让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

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由教师这个人对学生那些人的双边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先由教师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进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

(一)、理论依据(个体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学依据。

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水平各不相同。

2、不同儿童的不同方面发展各不相同。

3、不同儿童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有差异,如有的沉静,有的活泼,有的坚强,有的柔弱。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在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按学生某学科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把全年级的学生分为该学科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教室里进行教学。针对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二)实施因材施教,体现了教育的均等性、个体性、充分性和主体性,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所以,我们要说,人人有才,人无全

才;承认差别,因材施教。 '

三、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启发”、“举一反三”,最早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比喻说明道理,以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道理。孔子教育学生要向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的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把君子之过比作日食、月食。 启发诱导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这是孔子教学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四、为人师表

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身上有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美德。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对教师的要求) 孔子在齐国跟人学音乐,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孔子不但好学,而且学无常师。他从来不摆架子,谁有知识,就向谁学习。

诲人不倦(对学生的态度) 孔子非常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他说自己教悔学生总不知疲倦,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且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1) 言传 言是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智慧等的载体,传是基本的、特定的交流、教育方式。“言传”有两个基本要义。

第一、慎言 就是要求说话做到严谨慎重,具有正确性、先进性和高质量。对说话产生的后果负责。做到正言、精言,注重语言质量。 第二、善言 即讲求“传“的方式方法,讲求说话的艺术。

2)身教 身教的优势是以身垂范,直观性强,感召力大,特点在于感化,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身教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二个层次: (1)己正正人 孔子特别重视现在却有少数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大公无私,自己却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教育学生抵制拜金主义,自己却以辅导、补习为名向学生收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自己却在劳动中只动口不动手;教育学生说话文明,自己却把粗话脏话常挂嘴边。教师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给学生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教师要以自己的规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为此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2)上行下效 它包含着下级对上级言行命令进行判断检验的方法与标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能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无言而威” 的效果,反映了人格魅力在身教中的特殊价值。“大人要求我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我爸爸要求我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可他每天都看好几个小时。”一个8岁男孩儿这样“控诉”。 所以,现代教师要做到言行如一、品行如一、身言合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社会的榜样,时代的楷模。


相关文章

  •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 [摘 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本文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的探索,揭示出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 教 ...查看


  • "有教无类"之我见
  • [摘 要]研究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依据,梳理自古至今对于"有教无类"的各种见解,并阐述了"有教无类"的深层含义,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孔子 "有教 ...查看


  • 浅议孔子教育思想之"有教无类"
  • 摘 要: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曾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教育理念.他的"有教无类"思想,主张扩大学生的范围,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愚智.领域,都能受到教育,这在春秋末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今天重新认识孔子的"有教无类 ...查看


  • 孔子的教育思想
  •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查看


  • 关于孔子怎样当老师论文
  • 借鉴孔子教育思想,指导现代教育实践 --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有感 这学期,市教体局给我们中小学教师每人订阅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通过阅读,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的解读. 孔子的 ...查看


  • 孔子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 孔子 一个失败的教育家 在历史上,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孔子被尊称为"圣人",成为中国教育的象征. ...查看


  •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
  •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 孔子教育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人做人的教育 孔子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主要是指孔子教育的性质是面向人生的,而非宗教的:他的培养目标是完美人格的人,道德高尚又是这种人的基本特征, ...查看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查看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 2009.12 文学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 大的哲学家 .政治家 .思想家, 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 他首创平民教育,提倡"有教无 类 " ,即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 化,他办教 ...查看


  •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论语>所记载的则是孔子师生课余的对话,这些对话的现实性.针对性更明显,所以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和品德.在此后的学术传统中,<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