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重点文言文问答题
曹刿论战
1、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2、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3. 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
答:(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4.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5. 《曹刿论战》中记述了庄公和曹刿两个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写庄公轻率急躁,好行小惠,指,挥失措,不识事理,更能衬托出曹刿谨慎持重,深谋远虑,智能兼备,急国家之难。曹刿能认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作用,思想是开明的。可是庄公与曹刿都在不同程度上信奉天神。曹刿虽然没有强调神对战争胜败所起的作用,但也没有否认神的存在。他们重视了小大之狱,但也不是从维护人民的权益出发。在他们的身上有阶级时代的局限。由此可见,对任何一个人物分析都要结合他所在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 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 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6. 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7、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8. 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
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9.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10.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1)6个人的事例的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2)向我们阐述一个什么道理: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难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的道理。
(3)列举6个人的事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论述人才取得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准备了充分的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3. 3. 上天要造就一个人,都从哪几个方面去磨练她,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去磨练她,使他性格坚韧,增长她的才干环境磨练人才,这都是客观因素,除客观因素外,还要重视主观上应怎么做:‚人恒过……而后喻‛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总结犯错误的经验,不断改正,奋发图强
4.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5.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6. ‚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8. ‚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9. 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鱼我所欲也
1、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如使人……何不为也?‛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密,感情充沛,读者易于接受与背诵。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 ‚本心‛,要舍生取义;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
价值高下,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文章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什么作用?答:(1)说明熊掌比鱼珍贵,舍鱼而取
熊掌;(2)设喻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充当本文立论的依据。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3) ‚舍生取义‛ 在今天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义。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1)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尊重、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刚正之气,忠孝之气;
(2)我们中学生要做充满正义和正气的人,能见义勇为,能为正义事业、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放弃个人的私利甚至献出生命,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
(3)社会上的所谓‚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这是不可取的。
九年级下册重点文言文问答题
曹刿论战
1、曹刿的‚远谋‛具体表现在:
战前:客观评价了鲁国的准备工作
战时: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战后:准确分析了作战取胜的原因
2、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
(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
(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 3. 请分析‚肉食者鄙‛中‚鄙‛表现在哪里?
答:(1)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4.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5. 《曹刿论战》中记述了庄公和曹刿两个人物,形象比较鲜明。写庄公轻率急躁,好行小惠,指,挥失措,不识事理,更能衬托出曹刿谨慎持重,深谋远虑,智能兼备,急国家之难。曹刿能认识到人心向背对战争的作用,思想是开明的。可是庄公与曹刿都在不同程度上信奉天神。曹刿虽然没有强调神对战争胜败所起的作用,但也没有否认神的存在。他们重视了小大之狱,但也不是从维护人民的权益出发。在他们的身上有阶级时代的局限。由此可见,对任何一个人物分析都要结合他所在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 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 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6. 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即可。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7、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8. 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
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齐威王: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9.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在写作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设喻的事实写起,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赞美之辞以及邹忌对这些言辞的分析,这部分内容表面上看来似乎与讽谏无关,实际上是设喻说理的前提。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写出了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10.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1)6个人的事例的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2)向我们阐述一个什么道理: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难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的道理。
(3)列举6个人的事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下文论述人才取得成功必须经历磨难准备了充分的事实论据,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3. 3. 上天要造就一个人,都从哪几个方面去磨练她,磨练的好处是什么?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去磨练她,使他性格坚韧,增长她的才干环境磨练人才,这都是客观因素,除客观因素外,还要重视主观上应怎么做:‚人恒过……而后喻‛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总结犯错误的经验,不断改正,奋发图强
4.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5. 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6. ‚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8. ‚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9. 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鱼我所欲也
1、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如使人……何不为也?‛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严密,感情充沛,读者易于接受与背诵。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证‚义‛重于‚生‛的观点,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 ‚本心‛,要舍生取义;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3、课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作用:以鱼和熊掌设喻,深入浅出地区别出‚生‛和‚义‛的
价值高下,引出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2)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作用:从正反两方面鲜明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4.文章开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有什么作用?答:(1)说明熊掌比鱼珍贵,舍鱼而取
熊掌;(2)设喻类比,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充当本文立论的依据。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道理的理解?
(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
(3) ‚舍生取义‛ 在今天仍然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见利忘义。
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1)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尊重、团结、友好、互助的精神,是一种刚正之气,忠孝之气;
(2)我们中学生要做充满正义和正气的人,能见义勇为,能为正义事业、国家利益、民族尊严而放弃个人的私利甚至献出生命,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
(3)社会上的所谓‚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的,是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结果是害人害己,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