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篇・当务之急】 要解当前这个局,地方政府、协会组织和企业要深化专业共识。这是一个地域性特产的类别品牌建设与企业品牌塑造之间的突破与平衡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西老陈醋所谓的“勾兑门”仅仅是个表象,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原因不必再说。必然的结果还在于山西老陈醋自身。在市场上,特别是省外市场上,山西老陈醋的形象就是个“醋坛子”,虽能彰显传统工艺传承之历史底蕴,却是“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以至于经不起别人扔来的一块石子,甚至经不起一句话的冲击。 实则,山西老陈醋的“勾兑门”绝非个例,早些年的京华火腿、龙口粉丝等,也遭遇类似的事件。说到底,这是一个地域性特产的类别品牌建设与企业品牌塑造之间的突破与平衡问题。 那么,类似山西老陈醋这样的地域特产类别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地方政府、协会组织和企业等三者多方,究竟该如何协调和平衡彼此的关系,如何才能取得地域性特产类别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共赢? 首先,要深化专业共识 类别品牌好比是一个热气球,这个热气球下面拖着一个“金罐子”,这个“金罐子”就是山西老陈醋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形象,里面的乘客则是山西老陈醋的众品牌。笔者的这一“热气球理论”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既然同乘一个热气球,那就意味着俱损或俱荣,同生共死。所以,不是每一个醋企都可以来乘坐这个热气球,而是必须符合山西老陈醋的生产资质和标准,这是规定动作,是强制性的。 其二,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乘坐热气球的山西老陈醋品牌要各显其能,做好自己的“自选动作”,这就是“跳伞”。依据自身实力和技能的不同,在跳伞的高度和伞形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实力弱一些的,在300米低空跳,实力强一些的,选择500米中空跳,实力最强的则可以选择1000米高空跳。技能一般的,选择圆形伞,技能突出的则可以使用翼形伞,从而可以更自主地掌控跳伞的速度、动作和着落点。 其次,作为地方政府和协会组织,是热气球的主要制造者、准入者和驾驶者 地方特产,往往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作为政府和协会组织,规划、引导、规范地域特产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提升这一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能,责无旁贷。这一工作,形象一点说,就是制造一个热气球,并且设定准入条件,同时成为这个热气球的驾驶者。 制造和驾驶这个热气球,至少需要在三方面做足工作。 其一,像山西老陈醋,地方人大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之下,制定一部颇具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山西老陈醋法》又何尝不可?法律的强制性是不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山西老陈醋的生产准入门槛?是否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解决本省内的地方利益保护和利益纷争?是否就可以更有助于把山西老陈醋的市场形象从易碎的“醋坛子”变成“金罐子”? 其二,作为政府部门,既然出台“本省内醋企在央视打广告享受财政补贴”的政策,为什么就不能换一下思路,为山西老陈醋这个“金罐子”做一些整体性的宣传推广? 其三,协会组织,尽管是非赢利机构,但是,如果在产品上进行“协会标志”标识推荐,是否更有利于提升山西老陈醋的总体信任度和区隔度? 再次,作为企业品牌,要抱团,努力维护好共同的热气球 兄弟不但不能阋于墙,而且还要外御其侮。因为,无论是谁把这个热气球捅破了,大家都将面临共同的命运:急速下坠,生死难料。 最后,作为个体品牌,山西老陈醋企业需要知耻而后勇,竭力打造个性化的企业品牌 其实,作为陈酿,山西老陈醋最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周期,所以,就一个企业而言,规模再大,也往往供不应求。既然不便于追求所谓“产业效能”,那为什么就不能追求“物以稀为贵”的茅台效应?另外,就一个细节而言,“since1644”,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卖点!可山西老陈醋产品上,难道要继续保持“since1644”的空白吗?青岛啤酒瓶上“since1903”的标示,难道不足以给广大的山西老陈醋品牌足够的警醒和启迪吗? 据称,山西老陈醋生产车间的工人,一年四季都不会得感冒,身体会因所处的环境而拥有自然免疫力。可见,老祖宗留下的这笔遗产是何等的宝贝!然而,作为后人,特别是作为曾经闻名天下500年的晋商后人,如果不能把这一瑰宝继承好,发展好,那么,实在是该跪在先祖的牌位面前,撅起屁股挨板子的,可是,谁来操板子呢? 协会组织,尽管是非赢利机构,但是,如果在产品上进行“协会标志”标识推荐,是否更有利于提升山西老陈醋的总体信任度和区隔度?
【解局篇・当务之急】 要解当前这个局,地方政府、协会组织和企业要深化专业共识。这是一个地域性特产的类别品牌建设与企业品牌塑造之间的突破与平衡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西老陈醋所谓的“勾兑门”仅仅是个表象,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原因不必再说。必然的结果还在于山西老陈醋自身。在市场上,特别是省外市场上,山西老陈醋的形象就是个“醋坛子”,虽能彰显传统工艺传承之历史底蕴,却是“者易缺,皎皎者易污”,以至于经不起别人扔来的一块石子,甚至经不起一句话的冲击。 实则,山西老陈醋的“勾兑门”绝非个例,早些年的京华火腿、龙口粉丝等,也遭遇类似的事件。说到底,这是一个地域性特产的类别品牌建设与企业品牌塑造之间的突破与平衡问题。 那么,类似山西老陈醋这样的地域特产类别品牌与企业品牌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地方政府、协会组织和企业等三者多方,究竟该如何协调和平衡彼此的关系,如何才能取得地域性特产类别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共赢? 首先,要深化专业共识 类别品牌好比是一个热气球,这个热气球下面拖着一个“金罐子”,这个“金罐子”就是山西老陈醋的行业标准和市场形象,里面的乘客则是山西老陈醋的众品牌。笔者的这一“热气球理论”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既然同乘一个热气球,那就意味着俱损或俱荣,同生共死。所以,不是每一个醋企都可以来乘坐这个热气球,而是必须符合山西老陈醋的生产资质和标准,这是规定动作,是强制性的。 其二,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乘坐热气球的山西老陈醋品牌要各显其能,做好自己的“自选动作”,这就是“跳伞”。依据自身实力和技能的不同,在跳伞的高度和伞形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实力弱一些的,在300米低空跳,实力强一些的,选择500米中空跳,实力最强的则可以选择1000米高空跳。技能一般的,选择圆形伞,技能突出的则可以使用翼形伞,从而可以更自主地掌控跳伞的速度、动作和着落点。 其次,作为地方政府和协会组织,是热气球的主要制造者、准入者和驾驶者 地方特产,往往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所以,作为政府和协会组织,规划、引导、规范地域特产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提升这一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能,责无旁贷。这一工作,形象一点说,就是制造一个热气球,并且设定准入条件,同时成为这个热气球的驾驶者。 制造和驾驶这个热气球,至少需要在三方面做足工作。 其一,像山西老陈醋,地方人大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之下,制定一部颇具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山西老陈醋法》又何尝不可?法律的强制性是不是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山西老陈醋的生产准入门槛?是否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解决本省内的地方利益保护和利益纷争?是否就可以更有助于把山西老陈醋的市场形象从易碎的“醋坛子”变成“金罐子”? 其二,作为政府部门,既然出台“本省内醋企在央视打广告享受财政补贴”的政策,为什么就不能换一下思路,为山西老陈醋这个“金罐子”做一些整体性的宣传推广? 其三,协会组织,尽管是非赢利机构,但是,如果在产品上进行“协会标志”标识推荐,是否更有利于提升山西老陈醋的总体信任度和区隔度? 再次,作为企业品牌,要抱团,努力维护好共同的热气球 兄弟不但不能阋于墙,而且还要外御其侮。因为,无论是谁把这个热气球捅破了,大家都将面临共同的命运:急速下坠,生死难料。 最后,作为个体品牌,山西老陈醋企业需要知耻而后勇,竭力打造个性化的企业品牌 其实,作为陈酿,山西老陈醋最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周期,所以,就一个企业而言,规模再大,也往往供不应求。既然不便于追求所谓“产业效能”,那为什么就不能追求“物以稀为贵”的茅台效应?另外,就一个细节而言,“since1644”,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卖点!可山西老陈醋产品上,难道要继续保持“since1644”的空白吗?青岛啤酒瓶上“since1903”的标示,难道不足以给广大的山西老陈醋品牌足够的警醒和启迪吗? 据称,山西老陈醋生产车间的工人,一年四季都不会得感冒,身体会因所处的环境而拥有自然免疫力。可见,老祖宗留下的这笔遗产是何等的宝贝!然而,作为后人,特别是作为曾经闻名天下500年的晋商后人,如果不能把这一瑰宝继承好,发展好,那么,实在是该跪在先祖的牌位面前,撅起屁股挨板子的,可是,谁来操板子呢? 协会组织,尽管是非赢利机构,但是,如果在产品上进行“协会标志”标识推荐,是否更有利于提升山西老陈醋的总体信任度和区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