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2010年第3期

(总第121期)福建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Fuji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3,2010(GeneralNo.121)社会与文化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陈晓春,钱 炜

(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 要: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服务深入推进的一种表现,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项创新。以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找出目前国内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

题,并借鉴国外在激励机制上的经验,以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99(2010)03-0035-06

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区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不断高涨。因此,努力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探索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机制,丰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内容,成为推动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区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是建立社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可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都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志愿服务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有利于构建融洽的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组织。

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诱因

由于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社会基础较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虽然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丹麦有80%的青年参加过志愿服务,英国和日本有50%的公民参加过志愿服务,而美国志愿者每年创造的GDP高达2000多亿美元。而在我国,尤其因为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方面的不足,激励机制不系统,负激励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方面的激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形式单一。针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主要是社会荣誉激励机制。这种方式一直伴收稿日期:2010-04-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Z037)。

作者简介:陈晓春(1959-),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钱炜(1987-),女,江苏泰州人,湖南

大学硕士研究生。

随中国志愿服务成长,同时,志愿服务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价值。然而,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广大志愿者的需要,有时反而导致志愿者出现过度的紧张与焦虑,无法胜任或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缺乏基本的物质激励方式,将极大地降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难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社区志愿服务的荣誉激励机制由不同层次的称号组成。从最基础的志愿组织授予荣誉,到最高层次的政府授予荣誉,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激励机制,并且荣誉是有限的,很难让绝大多数志愿者都获得荣誉。另外,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的荣誉激励形式都比较单

一、正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个人凭经验进行激励,不够灵活多样,重复性、普遍性的激励因素多,没有针对不同对象设置灵活多变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也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方面的激励,因此,提升社团荣誉机制,使志愿服务受到适当的称赞、表彰,才能使社区志愿服务长期、持久地展开。

2.负激励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志愿者激励机制中负激励的制约功能较弱,奖优不罚劣的情况普遍存在,志愿者的行为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实施负激励的配套措施及监督机制。在激励过程中,过分强调正激励,针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偷懒、机会主义等行为缺乏惩罚措施。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志愿活动参与者与组织者之间没有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同时,没有形成完整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

(二)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发展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很多青少年很小就被灌输了/回馈社区0的精神,社区志愿服务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并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当前,中国也渐渐意识到社区志愿服务在维系社区居民感情,维持城市以及整个社会稳定,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在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方面,在引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科学的社会评价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方面,仍然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不高,并且媒体对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也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正因为这些外部环境的缺失,限制了外部环境对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2.创新程度不够。在激励机制方面,社区主要强调社会回报和社会荣誉激励机制,如/等时储蓄0、/道德银行0和/时间银行0激励机制,它们往往强调的是一种具体的、有形的回馈,甚至带功利色彩来吸引人们参与公益事业。缺少创新,忽视了/无形0的回报,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循环模式,在付出志愿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们也是需要被提供服务的对象。

二、国外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经验及启示

1.美国的经验。美国及西方志愿服务较发达的国家大都认为,志愿服务虽是非营利性质的,但并不意味着应该一无所获。美国对志愿服务的激励,不仅注重精神上的鼓励,还注重物质上的激励,甚至金钱上的回报。在美国,很多志愿服务是有报酬的,只不过采取较为特殊的形式兑现而已,例如奖学金不可拿来提现只能用于学费的减免。这些规定更多地体现出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美国政府支持下的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组织(Corporationfor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的负责人介绍,作为组织者,专注的是如何来激发和维持志愿者的热情,保持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延续性。这些措施是一种对志愿者做出

[1]社会贡献的认可方式,也是一种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的激励方式0。为了倡导青少

年服务社区的社会风气,1993年下半年,克林顿就签署了/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0,鼓励青少年服务社区。法案规定,凡做满1400小时义工的青少年,美国政府每年奖励其4725美元奖学金,这笔钱可以用来作为上大学的学费或做职业培训之用,还可用来偿还大学贷款。该法案可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调动一切因素

[2]为社区服务,二是提高全国服务参与者的综合素质,三是增强社区凝力。最近,奥巴马总统还签署了一##

项法律,规定增加拨款57亿美元,用于资助更多的社区服务。/这项法律所作的,就是促进并引导这种爱国主义,把人们的社区服务行动跟社区服务需要联系起来。这项法律为众多有志于服务社区的学生、老年人,以及在年轻学生和老年人之间的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了众多的机会。0

2.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从立法、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和鼓励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鼓励和帮助居民广泛参与服务活动,向社会传递有利信息。并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宣传志愿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争取政府、社会、学校、社团等都来关心、支持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尊重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志愿者从被动接受状态转变到自主、自觉的主动行动上来。其次,在物质激励方面。给志愿者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国际志愿服务的普遍经验。桑迪#豪威总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经验时表示:/要让志愿者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给志愿者像付薪员工一样的待遇)))充分与他们沟通,适时的给他们奖励以表达对他们工作的肯定。0虽然志愿者们在提供志愿服务时不主动追求利益,但任何善行或义举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是很难形成气候的。中国的伦理道德认为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不应该追求物质回报,现在正要学习美国激励机制中的/言励0必/言利0,保障志愿者物质需求,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

(二)英国经验及启示

1.英国的经验。在英国,由于人们花在志愿活动上的时间总量由1995年的23亿小时降到2000年的16亿小时,下降了大约30%,所创价值也由177亿英镑降到132亿英镑。英国政府开始鼓励更多的人包括在职员工、退休人员和学生成为志愿者,以使其能花些时间用于社区志愿活动上,并设立/高等教育活动社区基金(HEACF)学生志愿活动奖0,以肯定大学生们为社区所作的志愿服务。

2.英国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英国政府对社区志愿活动的表彰是荣誉激励的一种,这种由社区到最高政府行政机构都采用的激励形式能很好地激励社区志愿服务,并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通过各种奖项的设置形成一个富有层次的由下至上的激励机制,让获奖的志愿者充分感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表彰。这也是卓有成效的激励方式。[3]

三、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虽然,志愿者的服务源于奉献和爱心,但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地支撑下去,因此,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获得满足、获得回报。社区志愿服务正在蓬勃开展,我们不仅要组织和动员更多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机制来评估和激励这些服务,使志愿服务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由外在激励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构成,志愿者自我激励是内在激励,而外部环境、组织内部激励和社会激励是外在激励。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提出对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外在激励机制

1.加强对志愿者在社会政策、法律环境方面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制度环境是有利于公民社会生长的,但是,我国的政府管理机制对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是以约束为主的。同时,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存在着法律的/真空0地带。从全国来看并没有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政策。这就使志愿者本身缺乏社区认同感,志愿服务也得不到社区的支持。所以,为社区志愿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极为重要。此外,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也缺乏相关的法律解释,如人身保险问题、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的待遇合法化问题,对志愿者组织的有关政策扶持也尚未有明确具体的规定。2005年,民政部下发了5关于在全国城市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的通知6,加快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是规范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需要制定社区志愿者组织方面的法律,一方面使社区志愿活动得到法律的认可,另一方面保障社会

成员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权,并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正、民主的激励机制,从法律制度上发挥激励作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

2.培育社区志愿文化,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社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开展较晚以及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全民性活动的本能抵触,虽然已经逐渐由/社会人0转型到/社区人0,但社区志愿活动仍然难以深入人心。另外,由于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的推广,人们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认知层面,缺少参与的动机及实际行动,因此,要加强对人们的社会教育,真正的从心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社区责任感,形成/社区是我家0的正确认识,避免形式主义,培养无私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奉献的公民精神。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加强正面的舆论宣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一方面社区志愿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宣传目前取得的成绩,扩大这一事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应该在报道力度和报道方式上重视对公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纠正大众对志愿服务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同和理解,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除此之外,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应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予以充分的认可和鼓励,并创造良好的社区舆论氛围,培育出和谐美好的社区志愿服务文化。

3.社会激励机制。社会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回报机制和荣誉机制,将提供志愿服务与个人发展挂钩,并提供保障。(1)社会回报激励机制。社会回报激励属于社会价值认同性质的激励,具体方式包括给予志愿者本人或其家人在升学、就业、提职、福利上必要的优先权。在社区内部,社区志愿者的回报激励机制有许多形式和内容,有/互助服务0的回报激励方式,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效果张榜公布,让广大社区居民知晓,当志愿者本人有需求时,能获得服务的回报;有/服务转换0的回报激励方式,即发掘志愿者提供服务时展现的技能,一旦社区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优先提供给志愿者。(2)社会荣誉激励机制。社会荣誉激励可以来自志愿者需求单位、志愿者招募主体和政府,其主要方式包括颁发志愿服务认证书、荣誉奖状、荣誉称号等,目的是通过社会给予的精神奖励、荣誉奖励使志愿者感受服务的价值,并产生服务的自豪感。目前,中国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全国十佳(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个人)的评选,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并根据认证服务时

[4]间的长短,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金奖、银奖、铜奖和服务奖。2007年4月29日,厦门建立了有别于/道德

银行0有存有取模式的公益积分系统,公益积分反映每个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价值指数,并不作出具体的金钱实物回馈的承诺。公益积分是一种体现志愿者荣誉的方式,应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社会荣誉激励机制,使其变得灵活多样。

(二)组织内部激励机制

在社区生活中,那些有志愿服务意向和奉献精神者不在少数,但是要将志愿服务的意向和内在要求转换为实际的服务活动还是需要中介环节的,这就是组织,对此,要发挥组织的内部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1.组织内环境激励机制。要向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组织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首先,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0,人的社会性的满足有时候比物质上的满足激励作用更大,因此组织内部要重视志愿者们的社会需求,有好的人际关系,重视感情需求,培养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其次,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组织文化既是组织发展的动力,更是管理的工具,要充分了解人的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强调心灵和情感上的凝聚,并给人们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工作氛围,使组织上下形成一股合力,自觉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2.培训激励机制。首先,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通过学习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0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社区志愿组织也应该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使志愿者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区贡献力量,并善于不断学习,超越自己,善于发现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另外,通过组织的共同学习、培训,使志愿者的工作表现更优异,增强工作满足感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培训的内容不应仅仅停留##

在技能培训与岗位培训方面,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的培训也不可忽视。培训应该跟组织的目标以及志愿者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并根据个人情况、组织的发展现状做出个性化的、合理的培训方案,并在培训结束后做出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考核、表彰挂钩,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也是吸引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使他们通过志愿服务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志愿服务中得到自我提升以及自我满足。

3.绩效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是一个收集、分析、传递志愿者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信息情况的过程。因此,志愿组织应首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建立起/社区志愿需求单位评估为主,志愿者招募主体评估为辅,第三方参与0的评估模式,使志愿服务的提供更能贴近社区居民需求。通过考核,对志愿者的工作态度、能力、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笞落后的作用,激发志愿者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组织的发展。同时,也能检测出近期组织的活动内容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一旦偏离可以尽快调整。因此,尽可能地将考核的标准量化,组织内部要重视考核结果,严格执行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的制度,保证绩效考核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以激发该机制的激励作用。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志愿者实行末位培训或淘汰制度,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绩效激励机制。

4.自我激励机制。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通过激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和动机,达到激励自我的目的。由于社区志愿服务的特殊性,以组织使命为基础的内在激励是志愿组织有效的激励因素之一。并且,外在激励必须通过自我激励才能起作用,如果志愿者善于从自我激励的角度看待志愿服务价值,即使社会激励有所欠缺,仍然能够保持志愿服务的热情。(1)自我价值激励。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服务给别人带来的方便和快乐,发现自己做出的贡献,发现自己志愿服务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产生志愿服务的神圣感,激励自己再接再厉地提供更高水平的志愿服务。(2)自我成就激励。志愿者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用真诚、专业的服务得到社区内外的肯定就会产生成就感。同时,社会和志愿组织对志愿者服务效果的认同,能使志愿者的成就感得到加强,在志愿者心中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3)自我提升激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提供了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交往与实践的机会,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互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组织领导能力。[5]

四、结 语

总之,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更加应该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互助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8):64.

[2]谢芳.美国社区中的志愿服务[J].社会,2003(10):57.

[3]志愿服务应如何被激励[EB/OL].(2009-12-17).http://bbs.zgzyz.org.cn/redirect.php?tid=74140&goto=last-

post.

[4]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8-9.

[5]岳伟国.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及其激励机制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4):101.

[责任编辑:严 静]

OnIncentiveMechanismofUrban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

CHENXiao-chun,QIANWei

Abstract:Asakindofperformanceofcommunityservicepromoteddeeply,the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wasaninnovativemechanismofthesupplyofpublicservices.Studiedastheincentivemechanismof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s,thepapertriedtodrawsomepracticalcountermeasuresthroughfindingouttheproblemsofincentivemechanismofurban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learn-ingfromforeignexperienceintheincentivemechanism。

Keyword:Urbancommunity;Voluntaryservice;Incentivemechanism

(上接第26页)

TheChineseGovernment.sPositiveAttitudeTowards

ClimateChangeandPracticalwayForward

WANGKe-qun

Abstract:GlobalclimatechangewillhaveaprofoundnegativeimpactonChina.TheChineseGov-ernmentactivelydealtwithglobalclimatechange,timelydraftedandimplementedthe

Keyword:Climatechange;Governmentattitudes;Countermeasure##

2010年第3期

(总第121期)福建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Fujian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3,2010(GeneralNo.121)社会与文化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陈晓春,钱 炜

(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 要: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服务深入推进的一种表现,也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一项创新。以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找出目前国内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

题,并借鉴国外在激励机制上的经验,以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99(2010)03-0035-06

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区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不断高涨。因此,努力提高社区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探索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机制,丰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内容,成为推动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区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社区志愿服务是建立社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可以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向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都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志愿服务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有利于构建融洽的邻里关系,构建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组织。

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诱因

由于我国的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社会基础较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虽然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初具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丹麦有80%的青年参加过志愿服务,英国和日本有50%的公民参加过志愿服务,而美国志愿者每年创造的GDP高达2000多亿美元。而在我国,尤其因为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方面的不足,激励机制不系统,负激励的执行力度不够,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方面的激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机制形式单一。针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主要是社会荣誉激励机制。这种方式一直伴收稿日期:2010-04-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ZZ037)。

作者简介:陈晓春(1959-),男,湖南祁东人,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钱炜(1987-),女,江苏泰州人,湖南

大学硕士研究生。

随中国志愿服务成长,同时,志愿服务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价值。然而,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难以满足广大志愿者的需要,有时反而导致志愿者出现过度的紧张与焦虑,无法胜任或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不难发现缺乏基本的物质激励方式,将极大地降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难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目前,社区志愿服务的荣誉激励机制由不同层次的称号组成。从最基础的志愿组织授予荣誉,到最高层次的政府授予荣誉,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激励机制,并且荣誉是有限的,很难让绝大多数志愿者都获得荣誉。另外,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的荣誉激励形式都比较单

一、正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个人凭经验进行激励,不够灵活多样,重复性、普遍性的激励因素多,没有针对不同对象设置灵活多变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也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方面的激励,因此,提升社团荣誉机制,使志愿服务受到适当的称赞、表彰,才能使社区志愿服务长期、持久地展开。

2.负激励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志愿者激励机制中负激励的制约功能较弱,奖优不罚劣的情况普遍存在,志愿者的行为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实施负激励的配套措施及监督机制。在激励过程中,过分强调正激励,针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偷懒、机会主义等行为缺乏惩罚措施。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志愿活动参与者与组织者之间没有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同时,没有形成完整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

(二)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发展落后,重视程度不够。在西方发达国家,志愿精神深入人心,很多青少年很小就被灌输了/回馈社区0的精神,社区志愿服务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并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当前,中国也渐渐意识到社区志愿服务在维系社区居民感情,维持城市以及整个社会稳定,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在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经费和政策上的扶持方面,在引导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科学的社会评价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方面,仍然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不高,并且媒体对志愿服务、志愿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也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对志愿服务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正因为这些外部环境的缺失,限制了外部环境对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

2.创新程度不够。在激励机制方面,社区主要强调社会回报和社会荣誉激励机制,如/等时储蓄0、/道德银行0和/时间银行0激励机制,它们往往强调的是一种具体的、有形的回馈,甚至带功利色彩来吸引人们参与公益事业。缺少创新,忽视了/无形0的回报,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循环模式,在付出志愿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们也是需要被提供服务的对象。

二、国外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经验及启示

1.美国的经验。美国及西方志愿服务较发达的国家大都认为,志愿服务虽是非营利性质的,但并不意味着应该一无所获。美国对志愿服务的激励,不仅注重精神上的鼓励,还注重物质上的激励,甚至金钱上的回报。在美国,很多志愿服务是有报酬的,只不过采取较为特殊的形式兑现而已,例如奖学金不可拿来提现只能用于学费的减免。这些规定更多地体现出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美国政府支持下的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组织(CorporationforNationalandCommunityService)的负责人介绍,作为组织者,专注的是如何来激发和维持志愿者的热情,保持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延续性。这些措施是一种对志愿者做出

[1]社会贡献的认可方式,也是一种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的激励方式0。为了倡导青少

年服务社区的社会风气,1993年下半年,克林顿就签署了/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0,鼓励青少年服务社区。法案规定,凡做满1400小时义工的青少年,美国政府每年奖励其4725美元奖学金,这笔钱可以用来作为上大学的学费或做职业培训之用,还可用来偿还大学贷款。该法案可实现三个目标:一是调动一切因素

[2]为社区服务,二是提高全国服务参与者的综合素质,三是增强社区凝力。最近,奥巴马总统还签署了一##

项法律,规定增加拨款57亿美元,用于资助更多的社区服务。/这项法律所作的,就是促进并引导这种爱国主义,把人们的社区服务行动跟社区服务需要联系起来。这项法律为众多有志于服务社区的学生、老年人,以及在年轻学生和老年人之间的所有年龄段的人提供了众多的机会。0

2.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从立法、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和鼓励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鼓励和帮助居民广泛参与服务活动,向社会传递有利信息。并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宣传志愿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以争取政府、社会、学校、社团等都来关心、支持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尊重志愿者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志愿者从被动接受状态转变到自主、自觉的主动行动上来。其次,在物质激励方面。给志愿者适当的物质奖励,是国际志愿服务的普遍经验。桑迪#豪威总结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活动的经验时表示:/要让志愿者体会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就给志愿者像付薪员工一样的待遇)))充分与他们沟通,适时的给他们奖励以表达对他们工作的肯定。0虽然志愿者们在提供志愿服务时不主动追求利益,但任何善行或义举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是很难形成气候的。中国的伦理道德认为提供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不应该追求物质回报,现在正要学习美国激励机制中的/言励0必/言利0,保障志愿者物质需求,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

(二)英国经验及启示

1.英国的经验。在英国,由于人们花在志愿活动上的时间总量由1995年的23亿小时降到2000年的16亿小时,下降了大约30%,所创价值也由177亿英镑降到132亿英镑。英国政府开始鼓励更多的人包括在职员工、退休人员和学生成为志愿者,以使其能花些时间用于社区志愿活动上,并设立/高等教育活动社区基金(HEACF)学生志愿活动奖0,以肯定大学生们为社区所作的志愿服务。

2.英国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英国政府对社区志愿活动的表彰是荣誉激励的一种,这种由社区到最高政府行政机构都采用的激励形式能很好地激励社区志愿服务,并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来。通过各种奖项的设置形成一个富有层次的由下至上的激励机制,让获奖的志愿者充分感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表彰。这也是卓有成效的激励方式。[3]

三、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激励机制的建设非常重要。虽然,志愿者的服务源于奉献和爱心,但没有哪一项事业仅仅依靠爱心、激情和崇高就能长久地支撑下去,因此,必须通过探索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维持志愿者的热情,让他们在服务中获得满足、获得回报。社区志愿服务正在蓬勃开展,我们不仅要组织和动员更多居民、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应机制来评估和激励这些服务,使志愿服务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效应。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由外在激励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构成,志愿者自我激励是内在激励,而外部环境、组织内部激励和社会激励是外在激励。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提出对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外在激励机制

1.加强对志愿者在社会政策、法律环境方面的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制度环境是有利于公民社会生长的,但是,我国的政府管理机制对志愿者组织的发展是以约束为主的。同时,对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存在着法律的/真空0地带。从全国来看并没有对志愿者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管理提出一个系统的综合性政策。这就使志愿者本身缺乏社区认同感,志愿服务也得不到社区的支持。所以,为社区志愿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极为重要。此外,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也缺乏相关的法律解释,如人身保险问题、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的待遇合法化问题,对志愿者组织的有关政策扶持也尚未有明确具体的规定。2005年,民政部下发了5关于在全国城市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的通知6,加快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是规范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需要制定社区志愿者组织方面的法律,一方面使社区志愿活动得到法律的认可,另一方面保障社会

成员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权,并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公正、民主的激励机制,从法律制度上发挥激励作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

2.培育社区志愿文化,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社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国,由于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开展较晚以及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全民性活动的本能抵触,虽然已经逐渐由/社会人0转型到/社区人0,但社区志愿活动仍然难以深入人心。另外,由于缺乏整体性、全面性的推广,人们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认识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认知层面,缺少参与的动机及实际行动,因此,要加强对人们的社会教育,真正的从心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社区责任感,形成/社区是我家0的正确认识,避免形式主义,培养无私为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奉献的公民精神。从外部大环境来看,加强正面的舆论宣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一方面社区志愿组织及其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宣传目前取得的成绩,扩大这一事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应该在报道力度和报道方式上重视对公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纠正大众对志愿服务传统认识上的偏差,使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认同和理解,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这一事业中来。除此之外,各级行政管理机构也应对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活动予以充分的认可和鼓励,并创造良好的社区舆论氛围,培育出和谐美好的社区志愿服务文化。

3.社会激励机制。社会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务的回报机制和荣誉机制,将提供志愿服务与个人发展挂钩,并提供保障。(1)社会回报激励机制。社会回报激励属于社会价值认同性质的激励,具体方式包括给予志愿者本人或其家人在升学、就业、提职、福利上必要的优先权。在社区内部,社区志愿者的回报激励机制有许多形式和内容,有/互助服务0的回报激励方式,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效果张榜公布,让广大社区居民知晓,当志愿者本人有需求时,能获得服务的回报;有/服务转换0的回报激励方式,即发掘志愿者提供服务时展现的技能,一旦社区有合适的工作机会,优先提供给志愿者。(2)社会荣誉激励机制。社会荣誉激励可以来自志愿者需求单位、志愿者招募主体和政府,其主要方式包括颁发志愿服务认证书、荣誉奖状、荣誉称号等,目的是通过社会给予的精神奖励、荣誉奖励使志愿者感受服务的价值,并产生服务的自豪感。目前,中国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全国十佳(优秀)志愿者服务集体(个人)的评选,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并根据认证服务时

[4]间的长短,授予优秀志愿者服务金奖、银奖、铜奖和服务奖。2007年4月29日,厦门建立了有别于/道德

银行0有存有取模式的公益积分系统,公益积分反映每个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价值指数,并不作出具体的金钱实物回馈的承诺。公益积分是一种体现志愿者荣誉的方式,应该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社会荣誉激励机制,使其变得灵活多样。

(二)组织内部激励机制

在社区生活中,那些有志愿服务意向和奉献精神者不在少数,但是要将志愿服务的意向和内在要求转换为实际的服务活动还是需要中介环节的,这就是组织,对此,要发挥组织的内部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1.组织内环境激励机制。要向社区提供优质高效的志愿服务,组织必须首先将自身建设成一个富有效率和活力的组织。首先,由于每个人都是/社会人0,人的社会性的满足有时候比物质上的满足激励作用更大,因此组织内部要重视志愿者们的社会需求,有好的人际关系,重视感情需求,培养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内部管理的重要方面。其次,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组织文化既是组织发展的动力,更是管理的工具,要充分了解人的群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强调心灵和情感上的凝聚,并给人们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工作氛围,使组织上下形成一股合力,自觉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2.培训激励机制。首先,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组织通过学习提升整体运作/群体智力0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不断创造未来的组织。社区志愿组织也应该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使志愿者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为建设和谐美好的社区贡献力量,并善于不断学习,超越自己,善于发现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另外,通过组织的共同学习、培训,使志愿者的工作表现更优异,增强工作满足感并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质量。同时,培训的内容不应仅仅停留##

在技能培训与岗位培训方面,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的培训也不可忽视。培训应该跟组织的目标以及志愿者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并根据个人情况、组织的发展现状做出个性化的、合理的培训方案,并在培训结束后做出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考核、表彰挂钩,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也是吸引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使他们通过志愿服务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在志愿服务中得到自我提升以及自我满足。

3.绩效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考核是一个收集、分析、传递志愿者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信息情况的过程。因此,志愿组织应首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考核体系,建立起/社区志愿需求单位评估为主,志愿者招募主体评估为辅,第三方参与0的评估模式,使志愿服务的提供更能贴近社区居民需求。通过考核,对志愿者的工作态度、能力、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笞落后的作用,激发志愿者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组织的发展。同时,也能检测出近期组织的活动内容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一旦偏离可以尽快调整。因此,尽可能地将考核的标准量化,组织内部要重视考核结果,严格执行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的制度,保证绩效考核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以激发该机制的激励作用。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志愿者实行末位培训或淘汰制度,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绩效激励机制。

4.自我激励机制。志愿者的自我激励机制是通过激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和动机,达到激励自我的目的。由于社区志愿服务的特殊性,以组织使命为基础的内在激励是志愿组织有效的激励因素之一。并且,外在激励必须通过自我激励才能起作用,如果志愿者善于从自我激励的角度看待志愿服务价值,即使社会激励有所欠缺,仍然能够保持志愿服务的热情。(1)自我价值激励。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服务给别人带来的方便和快乐,发现自己做出的贡献,发现自己志愿服务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产生志愿服务的神圣感,激励自己再接再厉地提供更高水平的志愿服务。(2)自我成就激励。志愿者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用真诚、专业的服务得到社区内外的肯定就会产生成就感。同时,社会和志愿组织对志愿者服务效果的认同,能使志愿者的成就感得到加强,在志愿者心中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3)自我提升激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为志愿者提供了在本职工作之外的交往与实践的机会,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互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组织领导能力。[5]

四、结 语

总之,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所以,更加应该通过激励机制的构建,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互助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不同居民群体对服务的需求,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8):64.

[2]谢芳.美国社区中的志愿服务[J].社会,2003(10):57.

[3]志愿服务应如何被激励[EB/OL].(2009-12-17).http://bbs.zgzyz.org.cn/redirect.php?tid=74140&goto=last-

post.

[4]邱建国,杨晓东.中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8-9.

[5]岳伟国.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及其激励机制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4):101.

[责任编辑:严 静]

OnIncentiveMechanismofUrban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

CHENXiao-chun,QIANWei

Abstract:Asakindofperformanceofcommunityservicepromoteddeeply,the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wasaninnovativemechanismofthesupplyofpublicservices.Studiedastheincentivemechanismof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s,thepapertriedtodrawsomepracticalcountermeasuresthroughfindingouttheproblemsofincentivemechanismofurbancommunityvolunteerservice,learn-ingfromforeignexperienceintheincentivemechanism。

Keyword:Urbancommunity;Voluntaryservice;Incentivemechanism

(上接第26页)

TheChineseGovernment.sPositiveAttitudeTowards

ClimateChangeandPracticalwayForward

WANGKe-qun

Abstract:GlobalclimatechangewillhaveaprofoundnegativeimpactonChina.TheChineseGov-ernmentactivelydealtwithglobalclimatechange,timelydraftedandimplementedthe

Keyword:Climatechange;Governmentattitudes;Countermeasure##


相关文章

  • 我国城市社区议事协商机制研究
  • 创新社区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必要保证,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指导城乡社区建设实践的现实需要. 在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议事机制,对于发展基层民主.改进社会治理.推进城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 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初稿3)
  •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开放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题目姓 学名号沈芸指导教师 年 职级称13春行政管理 教学点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二.当前我市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 ...查看


  • 太原市社区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 作者:陈森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05期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31(2009)01-0003-06 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落脚点,是党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对于保 ...查看


  • 我国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分析
  • 近年来,创新基层社区治理方式已成为国内不同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政府工作的一个重心.从历史上看,1990年代以来由于各城市的现实状况以及改革切入点存在一定差异,社区治理经验也各有侧重,因此可以说,不同城市形成的社区治理模式是不同地区政府应对城市 ...查看


  •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_来自浙江的实践_陆宏强观察与思考 2013_05
  • 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 服务与管理 --来自浙江的实践 □ 陆宏强 提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浙江省,经过多年的基层实践,基本形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 ...查看


  •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韩莉
  • 调查与思考 理论导刊$))$&/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 韩 莉 (中共西安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陕西西安%())!+) 摘 要: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意味着城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性调整.近年来,各地在 加强社区党 ...查看


  •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 摘 要 以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城市管理体系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整合与社会治理的需求,原先的管理机制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导致社会功能紊乱,社会治理不突出.不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复杂化与多层化,社会组织兴起和居民民主意识增强.社会治理需 ...查看


  • 法学类论文题目
  • 法学类论文题目 人名 王炳海 教研室 公法 法学 备注 试析的法律保障 论"一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完善 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 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研究 票据背书连续的法律问题探析 论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平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