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

美军撤出青岛军事基地:蒋介石手上没有可出的像样的牌了

2017-08-15国家人文历史1评

文 | 李辉

在蒋介石的溃败过程中,美国海军青岛基地在杜鲁门总统的中国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据青岛档案信息网所刊张晓言撰写的《美国选择青岛作为海军基地始末》一文,驻扎在青岛基地的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一九四五年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于九月十六日开进青岛港,解除日本海军武装。随后一年多时间里,美国海军陆战队投入运输军用物资和维护铁路畅通,成了美国政府以军事方式援助蒋介石的主要力量,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万余人。一九四七年初,美国政府决定六个月内从中国撤出海军陆战队。至九月,上海、天津、塘沽等地的海军陆战队均陆续撤离。但青岛基地仍被保留,驻军在一千九百人左右,成为美国驻扎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的一支部队。一九四八年六月,美国国务院建议从青岛撤军,十月十九日,青岛撤军计划正式执行。

无论“二战”期间,还是冷战初期,在美国的世界战略布局的棋盘上,中国一直是美国政治家相博弈时的棋子,哪怕再重要,再巨大,终归还是一粒棋子。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的留或撤,更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国内政治所决定。在国共鏖战之际,主张坚决支持蒋介石与中共作战的,是美国在野的共和党。民主党的杜鲁门总统则有所不同,他没有如蒋介石所指望的那样,对南京政府全力支持。特别是当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濒于溃败之后,从中国的漩涡中适度地抽身,是杜鲁门总统的主要策略。

一九四八年,恰是美国的大选年,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纽约州州长杜威一直呼声极高,大选前的民意调查标明,他几乎笃定获胜。《时代》老板鲁斯的政治观点和对中国的态度,都与杜威相同,他也力挺杜威竞选总统。因此,早在七月,他就把杜威选为《时代》的封面人物而重点推出。

美国选情,对陷入溃败中的蒋介石,仿佛是一剂强心针,他把寻求更多美国军事援助的期望,放在了杜威身上。对于他,转机就在眼前。他甚至还特地派陈立夫前往美国拜见杜威,直接表示支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美国总统选举之中。

美国大选之日,杜威却意外落败,杜鲁门再次当选总统。溃败中的蒋介石,又一个期望转眼化为泡影。这却没有完全打消蒋介石的求助愿望。三天后,十一月九日,蒋介石致电杜鲁门发出紧急呼吁。身在华盛顿的驻美大使顾维钧,一次又一次处在外交前沿。作为外交官,既然代表着一个溃败中的政府,他就不得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况。读他的回忆录,那些史实叙述,看似平实、客观,但仍能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激动,读出无法压抑的尴尬与失望。

根据蒋介石的要求,顾维钧十一月十日拜会美国代理国务卿洛维特(国务卿马歇尔正在巴黎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拜会完毕,顾维钧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一个令他颇感惊异和困惑的问题——蒋介石致电杜鲁门时,还曾提出第四点要求——要求美国向中国派遣“一位高级军事官员与我国政府商定军事援助的具体方案,包括美国军事顾问参加指挥作战在内”。

顾维钧年轻时照片

美国海军的青岛使命,也是顾维钧与洛维特会谈的一个话题:

我问洛维特,美国政府决定对青岛采取什么政策。意思是驻青岛的美国舰队仍留在那里还是撤退。

洛维特回答说,那要根据将来形势的发展而定。如果中国共产党进攻青岛,美国海军将不负防卫责任。那要由中国当局进行抵抗以保卫该市。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上海或南京。

巴特沃思解释道,美国当前在青岛和上海的地位和1943年以前不同,因为已于1943年放弃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因此,美国无权也没有责任保卫青岛、上海或中国其它任何地方。那是中国政府的责任。

洛维特说,如果中国共产党进攻青岛,应由中国人保卫它,美国海军不能也不会参加对共产党的战争。(《顾维钧回忆录》,第六分册,第五百二十七页)

对焦虑中的蒋介石来说,美国海军青岛基地军事使命的最后确定,无疑是来自美国的又一次打击。溃败中,他再也没有多的指望,手上也没有可出的像样的牌了。于是,在随后出版的《时代》封面上,我们将依次看到蒋介石的崩溃,毛泽东的凯旋……

半年后,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三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电司徒雷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旦占领上海,美国海军陆战队立即撤离青岛;如果上海打不下来,就再等一阵。”

接到这封电报十天后,司徒雷登在五月二十四日的日记里简单地记录了这么一句:“上海仍然继续遭受共军围攻中。美国海军离开青岛。”

青岛港外汽笛声起,军舰远去。这一天,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美国军事力量驻扎中国大陆的历史,走到了终点。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美军撤出青岛军事基地:蒋介石手上没有可出的像样的牌了

2017-08-15国家人文历史1评

文 | 李辉

在蒋介石的溃败过程中,美国海军青岛基地在杜鲁门总统的中国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

据青岛档案信息网所刊张晓言撰写的《美国选择青岛作为海军基地始末》一文,驻扎在青岛基地的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一九四五年在日本宣布投降之后,美国海军陆战队于九月十六日开进青岛港,解除日本海军武装。随后一年多时间里,美国海军陆战队投入运输军用物资和维护铁路畅通,成了美国政府以军事方式援助蒋介石的主要力量,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万余人。一九四七年初,美国政府决定六个月内从中国撤出海军陆战队。至九月,上海、天津、塘沽等地的海军陆战队均陆续撤离。但青岛基地仍被保留,驻军在一千九百人左右,成为美国驻扎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的一支部队。一九四八年六月,美国国务院建议从青岛撤军,十月十九日,青岛撤军计划正式执行。

无论“二战”期间,还是冷战初期,在美国的世界战略布局的棋盘上,中国一直是美国政治家相博弈时的棋子,哪怕再重要,再巨大,终归还是一粒棋子。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的留或撤,更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国内政治所决定。在国共鏖战之际,主张坚决支持蒋介石与中共作战的,是美国在野的共和党。民主党的杜鲁门总统则有所不同,他没有如蒋介石所指望的那样,对南京政府全力支持。特别是当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濒于溃败之后,从中国的漩涡中适度地抽身,是杜鲁门总统的主要策略。

一九四八年,恰是美国的大选年,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纽约州州长杜威一直呼声极高,大选前的民意调查标明,他几乎笃定获胜。《时代》老板鲁斯的政治观点和对中国的态度,都与杜威相同,他也力挺杜威竞选总统。因此,早在七月,他就把杜威选为《时代》的封面人物而重点推出。

美国选情,对陷入溃败中的蒋介石,仿佛是一剂强心针,他把寻求更多美国军事援助的期望,放在了杜威身上。对于他,转机就在眼前。他甚至还特地派陈立夫前往美国拜见杜威,直接表示支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美国总统选举之中。

美国大选之日,杜威却意外落败,杜鲁门再次当选总统。溃败中的蒋介石,又一个期望转眼化为泡影。这却没有完全打消蒋介石的求助愿望。三天后,十一月九日,蒋介石致电杜鲁门发出紧急呼吁。身在华盛顿的驻美大使顾维钧,一次又一次处在外交前沿。作为外交官,既然代表着一个溃败中的政府,他就不得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况。读他的回忆录,那些史实叙述,看似平实、客观,但仍能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激动,读出无法压抑的尴尬与失望。

根据蒋介石的要求,顾维钧十一月十日拜会美国代理国务卿洛维特(国务卿马歇尔正在巴黎参加联合国大会),和远东司司长巴特沃思。拜会完毕,顾维钧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一个令他颇感惊异和困惑的问题——蒋介石致电杜鲁门时,还曾提出第四点要求——要求美国向中国派遣“一位高级军事官员与我国政府商定军事援助的具体方案,包括美国军事顾问参加指挥作战在内”。

顾维钧年轻时照片

美国海军的青岛使命,也是顾维钧与洛维特会谈的一个话题:

我问洛维特,美国政府决定对青岛采取什么政策。意思是驻青岛的美国舰队仍留在那里还是撤退。

洛维特回答说,那要根据将来形势的发展而定。如果中国共产党进攻青岛,美国海军将不负防卫责任。那要由中国当局进行抵抗以保卫该市。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上海或南京。

巴特沃思解释道,美国当前在青岛和上海的地位和1943年以前不同,因为已于1943年放弃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因此,美国无权也没有责任保卫青岛、上海或中国其它任何地方。那是中国政府的责任。

洛维特说,如果中国共产党进攻青岛,应由中国人保卫它,美国海军不能也不会参加对共产党的战争。(《顾维钧回忆录》,第六分册,第五百二十七页)

对焦虑中的蒋介石来说,美国海军青岛基地军事使命的最后确定,无疑是来自美国的又一次打击。溃败中,他再也没有多的指望,手上也没有可出的像样的牌了。于是,在随后出版的《时代》封面上,我们将依次看到蒋介石的崩溃,毛泽东的凯旋……

半年后,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三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电司徒雷登:“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旦占领上海,美国海军陆战队立即撤离青岛;如果上海打不下来,就再等一阵。”

接到这封电报十天后,司徒雷登在五月二十四日的日记里简单地记录了这么一句:“上海仍然继续遭受共军围攻中。美国海军离开青岛。”

青岛港外汽笛声起,军舰远去。这一天,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美国军事力量驻扎中国大陆的历史,走到了终点。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点击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 强调国家历史认同是历史教育的常识
  • 本期 策划/ 强调国家历史认同是历史教育的常识 四 川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教 授 陈 辉 在社会急剧变迁 . 价值观 日益多元化 的时代 , 每个人都有 自己解读历 史的方式. 作为世界各 国达成社会共识的重要精 神基础 ...查看


  • 论战争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及其价值
  • 2008年2月 总第101期 外交评论 Feb.2008No.101年2008 FOREIGNAFARSREVIEW外F交评I论 论战争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及其价值 王 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100081) 要:战争问 ...查看


  • [岳飞是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南大张生]
  • 赞扬岳飞我一直赞成.但说他是民族英雄, 就把历史颠倒了:把汉人为主的宋人这个前近代族群的英雄,变成民族的英雄.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在近代民族国家成立之前,不存在民族. 一.主流学界认为民族是合法政权统治下公民的集合 凤凰历史: 有哪些学者这样 ...查看


  • 二战前后德国历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 (3)
  • 二战前后德国历史研究中的民族主义 刘新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史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50年代起,美国史学界率先开始的新史学运动倡导结构-功能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主张用系列数据研究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传统的--不仅政治 ...查看


  • 国家公祭日活动的意义解读体会感受汇编集大全
  • 国家公祭日活动的意义 解读 汇编集大全体会 感受国家公祭日活动的重大意义 2 月 13 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 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 推出国家级哀悼日, ...查看


  • 张生:岳飞是英雄 但不是民族英雄
  • 核心提示:所以赞扬岳飞,我一直是赞成的.但是说他是民族英雄,就把历史颠倒掉了.等于是把汉人为主的宋人这个前近代族群的英雄,变成民族的英雄.这个是不成立的,因为必须再三强调一下,在近代民族国家成立之前,不存在民族. 张生教授(资料图) 本文系 ...查看


  • 0603世界史一级学科简介
  • 0603世界史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 世界史 一.学科概况 世界史研究人类整体发展与变化的历史以及世界各地区.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其研究范围涵盖全世界.世界史学科的研究目标,是对人类自原始孤立分散的状态发展成为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 ...查看


  • 融入世界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 留下我们的历史 当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将全球融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各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会因地域.贫富.种族的差别而将它割裂,保护历史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承载着这些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依附于其上的人类文明也必然会 ...查看


  • [国际援助]孙存良.李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
  • 本文转自:<国际援助>杂志,欢迎学界同仁踊跃投稿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重大意义.实践路径和建构机制 文/孙存良.李宁 内容摘要: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 ...查看


  • 俄罗斯围绕历史问题的政治较量
  • 摘要:历史是民族国家的宝贵记忆.俄罗斯国家在思想领域主要受到西方和平演变势力.俄罗斯国内异己势力.独联体和东欧部分国家反俄势力的干扰.为了在精神领域进行拨乱反正.构筑"精神长城"抵御来自内外部的挑战,俄罗斯吹响了历史之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