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土壤类型

重庆土壤类型

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长期的周期性淹灌种稻过程,即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土体构型和物质循环的特殊耕种土壤。重庆市水稻土面积为1257963.7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27%。由于水稻土是以栽培水稻为中心发育而成的土壤,因而其分布范围决定于水稻的分布。重庆市的水稻土广泛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平坝及溶蚀槽坝内(图1)。从图1可见,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水稻土的面积急剧减少。这与水稻是喜温作物,在其生育期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有效积温和充足的水源的特点有关。

图1 不同海拔高度水稻土的分布面积

重庆市水稻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所处部位光热条件好,是粮食生产,特别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类型。在农业利用上,主要以稻—麦、稻—油等农业组合。但重庆市水稻土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水利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致使区域排水不畅,冬水田面积比重大,湿害严重,潜育化突出,农业生产水平低等生产问

题十分明显。因此,针对性的改造这类土壤和农业生产环境是充分利用水稻土壤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庆市水稻土按土壤水分的运行情况,土壤发育阶段及附加成土过程,划分为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漂洗水稻土5个亚类。

表1 水稻土各亚类耕层理化性状

紫色土

是重庆市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面积为2737346.10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2%。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及中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和东部的云阳、忠县、万州、开县一带。在中低山处呈块状分布,大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内。

图1 不同海拔高度紫色土的分布面积

图2 重庆市紫色土分布图

紫色土是在紫色岩风化物上形成并基本保持了母质理化性质的一类土壤,显然,紫色土具有岩性土的特点。但是紫色土成土速度快(从岩石—风化物—土壤),发育进行程慢(从饱和土—不饱和土),在物质、能量交换都很强烈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竟能大面积、大跨度分布,保持稳定的土壤性质,并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有很高的土壤生产率,这是一般岩性土所不能比的。正因如此,紫色土区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紫色土是重庆市粮、油、果、桑、药及多种林木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开发、利用、改良、保护紫色土,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地位。

紫色土是紫色砂、页、泥岩风化物,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幼年土壤。由于受母岩的影响,经及频繁的浸蚀和规堆积,使紫色土的发育形成,明显反映出生物气候对土壤性质影响小,化学风化作用微,但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壤砾质含量高。重庆市紫色土母岩除由一部分为酸性黄沙岩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碳酸钙。虽然这些碳酸钙在含有CO2的降水影响,产生溶解大量淋失,但由于新的土壤不断堆积,所以土壤中仍残留着一定数量的碳酸钙,多呈中性和碱性反应。因为碳酸钙的淋失,土壤中原生矿物的分解,粘粒逐渐增多。粘化过程十分明显。

地貌对紫色土的形成影响也是十分深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水热分配和物质移动堆积的特点,因而紫色土的形成随地貌的不同,其组合分布也不一样。在海拨1000m以上的中山区的紫色土均有酸化趋势,海拨500m以上的低山区,岩石和土壤产生酸性淋溶过程,土壤淋洗作用随高度增加而增强,pH值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海拨500m以下的丘陵区,紫色泥岩发育的土壤则为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在局部地貌中,从上到下,由陡到缓,土壤发育依次为石骨子—夹沙土—大土泥—紫黄泥(或豆瓣泥)—白鳝泥,前三种为物理风华为主,后一种化学风化加强。

紫色土剖面发育层次不明显,主要以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为主,耕作层—母质层次之。土壤质地随母岩种类的差异而变化,由砾石土到轻粘土,以壤土为主,土壤养分除钾含量较高外,其余有机质、全量、有效养分含量均为中等,但微量元素含量低,属中度缺乏。

紫色土发育浅,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土壤微生物活力强,易耕作,宜种度广,是我市主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和旱粮、多经作物以及柑桔、蚕桑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出产小麦、玉米、红苕、豌豆、胡豆、高梁、绿豆、黄豆、花生、油菜、甘蔗、柑桔类、梨类、麻类、烟草、生姜和各种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紫色土由于所处地区多为丘陵,大都辟为农地,森林覆盖低于3~ 5%,仅存在着部分散生的自然植被,因而,保水防冲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使坡土极浅薄,作物易受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单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实行土、水、林综合治理,坡地改梯地,治理坡面水系,兴修蓄水池,治沙凼、植树、种草、营造农业防护林,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肥以及合理的耕作,是培肥紫色土的根本措施。

紫色土为初育岩性土,受生物气候带的影响较小,土壤的诊断层发育明显,因而亚类的划分,主要依据成土母质的基本类型和土壤的理化属性,以土壤的pH值和碳酸钙含量作为主要分异指标。紫色风化物母质和土壤的碳酸钙含量大于3%,pH值大于7.5,划为石灰性紫色土亚类;碳酸钙含量1~3%,pH值6.5~7.5,划为中性紫色土亚类;碳酸钙含量

红壤

面积为20186.92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4%。红壤是由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而成,是古生物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这类红色粘土在近代生物气候和水文作用下,土壤向黄壤方向发育,属于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性质介于

红壤与黄壤之间,所以在分类上则根据附加黄化成土过程,归入黄红壤亚类。主要分布在秀山县中部、酉阳县西南部的海拔300~500m的坝区和槽谷区。

重庆市红壤是由第四系红色粘土母质发育而成,是古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在这类红色粘土母质上当前除具有生物积累外,还在进行脱硅富铝化过程,所以它既具有古生物气候的残留特征,又承受近代富铝化过程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硅和盐基遭受淋失,粘粒与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主要粘土矿物为高岭石及水铝矿。农业利用方式为小麦(油菜),玉米间花生、红苕,多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重庆市红壤地处黄壤带中,在近代生物气候和水文作用下,土壤向黄壤方向发育,属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性质也介于红壤与黄壤之间。在分类上,根据附加黄化成土过程,归入黄红壤亚类,亚类下分为黄红泥土一个土属。

黄红泥土土属:地形为中山中部和中下部的缓坡部位。母质较为复杂,主要有辉长岩、玄武岩、花岗岩、粉砂岩、砂岩、泥质页岩、石英闪长岩、千枚岩等残坡积物。

黄红泥土的土层深厚,但耕性较浅(14~20cm),质地粘重,少数土壤含有砾石。剖面层次结构及颜色分异明显,呈A— B—C构型,有一定的淋溶作用,酸性或微酸性反应。土壤中氮、钾养分处于中上水平,磷素较低,尤以速效磷贫乏。粘土矿物以2:1型为主,阳离子交换量较高,为15~22me/100g土,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好,肥效慢而久长。由于灌溉条件差,一般一年一熟,施肥管理水平较低,作物产量中等,玉米亩产200~250kg,马铃薯、甘薯、地瓜亩产

1500~2500kg,小麦50~100kg,烤烟200~250kg。要提高黄红泥土的生产能力,应大力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加深耕层,实行轮、间、套种豆科作物,施用有机肥和速效氮磷肥。

新积土土类

面积为12855.88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6%。新积土是由河流流水沉积物或山丘、河谷低处的洪积物和堆积物发育而成,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气候类型

多样,而且由于河流源头和流经地域的地质、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沉积物质十分复杂。因而成土母质的来源深刻地制约着新积土的属性。重庆市的新积土主要分布于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等沿江沿河阶地上,绝大部分已开辟为耕地,是肥力水平较高的农耕地。

由于新积土母质来源于河流沿岸不同的土壤母质,其不同的土壤母质影响着新积土的性质,即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发育不同的土壤。但一般来说,组成都较复杂,沉积层深厚,几米至十几米。由于受河水流速的影响,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影响表现明显。距河床远近不同,由近到远,由粗变细,土壤一般为轻壤至中壤,在多次沉积和流水分选作用下,土壤成层性和成带性十分明显。这类土壤剖面多为耕作层—心土—母质,其犁底层表现不十分明显。

新积土母质组成复杂,其土壤颜色多为灰棕、紫棕色、黄色,养分较为丰富,土壤中不仅钾、钠、钙、镁等金属元素高,微量元素也常比一般土壤的平均含量高。在农业利用上耕作容易,土壤湿润抗旱性较强,所处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宜种性广,是我市粮经高产优质的高产旱作土。但这类土壤,特别是处于河床较近的土壤易受洪水冲刷,形成不稳定因素。

新积土按照物质沉积过程的差异划分为新积土和冲积土峡两个亚类。 黄壤

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其面积为2371750.3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

黄壤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其农业土壤剖面构型为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自然土表层有10~30cm的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淀积层,颜色为黄至棕黄色。黄壤的有机质随植被类型而异。在自然土中,有机质由于腐殖质层存在,可高达5%以上,但心土层则迅速降低,耕作黄壤随

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氮、钾含量均属中等水平。在农业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闭蓄态存在于土壤中,使绝大部分黄壤速效磷低于10mg/kg,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由于土壤淋溶强,盐基饱和度低,土壤酸度大。绝大多数黄壤pH值小于6.0。

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主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林业基地。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红苕、土豆和多种蔬菜以及茶叶。自然林被为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次生林被主要为马尾松、松木、香樟等乔木林和种类繁多的竹林、灌木、草本植物,同时林下附生多种药材。黄壤具有过粘、过沙、过酸三大特点。耕作土壤具有瘦、冷、湿和特别缺磷的共性,因此在黄壤上种植玉米、小麦常出现红苗现象。当前黄壤最主要的问题是植被破坏,迹地和蔬林地比重比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性多显贫瘠。

根据发育阶段,黄壤划分为黄壤、漂洗黄壤和黄壤性土三个亚类。

黄棕壤土类

面积为651081.2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0%。集中分布于海拔

1400m-2100m的中山上。黄棕壤在我市属山地垂直地带性土壤,它在温凉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生成发育的,土壤具有弱度的脱硅富铝化作用,次生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黄棕壤还具有明显的淋溶作用,碳酸钙已经淋失,盐基饱和度低,土壤呈酸性反应,土体常见粘粒下移和累积,但铁锰的淀积在土壤中则少见和难见。成土母质为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寒武系,奥陶系、震旦系地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砂页岩和板岩风化的坡残积物。

黄棕壤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下,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一般有

10~20cm的腐殖质层,其下为30~40cm的腐殖质浸染层,再下为心土层,土壤结构多为块状,其养分含量有机质积累多,但分解缓慢。

黄棕壤是重庆市的主要林业土壤,农业耕地利用少,它不但生长着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而且林下还生长着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黄棕壤按其腐殖质积累特点、土壤发育程度和侵蚀委员长的差异,将黄棕壤土类划分为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三个亚类。

棕壤土类

面积为116871.63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2%。棕壤过去又叫棕色森林土,这是对温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森林土壤的统称。但在划分了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类之后,棕壤仅限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棕壤在重庆地区的土壤垂直带中,一般为最上端的土壤类型,其下多与黄棕壤相接。棕壤分布的高程为海拔2000~2700m,主要分布在城口、巫溪等县。

棕壤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其次为松栎混交林。阔叶林树种主要有红桦、栎类、山杨、多种槭等;针叶树种主要有高山松、华山松以及少部分紫果云杉、巴山冷杉等。原始植被破坏后,取而代之的为灌丛或人工松林。林下灌丛的主要树种是卫茅、忍冬、杜鹃、绣线菊、花楸、蔷薇等。

棕壤的成土母质以变质岩、砂板岩类为主,其次为灰岩、泥页岩、花岗岩等残坡积物,在沟谷地带有零星的冲洪积母质。砂岩、泥页岩发育的棕壤土层较厚,粘粒和粉砂含量较高;板岩类发育的棕壤粘粒含量较少。但由于棕壤分布地势高,除生物气候因素外,土壤属性受地形、母质影响也十分明显。

棕壤地表枯枝落叶来源较丰富,在湿润和干冷交替作用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腐殖质的形成,未耕垦的棕壤都有明显的枯枝落叶层和较薄的腐殖质层,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大于5%,最高的可达14%,但腐殖化程度比黄棕壤低,未分解的腐殖质残体较高。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为0.69,碳氮比值大于10。

棕壤表层的枯枝落叶富含钙镁等盐基物质,经腐解淋溶聚积于腐殖质层。在腐殖质层以下,钙镁等盐基淋渗现象明显。同时,铁、锰在剖面中有移动聚集的趋势,心土层有一定量的铁、锰胶镆,但不及黄棕壤明显。棕壤的粘土矿物类型以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其次为蒙脱石、高岭石。棕壤的水解酸含量较低,多为0.3~3me/100g土,盐基饱和度一般大于70%。

在棕壤剖面中,粘粒在心土层有明显的聚积作用。由于受到母质类型的影响,一般由砂岩、砂板岩、泥质页岩类发育的棕壤,石砾含量较低,粘粒含量较高,为20~30%,粘粒在心土层的聚积作用明显;由碳质板岩、黑色千枚岩类发育的棕壤,土体中石砾含量较高,土壤表层粘粒含量很少,为5~15%,中下层粘料含量略高,为10~20%,心土层有粘粒聚积的趋势。

按照淋溶作用的强度和土壤发育程度的差异将棕壤土类划分为棕壤、棕壤性土二个亚类。

黄褐土类

面积为81491.40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99%。黄褐土处于黄壤和黄棕壤分布地带,只是由于富盐基的黄色粘土母质影响及局部地形的变化,导致水、热条件出现差异,使黄褐土分布区域气候相对干燥。该类土壤在原有的土壤分类系统中,一部分划归黄壤,一部分划为黄棕壤,但其富铝化程度、酸碱度指标与黄壤明显不符,又有别于黄棕壤,接近于北亚热带的黄褐土,因而划分为黄褐土土类。黄褐土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万县至巫山段两岸,海拔600~900m的中切割中山中下部。

黄褐土剖面中硅、铁、铝没有明显的移动现象,富铝化特征不明显,粘粒硅铝率都在3.2以上,铁在游离度一般只有30%左右,大低于黄棕壤和棕壤(铁的游离度为40~70%),土壤盐基交换量较高,盐基饱和度在90%以上,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粘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蛭石、高岭石次之,绿泥石很少。这些都说明了土壤的弱富铝化、弱淋溶特征,表明土壤处于脱钙阶段的发育特点。

表1 黄褐土典型剖面理化性状

注:采自奉节县白帝乡凉水村,海拨130m,长江河谷二级阶地,母质为第四系晚更新统黄色粘土、亚粘土。农业利用主要为小—玉米套甘薯或小麦—甘薯。

黄褐土划分为黄褐土和黄褐土性土两个亚类。

山地草甸土土类

面积为11580.92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4%。山地草甸土是发育于森林地带的草甸土,生长草甸或草灌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巴山的海拔1800m到2700m的台峰丛洼地,以及丰都、石柱、武隆等县海拔在1400m以上岩溶中山中上部平缓低洼地带。

山地草甸土的分布区域,水、热条件比较优越。主要植被为稀疏的灌丛草甸,牧草生长茂盛,产草量2500~5000kg/亩,覆盖度可达80~90%。主要有喜湿的苔草、蒿草、羊茅、青茅、针茅、披碱草、委陵菜等。稀疏的灌丛有杜鹃、矮山栎、小蘖、马桑子、木姜子、枸子等。成土母质多砂岩、页岩、千枚岩和灰岩、白云岩的残坡积物、洪积物。

山地草甸土植被生长好,而且生长期长、禾本科草比重大,加之气候冷凉,有机残体分解缓慢,因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十分明显,有较厚的草根盘结层和腐殖质层,表土有机质含量6~10%,有的高达20%,而且积累深度达100cm

左右,心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也有3~5%。山地草甸土的另一个特点是风化度浅,氧化还原过程弱。土层多数在60cm左右,而且剖面中有较多的石砾,粗骨性强。铁、锰在剖面中的移动不明显,仅少数剖面的心土层可见铁、锰胶镆。剖面上下硅、铝、铁含量变化不大,硅、铝分子率多在3以上。一般无潴育层,位于低湿平缓处的山地草甸土底土层有潜育现象。

该土类仅划分山地草甸土一个亚类,基本特征是土层深厚,有明显的草根盘结层和腐殖质层,土体构型多为As—A1—B— C。草根盘结层(As)一般厚度在10cm以上,有的达20cm;腐殖质层(A1)发育较好,厚度20~40cm。土壤质地较轻,以粘质壤土为主,全剖面有较多的石砾。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

山地草甸土位于中山,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土壤质地较轻,土体疏松,通透性好,加上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力较高,牧草生长好,是良好的天然草场。在改良利用上应防止过渡放牧和毁草开荒种地,保持水土;实行科学种草、养草。在湿度相对较大的灌木丛中,人工种植速生乔木,积极引进优良草种,建立林草间作带,以减轻风暴危害。另外,还可建立家庭小牧场。对少数低湿区,要进行土壤排水,实行排蓄结合,既改良土壤,又可解决人畜钦用。

石灰(岩)土土类

面积为963234.7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69%。石灰(岩)土是石灰岩风化发育形成的,土体中夹有石灰岩碎屑,土壤中含有少量游离碳酸盐,呈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石灰(岩)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层出露的背斜低、中山的槽谷区。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海拨1500m以下背斜低山槽谷内、,中山均有少量分布。成土母岩主要为三迭系及三迭系以上各地层石灰岩风化物。

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重庆市石灰(岩)土形成过程中碳酸钙虽然遭到不断淋失,但石灰岩裸露、母岩碳酸钙含量高,土壤受石灰岩溶蚀后,富含重碳酸钙的地表水进入土体中,延缓了土壤盐基的淋失,通常有一定数量的碳酸钙残留于

土壤中,使石灰(岩)土的淋溶和淀积复钙作用反复进行十分活跃,延缓了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了石灰(岩)土。质地粘细,pH呈中性或微碱性,表层粒状结构。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母岩的风化残留物质的制约。

石灰(岩)土主要生长着疏林草地和森林地,而农业耕地所占比重小,农业利用上种植为玉米、红苕、洋芋、小麦等作物。

按照土壤发育程度和有机质积累的差异,重庆市的石灰(岩)土划分为黑色石灰(岩)土、棕色石灰(岩)土、黄色石灰(岩)土和红色石灰(岩)土四个亚类。

粗骨土土类

面积为15937.0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9%。粗骨土(不包括紫色母质发育的石骨子土壤)是分布在山地,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土层浅薄,富含岩石碎屑,表土以下为不同厚度的风化岩层的土壤。由于冲刷严重,土壤母质更新堆积频繁,土壤发育经常中断,因而粗骨土始终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土壤的许多属性明显承袭了母质的性质。在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从红壤、黄壤带到黄棕壤、棕壤带中均有粗骨土分布。

粗骨土土体构型为A—C型。粗骨土母质类型复杂,并常呈多相母质,既有残坡积物,又有冲洪积物。母岩类型多样,主要有砂岩、板岩、灰岩、花岗岩、千枚岩等。花岗岩风化物多形成酸性粗骨土,灰岩风化物多形成钙质粗骨土,中性的页岩、板岩、千枚岩风化物则又常常形成中性粗骨土。

按土壤碳酸钙含量和酸碱度,粗骨土划分为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和钙质粗骨土三个亚类,具体指标是:酸性粗骨土碳酸钙含量小于2%,pH值小于6.5;中性粗骨土碳酸性含量小于3%,pH值6.5~7.5;钙质粗骨土碳酸钙含量大于3%,pH值大开7.5。

1、酸性粗骨土亚类

酸性粗骨土多位于山体下部,与黄壤、黄棕壤、棕壤复区。酸性粗骨土由沙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残坡积物发育而成,由于分布于山地,山高谷深,河流切割深,谷坡陡长,植被覆盖度低,加之常有大雨、暴雨,土壤冲刷严重,并常伴有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土层浅薄,一般小于20cm,夹有多量大小不等的角砾,含量在40%以上,无石灰反应,多微酸性,pH值5.1~6.5。表土层以下为半风化岩屑。垦殖为耕地的耕层一般不足15cm,土壤细土部分的养分除磷以外,其余含量较高。有机质2.29~4.69%,全氮0.195~0.246%,全磷0.049~0.097%,全钾2.03~2.95%,速效磷3.4~12.3mg/kg,速效钾67~224mg/kg。阳离子交换量15.31~18.40me/100g土。

农业利用多为一年熟,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薯、荞子等。粮食全年亩产100~200kg,属低产土。改良利用措施必须以防治冲刷为重点,整治坡面水系,改坡土为梯土,值树种草,增加地面覆盖。另外耕地宜采用横坡耕作,地边大搞植树种草,推广聚土垄作和增、间、套种等,以减少冲刷,增加覆盖。同时还要逐年拣除土中石块,增厚土层,坡度大的耕地应停耕还林还牧,发展苹果、花椒、核桃、油桐、茶树等经济林土。

2、中性粗骨土亚类

一般位于山体中下部,海拨500~2000m。中性粗骨土由中性结晶岩与中性页岩、板岩、砂岩、千枚岩等残坡积物发育而成,局部地方为洪坡积混合母质。与酸性粗骨土一样,中性粗骨土具有土层薄、石砾多和“三跑”(跑土、跑肥、跑水)的特点,土层厚17cm左右,砾石含量大于50%,多为中砾石土。通体无石灰反应,pH6.5~7.4。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一般,速效磷、钾缺乏。

中性粗骨土亚类耕作质量差,保蓄性能弱,漏水漏肥,土壤肥力较低,大壤养分含量低于酸性粗骨土亚类。统计表明,有机质2.37±1.09%,全氮0.164±0.059%,全磷0.095±0.046%,全钾2.40±0.34%,速效磷6.7±4.5mg/kg,速效钾96±36mg/gk,阳离子交换量17.58±9.47me/100g土。中性粗骨土除少数低海拨(1000m以下)地区因开发较早,熟化度较高外,绝大多数为丘陵、山区的低产土壤。加之高海

拨地区温度低,限制作物生长,一般仅种小麦玉米、甘薯等。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全年粮食亩产150~200kg。

改良利用仍以防治冲刷为重点,整治坡面水系,拦截洪水,护土防冲。农耕地应改坡土为梯土,推广聚土垄作栽培,逐年加厚土层。大于25度的陡坡地要停耕还林、还牧,植树种草,增加覆盖,减少水土流失。要固定耕地,提高耕作管理和科学种田水平,增施有机肥料,合理间、套、轮作,提高作物产量。

3、钙质粗骨土亚类

钙质粗骨土常与石灰(岩)土呈复区分布。钙质粗骨土由各种灰岩、白云岩残坡积物发育而成。土壤遭受冲刷严重,更新堆积频繁,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土层平均厚度小于30cm,砾石含量30~50%,多为轻砾石土,细土部分质地为沙质粘壤土至壤质粘土,通体石灰反应强烈,碳酸钙含量2.78~6.90%,pH7.5~8.2,呈微碱性反应。养分含量除速效磷偏低外,其余属中上水平。

钙质粗骨土亚类立地条件好,光热资源相对优越,加上土壤养分比较丰富,宜种作物多,多数为山地中等肥力土壤,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特产烟、辣椒、生姜等。粮食亩产150~300kg。主要问题仍然是冲刷带来的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漏水漏肥。加之耕作粗放,因而作物产量低。改良利用应加强水土保持,坡地改梯地;发展林业,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光热资源优势充分得以发挥。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区域分布几个方面。 水平分布 重庆市地处湿润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林或次生针叶林,在这种生物气候条件下,从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来看,应是黄壤地带。然而,重庆市土壤发育受地方因素,主要是母岩岩性的影响十分突出,致使不显地带性的区域土壤—紫色土占有相当的比重。从地理分布看,重庆市西部和中部丘陵地区,土壤的水平分布,则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的制约,

与地层展布密切相关,广布着紫色岩土发育的紫色土和新冲积母质发育的新冲积土壤。在中北部的平行岭谷区,隔档式构造发育,背斜和向斜相间分布,出露岩层多样,因而由紫色土、石灰(岩)土、黄壤、新积土呈条带状的相间分布;位于东部和南部的土壤处于石英砂和黄绿、灰色泥页岩分布区,分布着黄壤、黄棕壤和草甸土。

垂直分布地貌的高低,决定着地表水热的再分配,而水热条件变化又导致了植被类型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特点,进而影响到土壤形成与分布。随着地势的增高,重庆市土壤垂直差异十分明显。从垂直分布看,沿河谷两岸分布着新冲积土壤,在海拨500m以下的丘陵区,森林植被破坏贻尽,气温高,降雨量大,土壤冲刷严重,紫色母岩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物理风化强,故分布着带有明显母岩特性的紫色土,海拨350~650m的石灰岩槽谷区分布着石灰(岩)土,海拨500~1000m的低山和中山下部分布着因受区域水热的支配,明显反映出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在海拨1500m以上则分布着黄棕壤、棕壤和草甸土。

从农业利用看,在海拨1000m以下的土壤多为农业耕作土壤,是重庆市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其主要的高产土壤就分布在这个地区。海拨800m以下,主要分布水稻土,而800m以上则以旱作土为主,而海拨在1000m以上,主要分布着园地、森林地和牧草地土壤,是重庆市森林、牧草的宝贵的土地资源。

区域性 在同一土壤地带内,由于地貌、母质、气候、水文等各自然因素的差异,特别是重庆市地形复杂,微地貌变化大,母质类型多样,出现不同的基带土壤和相应的垂直带谱,即紫色岩土壤地区镶嵌着零星的酸化黄化黄壤土,而黄壤地区则分布着紫色岩土。就区域性看,重庆市西南中部紫色土地区土壤分布面积依次为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黄棕壤,而山地黄壤地区土壤分布面积依次为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山地草甸土和红壤。

重庆土壤类型

水稻土 水稻土是在长期的周期性淹灌种稻过程,即水耕熟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土体构型和物质循环的特殊耕种土壤。重庆市水稻土面积为1257963.7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27%。由于水稻土是以栽培水稻为中心发育而成的土壤,因而其分布范围决定于水稻的分布。重庆市的水稻土广泛分布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平坝及溶蚀槽坝内(图1)。从图1可见,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水稻土的面积急剧减少。这与水稻是喜温作物,在其生育期内必须保证一定的有效积温和充足的水源的特点有关。

图1 不同海拔高度水稻土的分布面积

重庆市水稻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所处部位光热条件好,是粮食生产,特别是稻谷生产的主要土壤类型。在农业利用上,主要以稻—麦、稻—油等农业组合。但重庆市水稻土在农业生产中由于水利条件差,地形地貌复杂,致使区域排水不畅,冬水田面积比重大,湿害严重,潜育化突出,农业生产水平低等生产问

题十分明显。因此,针对性的改造这类土壤和农业生产环境是充分利用水稻土壤为农业生产发挥更大的作用。

重庆市水稻土按土壤水分的运行情况,土壤发育阶段及附加成土过程,划分为潴育水稻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漂洗水稻土5个亚类。

表1 水稻土各亚类耕层理化性状

紫色土

是重庆市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面积为2737346.10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2%。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及中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和东部的云阳、忠县、万州、开县一带。在中低山处呈块状分布,大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内。

图1 不同海拔高度紫色土的分布面积

图2 重庆市紫色土分布图

紫色土是在紫色岩风化物上形成并基本保持了母质理化性质的一类土壤,显然,紫色土具有岩性土的特点。但是紫色土成土速度快(从岩石—风化物—土壤),发育进行程慢(从饱和土—不饱和土),在物质、能量交换都很强烈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竟能大面积、大跨度分布,保持稳定的土壤性质,并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有很高的土壤生产率,这是一般岩性土所不能比的。正因如此,紫色土区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紫色土是重庆市粮、油、果、桑、药及多种林木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开发、利用、改良、保护紫色土,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地位。

紫色土是紫色砂、页、泥岩风化物,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幼年土壤。由于受母岩的影响,经及频繁的浸蚀和规堆积,使紫色土的发育形成,明显反映出生物气候对土壤性质影响小,化学风化作用微,但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壤砾质含量高。重庆市紫色土母岩除由一部分为酸性黄沙岩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碳酸钙。虽然这些碳酸钙在含有CO2的降水影响,产生溶解大量淋失,但由于新的土壤不断堆积,所以土壤中仍残留着一定数量的碳酸钙,多呈中性和碱性反应。因为碳酸钙的淋失,土壤中原生矿物的分解,粘粒逐渐增多。粘化过程十分明显。

地貌对紫色土的形成影响也是十分深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水热分配和物质移动堆积的特点,因而紫色土的形成随地貌的不同,其组合分布也不一样。在海拨1000m以上的中山区的紫色土均有酸化趋势,海拨500m以上的低山区,岩石和土壤产生酸性淋溶过程,土壤淋洗作用随高度增加而增强,pH值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海拨500m以下的丘陵区,紫色泥岩发育的土壤则为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在局部地貌中,从上到下,由陡到缓,土壤发育依次为石骨子—夹沙土—大土泥—紫黄泥(或豆瓣泥)—白鳝泥,前三种为物理风华为主,后一种化学风化加强。

紫色土剖面发育层次不明显,主要以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为主,耕作层—母质层次之。土壤质地随母岩种类的差异而变化,由砾石土到轻粘土,以壤土为主,土壤养分除钾含量较高外,其余有机质、全量、有效养分含量均为中等,但微量元素含量低,属中度缺乏。

紫色土发育浅,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土壤微生物活力强,易耕作,宜种度广,是我市主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和旱粮、多经作物以及柑桔、蚕桑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出产小麦、玉米、红苕、豌豆、胡豆、高梁、绿豆、黄豆、花生、油菜、甘蔗、柑桔类、梨类、麻类、烟草、生姜和各种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紫色土由于所处地区多为丘陵,大都辟为农地,森林覆盖低于3~ 5%,仅存在着部分散生的自然植被,因而,保水防冲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使坡土极浅薄,作物易受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单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实行土、水、林综合治理,坡地改梯地,治理坡面水系,兴修蓄水池,治沙凼、植树、种草、营造农业防护林,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肥以及合理的耕作,是培肥紫色土的根本措施。

紫色土为初育岩性土,受生物气候带的影响较小,土壤的诊断层发育明显,因而亚类的划分,主要依据成土母质的基本类型和土壤的理化属性,以土壤的pH值和碳酸钙含量作为主要分异指标。紫色风化物母质和土壤的碳酸钙含量大于3%,pH值大于7.5,划为石灰性紫色土亚类;碳酸钙含量1~3%,pH值6.5~7.5,划为中性紫色土亚类;碳酸钙含量

红壤

面积为20186.92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4%。红壤是由第四纪红色粘土母质发育而成,是古生物气候条件下的产物。这类红色粘土在近代生物气候和水文作用下,土壤向黄壤方向发育,属于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性质介于

红壤与黄壤之间,所以在分类上则根据附加黄化成土过程,归入黄红壤亚类。主要分布在秀山县中部、酉阳县西南部的海拔300~500m的坝区和槽谷区。

重庆市红壤是由第四系红色粘土母质发育而成,是古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在这类红色粘土母质上当前除具有生物积累外,还在进行脱硅富铝化过程,所以它既具有古生物气候的残留特征,又承受近代富铝化过程的影响,在此过程中,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硅和盐基遭受淋失,粘粒与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主要粘土矿物为高岭石及水铝矿。农业利用方式为小麦(油菜),玉米间花生、红苕,多为一年一熟或二年三熟。

重庆市红壤地处黄壤带中,在近代生物气候和水文作用下,土壤向黄壤方向发育,属红壤向黄壤过渡的土壤类型,性质也介于红壤与黄壤之间。在分类上,根据附加黄化成土过程,归入黄红壤亚类,亚类下分为黄红泥土一个土属。

黄红泥土土属:地形为中山中部和中下部的缓坡部位。母质较为复杂,主要有辉长岩、玄武岩、花岗岩、粉砂岩、砂岩、泥质页岩、石英闪长岩、千枚岩等残坡积物。

黄红泥土的土层深厚,但耕性较浅(14~20cm),质地粘重,少数土壤含有砾石。剖面层次结构及颜色分异明显,呈A— B—C构型,有一定的淋溶作用,酸性或微酸性反应。土壤中氮、钾养分处于中上水平,磷素较低,尤以速效磷贫乏。粘土矿物以2:1型为主,阳离子交换量较高,为15~22me/100g土,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较好,肥效慢而久长。由于灌溉条件差,一般一年一熟,施肥管理水平较低,作物产量中等,玉米亩产200~250kg,马铃薯、甘薯、地瓜亩产

1500~2500kg,小麦50~100kg,烤烟200~250kg。要提高黄红泥土的生产能力,应大力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加深耕层,实行轮、间、套种豆科作物,施用有机肥和速效氮磷肥。

新积土土类

面积为12855.88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6%。新积土是由河流流水沉积物或山丘、河谷低处的洪积物和堆积物发育而成,分布范围十分广泛,气候类型

多样,而且由于河流源头和流经地域的地质、地貌类型多种多样,沉积物质十分复杂。因而成土母质的来源深刻地制约着新积土的属性。重庆市的新积土主要分布于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大宁河等沿江沿河阶地上,绝大部分已开辟为耕地,是肥力水平较高的农耕地。

由于新积土母质来源于河流沿岸不同的土壤母质,其不同的土壤母质影响着新积土的性质,即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发育不同的土壤。但一般来说,组成都较复杂,沉积层深厚,几米至十几米。由于受河水流速的影响,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影响表现明显。距河床远近不同,由近到远,由粗变细,土壤一般为轻壤至中壤,在多次沉积和流水分选作用下,土壤成层性和成带性十分明显。这类土壤剖面多为耕作层—心土—母质,其犁底层表现不十分明显。

新积土母质组成复杂,其土壤颜色多为灰棕、紫棕色、黄色,养分较为丰富,土壤中不仅钾、钠、钙、镁等金属元素高,微量元素也常比一般土壤的平均含量高。在农业利用上耕作容易,土壤湿润抗旱性较强,所处地势平坦,水热资源丰富,宜种性广,是我市粮经高产优质的高产旱作土。但这类土壤,特别是处于河床较近的土壤易受洪水冲刷,形成不稳定因素。

新积土按照物质沉积过程的差异划分为新积土和冲积土峡两个亚类。 黄壤

黄壤是重庆市重要的土壤资源,其面积为2371750.3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8.78%。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

黄壤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其农业土壤剖面构型为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自然土表层有10~30cm的未分解或半分解枯枝落叶腐殖质层,其下为粘重、紧实的淀积层,颜色为黄至棕黄色。黄壤的有机质随植被类型而异。在自然土中,有机质由于腐殖质层存在,可高达5%以上,但心土层则迅速降低,耕作黄壤随

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氮、钾含量均属中等水平。在农业土壤中大部分磷以闭蓄态存在于土壤中,使绝大部分黄壤速效磷低于10mg/kg,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由于土壤淋溶强,盐基饱和度低,土壤酸度大。绝大多数黄壤pH值小于6.0。

黄壤是重庆市山区的主要旱粮和多经用地,同时也是林业基地。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红苕、土豆和多种蔬菜以及茶叶。自然林被为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次生林被主要为马尾松、松木、香樟等乔木林和种类繁多的竹林、灌木、草本植物,同时林下附生多种药材。黄壤具有过粘、过沙、过酸三大特点。耕作土壤具有瘦、冷、湿和特别缺磷的共性,因此在黄壤上种植玉米、小麦常出现红苗现象。当前黄壤最主要的问题是植被破坏,迹地和蔬林地比重比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性多显贫瘠。

根据发育阶段,黄壤划分为黄壤、漂洗黄壤和黄壤性土三个亚类。

黄棕壤土类

面积为651081.2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90%。集中分布于海拔

1400m-2100m的中山上。黄棕壤在我市属山地垂直地带性土壤,它在温凉湿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生成发育的,土壤具有弱度的脱硅富铝化作用,次生粘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和高岭石;黄棕壤还具有明显的淋溶作用,碳酸钙已经淋失,盐基饱和度低,土壤呈酸性反应,土体常见粘粒下移和累积,但铁锰的淀积在土壤中则少见和难见。成土母质为三迭系、二迭系、志留系、寒武系,奥陶系、震旦系地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砂页岩和板岩风化的坡残积物。

黄棕壤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下,具有明显的发生层次,一般有

10~20cm的腐殖质层,其下为30~40cm的腐殖质浸染层,再下为心土层,土壤结构多为块状,其养分含量有机质积累多,但分解缓慢。

黄棕壤是重庆市的主要林业土壤,农业耕地利用少,它不但生长着常绿阔叶及针叶混交林,而且林下还生长着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黄棕壤按其腐殖质积累特点、土壤发育程度和侵蚀委员长的差异,将黄棕壤土类划分为黄棕壤、暗黄棕壤、黄棕壤性土三个亚类。

棕壤土类

面积为116871.63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2%。棕壤过去又叫棕色森林土,这是对温带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森林土壤的统称。但在划分了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类之后,棕壤仅限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的地带性土壤。棕壤在重庆地区的土壤垂直带中,一般为最上端的土壤类型,其下多与黄棕壤相接。棕壤分布的高程为海拔2000~2700m,主要分布在城口、巫溪等县。

棕壤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其次为松栎混交林。阔叶林树种主要有红桦、栎类、山杨、多种槭等;针叶树种主要有高山松、华山松以及少部分紫果云杉、巴山冷杉等。原始植被破坏后,取而代之的为灌丛或人工松林。林下灌丛的主要树种是卫茅、忍冬、杜鹃、绣线菊、花楸、蔷薇等。

棕壤的成土母质以变质岩、砂板岩类为主,其次为灰岩、泥页岩、花岗岩等残坡积物,在沟谷地带有零星的冲洪积母质。砂岩、泥页岩发育的棕壤土层较厚,粘粒和粉砂含量较高;板岩类发育的棕壤粘粒含量较少。但由于棕壤分布地势高,除生物气候因素外,土壤属性受地形、母质影响也十分明显。

棕壤地表枯枝落叶来源较丰富,在湿润和干冷交替作用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腐殖质的形成,未耕垦的棕壤都有明显的枯枝落叶层和较薄的腐殖质层,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大于5%,最高的可达14%,但腐殖化程度比黄棕壤低,未分解的腐殖质残体较高。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为0.69,碳氮比值大于10。

棕壤表层的枯枝落叶富含钙镁等盐基物质,经腐解淋溶聚积于腐殖质层。在腐殖质层以下,钙镁等盐基淋渗现象明显。同时,铁、锰在剖面中有移动聚集的趋势,心土层有一定量的铁、锰胶镆,但不及黄棕壤明显。棕壤的粘土矿物类型以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其次为蒙脱石、高岭石。棕壤的水解酸含量较低,多为0.3~3me/100g土,盐基饱和度一般大于70%。

在棕壤剖面中,粘粒在心土层有明显的聚积作用。由于受到母质类型的影响,一般由砂岩、砂板岩、泥质页岩类发育的棕壤,石砾含量较低,粘粒含量较高,为20~30%,粘粒在心土层的聚积作用明显;由碳质板岩、黑色千枚岩类发育的棕壤,土体中石砾含量较高,土壤表层粘粒含量很少,为5~15%,中下层粘料含量略高,为10~20%,心土层有粘粒聚积的趋势。

按照淋溶作用的强度和土壤发育程度的差异将棕壤土类划分为棕壤、棕壤性土二个亚类。

黄褐土类

面积为81491.40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99%。黄褐土处于黄壤和黄棕壤分布地带,只是由于富盐基的黄色粘土母质影响及局部地形的变化,导致水、热条件出现差异,使黄褐土分布区域气候相对干燥。该类土壤在原有的土壤分类系统中,一部分划归黄壤,一部分划为黄棕壤,但其富铝化程度、酸碱度指标与黄壤明显不符,又有别于黄棕壤,接近于北亚热带的黄褐土,因而划分为黄褐土土类。黄褐土主要分布在长江的万县至巫山段两岸,海拔600~900m的中切割中山中下部。

黄褐土剖面中硅、铁、铝没有明显的移动现象,富铝化特征不明显,粘粒硅铝率都在3.2以上,铁在游离度一般只有30%左右,大低于黄棕壤和棕壤(铁的游离度为40~70%),土壤盐基交换量较高,盐基饱和度在90%以上,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粘土矿物组成以伊利石为主,蛭石、高岭石次之,绿泥石很少。这些都说明了土壤的弱富铝化、弱淋溶特征,表明土壤处于脱钙阶段的发育特点。

表1 黄褐土典型剖面理化性状

注:采自奉节县白帝乡凉水村,海拨130m,长江河谷二级阶地,母质为第四系晚更新统黄色粘土、亚粘土。农业利用主要为小—玉米套甘薯或小麦—甘薯。

黄褐土划分为黄褐土和黄褐土性土两个亚类。

山地草甸土土类

面积为11580.92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4%。山地草甸土是发育于森林地带的草甸土,生长草甸或草灌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大巴山的海拔1800m到2700m的台峰丛洼地,以及丰都、石柱、武隆等县海拔在1400m以上岩溶中山中上部平缓低洼地带。

山地草甸土的分布区域,水、热条件比较优越。主要植被为稀疏的灌丛草甸,牧草生长茂盛,产草量2500~5000kg/亩,覆盖度可达80~90%。主要有喜湿的苔草、蒿草、羊茅、青茅、针茅、披碱草、委陵菜等。稀疏的灌丛有杜鹃、矮山栎、小蘖、马桑子、木姜子、枸子等。成土母质多砂岩、页岩、千枚岩和灰岩、白云岩的残坡积物、洪积物。

山地草甸土植被生长好,而且生长期长、禾本科草比重大,加之气候冷凉,有机残体分解缓慢,因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十分明显,有较厚的草根盘结层和腐殖质层,表土有机质含量6~10%,有的高达20%,而且积累深度达100cm

左右,心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也有3~5%。山地草甸土的另一个特点是风化度浅,氧化还原过程弱。土层多数在60cm左右,而且剖面中有较多的石砾,粗骨性强。铁、锰在剖面中的移动不明显,仅少数剖面的心土层可见铁、锰胶镆。剖面上下硅、铝、铁含量变化不大,硅、铝分子率多在3以上。一般无潴育层,位于低湿平缓处的山地草甸土底土层有潜育现象。

该土类仅划分山地草甸土一个亚类,基本特征是土层深厚,有明显的草根盘结层和腐殖质层,土体构型多为As—A1—B— C。草根盘结层(As)一般厚度在10cm以上,有的达20cm;腐殖质层(A1)发育较好,厚度20~40cm。土壤质地较轻,以粘质壤土为主,全剖面有较多的石砾。土壤呈酸性至微酸性。

山地草甸土位于中山,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土壤质地较轻,土体疏松,通透性好,加上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力较高,牧草生长好,是良好的天然草场。在改良利用上应防止过渡放牧和毁草开荒种地,保持水土;实行科学种草、养草。在湿度相对较大的灌木丛中,人工种植速生乔木,积极引进优良草种,建立林草间作带,以减轻风暴危害。另外,还可建立家庭小牧场。对少数低湿区,要进行土壤排水,实行排蓄结合,既改良土壤,又可解决人畜钦用。

石灰(岩)土土类

面积为963234.7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1.69%。石灰(岩)土是石灰岩风化发育形成的,土体中夹有石灰岩碎屑,土壤中含有少量游离碳酸盐,呈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石灰(岩)土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层出露的背斜低、中山的槽谷区。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在海拨1500m以下背斜低山槽谷内、,中山均有少量分布。成土母岩主要为三迭系及三迭系以上各地层石灰岩风化物。

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重庆市石灰(岩)土形成过程中碳酸钙虽然遭到不断淋失,但石灰岩裸露、母岩碳酸钙含量高,土壤受石灰岩溶蚀后,富含重碳酸钙的地表水进入土体中,延缓了土壤盐基的淋失,通常有一定数量的碳酸钙残留于

土壤中,使石灰(岩)土的淋溶和淀积复钙作用反复进行十分活跃,延缓了脱硅富铝化作用,形成了石灰(岩)土。质地粘细,pH呈中性或微碱性,表层粒状结构。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母岩的风化残留物质的制约。

石灰(岩)土主要生长着疏林草地和森林地,而农业耕地所占比重小,农业利用上种植为玉米、红苕、洋芋、小麦等作物。

按照土壤发育程度和有机质积累的差异,重庆市的石灰(岩)土划分为黑色石灰(岩)土、棕色石灰(岩)土、黄色石灰(岩)土和红色石灰(岩)土四个亚类。

粗骨土土类

面积为15937.04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19%。粗骨土(不包括紫色母质发育的石骨子土壤)是分布在山地,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土层浅薄,富含岩石碎屑,表土以下为不同厚度的风化岩层的土壤。由于冲刷严重,土壤母质更新堆积频繁,土壤发育经常中断,因而粗骨土始终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土壤的许多属性明显承袭了母质的性质。在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从红壤、黄壤带到黄棕壤、棕壤带中均有粗骨土分布。

粗骨土土体构型为A—C型。粗骨土母质类型复杂,并常呈多相母质,既有残坡积物,又有冲洪积物。母岩类型多样,主要有砂岩、板岩、灰岩、花岗岩、千枚岩等。花岗岩风化物多形成酸性粗骨土,灰岩风化物多形成钙质粗骨土,中性的页岩、板岩、千枚岩风化物则又常常形成中性粗骨土。

按土壤碳酸钙含量和酸碱度,粗骨土划分为酸性粗骨土、中性粗骨土和钙质粗骨土三个亚类,具体指标是:酸性粗骨土碳酸钙含量小于2%,pH值小于6.5;中性粗骨土碳酸性含量小于3%,pH值6.5~7.5;钙质粗骨土碳酸钙含量大于3%,pH值大开7.5。

1、酸性粗骨土亚类

酸性粗骨土多位于山体下部,与黄壤、黄棕壤、棕壤复区。酸性粗骨土由沙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残坡积物发育而成,由于分布于山地,山高谷深,河流切割深,谷坡陡长,植被覆盖度低,加之常有大雨、暴雨,土壤冲刷严重,并常伴有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土层浅薄,一般小于20cm,夹有多量大小不等的角砾,含量在40%以上,无石灰反应,多微酸性,pH值5.1~6.5。表土层以下为半风化岩屑。垦殖为耕地的耕层一般不足15cm,土壤细土部分的养分除磷以外,其余含量较高。有机质2.29~4.69%,全氮0.195~0.246%,全磷0.049~0.097%,全钾2.03~2.95%,速效磷3.4~12.3mg/kg,速效钾67~224mg/kg。阳离子交换量15.31~18.40me/100g土。

农业利用多为一年熟,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薯、荞子等。粮食全年亩产100~200kg,属低产土。改良利用措施必须以防治冲刷为重点,整治坡面水系,改坡土为梯土,值树种草,增加地面覆盖。另外耕地宜采用横坡耕作,地边大搞植树种草,推广聚土垄作和增、间、套种等,以减少冲刷,增加覆盖。同时还要逐年拣除土中石块,增厚土层,坡度大的耕地应停耕还林还牧,发展苹果、花椒、核桃、油桐、茶树等经济林土。

2、中性粗骨土亚类

一般位于山体中下部,海拨500~2000m。中性粗骨土由中性结晶岩与中性页岩、板岩、砂岩、千枚岩等残坡积物发育而成,局部地方为洪坡积混合母质。与酸性粗骨土一样,中性粗骨土具有土层薄、石砾多和“三跑”(跑土、跑肥、跑水)的特点,土层厚17cm左右,砾石含量大于50%,多为中砾石土。通体无石灰反应,pH6.5~7.4。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一般,速效磷、钾缺乏。

中性粗骨土亚类耕作质量差,保蓄性能弱,漏水漏肥,土壤肥力较低,大壤养分含量低于酸性粗骨土亚类。统计表明,有机质2.37±1.09%,全氮0.164±0.059%,全磷0.095±0.046%,全钾2.40±0.34%,速效磷6.7±4.5mg/kg,速效钾96±36mg/gk,阳离子交换量17.58±9.47me/100g土。中性粗骨土除少数低海拨(1000m以下)地区因开发较早,熟化度较高外,绝大多数为丘陵、山区的低产土壤。加之高海

拨地区温度低,限制作物生长,一般仅种小麦玉米、甘薯等。人少地多,耕作粗放,全年粮食亩产150~200kg。

改良利用仍以防治冲刷为重点,整治坡面水系,拦截洪水,护土防冲。农耕地应改坡土为梯土,推广聚土垄作栽培,逐年加厚土层。大于25度的陡坡地要停耕还林、还牧,植树种草,增加覆盖,减少水土流失。要固定耕地,提高耕作管理和科学种田水平,增施有机肥料,合理间、套、轮作,提高作物产量。

3、钙质粗骨土亚类

钙质粗骨土常与石灰(岩)土呈复区分布。钙质粗骨土由各种灰岩、白云岩残坡积物发育而成。土壤遭受冲刷严重,更新堆积频繁,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土层平均厚度小于30cm,砾石含量30~50%,多为轻砾石土,细土部分质地为沙质粘壤土至壤质粘土,通体石灰反应强烈,碳酸钙含量2.78~6.90%,pH7.5~8.2,呈微碱性反应。养分含量除速效磷偏低外,其余属中上水平。

钙质粗骨土亚类立地条件好,光热资源相对优越,加上土壤养分比较丰富,宜种作物多,多数为山地中等肥力土壤,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甘薯、特产烟、辣椒、生姜等。粮食亩产150~300kg。主要问题仍然是冲刷带来的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漏水漏肥。加之耕作粗放,因而作物产量低。改良利用应加强水土保持,坡地改梯地;发展林业,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光热资源优势充分得以发挥。

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区域分布几个方面。 水平分布 重庆市地处湿润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植被类型属常绿阔叶林或次生针叶林,在这种生物气候条件下,从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来看,应是黄壤地带。然而,重庆市土壤发育受地方因素,主要是母岩岩性的影响十分突出,致使不显地带性的区域土壤—紫色土占有相当的比重。从地理分布看,重庆市西部和中部丘陵地区,土壤的水平分布,则受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的制约,

与地层展布密切相关,广布着紫色岩土发育的紫色土和新冲积母质发育的新冲积土壤。在中北部的平行岭谷区,隔档式构造发育,背斜和向斜相间分布,出露岩层多样,因而由紫色土、石灰(岩)土、黄壤、新积土呈条带状的相间分布;位于东部和南部的土壤处于石英砂和黄绿、灰色泥页岩分布区,分布着黄壤、黄棕壤和草甸土。

垂直分布地貌的高低,决定着地表水热的再分配,而水热条件变化又导致了植被类型的差异,从而表现出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特点,进而影响到土壤形成与分布。随着地势的增高,重庆市土壤垂直差异十分明显。从垂直分布看,沿河谷两岸分布着新冲积土壤,在海拨500m以下的丘陵区,森林植被破坏贻尽,气温高,降雨量大,土壤冲刷严重,紫色母岩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物理风化强,故分布着带有明显母岩特性的紫色土,海拨350~650m的石灰岩槽谷区分布着石灰(岩)土,海拨500~1000m的低山和中山下部分布着因受区域水热的支配,明显反映出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在海拨1500m以上则分布着黄棕壤、棕壤和草甸土。

从农业利用看,在海拨1000m以下的土壤多为农业耕作土壤,是重庆市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其主要的高产土壤就分布在这个地区。海拨800m以下,主要分布水稻土,而800m以上则以旱作土为主,而海拨在1000m以上,主要分布着园地、森林地和牧草地土壤,是重庆市森林、牧草的宝贵的土地资源。

区域性 在同一土壤地带内,由于地貌、母质、气候、水文等各自然因素的差异,特别是重庆市地形复杂,微地貌变化大,母质类型多样,出现不同的基带土壤和相应的垂直带谱,即紫色岩土壤地区镶嵌着零星的酸化黄化黄壤土,而黄壤地区则分布着紫色岩土。就区域性看,重庆市西南中部紫色土地区土壤分布面积依次为紫色土—黄壤—石灰(岩)土—黄棕壤,而山地黄壤地区土壤分布面积依次为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山地草甸土和红壤。


相关文章

  • 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考试要求及重点
  • 为了让大家及时掌握二级风景园林师考试要求及重点,经研究,特制定<重庆市二级风景园林师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规定的考核知识点都是考试的内容.试题细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 ...查看


  • 关于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关于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农委课题组 为深入了解全市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的情况,摸清耕地质量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论证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着力改善耕地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提 ...查看


  • 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化学试剂提取法研究进展
  • 第20卷第3期2006年9月 干旱环境监测 AridCnuironmentdalMonitoring 20No.3Vol. .2006Sep. 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化学试剂 提取法研究进展 陈飞霞,魏世强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市 ...查看


  • 中性紫色土和砖红壤表面电荷性质的比较研究
  • 第38卷第6期2007年12月 土壤通报 ChineseJournalofSoilScience Vol.38,No.6Dec.,2007 中性紫色土和砖红壤表面电荷性质的比较研究 丁武泉1,李航2*,宋仲容1,曹优明1 (1.重庆文理学院 ...查看


  • 某砖厂水土保持报告表
  • 项目概况 1.1项目基本情况 1.1.1项目名称 永川市永祝矸砖厂. 1.1.2建设地点 永川市大安镇高坡村. 1.1.3项目业主 彭胜年. 1.1.4项目建设目的 为建筑行业提供更多的原材料. 1.1.5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地块占地面 ...查看


  • 最美地质队员事迹材料
  • 最美地质队员事迹材料 更多0 分享本页将有机会获得最新IPAD2及其它奖品. xx,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我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他先后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全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生态学会和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 ...查看


  • 重庆二级风景园林师植物
  • 植物 第一章 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三个阶段:种子及种子萌芽时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 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规律性:慢--快--慢(S形曲线规律变化) 种的学名采用双名法命名:第一个单词是属名,为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是种加名,为形容 ...查看


  •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目 录 前 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 指导思想 2. 基本原则 3. 目标 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2. 生态敏感性评价 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查看


  • 中国的气候练习题
  • 中国的气候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 1.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是由于: ①北方太阳高度低 ②南方白昼长,北方白昼短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 2.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方发生水旱灾害,与此相关的因素是: A.地形复杂 B.海岸线漫长 C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