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体制改革始于2008年,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大部制。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表明
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大部制改革
作者:匿名
是否重演历史的关键一步。翻阅历史书回顾清末新政的步骤你会发现大部制改革和当年的新官制改革如出一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整个改革方向也和当时很像。当时以巡警部改设,并将步军统领衙门所掌事务及户、礼、工三部所掌有关民政各事并入成立民政部;以户部财政处改设度支部;以兵部练兵处及太仆寺裁并改设陆军部;以刑部改法部;以商部、工部归并设立农工商部;以理藩院改理藩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等。新官制是在1906年,而前一年废了科举,结果成了革命的民意基础,成了清亡的重要原因。天朝很聪明没有对高考动手脚。不过这次没有废掉或改革很多人呼吁的发改委,就像当时没有接受袁世凯的建议废军机处。等宣统元年军机处在呼吁下废了,皇族内阁却也就诞生了,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被压掉了。这次改革因为总的职能没有太大变化,需要安置的人员并不多。只要处理好铁路系统的问题,应该在内部不会有太大反对。但出现新闻广播电视blabla.....局等这么长串的名字,让人发现很多部可能只是搬到一起办公了实质上的职能并没有转变,为了减小改革阻力,减少了触犯的利益群体面,却必然会削弱效果。又是一个和历史相似的地方。未来怎么走,希望能以史为鉴。
作者:周晓农
国务院组成部门,从改革开放初年的100个减少到28个,这一次再改如获通过,将减至25个。这至少表明一个事实,由国家垂直的几乎无所不包的资源管理和分配的计划体制,已经有了极大变化。改比不改好,这一点应予肯定。但这中间不仅产生了数不清的问题,也还有数不清的问题。媒体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相关背景介绍,有关方面,也出来作了不少解说。有兴趣不妨去看。对于这些机构的存在和运作来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资金分配权。假如没有这个权,就不会有跑部进钱的说法了。按两会上提请审议的报告,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收入60060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0203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8857亿元。各部委除要分配中央本级支出部分处,在各地的分多分少上,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转移支付中的专项资金,各部门手上都会有一些。二是审批权。审批权也关系到资金分配,多批给你一点项目,钱就随之有了,同时往往还涉及到银行贷款匹配。不仅是资金,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
权,如政策资源,给你点什么特殊政策,或者在土地指标上多给一点,或者哪一片区域允许开发利用等等。为什么人们长期以来说,部门权利利益化,指的就是这两项权。为什么会出现所谓“九龙治水反而治不了水”的现象,看起来许多事,都应该有部门管,事实却是无利的事,大家都不管,有利的事争着管,还导致政策打架。人们久有诟病。什么是大部制改革,说白了,就是将分期在较多部门的权力,向较少的部门集中,就是部门由小变大。但不管怎么集中,如果没有这两项权,下面就不会将部门当一回事,部门立即门前冷落车马稀,就成了鸡肋。什么其他的,都是附着在这两项权利上的。至于被改革者如何对待,是另外的问题。许多问题,从前早就摆出来了,已经造成问题了,觉得需要解决了,于是安排部门拿政策,拿解决办法,结果拿出来的都是有利自己的。中国的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最后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来了。目前的这个,如果通过了,就到位了?敢这样说吗?如铁道部,上次就说要改,结果动不了。现在的部门,就不怕改到自己头上?凭什么下面要办点事,要跑那么多部门去审批盖章?说厉害点,是寸权必争,是要雁过拔毛,是一种凭借权力的寄生现象。现在的这个方案,也只能说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部门,完全没有也是不行的。但中国这种体制,究竟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也还需要看。至于到基层会怎么样,现在还看不清楚。但肯定会有变化,比如原来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的职责,以及工商总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这一块,划出来归新建的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实际上就是由他来负总责。由此必然会带来下面一系列工作及其机构的变动,怎么变,得再往下看。比如铁道部,变为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了,名义上政企分开了,但究竟会怎么运作,现在也还说不清。可以不说,留待观察吧。
作者:飞鸟冰河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制是为了调整政府机构中权力架构的冲突和推诿,明确相关的权责范围,例如铁道部的取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近乎独立的政企不分家的帝国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压制,交通部、安监总局的责任明确了一些。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一个重新分蛋糕的过程,别的不说,单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合并,让这两个原本冲突不算大的机构强强联合,有了与文化部更多叫板的本钱,无论是热钱横流的影视行业还是睡着挣钱的游戏行业,他们现在都可以伸手了。我的意见是:官老爷的心态不变,怎么调整堂上的椅子并无大用,他们坐好了之后第一件事情还是让堂下的草民跪下舔脚先,少了几只脚真有那么重要么?„„补:刚刚看到盛光祖对改革的表态:不裁员,涨票价。我们好不容易养肥了一波狼,这次他们换了一波瘦的上来。。。。。。谁吃多了要改革来着?就这么改么?
作者:任可
感觉 @周晓农老大写得内容没错,但对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来说,基本上是跑偏了。。作为混过几年政府的,我所了解的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从上到下其实一直很明确:
第一点:“裁撤并改”不合时宜的部门
第二点(主要目的):减少部门壁垒,减少政府权限,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点引申的远期目标就是从“大政府”到“小政府”的缓慢转变(的手段之
一)。
至于周大提出的两点,跟大部制改革基本不相关,解决也另有方案:
资金分配权问题有没有大部制都一样,解决的手段是已经大部分完成的“收支两条线”,以及所有预算和支付统一通过本级财政,不经过部门等办法。
“权力集中”是大部制改革中要注意的连带问题,而不是目的,其实正相反的是,为了解决权力集中,中央到地方不间断的在推行“权力下放”、“去行政化”等,只不过这是个渐进工作,没大部制改革那么吸引眼球,所以引不起关注。
回来分头说说上面那两点目的:
【第一点:“裁撤并改”不合时宜的部门】这个好理解,就是裁撤重组随着社会发展已经不必要,或者需要转型部门。比如98年改革合并的6个XX工业部、今年的铁道部,邮电部->信息产业部->工信部等
【第二点:减少部门壁垒,减少政府权限,提高行政效率】这点是中央想通过大部制解决的首要问题,最典型的就如 @周晓农提到的食安、食药监、质检以及工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这些工作涉及的职权和流程我也参与过一点点,可以说高度相关,但因为分处不同部门难以协调,导致效率极其低下,不仅商家怨声载道,各部门间也是争吵不休,所有人都对此不满意。 大部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把无法协调的部门并在一起,可以协调了,但是流程如何简化仍然是个大课题,解决这些流程问题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从未停止,但进度是按年算的。大部制对解决问题是个促进,但道路还很漫长。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对老百姓来说,大部制落到地方要2年左右时间,能影响到部门办事效率还要几年,如上所述还要结合“审批制度改革”、“事权下放”、“去行政化”等多种手段才能发挥效果,百姓能体会到的变化是缓慢的,但至少会是个加速变好的过程。
P.S.1 此前呼声甚高的土地资源(国土、发改、规划、建设、交通、环境等)相关的部门改革几乎原地不动,原因不好猜测,但对土地相关的行业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P.S.2 楼上某匿名用户的家乡八成是顺德,区级大部制改革的试点,目的很好但之前效果不好,因为整合起来的部门还是要分别对应到省、国家的相应部门,上述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
在节能环保上政府主管部门工作协调有什么难度?
在国家部委层面,与节能环保关系最大的三个部门分别是发改委、工信部和环保部,在节能环保领域各有分工,但也有不少交叉。
发改委有能源局、环资司、气候司、节能中心,在制定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方面职能最齐全,由发改委牵头制定《规划》也比较合适;
工信部有节能司、产业司,工业领域节能和环保问题占据最大的比重,对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较大话语权;
环保部本身除了对减排和污染治理负责以外,也负责制定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所以,《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要在这些部门之间进行协调,这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今年举行的五年一次的全国环保大会是由环保部主负责的,而这次发布的《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是由发改委牵头,其中很多涉及到节能的部分是环保部的职能无法覆盖到的。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节能环保产业边界的划定。节能环保产业渗透性强,交叉面宽,产业范围划定的尺度不同,整个产业的规模就会相差很大。因此对节能环保产业范围的界定的模糊性给确定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制定产业统计体系,确定政策支持范围都带来一定难处,需要协调诸多部门。
入学难何以年年喊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很重要
“难!”“难!”“难!”每年到了八月底九月初,郑州市小学生报名入学的时候,学生、家长、学校各方无不纷纷作难:孩子到了学龄要上学,家长为了安全考虑就近入学,而学校的学位却有限。据媒体报道,今年郑州某小学只有225个学位,而通过各种渠道递到校长手里的“条子”有700多个,把校长给急哭了,怎一个难字了得!
入学难,入学难,喊了一年又一年。“难”声屡喊不绝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近些年郑州城区迅速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而与疯长的楼盘相对的,却是新建学校的数量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随着历史欠账的日积月累,入学难问题便逐步凸显。
以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为例,2006年刚建校时,只有56名新生,随着附近众多楼盘的入住,目前该校已有近2000名学生,从门可罗雀到炙手可热,只用了短短6年。可以想见,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形势下,“大班额”、“借班上课”等现象自然屡见不鲜。据统计,从1995年至2011年,郑州市区新建成的519个小区,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的小区仅占10%,照此趋势,郑州市小学学位供需矛盾还将愈演愈烈。
事实上,郑州市有关部门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06年,也就是上文所述聚源路小学建校的那一年,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就以立法的形式通过了《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按照小区规模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如不兑现,小区将不能通过验收。但《条例》实施6年来,效果并不理想,上文中聚源路小学6年来的由“冷”到“热”便可见一斑。
《条例》落实起来有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开发商而言,逐利是其天性,拿出土地投入巨资建学校,大多难有这个觉悟;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如何细化政策、做好监管就更显重要。如果开发商不按要求建学校,如何处罚?通过分期开盘的方式规避建校责任,又该做何处理?如果缺乏明确的监督办法,拿不出相应的处罚依据,《条例》自然就难以落到实处。
此外,即便开发商建了小学,也往往是收费不菲的民办学校,教育部门如果将小
区内的学龄儿童一股脑地推给开发商,就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初衷;而如果要接收开发商建的学校,动辄上千万的建校费,对于教育部门来说,钱从哪里来?无论如何,义务教育更应是政府的责任,政府部门不能将建学校的义务一味推到开发商身上。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也不是单单一个教育部门就能左右的,解决入学难,首先要解决的是建校难,往深了说,亟待解决的是政策落实难、协调配合难。要想不再听取“难”声一片,还是需要政府部门编制科学规划,保证土地供应,加大财政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规划上等多方面通力配合,才有可能解决这个并不仅仅属于教育部门的大难题。
征收拆迁中区政府难以协调市规划局的障碍
王达,法学博士,在最高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多年,对房屋登记、征收拆迁等房地产法律具有深入研究,出版专著多部,现在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从事法学研究,兼职为政府和开发企业提供征收拆迁法律服务。
“三改”补偿安置方案首先需要得到被拆迁人认可,容积率、建筑率、绿化率等建设规划指标掌握在市规划局,没有明确这些指标及建设方案,被拆迁人难以认可。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土地出让是规划的前置条件,净地是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这样,制订征收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时,很难取得规划部门的审批,这种互为前置条件的怪圈成为推诿扯皮的正当理由,但是,县政府和县级市政府较为容易协调规划部门变通前置条件,而区政府很难协调市规划部门变通。例如,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后,沧州某区、平顶山某区主要领导信誓旦旦提出加快征收拆迁推动城市建设发展,但是,近两年来无任何收获,究其原因——市规划、国土部门缺乏有效配合甚至障碍重重。而山东莘县的征收拆迁则别有洞天,县政府协调规划、国土变通执行法律,顺利推动了征收拆迁工作。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在取得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之前应当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第四条规定,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前甚至征收拆迁之前,可以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三改”投资主体顶着巨大资金的压力、冒着规划、国土、建设部门卡脖子风险,作为招商主体,区政府应当通过投资框架协议给其吃下定心丸——协调规划部门批复投资主体提供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即审查文件。市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协调国土、规划部门在“三改”中破除壁垒、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充当城市建设发展的推手。
作者:匿名用户
我的家乡就是全国首先试行大部制的地方,一个区。作为一届庶民,对于大部制是如此看待的:把功能类别相似的部门合并;另外就是把涉及民生的部门合并在一块,设一个民政服务中心,比如离婚、结婚、房产过户等拉七杂八的事一股脑儿合在一地解决了。貌似市民的麻烦少了点。实际上,合并后的职位重叠如何解决?上设一名局长,下设多几名副局长,这样一来,局长管的事儿多了。局长可能会由区委来兼任。权力貌似大了。等现任的副局长退了,估计就不会设那么多
局长了。长远来说,合并后的大部制是对政府冗杂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便利市民的体现吧。
作者:匿名用户
过了几年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有没有人关注呢?改革,听起来很美。刚开始,说是要成立食药局,于是就从工商分流了一部分人及食品流通领域的许可监管职能划拨过去。可是过了还不到几个月,又要把工商食药质监合并,成立市场管理局啦!朝令夕改犹如儿戏!这两年里面营业执照也是屡次变更,每一次都要求企业全面换照!我们小小一个乡镇也有几万企业,每次换照,这些企业都纷纷涌向各工商窗口,换一次挤一次!最近又要全面换照啦!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现在的营业执照上还写着工商局的名字呢,市场局用着工商局的名字感觉萌萌哒!反什么四风呢?连块月饼都不舍得发,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倒是不甘人后啊!这些都是台面上的事,尚且如此不堪,台面下有多少龌蹉事不为人知啊!混过体制的人就会知道,所谓调动,完全是黑箱操作,最近这样频繁的人事调动,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收获颇丰喜不自禁呢。
大部制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部门体制改革始于2008年,中央及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大部制改革。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提及大部制。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表明
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大部制改革
作者:匿名
是否重演历史的关键一步。翻阅历史书回顾清末新政的步骤你会发现大部制改革和当年的新官制改革如出一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现在整个改革方向也和当时很像。当时以巡警部改设,并将步军统领衙门所掌事务及户、礼、工三部所掌有关民政各事并入成立民政部;以户部财政处改设度支部;以兵部练兵处及太仆寺裁并改设陆军部;以刑部改法部;以商部、工部归并设立农工商部;以理藩院改理藩部;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并入礼部等。新官制是在1906年,而前一年废了科举,结果成了革命的民意基础,成了清亡的重要原因。天朝很聪明没有对高考动手脚。不过这次没有废掉或改革很多人呼吁的发改委,就像当时没有接受袁世凯的建议废军机处。等宣统元年军机处在呼吁下废了,皇族内阁却也就诞生了,清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被压掉了。这次改革因为总的职能没有太大变化,需要安置的人员并不多。只要处理好铁路系统的问题,应该在内部不会有太大反对。但出现新闻广播电视blabla.....局等这么长串的名字,让人发现很多部可能只是搬到一起办公了实质上的职能并没有转变,为了减小改革阻力,减少了触犯的利益群体面,却必然会削弱效果。又是一个和历史相似的地方。未来怎么走,希望能以史为鉴。
作者:周晓农
国务院组成部门,从改革开放初年的100个减少到28个,这一次再改如获通过,将减至25个。这至少表明一个事实,由国家垂直的几乎无所不包的资源管理和分配的计划体制,已经有了极大变化。改比不改好,这一点应予肯定。但这中间不仅产生了数不清的问题,也还有数不清的问题。媒体在这方面已经有了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相关背景介绍,有关方面,也出来作了不少解说。有兴趣不妨去看。对于这些机构的存在和运作来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资金分配权。假如没有这个权,就不会有跑部进钱的说法了。按两会上提请审议的报告,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收入60060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0203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8857亿元。各部委除要分配中央本级支出部分处,在各地的分多分少上,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转移支付中的专项资金,各部门手上都会有一些。二是审批权。审批权也关系到资金分配,多批给你一点项目,钱就随之有了,同时往往还涉及到银行贷款匹配。不仅是资金,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资源分配
权,如政策资源,给你点什么特殊政策,或者在土地指标上多给一点,或者哪一片区域允许开发利用等等。为什么人们长期以来说,部门权利利益化,指的就是这两项权。为什么会出现所谓“九龙治水反而治不了水”的现象,看起来许多事,都应该有部门管,事实却是无利的事,大家都不管,有利的事争着管,还导致政策打架。人们久有诟病。什么是大部制改革,说白了,就是将分期在较多部门的权力,向较少的部门集中,就是部门由小变大。但不管怎么集中,如果没有这两项权,下面就不会将部门当一回事,部门立即门前冷落车马稀,就成了鸡肋。什么其他的,都是附着在这两项权利上的。至于被改革者如何对待,是另外的问题。许多问题,从前早就摆出来了,已经造成问题了,觉得需要解决了,于是安排部门拿政策,拿解决办法,结果拿出来的都是有利自己的。中国的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最后改革改到自己头上来了。目前的这个,如果通过了,就到位了?敢这样说吗?如铁道部,上次就说要改,结果动不了。现在的部门,就不怕改到自己头上?凭什么下面要办点事,要跑那么多部门去审批盖章?说厉害点,是寸权必争,是要雁过拔毛,是一种凭借权力的寄生现象。现在的这个方案,也只能说是一个相对平衡的结果。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部门,完全没有也是不行的。但中国这种体制,究竟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也还需要看。至于到基层会怎么样,现在还看不清楚。但肯定会有变化,比如原来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管局、质检总局的职责,以及工商总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这一块,划出来归新建的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实际上就是由他来负总责。由此必然会带来下面一系列工作及其机构的变动,怎么变,得再往下看。比如铁道部,变为铁路局和中国铁路总公司了,名义上政企分开了,但究竟会怎么运作,现在也还说不清。可以不说,留待观察吧。
作者:飞鸟冰河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制是为了调整政府机构中权力架构的冲突和推诿,明确相关的权责范围,例如铁道部的取消,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近乎独立的政企不分家的帝国对其他相关部门的压制,交通部、安监总局的责任明确了一些。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一个重新分蛋糕的过程,别的不说,单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合并,让这两个原本冲突不算大的机构强强联合,有了与文化部更多叫板的本钱,无论是热钱横流的影视行业还是睡着挣钱的游戏行业,他们现在都可以伸手了。我的意见是:官老爷的心态不变,怎么调整堂上的椅子并无大用,他们坐好了之后第一件事情还是让堂下的草民跪下舔脚先,少了几只脚真有那么重要么?„„补:刚刚看到盛光祖对改革的表态:不裁员,涨票价。我们好不容易养肥了一波狼,这次他们换了一波瘦的上来。。。。。。谁吃多了要改革来着?就这么改么?
作者:任可
感觉 @周晓农老大写得内容没错,但对回答题主提出的问题来说,基本上是跑偏了。。作为混过几年政府的,我所了解的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从上到下其实一直很明确:
第一点:“裁撤并改”不合时宜的部门
第二点(主要目的):减少部门壁垒,减少政府权限,提高行政效率
第二点引申的远期目标就是从“大政府”到“小政府”的缓慢转变(的手段之
一)。
至于周大提出的两点,跟大部制改革基本不相关,解决也另有方案:
资金分配权问题有没有大部制都一样,解决的手段是已经大部分完成的“收支两条线”,以及所有预算和支付统一通过本级财政,不经过部门等办法。
“权力集中”是大部制改革中要注意的连带问题,而不是目的,其实正相反的是,为了解决权力集中,中央到地方不间断的在推行“权力下放”、“去行政化”等,只不过这是个渐进工作,没大部制改革那么吸引眼球,所以引不起关注。
回来分头说说上面那两点目的:
【第一点:“裁撤并改”不合时宜的部门】这个好理解,就是裁撤重组随着社会发展已经不必要,或者需要转型部门。比如98年改革合并的6个XX工业部、今年的铁道部,邮电部->信息产业部->工信部等
【第二点:减少部门壁垒,减少政府权限,提高行政效率】这点是中央想通过大部制解决的首要问题,最典型的就如 @周晓农提到的食安、食药监、质检以及工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这些工作涉及的职权和流程我也参与过一点点,可以说高度相关,但因为分处不同部门难以协调,导致效率极其低下,不仅商家怨声载道,各部门间也是争吵不休,所有人都对此不满意。 大部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把无法协调的部门并在一起,可以协调了,但是流程如何简化仍然是个大课题,解决这些流程问题的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从未停止,但进度是按年算的。大部制对解决问题是个促进,但道路还很漫长。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对老百姓来说,大部制落到地方要2年左右时间,能影响到部门办事效率还要几年,如上所述还要结合“审批制度改革”、“事权下放”、“去行政化”等多种手段才能发挥效果,百姓能体会到的变化是缓慢的,但至少会是个加速变好的过程。
P.S.1 此前呼声甚高的土地资源(国土、发改、规划、建设、交通、环境等)相关的部门改革几乎原地不动,原因不好猜测,但对土地相关的行业肯定不是什么好消息。
P.S.2 楼上某匿名用户的家乡八成是顺德,区级大部制改革的试点,目的很好但之前效果不好,因为整合起来的部门还是要分别对应到省、国家的相应部门,上述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
在节能环保上政府主管部门工作协调有什么难度?
在国家部委层面,与节能环保关系最大的三个部门分别是发改委、工信部和环保部,在节能环保领域各有分工,但也有不少交叉。
发改委有能源局、环资司、气候司、节能中心,在制定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方面职能最齐全,由发改委牵头制定《规划》也比较合适;
工信部有节能司、产业司,工业领域节能和环保问题占据最大的比重,对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较大话语权;
环保部本身除了对减排和污染治理负责以外,也负责制定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所以,《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要在这些部门之间进行协调,这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今年举行的五年一次的全国环保大会是由环保部主负责的,而这次发布的《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规划》是由发改委牵头,其中很多涉及到节能的部分是环保部的职能无法覆盖到的。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节能环保产业边界的划定。节能环保产业渗透性强,交叉面宽,产业范围划定的尺度不同,整个产业的规模就会相差很大。因此对节能环保产业范围的界定的模糊性给确定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制定产业统计体系,确定政策支持范围都带来一定难处,需要协调诸多部门。
入学难何以年年喊政府各部门协调配合很重要
“难!”“难!”“难!”每年到了八月底九月初,郑州市小学生报名入学的时候,学生、家长、学校各方无不纷纷作难:孩子到了学龄要上学,家长为了安全考虑就近入学,而学校的学位却有限。据媒体报道,今年郑州某小学只有225个学位,而通过各种渠道递到校长手里的“条子”有700多个,把校长给急哭了,怎一个难字了得!
入学难,入学难,喊了一年又一年。“难”声屡喊不绝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近些年郑州城区迅速扩大,人口不断增加,而与疯长的楼盘相对的,却是新建学校的数量增长缓慢,远远落后于适龄儿童的就学需求,随着历史欠账的日积月累,入学难问题便逐步凸显。
以郑东新区聚源路小学为例,2006年刚建校时,只有56名新生,随着附近众多楼盘的入住,目前该校已有近2000名学生,从门可罗雀到炙手可热,只用了短短6年。可以想见,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形势下,“大班额”、“借班上课”等现象自然屡见不鲜。据统计,从1995年至2011年,郑州市区新建成的519个小区,配套建设教育设施的小区仅占10%,照此趋势,郑州市小学学位供需矛盾还将愈演愈烈。
事实上,郑州市有关部门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早在2006年,也就是上文所述聚源路小学建校的那一年,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就以立法的形式通过了《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开发建设单位按照小区规模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如不兑现,小区将不能通过验收。但《条例》实施6年来,效果并不理想,上文中聚源路小学6年来的由“冷”到“热”便可见一斑。
《条例》落实起来有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开发商而言,逐利是其天性,拿出土地投入巨资建学校,大多难有这个觉悟;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如何细化政策、做好监管就更显重要。如果开发商不按要求建学校,如何处罚?通过分期开盘的方式规避建校责任,又该做何处理?如果缺乏明确的监督办法,拿不出相应的处罚依据,《条例》自然就难以落到实处。
此外,即便开发商建了小学,也往往是收费不菲的民办学校,教育部门如果将小
区内的学龄儿童一股脑地推给开发商,就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初衷;而如果要接收开发商建的学校,动辄上千万的建校费,对于教育部门来说,钱从哪里来?无论如何,义务教育更应是政府的责任,政府部门不能将建学校的义务一味推到开发商身上。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也不是单单一个教育部门就能左右的,解决入学难,首先要解决的是建校难,往深了说,亟待解决的是政策落实难、协调配合难。要想不再听取“难”声一片,还是需要政府部门编制科学规划,保证土地供应,加大财政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规划上等多方面通力配合,才有可能解决这个并不仅仅属于教育部门的大难题。
征收拆迁中区政府难以协调市规划局的障碍
王达,法学博士,在最高人民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多年,对房屋登记、征收拆迁等房地产法律具有深入研究,出版专著多部,现在广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从事法学研究,兼职为政府和开发企业提供征收拆迁法律服务。
“三改”补偿安置方案首先需要得到被拆迁人认可,容积率、建筑率、绿化率等建设规划指标掌握在市规划局,没有明确这些指标及建设方案,被拆迁人难以认可。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土地出让是规划的前置条件,净地是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这样,制订征收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时,很难取得规划部门的审批,这种互为前置条件的怪圈成为推诿扯皮的正当理由,但是,县政府和县级市政府较为容易协调规划部门变通前置条件,而区政府很难协调市规划部门变通。例如,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后,沧州某区、平顶山某区主要领导信誓旦旦提出加快征收拆迁推动城市建设发展,但是,近两年来无任何收获,究其原因——市规划、国土部门缺乏有效配合甚至障碍重重。而山东莘县的征收拆迁则别有洞天,县政府协调规划、国土变通执行法律,顺利推动了征收拆迁工作。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在取得规划部门的规划许可之前应当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城乡规划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指导意见》第四条规定,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之前甚至征收拆迁之前,可以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文件。“三改”投资主体顶着巨大资金的压力、冒着规划、国土、建设部门卡脖子风险,作为招商主体,区政府应当通过投资框架协议给其吃下定心丸——协调规划部门批复投资主体提供的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即审查文件。市政府应当充分认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协调国土、规划部门在“三改”中破除壁垒、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充当城市建设发展的推手。
作者:匿名用户
我的家乡就是全国首先试行大部制的地方,一个区。作为一届庶民,对于大部制是如此看待的:把功能类别相似的部门合并;另外就是把涉及民生的部门合并在一块,设一个民政服务中心,比如离婚、结婚、房产过户等拉七杂八的事一股脑儿合在一地解决了。貌似市民的麻烦少了点。实际上,合并后的职位重叠如何解决?上设一名局长,下设多几名副局长,这样一来,局长管的事儿多了。局长可能会由区委来兼任。权力貌似大了。等现任的副局长退了,估计就不会设那么多
局长了。长远来说,合并后的大部制是对政府冗杂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便利市民的体现吧。
作者:匿名用户
过了几年再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有没有人关注呢?改革,听起来很美。刚开始,说是要成立食药局,于是就从工商分流了一部分人及食品流通领域的许可监管职能划拨过去。可是过了还不到几个月,又要把工商食药质监合并,成立市场管理局啦!朝令夕改犹如儿戏!这两年里面营业执照也是屡次变更,每一次都要求企业全面换照!我们小小一个乡镇也有几万企业,每次换照,这些企业都纷纷涌向各工商窗口,换一次挤一次!最近又要全面换照啦!但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现在的营业执照上还写着工商局的名字呢,市场局用着工商局的名字感觉萌萌哒!反什么四风呢?连块月饼都不舍得发,这种劳民伤财的事倒是不甘人后啊!这些都是台面上的事,尚且如此不堪,台面下有多少龌蹉事不为人知啊!混过体制的人就会知道,所谓调动,完全是黑箱操作,最近这样频繁的人事调动,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收获颇丰喜不自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