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摘要: 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多数在林业资源过度开采之后,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指标迅速下降,日益凸显出很多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多采取了资源高消费、追求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1]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 月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的主要任务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黑龙江省是全国的林业资源大省,多年来在为国家贡献大量木材的同时,森林资源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实现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对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伊春
1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
1.1 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5 位,森林蓄积量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扎伊尔、印尼之后,列第7 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0.128hm2,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21.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9.048m3,为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2.5%;森林覆盖率为16.5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世界平均为25%)。我国专家学者估计,这种情况在长期内很难改变,未来森林面积只能达到2.522 亿hm2,即森林覆盖率达到26.3%(蓄积量达211.37 亿m3),接近现在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在人均森林资源占有值上仍相当于现有世界水平的40%以下。[2]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均,西部地区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全国。以青海省为例,她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但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35%,西部的其他省份如新疆、宁夏、甘肃的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0.79%、1.54%、4.33%;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6 省区森林面积就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1.27%;南方10 省(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38.22%。这是导致生态环境未能得到改善的一个原因。另外,在现有林木资源中,商品林比重较大,生态林、防护林较少。[3]
天然林破坏严重,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片面长期以来,我们对森林资源的功能、价值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其征税功能和承载功能,以及能够在市场上反映这些功能的直接价值——经济价值,而忽视那些不能直接在市场上体现的功能和价值。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林业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林业部门实际上执行了一条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对森林资源造成了过度采伐破坏,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森林资源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以及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多种生态价值功能。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决定了它的多价值,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其生态价值为代价,单一追求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
1.2 伊春林业资源发展现状
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 个,其中林业资源型城市21 个,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18%。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共有资源型城市14 个,林业资源型城市9 个,其中伊春市最具有代表性。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属于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红松故乡”、“祖国林都”之称。截至2009 年,全市共有林地面积318. 7 万公顷,覆被率为83. 4%,活立木总蓄积
2. 496 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全国惟一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和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其森林类型是以阔叶及混交为主,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杨、椴、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林业施业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与加工、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
1.3 伊春林业资源发展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1.3.1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基础薄弱
伊春市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林木资源,多年以来一直以木材采运行业为主体,各种加工产业也绝大多数依托于木材生存。2010 年,伊春市林业工业产品产值占黑龙江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 56%,木材采运和林产工业产值仍居全市各类工业的首位,森工企业职工总人数为111811 人。随着可以采伐的林木资源的锐减,木材采运的规模将进一步缩减,林产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1.3.2城市转型资金紧张
伊春市地处偏远山区,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国境线对面是经济欠发达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市场范围小、信息不流畅、经济流量少等特点。伊春市的国有企业大多是依靠主导资源,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划拨,改革开放后,企业的主要外部资金逐渐转变为依靠银行。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发展,除这一渠道外,其余能力非常有限。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重育轻伐保护措施的实施,导致伊春市财力薄弱,资金紧缺,使经济转型面临很多困难。
1.3.3人才资源匮乏
制约伊春市转型和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才资源的匮乏。1. 教育基础薄弱。由于伊春市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导致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难培养出高层次人才,满足不了城市发展及城市转型的人才需求。2. 职工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大多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单一,职工的文化层次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伊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伊春市的交通及信息相对落后、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工作条件较为恶劣以及工资、福利待遇偏低,这些条件很难对高层次人才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导致人才外流的现象严重。
3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发展生态经济林
所谓生态经济树种是指“对特定的立地条件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并能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树种”。用生态学原理选用生态经济树种和栽培模式并实施无公害或有机栽培的经济林,就是生态经济林。选用好的生态经济树种营造生态经济林,可以保护、改善生态条件,从而达到经济林产品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浙江省是全国经济林生产效益最高的省份,该省在营造生态经济林的时候,选用了经济价值较高的杨梅、山核桃、山茱萸、香榧等树种,收到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林栽培模式有纯林、混交林、立体经营和散生庭院式栽培。[4]
3.2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我国的非公有制林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林业发展正处于向森林多目标利用阶段过渡的时期,使得我国非公有制林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非公有制林业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条件。
3.2.1 荒山荒地造林绿化
在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林和非公有制林业,注重推广林业标准化以及重视人工林的地位等方面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科学的探讨。
3.2.2 国内林业资源形式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国内木材需求量大,而且木材需求规模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而快速发展,而国内木材供给却严重短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木材供需缺口,从而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2.3 人力资源
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由此可见,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生产要素条件和市场条件是充分的,只要国家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等措施到位,使非公有制林业主体合理的林业投资回报预期能变为现实,必将极大地调动我国广大农民和其他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3.2.4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人才是实现伊春市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转型的关键,因此应充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1. 加强对管理、法律、外语、金融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2. 加强对下岗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其个人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使下岗工人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实现下岗再就业,并鼓励自主创业。3. 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对引进的高级人才,在职务、工资、住房、工作环境、亲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并对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
3.3 推广林业标准化[5]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从1998 年起,全区实施竹业产业化战略,建立林业标准化体系,推出林产品品牌、培育林产品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实施林业标准化,该区不仅在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长防林国债造林等项目中,能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也在发挥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高了林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不仅解决了林产品“卖难”的问题,也提高了林产品价值,增加了山区农民收入,发挥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3.4 发展人工林
充分认识和全面发挥人工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人工林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商品和服务,不仅提供原木、薪材和非木林产品(如饲料、养蜂、食用油、单宁、软木塞、橡胶、食物等)等有形产品,而且还能提供保护功能、环境服务(如固碳、排盐、生物多样性)、游憩(渔、猎、徒步旅行)、控制土壤侵蚀、恢复退化土地的生态等无形服务。[6]通过大力发展和构建人工林,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森林面积,还可以收到森林的多种效益,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值得大力提倡并积极推广。[7]
4.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8]
在可持续发展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新时期的林业发展必须协调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今后的中国,随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人与自然长久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性事业,她体现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有学者提出,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定位于准公共物品提供,林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主体应定位于政府公共建设,同时依靠全社会力量,在中央政府直接拨款、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团体投资等多方面争取林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的资金,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曲春宁.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林业,2004,(5A).
[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R].
[3]王莹.杨树旺.我国林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4,(4).
[4]向艳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构想[J].四川林勘设计,2003,(1).
[5]杨昭.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对外经贸,哈尔滨 1002 - 2880
[6]王洪峰. 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林业科学,153100,
[7]程晓建,黎章矩,戴文圣等.生态经济林与可持续发展.浙江林业科技,2003,23(5):79~82
[8]刘晓斌,刘淑娟.林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主体定位及财政困境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3,(23).
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
摘要: 目前我国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多数在林业资源过度开采之后,经济社会等各项发展指标迅速下降,日益凸显出很多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过程中,大多采取了资源高消费、追求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1]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3年6 月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的主要任务是“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黑龙江省是全国的林业资源大省,多年来在为国家贡献大量木材的同时,森林资源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因此,如何实现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对林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林业资源 可持续发展 伊春
1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
1.1 森林覆盖率低,人均占有量小。
我国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第5 位,森林蓄积量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扎伊尔、印尼之后,列第7 位。但是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为0.128hm2,是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21.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9.048m3,为世界人均占有水平的12.5%;森林覆盖率为16.55%,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世界平均为25%)。我国专家学者估计,这种情况在长期内很难改变,未来森林面积只能达到2.522 亿hm2,即森林覆盖率达到26.3%(蓄积量达211.37 亿m3),接近现在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在人均森林资源占有值上仍相当于现有世界水平的40%以下。[2]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均,西部地区在整体上远远落后于全国。以青海省为例,她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但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0.35%,西部的其他省份如新疆、宁夏、甘肃的森林覆盖率分别只有0.79%、1.54%、4.33%;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6 省区森林面积就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1.27%;南方10 省(区)平均森林覆盖率为38.22%。这是导致生态环境未能得到改善的一个原因。另外,在现有林木资源中,商品林比重较大,生态林、防护林较少。[3]
天然林破坏严重,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片面长期以来,我们对森林资源的功能、价值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其征税功能和承载功能,以及能够在市场上反映这些功能的直接价值——经济价值,而忽视那些不能直接在市场上体现的功能和价值。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林业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林业部门实际上执行了一条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经营方针,对森林资源造成了过度采伐破坏,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森林资源具有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空气、降低噪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以及提供旅游休闲场所等多种生态价值功能。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决定了它的多价值,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经济发展初期以牺牲其生态价值为代价,单一追求林业资源的经济价值。
1.2 伊春林业资源发展现状
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 个,其中林业资源型城市21 个,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18%。黑龙江省是我国的资源大省,共有资源型城市14 个,林业资源型城市9 个,其中伊春市最具有代表性。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属于全国重点国有林区,素有“红松故乡”、“祖国林都”之称。截至2009 年,全市共有林地面积318. 7 万公顷,覆被率为83. 4%,活立木总蓄积
2. 496 亿立方米,为中国最大的森林城市,全国惟一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和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其森林类型是以阔叶及混交为主,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冷杉、兴安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杨、椴、桦、榆等,藤条灌木遍布林业施业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特色种养与加工、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木材精深加工等接续替代产业。
1.3 伊春林业资源发展利用过程中的问题
1.3.1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基础薄弱
伊春市的经济发展高度依赖于林木资源,多年以来一直以木材采运行业为主体,各种加工产业也绝大多数依托于木材生存。2010 年,伊春市林业工业产品产值占黑龙江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 56%,木材采运和林产工业产值仍居全市各类工业的首位,森工企业职工总人数为111811 人。随着可以采伐的林木资源的锐减,木材采运的规模将进一步缩减,林产工业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1.3.2城市转型资金紧张
伊春市地处偏远山区,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国境线对面是经济欠发达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市场范围小、信息不流畅、经济流量少等特点。伊春市的国有企业大多是依靠主导资源,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划拨,改革开放后,企业的主要外部资金逐渐转变为依靠银行。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发展,除这一渠道外,其余能力非常有限。森林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重育轻伐保护措施的实施,导致伊春市财力薄弱,资金紧缺,使经济转型面临很多困难。
1.3.3人才资源匮乏
制约伊春市转型和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人才资源的匮乏。1. 教育基础薄弱。由于伊春市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导致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难培养出高层次人才,满足不了城市发展及城市转型的人才需求。2. 职工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由于大多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技能单一,职工的文化层次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伊春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3.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伊春市的交通及信息相对落后、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工作条件较为恶劣以及工资、福利待遇偏低,这些条件很难对高层次人才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导致人才外流的现象严重。
3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发展生态经济林
所谓生态经济树种是指“对特定的立地条件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长发育良好,并能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树种”。用生态学原理选用生态经济树种和栽培模式并实施无公害或有机栽培的经济林,就是生态经济林。选用好的生态经济树种营造生态经济林,可以保护、改善生态条件,从而达到经济林产品的高产、优质和高效。浙江省是全国经济林生产效益最高的省份,该省在营造生态经济林的时候,选用了经济价值较高的杨梅、山核桃、山茱萸、香榧等树种,收到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林栽培模式有纯林、混交林、立体经营和散生庭院式栽培。[4]
3.2 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我国的非公有制林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林业发展正处于向森林多目标利用阶段过渡的时期,使得我国非公有制林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非公有制林业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条件。
3.2.1 荒山荒地造林绿化
在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林和非公有制林业,注重推广林业标准化以及重视人工林的地位等方面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科学的探讨。
3.2.2 国内林业资源形式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阶段,国内木材需求量大,而且木材需求规模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而快速发展,而国内木材供给却严重短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木材供需缺口,从而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2.3 人力资源
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由此可见,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生产要素条件和市场条件是充分的,只要国家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等措施到位,使非公有制林业主体合理的林业投资回报预期能变为现实,必将极大地调动我国广大农民和其他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3.2.4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人才是实现伊春市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转型的关键,因此应充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1. 加强对管理、法律、外语、金融等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培养,加大教育投入,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2. 加强对下岗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其个人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使下岗工人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实现下岗再就业,并鼓励自主创业。3. 营造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对引进的高级人才,在职务、工资、住房、工作环境、亲属就业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并对有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
3.3 推广林业标准化[5]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从1998 年起,全区实施竹业产业化战略,建立林业标准化体系,推出林产品品牌、培育林产品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实施林业标准化,该区不仅在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长防林国债造林等项目中,能够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也在发挥了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高了林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不仅解决了林产品“卖难”的问题,也提高了林产品价值,增加了山区农民收入,发挥了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
3.4 发展人工林
充分认识和全面发挥人工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人工林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商品和服务,不仅提供原木、薪材和非木林产品(如饲料、养蜂、食用油、单宁、软木塞、橡胶、食物等)等有形产品,而且还能提供保护功能、环境服务(如固碳、排盐、生物多样性)、游憩(渔、猎、徒步旅行)、控制土壤侵蚀、恢复退化土地的生态等无形服务。[6]通过大力发展和构建人工林,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森林面积,还可以收到森林的多种效益,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值得大力提倡并积极推广。[7]
4.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8]
在可持续发展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新时期的林业发展必须协调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今后的中国,随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人与自然长久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人的发展才能获得永续的发展空间。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性事业,她体现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有学者提出,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定位于准公共物品提供,林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主体应定位于政府公共建设,同时依靠全社会力量,在中央政府直接拨款、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和集体、个人以及社会团体投资等多方面争取林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的资金,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曲春宁.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 中国林业,2004,(5A).
[2]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R].
[3]王莹.杨树旺.我国林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保产业,2004,(4).
[4]向艳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及其构想[J].四川林勘设计,2003,(1).
[5]杨昭.林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对外经贸,哈尔滨 1002 - 2880
[6]王洪峰. 我国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林业科学,153100,
[7]程晓建,黎章矩,戴文圣等.生态经济林与可持续发展.浙江林业科技,2003,23(5):79~82
[8]刘晓斌,刘淑娟.林业可持续发展投资主体定位及财政困境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