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建立本公司的内部审核程序,定期实施审核,验证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保持、实施和改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内审的管理,任命审核组长及内审员;批准内审计划、审核报告。
3.2 审核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内审,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验证。
3.3 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按计划接受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负责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内审计划
4.1.1 公司每年对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部门及过程至少进行一次例行性审核,两次内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一般在第三方审核前两个月内安排内部审核。
4.1.2 公司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对体系进行追加审核:
a. 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b. 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用户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c. 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4.2 审核准备
4.2.1 管理者代表指定内审员于内审前一周编制《内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提前一周下发到受审部门,受审部门接到通知后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4.2.2 审核组由二人以上组成(包括二人)。组员由具有内审员资格的人组成,并根据计划适当分工,编写《内审检查表》,由组长汇总、协调。内审员不得审核本部门。
4.2.3 需要时审核组收集并审阅受审部门的文件和内审所依据的文件(如标准、质量 手册、技术文件、管理文件等)。
4.3 内审实施
4.3.1 首次会议:由内审组长主持,由公司总经理、受审部门主管、审核组成员参加,主要向受审方介绍审核组成员、审核的范围目的依据、审核的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末次会议的时间等。首次会议要签到。
4.3.2 现场审核:内审员根据《内审检查表》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检查现场、收集
证据,对受审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审核,将体系运行结果详细记录在检查表中。
4.3.3 组内会议:现场审核后审核组长召开组内会议,综合分析检查结果,确认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
4.3.4 末次会议:审核组长主持,公司总经理、内审组成员及受审部门主管参加。重申审核目的、范围、依据,说明审核过程,宣读《不合格报告》,经受审核部门主管确认。评价体系运行情况,提出完成纠正措施要求及日期。末次会议要签到。
4.4 审核报告
4.4.1 现场审核后一周内,审核组长编制《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批准。
4.4.2 审核报告内容
a. 审核日期、目的、范围、依据。
b. 内审员、受审部门主要参加人员。
c. 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分析、不合格数量、严重程度及纠正要求。
d. 审核综述。
4.4.3 审核报告的发放范围:总经理、管代、受审核部门。
4.5 纠正措施要求
4.5.1 受审核部门收到《不合格报告》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计划,经内审员确认、管代批准后实施,受审核部门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对短期内不能完成纠正措施的不合格项应加以说明,报管代批准后交综合部。
4.5.2 验证:内审员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实施结果跟踪验证,对已有效改正的签字确认, 未改的继续跟踪,直到处理结束。
4.6 内审结果评价及跟踪结果由管代提交管理评审。所有记录由综合部收集、归档。
5. 相关程序文件
5.1 《记录控制程序》
6. 质量记录
6.1 《内审计划》
6.2 《内审检查表》
6.3 《不合格报告》
6.4 《审核报告》
1. 目的 建立本公司的内部审核程序,定期实施审核,验证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保持、实施和改进。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活动。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内审的管理,任命审核组长及内审员;批准内审计划、审核报告。
3.2 审核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内审,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其有效性进行验证。
3.3 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按计划接受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负责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内审计划
4.1.1 公司每年对现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部门及过程至少进行一次例行性审核,两次内审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一般在第三方审核前两个月内安排内部审核。
4.1.2 公司出现以下特殊情况时,应对体系进行追加审核:
a. 组织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
b. 出现重大质量事故,或用户对某一环节连续投诉;
c. 在接受第二、第三方审核之前。
4.2 审核准备
4.2.1 管理者代表指定内审员于内审前一周编制《内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提前一周下发到受审部门,受审部门接到通知后做好各方面准备工作。
4.2.2 审核组由二人以上组成(包括二人)。组员由具有内审员资格的人组成,并根据计划适当分工,编写《内审检查表》,由组长汇总、协调。内审员不得审核本部门。
4.2.3 需要时审核组收集并审阅受审部门的文件和内审所依据的文件(如标准、质量 手册、技术文件、管理文件等)。
4.3 内审实施
4.3.1 首次会议:由内审组长主持,由公司总经理、受审部门主管、审核组成员参加,主要向受审方介绍审核组成员、审核的范围目的依据、审核的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末次会议的时间等。首次会议要签到。
4.3.2 现场审核:内审员根据《内审检查表》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检查现场、收集
证据,对受审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审核,将体系运行结果详细记录在检查表中。
4.3.3 组内会议:现场审核后审核组长召开组内会议,综合分析检查结果,确认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
4.3.4 末次会议:审核组长主持,公司总经理、内审组成员及受审部门主管参加。重申审核目的、范围、依据,说明审核过程,宣读《不合格报告》,经受审核部门主管确认。评价体系运行情况,提出完成纠正措施要求及日期。末次会议要签到。
4.4 审核报告
4.4.1 现场审核后一周内,审核组长编制《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批准。
4.4.2 审核报告内容
a. 审核日期、目的、范围、依据。
b. 内审员、受审部门主要参加人员。
c. 不合格项分布情况分析、不合格数量、严重程度及纠正要求。
d. 审核综述。
4.4.3 审核报告的发放范围:总经理、管代、受审核部门。
4.5 纠正措施要求
4.5.1 受审核部门收到《不合格报告》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纠正措施计划,经内审员确认、管代批准后实施,受审核部门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对短期内不能完成纠正措施的不合格项应加以说明,报管代批准后交综合部。
4.5.2 验证:内审员负责对纠正措施的实施结果跟踪验证,对已有效改正的签字确认, 未改的继续跟踪,直到处理结束。
4.6 内审结果评价及跟踪结果由管代提交管理评审。所有记录由综合部收集、归档。
5. 相关程序文件
5.1 《记录控制程序》
6. 质量记录
6.1 《内审计划》
6.2 《内审检查表》
6.3 《不合格报告》
6.4 《审核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