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直面非典—浅析中国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
政治与历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8-3 顾益侨
08070085
直面非典—浅析中国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
【摘 要】非典事件毫无疑问不是一场阵痛,它不但拷问着一个城市的承受力,一个民族的承受力,更成了考验中国政府的一块试金石。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传播能力,真实、准确、及时地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这正是现代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增强社会回应力,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政府,给民众更多信心;民众,给政府更多信任。一个开放自信、坦诚务实、勇于负责的政府形象,此乃人民之福、国家之幸矣。
【关键字】非典、传播、政府、危机
2003年春, 新一届中国政府领导班子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就面临21世纪第一场全球性传染疾病SARS(非典) 的严峻考验。世界卫生组织和外国媒体的不满,民众对真实信息的强烈呼吁,谣言的四处散布,使得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一下子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令人欣慰的是,非典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SARS 中受到重创的中国部分行业又焕发了生机。在此期间,在政府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政府的危机传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1998年洪水考验上一届政府不同的是,抗击SARS 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因此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也是可圈可点的,下面对政府在危机传播过程中的弊端和经验教训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弊端
(一) 信息传播渠道不畅
我国自1989年9月1日起颁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疫情公布制度始终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对冠状病毒变异所产生的新病毒认识不足,以及一贯的做法使人们对这一传染病丧失了警惕,最终造成了疫情的大面积扩散传播。因此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根据“某些指示”进行错误的信息处理,必然会对舆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最终使得我国政府在前非典时期基本丧失了对议题设置的主动权,错过了在潜伏期进行危机管理的最佳时期,之后政府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 地方政府官员工作不力
也许过去的成功使我们过于疏忽和麻痹,但“成功的菜谱往往是危机的毒方。”早在2003年2月份,中国卫生部已经接到了广东报告,民间各种小道消息也在流传,然而官员们还在静默和观望,等待指示。而在2003年4月3日,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还若无其事地讲:“在中国工作、生活、旅游都是安全的!"" 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这一
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的行为惯性最终使一场医学意义上的病毒感染风波,演变成考验当今政府工作能力的公共管理大危机。
(三) 早期防治措施不当
由于上述的两大原因,使得非典疫情的防治工作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在粤港的疫情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却还是有不少发烧的、咳嗽的被感染病人离开港粤,成为输入外地的新的传染源。个别医生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病原体的情况下,就向外界宣布:“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以致将医治方向导入了误区。医院内隔离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大规模的院内感染,医护人员成了感染的高危人群。疫情肆虐,人人自危。
二、经验教训
2003年4月20日后,政府认识到了在危机传播管理方面的不足并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掀起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的战役,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危机管理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强烈的时间观念
突发性危机事件爆发后,政府紧急采取果断措施隔离危机,加强了对危机传播的管理力度:分清主次,有重点地采取行动、“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力求在损害扩大前控制住危机,充分说明了时间的重要性。新一届政府在这一事件上表现出了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魄力:7天7夜,建起一座各项设施达到国际水平的传染病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20天,出台一部传染病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等,正是这奇迹般的速度遏制了非典猖獗的脚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 建立双向透明的传播机制
在危机当头的紧急时刻,政府部门作为领导者如果不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就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放大,这不仅掩盖了疫情,还会使外界对政府的信誉和形象产生怀疑。另外,公共信息和政务的公开、透明,也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国家政治事务的基本权利,是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手段。“公关之父”艾维·李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说真话”的主张,认为“公众必须被告知”,公众有知情权。国家卫生部于03年4月21日以来每天下午四点用电视直播方式向社会公布非典疫情的最新统计数字, 这些数据之准确,发布之及时,三个多月来,世人有目共睹。媒体也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如电视的强势冲击、网站的集中发布等,还采取了各种评论方式,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与的热情,对全民直面危机,共渡难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的公开给了政府巨大的公信力,这一行为,一方面把谣言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尊重民众的知情权,重拾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 四大措施取得成效
为了防治非典,中国政府以对人民健康和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果断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加强防治非典的组织领导。二是把非典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全力进行医疗救治。四是加强科研攻关工作。事实证明这四大措施是正确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四) 群防群控,团结协作
良好的搭档和团队是化解危机的船甲板。非典的袭击“无孔不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疫苗或有效治疗药物出现之前,所有部门的努力工作都会被个人的无效性的行为抵消。所以,非典防治本质上是一场“人民战争”。疫情当前,中国和世界携手,中央和地方携手,地方和军队携手,部门与部门之间携手,一个个竖的、横的协作网络迅速建立起来,终于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屏障,使我们得以有效反击并逐步走向胜利。
(五) 认识实际,不断创新
对付SARS 这种新病毒,我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作出有效的回应,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抗击“非典”。而一旦建立了这样高度有效的“学习型”抗非典机制,并进而再造了“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社会”,这无论是对当前的抗击非典工作,还是对未来中国的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来说,都将大有裨益。
一个进步的社会需要有一个进步的政府进步的政府就必须顾及自身的信誉与公信力,尊重民意、顺应民意,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政府进行公共关系形象建设的关键。
最后,借用别人满怀感慨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非典事件毫无疑问不是一场阵痛,它不但拷问着一个城市的承受力,一个民族的承受力,更成了考验中国政府的一块试金石。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传播能力,真实、准确、及时地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这正是现代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增强社会回应力,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政府,给民众更多信心;民众,给政府更多信任„„一个开放自信、坦诚务实、勇于负责的政府形象,此乃人民之福、国家之幸矣。”
公共关系学
直面非典—浅析中国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
政治与历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08-3 顾益侨
08070085
直面非典—浅析中国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
【摘 要】非典事件毫无疑问不是一场阵痛,它不但拷问着一个城市的承受力,一个民族的承受力,更成了考验中国政府的一块试金石。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传播能力,真实、准确、及时地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这正是现代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增强社会回应力,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政府,给民众更多信心;民众,给政府更多信任。一个开放自信、坦诚务实、勇于负责的政府形象,此乃人民之福、国家之幸矣。
【关键字】非典、传播、政府、危机
2003年春, 新一届中国政府领导班子上任还不到一个月,就面临21世纪第一场全球性传染疾病SARS(非典) 的严峻考验。世界卫生组织和外国媒体的不满,民众对真实信息的强烈呼吁,谣言的四处散布,使得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一下子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令人欣慰的是,非典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SARS 中受到重创的中国部分行业又焕发了生机。在此期间,在政府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政府的危机传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1998年洪水考验上一届政府不同的是,抗击SARS 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因此政府的危机传播管理也是可圈可点的,下面对政府在危机传播过程中的弊端和经验教训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弊端
(一) 信息传播渠道不畅
我国自1989年9月1日起颁布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疫情公布制度始终没有真正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对冠状病毒变异所产生的新病毒认识不足,以及一贯的做法使人们对这一传染病丧失了警惕,最终造成了疫情的大面积扩散传播。因此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根据“某些指示”进行错误的信息处理,必然会对舆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最终使得我国政府在前非典时期基本丧失了对议题设置的主动权,错过了在潜伏期进行危机管理的最佳时期,之后政府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 地方政府官员工作不力
也许过去的成功使我们过于疏忽和麻痹,但“成功的菜谱往往是危机的毒方。”早在2003年2月份,中国卫生部已经接到了广东报告,民间各种小道消息也在流传,然而官员们还在静默和观望,等待指示。而在2003年4月3日,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还若无其事地讲:“在中国工作、生活、旅游都是安全的!"" 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这一
不负责任的政府官员的行为惯性最终使一场医学意义上的病毒感染风波,演变成考验当今政府工作能力的公共管理大危机。
(三) 早期防治措施不当
由于上述的两大原因,使得非典疫情的防治工作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在粤港的疫情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却还是有不少发烧的、咳嗽的被感染病人离开港粤,成为输入外地的新的传染源。个别医生在还没有完全确定病原体的情况下,就向外界宣布:“非典的病原体是衣原体。”以致将医治方向导入了误区。医院内隔离措施不到位,导致发生大规模的院内感染,医护人员成了感染的高危人群。疫情肆虐,人人自危。
二、经验教训
2003年4月20日后,政府认识到了在危机传播管理方面的不足并及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掀起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的战役,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危机管理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强烈的时间观念
突发性危机事件爆发后,政府紧急采取果断措施隔离危机,加强了对危机传播的管理力度:分清主次,有重点地采取行动、“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力求在损害扩大前控制住危机,充分说明了时间的重要性。新一届政府在这一事件上表现出了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魄力:7天7夜,建起一座各项设施达到国际水平的传染病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20天,出台一部传染病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等,正是这奇迹般的速度遏制了非典猖獗的脚步,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二) 建立双向透明的传播机制
在危机当头的紧急时刻,政府部门作为领导者如果不及时公布权威信息,就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失真、放大,这不仅掩盖了疫情,还会使外界对政府的信誉和形象产生怀疑。另外,公共信息和政务的公开、透明,也是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监督国家政治事务的基本权利,是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手段。“公关之父”艾维·李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说真话”的主张,认为“公众必须被告知”,公众有知情权。国家卫生部于03年4月21日以来每天下午四点用电视直播方式向社会公布非典疫情的最新统计数字, 这些数据之准确,发布之及时,三个多月来,世人有目共睹。媒体也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如电视的强势冲击、网站的集中发布等,还采取了各种评论方式,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与的热情,对全民直面危机,共渡难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信息的公开给了政府巨大的公信力,这一行为,一方面把谣言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尊重民众的知情权,重拾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三) 四大措施取得成效
为了防治非典,中国政府以对人民健康和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果断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加强防治非典的组织领导。二是把非典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三是全力进行医疗救治。四是加强科研攻关工作。事实证明这四大措施是正确的,也是卓有成效的。
(四) 群防群控,团结协作
良好的搭档和团队是化解危机的船甲板。非典的袭击“无孔不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疫苗或有效治疗药物出现之前,所有部门的努力工作都会被个人的无效性的行为抵消。所以,非典防治本质上是一场“人民战争”。疫情当前,中国和世界携手,中央和地方携手,地方和军队携手,部门与部门之间携手,一个个竖的、横的协作网络迅速建立起来,终于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屏障,使我们得以有效反击并逐步走向胜利。
(五) 认识实际,不断创新
对付SARS 这种新病毒,我们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作出有效的回应,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抗击“非典”。而一旦建立了这样高度有效的“学习型”抗非典机制,并进而再造了“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社会”,这无论是对当前的抗击非典工作,还是对未来中国的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来说,都将大有裨益。
一个进步的社会需要有一个进步的政府进步的政府就必须顾及自身的信誉与公信力,尊重民意、顺应民意,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政府进行公共关系形象建设的关键。
最后,借用别人满怀感慨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非典事件毫无疑问不是一场阵痛,它不但拷问着一个城市的承受力,一个民族的承受力,更成了考验中国政府的一块试金石。不断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传播能力,真实、准确、及时地与公众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这正是现代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增强社会回应力,也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政府,给民众更多信心;民众,给政府更多信任„„一个开放自信、坦诚务实、勇于负责的政府形象,此乃人民之福、国家之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