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摘 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曾经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渐渐地,人们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展现于服饰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 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由于我本身是广西壮族人,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
【关键词】壮族服饰 文化 地理环境
壮族传统服饰以方言土语为界,呈现不同形态和文化内涵,刺绣与壮锦是其主要的装饰手段。壮族传统服饰大量的鲜花和青蛙纹样以及鸟尾、鸟冒饰等折射了壮族的自然崇拜文化。壮族服饰简单实用,美观大方的样式以及腰围、背带的发明使用是南方稻作文化的产物。壮族服饰将诞生的隆重、成长的喜悦、恋爱的陶醉、嫁娶的热烈、年老的尊贵,演绎得豁达而深刻,是人生礼俗的反映。壮族传统服饰色调朴素、式样简洁、装饰精美的个性风格体现了壮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民族心理性格,更凝结了稻作民族对土地、青山、绿水、鲜花的审美取向。建设壮族文化博物馆群,收藏、展示壮族服饰文化,建设壮族文化生生态保护区,开发壮族锦绣工艺品等,让民族服饰以活态方式传承。
一、服饰简介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穿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二、工艺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印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本式样。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三、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
到唐代,男子仍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四、银饰
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 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 扶持。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
五、壮族服饰色彩语言
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
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
结语
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 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人体的媚态 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 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
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
【摘 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曾经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渐渐地,人们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展现于服饰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 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由于我本身是广西壮族人,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
【关键词】壮族服饰 文化 地理环境
壮族传统服饰以方言土语为界,呈现不同形态和文化内涵,刺绣与壮锦是其主要的装饰手段。壮族传统服饰大量的鲜花和青蛙纹样以及鸟尾、鸟冒饰等折射了壮族的自然崇拜文化。壮族服饰简单实用,美观大方的样式以及腰围、背带的发明使用是南方稻作文化的产物。壮族服饰将诞生的隆重、成长的喜悦、恋爱的陶醉、嫁娶的热烈、年老的尊贵,演绎得豁达而深刻,是人生礼俗的反映。壮族传统服饰色调朴素、式样简洁、装饰精美的个性风格体现了壮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民族心理性格,更凝结了稻作民族对土地、青山、绿水、鲜花的审美取向。建设壮族文化博物馆群,收藏、展示壮族服饰文化,建设壮族文化生生态保护区,开发壮族锦绣工艺品等,让民族服饰以活态方式传承。
一、服饰简介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穿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二、工艺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印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本式样。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三、头饰
壮族男女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有不同的发型。从广西花山崖画上可见早期壮人男子是剪短头发的。崖画上有少量男子头上插有两支迎风舞动的羽翎。画上有为数不多的少女留长辫。
到唐代,男子仍断发,女子挽髻垂于后,用三、四寸的竹条斜贯其中。宋代壮族地区流行椎髻。清代曾强迫小镇及读书做官的人留长辫子。但乡村男子依然剪断头发,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后,各地妇女的发饰仍保持一定特色。老年妇女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把顶心长发翻到前额,用白布扎好,插上银梳。女孩子的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这些发型,显然是古代披发的遗风。
四、银饰
壮族妇女有佩金戴银的习俗。妇女的主要饰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等。 银镯式样丰富,有的打成一指多宽的薄片,上面有藤蔓或花卉作装饰;有的打成藤条,上有小枝缠绕、新叶 扶持。镯子的式样繁多,其特点是精致小巧,其形态和花纹多取自壮乡的自然景物,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姑娘们的手镯不仅是装饰品,而且还是爱情的象征。在青黑色的镶边衣服上,配上各种形态的银饰,在黑底的衬托下,银光闪闪,格外明亮。
五、壮族服饰色彩语言
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
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
结语
壮族先民的服饰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促使服饰增添了时 代的色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持色和地方色彩的服饰。人体的媚态 与自然景物的美融为一体,俊秀中透出一种艺术的光泽。类似的装饰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壮寨还可见,而居住 在城镇周围或者交通沿线的壮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式样完全汉化,且追求的都是现代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