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诱导 开拓思维

启发诱导 开拓思维

摘要:创新思维是指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

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要解决

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方式加以解决,它

要求重新组织知识观念,以便产生具有创建性的新颖、独特的结果。

关键词:创新思维;学生;数学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思维活动中最有

价值和最积极的形式,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

新技术的有效手段。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现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如何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抓住关键,激发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核心,也是创新的前提。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

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

我们的数学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

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应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

心,产生求知欲,逐步养成勤动脑、肯钻研的良好习惯。这样即可

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是这样的:课堂授课结束后,我

把学生带到一株大树下,拿出皮尺,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量一量

树木的齐胸周长,把结果记下来,然后计算树干的直径,学生都能

根据公式(c=πd) 计算出树干的直径d=c/π,然后又启发学生联想:

木匠师傅在不带皮尺的情况下,测量树干直径的方法,启发学生讲

出道理。并一再强调发表意见要大胆,不要怕说错。学生面对树干

比比划划,有的学看大人的样子用手掐量,趁同学思维最积极,最

活跃的时候,我告诉学生:“木匠先用手量出树干的周长,然后除

以圆周率,为了口算方便起见,圆周率的值通常取’3’就可以知

道树木直径大概是多少。”从而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巩固了圆

周长的有关知识。

又如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从本质上即概念的

内涵上透彻地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课上有意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体味。我先请3名女生4名男生分别站在讲桌两侧,

然后边提问边板书。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4=3/4;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为几比几? ”3:4;

“这个比的值是多少”3:4=3÷4=3/4。

板书完毕,启发学生思考“3:4”和“3÷4”和“3/4”

这三者之间本质上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归纳成表。学生在现实情

境中产生深刻的感受,经过自己头脑的思维、加工,悟出真谛。使

学生领会到:比,分数和除法在本质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

上述3个概念问题切不可割裂开来,去孤立地分析。为以后综合性

题目奠定基础。

再比如,一次“比例尺”教学课,我拿给学生一张《中华人民共

和国地图》,把图中的比例尺遮起来,然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诱导学生思考“张华家住北京,他父亲在上海工作多年,全家都知

道到上海相距1050千米,可是今年张华的父亲调到了广州,北京

到广州有多远呢? 张华去请张老师,老师拿出尺和一幅地图,请全

体同学参谋,想一想,在不知道比例尺的情况下,怎么回答张华的

问题呢? ”同学们思想很快进入了情境,大家情绪都很高,纷纷要

求:“让我试一试! ”我请3名同学代表上台,边量边向大家报告数

据:“北京——上海3.5厘米,北京——广州6厘米。”“怎样算呢?

要是知道比例尺就好了。”有人脱口而出。三名代表就想看图上的

比例尺。这样老师将图按住:“大家再动脑筋,想想已知条件和量

的数据_______”一连串的动作、对话都牵动着每个同学的思绪。

看得出他们展开了联想的翅膀,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一会就有人算

出了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三千万分之一,“你是怎样想的呢? ”北京

到上海,图上3.5厘米,实际1050千米,比例尺就有了,算出比

例尺,小参谋们刷刷地动起笔来,很快求出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

为1800千米。问题解决了,我笑着对大家说:“我代表张华谢谢你

们! ”每个同学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神色,这是成功的喜悦。

二 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 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

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

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

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

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 一题就可解一类题,

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

逆向、系统等多层次、 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

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

生 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 联系熟知的事物,开拓思维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有许多和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单纯的、孤立的感性认识,不能自觉地和

学过的有关数学的概念联系起来。思维过程也比较简单。所以我在

教学中很注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诱导学生运用原理去认识、去解

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并帮

助学生完成由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更高级、更概括的抽象思维过

渡和飞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掌握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一般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区

分油桶(有底有盖) 、水桶(有底无盖) 、烟筒及通风管(无底无盖) 等

几种常见物体需要铁皮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加上

联想与思考把感性知识和有关数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观察

事物、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坚持启发诱导,开拓思维,能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启发诱导 开拓思维

摘要:创新思维是指不仅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

供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要解决

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能用常规、传统的方式加以解决,它

要求重新组织知识观念,以便产生具有创建性的新颖、独特的结果。

关键词:创新思维;学生;数学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思维活动中最有

价值和最积极的形式,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获取新知识、

新技术的有效手段。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现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探讨一下如何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 抓住关键,激发想象

想象是思维的核心,也是创新的前提。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

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

我们的数学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

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应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

心,产生求知欲,逐步养成勤动脑、肯钻研的良好习惯。这样即可

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是这样的:课堂授课结束后,我

把学生带到一株大树下,拿出皮尺,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量一量

树木的齐胸周长,把结果记下来,然后计算树干的直径,学生都能

根据公式(c=πd) 计算出树干的直径d=c/π,然后又启发学生联想:

木匠师傅在不带皮尺的情况下,测量树干直径的方法,启发学生讲

出道理。并一再强调发表意见要大胆,不要怕说错。学生面对树干

比比划划,有的学看大人的样子用手掐量,趁同学思维最积极,最

活跃的时候,我告诉学生:“木匠先用手量出树干的周长,然后除

以圆周率,为了口算方便起见,圆周率的值通常取’3’就可以知

道树木直径大概是多少。”从而使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巩固了圆

周长的有关知识。

又如教学“比和除法分数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从本质上即概念的

内涵上透彻地了解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课上有意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体味。我先请3名女生4名男生分别站在讲桌两侧,

然后边提问边板书。

“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3÷4=3/4;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为几比几? ”3:4;

“这个比的值是多少”3:4=3÷4=3/4。

板书完毕,启发学生思考“3:4”和“3÷4”和“3/4”

这三者之间本质上的内在联系。然后再归纳成表。学生在现实情

境中产生深刻的感受,经过自己头脑的思维、加工,悟出真谛。使

学生领会到:比,分数和除法在本质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

上述3个概念问题切不可割裂开来,去孤立地分析。为以后综合性

题目奠定基础。

再比如,一次“比例尺”教学课,我拿给学生一张《中华人民共

和国地图》,把图中的比例尺遮起来,然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诱导学生思考“张华家住北京,他父亲在上海工作多年,全家都知

道到上海相距1050千米,可是今年张华的父亲调到了广州,北京

到广州有多远呢? 张华去请张老师,老师拿出尺和一幅地图,请全

体同学参谋,想一想,在不知道比例尺的情况下,怎么回答张华的

问题呢? ”同学们思想很快进入了情境,大家情绪都很高,纷纷要

求:“让我试一试! ”我请3名同学代表上台,边量边向大家报告数

据:“北京——上海3.5厘米,北京——广州6厘米。”“怎样算呢?

要是知道比例尺就好了。”有人脱口而出。三名代表就想看图上的

比例尺。这样老师将图按住:“大家再动脑筋,想想已知条件和量

的数据_______”一连串的动作、对话都牵动着每个同学的思绪。

看得出他们展开了联想的翅膀,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一会就有人算

出了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三千万分之一,“你是怎样想的呢? ”北京

到上海,图上3.5厘米,实际1050千米,比例尺就有了,算出比

例尺,小参谋们刷刷地动起笔来,很快求出北京到广州的实际距离

为1800千米。问题解决了,我笑着对大家说:“我代表张华谢谢你

们! ”每个同学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神色,这是成功的喜悦。

二 训练主体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 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

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为此,教师应重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

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

思维模型,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

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 一题就可解一类题,

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

逆向、系统等多层次、 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

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

生 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三 联系熟知的事物,开拓思维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有许多和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但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单纯的、孤立的感性认识,不能自觉地和

学过的有关数学的概念联系起来。思维过程也比较简单。所以我在

教学中很注意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诱导学生运用原理去认识、去解

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并帮

助学生完成由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更高级、更概括的抽象思维过

渡和飞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掌握计算圆柱表面积的一般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区

分油桶(有底有盖) 、水桶(有底无盖) 、烟筒及通风管(无底无盖) 等

几种常见物体需要铁皮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加上

联想与思考把感性知识和有关数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观察

事物、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坚持启发诱导,开拓思维,能充分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

学生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必有益处。


相关文章

  • 想象力与作文
  • 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作文新思维 --新思维作文教学案例 (此文荣获县一等奖,省二等奖) 海南省陵水县中山小学 万娇珠 众所周知,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利用孩子的想象能力是学生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查看


  •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 --------"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 ...查看


  • 谈运用启发式方法,启迪思维获取真知
  • 谈运用启发式方法,启迪思维获取真知 襄阳区龙王镇长岗联办小学 罗国平 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又是一个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是进行任何教学都应贯彻的.而启发式教学是运用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坚持的.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由 ...查看


  • 启发式教学 1
  •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实行"注入式"的教学,习惯于"书云我云,人云亦云"等机械式操作,培养出的学生是墨守成规的"秀才":启发式教学法的核 ...查看


  •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
  • 中学语文研修总结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 ...查看


  • 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查看


  • 诱思探究教学
  • 让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在我校开花结果 张士贺 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熊飞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的.他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为一体,是启发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如今,这一教学理论已应用到中小学各个学科,先后两次通过国家 ...查看


  • 幼儿园教学的启发与诱导
  • 幼儿园教学的启发与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涵义为,教导同学,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 ...查看


  • 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发布者:何明华发布日期:2011-07-18 08:31:12.0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