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9)班 授课时间: 授课人:张怀新 节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三、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 1

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导语(第1自然段),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它包括背景的介绍: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还包括事件的结果:①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②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在一句话中,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结果。本导语照应标题,是全文的中心内容,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

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告别的时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到4点40分。环境:在蒙蒙细雨中。港督的表情:面色凝重。场面: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对比: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时间:6月30日晚上6时15分到7时45分。性质: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环境:雨越下越大。场面: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两组对比:①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时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场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意义:英 2

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人民正式在香港行使主权。 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时间:7月1日零点40分。场面: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最后一段是一段补充说明文字,既是历史背景的介绍,又是通过一系列数字的对比,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讽刺了殖民主义终究要失败的命运,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自豪又不无辛酸的感情。“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结尾,深化了主题,给人意味悠长的思考和回味。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

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

第2段照应第1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

第4、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总之,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

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

第7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 3

第8、9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

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第11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这是为什么?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有被征服或占领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计划——高效率、大规模的强制绝育。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育方法,十余种实施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他们大量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任谁也不愿看到。

第12、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是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

第14、15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是让人窒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解说员,“够了”。这两段文字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 4

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最后一段,描写周围的环境,与开头照应,再一次表达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果。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 5

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6

《短新闻两篇》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9)班 授课时间: 授课人:张怀新 节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三、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 1

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导语(第1自然段),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它包括背景的介绍: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还包括事件的结果:①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②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在一句话中,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结果。本导语照应标题,是全文的中心内容,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

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告别的时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到4点40分。环境:在蒙蒙细雨中。港督的表情:面色凝重。场面: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对比: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时间:6月30日晚上6时15分到7时45分。性质: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环境:雨越下越大。场面: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两组对比:①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时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场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意义:英 2

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人民正式在香港行使主权。 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时间:7月1日零点40分。场面: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最后一段是一段补充说明文字,既是历史背景的介绍,又是通过一系列数字的对比,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讽刺了殖民主义终究要失败的命运,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自豪又不无辛酸的感情。“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结尾,深化了主题,给人意味悠长的思考和回味。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

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

第2段照应第1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

第4、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

总之,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

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

第7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 3

第8、9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

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

第11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这是为什么?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有被征服或占领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计划——高效率、大规模的强制绝育。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育方法,十余种实施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他们大量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任谁也不愿看到。

第12、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是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

第14、15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是让人窒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解说员,“够了”。这两段文字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 4

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最后一段,描写周围的环境,与开头照应,再一次表达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果。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 5

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

6


相关文章

  • 新闻名词解释
  • 1. 新闻: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新闻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新闻还具有广泛性.易碎性等非基本特性.一是根据特定的报道内容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 ...查看


  • 解析新闻策划与新闻资源整合
  • 摘 要:做好新闻报道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成功的新闻策划,不管是报纸还是电视节目或者其他媒体.而成功的新闻策划必须要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以及高质量的新闻资源整合.经过策划和资源整合制作出的新闻作报道,是新闻采编人员深加工的精品,对发挥好新闻的舆论导向 ...查看


  • 新闻传播学笔记___蔡铭泽
  • 蔡铭泽<新闻传播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广泛影响 新闻传播活动自古就有,真正的新闻传播事业则是于16-17世纪,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以后产生的. 新闻传播事业的性质:新闻传播事业既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查看


  • 新闻学概论教学大纲
  • 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的性质.内容.目的.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 ...查看


  • 当代新闻写作笔记
  • 当代新闻写作笔记 第一章 新闻报道 第一节 新闻与新闻报道 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稿的三个要素:事实,报道,新近. 新闻学研究上的新闻定义:新闻是一种信息,是传达事物最新变动状况的信息. 第二节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 ...查看


  •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
  • 新闻以真实作为其职业生命,失去真实性,也就失去了新闻业的职业合法性."造假"是新闻业的顽症,新闻业有多古老,假新闻的历史就有多长.故此,打假就成为新闻业的"终身"任务.新闻公共属性的表现关乎整个社会的 ...查看


  •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 第五讲 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郭庆光 内容结构 一.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 二.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三.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四.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原则 一.导语: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 ...查看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多级命题及其理论体系
  • 新闻界正在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国内通行的新闻学理论著作和有关论文作了阐述.这些著述皆成一家之言,但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体系,似未能尽其义. ...查看


  •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及提升方法
  • 与普通的写作相比,新闻写作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而且还要充分理解新闻价值的内涵.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新闻从业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洞察力和敏感度,通过新闻事件的表象挖掘其内在的深层本质.挖掘和提升新闻价值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 ...查看


  • 新闻传播的内容--新闻的定义
  • 新闻传播的内容与新闻的定义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共同点:都反映了新闻"真"和"新"的两个基本特点 差 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