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理论
一、 关于阐释学
1、几个基本概念
A 阐释的定义?
B 阐释活动的发生?
C 阐释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传统阐释学的局限
A 阐释学的定义?
B 传统阐释学的建立者?
C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传统阐释学的核心问题?
D 发生误解的必然性?
E 传统阐释学认为如何才能避免误解?
F 传统阐释学认为如何才能重建历史?
G 传统阐释学是怎样导致逻辑上的恶性循环的?什么叫做恶性循环? H 宏观的恶性循环和微观的恶性循环?
I 传统阐释学的基本观念公式?
3、新阐释学的解决方法
(1) 海德格尔的新阐释学思想
A 人存在的历史性和解读的历史性?
B 何为同一性幻想?为什么说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C 何为解读的前结构?
D 前结构参与的解读行为为什么不会导致恶性循环?
(2)伽达默尔的新阐释学思想
A 成见是理解的前提,意味着什么?
B 为什么说时间距离在阐释上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C 文献的意义包括哪些成份?
(3)相对于传统阐释学,新阐释学有些什么积极意义?
A 从文献本位,到人本位。
B 从权威本位,到读者本位。
C 从文化专制,到文化民主。
(4) 新阐释学的基本观念公式:
A、文献意义≠作者原意
B、文献意义=在文化历史过程中不断增殖的开放性的意义系统
C、读者≠真空接受器,而是具有前结构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D、阐释≠作者与读者达到同一,而是获得一种具有时代意义和主观色彩的结论的能动过程
E、作者、权威≠上帝
二、关于接受美学
1、接受美学与新阐释学的关系
(1)处理对象的同异:古籍文献/文学作品、文学作家、其他文学现象
(2)行为主体的同异:古籍文献的解读者/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3)思想方法的同异:读者本位、文化民主
(4)定义的同异:古籍阐释的理论和方法。文学接受和解读的理论和方法。
2、罗曼.英伽顿的接受美学思想
(1)作品的艺术魅力何以产生?
A 作品阅读是怎样一个的真实的心理过程?
被动接受与主观能动的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
B 双向互动过程可能产生的三种不同结果?
其一、完全相符;其二,完全相左;其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C 魅力产生于第三种情形
文学作品的魅力产生于作品的实际描写与读者预期之间的心理张力。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又入乎读者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便产生了离心力,而情理之中又产生了向心力;所谓心理张力便是这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动态平衡。
(2)艺术魅力产生的模型分析所推导出的革命性结论是什么?
其一,作者不是艺术魅力产生的唯一源泉,读者也是艺术魅力产生的源泉之一。 其二,真正的文学阅读活动不是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观能动的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心理过程。
其三,读者并非只是文学的消费者,更是艺术魅力的生产者,创造者。
其四,作者并非文学作品的上帝,读者是决定文学作品意义和价值的更为重要的力量。
其五、在真正的艺术接受(阅读欣赏)活动中,读者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正因为此,文学艺术才对人们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3)对文学作品的实质性,作出了怎样的全新解释?
文学作品不是意义实体,而是空筐结构。
空筐结构的内部构成?未定点和空白点
未定点的定义:未定点,即存在于文本结构中的意义尚未确定的艺术元素,因其意义未定,因而是允许读者对其作出多种想象、体验和理解的关节点。
空白点的定义:空白点,即存在于文本结构中的艺术空间,即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其自由想象、体验和理解的艺术空间。
空筐结构的定义:由多种艺术空白点或艺术未定点经过多重组合而形成的,具有召唤读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地投入其中的功能的文学文本。
(4)为什么说文本≠作品?
文本的定义:文本是作者一个人的产物,是一种由许多空白点或未定点组合成的尚待读者的想象、体验、理解来填充的空筐结构。
作品定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产物,是已经被读者的想象、体验和理解填充了的空筐结构。
3、伊塞尔的接受美学思想
(1)文学接受活动和作品产生的图式
A 文本极和阅读极
B 作者极和读者极
C 文本向作品的生成转化过程
D 作者与读者在作品产生中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2)伊塞尔图式的理论价值
A 避免两种极端
B 极端客观主义的危害
C 极端主观主义的危害
(3)关于“暗含的读者”
A “暗含的读者”的定义
“暗含的读者”指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即文学文本存在着被读者解读的无限可能性。
B “暗含的读者”概念的理论意义
任何一个经典文学文本,都会有无限量的读者对其进行无数次的解读,由此可以导致经典文本的意义和价值的无限拓展和无限增殖。
4、罗伯特.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
(1)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
A 文本的历时性解读
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即文本的历时性解读。
B 文本的共时性解读
同处一个时代的不同读者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即文本的共时性解读。
C 文本意义的历时性增殖
不同时代的读者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化时尚、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带入了文本解读活动,从而对文本作出了不同的想象、体验和理解。这些解读结果的相加和融合,导致了被读文本之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增殖。
D 文本意义的共时性增殖
同一时代的读者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素养。在阅读文本时也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化时尚、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带入了文本解读活动,从而对文本作出了不同的想象、体验和理解。这些解读结果的相加和融合,导致了被读文本之意义沿着横向的社会横断面的扩展而不断增殖。
(2)重写文学史
A 文学接受史与传统文学史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盖棺论定和对盖棺论定的彻底颠覆
作品的盖棺论定和对盖棺论定的彻底颠覆
专家权威论定和对专家权威论定的彻底颠覆
B 文学接受史是怎样一种撰写体例?
历时性成章
共时性成节
5、接受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A、绝对客观主义其实是一种排斥异已的文化专制主义。
B、读者与作者在理解文本上的同一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C、理解的共时性差异和历时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它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意义。
D、正因为它们粉碎了文化专制主义,杀死了上帝,并喊出了“我们人人都是上帝”的口号,所以各种批评流派就蜂涌而生了。
5、绝对主观主义会危及文学存在的基础。
绝对的主观主义是应该避免的。本人的态度是:
文化问题上和文学问题上应该允许甚至提倡各抒己见,各出创见;但一己之见必须能够自圆其说。所有能够自圆的理解没有正误之别,但其文化价值却可以有高下之分。一种理解越具文化深度,其文化价值就越高,否则便越低。这样我们便可扬接受美学之长,避接受美学之短了。
课件1-6页,15---页。
新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理论
一、 关于阐释学
1、几个基本概念
A 阐释的定义?
B 阐释活动的发生?
C 阐释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传统阐释学的局限
A 阐释学的定义?
B 传统阐释学的建立者?
C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提出的传统阐释学的核心问题?
D 发生误解的必然性?
E 传统阐释学认为如何才能避免误解?
F 传统阐释学认为如何才能重建历史?
G 传统阐释学是怎样导致逻辑上的恶性循环的?什么叫做恶性循环? H 宏观的恶性循环和微观的恶性循环?
I 传统阐释学的基本观念公式?
3、新阐释学的解决方法
(1) 海德格尔的新阐释学思想
A 人存在的历史性和解读的历史性?
B 何为同一性幻想?为什么说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C 何为解读的前结构?
D 前结构参与的解读行为为什么不会导致恶性循环?
(2)伽达默尔的新阐释学思想
A 成见是理解的前提,意味着什么?
B 为什么说时间距离在阐释上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C 文献的意义包括哪些成份?
(3)相对于传统阐释学,新阐释学有些什么积极意义?
A 从文献本位,到人本位。
B 从权威本位,到读者本位。
C 从文化专制,到文化民主。
(4) 新阐释学的基本观念公式:
A、文献意义≠作者原意
B、文献意义=在文化历史过程中不断增殖的开放性的意义系统
C、读者≠真空接受器,而是具有前结构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
D、阐释≠作者与读者达到同一,而是获得一种具有时代意义和主观色彩的结论的能动过程
E、作者、权威≠上帝
二、关于接受美学
1、接受美学与新阐释学的关系
(1)处理对象的同异:古籍文献/文学作品、文学作家、其他文学现象
(2)行为主体的同异:古籍文献的解读者/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3)思想方法的同异:读者本位、文化民主
(4)定义的同异:古籍阐释的理论和方法。文学接受和解读的理论和方法。
2、罗曼.英伽顿的接受美学思想
(1)作品的艺术魅力何以产生?
A 作品阅读是怎样一个的真实的心理过程?
被动接受与主观能动的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
B 双向互动过程可能产生的三种不同结果?
其一、完全相符;其二,完全相左;其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C 魅力产生于第三种情形
文学作品的魅力产生于作品的实际描写与读者预期之间的心理张力。真正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是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又入乎读者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便产生了离心力,而情理之中又产生了向心力;所谓心理张力便是这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动态平衡。
(2)艺术魅力产生的模型分析所推导出的革命性结论是什么?
其一,作者不是艺术魅力产生的唯一源泉,读者也是艺术魅力产生的源泉之一。 其二,真正的文学阅读活动不是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主观能动的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心理过程。
其三,读者并非只是文学的消费者,更是艺术魅力的生产者,创造者。
其四,作者并非文学作品的上帝,读者是决定文学作品意义和价值的更为重要的力量。
其五、在真正的艺术接受(阅读欣赏)活动中,读者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成就自我,正因为此,文学艺术才对人们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3)对文学作品的实质性,作出了怎样的全新解释?
文学作品不是意义实体,而是空筐结构。
空筐结构的内部构成?未定点和空白点
未定点的定义:未定点,即存在于文本结构中的意义尚未确定的艺术元素,因其意义未定,因而是允许读者对其作出多种想象、体验和理解的关节点。
空白点的定义:空白点,即存在于文本结构中的艺术空间,即召唤读者充分发挥其自由想象、体验和理解的艺术空间。
空筐结构的定义:由多种艺术空白点或艺术未定点经过多重组合而形成的,具有召唤读者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地投入其中的功能的文学文本。
(4)为什么说文本≠作品?
文本的定义:文本是作者一个人的产物,是一种由许多空白点或未定点组合成的尚待读者的想象、体验、理解来填充的空筐结构。
作品定义: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产物,是已经被读者的想象、体验和理解填充了的空筐结构。
3、伊塞尔的接受美学思想
(1)文学接受活动和作品产生的图式
A 文本极和阅读极
B 作者极和读者极
C 文本向作品的生成转化过程
D 作者与读者在作品产生中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2)伊塞尔图式的理论价值
A 避免两种极端
B 极端客观主义的危害
C 极端主观主义的危害
(3)关于“暗含的读者”
A “暗含的读者”的定义
“暗含的读者”指一种无限的可能性,即文学文本存在着被读者解读的无限可能性。
B “暗含的读者”概念的理论意义
任何一个经典文学文本,都会有无限量的读者对其进行无数次的解读,由此可以导致经典文本的意义和价值的无限拓展和无限增殖。
4、罗伯特.尧斯的接受美学思想
(1)历时性和共时性问题
A 文本的历时性解读
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即文本的历时性解读。
B 文本的共时性解读
同处一个时代的不同读者对同一个文本的解读,即文本的共时性解读。
C 文本意义的历时性增殖
不同时代的读者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化时尚、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带入了文本解读活动,从而对文本作出了不同的想象、体验和理解。这些解读结果的相加和融合,导致了被读文本之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增殖。
D 文本意义的共时性增殖
同一时代的读者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素养。在阅读文本时也将其不同的文化观念、文化时尚、艺术理念和审美趣味,带入了文本解读活动,从而对文本作出了不同的想象、体验和理解。这些解读结果的相加和融合,导致了被读文本之意义沿着横向的社会横断面的扩展而不断增殖。
(2)重写文学史
A 文学接受史与传统文学史有什么不同?
作者的盖棺论定和对盖棺论定的彻底颠覆
作品的盖棺论定和对盖棺论定的彻底颠覆
专家权威论定和对专家权威论定的彻底颠覆
B 文学接受史是怎样一种撰写体例?
历时性成章
共时性成节
5、接受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A、绝对客观主义其实是一种排斥异已的文化专制主义。
B、读者与作者在理解文本上的同一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C、理解的共时性差异和历时性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它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意义。
D、正因为它们粉碎了文化专制主义,杀死了上帝,并喊出了“我们人人都是上帝”的口号,所以各种批评流派就蜂涌而生了。
5、绝对主观主义会危及文学存在的基础。
绝对的主观主义是应该避免的。本人的态度是:
文化问题上和文学问题上应该允许甚至提倡各抒己见,各出创见;但一己之见必须能够自圆其说。所有能够自圆的理解没有正误之别,但其文化价值却可以有高下之分。一种理解越具文化深度,其文化价值就越高,否则便越低。这样我们便可扬接受美学之长,避接受美学之短了。
课件1-6页,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