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美丽广西_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途径研究

No.42015林业经济FORESTRYECONOMICS·研究报告·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生态文明

行为养成途径研究

陈新颖1张健军2

(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南宁530008;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南宁530028)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部分意识已转化为行为动力,但生态文明行为整体表现滞后。分析了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启示,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促进公众生态文明行为提升、引导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八种途径,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美丽广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农民;心理学视角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43/j.cnki.lyjj.2015.04.021

文章编号:1673-338X(2015)04-0110-04

WaystoDevelop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ofPeasantsCivilizationunder

theBackgroundof“BeautifulGuangxi”RuralConstruction

ChenXinying1ZhangJianjun2

(1XiangsihuCollege,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530008;

2GuangxiForestryDepartment,Nanning530028)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ofChina,peasants’awareness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asenhancedobviously,andpartofconsciousnesshasbeenconvertedtobehavior,but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lagthanconsciousnessonthewhole.Thecurrentsituationofpeasants’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andthebeautifulGuangxiruralconstructionenlightenmentwereanalyzed.8waystodevelop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ofpeasants’civilizationwaspresentedbyusingthetheoryandmethodofPsychology,inordertoprovidebasisfordecisionsof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BeautifulGuangxi”ruralconstruction.KeyWords:BeautifulGuangxi;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shaping;peasants;viewsofpsychology

1引言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指引下,广西正在开

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此活动分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为期2年,目的是通过8年乃至更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全区乡村面貌发生明显的、全面的、稳定的、不可逆的根本改变。目前,活动已经推进到“美丽广西·生态乡村”阶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继而影响着广西“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进程。分析和探讨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性,构建更好的生态与人的和谐关系,营造美丽和

收稿日期:2014-12-15

谐的生态环境。针对农民生态文明行为进行研究,

将意识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行为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分析了农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在心理学视野下提出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途径,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2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启示

2.1生态文明行为落后于意识——替“美丽广西”乡

村建设划定引导重点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明显增强,但生态文明行为却表现滞后。蔡慧玲、蒋红彬(2008)对广西11个县的12个乡镇的调查显示,有7%的农民认为农药对环境没有污染,9.4%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环境有没有污染;

作者简介:陈新颖,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心理,社会心理。通讯作者:张健军,广西壮族自治

区林业厅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态建设,农村能源推广应用。

110

统计分析显示农民对环境评价较为乐观但缺乏环

保知识。2014年最新的研究表明,从2011~2013年,广西农村生活垃圾堆放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从以随意堆放为主(66.03%)转为以定点堆放为主(66.90%);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逐步以焚烧为主(58.10%~67.93%)(钟格梅等,2014)。以上结果表明,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显著增强,生态文明行为也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对农民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需大力度开展,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宣传和教育,在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上,促进知行转化,使农民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2.2行为养成受经济制约较大——给“美丽广西”乡

村建设提出引导要求总体来看,农村经济发展比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很多,农民收入在逐年增长,但收入还是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统计,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907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增长10.1%。经济上的贫困会使农民产生短期性逐利行为、减少生态保护投入,如乱砍滥伐森林、滥施农药化肥、过度放牧、选用低成本非环保农资等,这些行为将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李贵德、罗剑朝,2007)。另外,由于经济相对落后,造成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乡村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制约着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要有效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引导农村积极参与,其中,设施建设是基础,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确保建设资金投入到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

2.3仍停留在浅层次生态行为——帮“美丽广西”乡

村建设找出引导关键

环保行为是生态文明行为的一部分,李小红(2010)认为环保行为分为深层次环保行为和浅层次环保行为。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就餐时有意识地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均属于个人环保习惯,而个人的环保习惯是一种浅层次的环保行为。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等则属于公共环保行为,这些行为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行为。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生态宣传力度等原因的制约,农民的生

态文明行为基本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态行为,还

没有形成公众性、集体性的生态行为。广西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以来,许多村屯已经发挥青年协会、妇女协会等团体协会的作用,组建留守妇女志愿岗等服务清洁乡村活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全面和深入开展,关键在于农民群体的共同行动,而深层次生态行为可更有效地促进促成农民的集体性生态行为。

2.4一定程度上受生活习俗影响——为“美丽广西”

乡村建设提供引导切入点

每个地区都有长久沿袭的生活习俗,农村保留的生活习俗更为根深蒂固,如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垃圾秸杆等。罗莹、刘宏鹤(2013)认为民众习俗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民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民众固守传统致污习俗,三是民众缺乏维护公共环境的自觉。另外,农民传统的生育观念及行为阻碍生态建设的步伐,农民保守的储蓄意识和生态投入行为也制约生态建设的发展(李贵德、罗剑朝,2007)。广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农民容易养成随意泼污水扔垃圾、家畜散养、砍伐树木生火做饭的习惯,这些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俗是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道障碍,需要逐步改善。例如,广西兴安县就曾经“垃圾围村”,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这一难题的解决。这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提供了切入点,可寻找适当方法引导农民转变日常生活方式,不需等“围村”再行解决,有效促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有序开展,并保持持续效果。

总之,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制约着“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除了经济方面以外,其余现状表现都需要农民作出行为上的改变,而个人行为的改变和维持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途径干预达到。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社会、个体两个层面可有效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图1)。

3从社会层面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农民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社会环境对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层面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促使农民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优化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和维持农民生态文明行为。

111

·研究报告·

社会层面

树立理念宣传引导行为加强教育优化奖惩机制

个体层面

激发内部动机转换个人价值观调整个人理财习惯转变个人生活方式

林业经济2015年第4期

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图1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途径

3.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基本途径。理念,即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具体行为实施的基础。理念引领着行为,农民只有先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才能修正自身的生态不文明行为,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养成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自愿地保护生态环境。赵建军(2013)认为可以通过强化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实施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建立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机制和平台等方式来帮助人们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理念。3.2宣传引导生态文明行为

人的行为养成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社会环境是重要的一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有影响。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人们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而且,人们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正向宣传引导,在社会中尤其在农村选择典型和模范人物进行宣传报道,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榜样,使农民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生态文明行为。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加大力度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在农村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在农民中传播正向积极行为,有助于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3.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从理念到行为,需要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而教育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能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人们减少破坏生态的行为,促进积极的生态行为,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拿大研究者Nisbet等112

(2011)通过三个实验研究发现环境教育对自然关

系和幸福感有积极影响,环境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亲环境行为。可以建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打造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平台推进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对农民进行长期教育引导,促进农民意识到行为的转化,使农民形成一贯性的生态文明行为。3.4优化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

强化和惩罚与行为形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制定和优化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合理运用强化和惩罚可以加强农民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促使农民改变日常陋俗、树立生态民风。确立了惩罚机制,有利于规范农民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减少农民的不文明行为,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优化了奖励机制,才能在社会中传递生态文明的正能量,才能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才能强化和维持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才能动员社会的每一份力量保护和创设美丽家园。

4从个体层面引导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

心理学认为,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对自身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从个人层面出发,研究和讨论农民生态文明行为,探寻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途径,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农民动机,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4.1激发内在动机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满足人们的生理、精神等多方面需要,而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行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随着气候、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恶化,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以在生态不良的状况下,带领农民进行实时实地考察,如乱砍伐造成的荒漠、土壤污染形成的荒地,教授农村改善生态环境的适合个人操作的方式方法,从内在需要入手激发农民选择生态文明行为。4.2转换个人价值观

个人的价值观类型通常有两种,即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价值目标包括心理需要、自我认同、自身满意度、家庭和朋友关系等精神价值,外在的价值目标包括金融成功、自我形象、时尚潮流等物质价值。有研究发现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在生态行为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以外在的物质性的目标为价值的个人,更少的关注其他生物、存在更少的环境可持续行为,以内在的目标为价值

的个人,报告更多的节约行为(Kasser,2009)。所以,

应该引导农民转换个人价值追求,更多地追求精神价值,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要让农民自觉地保护生态,避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保护。可以鼓励农民发展生态经济,改变农民已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使农民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4.3调整理财习惯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着高消费、高物质,一直把获得“物质富裕”当作通向幸福和有意义生活的途径。在追求物质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正在逐年增长,但大多农民的理财方式还是以储蓄为主,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另一方面是长久以来养成的理财习惯。这种理财习惯使得农民能够或愿意在生态建设上的投入较少,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个人理财习惯,使农民在生态保护上加大投入,如选择购买可降解农用地膜、有机肥、低毒害农药等。

4.4转变个人生活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人们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因素之一。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叫“自愿简单”,即自发而行的简约生活方式。研究发现,采用“自愿简单”生活方式的人有更多的生态可持续行为产生(Kasser,2009)。有的农村婚丧嫁娶讲究排场,造成了很大鸟类等动物的生活环(上接第103页)保护蛇类、

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

3.3控制污染源,调整结构,建设生态大同

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加大对湿地水污染的防治和执法力度。对排污的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控制。在全市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水体纳污总量目标分解到地方,各水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理区域确定水体纳污总量,环保部门应根据确定的相应指标,实行水体纳污总量的有效控制,对现有的污染源必须做到限期处理和达标排放。建立市级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监测、预测、预报湿地污染和生态环境状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污染监测和预报。开展研究湿地污染生物防治工程示范,防治与减少湿地有害生物的侵入。3.4健全湿地保护机构,完善协调管理机构

湿地保护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

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帮助

农民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鼓励农民选择绿色消费,即崇尚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秸杆还田或发展沼气、选择小排量的机动车和环保农用地膜等,在各个方面发挥农民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

参考文献

蔡慧玲,蒋红彬.广西农村环境现状及影响环境评价因素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10~11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6-1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李贵德,罗剑朝.西部生态重建中农民生态行为初步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09~311

李小红.中美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罗莹,刘宏鹤.生态文明建设中民众习俗的不适应表现[J].人民论坛,2013(33):174~175

赵建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7~10

钟格梅,唐振柱,黎勇等.2011~2013年广西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监测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5):257~260

KasserT.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PersonalWell-Being,andEcologicalSustainability[J].Ecopsychology,2009,1(4):175~180NisbetEK,ZelenskiJM,MurphySA.HappinessisinourNature:ExploringNatureRelatednessasaContributortoSubjectiveWell-being[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11,12(2):303~322

(责任编辑赵铁珍)

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与开发商等,因此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对湿地保护及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协调好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从而实现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湿地合理利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片、报纸及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特别是对湿地各种功能、效益方面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赵铁珍)

113

No.42015林业经济FORESTRYECONOMICS·研究报告·

“美丽广西”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生态文明

行为养成途径研究

陈新颖1张健军2

(1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南宁530008;2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南宁530028)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部分意识已转化为行为动力,但生态文明行为整体表现滞后。分析了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启示,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促进公众生态文明行为提升、引导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八种途径,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美丽广西;生态文明;行为养成;农民;心理学视角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43/j.cnki.lyjj.2015.04.021

文章编号:1673-338X(2015)04-0110-04

WaystoDevelop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ofPeasantsCivilizationunder

theBackgroundof“BeautifulGuangxi”RuralConstruction

ChenXinying1ZhangJianjun2

(1XiangsihuCollege,Guangxi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Nanning530008;

2GuangxiForestryDepartment,Nanning530028)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ofChina,peasants’awareness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asenhancedobviously,andpartofconsciousnesshasbeenconvertedtobehavior,but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lagthanconsciousnessonthewhole.Thecurrentsituationofpeasants’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andthebeautifulGuangxiruralconstructionenlightenmentwereanalyzed.8waystodevelop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ofpeasants’civilizationwaspresentedbyusingthetheoryandmethodofPsychology,inordertoprovidebasisfordecisionsofrur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and“BeautifulGuangxi”ruralconstruction.KeyWords:BeautifulGuangxi;ecologicalcivilization;behaviorshaping;peasants;viewsofpsychology

1引言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指引下,广西正在开

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此活动分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为期2年,目的是通过8年乃至更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全区乡村面貌发生明显的、全面的、稳定的、不可逆的根本改变。目前,活动已经推进到“美丽广西·生态乡村”阶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继而影响着广西“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进程。分析和探讨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途径,有利于提高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自觉性,构建更好的生态与人的和谐关系,营造美丽和

收稿日期:2014-12-15

谐的生态环境。针对农民生态文明行为进行研究,

将意识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行为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分析了农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在心理学视野下提出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途径,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2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对“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启示

2.1生态文明行为落后于意识——替“美丽广西”乡

村建设划定引导重点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明显增强,但生态文明行为却表现滞后。蔡慧玲、蒋红彬(2008)对广西11个县的12个乡镇的调查显示,有7%的农民认为农药对环境没有污染,9.4%的农民不知道农药对环境有没有污染;

作者简介:陈新颖,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生态心理,社会心理。通讯作者:张健军,广西壮族自治

区林业厅农村能源办公室副主任,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生态建设,农村能源推广应用。

110

统计分析显示农民对环境评价较为乐观但缺乏环

保知识。2014年最新的研究表明,从2011~2013年,广西农村生活垃圾堆放方式发生了一些转变,从以随意堆放为主(66.03%)转为以定点堆放为主(66.90%);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也逐步以焚烧为主(58.10%~67.93%)(钟格梅等,2014)。以上结果表明,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已经显著增强,生态文明行为也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对农民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意识层面,需大力度开展,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宣传和教育,在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上,促进知行转化,使农民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2.2行为养成受经济制约较大——给“美丽广西”乡

村建设提出引导要求总体来看,农村经济发展比城市经济发展落后很多,农民收入在逐年增长,但收入还是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统计,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7907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4200元,增长10.1%。经济上的贫困会使农民产生短期性逐利行为、减少生态保护投入,如乱砍滥伐森林、滥施农药化肥、过度放牧、选用低成本非环保农资等,这些行为将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李贵德、罗剑朝,2007)。另外,由于经济相对落后,造成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如乡村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直接制约着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要有效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引导农村积极参与,其中,设施建设是基础,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和管理,确保建设资金投入到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

2.3仍停留在浅层次生态行为——帮“美丽广西”乡

村建设找出引导关键

环保行为是生态文明行为的一部分,李小红(2010)认为环保行为分为深层次环保行为和浅层次环保行为。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就餐时有意识地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均属于个人环保习惯,而个人的环保习惯是一种浅层次的环保行为。像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参加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等则属于公共环保行为,这些行为是一种深层次的环保行为。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投入、生态宣传力度等原因的制约,农民的生

态文明行为基本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生态行为,还

没有形成公众性、集体性的生态行为。广西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以来,许多村屯已经发挥青年协会、妇女协会等团体协会的作用,组建留守妇女志愿岗等服务清洁乡村活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全面和深入开展,关键在于农民群体的共同行动,而深层次生态行为可更有效地促进促成农民的集体性生态行为。

2.4一定程度上受生活习俗影响——为“美丽广西”

乡村建设提供引导切入点

每个地区都有长久沿袭的生活习俗,农村保留的生活习俗更为根深蒂固,如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垃圾秸杆等。罗莹、刘宏鹤(2013)认为民众习俗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民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二是民众固守传统致污习俗,三是民众缺乏维护公共环境的自觉。另外,农民传统的生育观念及行为阻碍生态建设的步伐,农民保守的储蓄意识和生态投入行为也制约生态建设的发展(李贵德、罗剑朝,2007)。广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农民容易养成随意泼污水扔垃圾、家畜散养、砍伐树木生火做饭的习惯,这些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生活习俗是农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道障碍,需要逐步改善。例如,广西兴安县就曾经“垃圾围村”,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这一难题的解决。这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提供了切入点,可寻找适当方法引导农民转变日常生活方式,不需等“围村”再行解决,有效促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有序开展,并保持持续效果。

总之,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现状不容乐观,直接制约着“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顺利开展,除了经济方面以外,其余现状表现都需要农民作出行为上的改变,而个人行为的改变和维持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途径干预达到。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社会、个体两个层面可有效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图1)。

3从社会层面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农民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社会环境对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层面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促使农民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优化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和维持农民生态文明行为。

111

·研究报告·

社会层面

树立理念宣传引导行为加强教育优化奖惩机制

个体层面

激发内部动机转换个人价值观调整个人理财习惯转变个人生活方式

林业经济2015年第4期

养成生态文明行为

图1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途径

3.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基本途径。理念,即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是具体行为实施的基础。理念引领着行为,农民只有先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才能修正自身的生态不文明行为,才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养成生态文明行为,自觉自愿地保护生态环境。赵建军(2013)认为可以通过强化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实施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建立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机制和平台等方式来帮助人们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理念。3.2宣传引导生态文明行为

人的行为养成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社会环境是重要的一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人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有影响。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人们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而且,人们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如何,有赖于榜样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正向宣传引导,在社会中尤其在农村选择典型和模范人物进行宣传报道,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榜样,使农民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生态文明行为。良好的社会文明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加大力度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在农村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在农民中传播正向积极行为,有助于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

3.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从理念到行为,需要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而教育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教育能提高人们生态文明意识,促使人们减少破坏生态的行为,促进积极的生态行为,进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加拿大研究者Nisbet等112

(2011)通过三个实验研究发现环境教育对自然关

系和幸福感有积极影响,环境教育能够有效促进亲环境行为。可以建立全方位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打造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平台推进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对农民进行长期教育引导,促进农民意识到行为的转化,使农民形成一贯性的生态文明行为。3.4优化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

强化和惩罚与行为形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制定和优化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奖惩机制,合理运用强化和惩罚可以加强农民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促使农民改变日常陋俗、树立生态民风。确立了惩罚机制,有利于规范农民的日常行为,有利于减少农民的不文明行为,有利于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优化了奖励机制,才能在社会中传递生态文明的正能量,才能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才能强化和维持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才能动员社会的每一份力量保护和创设美丽家园。

4从个体层面引导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

心理学认为,个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对自身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从个人层面出发,研究和讨论农民生态文明行为,探寻农民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途径,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农民动机,促进农民生态文明行为。4.1激发内在动机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满足人们的生理、精神等多方面需要,而需要是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力,人们必须通过一定的行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随着气候、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恶化,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可以在生态不良的状况下,带领农民进行实时实地考察,如乱砍伐造成的荒漠、土壤污染形成的荒地,教授农村改善生态环境的适合个人操作的方式方法,从内在需要入手激发农民选择生态文明行为。4.2转换个人价值观

个人的价值观类型通常有两种,即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价值目标包括心理需要、自我认同、自身满意度、家庭和朋友关系等精神价值,外在的价值目标包括金融成功、自我形象、时尚潮流等物质价值。有研究发现不同的个人价值观在生态行为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以外在的物质性的目标为价值的个人,更少的关注其他生物、存在更少的环境可持续行为,以内在的目标为价值

的个人,报告更多的节约行为(Kasser,2009)。所以,

应该引导农民转换个人价值追求,更多地追求精神价值,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也要让农民自觉地保护生态,避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保护。可以鼓励农民发展生态经济,改变农民已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既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使农民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4.3调整理财习惯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着高消费、高物质,一直把获得“物质富裕”当作通向幸福和有意义生活的途径。在追求物质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正在逐年增长,但大多农民的理财方式还是以储蓄为主,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问题,另一方面是长久以来养成的理财习惯。这种理财习惯使得农民能够或愿意在生态建设上的投入较少,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个人理财习惯,使农民在生态保护上加大投入,如选择购买可降解农用地膜、有机肥、低毒害农药等。

4.4转变个人生活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人们生态文明行为养成的因素之一。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活方式叫“自愿简单”,即自发而行的简约生活方式。研究发现,采用“自愿简单”生活方式的人有更多的生态可持续行为产生(Kasser,2009)。有的农村婚丧嫁娶讲究排场,造成了很大鸟类等动物的生活环(上接第103页)保护蛇类、

境。扩大阔叶林和浆果类植物种植面积,为鸟类生息繁衍创造条件。

3.3控制污染源,调整结构,建设生态大同

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加大对湿地水污染的防治和执法力度。对排污的种类,时间、范围、总量进行控制。在全市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水体纳污总量目标分解到地方,各水政主管部门根据管理区域确定水体纳污总量,环保部门应根据确定的相应指标,实行水体纳污总量的有效控制,对现有的污染源必须做到限期处理和达标排放。建立市级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及时监测、预测、预报湿地污染和生态环境状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污染监测和预报。开展研究湿地污染生物防治工程示范,防治与减少湿地有害生物的侵入。3.4健全湿地保护机构,完善协调管理机构

湿地保护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

的资源浪费,不利于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可以帮助

农民选择简单的生活方式,鼓励农民选择绿色消费,即崇尚简朴、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如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秸杆还田或发展沼气、选择小排量的机动车和环保农用地膜等,在各个方面发挥农民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培养农民的生态文明行为。

参考文献

蔡慧玲,蒋红彬.广西农村环境现状及影响环境评价因素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10~11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6-15.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李贵德,罗剑朝.西部生态重建中农民生态行为初步分析[J].生态经济,2007(1):209~311

李小红.中美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罗莹,刘宏鹤.生态文明建设中民众习俗的不适应表现[J].人民论坛,2013(33):174~175

赵建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1):7~10

钟格梅,唐振柱,黎勇等.2011~2013年广西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监测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4,20(5):257~260

KasserT.PsychologicalNeedSatisfaction,PersonalWell-Being,andEcologicalSustainability[J].Ecopsychology,2009,1(4):175~180NisbetEK,ZelenskiJM,MurphySA.HappinessisinourNature:ExploringNatureRelatednessasaContributortoSubjectiveWell-being[J].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2011,12(2):303~322

(责任编辑赵铁珍)

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与开发商等,因此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建立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对湿地保护及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协调好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得到正常发挥,从而实现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对湿地资源保护的有效性和湿地合理利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和观念的转变。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片、报纸及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特别是对湿地各种功能、效益方面的认识,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形成有利于湿地保护的大环境和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赵铁珍)

113


相关文章

  • 2014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实践报告
  • 2014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实践报告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实践报告范文一: 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一场旨在进一步改善全区乡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活动,正在八桂大地展开.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但是总体还不平 ...查看


  • 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案B
  • 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 案 1.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 C)位. A. 7 B. 4 C. 6 D. 5 2.提升( A)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重塑政府运动及其启示 AHP和ZOGP组合应用于公共部门人员选拔配置研究 B社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良性互动研究 CCIC公司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绩效评估研究 DM(直投)广告在我国的发展 ...查看


  •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
  • 摘 要:城市的发展影响和带动着周边村镇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农村.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起点,逐步将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是 ...查看


  • 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案
  • 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案 1.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 C)位. A. 7 B. 4 C. 6 D. 5 2.提升( A)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作 ...查看


  • 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计划
  • (最新)2014年深入开展 "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美丽校园"活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南宁建设,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 ...查看


  • 南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 南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文本) 南宁市旅游局 广西大学旅游科学研究院 广西农大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 1 - 项目名称:南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编制单位:广西大学旅游科学研究院 广西农大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资质 ...查看


  •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农村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更是要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生产力落后.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等问题.需从促 ...查看


  •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 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建设关系探析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高谋洲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文化 关系 良性互动 摘要:乡村特有的文化传统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开发特别是游客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