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灾害类型_成因及分布

第19卷 第4期               Vol. 19No. 4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9年10月         JOURNAL OF GU IL IN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Oct.  1999

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王占礼 彭珂珊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 3Ξ

摘 要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愿望的直线上升, 人类社会与自然

界的协调问题日渐突出,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次不断增加, 人类生存的优

良空间不断缩小。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 把我国的灾害类型划分为地质灾害、气象

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六大类及个小类; 的类型、成因条件、分布区域, 提出:扩大宣传, ; ,

依法制灾; 教育奠基, 培养人才; 面向世界, 关键词 灾害类型; ; 分类号  自古以来, 各种各样的灾害不。在现代社会, 由于人口的持续过度增长, 社会经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高度密集化, 以及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 各种灾害日趋严重。从国内外历史上和近代科技发展可以看出, 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变异; 二是人为影响。因而我们把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并表现为自然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把以人为影响为主因而产生且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空难、车祸、环境污染、医疗事故、犯罪等。有些研究者[1~5]还细分为自然人为灾害(由自然变异所引起但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 和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产生但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 如太阳活动峰年发生的传染病属于前者, 而城市过量取水而引起地面塌陷则属于后者。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之间是没有绝对的界限, 许多灾害的起因可能是自然的, 也可能是人为的, 或者两者同时兼有。近几年来, 国际社会对人为灾害概念的解释不断扩大, 其含义涉及到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不合理因素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多种灾害。灾害是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 对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灾害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东濒太平洋, 西部为全球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南处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 构造复杂, 地球生态环境多变, 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经济比较落后, 承灾能力低, 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 形成灾害类型多, 频度高, 强度大, 影响面宽, 损失严重, 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2]。

  为了认识的便利和防灾的有效, 人们常常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灾害分为若干类型, 不同类型

Ξ1998-11-22收稿, 1999-01-18改回。

第一作者简介:王占礼, 男, 1960年出生, 副研究员,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

3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95-04-01) 资助。

第19卷 第4期       王占礼等: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355的灾害有不同的辩识刻划指标及防治手段和对策组合[3~4]。灾害类型的划分可依据若干标准进行:(1) 按灾害致灾因子的来源分类, 可以将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2) 按承灾体分类, 可划分为人类生命致损灾害、财产致损灾害和人类环境致损灾害三大类。(3) 按灾情分类, 可把灾害分8个等级, 即微灾、轻灾、中灾、重灾、大灾、暴灾、巨灾、极灾。(4) 按致灾因子—承灾双因子分类, 分为4种类型, 即纯自然灾害、纯人文灾害、自然人文灾害、人为的自然灾害。(5) 按灾害发生的特点分类, 分为突发性灾害与缓发性灾害, 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单一灾害与复合灾害、区域灾害与全球灾害。(6) 按其发生的生态环境进行分类, 分为山地灾害、平原灾害、陆地灾害、海洋灾害、城市灾害、乡村灾害; 按危害的国民经济进行分类, 分为工业灾害、农业灾害、交通灾害。分析世界各种灾害灾种, 95%的灾种我国都有[3~5], 笔者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情况, 将我国的灾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6大类, 41个小类, 详见表1。

表1 我国灾害主要类型、Table 1 The main type 类 型成因

分  布内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地面

以下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乃至数

百公里。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

表浅部岩土体内。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

表浅层以下一定深度内, 全国水

土流失面积492万km 2, 分布于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江流域和

南方丘陵区。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地表

数十米至百余米, 分布于西北、

东北和华北11个省区, 形成长

达万里风沙危害线。(1, 受区域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构造控制, 分布和活动呈区域性和周期性特点。  受区域性和地带性双重因素的控制, 人为因素显(2) 崩滑流著, 特别是对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矿山的开采影响更大。  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 受区域性厚层风化壳及岩土松散与大气降水的侵蚀、搬(3) 水土流失运和人为影响, 如陡坡开荒、人口无计划增长、乱砍滥伐等。多发于我国的山地丘陵, 加上对地表覆盖物被破坏, 致使土壤裸露、迳流加速, 冲刷增大。  受区域性气候的影响, 在大风作用下所产生的结1(4) 沙化果, 在严重干旱作用下人为破坏植被, 过度耕作而贫瘠化, 尤其是对工矿建设, 公路、铁路修筑, 大型水库修筑, 破坏性更大, 在新增沙漠中80%是由人类活动所致。

  受气候、地形、地下水的影响, 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

地(5) 盐碱化畅, 地下水高矿化度大,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盐分聚集在

耕作层而形成。

  受区域地壳构造控制, 在人为因素的直接和间接作内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

质(6) 塌陷用下, 造成地面塌陷, 岩溶水源被大量抽吸, 地下水或岩

溶矿床疏干排水, 泥沙被潜流带走, 其中煤矿开采区以

人为诱发塌陷为主。外生型为主的隐伏性灾害; 分布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

356

续表1

类 型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1999年成   因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高

程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导致地面沉降的自然因

素包括地壳升降运动、地震、火山活动以及沉积物自然分  布

灾(7) 地面沉降固结压实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油气、煤、盐岩开采, 修建

地下工程, 灌溉, 对局部进行静荷载和动荷载等, 过量抽

吸地下水和油气资源开发是引起地面沉降最关键的因

素。

  受区域地壳构造控制, 与岩石体胀缩性密切相关,

人为因素起着附加作用。地裂缝是现代地表破坏的一

种形式, 绝大多数发生在上部沉积层中, 成因有地质构

造和非地质构造。

  受区域性地质条件控制, 外生型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害(8) 地裂缝内生型与外生型, 兼备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下一定深度。

(9) 坑道突水生, 当矿山开采和地下工程掘进, 力平衡, 沿孔隙、层面、裂隙、断层、泥与突水。

, 上游以侵蚀作, ; )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

, , 常造成河道与港口淤积。表浅层。

  三角洲及滨海平原广泛发育, 滨海相和三角洲相厚外生型, 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

浅层。(11) 软土变形层软土淤泥, 具有透水性差, 强度低, 压缩性高, 变形大

的特点, 属软弱土。

  由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其它因素, 地壳表面元

素分布局部地区呈异常现象, 例如某些元素的过多或过

(12) 地方病少等在当地居民人体与环境之间交换出现不平衡, 或人

体环境摄入的元素超出或低于人体所适应的变动范围,

形成地方病。

  是气候、地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降水量持续偏少, 季风反常, 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

出现异常环流的形势总是明显偏离常年状态。是危害

农业生产的第一天敌。

  是冷暖空气的交锋面-锋角在一个地区长期徘徊

和停滞所造成降水过于集中的结果。水土流失和植被

破坏是加剧洪灾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分暴雨危害和

连阴雨危害。1998年的全国性洪灾就是连降暴雨所造

成的, 经济损失高达3290亿元。

  春末夏初, 北方云量很少, 太阳辐射强, 地面增温

快,5~6月华北、关中、汾河谷地, 河套、河西走廊和新

疆盆地月平均升温5~8℃, 此时长江以北处在大陆性气

团控制之下, 雨量稀少, 高温干燥。

  受地形、地势、土壤等条件的影响, 主要受北方冷空

气的侵入和在夜间由于地面或植物表面辐射散热冷却

而成。内生型, 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人、畜体内。(13) 干旱2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气(14) 洪涝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象(15) 干热风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灾(16) 霜冻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

第19卷 第4期       王占礼等: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续表1

类 型成   因

  由深厚的高温、高湿、对流强烈的空气所组成。受

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一般在10~15℃之间发生多;

对流层中风切变化小; 低空有辐合的场流, 上述4个条

件相互影响, 对流作用更加旺盛。

  在冰雹云中增长形成, 然后降到地面的一种固态降

水, 强烈的上升气流, 丰富的含水量, 足够的低温和适当

的温度配置, 冰雹胚胎数量适当, 则形成冰雹, 出现时间

短, 来势猛, 强度大, 受灾损失惨重。

  生产和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释放于空气中的废

气, 这些废气转化二次有毒物质; 在植物体内如果积累

了污染物, 动物摄取了含污染物的饲料, 则会发生疫病,

达到了对动植物的危害; 点问题。分  布357害(17) 台风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18) 雹灾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19) 废气污染外生型, ; 分3 

 环(20)   , 显露性灾害兼隐性灾, , 害; 分布于地表、水中、人畜体化肥厂、内。油漆厂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 任意丢弃或放

在地表上或排入江河湖海, 这些物质乱堆乱放, 使土地

性能变坏。天长日久, 经雨雪淋溶, 就会污染地下水、河

川和湖泊。城市垃圾未经无公害处理, 直接作为农肥,

无计划堆弃于坑洼沟塘。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恶化城

市的生态环境的。固体废物中的尾矿、煤干灰、干污泥

和垃圾中的粉尘会随风飘扬, 许多种固体废物本身在焚

烧时, 还会散发毒气。

  主要是由于从生产、包装、运输到使用, 每个环节管

理不善所造成的。生产中的跑冒滴漏, 不经处理任意排

放, 包装简陋、包装破损, 运输装卸散漏, 保管不善, 风吹

雨淋, 用完容器不回收, 随意丢弃移作他用。农药的施

用也是污染的一个主要环节。

  主要是生产中冒、跑、滴、漏, 特别是过量的施用, 造

成对环境的污染, 氮、磷流失如果进入水体, 可造成水体

的富营养化, 氮的流失, 使水体中硝酸盐蓄积, 饮用后致

使婴儿出现正铁血红蛋白血症, 还有亚硝酸盐与促胺在

体内生成亚硝酸胺, 从而引起癌变。

  由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所造成,

城市噪声70%来自于交通工具。交通噪声超过70dB 的

路段占91. 2%, 区域环境超标达50%, 工业噪声对周围

人群影响大。在高噪声车间里, 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达

70%。境(21) 废渣污染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兼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水中、人畜体内。污(22) 农药污染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大气、水体、人体和牧畜体内。染(23) 化肥污染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分布于土体、水体、大气、人畜体内。(24) 噪声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大气空间之中。

358

续表1

类 型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1999年成   因分  布

(25) 恶臭  主要来源于金属冶炼、炼油、石油化工、塑料、橡胶、牛皮、纸浆、化肥、医药、农药、毛、人造丝等化工厂的生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分

产过程, 有的则是从“三废”中排放出来, 城乡的垃圾和布于地表、土体、水体之中。

粪便处理场, 污泥晒场以及牲畜棚圈也是来源之一。

  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获之后, 农民因

运输困难、处理费用高, 再利用价值低, 将农作物秸秆就

地焚烧, 集中焚烧, 可产生相当严重的空气污染, 影响飞

机、汽车、火车的运行。灾(26) 农作物焚烧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大气之中。

害(27) 白色污染  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塑料制品。我国1995年的塑料制品达680万t , 全国铁路每年仅用塑料快餐饭盒达6亿个, 回收率仅17%, 全国每年残存在田间、土壤、沟中的塑料薄膜占供应量10, ; 分残存量最大, 坏了土壤成分、降低肥力、, , 减产86%~

, ~59, , 在分

, 水质变坏。

  环境污染引起地方性疾病。

  主要由于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造成。非生产性用

火, 如在森林中烧火取暖做饭, 林区村屯烟囱跑火, 夜间

走路打火把, 烧山驱兽等, 野外吸烟乱扔烟头已成为林

区重要火源之一, 春秋冬3个季节, 最为严重, 人为火源

达80%以上, 究其根源是人们防火意识淡薄。

  它是失去人为控制, 自由蔓延扩散的一种危害, 主

要由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 不注意防火, 再加上适宜

的温度、植物、地形, 就形成火灾, 人为的火灾占到85%

以上。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

由于防火措施不力, 违章犯规、装修失控、管理不严、渎

职失职、体系不全所造成。其中90%是人为造成的, 随

着经济活动的加快, 火灾还在逐年扩大。

  风力对海平面的作用而导致开阔的水面相对于正

常的水位增多或由气孔的下降和风力的共同作用, 而导

致水位相对正常水位的增量。内生型, 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人畜体内。(28) 公害病    4(29) 森林火灾   火  灾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主要分布于在东北和西南地区。(30) 草原火灾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危害; 分布于地表。(31) 其它火灾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火害, 分布于城乡及各类建筑物中。(32) 风暴潮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海面和沿海地区。

5 

 海(33) 海浪  地处季风地区, 受大风的推动和热带气旋的作用, 在海面上形成热带风暴和强烈风暴, 使海面形成高10m 的巨大浪潮, 伴随台风和暴雨, 直接侵袭大陆。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海面。

第19卷 第4期       王占礼等: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续表1

类 型

洋(34) 海冰359成   因  由于冬天天气寒冷, 在沿海近岸海域形成不同程度

的结冰现象。

  由甲藻引起的海水变色, 随甲藻周期性的大量增加

而出现。

  由于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温变暖, 冰川融化, 加之

受地面及其它人为因素影响(如筑堤建坝引起的河水水

位提高) 。

  通过大潮和小潮的来回变化, 使河口盐度随汐的变

化, 呈现相反的规律, 加之降水不足, 地下水位下降。分  布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海面和沿海地区。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海面和沿海地区。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沿海和沿海相邻地区。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分布于海面和沿海地区灾(35) 赤潮害(36) 海面上升(37) 海潮入侵

 

 

 

6(38) 病害  农作物、森林和牧草在雨水、气流、, 下, 使病原侵入寄主之后, 遇到适宜的条件, 牧草出现病状, 病害由少增多, 成灾。

, , , , 由于栽培

, 森林、

  由于杂草具有极高的繁殖力和再生能力, 草种子具

有早熟性、寿命长、传播能力极强, 这就形成了比农作物

和牧草高大, 生长势强, 发生密度大, 抑制作物生长, 造

成田间管理费用加大, 人畜中毒。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对综合治理鼠

害的疏忽, 加之管理失误, 致使老鼠的密度加大, 数量增

多, 就形成了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危害, 农田鼠害达

到25%, 仓库、码头损失粮食达200亿kg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和地下。生物   灾(40) 草害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害(41) 鼠害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城乡各个角落。

  灾害的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技术手段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7~8], 例如有的人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分为七大类, 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 地貌灾害, 地震灾害, 农作物灾害, 森林灾害。有的人则分为五类, 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洪水灾害, 虽然分法不一, 但不外乎笔者的归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新的灾种还会出现, 灾害的种类越来越多, 己突破了纯自然发生的范围, 灾害分类还会出现其它分类方式。为此, 对发生的各类灾害, 要因地制宜, 综合防灾。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 采取以下之对策:(1) 扩大宣传, 转变观念, 搞好调研。(2) 制定政策, 规范管理, 依法制定。(3) 教育奠基, 培养人才, 开发智力。(4)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紧密协作。(5) 协同攻关, 积极参与、全面推进。(6) 面向世界, 扩大开放, 通过合作。在加强搞好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及时采取以上6条对策, 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将中国的分类灾害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360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1999年

参 考 文 献

1 申曙光. 灾害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16~21

2 谢应齐. 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16

3 庞德谦. 灾害对策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44~76

4 中国灾害防治协会. 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78~146

5 黄青禾, 苗复春. 减灾农业.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22

6 薛澄泽. 农业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西安:陕西科技术出版社, 1991. 41~59

7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115~176

8 田 杰. 自然科学概要.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2~78

ON T YPE, CAUSE AN D K eshan

of and W ater Conservatio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 ry of W ater Resources , Yangling , S hanxi )

Abstract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ar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be harmonious with the increase on population and their requirements so that some problem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natural disaster and living space for human etc. should be caused. This paper classifies disasters in China into 6types , i. e. geology , meteorology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ire , ocean , and biology disaster , and fur 2ther them into 41sub -types.

K ey w ords  disaster classifica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measures of disaster reduction ; China

第19卷 第4期               Vol. 19No. 4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9年10月         JOURNAL OF GU IL IN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Oct.  1999

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王占礼 彭珂珊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凌 712100) 3Ξ

摘 要 随着地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需求愿望的直线上升, 人类社会与自然

界的协调问题日渐突出,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频次不断增加, 人类生存的优

良空间不断缩小。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 把我国的灾害类型划分为地质灾害、气象

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六大类及个小类; 的类型、成因条件、分布区域, 提出:扩大宣传, ; ,

依法制灾; 教育奠基, 培养人才; 面向世界, 关键词 灾害类型; ; 分类号  自古以来, 各种各样的灾害不。在现代社会, 由于人口的持续过度增长, 社会经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高度密集化, 以及人类自身对生态环境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 各种灾害日趋严重。从国内外历史上和近代科技发展可以看出, 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变异; 二是人为影响。因而我们把自然变异为主因产生并表现为自然状态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把以人为影响为主因而产生且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空难、车祸、环境污染、医疗事故、犯罪等。有些研究者[1~5]还细分为自然人为灾害(由自然变异所引起但表现为人为态的灾害) 和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产生但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 , 如太阳活动峰年发生的传染病属于前者, 而城市过量取水而引起地面塌陷则属于后者。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之间是没有绝对的界限, 许多灾害的起因可能是自然的, 也可能是人为的, 或者两者同时兼有。近几年来, 国际社会对人为灾害概念的解释不断扩大, 其含义涉及到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制度的不合理因素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多种灾害。灾害是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 对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灾害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东濒太平洋, 西部为全球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南处太平洋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带交汇处, 构造复杂, 地球生态环境多变, 加之又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 经济比较落后, 承灾能力低, 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 形成灾害类型多, 频度高, 强度大, 影响面宽, 损失严重, 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1,2]。

  为了认识的便利和防灾的有效, 人们常常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灾害分为若干类型, 不同类型

Ξ1998-11-22收稿, 1999-01-18改回。

第一作者简介:王占礼, 男, 1960年出生, 副研究员,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

3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995-04-01) 资助。

第19卷 第4期       王占礼等: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355的灾害有不同的辩识刻划指标及防治手段和对策组合[3~4]。灾害类型的划分可依据若干标准进行:(1) 按灾害致灾因子的来源分类, 可以将灾害划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2) 按承灾体分类, 可划分为人类生命致损灾害、财产致损灾害和人类环境致损灾害三大类。(3) 按灾情分类, 可把灾害分8个等级, 即微灾、轻灾、中灾、重灾、大灾、暴灾、巨灾、极灾。(4) 按致灾因子—承灾双因子分类, 分为4种类型, 即纯自然灾害、纯人文灾害、自然人文灾害、人为的自然灾害。(5) 按灾害发生的特点分类, 分为突发性灾害与缓发性灾害, 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单一灾害与复合灾害、区域灾害与全球灾害。(6) 按其发生的生态环境进行分类, 分为山地灾害、平原灾害、陆地灾害、海洋灾害、城市灾害、乡村灾害; 按危害的国民经济进行分类, 分为工业灾害、农业灾害、交通灾害。分析世界各种灾害灾种, 95%的灾种我国都有[3~5], 笔者总结了国内外有关情况, 将我国的灾害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6大类, 41个小类, 详见表1。

表1 我国灾害主要类型、Table 1 The main type 类 型成因

分  布内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地面

以下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乃至数

百公里。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

表浅部岩土体内。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

表浅层以下一定深度内, 全国水

土流失面积492万km 2, 分布于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长江流域和

南方丘陵区。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地表

数十米至百余米, 分布于西北、

东北和华北11个省区, 形成长

达万里风沙危害线。(1, 受区域地壳结构和活动断裂构造控制, 分布和活动呈区域性和周期性特点。  受区域性和地带性双重因素的控制, 人为因素显(2) 崩滑流著, 特别是对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矿山的开采影响更大。  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等, 受区域性厚层风化壳及岩土松散与大气降水的侵蚀、搬(3) 水土流失运和人为影响, 如陡坡开荒、人口无计划增长、乱砍滥伐等。多发于我国的山地丘陵, 加上对地表覆盖物被破坏, 致使土壤裸露、迳流加速, 冲刷增大。  受区域性气候的影响, 在大风作用下所产生的结1(4) 沙化果, 在严重干旱作用下人为破坏植被, 过度耕作而贫瘠化, 尤其是对工矿建设, 公路、铁路修筑, 大型水库修筑, 破坏性更大, 在新增沙漠中80%是由人类活动所致。

  受气候、地形、地下水的影响, 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

地(5) 盐碱化畅, 地下水高矿化度大,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盐分聚集在

耕作层而形成。

  受区域地壳构造控制, 在人为因素的直接和间接作内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

质(6) 塌陷用下, 造成地面塌陷, 岩溶水源被大量抽吸, 地下水或岩

溶矿床疏干排水, 泥沙被潜流带走, 其中煤矿开采区以

人为诱发塌陷为主。外生型为主的隐伏性灾害; 分布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

356

续表1

类 型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1999年成   因

  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高

程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导致地面沉降的自然因

素包括地壳升降运动、地震、火山活动以及沉积物自然分  布

灾(7) 地面沉降固结压实等; 人为因素主要是油气、煤、盐岩开采, 修建

地下工程, 灌溉, 对局部进行静荷载和动荷载等, 过量抽

吸地下水和油气资源开发是引起地面沉降最关键的因

素。

  受区域地壳构造控制, 与岩石体胀缩性密切相关,

人为因素起着附加作用。地裂缝是现代地表破坏的一

种形式, 绝大多数发生在上部沉积层中, 成因有地质构

造和非地质构造。

  受区域性地质条件控制, 外生型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害(8) 地裂缝内生型与外生型, 兼备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下一定深度。

(9) 坑道突水生, 当矿山开采和地下工程掘进, 力平衡, 沿孔隙、层面、裂隙、断层、泥与突水。

, 上游以侵蚀作, ; )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

, , 常造成河道与港口淤积。表浅层。

  三角洲及滨海平原广泛发育, 滨海相和三角洲相厚外生型, 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

浅层。(11) 软土变形层软土淤泥, 具有透水性差, 强度低, 压缩性高, 变形大

的特点, 属软弱土。

  由于地质历史发展的原因或其它因素, 地壳表面元

素分布局部地区呈异常现象, 例如某些元素的过多或过

(12) 地方病少等在当地居民人体与环境之间交换出现不平衡, 或人

体环境摄入的元素超出或低于人体所适应的变动范围,

形成地方病。

  是气候、地理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降水量持续偏少, 季风反常, 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

出现异常环流的形势总是明显偏离常年状态。是危害

农业生产的第一天敌。

  是冷暖空气的交锋面-锋角在一个地区长期徘徊

和停滞所造成降水过于集中的结果。水土流失和植被

破坏是加剧洪灾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分暴雨危害和

连阴雨危害。1998年的全国性洪灾就是连降暴雨所造

成的, 经济损失高达3290亿元。

  春末夏初, 北方云量很少, 太阳辐射强, 地面增温

快,5~6月华北、关中、汾河谷地, 河套、河西走廊和新

疆盆地月平均升温5~8℃, 此时长江以北处在大陆性气

团控制之下, 雨量稀少, 高温干燥。

  受地形、地势、土壤等条件的影响, 主要受北方冷空

气的侵入和在夜间由于地面或植物表面辐射散热冷却

而成。内生型, 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人、畜体内。(13) 干旱2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气(14) 洪涝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象(15) 干热风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灾(16) 霜冻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

第19卷 第4期       王占礼等: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续表1

类 型成   因

  由深厚的高温、高湿、对流强烈的空气所组成。受

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一般在10~15℃之间发生多;

对流层中风切变化小; 低空有辐合的场流, 上述4个条

件相互影响, 对流作用更加旺盛。

  在冰雹云中增长形成, 然后降到地面的一种固态降

水, 强烈的上升气流, 丰富的含水量, 足够的低温和适当

的温度配置, 冰雹胚胎数量适当, 则形成冰雹, 出现时间

短, 来势猛, 强度大, 受灾损失惨重。

  生产和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各种释放于空气中的废

气, 这些废气转化二次有毒物质; 在植物体内如果积累

了污染物, 动物摄取了含污染物的饲料, 则会发生疫病,

达到了对动植物的危害; 点问题。分  布357害(17) 台风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18) 雹灾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19) 废气污染外生型, ; 分3 

 环(20)   , 显露性灾害兼隐性灾, , 害; 分布于地表、水中、人畜体化肥厂、内。油漆厂等。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废弃物, 任意丢弃或放

在地表上或排入江河湖海, 这些物质乱堆乱放, 使土地

性能变坏。天长日久, 经雨雪淋溶, 就会污染地下水、河

川和湖泊。城市垃圾未经无公害处理, 直接作为农肥,

无计划堆弃于坑洼沟塘。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恶化城

市的生态环境的。固体废物中的尾矿、煤干灰、干污泥

和垃圾中的粉尘会随风飘扬, 许多种固体废物本身在焚

烧时, 还会散发毒气。

  主要是由于从生产、包装、运输到使用, 每个环节管

理不善所造成的。生产中的跑冒滴漏, 不经处理任意排

放, 包装简陋、包装破损, 运输装卸散漏, 保管不善, 风吹

雨淋, 用完容器不回收, 随意丢弃移作他用。农药的施

用也是污染的一个主要环节。

  主要是生产中冒、跑、滴、漏, 特别是过量的施用, 造

成对环境的污染, 氮、磷流失如果进入水体, 可造成水体

的富营养化, 氮的流失, 使水体中硝酸盐蓄积, 饮用后致

使婴儿出现正铁血红蛋白血症, 还有亚硝酸盐与促胺在

体内生成亚硝酸胺, 从而引起癌变。

  由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所造成,

城市噪声70%来自于交通工具。交通噪声超过70dB 的

路段占91. 2%, 区域环境超标达50%, 工业噪声对周围

人群影响大。在高噪声车间里, 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率达

70%。境(21) 废渣污染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兼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水中、人畜体内。污(22) 农药污染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大气、水体、人体和牧畜体内。染(23) 化肥污染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分布于土体、水体、大气、人畜体内。(24) 噪声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大气空间之中。

358

续表1

类 型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1999年成   因分  布

(25) 恶臭  主要来源于金属冶炼、炼油、石油化工、塑料、橡胶、牛皮、纸浆、化肥、医药、农药、毛、人造丝等化工厂的生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分

产过程, 有的则是从“三废”中排放出来, 城乡的垃圾和布于地表、土体、水体之中。

粪便处理场, 污泥晒场以及牲畜棚圈也是来源之一。

  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收获之后, 农民因

运输困难、处理费用高, 再利用价值低, 将农作物秸秆就

地焚烧, 集中焚烧, 可产生相当严重的空气污染, 影响飞

机、汽车、火车的运行。灾(26) 农作物焚烧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大气之中。

害(27) 白色污染  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塑料制品。我国1995年的塑料制品达680万t , 全国铁路每年仅用塑料快餐饭盒达6亿个, 回收率仅17%, 全国每年残存在田间、土壤、沟中的塑料薄膜占供应量10, ; 分残存量最大, 坏了土壤成分、降低肥力、, , 减产86%~

, ~59, , 在分

, 水质变坏。

  环境污染引起地方性疾病。

  主要由于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造成。非生产性用

火, 如在森林中烧火取暖做饭, 林区村屯烟囱跑火, 夜间

走路打火把, 烧山驱兽等, 野外吸烟乱扔烟头已成为林

区重要火源之一, 春秋冬3个季节, 最为严重, 人为火源

达80%以上, 究其根源是人们防火意识淡薄。

  它是失去人为控制, 自由蔓延扩散的一种危害, 主

要由于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 不注意防火, 再加上适宜

的温度、植物、地形, 就形成火灾, 人为的火灾占到85%

以上。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 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

由于防火措施不力, 违章犯规、装修失控、管理不严、渎

职失职、体系不全所造成。其中90%是人为造成的, 随

着经济活动的加快, 火灾还在逐年扩大。

  风力对海平面的作用而导致开阔的水面相对于正

常的水位增多或由气孔的下降和风力的共同作用, 而导

致水位相对正常水位的增量。内生型, 隐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人畜体内。(28) 公害病    4(29) 森林火灾   火  灾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灾害; 主要分布于在东北和西南地区。(30) 草原火灾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危害; 分布于地表。(31) 其它火灾外生型, 显露性兼隐性火害, 分布于城乡及各类建筑物中。(32) 风暴潮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海面和沿海地区。

5 

 海(33) 海浪  地处季风地区, 受大风的推动和热带气旋的作用, 在海面上形成热带风暴和强烈风暴, 使海面形成高10m 的巨大浪潮, 伴随台风和暴雨, 直接侵袭大陆。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海面。

第19卷 第4期       王占礼等:中国主要灾害类型、成因及分布

续表1

类 型

洋(34) 海冰359成   因  由于冬天天气寒冷, 在沿海近岸海域形成不同程度

的结冰现象。

  由甲藻引起的海水变色, 随甲藻周期性的大量增加

而出现。

  由于温室效应, 导致全球气温变暖, 冰川融化, 加之

受地面及其它人为因素影响(如筑堤建坝引起的河水水

位提高) 。

  通过大潮和小潮的来回变化, 使河口盐度随汐的变

化, 呈现相反的规律, 加之降水不足, 地下水位下降。分  布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海面和沿海地区。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海面和沿海地区。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沿海和沿海相邻地区。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分布于海面和沿海地区灾(35) 赤潮害(36) 海面上升(37) 海潮入侵

 

 

 

6(38) 病害  农作物、森林和牧草在雨水、气流、, 下, 使病原侵入寄主之后, 遇到适宜的条件, 牧草出现病状, 病害由少增多, 成灾。

, , , , 由于栽培

, 森林、

  由于杂草具有极高的繁殖力和再生能力, 草种子具

有早熟性、寿命长、传播能力极强, 这就形成了比农作物

和牧草高大, 生长势强, 发生密度大, 抑制作物生长, 造

成田间管理费用加大, 人畜中毒。

  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对综合治理鼠

害的疏忽, 加之管理失误, 致使老鼠的密度加大, 数量增

多, 就形成了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危害, 农田鼠害达

到25%, 仓库、码头损失粮食达200亿kg 。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和地下。生物   灾(40) 草害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地表。害(41) 鼠害外生型, 显露性灾害; 分布于城乡各个角落。

  灾害的分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技术手段可以形成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7~8], 例如有的人根据其特点和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分为七大类, 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 地貌灾害, 地震灾害, 农作物灾害, 森林灾害。有的人则分为五类, 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洪水灾害, 虽然分法不一, 但不外乎笔者的归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新的灾种还会出现, 灾害的种类越来越多, 己突破了纯自然发生的范围, 灾害分类还会出现其它分类方式。为此, 对发生的各类灾害, 要因地制宜, 综合防灾。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 采取以下之对策:(1) 扩大宣传, 转变观念, 搞好调研。(2) 制定政策, 规范管理, 依法制定。(3) 教育奠基, 培养人才, 开发智力。(4) 加强领导, 精心组织, 紧密协作。(5) 协同攻关, 积极参与、全面推进。(6) 面向世界, 扩大开放, 通过合作。在加强搞好分类研究的基础上, 及时采取以上6条对策, 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将中国的分类灾害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

360桂 林 工 学 院 学 报            1999年

参 考 文 献

1 申曙光. 灾害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16~21

2 谢应齐. 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1~16

3 庞德谦. 灾害对策学.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44~76

4 中国灾害防治协会. 中国减灾重大问题研究.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78~146

5 黄青禾, 苗复春. 减灾农业.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3~22

6 薛澄泽. 农业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西安:陕西科技术出版社, 1991. 41~59

7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黄土高原地区环境治理与资源开发研究.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115~176

8 田 杰. 自然科学概要.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62~78

ON T YPE, CAUSE AN D K eshan

of and W ater Conservation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 ry of W ater Resources , Yangling , S hanxi )

Abstract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ar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be harmonious with the increase on population and their requirements so that some problem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natural disaster and living space for human etc. should be caused. This paper classifies disasters in China into 6types , i. e. geology , meteorology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fire , ocean , and biology disaster , and fur 2ther them into 41sub -types.

K ey w ords  disaster classification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measures of disaster reduction ; China


相关文章

  •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教案
  • 3.2我国自然灾害的地理背景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掌握: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区域及形成原因. 应用:以我国某一区域为例,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教 ...查看


  •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的内容与要求
  • 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与技术要求 新一轮1:25万区调的第四系调查,应当以全球变化学.地球表层学理论和地质环境系统论.人-地关系协调观等新的理念为指导,运用多重地层学填图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以晚近地质作用过程和自然环境演变调查研究 ...查看


  • 1.2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 考点五十八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命题角度一:自然灾害的类型 1.台风 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查看


  • 高中地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 难点11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气候的对比 季风气候是中学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等知识点的考查来考查考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 ...查看


  • 中国自然资源及其开发
  • 第五章 灾 害 与 环 境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1.自然灾害种类多 (1)气象灾害:旱灾.暴雪.沙尘暴.龙卷风(2)洪涝灾害:洪水.涝灾.(3)海岸灾害: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4)地震灾害(5)地质灾害:泥石流.海水入侵.崩塌滑 ...查看


  • 中国的水文灾害
  • 2.3 中国的水文灾害 第1课时 洪水灾害与风暴潮灾害 学案(人教版 选修5) [学习目标] 1. 掌握洪水灾害的特点.分布.成因与危害.2. 掌握风暴潮的类型.时空差异和危害. 一.洪水灾害 1.特点 (1)总体特点:①_________ ...查看


  • 地理6:[自然灾害与防治]复习提纲
  • 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 一.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 (一)气象灾害: 1.热带气旋: (1)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 ...查看


  • 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
  •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教学案例) 备课人:王红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 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和特点 3. 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理解西南区 ...查看


  • 喀斯特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其环境背景--以贵州省为例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 , ・专题讨论・ 喀斯特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其环境背景 ---以贵州省为例张殿发,邹永廖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 摘 要:贵州喀斯特环境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突发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