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规范》中的孝义思想及其影响
刘 宇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浦江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关于孝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郑氏规范》;孝义思想;影响
【中图分类号】 B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9)02-0030-03
从北宋起,由于儒家纲常礼教对社会的影响,加上统治者的表彰提倡,出现了许多聚族而居的大家族。他们之所以能够累世同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族成员团结共济,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家族自身制定的家规族训的约束和训导。宋明时期的家规族训中,最为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浦江郑氏家族的《郑氏规范》了。
浦江郑氏家族是一个历经宋、元、明三代的封建大家庭,这个家族自南宋建炎初年(1127)郑绮开始,就聚居在一个大宅院中,到明天顺三年(1459)家遭火灾,村舍焚毁几尽,族众被迫散居为止,共历时330余年,同居15世。最多时合族义聚者达3000余众。宋、元、明三朝屡受旌表。《宋史》《元史》、、《明史》均列《孝友传》中。元代两次旌表为“孝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书赐“孝义家”额,敕封为“江南第一家”。
《郑氏规范》是经过郑氏家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而成的家训。郑氏义居后,六世孙郑文融首订《治家规范》58则,后七世孙郑钦增订92则,至郑涛等再加损益,共168则,刊为《郑氏规范》。一家之中,从家长到妇孺,分工明确:有管理家政、种植、钱粮、商务的;有管理教育、外务、防卫、医疗的;有熟读经史,擅长文学,工于书画、音乐的;亦有在家耕读或外出为官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从冠婚丧祭仪礼到饮食衣服之制,从理财治家经验到为人处世之道,无不作了明确规定。本文则主要探讨的是《郑氏规范》中关于孝义方面的思想,试图通过研究郑氏家族孝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寻得义门家族得以发展下来的原因。
一、《郑氏规范》中的孝义思想
在中国传统中,孝一直是维系社会道德秩序的根本所在《孝经》,开篇即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
[1]
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郑氏这个庞大的家族,在它的发展同居过程中,也始终遵循着孝义的思想。每天早晨,让未成年的子弟朗诵男女训诫之辞“,男训云:‘……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女训云:‘……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
(以慈爱,如此之类是已。……’”《郑氏规范》第12
条)每月的初一、十五,家族成员都会聚在一起,一起聆听“孝悌歌”。“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第11条)从“孝悌歌”和“男女训诫辞”中可以看出,郑氏义门始终以“孝义”贯穿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对上孝顺、对下慈爱、对平辈人孝悌、平时待人接物也要孝义。
郑氏一门不仅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孝义,更是把这一思想作为教育子孙的重要内容。“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传,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飭必以孝弟忠信为主,期底于道。”(118条)“子孙为学,须以孝义切切为务。”(120条)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子孙在成长期间,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孝弟忠信”。到了后期,郑氏家族先后被元、明政府旌表为“义门”,家族愈发注重
(129条),自身的言行。“既称义门,进退皆务尽礼”
(134“吾家既已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
3【收稿日期】 2009-01-19
【作者简介】 刘 宇(1985
),女,河南焦作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
想史。
30
条),一切为人处世的标准都是以是否遵循孝义为准。
除上述的《郑氏规范》中关于“孝义”的概述思想外,书中涉及到孝义思想的规则还有32条,笔者将这些规则分门别类,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1.崇祀以敦孝思。《孝经》关于孝子事亲的五项要求中有两项是关于事死的,即“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2]事死历来在孝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事死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父母过世,要哭丧尽哀,而且这种哀伤还尽量不要因时间的流逝而冲淡。其次,每逢忌日或节日,祭祀必以礼以哀,同时做到事死如事生。
在《郑氏规范》中表现为崇祀典和重茔墓上。开篇前10条讲的就是祭奠祖宗之事,事无巨细,都一一做了规定。如孝子更要素衣素食,不得饮酒食肉听乐”,对于其他人,又有不同的要求“,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要求祭器不得他用,祭祀时要合礼仪,不得“跛倚、欠伸、哕噫、嚏
咳”(第4条),不得随便离席,子孙进祠堂,则要“正衣冠,即如祖考在上,不得嬉笑、对语、疾步。晨昏皆
当致恭而退。”(第6条)。遇有“填茔年远,其有平塌
浅露者,宗子当择洁土益之。更立石,深刻名字,勿
致湮灭难考。”
(第9条)2.尊敬长上。《孝经》之《广要道章第十二》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礼者敬而已已。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
悦。”[3]
可知“孝”的基础之上是“敬”。
从《郑氏规范》的记载来看,郑氏家族作为一个大家族,将孝的这一基本内涵诠释为对长上的尊敬,在此处的“长上”,不仅指上下辈父子叔伯之间,还指同辈兄弟之间。
对于长者,不仅要“尽心奉养”,而且还要敬重有加,以礼相待。“子孙之于尊长,咸以正称,不许假名易姓”“、子姪年非六十者,不许与伯叔连坐”,而且遇事有分歧时,子孙不得与长上顶嘴“卑幼不得抵抗,
尊长,一日之长皆是”(第106条)、“子孙受长上诃
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如果他们不小心违背了这一规定,则“姑诲之,诲之不悛者,则
重箠之”
(第106条)。就连平时的吃饭也是一样,男女要分坐,子辈不能和长辈坐在一起,幼者不能先于
后者。“幼者必后于长者,言语亦必有伦”
(第110条)、“见兄长,坐必起,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
尔我”
(第102条)。如有违反,也会受到惩罚。3.睦邻济贫。救难怜贫、赈灾济贫在传统的家训中常有体现,而《郑氏规范》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认为“宗人实共一气所生,彼病则吾病,彼辱则
吾辱”(第89条),因此,子孙应当“委曲庇覆,勿使失
所”。还认为“为人之道,舍教其何以先,当营义方一区”(第90条),因此还要求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忽人之心”(第123条)。这些说明郑氏义门在它的发展演变中,不仅注重自己家族的发展,也关注同宗族人和乡里乡亲,将他们的责任扩展开来。
这些义举主要表现在,要求子孙对同宗族的人要多加体恤帮助;遇歉收之年“,揆其贫者,月给 六
斗,直至秋成住给”
(第89条),不能婚嫁者族人资助等。不仅宗人,乡亲里党缺食之时,亦“裁量出 借
之”,且“勿收其息”
(第97条);若有乡亲家友人产子“给助粥, 二斗五升”;若“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
者,时赒给之”
(第92条)。若乡邻死亡,且无子孙者“立义冢一所,,与给 椟埋之”。除了这些,郑氏
家族还规定“:里党之疴痒疾痛,吾子孙当深念之”。曾设“展药市一区”,专门收贮药材,若邻族有疾病,其证章章可验,如疟痢痈疖之类,施药与之,更须诊
察寒热虚实,不可慢易。”
(第98条)更为可贵的是家规明确要求,子孙当尽力修桥补路“,以便行客”;每年的六月初到八月初,还要在交通要道上设一两处茶水供应站,“以济渴者”。(第99条)从上可以看出,郑氏家族十分注重宗族和乡亲里党的事务与自身的地方责任。家规中规定,有“执吝不肯支者”,必受天殃”“、天必绝之”。
4.操守廉洁。《孝经》之《广扬名章第十四》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在古代,封建统治者大力宣扬孝道,目的就是冀望人们移孝作忠,利用人们孝敬父母,来达到孝忠于国家的作用。
郑氏家族在元、明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这个家族的作用,在封建统治者的宣传和提倡下,变得日益重要。而统治者也为了更好的教育世人,多次选用这个家族的成员做官。郑氏家族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为了更好的体现义门的品格,在《郑氏规范》中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来对为官子弟的行为进行约束。
训诫他们“既仕”,就要“奉公勤政”;任满“不可
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
(第86条);同时还叮嘱他们要报效祖国,体恤百姓“,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廉洁“,不可一毫妄取于民”(第88条),若“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就会“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第88条),对贪污者的惩罚非常严重。
二、《郑氏规范》的影响
31
《郑氏规范》“““““
家法、家规是家长制度下形成的、带有法律性质的治理、管束本家或本族成员的制度、法规。浦江郑氏家族作为载入宋、元、明三代史书,屡受皇帝旌表的显赫家族,其家规《郑氏规范》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义家气象”的楷模,对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郑氏家族是皇帝树立的“义门”的典型,在这个“凛如公府”的封建大家族内,家长“严而有恩”“,子孙从化,皆孝谨。虽尝仕宦,不敢一毫有
[4]P197
违家法”。在家国一统的封建社会,这样的大家庭,自然是封建统治者所需要并大力提倡的样板。
大力培植和倡导这一典型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据《明史》记载,洪武初年,朱元璋曾经接见郑家八世孙郑濂,朱元璋问郑濂治家长久之道,郑濂的回答是“谨守祖训,不听妇言”。朱元璋非常赞同并赐以果,郑濂拜谢后带回家中,切开与家人共享。朱元璋听后赞叹不已,要赐官于郑濂,郑濂以年老为由没有接受。后来,明太祖命大臣推荐“孝弟敦行者”为官,众人都推举郑家,郑氏子弟数人从布衣百姓直接擢升
[5]P296
为礼部尚书、御史等职。统治者的表彰使得郑氏家族更加珍惜“义门”荣誉,更加模范地遵守法律和封建伦常,成为社会的表率。《郑氏规范》第134条告诫子孙弟子“:吾家既已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违者以不孝论。”而以浦江郑氏为代表的“义门”楷模,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郑氏规范》为明朝典章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蓝本”的作用。“义门”郑家的《郑氏规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还不仅仅体现在民间,更为重大的影响是这套完善、严密的治家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律法最为完善的明朝典章的“蓝本”。明朝典章制
度的主要制订者之一、被称为“开国文臣首位”的宋
濂,为郑氏的孝义家风所感动,举家由浙江金华迁居郑家附近的青萝山,且在郑氏家族中担任塾师达32年之久。因此,在后来制订国家典章时,他或多或少参照了郑氏义门的家规。另据郑氏后人的《圣恩录》记载,朱元璋召见郑濂,看到《郑氏规范》后深有感触的说“: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除旌表、免除赋税徭役之外,朱明王朝还大量任用郑氏子弟为官,就是基于齐家之策与治国之术其理同一的考虑,都是为了将一家之法推而广之,以求治国理邦的借鉴。
3.对后世家规家法、家规族法的订立和封建家族的家政管理、家庭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郑氏规范》记载,该家族统治成员分18种职务,有26个职位。分别为:宗子、家长、典事、监视、主记等,其中,宗子最大,家长次之,其余均并列掌管某一方面。其分工精细,职责明确,互相制约,是中国古代大家族中最为典型的组织结构模式。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状的多层组织结构,以达到稳定家族的目的。这些都为后世义门家族制订家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得时.孝经今注今释:开宗明义章第一[M].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6.
[2]黄得时.孝经今注今释:纪孝行章第十[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黄得时.孝经今注今释:广要道章第十二[M].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6.[4]宋 濂.元史[M].中华书局,1976.
[5]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1974.
XiaoyiThinkingofZheng’sNormandIt’sEffect
LIUYU
(HistoryDepartment,SchoolofSocietyof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TheZheng’sFamilyawardedbyZhuYuanzhang“thefirstfamilyinthesouthChina”,oftenhonoredbytheemper2or,establishedtheimportantpositiononhistoryofChinatraditionalfamilypreceptsandcultures,becauseof“zheng’snorm”———bigfamilymodeandmoralprinciplesfromgenerationofshowingfilialobedienceandamityofhouseholdmanagment.Thisarti2cleismainlyconductedtheresearchabouttheaspectofXiaoyiwhichisfrom“Zheng’snorm”,toreachaconclusionthatithade2mergedprofoundandfarreachinginfluencetothestablizationofChinalatefeudalismsocietyandsecularizationofRu’sethicsandculture.
Keywords:Zheng’sNorm;theaspectofXiaoyi;lnfluence
(责任编辑 潘 京)
32
《郑氏规范》中的孝义思想及其影响
刘 宇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 要】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浦江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关于孝义方面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郑氏规范》;孝义思想;影响
【中图分类号】 B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9)02-0030-03
从北宋起,由于儒家纲常礼教对社会的影响,加上统治者的表彰提倡,出现了许多聚族而居的大家族。他们之所以能够累世同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族成员团结共济,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家族自身制定的家规族训的约束和训导。宋明时期的家规族训中,最为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浦江郑氏家族的《郑氏规范》了。
浦江郑氏家族是一个历经宋、元、明三代的封建大家庭,这个家族自南宋建炎初年(1127)郑绮开始,就聚居在一个大宅院中,到明天顺三年(1459)家遭火灾,村舍焚毁几尽,族众被迫散居为止,共历时330余年,同居15世。最多时合族义聚者达3000余众。宋、元、明三朝屡受旌表。《宋史》《元史》、、《明史》均列《孝友传》中。元代两次旌表为“孝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书赐“孝义家”额,敕封为“江南第一家”。
《郑氏规范》是经过郑氏家族几代人创制、修订、增删而成的家训。郑氏义居后,六世孙郑文融首订《治家规范》58则,后七世孙郑钦增订92则,至郑涛等再加损益,共168则,刊为《郑氏规范》。一家之中,从家长到妇孺,分工明确:有管理家政、种植、钱粮、商务的;有管理教育、外务、防卫、医疗的;有熟读经史,擅长文学,工于书画、音乐的;亦有在家耕读或外出为官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从冠婚丧祭仪礼到饮食衣服之制,从理财治家经验到为人处世之道,无不作了明确规定。本文则主要探讨的是《郑氏规范》中关于孝义方面的思想,试图通过研究郑氏家族孝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寻得义门家族得以发展下来的原因。
一、《郑氏规范》中的孝义思想
在中国传统中,孝一直是维系社会道德秩序的根本所在《孝经》,开篇即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
[1]
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而郑氏这个庞大的家族,在它的发展同居过程中,也始终遵循着孝义的思想。每天早晨,让未成年的子弟朗诵男女训诫之辞“,男训云:‘……居家则孝弟,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女训云:‘……事舅姑以孝顺,奉丈夫以恭敬,待娣姒以温和,接子孙
(以慈爱,如此之类是已。……’”《郑氏规范》第12
条)每月的初一、十五,家族成员都会聚在一起,一起聆听“孝悌歌”。“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第11条)从“孝悌歌”和“男女训诫辞”中可以看出,郑氏义门始终以“孝义”贯穿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对上孝顺、对下慈爱、对平辈人孝悌、平时待人接物也要孝义。
郑氏一门不仅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孝义,更是把这一思想作为教育子孙的重要内容。“子孙自八岁入小学,十二岁出就外传,十六岁入大学,聘致明师,训飭必以孝弟忠信为主,期底于道。”(118条)“子孙为学,须以孝义切切为务。”(120条)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子孙在成长期间,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孝弟忠信”。到了后期,郑氏家族先后被元、明政府旌表为“义门”,家族愈发注重
(129条),自身的言行。“既称义门,进退皆务尽礼”
(134“吾家既已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
3【收稿日期】 2009-01-19
【作者简介】 刘 宇(1985
),女,河南焦作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
想史。
30
条),一切为人处世的标准都是以是否遵循孝义为准。
除上述的《郑氏规范》中关于“孝义”的概述思想外,书中涉及到孝义思想的规则还有32条,笔者将这些规则分门别类,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
1.崇祀以敦孝思。《孝经》关于孝子事亲的五项要求中有两项是关于事死的,即“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2]事死历来在孝道中占有重要地位,关于事死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父母过世,要哭丧尽哀,而且这种哀伤还尽量不要因时间的流逝而冲淡。其次,每逢忌日或节日,祭祀必以礼以哀,同时做到事死如事生。
在《郑氏规范》中表现为崇祀典和重茔墓上。开篇前10条讲的就是祭奠祖宗之事,事无巨细,都一一做了规定。如孝子更要素衣素食,不得饮酒食肉听乐”,对于其他人,又有不同的要求“,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要求祭器不得他用,祭祀时要合礼仪,不得“跛倚、欠伸、哕噫、嚏
咳”(第4条),不得随便离席,子孙进祠堂,则要“正衣冠,即如祖考在上,不得嬉笑、对语、疾步。晨昏皆
当致恭而退。”(第6条)。遇有“填茔年远,其有平塌
浅露者,宗子当择洁土益之。更立石,深刻名字,勿
致湮灭难考。”
(第9条)2.尊敬长上。《孝经》之《广要道章第十二》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礼者敬而已已。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
悦。”[3]
可知“孝”的基础之上是“敬”。
从《郑氏规范》的记载来看,郑氏家族作为一个大家族,将孝的这一基本内涵诠释为对长上的尊敬,在此处的“长上”,不仅指上下辈父子叔伯之间,还指同辈兄弟之间。
对于长者,不仅要“尽心奉养”,而且还要敬重有加,以礼相待。“子孙之于尊长,咸以正称,不许假名易姓”“、子姪年非六十者,不许与伯叔连坐”,而且遇事有分歧时,子孙不得与长上顶嘴“卑幼不得抵抗,
尊长,一日之长皆是”(第106条)、“子孙受长上诃
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如果他们不小心违背了这一规定,则“姑诲之,诲之不悛者,则
重箠之”
(第106条)。就连平时的吃饭也是一样,男女要分坐,子辈不能和长辈坐在一起,幼者不能先于
后者。“幼者必后于长者,言语亦必有伦”
(第110条)、“见兄长,坐必起,行必以序,应对必以名,毋以
尔我”
(第102条)。如有违反,也会受到惩罚。3.睦邻济贫。救难怜贫、赈灾济贫在传统的家训中常有体现,而《郑氏规范》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认为“宗人实共一气所生,彼病则吾病,彼辱则
吾辱”(第89条),因此,子孙应当“委曲庇覆,勿使失
所”。还认为“为人之道,舍教其何以先,当营义方一区”(第90条),因此还要求子孙“当以和待乡曲,宁我容人,毋使人容我,切不可先操忽人之心”(第123条)。这些说明郑氏义门在它的发展演变中,不仅注重自己家族的发展,也关注同宗族人和乡里乡亲,将他们的责任扩展开来。
这些义举主要表现在,要求子孙对同宗族的人要多加体恤帮助;遇歉收之年“,揆其贫者,月给 六
斗,直至秋成住给”
(第89条),不能婚嫁者族人资助等。不仅宗人,乡亲里党缺食之时,亦“裁量出 借
之”,且“勿收其息”
(第97条);若有乡亲家友人产子“给助粥, 二斗五升”;若“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
者,时赒给之”
(第92条)。若乡邻死亡,且无子孙者“立义冢一所,,与给 椟埋之”。除了这些,郑氏
家族还规定“:里党之疴痒疾痛,吾子孙当深念之”。曾设“展药市一区”,专门收贮药材,若邻族有疾病,其证章章可验,如疟痢痈疖之类,施药与之,更须诊
察寒热虚实,不可慢易。”
(第98条)更为可贵的是家规明确要求,子孙当尽力修桥补路“,以便行客”;每年的六月初到八月初,还要在交通要道上设一两处茶水供应站,“以济渴者”。(第99条)从上可以看出,郑氏家族十分注重宗族和乡亲里党的事务与自身的地方责任。家规中规定,有“执吝不肯支者”,必受天殃”“、天必绝之”。
4.操守廉洁。《孝经》之《广扬名章第十四》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在古代,封建统治者大力宣扬孝道,目的就是冀望人们移孝作忠,利用人们孝敬父母,来达到孝忠于国家的作用。
郑氏家族在元、明多次受到政府的表彰,这个家族的作用,在封建统治者的宣传和提倡下,变得日益重要。而统治者也为了更好的教育世人,多次选用这个家族的成员做官。郑氏家族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要求,为了更好的体现义门的品格,在《郑氏规范》中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来对为官子弟的行为进行约束。
训诫他们“既仕”,就要“奉公勤政”;任满“不可
过于留恋”“,亦不宜恃贵自尊”
(第86条);同时还叮嘱他们要报效祖国,体恤百姓“,当蚤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廉洁“,不可一毫妄取于民”(第88条),若“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就会“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第88条),对贪污者的惩罚非常严重。
二、《郑氏规范》的影响
31
《郑氏规范》“““““
家法、家规是家长制度下形成的、带有法律性质的治理、管束本家或本族成员的制度、法规。浦江郑氏家族作为载入宋、元、明三代史书,屡受皇帝旌表的显赫家族,其家规《郑氏规范》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义家气象”的楷模,对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郑氏家族是皇帝树立的“义门”的典型,在这个“凛如公府”的封建大家族内,家长“严而有恩”“,子孙从化,皆孝谨。虽尝仕宦,不敢一毫有
[4]P197
违家法”。在家国一统的封建社会,这样的大家庭,自然是封建统治者所需要并大力提倡的样板。
大力培植和倡导这一典型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据《明史》记载,洪武初年,朱元璋曾经接见郑家八世孙郑濂,朱元璋问郑濂治家长久之道,郑濂的回答是“谨守祖训,不听妇言”。朱元璋非常赞同并赐以果,郑濂拜谢后带回家中,切开与家人共享。朱元璋听后赞叹不已,要赐官于郑濂,郑濂以年老为由没有接受。后来,明太祖命大臣推荐“孝弟敦行者”为官,众人都推举郑家,郑氏子弟数人从布衣百姓直接擢升
[5]P296
为礼部尚书、御史等职。统治者的表彰使得郑氏家族更加珍惜“义门”荣誉,更加模范地遵守法律和封建伦常,成为社会的表率。《郑氏规范》第134条告诫子孙弟子“:吾家既已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违者以不孝论。”而以浦江郑氏为代表的“义门”楷模,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郑氏规范》为明朝典章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蓝本”的作用。“义门”郑家的《郑氏规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还不仅仅体现在民间,更为重大的影响是这套完善、严密的治家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律法最为完善的明朝典章的“蓝本”。明朝典章制
度的主要制订者之一、被称为“开国文臣首位”的宋
濂,为郑氏的孝义家风所感动,举家由浙江金华迁居郑家附近的青萝山,且在郑氏家族中担任塾师达32年之久。因此,在后来制订国家典章时,他或多或少参照了郑氏义门的家规。另据郑氏后人的《圣恩录》记载,朱元璋召见郑濂,看到《郑氏规范》后深有感触的说“: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除旌表、免除赋税徭役之外,朱明王朝还大量任用郑氏子弟为官,就是基于齐家之策与治国之术其理同一的考虑,都是为了将一家之法推而广之,以求治国理邦的借鉴。
3.对后世家规家法、家规族法的订立和封建家族的家政管理、家庭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郑氏规范》记载,该家族统治成员分18种职务,有26个职位。分别为:宗子、家长、典事、监视、主记等,其中,宗子最大,家长次之,其余均并列掌管某一方面。其分工精细,职责明确,互相制约,是中国古代大家族中最为典型的组织结构模式。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状的多层组织结构,以达到稳定家族的目的。这些都为后世义门家族制订家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得时.孝经今注今释:开宗明义章第一[M].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6.
[2]黄得时.孝经今注今释:纪孝行章第十[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黄得时.孝经今注今释:广要道章第十二[M].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6.[4]宋 濂.元史[M].中华书局,1976.
[5]张廷玉.明史[M].中华书局,1974.
XiaoyiThinkingofZheng’sNormandIt’sEffect
LIUYU
(HistoryDepartment,SchoolofSocietyof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TheZheng’sFamilyawardedbyZhuYuanzhang“thefirstfamilyinthesouthChina”,oftenhonoredbytheemper2or,establishedtheimportantpositiononhistoryofChinatraditionalfamilypreceptsandcultures,becauseof“zheng’snorm”———bigfamilymodeandmoralprinciplesfromgenerationofshowingfilialobedienceandamityofhouseholdmanagment.Thisarti2cleismainlyconductedtheresearchabouttheaspectofXiaoyiwhichisfrom“Zheng’snorm”,toreachaconclusionthatithade2mergedprofoundandfarreachinginfluencetothestablizationofChinalatefeudalismsocietyandsecularizationofRu’sethicsandculture.
Keywords:Zheng’sNorm;theaspectofXiaoyi;lnfluence
(责任编辑 潘 京)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