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知识线索
明清(鸦片战争前)史(1368——1840年)
明清(鸦片战争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到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而明清的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盛极而衰,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危机。
明史(1368——1644年)、南明(1644——1661年,永历帝朱由榔十五年) ★一、明初强化专制集权的治国策略(主要是太祖和成祖) 、中央,朱元璋1368年废丞相制度,皇帝亲掌六部。设立内阁,
以备皇帝顾问;
、地方上,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划分全国为13个承宣布政使,左
行政右布政使掌一省行政。另设按察使司掌监察,都指挥使司掌军事;
、建立健全司法检察机构。设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合称“三法
司”;1377年设通政司,以便皇帝了解下情;
、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1382年朱元璋设锦衣卫,1420年成祖朱
棣设东厂;
、分割大都督府为五军都护府,加强对军权的掌控;
政治军事、建立卫所制度,加强军事统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设“五军”、
“三千”、“神机”三大营;
法制 颁定《大明律》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诰》;
科教 国子监,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官吏;
基层 1370年颁行户帖制度;1371年建立粮长制度;1381年建立里甲制
度;1381年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黄册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吏治 严惩贪官污吏;
豪贵 镇压反对势力,树立君主权威;限制和打击豪强大族;
迁都 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营建北京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成祖正式建立内阁制度;
、鼓励垦荒屯田。明代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
、赋役制度。整理检括户口,保证赋税的足额征收;沿袭两税法;役法按人 经济户、丁口和产业状况编派;
、工商业方面实行“轮班”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商业活动的控制;
、兴修水利,种植和推广经济作物;
二、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重点】
、政治腐败。有宦官专权,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
瑾;官员贪污腐化;
、边防残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英宗时发生的土木之变,世宗时的庚
A、社会矛盾戌之变;
、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失业;
、农民起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刘通、李原起义、刘六、六七起义;
★★B、社会改革——张居正改革 、背景:明代中叶,封建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整顿吏治。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加大对官员的考核力度; 、整饬边防。按照“内修守备,外示羁縻”的原则,起用谭纶、
2、措施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等著名将领。和蒙古改善关系;
张居正改革、兴修水利。起用潘季驯治河;
、清丈土地。抑制地主逃税,改变赋税不均情况;
、★推行一条鞭法;
、影响:张居正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进行的一次改良自救运动。
通过改革,清丈土地和改革赋役制度,明朝财政收支有所好转,边防
整饬,巩固了明朝统治。
↓
★一条鞭法
实行背景: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不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主要内容:、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
、把力役部分摊入田赋征收;
、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收派;
、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
三、明后期的社会危机和东林党人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
、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统治阶级压榨工商业阶层,阻碍工商业的正常发展;矿监和税吏 社会危机、财政亏空严重;三饷——辽饷、练饷、剿饷
、政治腐败。魏忠贤的专权;争国本、明明末三大案——梃击、红丸、
移宫;党争四起——楚党、浙党、齐党、昆党、宣党;
东林党领导成员:顾宪成、高攀龙
思想主张:、改良政治,开放言路;
、反对宦官专权肆恶;
、反对宗室贵戚无限制掠夺占田;
、反对任意征商税和矿监税吏的横征暴敛;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减轻人民
负担,维持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
四、明末农民起义
、天启七年(1627年),陕北澄县饥民杀知县张斗耀,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13家71营的“荥阳大会”;
、张献忠起义:1644年张献忠占领成都,建国号“大西”,建元“大顺”,称大西王,造
《通天历》,铸“大顺通宝”,设置官署,整编军队;
、李自成起义:a、1641年,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3年,攻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 、1644年正月,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国号大顺,建元永昌,造《甲
申历》,铸永昌钱,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大顺农民政权正式成立。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明王朝亡。 、★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
、李自成、吴三桂、清军山海关之战,李自成败,清军入关。
五、明和后金(清)之间的战争
1、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在赫图阿拉宣布脱明独立,称汗建国,
国号大金,建元天明,史称后金;并创建八旗制度;
↓
2、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
↓
3、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败,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 之后有辽沈之役、宁远之战(打破了努尔哈赤起兵来不可战胜的神话)
↓
4、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次年改元天聪;
↓
5、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定族名为“满族”,改元崇德。
六、明朝流亡政权——南明(1644——1661年)
1、1644年5月15日,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起第一
个南明政权,以明年为弘光元年;
2、1644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由张国维、钱肃拥立,在绍兴称监国;
3、1644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由黄道周、郑芝龙拥立,在福州称监国,后称帝,改元隆
武;
4、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五日,苏观生拥立朱聿键之帝朱聿粤在广州称帝,年号绍
武;
5、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十八日,丁魁楚、瞿式耜在广东拥立桂王朱由榔,先称监
国,后称帝,年好永历;
后金·清史(鸦片战争前,1616——1840年)
一、抗清斗争和清皇朝的统一
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帝入北京。 ↓
、南明流亡政权的抗清;弘光政权的史可法(南明战死的第一位高级官员)抗清、扬
州抗清、江阴阎应元领导的抗清——江阴保卫战;
、夔东十三家抗清;
、大西、大顺军余部的联明抗清;
、郑成功抗清。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收复台湾,以台湾为抗清基地。直至康
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
↓
1664年(康熙三年),消灭夔东十三家,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县、凤山县、
诸罗县,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1万镇守;
↓
康熙三次亲征葛尔丹,统一外蒙古
↓
平定策妄阿拉不坦,统一西藏
↓
雍正元年(1723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年羹尧、岳钟琪。青海完全置于清朝统治之下, 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青海办事大臣。
↓
乾隆时,平定阿睦尔撒纳和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
★★二、清前期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 、中枢机构的演变: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南书房→雍
正八年(1730年)设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成为皇帝发
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1670年,恢复内阁制,但
内阁并无实权;
、沿袭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
设都察院、大理寺,与刑部合称“三法司”;设内务府,专
管宫廷事务、照顾皇帝起居;设宗人府,位列内阁、六部
之上,专管皇族事务;设理藩院,管理蒙、回、藏等少数
加强专制主义皇权民族事务;
、地方上,恢复行省制度,于地方上设省、道、府、县四级、
地方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一省或几省设总督,每省设
巡抚。并在基层建立里社保甲制度;
、密建皇储制度,皇帝乾纲独断,避免皇位纷争;
、军事上实行以八旗军为骨干的军事统治。清代正规军是八
旗(包括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和绿营;
、加强思想控制,厉行文化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
、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奖励垦荒;
、整顿赋役制度。康熙五十一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
正元年“摊丁入亩“【标志着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成熟】;
经济政策、耗羡归公,并且实行“养廉银“制度;
、蠲免钱粮,减轻农民负担;
、出旗为民,除贱为民;
、兴修水利、治河筑海塘。康熙十六年,靳辅治河。 ↓
康(雍)乾盛世: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盛世。
、政治:康雍乾三代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大一统”;
特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繁荣;
、军事:军队保持常务不懈,武功之盛,经得起任何战争的考验;
、文化:学术集历代之大成,显示出全盛时期的恢弘气势。
三、清中叶的社会矛盾和清皇朝的衰败
1、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流亡问题严重;
2、政治腐败黑暗。皇帝的奢侈腐化,吏治腐败,贪污严重,如和珅;
统治者搜刮百姓,民不聊生;
3、各族人民的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大规模白莲教
起义,嘉庆十八年,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清中叶起义
以嘉庆年间川陕楚人民起义影响最大。
→国力衰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四、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涨和资本主义萌芽
A、社会经济高涨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一步
提高。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标志。三季稻、外来作
农业物的推广;
、经济作物迅速发展。作物品种、种植面积、产量都明显提高。 经济作物
迅速发展,扩大了粮食商品化的范围。
、纺织业。棉纺织业成为明初农村主要的家庭副业,农民由穿麻衣变为主
要穿棉衣。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明代的斗彩和五彩
瓷。清代的粉彩和珐琅彩。
手工业、矿冶业。明初矿冶业官营,1395年以后允许百姓采炼,民营矿冶业迅速
发展。
、造船业发达。明代南京城北的龙江和太仓刘家港都是当时的造船基地。
、工匠管理制度。明中叶废除工匠轮班服役,改行工匠银制。
、社会分工扩大,商品贸易繁荣;
商业、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大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3、工商业市镇兴盛;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演变
、地主经济出现多元化倾向,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早期经营地主;
、农民经济出现商品化倾向,佃户、雇农身份提高;
、租佃经济发展,地租形态发展演变,出现货币地租;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专题复习】
1、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工匠商品化;
2、明代中后期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已经零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货币地租的出现;【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的最后形式,同时也是它的解体形式】
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A、明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1、明朝在民族关系方面主要是解决与蒙古族的关系问题。
2、元顺帝于元亡后建立北元。北元战败后分为鞑靼、瓦剌、兀哈良三部。
民族形势、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
4、明太祖时设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以后形成辽东、宣府、大同、延绥、
宁夏、甘肃、蓟七镇,和固原、山西偏关合称“九边”。
↓
民族政策和边疆统治措施
、北疆地区:太祖设三卫,后逐渐设立九边;太祖设朵颜三卫——朵颜、福余、
泰宁,封子朱权为宁王,镇守大宁,控制朵颜三卫;
、西北地区:在西北地区采取羁縻政策。永乐二年(1404年)封哈密卫首领安
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永乐四年(1406年),设哈密卫。
、东北地区:为控制女真诸部(建州。海西、野人),明太祖设辽东都指挥使。
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于黑龙江海口特林设奴儿干卫,永乐七
年(1409年)升格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成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行政、军事机构。
两卫升格为都指挥使司。僧官制度。
、西南地区:明朝采用土司制度,后来改土归流。建立驿站。
B
、专设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与六部平级,负责处理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
事务;
、恩威并用,坚决镇压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康熙亲征葛尔丹。 ↓
民族政策和边疆统治措施
、北疆地区:清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在当地全面推行盟旗制度,大大加强
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并在北部边境线上,设立军事哨所“卡伦”。
、西北地区:清前期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后,乾隆年间设伊犁
将军,总领天山南北军务民政。在边境关口设立卡伦,定期巡逻会哨。
、东北地区:清前期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管辖,在当地实行军府制,设奉天将军
驻盛京(沈阳),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吉林将军驻吉林乌喇。边远地区
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沿用乡长、姓长制度。
、西藏地区:雍正五年(1727年),设两名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
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革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废除西藏郡王的封授,规
定地方政府——噶厦由四名噶隆组成,分散事权,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权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行29条《钦定西藏章程》。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 明清边疆关系史作专题整理。 噶厦、盟旗制度、卡伦、《钦定西藏章程》为名词解释。
六、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与贸易
1、明代成祖时郑和下西洋;
2、万历年间援朝抗日。(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 鲜之役)
3、西方殖民者入侵——1553年葡萄牙占澳门、1626年西班牙占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1641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占领台湾;
4、明朝的倭寇;
5、外国传教士来华。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日耳曼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
6、清初抗俄斗争。雅克萨反击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恰克图界约》;
7、与亚非国家: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廷封王颛为高丽国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称王,经明朝承认改国号为朝鲜。洪武二年(1369年)封大越国王陈日烃为安南国王。
七、明清时代的学术和思想
A、明清思想
、王守仁和阳明心学;
、王艮和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异端思想家李贽及其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顾炎
武《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
、颜元和戴震
(一)小说
1、《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其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西游记》——四大名著
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四大奇书
3、清人吴敬梓《儒林外史》【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
4、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5、明人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明人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
7、清人李海观《歧路灯》,一部现实主义的古典白话小说;
(二)戏曲
1、明人汤显祖《牡丹亭》
2、清人洪昇《长生殿》,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
、孔尚任《桃花扇》,描写南明弘光朝廷的腐化没落。李香君和侯方域
(三)绘画
1、吴门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嘉靖时,唐寅创造了泼墨花卉。
2、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C、古籍编纂与史学
1、明永乐年间,解缙主编《永乐大典》
2、清康雍年间 《古今图书集成》,继《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
3、清乾隆年间,纪昀等《四库全书》。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录学著作
3、明洪武三年(1370年),修成《元史》
4、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列传部分新增《阉党传》 《土司传》 《流贼传》
5、谈迁《国榷》 全祖望《鲒埼亭集》 计六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
6、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赵翼《廿二史札记》
7、章学诚《文史通义》
8、考据学兴盛。乾嘉学派 吴派惠栋、皖派戴震
C、科学技术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3、徐弘祖(号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地理著作‘
4、《医宗金鉴》,清乾隆时官修的医学著作;
5、清代名医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 《亲见改正脏腑图》——解剖学著作
6、梅文鼎《中西数学通》,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7、明安图,清代著名蒙古族历算学家。我国运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8、清代农学家张履祥《补农书》;
9、康熙时,《皇舆全览图》;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
明清(鸦片战争前)史(1368——1840年)
明清(鸦片战争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欧洲主要国家完成了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到实现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飞跃。而明清的封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盛极而衰,经济政治高度发达的背后隐藏了巨大的危机。
明史(1368——1644年)、南明(1644——1661年,永历帝朱由榔十五年) ★一、明初强化专制集权的治国策略(主要是太祖和成祖) 、中央,朱元璋1368年废丞相制度,皇帝亲掌六部。设立内阁,
以备皇帝顾问;
、地方上,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划分全国为13个承宣布政使,左
行政右布政使掌一省行政。另设按察使司掌监察,都指挥使司掌军事;
、建立健全司法检察机构。设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合称“三法
司”;1377年设通政司,以便皇帝了解下情;
、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1382年朱元璋设锦衣卫,1420年成祖朱
棣设东厂;
、分割大都督府为五军都护府,加强对军权的掌控;
政治军事、建立卫所制度,加强军事统治。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设“五军”、
“三千”、“神机”三大营;
法制 颁定《大明律》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诰》;
科教 国子监,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选拔官吏;
基层 1370年颁行户帖制度;1371年建立粮长制度;1381年建立里甲制
度;1381年在户帖制度基础上建立黄册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吏治 严惩贪官污吏;
豪贵 镇压反对势力,树立君主权威;限制和打击豪强大族;
迁都 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营建北京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成祖正式建立内阁制度;
、鼓励垦荒屯田。明代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商屯三种;
、赋役制度。整理检括户口,保证赋税的足额征收;沿袭两税法;役法按人 经济户、丁口和产业状况编派;
、工商业方面实行“轮班”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商业活动的控制;
、兴修水利,种植和推广经济作物;
二、明代中期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重点】
、政治腐败。有宦官专权,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
瑾;官员贪污腐化;
、边防残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英宗时发生的土木之变,世宗时的庚
A、社会矛盾戌之变;
、土地兼并严重,大批农民失业;
、农民起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刘通、李原起义、刘六、六七起义;
★★B、社会改革——张居正改革 、背景:明代中叶,封建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整顿吏治。张居正推行“考成法”,加大对官员的考核力度; 、整饬边防。按照“内修守备,外示羁縻”的原则,起用谭纶、
2、措施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等著名将领。和蒙古改善关系;
张居正改革、兴修水利。起用潘季驯治河;
、清丈土地。抑制地主逃税,改变赋税不均情况;
、★推行一条鞭法;
、影响:张居正改革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进行的一次改良自救运动。
通过改革,清丈土地和改革赋役制度,明朝财政收支有所好转,边防
整饬,巩固了明朝统治。
↓
★一条鞭法
实行背景: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不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应运而生。
主要内容:、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
、把力役部分摊入田赋征收;
、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收派;
、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
三、明后期的社会危机和东林党人挽救统治危机的尝试
、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统治阶级压榨工商业阶层,阻碍工商业的正常发展;矿监和税吏 社会危机、财政亏空严重;三饷——辽饷、练饷、剿饷
、政治腐败。魏忠贤的专权;争国本、明明末三大案——梃击、红丸、
移宫;党争四起——楚党、浙党、齐党、昆党、宣党;
东林党领导成员:顾宪成、高攀龙
思想主张:、改良政治,开放言路;
、反对宦官专权肆恶;
、反对宗室贵戚无限制掠夺占田;
、反对任意征商税和矿监税吏的横征暴敛;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减轻人民
负担,维持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
四、明末农民起义
、天启七年(1627年),陕北澄县饥民杀知县张斗耀,揭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起义军13家71营的“荥阳大会”;
、张献忠起义:1644年张献忠占领成都,建国号“大西”,建元“大顺”,称大西王,造
《通天历》,铸“大顺通宝”,设置官署,整编军队;
、李自成起义:a、1641年,攻破洛阳,杀福王朱常洵,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3年,攻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改襄阳为襄京,自称“新顺王”; 、1644年正月,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国号大顺,建元永昌,造《甲
申历》,铸永昌钱,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大顺农民政权正式成立。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明王朝亡。 、★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基称帝;
、李自成、吴三桂、清军山海关之战,李自成败,清军入关。
五、明和后金(清)之间的战争
1、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在赫图阿拉宣布脱明独立,称汗建国,
国号大金,建元天明,史称后金;并创建八旗制度;
↓
2、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
↓
3、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萨尔浒之战,明军败,后金由防御转为进攻; 之后有辽沈之役、宁远之战(打破了努尔哈赤起兵来不可战胜的神话)
↓
4、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次年改元天聪;
↓
5、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定族名为“满族”,改元崇德。
六、明朝流亡政权——南明(1644——1661年)
1、1644年5月15日,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建立起第一
个南明政权,以明年为弘光元年;
2、1644年闰六月,鲁王朱以海由张国维、钱肃拥立,在绍兴称监国;
3、1644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由黄道周、郑芝龙拥立,在福州称监国,后称帝,改元隆
武;
4、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五日,苏观生拥立朱聿键之帝朱聿粤在广州称帝,年号绍
武;
5、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十八日,丁魁楚、瞿式耜在广东拥立桂王朱由榔,先称监
国,后称帝,年好永历;
后金·清史(鸦片战争前,1616——1840年)
一、抗清斗争和清皇朝的统一
1644年,清兵入关,顺治帝入北京。 ↓
、南明流亡政权的抗清;弘光政权的史可法(南明战死的第一位高级官员)抗清、扬
州抗清、江阴阎应元领导的抗清——江阴保卫战;
、夔东十三家抗清;
、大西、大顺军余部的联明抗清;
、郑成功抗清。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收复台湾,以台湾为抗清基地。直至康
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
↓
1664年(康熙三年),消灭夔东十三家,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结束
↓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
↓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县、凤山县、
诸罗县,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1万镇守;
↓
康熙三次亲征葛尔丹,统一外蒙古
↓
平定策妄阿拉不坦,统一西藏
↓
雍正元年(1723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年羹尧、岳钟琪。青海完全置于清朝统治之下, 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青海办事大臣。
↓
乾隆时,平定阿睦尔撒纳和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
★★二、清前期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 、中枢机构的演变: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南书房→雍
正八年(1730年)设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成为皇帝发
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1670年,恢复内阁制,但
内阁并无实权;
、沿袭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务;
设都察院、大理寺,与刑部合称“三法司”;设内务府,专
管宫廷事务、照顾皇帝起居;设宗人府,位列内阁、六部
之上,专管皇族事务;设理藩院,管理蒙、回、藏等少数
加强专制主义皇权民族事务;
、地方上,恢复行省制度,于地方上设省、道、府、县四级、
地方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一省或几省设总督,每省设
巡抚。并在基层建立里社保甲制度;
、密建皇储制度,皇帝乾纲独断,避免皇位纷争;
、军事上实行以八旗军为骨干的军事统治。清代正规军是八
旗(包括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和绿营;
、加强思想控制,厉行文化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
、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奖励垦荒;
、整顿赋役制度。康熙五十一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
正元年“摊丁入亩“【标志着我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成熟】;
经济政策、耗羡归公,并且实行“养廉银“制度;
、蠲免钱粮,减轻农民负担;
、出旗为民,除贱为民;
、兴修水利、治河筑海塘。康熙十六年,靳辅治河。 ↓
康(雍)乾盛世: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盛世。
、政治:康雍乾三代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大一统”;
特征、经济:稳定增长,全面繁荣;
、军事:军队保持常务不懈,武功之盛,经得起任何战争的考验;
、文化:学术集历代之大成,显示出全盛时期的恢弘气势。
三、清中叶的社会矛盾和清皇朝的衰败
1、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流亡问题严重;
2、政治腐败黑暗。皇帝的奢侈腐化,吏治腐败,贪污严重,如和珅;
统治者搜刮百姓,民不聊生;
3、各族人民的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大规模白莲教
起义,嘉庆十八年,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清中叶起义
以嘉庆年间川陕楚人民起义影响最大。
→国力衰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
四、明清时期社会经济高涨和资本主义萌芽
A、社会经济高涨 、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一步
提高。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标志。三季稻、外来作
农业物的推广;
、经济作物迅速发展。作物品种、种植面积、产量都明显提高。 经济作物
迅速发展,扩大了粮食商品化的范围。
、纺织业。棉纺织业成为明初农村主要的家庭副业,农民由穿麻衣变为主
要穿棉衣。
、制瓷业。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明代的斗彩和五彩
瓷。清代的粉彩和珐琅彩。
手工业、矿冶业。明初矿冶业官营,1395年以后允许百姓采炼,民营矿冶业迅速
发展。
、造船业发达。明代南京城北的龙江和太仓刘家港都是当时的造船基地。
、工匠管理制度。明中叶废除工匠轮班服役,改行工匠银制。
、社会分工扩大,商品贸易繁荣;
商业、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大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3、工商业市镇兴盛;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演变
、地主经济出现多元化倾向,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出现了早期经营地主;
、农民经济出现商品化倾向,佃户、雇农身份提高;
、租佃经济发展,地租形态发展演变,出现货币地租;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专题复习】
1、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工匠商品化;
2、明代中后期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已经零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货币地租的出现;【货币地租是封建地租的最后形式,同时也是它的解体形式】
五、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A、明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1、明朝在民族关系方面主要是解决与蒙古族的关系问题。
2、元顺帝于元亡后建立北元。北元战败后分为鞑靼、瓦剌、兀哈良三部。
民族形势、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
4、明太祖时设大宁卫、开平卫、东胜卫。以后形成辽东、宣府、大同、延绥、
宁夏、甘肃、蓟七镇,和固原、山西偏关合称“九边”。
↓
民族政策和边疆统治措施
、北疆地区:太祖设三卫,后逐渐设立九边;太祖设朵颜三卫——朵颜、福余、
泰宁,封子朱权为宁王,镇守大宁,控制朵颜三卫;
、西北地区:在西北地区采取羁縻政策。永乐二年(1404年)封哈密卫首领安
克帖木儿为忠顺王。永乐四年(1406年),设哈密卫。
、东北地区:为控制女真诸部(建州。海西、野人),明太祖设辽东都指挥使。
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于黑龙江海口特林设奴儿干卫,永乐七
年(1409年)升格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成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
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行政、军事机构。
两卫升格为都指挥使司。僧官制度。
、西南地区:明朝采用土司制度,后来改土归流。建立驿站。
B
、专设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与六部平级,负责处理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
事务;
、恩威并用,坚决镇压少数民族贵族的叛乱,如康熙亲征葛尔丹。 ↓
民族政策和边疆统治措施
、北疆地区:清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后,在当地全面推行盟旗制度,大大加强
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并在北部边境线上,设立军事哨所“卡伦”。
、西北地区:清前期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后,乾隆年间设伊犁
将军,总领天山南北军务民政。在边境关口设立卡伦,定期巡逻会哨。
、东北地区:清前期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管辖,在当地实行军府制,设奉天将军
驻盛京(沈阳),黑龙江将军驻齐齐哈尔,吉林将军驻吉林乌喇。边远地区
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等地沿用乡长、姓长制度。
、西藏地区:雍正五年(1727年),设两名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地方政府。
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革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废除西藏郡王的封授,规
定地方政府——噶厦由四名噶隆组成,分散事权,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权力。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颁行29条《钦定西藏章程》。
、西南地区:改土归流
★ 明清边疆关系史作专题整理。 噶厦、盟旗制度、卡伦、《钦定西藏章程》为名词解释。
六、明清时期对外关系与贸易
1、明代成祖时郑和下西洋;
2、万历年间援朝抗日。(万历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 鲜之役)
3、西方殖民者入侵——1553年葡萄牙占澳门、1626年西班牙占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1641年荷兰打败西班牙占领台湾;
4、明朝的倭寇;
5、外国传教士来华。著名的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日耳曼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
6、清初抗俄斗争。雅克萨反击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布连斯奇条约》、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恰克图界约》;
7、与亚非国家: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廷封王颛为高丽国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李成桂称王,经明朝承认改国号为朝鲜。洪武二年(1369年)封大越国王陈日烃为安南国王。
七、明清时代的学术和思想
A、明清思想
、王守仁和阳明心学;
、王艮和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
、异端思想家李贽及其思想;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顾炎
武《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
、颜元和戴震
(一)小说
1、《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其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西游记》——四大名著
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四大奇书
3、清人吴敬梓《儒林外史》【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
4、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5、明人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6、明人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二拍”
7、清人李海观《歧路灯》,一部现实主义的古典白话小说;
(二)戏曲
1、明人汤显祖《牡丹亭》
2、清人洪昇《长生殿》,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
、孔尚任《桃花扇》,描写南明弘光朝廷的腐化没落。李香君和侯方域
(三)绘画
1、吴门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嘉靖时,唐寅创造了泼墨花卉。
2、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C、古籍编纂与史学
1、明永乐年间,解缙主编《永乐大典》
2、清康雍年间 《古今图书集成》,继《永乐大典》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类书
3、清乾隆年间,纪昀等《四库全书》。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录学著作
3、明洪武三年(1370年),修成《元史》
4、清 张廷玉等撰《明史》,列传部分新增《阉党传》 《土司传》 《流贼传》
5、谈迁《国榷》 全祖望《鲒埼亭集》 计六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
6、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赵翼《廿二史札记》
7、章学诚《文史通义》
8、考据学兴盛。乾嘉学派 吴派惠栋、皖派戴震
C、科学技术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徐光启《农政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
3、徐弘祖(号霞客)和《徐霞客游记》,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地理著作‘
4、《医宗金鉴》,清乾隆时官修的医学著作;
5、清代名医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 《亲见改正脏腑图》——解剖学著作
6、梅文鼎《中西数学通》,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成就;
7、明安图,清代著名蒙古族历算学家。我国运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8、清代农学家张履祥《补农书》;
9、康熙时,《皇舆全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