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世界艾滋病日”的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世界各国对艾滋病的态度
在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即1988年12月1日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政党领袖、精神领袖、医生、摇滚乐歌星、足球运动员和普通男女,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世界各国都有行动来支持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严肃地告诫说,艾滋病不仅损害个别人的躯体,而且损害着整个人类。他要求把艾滋病患者视作兄弟姐妹,因为他们的不幸需要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在法国,卫生部长埃文宣布,政府将把第二年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费用增加3倍。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说,同艾滋病作斗争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在伦敦,政府宣布拨出250万英镑(450万美元)用来做广告和在电视上 进行宣传。
★在丹麦的奥胡斯,市政当局雇用的圣诞老人在街上向孩子们发放糖果,向成年人发放避孕套。
★在意大利,当局在罗马举行通宵达旦的晚会,晚会结束时,免费向与会者赠送香槟酒和避孕套。
★在澳大利亚,当局向人们展示了一床特大的被子,上面绣着这个国家501名艾滋病患者的名字。
★在非洲,南非的卫生部长说,大约有2万南非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科特迪瓦的卫生部长劝告国民“在性生活方面要检点”,并宣布拨出专款用于防治艾滋病。卢旺达当局开设了一个艾滋病信息和咨询中心。
“在现阶段,预防艾滋病的办法是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这种疾病”。
什么是“红丝带”
20世纪80年代末,人民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一些艺术家们就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红丝带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世界艾滋病日历年的主题: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以此来提高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以下是历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
1988 全球共讨,征服有期JointheWorldwideEffort??
1989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OurLives,OurWorld———Let’sTakeCareofEachOther
1990 妇女和艾滋病WomenandAIDS??
1991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theChallenge??
1992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ACommunityCommitment??
1993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TimetoAct??
1994 艾滋病和家庭AIDSandtheFamily??
1995 共享权益,共担责任SharedRight,SharedResponsibilities??
1996 同一世界,同一希望OneWorld,OneHope??
1997 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ChildrenLivinginaWorldwithAIDS?
1998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ForceforChange:WorldAIDSCampaignwithYoungPeople 1999 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Live!?
2000 男士,责无旁贷MenMakeaDifference??
2001 你我同参与IcanandYou??
2002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Live
2003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Live PS
2004 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2005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6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
2007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8 全民动员
2009 普遍可及和人权 2010 普遍可及和人权
世界艾滋病日的由来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世界艾滋病日”的目的
第一,让人们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是能够加以控制和预防的;
第二,让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通过艾滋病日的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为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国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规划,以唤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动起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世界各国对艾滋病的态度
在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即1988年12月1日这一天,世界各国的政党领袖、精神领袖、医生、摇滚乐歌星、足球运动员和普通男女,纷纷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在世界各国都有行动来支持这项伟大的事业。
★在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严肃地告诫说,艾滋病不仅损害个别人的躯体,而且损害着整个人类。他要求把艾滋病患者视作兄弟姐妹,因为他们的不幸需要人们的同情和支持。
★在法国,卫生部长埃文宣布,政府将把第二年预防艾滋病的宣传费用增加3倍。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说,同艾滋病作斗争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在伦敦,政府宣布拨出250万英镑(450万美元)用来做广告和在电视上 进行宣传。
★在丹麦的奥胡斯,市政当局雇用的圣诞老人在街上向孩子们发放糖果,向成年人发放避孕套。
★在意大利,当局在罗马举行通宵达旦的晚会,晚会结束时,免费向与会者赠送香槟酒和避孕套。
★在澳大利亚,当局向人们展示了一床特大的被子,上面绣着这个国家501名艾滋病患者的名字。
★在非洲,南非的卫生部长说,大约有2万南非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科特迪瓦的卫生部长劝告国民“在性生活方面要检点”,并宣布拨出专款用于防治艾滋病。卢旺达当局开设了一个艾滋病信息和咨询中心。
“在现阶段,预防艾滋病的办法是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这种疾病”。
什么是“红丝带”
20世纪80年代末,人民视艾滋病为一种可怕的疾病。美国的一些艺术家们就用红丝带来默默悼念身边死于艾滋病的同伴们。在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此时,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在会场的上空……支持者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标志别在胸前。红丝带标志: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世界艾滋病日历年的主题: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以此来提高国际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以下是历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
1988 全球共讨,征服有期JointheWorldwideEffort??
1989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让我们相互关照OurLives,OurWorld———Let’sTakeCareofEachOther
1990 妇女和艾滋病WomenandAIDS??
1991 共同迎接艾滋病的挑战SharingtheChallenge??
1992 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ACommunityCommitment??
1993 时不我待,行动起来TimetoAct??
1994 艾滋病和家庭AIDSandtheFamily??
1995 共享权益,共担责任SharedRight,SharedResponsibilities??
1996 同一世界,同一希望OneWorld,OneHope??
1997 生活在有艾滋病世界中的儿童ChildrenLivinginaWorldwithAIDS?
1998 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ForceforChange:WorldAIDSCampaignwithYoungPeople 1999 倾听,学习,尊重Listen,Learn,Live!?
2000 男士,责无旁贷MenMakeaDifference??
2001 你我同参与IcanandYou??
2002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Live
2003 相互关爱,共享生命Live,letLive PS
2004 关注妇女、抗击艾滋
2005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6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
2007 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2008 全民动员
2009 普遍可及和人权 2010 普遍可及和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