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一个人的阅兵式
文/陈绍龙
进山时天响晴,到了山里觉得天阴了下来。树高,草深,我分不清南北。
那天,我进山去采访“护山老人”。老人是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且一呆就是20年。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有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
山脚杨树多,高处是水杉,山顶处多是马尾松。
看我点烟,同行的向导赶紧让我把烟掐了。山里不能有火。老人能闻到烟味的,要是那样,老人能把我们轰下山。
真的不知道老人在哪。向导说老人在山上不同的地方有三个“家”。家也只是石头垒的房子。白天老人不会呆在房子里。我担心这次采访会扑空。
向导要我们留意周边。老人随时都会出现,却又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
山路难行,不平整,藤多,每走一步,我们都得把腿抬得很高。
果然不顺。我们在老人的两个“家”里没找到老人。向导说,我们在山腰处歇一会吧。
十多里的山路让我大累。喝点水,我靠着一棵树昏昏欲睡。忽然,一阵清晰的《解放军进行曲》飘进了我的耳里,以为是梦。
是真的。
“快看!”向导眼尖,发现了不远处坡地开阔处的老人。
老人离我们并不远,十多米的样子,只是隔着树,我一时没有发现。
老人穿的黄军装已经发白。让我惊讶的是老人扛着一根木棍,随着一旁地上收音机里的音乐在正步走!
抬头。挺胸。踢腿。甩膀。天啦,老人一个人跟着音乐举行“阅兵式”!
我偷偷架起了摄像机。
我没有惊扰老人。我的“偷拍”很顺利,“一个人的阅兵式”成了最出彩的镜头。
采访结束我问老人:“您在不停地喊口号,谁听呀?”
“解闷,”老人理了理衣角,“一营、二营、三营都听我的。”老人笑呵呵的,纯真得像个孩子。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我这才想起路边树上木牌上的“一营、二营”的字来。向导笑,山里,他栽的树都是他“营”里的战士。他是“营长”。
难怪老人这么依恋这片山林。
我心里一震。
那天是国庆。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些日,每每看到国庆阅兵的新闻,我便想起护山老人来,想起他一个人的阅兵式。那个心系祖国的老兵,在今年国庆大阅兵来临的时候,是在山上,还是在他家的电视机前正步走呢?还有,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一片葱绿吧。
(选自2009年第22期《读者》)
1.文章以“一个人的阅兵式”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护林老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出现对“树”的描写,试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A.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B.还有,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一片葱绿吧。
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说说在看到庆祝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时,护林老人会有怎样的行为和想法。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突出文章重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动作描写。八个字却运用四个句号隔开,有力表现出了老人动作的缓慢、庄严、神圣。
3.这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护林工作,精神矍铄、境界崇高的老人。
4.A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运用树的快乐表现老人的快乐,也更好地凸显出老人对树木和护林工作的热爱。B句把“树木”比作“战士”,运用“精神抖擞”和“葱绿”表达作者对老人以及树林的美好期许,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5.开放性题目。想象合理,描述通畅生动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一个人的阅兵式
文/陈绍龙
进山时天响晴,到了山里觉得天阴了下来。树高,草深,我分不清南北。
那天,我进山去采访“护山老人”。老人是退伍军人,在山上种树看树,且一呆就是20年。林场让他退休,他却不愿下山。有什么魔力让他一人守着一座山?
山脚杨树多,高处是水杉,山顶处多是马尾松。
看我点烟,同行的向导赶紧让我把烟掐了。山里不能有火。老人能闻到烟味的,要是那样,老人能把我们轰下山。
真的不知道老人在哪。向导说老人在山上不同的地方有三个“家”。家也只是石头垒的房子。白天老人不会呆在房子里。我担心这次采访会扑空。
向导要我们留意周边。老人随时都会出现,却又有“云深不知处”的神秘。
山路难行,不平整,藤多,每走一步,我们都得把腿抬得很高。
果然不顺。我们在老人的两个“家”里没找到老人。向导说,我们在山腰处歇一会吧。
十多里的山路让我大累。喝点水,我靠着一棵树昏昏欲睡。忽然,一阵清晰的《解放军进行曲》飘进了我的耳里,以为是梦。
是真的。
“快看!”向导眼尖,发现了不远处坡地开阔处的老人。
老人离我们并不远,十多米的样子,只是隔着树,我一时没有发现。
老人穿的黄军装已经发白。让我惊讶的是老人扛着一根木棍,随着一旁地上收音机里的音乐在正步走!
抬头。挺胸。踢腿。甩膀。天啦,老人一个人跟着音乐举行“阅兵式”!
我偷偷架起了摄像机。
我没有惊扰老人。我的“偷拍”很顺利,“一个人的阅兵式”成了最出彩的镜头。
采访结束我问老人:“您在不停地喊口号,谁听呀?”
“解闷,”老人理了理衣角,“一营、二营、三营都听我的。”老人笑呵呵的,纯真得像个孩子。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我这才想起路边树上木牌上的“一营、二营”的字来。向导笑,山里,他栽的树都是他“营”里的战士。他是“营长”。
难怪老人这么依恋这片山林。
我心里一震。
那天是国庆。
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些日,每每看到国庆阅兵的新闻,我便想起护山老人来,想起他一个人的阅兵式。那个心系祖国的老兵,在今年国庆大阅兵来临的时候,是在山上,还是在他家的电视机前正步走呢?还有,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一片葱绿吧。
(选自2009年第22期《读者》)
1.文章以“一个人的阅兵式”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护林老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出现对“树”的描写,试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表达效果。
A.风响,沙沙沙的叶子也像是跟着他在乐。
B.还有,他那“营”里的“战士”,也一定个个精神抖擞,一片葱绿吧。
________________
5.发挥想象,说说在看到庆祝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时,护林老人会有怎样的行为和想法。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突出文章重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动作描写。八个字却运用四个句号隔开,有力表现出了老人动作的缓慢、庄严、神圣。
3.这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护林工作,精神矍铄、境界崇高的老人。
4.A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运用树的快乐表现老人的快乐,也更好地凸显出老人对树木和护林工作的热爱。B句把“树木”比作“战士”,运用“精神抖擞”和“葱绿”表达作者对老人以及树林的美好期许,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5.开放性题目。想象合理,描述通畅生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