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3.运用植物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 教学用具
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清水
四、课前准备
教师: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各种材料用具,提早准备好天竺葵,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暗处理,并且培训实验小组长。
学生:在老师组织下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几小时,然后在老师指导下按小组分别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具体如下:
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一般看见的植物是什么颜色?而有些本来呈绿色的植物没受到太阳的照色呈什么颜色呢?比如韭菜,放在阳光下,叶色深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叶色浅黄;大葱,掩埋在地下部分,呈现白色,地上部分呈绿色。那这主要与什么有关呢?
实际上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他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又是什么?光照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吗?
(二) 提出问题
有阳光,植物就能进行光台作用吗? 光合作用到底能产生什么物质呢?引入课题。
(三) 探究发现
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前已按小组分别进行了按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2~3小时,摘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中试验步骤第③④⑤⑥步做实验,即摘叶去纸、隔水加热、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洗掉碘液、观察。老师一边巡视观察,一边指导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用不透光的纸遮光,把叶片上、下两面的一部分全部遮住?
(3)为什么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4)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5)对照不同点与相同点:新鲜的叶片、枯叶片、经过遮光处理的叶片、银边天竺葵叶片四种叶片。滴加碘液。
(6)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产物。
(7)如果在早晨、中午、下午三个时段分别摘下一片叶通过上面的操作步骤,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四) 教师总结
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并提供能量。人类提倡植树造林,美化家园。进一步引发思索。绿色植物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益处呢?
(五) 知识迁移
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应用于日常生活。早晨鱼儿会在水面上游动,卧室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早晨起来易头晕的原因。使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讨论、完善实验计划直至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督促的作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技能,还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刘宏玲,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师大生物教育专业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分析、处理光合作用的有关资料,得出相关的知识或结论。
3.运用植物生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尝试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过程。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产物的实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光合作用的实质。
三、 教学用具
天竺葵(或银边天竺葵)、遮光纸、曲别针、酒精、烧杯(大、小各1个)、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清水
四、课前准备
教师: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各种材料用具,提早准备好天竺葵,提前组织学生进行暗处理,并且培训实验小组长。
学生:在老师组织下对天竺葵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几小时,然后在老师指导下按小组分别进行暗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具体如下:
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直入主题
一般看见的植物是什么颜色?而有些本来呈绿色的植物没受到太阳的照色呈什么颜色呢?比如韭菜,放在阳光下,叶色深绿;放在不见光的地方,叶色浅黄;大葱,掩埋在地下部分,呈现白色,地上部分呈绿色。那这主要与什么有关呢?
实际上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他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又是什么?光照是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吗?
(二) 提出问题
有阳光,植物就能进行光台作用吗? 光合作用到底能产生什么物质呢?引入课题。
(三) 探究发现
在老师指导下,把课前已按小组分别进行了按处理、叶片部分遮光照射。2~3小时,摘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中试验步骤第③④⑤⑥步做实验,即摘叶去纸、隔水加热、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洗掉碘液、观察。老师一边巡视观察,一边指导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入表格中。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思考、讨论、分析,以下问题:
(1)把天竺葵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用不透光的纸遮光,把叶片上、下两面的一部分全部遮住?
(3)为什么叶片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4)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5)对照不同点与相同点:新鲜的叶片、枯叶片、经过遮光处理的叶片、银边天竺葵叶片四种叶片。滴加碘液。
(6)观察现象。分析结论,产物。
(7)如果在早晨、中午、下午三个时段分别摘下一片叶通过上面的操作步骤,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四) 教师总结
在学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和氧气,并提供能量。人类提倡植树造林,美化家园。进一步引发思索。绿色植物对地球上的生物有什么益处呢?
(五) 知识迁移
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应用于日常生活。早晨鱼儿会在水面上游动,卧室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早晨起来易头晕的原因。使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课前准备到课堂讨论、完善实验计划直至最后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督促的作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验的一般方法与技能,还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刘宏玲,本科学历,毕业于河北师大生物教育专业